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兼容知识
- 格式:docx
- 大小:21.63 KB
- 文档页数:6
电磁兼容知识点总结一、电磁兼容概述电磁兼容(EMC)是指电子设备在电磁环境中正常运行,同时不对其他设备产生干扰的能力。
在现代电子设备中,电磁兼容性已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性能指标。
二、电磁兼容性标准与规范为了确保电磁兼容性,各种国际和地区标准与规范应运而生。
其中,最知名的包括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系列,以及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Part 15系列。
这些标准与规范对电子设备的电磁辐射、抗干扰能力和静电放电等指标做出了详细规定。
三、电磁干扰源电磁干扰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电源开关、无线电发射器、雷电等自然干扰源,以及各种电子设备的运行过程产生的干扰。
其中,电源开关是常见的电磁干扰源之一,其产生的谐波电流和电压波动可能对其他设备造成干扰。
四、电磁抗扰度要求为了确保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电磁抗扰度要求应运而生。
这些要求主要包括对静电放电、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浪涌、电压跌落等干扰的抵抗能力。
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确保设备在遭受这些干扰时仍能正常工作。
五、电磁屏蔽与滤波技术为了达到电磁兼容性要求,电磁屏蔽与滤波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中。
电磁屏蔽主要通过金属隔离材料将干扰源与外界隔离,而滤波技术则通过特殊设计的电路或器件,阻止或减弱干扰信号的传播。
这些技术对于提高设备的电磁抗扰度和降低电磁辐射具有重要意义。
六、电磁兼容性测试与认证为了验证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各种测试与认证机构应运而生。
这些机构通过模拟实际工作条件和电磁环境,对电子设备进行严格的测试和认证,以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获得电磁兼容性认证是电子产品进入市场的重要条件之一。
七、提高电磁兼容性的设计策略在设计阶段,采取一些策略可以提高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
例如,合理布局电路板上的元件和布线,选择合适的滤波器和电容,使用屏蔽材料等。
对于高频电路设计,还应考虑信号的完整性、反射和串扰等问题。
八、结论电磁兼容性是现代电子设备不可或缺的性能指标之一。
电磁兼容知识点总结(一)引言概述:电磁兼容是指电子设备在共同工作环境中,能够互不干扰,同时保持自身功能不受到干扰的能力。
本文将总结电磁兼容的相关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概念。
正文:一、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与原理1.1 电磁辐射与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1.2 互相干扰的电磁场作用方式1.3 电磁兼容的基本目标和要求1.4 电磁兼容设计的基本原则1.5 电磁兼容性评估的方法和指标二、电磁兼容性设计原则2.1 地线设计原则2.2 信号传输线设计原则2.3 电磁场屏蔽原则2.4 电源线设计原则2.5 接地设计原则三、电磁干扰源的特征与分析3.1 传导干扰源的特征与分析3.2 辐射干扰源的特征与分析3.3 外界电磁环境的特征与分析3.4 电气场强的测量方法3.5 干扰源定位与分析方法四、电磁屏蔽技术与方法4.1 电磁屏蔽材料的基本原理与特性4.2 电磁屏蔽的设计方法与措施4.3 电磁屏蔽效果的评估与验证方法4.4 常见电磁屏蔽结构的设计要点4.5 电磁屏蔽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五、电磁抗干扰技术与方法5.1 模拟滤波器设计原则与方法5.2 数字滤波器设计原则与方法5.3 过电压保护技术与方法5.4 对抗电源变动的技术与方法5.5 抗电磁干扰设计的实践案例总结:通过本文对电磁兼容的知识点总结,我们了解了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设计原则。
