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精品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3
九年级物理指导教学书班级:姓名:学号课题:杠杆11.1.1 学习笔记【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2.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
【教学过程】(一)感情调节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剪刀、夹子、螺丝刀等物体,但我们仅仅是会使用。
它们在结构上、使用上都有哪些共同点呢?(二)自学与互帮1.自学内容一:认识杠杆自学方法:(1)对照教材P2图11-1,从中选择合适的工具并且试一试,想办法拔出图钉。
想想有哪些不同方法?哪一种方法更方便、省力?(2)观察教材11-2,思考、归纳开瓶扳手、夹子等使用时有哪些共同特点。
(A);(B);(C)。
(3)归纳:将一根在可绕转动的称做杠杆。
举例:生活中的杠杆有、、。
教师释疑:渗透建立杠杆模型的思想2. 自学内容二:杠杆的五要素自学方法:阅读教材P3的内容,结合图11-3,完成填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教师释疑:画力臂的方法第一步,找到支点第二步,作出力的作用线(虚线)第三步,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作垂线并打上垂足符号第四步,支点和垂足之间的距离就是力臂学以致用:画出各力的力臂(三)当堂练习A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根硬棒就是杠杆 B.杠杆一定是直的C.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D.动力、阻力只能分别作用在杠杆支点的两侧A2.关于力臂,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之间的距离叫做动力臂B.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做动力臂C.力臂一定在杠杆上D.力臂的大小不可能为零A3.如图所示,O是杠杆OA的支点.在图中画出拉力F1和F2的力臂B4.如图所示,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棒,在力F的作用下可绕O点转动。
请在图中画出木棒所受重力G和F的力臂。
B5.如图,唐师傅想用F1的力把一个油桶推上台阶.请你在图中画出阻力F2的力臂L2。
C6.如图,一个绕O点转动的杠杆,已知阻力F2的方向,以及动力F1的力臂L1,在图中补全F2的力臂以及动力F1。
《杠杆》教案(通用6篇)《杠杆》篇1详细介绍:杠杆教案示例(一)教学要求1.知道什么是杠杆。
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
理解力臂的概念。
会画杠杆的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抽水机模型、切纸用小铡刀、剪刀。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由学生阅读课本第十三章前言部分,引出本章学习内容。
教师指出,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
由学生阅读本节开头的大问号后的一段。
并参阅图13�23、图13�24,图13�25说明杠杆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许多巧妙的应用。
引出杠杆一节。
“板书:第十三章简单机械一、杠杆”二、进行新课1.什么是杠杆?提问:如何用一根硬棒撬起一块很重的石块?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并结合课本图13�2甲或出示事先画好图的小黑板讲解。
给出杠杆的定义。
教师指出: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杠杆的特点。
杠杆有直的也有弯的。
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铡刀、剪刀都是杠杆。
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
板书:“1.什么是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描述杠杆的几个有关名词术语(1)教师以讲什么是杠杆时所画的撬杠撬石头的板图为基础,边讲下列名词边在图中规范标画出三点、两力、两臂。
并板书写出各名词及其定义。
板书:“2.名词术语:”支点:杠杆(撬杠)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标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1或f动标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2或用f阻标出。
注意:动力和阻力使杠杆转动方向相反,但它们的方向不一定相反。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用字母l1或l动标出。
(简介力的作用线概念。
)教师说明力臂的画法:首先确定杠杆的支点,再确定力的作用线。
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符号指明哪个线段是力臂,并写出字母l1或l动。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杠杆》
教学环境及目标
本次教学是在大班科学课上进行的,课程目标是通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杠杆的
定义、原理、分类和应用,以及能够进行实验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
本次教学涉及到的科学知识点有:力的作用效果、杠杆原理、杠杆的分类和应用。
教学内容及流程
1.引入
将一杆在桌子上斜靠着,问学生知道它的名称是什么,有什么作用,通过学生
的回答引出杠杆概念。
2.讲解
以实物为例讲解杠杆的定义、原理和分类,让学生能在脑海中形成杠杆的概念。
3.分类测验
设计杠杆分类问题,进行小组竞赛。
4.情境游戏
通过小游戏,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应用。
5.实验探究
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与传统的板块式教育不同,它更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在活动中让
学生自观自习,情境教育让学生理解更为深刻。
通过分类测验和情境游戏导入视觉性和趣味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点。
实验探究环节是让学生真正探究杠杆原理和应用的重要环节,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杠杆的效应,这种亲身体验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记忆杠杆的概念和应用。
但是,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教师在讲解时应尽量避免抽象概念的使用,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发问、交流和表达;在游戏环节上,游戏内容应该更丰富多样、具有挑战性,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
创造性;在实验探究环节上,应该把更多的观察、实验和探究的环节留给学生自行发掘和探究。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作为主体,尽量让学生在理解、记忆和思考中即练习中,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杠杆》教学设计(五篇范文)第一篇:《杠杆》教学设计《杠杆》教学设计与反思江桥中心中学陈海峰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杠杆,能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2、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突破:首先认识杠杆,能抽象出杠杆的定义,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创造一种探究气氛,通过用杆秤称物体,提出猜想,激发兴趣。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人们在生活中、劳动中经常使用各种机械,同学们想一想你使用过哪些机械?或你看到别人使用过哪些机械?生1:我使用过铁锨、镊子、钳子、锤子。
