高三最新地理教案-北京地区地理科大气组成资料 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50.51 KB
- 文档页数:8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大气的基本组成及其作用。
- 掌握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
- 认识大气污染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图表分析大气受热过程的能力。
- 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大气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参与环保行动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的基本组成及其作用2. 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及其作用- 地面辐射及其作用- 大气逆辐射及其作用3.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大气污染的成因- 大气污染的危害- 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气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污染的实际应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欲望。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污染的场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图片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大气的基本组成及其作用:运用图表、动画等形式,讲解大气的组成、结构、作用等知识。
3. 讲解大气受热过程:运用图表、动画等形式,讲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等过程。
4. 分析大气污染及其防治: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6. 作业布置:布置与大气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堂测试:通过课堂测试,评估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教材2. 多媒体课件:包含大气受热过程、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等内容3. 案例分析材料:收集与大气相关的实际案例,用于课堂教学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七、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大气组成及垂直分层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大气的组成及其垂直分层结构;2. 掌握各层大气的特点及功能;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大气的组成;2. 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3. 各层大气的特点及功能。
教学难点:1. 大气各层的特点及功能;2. 垂直分层结构的理解。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图表;3. 教学视频或动画。
教学过程:第一章:大气概述一、大气的概念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了解大气的作用;2. 讲解大气的定义和作用。
二、大气的组成1. 介绍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2. 分析各成分的作用和影响。
三、大气的重要性1. 讨论大气对生物生存的影响;2. 强调大气保护地球生命的重要性。
第二章:大气垂直分层四、大气垂直分层结构1. 展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2. 讲解各层大气的名称和特点。
五、对流层1. 介绍对流层的特征;2. 分析对流层的重要作用。
六、平流层1. 讲解平流层的特点;2. 探讨平流层的功能。
第三章:各层大气的特点及功能七、对流层的天气现象1. 分析对流层中的天气现象及其成因;2. 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天气变化。
八、平流层的作用1. 讲解平流层在气候和环境中的作用;2. 探讨平流层对地球的保护作用。
九、其他层大气的研究1. 简要介绍其他层大气的特点及研究意义;2. 引导学生关注大气科学的发展。
第四章:大气污染及防治十、大气污染问题1. 分析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2. 引导学生关注大气污染问题。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结构以及各层大气的特点和功能。
通过观察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大气对地球生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
第六章: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学习目标了解对流层中的主要天气现象。
掌握对流层天气现象的形成机制。
教学内容对流层内的气体运动和天气现象。
高中地理大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掌握各层大气的特点及功能。
2. 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3. 了解天气系统的基本概念,能分析常见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1 大气的主要成分1.2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点1.3 各层大气的功能2. 大气运动2.1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2.2 大气水平运动的形成原因2.3 地转偏向力的作用3. 天气系统3.1 天气系统的基本概念3.2 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3.3 天气变化的预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2. 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3. 常见天气系统及其对天气的影响2. 难点:1. 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大气的功能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3. 天气系统的分析和预测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大气现象和运动规律。
2.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天气系统的分布和变化。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天气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1 引入大气概念,介绍大气的组成1.2 讲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点1.3 阐述各层大气的功能2. 第二课时:大气运动2.1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2.2 分析大气水平运动的形成原因2.3 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及其影响3. 第三课时:天气系统3.1 介绍天气系统的基本概念3.2 分析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3.3 讲解天气变化的预测方法4. 第四课时:实践活动4.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际天气案例4.2 利用GIS软件,观察和分析天气系统的变化4.3 学生代表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5.2 复习大气组成、运动和天气系统的主要知识点5.3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检验对大气组成、垂直分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的掌握程度。