我们还学习了电磁干扰源的特征与分析方法,电磁屏蔽技术与方法,以及电磁抗干扰技术与方法。
电磁兼容设计的实践应用对于维护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文对电磁兼容的知识点有更深入的了解,以应对实际工程中可能遇到的电磁兼容问题。
电磁兼容课程知识点总结一、电磁兼容基础知识1.1 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电磁兼容是指在特定的电磁环境下,电子、通信设备和系统在不受到外来电磁辐射的干扰或干扰他人,保证其正常工作的能力。
1.2 电磁干扰的分类电磁干扰主要可以分为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两大类。
传导干扰是通过导体传输,比如电源线传导电磁干扰。
辐射干扰是通过空气传输,比如无线电台产生的电磁辐射。
1.3 电磁兼容的重要性在现代电子设备和通信系统日益复杂的情况下,电磁兼容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如果设备没有良好的电磁兼容性,容易受到外界电磁干扰,影响其正常工作。
1.4 电磁兼容标准和法规为了确保电子设备和通信系统的电磁兼容性,在各国都有一系列的电磁兼容标准和法规,比如欧洲的CE标志、美国的FCC标准等。
二、电磁场理论2.1 麦克斯韦方程组麦克斯韦方程组是描述电磁场的基本方程,包括电场和磁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电磁场理论的基础。
2.2 电磁波的特性电磁波是由电场和磁场振荡而产生的一种波动,具有传播速度快、能够在真空中传播、波长和频率可调节等特点。
2.3 电磁波的传播特性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包括波速、波长、频率、极化、幅度等,这些特性决定了电磁波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方式。
三、电磁兼容的分析方法3.1 电磁兼容的测试方法电磁兼容的测试方法包括辐射测试、传导测试、电磁场强度测试、电磁脉冲测试等,用于评估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能。
3.2 电磁兼容的仿真模拟方法电磁兼容的仿真模拟方法包括有限元分析、电磁场求解和电磁兼容性分析软件等,可以用于预测设备在不同电磁环境下的性能。
3.3 电磁兼容的设计方法电磁兼容的设计方法包括布线设计、地线设计、屏蔽设计、滤波器设计等,用于提高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能。
四、电磁兼容的干扰控制方法4.1 电磁辐射的控制方法电磁辐射的控制方法包括合理布局、优化线路、采用屏蔽结构等,用于减少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
4.2 电磁传导的控制方法电磁传导的控制方法包括使用滤波器、采用平衡电路、采用防干扰接口等,用于减少设备对外界电磁干扰的敏感性。
电磁兼容知识点总结一、电磁干扰的特点1.电磁干扰的来源电磁干扰主要来自于电子设备、无线通信设备、电源线、雷电放电、静电放电等。
其中电子设备是产生电磁干扰最主要的来源,包括计算机、通信设备、电视机、音响、照明设备等。
这些设备在工作时会产生电磁场,从而对其它设备产生干扰。
2.电磁干扰的传播电磁干扰的传播途径主要有辐射传播和传导传播两种方式。
辐射传播是指电磁波以空间传播的方式传播干扰,主要影响范围是设备本身周围的空间。
传导传播是指电磁波通过导体传播干扰,通常是通过电源线、信号线、地线等传导到其它设备。
3.电磁干扰的特点电磁干扰的特点包括频率广泛、能量巨大、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
由于电磁干扰的这些特点,一旦产生干扰就会对其它设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
二、电磁兼容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基本原理电磁兼容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设计、测试和控制减小设备产生的电磁干扰和提高设备抗干扰能力,使设备在电磁环境中能够共存共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对设备进行整体设计,考虑其电磁兼容性,包括电源线滤波、辐射和导体电磁干扰控制、接地系统设计等。