生2:我使用过剪刀、指甲刀、瓶盖起子、自行车。
生3:我看见别人使用过播种机、悬耕犁、收割机、缝纫机。
生4:我看见过农民修房时用的滑轮,看见过轧制面条的面条机。
师:同学们想起很多人们常用的机械,这说明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
在同学们说出的机械中有的比较复杂,有的比较简单。
例如:镊子、钳子、锤子、剪刀、瓶盖起子等都属于简单机械,播种机、缝纫机等是复杂机械。
复杂机械也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
这一章我们学习几种简单机械。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上放着钳子、锤子、瓶盖起子分别试着用一用,看会有什么发现?(各小组同学分别进行操作,有的用钳子剪断铁丝,有的用锤子起木板上的钉子,有的用瓶盖起子起瓶盖,有三个小组用钳子分别把铁丝弯成了三角形、长方形、圆形。
约2分钟后平静下来。
)第五小组:我们小组发现:使用这些机械可以完成直接用手不能完成的工作。
第六小组:我们小组发现:使用这些机械都可以用一个较小的力获得一个较大的力。
师:同意他们说法的同学举手。
(全体学生举手)师:同学们的发现很好,那么谁能针对刚才的发现提出一个问题?生5:我想知道:为什么使用这些机械时可以用一个较小的力获得一个较大的力呢?师:大家想知道吗?生(齐答):想知道。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杠杆》一、引言《杠杆》是大班科学教学中的一节重要课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杠杆的原理和应用,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份优秀的大班科学教案,并对该教案进行反思和改进。
二、教案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杠杆的定义、原理和应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设计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杠杆模型、各种不同材料的物块、千分秤等;•教学素材:图片、视频等;•教学环境:实验室,设置实验台和实验工具。
3.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兴趣,并让学生讨论一下日常生活中可能使用到杠杆的场景,激发学生的思考。
第二步:讲解杠杆的定义和原理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图片,向学生讲解杠杆的定义和原理,帮助学生理解杠杆的作用、杠杆的运作原理以及杠杆的分类。
第三步:展示实验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杠杆实验,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和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情况,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和实验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深入理解杠杆的原理。
第四步:实践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个杠杆实验,要求他们提出一个问题、设计实验步骤、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结果归纳总结。
第五步:小组分享和讨论让学生将自己设计的实验分享给小组成员,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通过和同学的互动,可以加深对杠杆的理解和运用。
4. 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听取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来评估学生对杠杆的理解程度。
5. 反思与改进本次教学中,对于杠杆的定义和原理的讲解偏重了理论的部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实验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杠杆的原理和应用。
另外,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大难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结论通过本次大班科学教案《杠杆》,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杠杆的原理、应用和实验方法。
初中物理优秀教案《杠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掌握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理解力臂和作用力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杠杆的定义和分类2. 杠杆的平衡条件3. 力臂的概念和计算4. 杠杆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力臂的计算。
2. 难点:杠杆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 运用讲授法,讲解杠杆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4. 利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杠杆平衡实验,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数据,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
4. 知识讲解:讲解力臂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力臂的计算方法。
5.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杠杆原理进行解答。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杠杆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鼓励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发现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杠杆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3. 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和力臂计算的掌握情况。
4.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介绍杠杆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有关的工厂或科研机构,加深对杠杆实际应用的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索杠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八、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杠杆、滑轮、测量工具等。