大气组成及垂直分层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大气的组成及其垂直分层结构;2. 掌握各层大气的特点和功能;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大气的组成;2. 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3. 各层大气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难点:1. 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2. 对流层和高层大气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准备:1. 地球大气层结构图;2. 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大气层结构图,引导学生观察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结构;2. 提问:同学们知道大气是由哪些气体组成的吗?各层大气有什么特点和功能?二、大气组成(10分钟)1. 讲解大气的组成,包括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2. 介绍各成分在大气中的含量和作用;3. 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组成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大气垂直分层(10分钟)1. 讲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2. 介绍各层大气的特点,如对流层的云雨现象、平流层的臭氧层等;3. 分析各层大气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对流层(10分钟)1. 讲解对流层的组成、特点和功能;2. 分析对流层在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中的作用;3.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对流层中的云雨现象。
五、高层大气(10分钟)1. 讲解高层大气的组成、特点和功能;2. 分析高层大气在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中的作用;3. 引导学生思考高层大气对对流层和地表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观察大气组成及垂直分层结构,使学生了解了各层大气的特点和功能,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
六、大气层中的气候变化(10分钟)1. 介绍对流层和平流层中的气候变化因素,如温度、湿度、气压等;2. 讲解气候系统的组成和大气层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3. 分析大气层中的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大气的重要性。
2. 掌握大气的组成。
教学内容:1. 大气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大气的组成成分。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大气的意义和作用。
2. 讲解大气的定义和重要性。
3. 介绍大气的组成成分。
作业:1. 研究大气的组成成分的资料。
第二章:大气的垂直分层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
2. 掌握不同层次大气的特点。
教学内容:1. 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
2. 不同层次大气的特点。
教学活动:1. 讲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
2. 分析不同层次大气的特点。
作业:1. 研究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的资料。
第三章:对流层教学目标:1. 掌握对流层的特征。
2. 了解对流层的重要现象。
教学内容:1. 对流层的定义和特征。
2. 对流层的重要现象。
教学活动:1. 讲解对流层的定义和特征。
2. 分析对流层的重要现象。
作业:1. 研究对流层的特征和现象的资料。
第四章:平流层教学目标:1. 掌握平流层的特征。
2. 了解平流层的重要现象。
教学内容:1. 平流层的定义和特征。
2. 平流层的重要现象。
教学活动:1. 讲解平流层的定义和特征。
2. 分析平流层的重要现象。
作业:1. 研究平流层的特征和现象的资料。
第五章:高层大气教学目标:1. 掌握高层大气的特征。
2. 了解高层大气的重要现象。
教学内容:1. 高层大气的定义和特征。
2. 高层大气的重要现象。
教学活动:1. 讲解高层大气的定义和特征。
2. 分析高层大气的重要现象。
作业:1. 研究高层大气的特征和现象的资料。
第六章:大气层的边界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层的边界特征。
2. 掌握大气层与地表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1. 大气层的边界定义和特征。
2. 大气层与地表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活动:1. 讲解大气层的边界特征。
2. 分析大气层与地表之间的相互作用。
作业:1. 研究大气层的边界特征和与地表之间关系的资料。
第七章:大气层的稳定性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层的稳定性概念。
知识点梳理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1)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2)平流层:臭氧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大气水平运动为主。
(3)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小,电离层,利于无线电通信。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暖大地”:大部分到达地面。
2,“大地暖大气”:地面长波辐射被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
3,“大气返大地”:大气增温同事,向外辐射热量,大部分朝向地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保温。
三:大气的运动1,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2, 热力环流(1) 成因:地面冷热不均 (2) 形成过程 ① 冷热状况:M 受热,N 冷却。
② 气压高低:A 低压,B 高压,C 低压,D 高压,E 低压,F 高压。
3,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 形成风的三种力(2) 风向 ① 若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
② 若受水平气压梯度力跟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这中情况一般出现在高空。
③若受三个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近地面四: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1)形成和分布(北半球)①低纬环流:在赤道附近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并在30°N附近堆积下沉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形成东北信风带。
②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副高向高纬流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向低纬流动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的极地东风带。