2.基本方法电磁兼容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a.增加滤波器滤波器是电磁兼容的重要手段,它能够有效地减小电磁干扰并提高设备对外部干扰的抵抗能力。
常见的滤波器有电源线滤波器、信号线滤波器、天线滤波器等。
b.增加屏蔽屏蔽是减小电磁辐射和提高设备抗干扰能力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电磁屏蔽罩、屏蔽涂料、屏蔽隔板等。
通过在设备内部或外部增加屏蔽,可以有效减小电磁干扰。
c.合理设计接地系统接地系统是提高设备抗干扰能力的关键因素,通过合理设计接地系统可以减小设备对外部干扰的敏感性和提高设备对外部干扰的抵抗能力。
d.改善功率供应改善功率供应是减小电磁干扰的重要手段,包括选择优质的电源装置、增加稳压器、提高电源线的质量等。
e.系统整体设计系统整体设计是电磁兼容的关键环节,通过对系统整体进行电磁兼容性的考虑,可以有效地减小系统产生的电磁干扰并提高其抗干扰能力。
电磁兼容技术手册第一章介绍电磁兼容(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简称EMC)是指在特定的电磁环境中,电子设备能够正常运行,同时不对其周围的其他设备或系统产生不可接受的电磁干扰。
为了确保设备之间的电磁兼容性,技术手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手册旨在提供关于电磁兼容技术的详细信息和实用指南。
第二章 EMC基础知识2.1 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是指电子设备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的电磁波向周围空间传播的现象。
这些电磁波会传播到其他设备中,可能引起干扰或损害其正常运行。
在本章中,我们将介绍电磁辐射的原理、测量方法和控制措施。
2.2 电磁感应电磁感应是指电子设备由于周围环境中的电磁场变化而产生的电磁干扰。
这种干扰可能会导致设备操作不稳定或引起故障。
本章将探讨电磁感应的原理、测量方法和抑制技术。
第三章 EMC测试与评估3.1 EMC测试方法EMC测试是评估设备的电磁兼容性的关键步骤。
在本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常见的EMC测试方法,包括辐射测试和传导测试。
同时,还会提供测试设备和测试环境的要求。
3.2 EMC评估标准为了确保设备的电磁兼容性,各国和行业建立了一系列的电磁兼容性标准。
在本节中,我们会列举并详细解释一些常见的EMC标准,如CISPR、IEC和FCC等。
第四章 EMC问题分析与解决4.1 故障分析方法当设备出现电磁兼容性问题时,及时准确地分析故障原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章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故障分析方法,如频谱分析、射频干扰源定位等。
4.2 EMC问题解决技术针对不同的电磁兼容性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解决技术。
本章将介绍一些常见的EMC问题解决技术,如滤波器的应用、屏蔽技术和接地技术等。
第五章 EMC设计指南5.1 PCB布局与布线在电子设备设计中,合理的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布局和布线对于提高电磁兼容性至关重要。
本章将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南,帮助工程师设计EMC友好的PCB。
电磁兼容基础知识详解,电磁干扰的危害什么是电磁兼容电磁兼容性(EMC)是指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符合要求运行并不对其环境中的任何设备产生无法忍受的电磁干扰的能力。
因此,EMC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指设备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对所在环境产生的电磁干扰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值;另一方面是指器具对所在环境中存在的电磁干扰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扰度,即电磁敏感性。