八年级物理下册《杠杆》教案第一章:杠杆的概念与分类1.1 教学目标了解杠杆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分类及应用1.2 教学内容杠杆的定义与特点杠杆的分类:一类杠杆、二类杠杆、三类杠杆杠杆的应用实例分析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定义和特点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杠杆及应用组织小组讨论,探讨杠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讲解杠杆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运用场景1.4.2 讲解杠杆的分类及应用实例1.4.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不同类型的杠杆及应用实例1.4.4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第二章:杠杆的平衡条件2.1 教学目标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学会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问题2.2 教学内容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 = F2L2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问题:力的合成与分解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引导学生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问题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平衡条件2.4.2 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用实例进行解释2.4.3 教授如何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问题:力的合成与分解2.4.4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2.4.5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第三章:杠杆的力臂与力矩3.1 教学目标了解力臂的概念及其作用掌握力矩的计算方法及应用3.2 教学内容力臂的概念及其作用力矩的计算方法:力臂与力的乘积力矩的应用实例分析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引导学生理解力臂的概念及其作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力矩的计算方法及应用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讲解力臂的概念及其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力臂在杠杆中的应用3.4.2 讲解力矩的计算方法及应用实例3.4.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不同类型的力矩及应用实例3.4.4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第四章:杠杆的应用4.1 教学目标了解杠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会运用杠杆原理解决问题4.2 教学内容杠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剪刀、钳子、撬棍等运用杠杆原理解决问题:力的合成与分解4.3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杠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讲解法,让学生掌握运用杠杆原理解决问题的方法4.4 教学步骤4.4.1 导入:讲解杠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作用4.4.2 讲解运用杠杆原理解决问题的方法4.4.3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4.4.4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第五章:复习与拓展巩固本章所学内容拓展学生对杠杆的理解和应用5.2 教学内容复习杠杆的概念、分类、平衡条件、力臂与力矩及应用拓展杠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人体杠杆、工程杠杆等5.3 教学方法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回顾本章所学内容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杠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5.4 教学步骤5.4.1 导入:提问学生回顾本章所学内容5.4.2 讲解复习内容,巩固学生对杠杆的理解5.4.3 讲解杠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5.4.4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5.4.5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第六章:简单机械与杠杆6.1 教学目标了解简单机械的分类及特点掌握杠杆在简单机械中的应用6.2 教学内容简单机械的分类:斜面、滑轮、杠杆杠杆在简单机械中的应用:剪刀、钳子、撬棍等采用讲解法,引导学生了解简单机械的分类及特点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杠杆在简单机械中的应用6.4 教学步骤6.4.1 导入:讲解简单机械的分类及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在简单机械中的作用6.4.2 讲解杠杆在简单机械中的应用实例6.4.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不同类型的简单机械及杠杆应用实例6.4.4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第七章:杠杆的动态分析7.1 教学目标学会分析杠杆的动态变化掌握力矩的计算与平衡条件的应用7.2 教学内容杠杆的动态变化分析:力与力臂的变化对平衡状态的影响力矩的计算方法及应用平衡条件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7.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引导学生理解杠杆动态变化的分析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力矩的计算及平衡条件的应用7.4 教学步骤7.4.1 导入:讲解杠杆动态变化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力与力臂的变化对平衡状态的影响7.4.2 讲解力矩的计算方法及应用实例7.4.3 讲解平衡条件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7.4.4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7.4.5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第八章:生活中的杠杆8.1 教学目标了解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会分析生活中的杠杆原理8.2 教学内容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家具、工具、交通工具等分析生活中的杠杆原理:力的合成与分解8.3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讲解法,让学生掌握分析生活中的杠杆原理的方法8.4 教学步骤8.4.1 导入:讲解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杠杆原理8.4.2 讲解分析生活中的杠杆原理的方法8.4.3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杠杆实例8.4.4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第九章:杠杆的效率9.1 教学目标了解杠杆效率的概念掌握提高杠杆效率的方法9.2 教学内容杠杆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提高杠杆效率的方法:减小力臂与力的乘积、增大负载的力臂与力的乘积9.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引导学生理解杠杆效率的概念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提高杠杆效率的方法9.4 教学步骤9.4.1 导入:讲解杠杆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提高杠杆效率的方法9.4.2 讲解提高杠杆效率的方法及应用实例9.4.