西风带与东风带相遇上升,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2)季节移动规律: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移动幅度大概5°—10°。
大气组成教案(5篇)第一篇:大气组成教案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在介绍完大气的组成、分层及大气的热力状况这些静态的特性与人类的关系后,教材又介绍了由大气而产生的一系列的环流系统及天气系统,这些动态的特性与人类同样有着紧密的联系。
本节内容所处的位置非常好的解决了从静态到动态的突然性,解释清楚了很多问题:静止的大气为何会运动?运动的大气有哪些类型?不同的条件下大气运动方向等等,起到了很好的承转作用。
二、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说出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及大气运动的分类。
2、通过观察实验和教师的引导,学生解释出热力环流产生原因并描述出形成过程。
提高观察能力的空间的想像力。
2、通过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的学习,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对日常生活动与其相关的地理事物的进行观测且并准确判断。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热力环流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的形成四、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可借助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五、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与大气的受热过程、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六、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热空气会上升,那么,冷空气呢?(下沉)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就属于大气运动,显然大气的运动并不只有空气简单的上升和下沉,那么大气到底是怎样运动的呢?(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热力环流这是第一个重点,设计以下步骤进行探究。
仔细观察第38页1—4图,[ 探究1:假如地表性质均一,且温度一致情况下A、B、C三地空气密度和等压面随高度的变化均是一致的。
用心爱心专心探究2:假如地表性质均一,A地受热,B、C两地冷却,A、B、C三地空气怎样运动?(A地空气上升,B、C两地空气下沉)。
大气组成及垂直分层教案第一章:大气概述1.1 引言:介绍大气的重要性,引导学习者对大气产生兴趣。
1.2 大气的定义:解释大气的概念,包括其对地球的影响。
1.3 大气的组成:介绍大气的成分,包括氮气、氧气、水蒸气等。
1.4 大气的体积:介绍大气的总体积以及其对地球的覆盖范围。
第二章:大气层结构2.1 引言:介绍大气层的结构,引导学习者对大气层的组成产生兴趣。
2.2 对流层:介绍对流层的特点,包括其温度、密度等。
2.3 平流层:介绍平流层的特点,包括其温度、臭氧层等。
2.4 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简要介绍这三个大气层的特点。
第三章:大气压力和温度3.1 引言:介绍大气压力和温度的重要性,引导学习者对这两个概念产生兴趣。
3.2 大气压力:介绍大气压力的概念、单位以及其变化规律。
3.3 大气温度:介绍大气温度的概念、单位以及其变化规律。
3.4 压力和温度之间的关系:解释气压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大气运动4.1 引言:介绍大气运动的概念,引导学习者对大气运动产生兴趣。
4.2 风:介绍风的形成、分类以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4.3 气旋和反气旋:介绍气旋和反气旋的概念以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4.4 大气环流:介绍大气环流的类型、形成原因以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第五章:大气污染5.1 引言:介绍大气污染的重要性,引导学习者对大气污染产生兴趣。
5.2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介绍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
5.3 大气污染物的危害:介绍大气污染物对人类、动植物和环境的影响。
5.4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介绍大气污染防治的措施,包括法律法规、技术改进等。
第六章:大气现象与天气6.1 引言:介绍大气现象与天气之间的关系,引导学习者对天气产生兴趣。
6.2 云:介绍云的形成、分类以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6.3 降水:介绍降水的形成、分类以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6.4 天气系统:介绍天气系统的概念、类型以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第七章: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7.1 引言:介绍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的重要性,引导学习者对这两个概念产生兴趣。
高中地理大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的概念、组成和垂直结构。
2. 掌握大气层的划分及其特点。
3. 了解大气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的组成、大气层的划分及其特点。
2. 教学难点:大气层的垂直结构及大气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大气层的结构。
2. 结合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大气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
2. 收集大气层结构示意图及大气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实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大气层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层的组成及特点。
2. 讲解大气层的组成讲解大气的概念,介绍大气层的组成,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
3. 分析大气层的特点针对每个层次,讲解其特点,如对流层的厚度、气温变化等。
4. 实例分析大气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展示实例,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让学生了解大气层对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大气层结构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6. 总结与反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疑问,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介绍大气层中的气象现象,如风、云、雨、雪等。
2. 讲解大气层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如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等。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大气的组成、特点及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强调大气层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大气层保护。
八、作业布置1. 绘制大气层的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各层次的特点。
2. 选择一个与大气层相关的实例,分析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十、课后服务1. 为学生提供相关学习资源,如教材、学术论文等。