电磁干扰源种类电磁干扰源种类繁多,可按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
对测量环境中直接影响测量及测量设备的干扰来源可分为自然干扰源和人为干扰源。
自然干扰源包括:(1)大气噪声干扰:如雷电产生的火花放电、属于脉冲宽带干扰,其覆盖从数Hz到100MHz 以上.传播的距离相当远。
(2)太阳噪声干扰:指太阳黑子的辐射噪声。
在太阳黑子活动期.黑子的爆发.可产生比平稳期高数千倍的强烈噪声.致使通信中断。
(3)宁宙噪声:指来自宇宙天体的噪声。
(4)静电放电:人体、设备上所积累的静电电压可高达几万伏直到几十万伙.常以电晕或火花方式放掉,称为静电放电。
静电放电产生强大的瞬间电流和电磁脉冲,会导致静电敏感器件及设备的损坏。
静电放电属脉冲宽带干扰、频谱成分从直流一直连续剑中频频段。
人为干扰源指而电气电子设备和其他人工装置产生的电磁干扰。
这里所说的人为干扰源都是指无意识的干扰。
至于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有意施放的干扰,如电子对抗等不属于本文讨论范围。
任何电子电气设备都可能产生人为干扰。
在此,只是提到一些常见的干扰测量环境的干扰源。
(1)无线电发射设备:包括移动通信系统、广播、电视、雷达、导航及无线电接力通信系统.如微波接力,卫星通信等。
因发射的功率大,其基波信号可产生功能性干扰;谐波。
电磁兼容知识点总结_电磁兼容基础知识全面详解什么是电磁兼容电磁兼容性(EMC)是指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符合要求运行并不对其环境中的任何设备产生无法忍受的电磁干扰的能力。
因此,EMC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指设备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对所在环境产生的电磁干扰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值;另一方面是指器具对所在环境中存在的电磁干扰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扰度,即电磁敏感性。
电磁干扰源种类电磁干扰源种类繁多,可按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
对测量环境中直接影响测量及测量设备的干扰来源可分为自然干扰源和人为干扰源。
自然干扰源包括:(1)大气噪声干扰:如雷电产生的火花放电、属于脉冲宽带干扰,其覆盖从数Hz到100MHz 以上.传播的距离相当远。
(2)太阳噪声干扰:指太阳黑子的辐射噪声。
在太阳黑子活动期.黑子的爆发.可产生比平稳期高数千倍的强烈噪声.致使通信中断。
(3)宁宙噪声:指来自宇宙天体的噪声。
(4)静电放电:人体、设备上所积累的静电电压可高达几万伏直到几十万伙.常以电晕或火花方式放掉,称为静电放电。
静电放电产生强大的瞬间电流和电磁脉冲,会导致静电敏感器件及设备的损坏。
静电放电属脉冲宽带干扰、频谱成分从直流一直连续剑中频频段。
人为干扰源指而电气电子设备和其他人工装置产生的电磁干扰。
这里所说的人为干扰源都是指无意识的干扰。
至于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有意施放的干扰,如电子对抗等不属于本文讨论范围。
任何电子电气设备都可能产生人为干扰。
在此,只是提到一些常见的干扰测量环境的干扰源。
(1)无线电发射设备:包括移动通信系统、广播、电视、雷达、导航及无线电接力通信系统.如微波接力,卫星通信等。
因发射的功率大,其基波信号可产生功能性干扰;谐波及乱真发射构成非功能性的无用信号干扰。
EMC基础必学知识点
1. 什么是EMC? EMC是电磁兼容的缩写,指的是电子设备在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不产生不可接受的干扰,也不受其他设备的干扰。
2. 电磁辐射和电磁感应:电磁辐射是指电磁波在空间中的传播,而电磁感应是指电磁波对接收器件产生的电磁场效应。
3. 电磁兼容测试:包括辐射发射测试、辐射抗干扰测试、传导发射测试、传导抗干扰测试、静电放电测试、浪涌电流测试等测试方法。
4. 电磁波频谱:电磁波频谱是指电磁波在频率上的分布,从低频到高频分别是直流、低频、射频、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