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不同类型的杠杆效率应用实例9.4.4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第十章:复习与拓展10.1 教学目标巩固本章所学内容拓展学生对杠杆的理解和应用10.2 教学内容复习杠杆的动态分析、生活中的杠杆、杠杆的效率等内容拓展杠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人体杠杆、工程杠杆等10.3 教学方法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回顾本章所学内容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杠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10.4 教学步骤10.4.1 导入:提问学生回顾本章所学内容10.4.2 讲解复习内容,巩固学生对杠杆的理解10.4.3 讲解杠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10.4.4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10.4.5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重点和难点解析第一章:杠杆的概念与分类重点和难点解析:理解杠杆的定义和特点是教学的难点,特别是杠杆分类的判断和应用。
杠杆教学设计教案(精选5篇)杠杆教学设计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杠杆教学设计教案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杠杆教学设计教案(篇1)教学目的:知识要求:1. 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2. 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3.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能力要求:1.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物理结论的能力。
德育要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并能运用解决简单问题能力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示意图,且能正确找出各种器具的支点。
教具:抽水机模型、瓶起子、镊子、扳手、羊角锤、天平等,跷跷板挂图,细线探究性实验:杠杆平衡、杠杆和支架(不带刻度)、钩码若干、刻度尺课型:探究型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看录像片或图片看录像片:(1)古代埃及人用杠杆搬动巨石修金字塔。
(2)游乐园里小朋友玩跷跷板。
(3)农村里从井里提水的压水机的杠杆。
(4)钓鱼。
(4)缝纫机的脚踏板。
师: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简单机械,如钳子、板手、螺丝刀、瓶起子(出示实物)等。
有些机械是复杂的,如车床、收割机等复杂机械由许多简单元件组成,其中象杠杆、滑轮等,初中我们主要研究杠杆、滑轮。
(二)新课教学:阿基米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搬动地球。
”这说明杠杆能产生巨大的力。
那什么是杠杆呢?大家看这些装置有什么特点?学生:有一个绕着转动的固定点,一根绕着固定转动的硬棍。
撬棒撬石头的投影片。
1. 杠杆: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师:杠杆是不是一定是直的?“硬棒”如何理解?学生:看图理解。
师:“硬棒”指在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形变,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弯的,形状也可是各种各样,可是方的、圆的等。
《杠杆》教学设计优秀6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用具】1.学生自备的工具。
(剪刀、直尺、木棍等)2.分组实验器材:铁架台、杠杆、钩码等。
3.杆秤、水果、汽水瓶、多媒体、光盘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学生如何打开汽水瓶盖,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工具”的话题。
让学生展示自带的工具,说明它们的用途和好处。
教师利用多媒体进一步展示: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例如扳手、羊角锤、订书机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大型机械吗?是否了解它们的用途?学生回答,教师予以鼓励,并利用多媒体展示:生产中常见的机械(如吊车、推土机、汽车、飞机、轮船等)。
介绍:我国古代就有了使用各种机械的先例。
指出,虽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但勤劳的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制造的各种简单工具,改善了生产条件,方便了生活。
多媒体显示:古代天平、桔槔、舂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使用情况。
教师总结并指出:生活和生产中的这些机械和工具实质上就是利用了“杠杆”的知识。
教师提问: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杠杆)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探究杠杆的共同特征,认识杠杆:学生活动1 让学生观察桔槔(多媒体显示)。
学生活动2 学生观察教师用木棍撬重物的过程。
学生活动3 学生讨论。
通过讨论,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得到杠杆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其中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学生活动4 找到上述桔槔、木棍撬重物的固定点。
学生活动5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活塞式抽水机手柄压水画面,观察固定点。
学生活动6 教师让学生用杆秤称水果。
提问:杆秤是不是杠杆?它的固定点在哪里?并由此导入以下内容。
初中杠杆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杠杆的定义和分类。
2. 让学生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杠杆的定义和分类。
2. 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1. 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平衡尺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如撬棍、剪刀、钳子等,引导学生关注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提问:什么是杠杆?杠杆有哪些分类?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5分钟)1. 分组实验:每组发一套实验器材,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 实验指导:引导学生观察杠杆在平衡状态下的特点,如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等。
3. 数据收集:让学生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如力的大小、作用点等。
4. 结果分析:让学生总结杠杆平衡的条件。
三、杠杆的应用(1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杠杆的应用实例,如天平、剪刀、钳子等。
2. 提问:这些实例中,杠杆是如何实现其功能的?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杠杆在不同应用中的作用原理。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杠杆的定义、分类和平衡条件。