2. 解答学生在课后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大气组成的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大气组成教学目标:1. 了解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2. 掌握大气中主要气体的含量和特征。
3. 理解大气的重要性及其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黑板。
2. 视频或图片资源,用于展示大气层的结构和组成。
3. 大气组成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大气是由什么组成的?为什么大气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知识讲解:2. 使用幻灯片或黑板,向学生介绍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包括以下内容:a. 大气的层次结构: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和热层。
b. 大气中的主要气体: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
c. 其他气体和微粒:氩气、氦气、甲烷、臭氧、颗粒物等。
d. 大气的变化和影响:温度、压力、湿度等。
示范实验:3.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气组成。
可以使用一个封闭的容器,如一个透明的瓶子,装满水,并在瓶子口上方放一小块燃烧的木头或蜡烛。
观察燃烧过程中的变化,解释为什么燃烧需要氧气。
小组讨论:4.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a. 为什么大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对我们来说很重要?b. 温室效应是如何发生的?二氧化碳在其中起什么作用?c. 大气中的臭氧层对我们的健康和环境有什么影响?知识巩固:5. 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测验,以评估他们对大气组成的理解程度。
可以包括选择题、填空题或简答题。
拓展活动:6. 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大气组成的相关内容,如大气污染、气候变化等,并鼓励他们进行研究和报告。
总结:7.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大气组成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和保护环境。
评估方式:- 学生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 学生在小测验中的表现。
- 学生的研究报告和展示。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和反馈,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高一地理(第2讲)[教学内容和目的要求]一.教学内容《高中地理》上册第二单元大气环境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2.2 大气的热力状况2.3 大气的运动二.目的要求虽说地球上发生的许多自然现象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有关,但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影响的乃是地球表面厚厚的大气层棗大气环境,大气是地球自然环境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对地球的形成和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2.大气的各组成物质对生命活动和地球环境的影响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4.全球的热量平衡状况5.大气运动的原因及其基本形式[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一.教学重点:1.低层大气各组成物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大气的垂直分布3.大气的热力作用4.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二.教学难点: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2.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方法指导]1.本讲各课教材联系紧密,环环相扣,知识头绪较多,因此,在分析问题时,应抓住问题关键,逐步展开分析,层层递进,既要看到其因果联系,又要能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
如:(1)关于大气在垂直方向分层特点的分析,只要掌握了温度在垂直方向的变化特点,其它特点也就迎刃而解,而且记忆也比较方便,现以对流导加以分析:这一层随高度的增加温度不断降低,也就是说,地面较热,离地面越高,气温越低,,这样的大气比较不稳定,因为近地面大气受热,不断膨胀上升。
而高空大气受冷,不断冷凝下降,从而形式空气的对流运动。
地面温度越高,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即对流上升)的高度也就越高。
由于受地球球体形状的影响。
气温从低纬向两极递减,因而对流层的高度也因纬度而有差异,从低纬(高度达17-18千米)向高纬(高仅8-9千米)地区递减;同时,正因为空气的对流运动,把近地面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向上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温度的降低,水汽冷却凝结,容易成云致雨,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而人类主要生活在近地面,即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因此,这一层发生的所有天气现象,都将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所以说,这一层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高中地理大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的组成和垂直结构,掌握大气的主要成分及体积分数。
2. 了解大气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认识大气层的作用。
3. 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大气运动的成因和特点。
二、教学重点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结构2. 大气对地球环境的影响3. 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三、教学难点1. 大气层的划分及其特点2. 大气运动的成因和特点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的重要性。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大气层的图像和大气运动的现象。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大气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大气层结构的图像资料3. 大气运动现象的视频资料4. 大气污染案例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大气对地球的重要性吗?二、大气层的组成和垂直结构(10分钟)1. 讲解大气层的划分,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
2. 介绍各层的特点和主要成分。
三、大气对地球环境的影响(15分钟)1. 讲解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温室效应和地球辐射平衡。
2. 分析大气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如酸雨、臭氧层破坏等。
四、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0分钟)1. 讲解大气运动的原因,包括地球自转、地形起伏和地球辐射等。