5. 辐射发射:是指电子设备在工作过程中通过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例如无线电、电视、手机等无线通信设备。
6. 辐射抗干扰:是指电子设备在电磁环境中受到其他设备的干扰时仍能正常工作,例如家用电器受到电信号干扰而不受影响。
7. 传导发射:是指电子设备在工作过程中通过电源线、信号线等传导方式将电磁波传递到其他设备上。
8. 传导抗干扰:是指电子设备在电磁环境中受到其他设备的传导干扰时仍能正常工作,例如高频电磁场对电子设备的传播线进行干扰。
9. 静电放电:是指电子设备在操作过程中由于电荷的不平衡而引起的电流突然释放,例如人体静电放电对电子元件造成的损坏。
10. 浪涌电流:是指电子设备在电源启动、断电、过电压等情况下突然产生的大电流脉冲,容易对电子设备造成损坏。
以上是EMC的基础必学知识点,有助于了解电磁兼容的相关概念和测试方法。
1电磁兼容基础知识培训-2电磁波n 定义:变化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
n 主要性质:-可在真空中传播;-传播速度等于光速:3x108m/s ;-电磁波的传播伴随着能量和动量的传播;-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 射线、γ射线等构成了电磁波谱;-不同波长(频率)的电磁波有不同的反射、折射、散射以及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
3电磁波的频谱4电磁波的管理n 射频的频谱是非常有用的、非消耗性资源,也是非常有限的资源。
只有科学的管理才能使这一宝贵资源既充分发挥作用,又不会给使用者带来麻烦。
n 信息产业部无线电管理局及其各地的无线电管理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监管无线电频谱。
为各种无线电业务划分频带,建立相应的管理法规和标准,调查干扰投诉,调查非法操作和不符合无线电台执照规定的操作,为相关法律诉讼提供有权威的检测报告等。
5电磁环境n由所有电磁辐射构成,包括所有频率的电磁波。
n 自然界产生的电磁辐射-雷电、静电、磁暴;n 信息化时代使人为产生的电磁辐射大量增加;n 移动电话和笔记本电脑使电磁环境日益恶化。
6医疗器械使用中的电磁环境7医用电气设备的电磁干扰8电磁兼容性监督、管理的意义1. 防止不符合EMC 标准的产品进入市场,保证医疗器械安全、有效,同时限制医疗器械对电磁环境的干扰;2. 建立技术壁垒,保护中国市场;3. 提高竞争能力,打破国际技术壁垒,促进产品的出口;4. 开展EMC 认证业务,建立自己的认证体系,与国际体系接轨,服务于企业。
9电磁兼容性(EMC )n 电磁骚扰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 任何可能引起装置、设备或系统性能降低或对有生命或无生命物质产生损害作用的电磁现象。
n 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电磁骚扰引起的设备、传输通道或系统性能的下降。
n 抗扰度immunity 设备或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n 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该环境中任何事物构成不能忍受的电磁骚扰的能力。
电磁兼容知识点什么是电磁兼容?电磁兼容(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EMC)是指在特定的电磁环境中,各种电子设备能够在不相互干扰的情况下正常工作并共存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电子设备的日益普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电磁干扰的问题。
电磁兼容的研究旨在避免电磁干扰对设备正常工作和通信造成的负面影响,确保设备之间的互相兼容性。
电磁干扰的来源电磁干扰是指各种电子设备之间或设备与电磁环境之间的相互干扰现象。
电磁干扰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干扰和外部干扰两种。
内部干扰内部干扰是指同一个设备内部各个部件之间的相互干扰。
这种干扰常常是由于设备内部电路设计不当、接地不良或信号线的不正确布局而导致的。
例如,高频信号线和低频信号线交叉布局就会引起串扰干扰。
外部干扰外部干扰是指来自于其他电子设备、天线、电力系统、雷电等外部电磁源对设备产生的干扰。
这种干扰主要通过空气传播,也可以通过传导、辐射等方式产生。