2. 强调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醒学生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绘制一幅杠杆的示意图,标注出杠杆的支点、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 选择一个生活中的杠杆实例,分析其作用原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例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杠杆的定义、分类和平衡条件。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杠杆的平衡状态,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积极性不高,今后需要加强引导,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杠杆知识点重难点最新题目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掌握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2. 引导学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杠杆的定义和分类2. 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3. 杠杆的平衡条件:F1 L1 = F2 L24. 杠杆的应用: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5. 杠杆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杠杆的基本概念、杠杆的分类、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应用。
2. 教学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运用,杠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杠杆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
4. 动手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杠杆模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杠杆的日常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杠杆现象。
2. 新课导入:讲解杠杆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和应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5. 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杠杆模型,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杠杆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包括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3. 动手实践评价:评价学生在制作杠杆模型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4. 课后作业反馈:分析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讲座,分享杠杆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杠杆》教案(15篇)《杠杆》教案1本课接着上一课结束时,所提到的问题之一“撬石头”而引入。
课前,找了根近2米的粗棍子,现场演示,请上来一位班级体重最重的同学,有100多斤,很费劲地抱一抱,然后让他坐在椅子上,找块砖一垫,用撬棍很轻松地抬了起来。
再请个全班最瘦小的也来试试,也特别轻松地把他抬了起来。
这样,全班同学的学习爱好高涨,又直观形象地再现了生活中的场景,对后续教学的顺当开展有很大援助。
“区分各种常用工具是否杠杆”的活动。
充分利用上节课让同学操作运用过的那些器材,进行分析沟通。
对于榔头拔钉子,同学比较好理解,支点、用力点、阻力点一下子就找到了,也确认它是杠杆的.应用,但对于老虎钳、剪刀,有的同学认为不是杠杆,是由于他没有结合实际运用来体会理解,可以让同学用老虎钳剪段铁丝,用剪刀剪块木片,在这个过程中找找阻力点、用力点和支点,再来分析是不是杠杆,同学就较易理解了。
对于螺丝刀,有的同学说它用来撬物体时就是杠杆了,也应予以确定,但做为扭螺丝钉时的工具,它就不是杠杆的应用了。
本课的教学难点还在于杠杆尺的讨论。
在教学中,许多小组的探究活动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开展这个活动时,首先要强调老师的指导到位,要求明确。
对于这个试验,有这么几点要求:1、左边所挂钩码当重物,右边的钩码当作我们用的力的大小。
2、每一次操作,两边的钩码都只能挂在同一个位置,这点很重要。
3、当杠杆尺达到平衡状态时,再记录试验状况。
4、省力、费劲、不省力也不费劲如何区分?同时,还应引导同学在试验中多加观测、思索,发觉规律,但在实际活动中,很少有同学能进行仔细思索来发觉规律,更多的是任意地、一次又一次地尝试,通过增加钩码个数或移动钩码位置来达到平衡。
还有的小组,总是在两边挂相等数量的钩码来实现平衡,探究活动没有深入。
这些状况都需要老师在活动巡察中实时发觉问题,实时加以指导。
并引导同学结合数学知识来分析数据以发觉规律。
通过活动,分析试验数据,解决书中的三个问题,只要小组活动开展的充分,数据详尽,那么困难并不大。
杠杆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杠杆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杠杆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
3.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通过对杠杆的研究,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从生活中的实例,建立杠杆模型的过程,了解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使学生勇于并乐于参与科学探究,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3.通过杠杆分类及应用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领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学生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对于一些属于杠杆的简单机械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感性认识,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工具的能力。
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
这些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杠杆知识是前面几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和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基础。
本节内容由“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生活中的杠杆”三部分构成。