2. 介绍大气运动的主要类型,如风、气旋和反气旋。
五、案例分析:大气污染的影响(10分钟)1. 分析典型大气污染案例,如烟雾事件、PM2.5污染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大气污染的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法、多媒体教学和案例分析法,使学生了解了大气的组成、结构、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大气运动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结合生活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气污染的问题,为今后的环境保护工作打下基础。
六、大气环流与气候系统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环流的基本类型及其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的教案教案标题: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年级: 初中学科: 地理学习目标:1.了解大气的组成。
2.理解大气垂直分层结构。
3.掌握大气层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准备: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的教材和相关资料。
2.幻灯片或白板、标签纸等教学辅助工具。
3.键盘或黑板上的材料,以便记录学生的回答和课堂讨论。
4.图表和图像展示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
教学过程:步骤一: 导入(5分钟)引入学生对大气的概念, 引发学生的思考。
可以提问如下问题:- 你们听过大气这个词吗?它是什么意思?- 你们觉得大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步骤二: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幻灯片、图表和图像等教学辅助工具, 向学生介绍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结构。
1.介绍大气的组成:氮气、氧气、水汽、稀有气体等。
2.解释大气层的垂直分层结构,包括对成层、对流层、平流层和电离层的解释。
步骤三: 案例分析和讨论(20分钟)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以深化对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的理解。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相关案例, 包括大气层的某个特点或功能, 并与全班分享他们的研究结果。
步骤四: 巩固和评估(10分钟)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小测验, 以评估他们在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方面的理解程度。
可以选择填空、选择题或解答题等形式。
步骤五: 拓展活动(10分钟)提供一些扩展活动, 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的知识。
可以是课外阅读、调查研究或观察报告等形式。
步骤六: 总结和反思(5分钟)与学生一起回顾课堂内容, 并对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进行简洁的总结。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本节课中获得的新知识和思考。
教学扩展: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 观察大气层的变化, 了解不同高度的温度和压力变化。
2.进一步探索大气层的功能,如保护地球、调节气候等。
教学评估:- 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环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 学生对测验的完成情况和正确率, 以及对于问题的解答是否准确。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高中地理教案课题: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一、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将能够:了解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结构。
掌握大气层的主要特征和层次。
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和其对地球的影响。
培养对地球大气系统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材料:幻灯片或投影仪大气层分层图或照片白板、彩色粉笔或马克笔三、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利用幻灯片或投影仪展示大气层分层的图像,引发学生对大气的兴趣和好奇。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大气的了解,并讨论大气对地球的重要性。
探究(15分钟):介绍大气的组成,包括氮气、氧气、水蒸气、稀有气体和其他气体的比例。
分享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如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等。
解释(15分钟):解释大气层的特征和层次,如对流层中的天气现象、平流层中的风流模式、同温层中的温度变化等。
解释大气层对地球的重要性和影响,如保护地球免受太阳辐射、调节气候、影响天气等。
实践(30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一个特定的大气层或大气成分。
学生以小组形式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讨论该大气层或成分在地球大气系统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总结(5分钟):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其对地球的影响。
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地球大气系统的研究和发展,并培养对大气科学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拓展活动(根据需要):进行气象观测实验,记录不同大气层的温度、压力和湿度等参数。
分析不同大气层中的天气现象,如对流层中的云形成、平流层中的风流模式等。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具体学校的教学要求和学生水平进行调整和修改。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及各层的特点。
- 掌握大气受热过程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 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全球性大气运动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 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大气科学的兴趣,树立环保意识。
- 引导学生关注大气环境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及各层的特点。
2. 大气受热过程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 大气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全球性大气运动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大气受热过程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 大气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全球性大气运动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大气环境问题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大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我们该如何保护大气环境?环节二:新课教学1.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讲解大气的组成: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等。