常见的外部干扰源有电压干扰、电流干扰、电磁波干扰等。
电磁兼容的评价指标为了保证设备之间的互相兼容性,我们需要依据一些评价指标来对电磁兼容性进行评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电磁兼容评价指标:电磁敏感性电磁敏感性是指设备对外部电磁场的响应能力。
如果设备对外部电磁场的响应过于敏感,就容易受到外部干扰而产生故障。
一般来说,电磁敏感性越低,设备的抗干扰能力越强。
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是指设备在工作过程中向外部环境辐射出的电磁波。
当设备辐射的电磁波超过一定限值时,会对周围的其他设备造成干扰。
因此,减小电磁辐射是提高电磁兼容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入射抑制比入射抑制比是指设备对外部电磁场的抑制能力。
当设备工作时,它的内部电路产生的电磁场可能会干扰周围的其他设备。
入射抑制比越高,设备对外部干扰的影响越小。
传导抑制比传导抑制比是指设备内部电路之间相互干扰的抑制能力。
当设备内部的高频信号线和低频信号线相交布局时,容易产生串扰干扰。
一、电磁兼容的定义电磁兼容一词源于英语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简称EMC。
国标《电磁兼容术语》中定义为: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该环境中任何事物枸成不能承受的电磁骚扰的能力。
军标《电磁干扰与电磁兼容性名词术语》中定义为:设备在共同的电磁环境中能一起执行各自的功能的共存状态。
即该设备不会由于受到处于同一电磁环境中其他设备的电磁发射导致或遭受不允许的降级;它也不会使同一电磁环境中其他设备因受其电磁发射导致或遭受不允许的降级。
电磁环境是由空间时间和频谱三要素组成的。
二、电磁兼容的研究领域•骚扰源特性。
包括电磁骚扰的产生机理,频域与时域的特性,表征其特性的参数,抑制其发射强度的方法等。
•敏感设备的抗干扰性能。
被干扰的设备或可能受电磁骚扰影响的设备称为敏感设备,在系统分析中称为骚扰接收器。
•电磁骚扰的传播特性。
即严究电磁骚扰如何从骚扰源传播到敏感设备上去,包括辐射与传导。
电磁骚扰的传播特性的特点在于源的非理想化以及宽的频率范围。
•电磁兼容测量。
包扩测量设备、测量方法、数据处理方法、测量结果的评价等。
由于电磁兼容的复杂性,理论的结果和实际相距较远,使得电磁兼容测量尤为重要。
为了各国测量结果之间的可比性,必须详细规定测量仪器的各方面指标。
•系统内与系统间的电磁兼容性。
如欲解决电磁兼容问题,分别严究源、传播以及被干扰对象是不够的。
在一个系统内与系统间,干扰源可能同时是敏感设备;传播的途径往往是多通道的;干扰源与敏感设备不只一个等。
这就需要对系统内的或系统间的电磁兼容问题进行分析和预测。
由于系统间的电磁兼容的复杂性,不可能要求分析系统内与系统间的问题达到非常高的精度,但预测误差过大又失去了实际意义。
三、电磁干扰的危害。
•干扰电视的收看、广播收音机的收听。
•数字系统与数据传输过程中数据的丢失。
•在设备分系统或系统级正常工作的破环。
•医疗电子设备的工作失常。
•自动化微处理器控制系统的工作失控。
电磁兼容设计中的实践知识
●什么是电磁兼容性问题?
电磁兼容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电子电路、设备、系统在工作时由于相互干扰或受到外界的
干扰,使其达不到预期技术指标。
如装于机柜内的由微处理器构成的控制电路受到装在同一个机柜
内的马达的干扰的问题。
另一类电磁兼容问题,设备虽然没有直接受到干扰的影响,仍达不到规定的
功能性指标,但不能通过国家的电磁兼容标准,如计算机设备产生超过电磁发射标准规定的极限值,
或在电磁敏感度、静电敏感度等方面达不到要求。
●电子产品要满足那些电磁兼容标准?
军用产品要满足GJB151A-97、GJB152A-97标准,民用设备要满足GB9254、GB6833等标准或
行业内规定的有关标准。
军用标准比民用标准严格得多。
无论那一种标准,其测试都是十分复杂的,
并对测试环境和设备有严格的要求,因此测试要到指定的实验室进行。
●使设备达到电磁兼容状态的技术有哪些?
为了使设备或系统达到电磁兼容状态,通常应用印制电路板设计、屏蔽机箱、电源线滤波、
信号线滤波、接地、电缆设计等技术。
●做电磁兼容设计时有那些文献资源可以利用?
国外在电磁兼容设计方面有许多手册可以参考,国内除了一些国外设计规范的中文译本外,
还有“电磁兼容工程设计手册”。
如果要系统地学习电磁兼容知识,可以参考“电磁兼容原理”。
●什么材料可以作为屏蔽材料?