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突出教学重点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完成好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给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加深体验。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优秀14篇杠杆科学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要求:1.知道使用杠杆的三种情况: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及每种杠杆的特点2.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指出它们的支点、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会确定力臂;指出属于哪一种杠杆3.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和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具:托盘天平(或学生天平)、案秤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知识问:1.从上节实验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2.什么是杠杆的支点?3.什么是杠杆的动力臂?4.什么是杠杆的阻力臂?强调动力臂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画垂线.不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这节我们学习杠杆的应用.板书:二、杠杆的应用二、讲述三种杠杆杠杆在生活中、生产中应用广泛,使用杠杆可以给我们带来方便。
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可以把各种杠杆分为三类。
让学生阅读课本“三种杠杆”。
读完后让学生说出三种杠杆和它们的特点.教师归纳后写在黑板上。
板书:三种杠杆(1)省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2)费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3)等臂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
三、分析实际的杠杆问:根据什么来判断一个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学生回答)让学生逐个分析课本图一三-5中的4个杠杆是哪一种杠杆.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每个杠杆的示意图,找4名同学到黑板上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写明属哪种杠杆.其他同学在自己练习本上画.教师巡回检查.然后一起讨论4名同学在黑板上画的对不对.纠正错误,强调如何正确画力臂。
引导学生分析费力杠杆的好处:省距离.以缝纫机踏板为例.再让学生自己分析镊子。
让学生自己分析省力杠杆省了力,但要费距离.以图一三-5中的橇箱盖为例。
四、天平和秤用天平、案秤称物体,使学生认识它们是杠杆。
让学生分析它们各属于哪种杠杆。
讨论天平平衡时,砝码质量等于被称物体质量的道理。
讨论案秤和�五、小结六、布置作业(略)介绍学生阅读“我国古代的杠杆”。
杠杆教学设计通用3篇杠杆教学设计篇一《杠杆》教学设计台安县第二初级中学邢磊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杠杆,能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
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杠杆的构造(五要素)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探究方法的设计.难点:会画出杠杆的力臂;二、教具:教师:铁架台、杠杆、钩码、大剪刀、钳子、大镊子、羊角锤、起子、钉有钉子的木板、未启封的饮料;学生:(1)剪刀、纸;钳子、铁丝;镊子、砝码,筷子、豆子,(2)铁架台、杠杆、钩码(50g,8个)、弹簧测力计(5N 量程)教学环境: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等。
三、复习请画出下面点到线的距离。
(学生演板)四、导入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搬动地球”,真能如此吗?为什么他敢于发出这样的豪言壮语呢?想了解其中的道理吗?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杠杆。
(板书课题)五、新课讲授师:那么什么是杠杆呢?(一)杠杆定义师:生活中还有那些杠杆?你能举出几种在日常生活当中见过的杠杆吗?(学生举例)出示投影片:起子、剪刀、羊角锤、抽水机柄、指甲刀等。
教师指出,这些都是杠杆,然后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一支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
需要注意的是杠杆并非一定是直的。
(二)杠杆的五个要素:师要了解杠杆是如何工作的,首先要了解杠杆的五个基本要素: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用红笔标出)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F1)注意:动力指的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是杠杆,动力)●(作用点在杠杆上。
(教师演示)3、阻力:阻止杠杆转动的力。
(F2)同样,阻力也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同样是杠杆,阻力作用点也在杠杆上。
(教师演示)还有那些因素会影响到杠杆的工作呢?演示实验:请学生挑书包,感受力臂的变化对杠杆的影响。
初中物理教案《杠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杠杆的定义和分类,掌握杠杆的五要素。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杠杆的定义和分类2. 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3. 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 = F2L24. 杠杆的应用:实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杠杆的定义、分类、五要素及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
2. 运用讲解法,引导学生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五要素。
3.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杠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古代著名的杠杆实例——阿基米德杠杆,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作用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五要素,让学生明确杠杆的基本概念。
3. 实验演示:进行杠杆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杠杆实例,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应用。
5.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杠杆的平衡条件和应用。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思考和练习,加深对杠杆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对杠杆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操作评估:检查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规范性、观察细致程度,以及能否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3. 练习题评估:批改课后练习题,了解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和应用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是否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
2. 反思教学方法:思考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