- 介绍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
- 分析各层的特点,如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流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2. 大气受热过程- 讲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及大气逆辐射。
- 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 通过实例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3. 大气环流- 介绍大气环流的形成原理: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气压带和风带。
- 分析全球性大气运动的特点:单圈环流、三圈环流。
- 通过地图展示全球性大气运动的分布。
环节三:巩固练习1. 让学生观察地图,分析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2. 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 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大气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环节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拓展:引导学生关注大气环境问题,提出保护大气环境的建议。
高一地理(第2讲)主讲教师:杨禹林、张永来(一级教师)[教学内容和目的要求]一.教学内容《高中地理》上册第二单元大气环境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2.2 大气的热力状况2.3 大气的运动二.目的要求虽说地球上发生的许多自然现象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有关,但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影响的乃是地球表面厚厚的大气层棗大气环境,大气是地球自然环境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对地球的形成和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2.大气的各组成物质对生命活动和地球环境的影响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4.全球的热量平衡状况5.大气运动的原因及其基本形式[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一.教学重点:1.低层大气各组成物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大气的垂直分布3.大气的热力作用4.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二.教学难点: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2.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方法指导]1.本讲各课教材联系紧密,环环相扣,知识头绪较多,因此,在分析问题时,应抓住问题关键,逐步展开分析,层层递进,既要看到其因果联系,又要能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
如:(1)关于大气在垂直方向分层特点的分析,只要掌握了温度在垂直方向的变化特点,其它特点也就迎刃而解,而且记忆也比较方便,现以对流导加以分析:这一层随高度的增加温度不断降低,也就是说,地面较热,离地面越高,气温越低,,这样的大气比较不稳定,因为近地面大气受热,不断膨胀上升。
而高空大气受冷,不断冷凝下降,从而形式空气的对流运动。
地面温度越高,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即对流上升)的高度也就越高。
由于受地球球体形状的影响。
气温从低纬向两极递减,因而对流层的高度也因纬度而有差异,从低纬(高度达17-18千米)向高纬(高仅8-9千米)地区递减;同时,正因为空气的对流运动,把近地面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向上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温度的降低,水汽冷却凝结,容易成云致雨,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而人类主要生活在近地面,即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因此,这一层发生的所有天气现象,都将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所以说,这一层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2)太阳高度与太阳辐射的关系这一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加以分析:一是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地球大气的路程越短(见图a、b)被大气通过吸收,反射和散射等途径削弱得也就越少。
最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也就越多,反之越少;二是太阳高度角越大,等量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面积就越小(见图Ⅰ、Ⅱ),单位面积上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就越多,而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越多,相应地地面温度、气温也就偏高,因此,这不仅是气温由低纬向两极递减的原因之一。
同时也是夏季(北半球)气温较高的原因之一。
2.注意学科知识、初高中知识的交叉渗透,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大气运动既是知识重点,同时又是知识难点,教材首先分析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棗热力环流,虽说运动形式是最简单的,但知识内容并不简单,因为它牵涉到一个较难弄清的概念棗气压,对这一问题,应从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比较,从面形成比较清晰的思路,。
(1)气压是大气压强的简称,它是指单位面积上承受的大气压力(重量)。
而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教材第一节都已分析到地球大气密度有由地面向高空递减的特性,密度递减,也就意味着单位体积的大气重量也随高度而递减,气压亦有相同的变化,即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压不断降低。
(2)既然气压有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的特征,因此,再在垂直方向比较气压的大小也就显得毫无意义,而书本或平常生活中所见(听)到的高低气压则应倾向比较同一水平高度的气压值的大小,当然,它也与气体密度有关,而气体密度又与气温有关,以近地面为例,气温高的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使得近地面的气体密度比同一水平高度其他地区低,相应地气压也就比周围地区低,形成低气压,而冷的地方则形成高气压。
(3)压强的单位应为帕(pa),但1个大气压为1.01×105pa,因此,为计算、使用方便,把气压的单位统一成百帕(hpa)。
即1hpa=100pa。
这样,一个大气压即为1010hpa,计算、使用都较方便,因此以后,如不作说明,都应把气压的单位看作hpa。
3.化繁为简,层层叠加,掌握问题实质,搞懂难点,把握重点。