具有较高导电、导磁特性的材料可以作为屏蔽材料。
常用的屏蔽材料有钢板、铝板、铝箔铜板、
铜箔等。
随着对民用产品电磁兼容性要求的严格化,越来越多的厂家采取在塑料机箱上镀镍或铜的
方法来实现屏蔽。
●电磁屏蔽与静电屏蔽有什么不同?
电磁屏蔽指的是对电磁波的屏蔽,而静电屏蔽指的是对静电场的屏蔽。
静电屏蔽要求屏蔽体
必须接地。
影响屏蔽体电磁屏蔽效能的不是屏蔽体接地与否,而是屏蔽体导电连续性。
破坏屏蔽
体的导电连续性的因素有屏蔽体上不同部分的接缝、开口等。
电磁屏蔽对屏蔽体的导电性要求要
比静电屏蔽高得多。
●材料的屏蔽效能只与屏蔽材料有关吗?
不是,对于实际的屏蔽机箱,屏蔽效能在更大程序上依赖于机箱的结构,即导电连续性。
机
箱上的接缝、开口等都是电磁波的泄漏源。
穿过机箱的电缆也是造成机箱屏蔽效能下降的主要原
因。
解决机箱缝隙电磁泄漏的方法是在缝隙处使用电磁密封衬垫。
电磁密封衬垫是一种导电的弹
性材料,它能够保持缝隙处的导电连续性。
机箱上开口的电磁泄漏与开口的尺寸、辐射源的特性和辐射源到开口的距离有关。
通过适当
的设计开口尺寸和辐射源到开口的距离能够满足屏蔽的要求。
必要时可以使用截止波导管来达到
即有开口又能阻挡电磁波的目的。
屏蔽机箱上绝不允许有导线直接穿过。
当导线必须穿过机箱时,一定要使用适当的滤波器,
或对导线进行适当的屏蔽。
●为什么实际屏蔽体的屏蔽效能往往远低于屏蔽材料的屏蔽效能?
这是因为大部分设计人员在设计屏蔽箱时是按照静电屏蔽原理进行的,只重视了机箱的接地,
而忽视了机箱的导电连续性和穿过机箱导线的处理。
●电磁密封衬垫有许多种类,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电磁密封衬垫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弹性和导电性。
任何具备这个特性的材料都可以作为电磁
密封衬垫使用。
根据这个要求,现在有各种各样的电磁密封衬垫主要的几种如下:
a.导电橡胶:在橡胶中掺入导电颗粒,使这种复合材料既具有橡胶的弹性,又具有金属的导
电性。
但由于要具有良好的屏蔽性能,需要在橡胶中掺入重量达75%以上的导电颗粒,这已经
破坏了橡胶的结构,实际的导电橡胶已经没有了纯橡胶的弹性好、拉伸强度高等特性。
b.双重导电橡胶:与传统的导电橡胶的区别在于,它不是在橡胶所有部分掺入导电颗粒,而
仅在橡胶的外层掺入导电颗粒,这样获得的好处是既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橡胶的弹性,又保证了导
电性,是一种新型的屏蔽材料。
这种材料的另一个优点是价格低。
c.金属丝网屏蔽条:用金属丝编织成的空心网套。
这种材料具有弹性和导电性。
d.带橡胶芯金属丝网屏蔽条:以橡胶为芯的金属丝网屏蔽条。
这种材料由于以弹性很好的
橡胶为芯,因此弹性很好并且很耐压。
另外由于金属网套具有很好的导电性,因此这种复合材料
具有很好的弹性和导电性。
e.螺旋管衬垫:用不锈钢或铍铜卷成的螺旋管,具有很好的弹性,同时由于不锈钢和铍
铜都
是较好的导体,因此满足弹性和导电性的要求。
特别是用镀锡铍铜卷成的螺旋管具有很高的导电
性,是目前屏蔽效能最高的屏蔽材料。
f.指形簧片:用铍铜作成的弹性簧片材料。
g.定向金属丝:在橡胶中填充方向一致的金属丝,利用橡胶的弹性和金属丝的导电性。
电磁兼容的技术标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