由于地区间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有的地方形成高压,有的地方形成低压,从而产生气压差,形成气压梯度,在气压梯度的作用下,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棗水平气压梯度力(见教材P37图2.11),由图可知,水平气压梯度力总是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在这个力的作用下,原始风向也应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
但这种方向的风并不存在,因为在自转着的地球上,大气一运动,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这个力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垂直,在北半球使运动物体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在这两个力的相互作用下,大气的运行方向(风向)与等压线相互平等(见教材P38图2.12),此时风向不再偏转,可从两方面加以理解,一是从地理学角度来说,如再偏转,将使大气从低气压向高气压运动,和前面相矛盾,二是从物理学角度来说,此时两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物体将保持原有运动方向。
只不过这种风向只有在高空才可见。
因为近地面的大气,在运行过程中还应受到摩擦力的作用,在三个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之间形成一个夹角(图2.13)即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相比,风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而且在同一幅等压线分布图上,等压线越密集的地区,风速越大,反之则越小。
附表三个力与风向的关系[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约占干洁空气体积分数99%的是()A、氧和二氧化碳B、氧和氮C、氮和臭氧D、二氧化碳和臭氧2、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A、水平气压梯度力B、地转偏向力C、摩擦力D、前三个力的合力3、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A、气旋和反气旋B、风C、大气环流D、热力环流4、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是因为()A、大气逆辐射减弱B、云层反射作用增强C、地面辐射增强D、云层散射作用增强5、由于大气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现象是()①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②夏日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③日落后的黄昏天空是明亮的④深秋的晴夜往往出现霜冻⑤多云的夜晚气温不会太低⑥阴天天空仍是明亮的A、①②⑤B、①cc⑥C、②④⑥D、①③⑤6、关于二氧化碳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B.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C.白天和夜晚都能增加地面温度,实现对地面的保温作用D.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7、下图哪种情况昼夜温差最小()8、近地面风向是()A、垂直于等压线,指向高压B、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C、与等压线平行D、指向低压,与等压线斜交9、读(北半球)等压线分布图,关于下列风向、风速的叙述,正确的是()A.B处风速较小,吹偏南风B.A处风速较小,吹偏南风C.B处风速较大,吹偏北风D.A处风速较大,吹偏北风10、在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中,气压由高到低排列顺序正确的是()A、abcdB、abdcC、bacdD、badc11、下列物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的是()A、水汽B、固体尘埃C、臭氧D、氧和氮12、热能在以下五个环节中的传递顺序应是()①地面温度②太阳辐射③地面辐射④大气辐射⑤大气温度A、①②③④⑤B、⑤④③②①C、②①③⑤④D、②①③④⑤13、大气臭氧层()A.能大量反射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所以那里气温较低B.能散射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生物免受集中紫外线辐射之害C.是大气中存在臭氧的惟一场所,所以我们应该善加保护D.吸收大量紫外线,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14、同一纬度“高处不胜寒”的原因是()A、气压低B、空气稀薄C、到达的太阳辐射少D、到达的地面辐射少二.填空题1.低层大气是由_________、________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的。
2.大气中的_________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大气中的氮是地球上_________的基本成分。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吸收、_________和_______作用,其中吸收作用具有_________性。
4.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为_________的________区,它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50%,为此,人们把太阳辐射称为__________(短、长)波辐射,而地面辐射,因其能量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部分,因而与太阳辐射相比较,地面辐射被称为________辐射。
5._________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__________是形成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三.读图分析题1.读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指出。
(2)依据地球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_________ 、_________和大气运动状况,可将大气划分为__________ 、_________和高层大气。
(3)图中a、b、c分别代表大气垂直分层代号,图中曲线表示的是_________的垂直分布状况。
(4)图中b为________层,它的上部气温随高度增加而________,这是因为其中的_________能大量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
(5)a为_______层,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6)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_________层,整个地球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都集中在________层,对高空飞行最有利的是_________层(填名称)。
2.读北半球某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1)在图中画出一条槽线和一条脊线,并填出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2)A、B两点风速较大的是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A、B两点的风向:A点__________、B点__________[答案提示]一.选择题1、B2、A3、D4、B5、B6、A7、D8、D9、B10、B11、B12、C13、D14、D二.填空题1、干洁空气、水汽2、氧、生物体3、反射、散射、选择4、0.4~0.76微米、可见光、短、红外线、长波5、冷热不均、气压差异三.读图分析题1、(1)地面温度太高(2)温度、密度、对流层、平流层(3)温度(4)平流、增加(迅速上升)、臭氧(5)对流、递减、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越高,气温越低(6)对流、平流层、对流层2、(1)图略(2)A点、A点等压线较稠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3)偏西风偏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