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的历史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10
萍乡历史——导游必知萍乡历史文化萍乡历史悠久,山川秀丽,人文鼎盛。
古为吴楚通衢,湘赣边境重镇。
这里傩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其浓厚的古傩遗风和显明特色,已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和广泛关注。
1.萍乡傩历史悠久,流传广泛。
萍乡傩源于何时,虽已无确切的文字考证,但从现已发现的出土文物和萍乡的历史地理沿革来考察,均可说明萍乡傩起源之久远。
如以上所述,我国古代稻作民族的图腾崇拜,可能是傩最早的标志之一。
在中华民族中,首先创造稻作文化的是生活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百越民族,因此,可以说傩文化也是百越民族的图腾文化。
远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萍乡就有百越族一支的三苗先民在这里生产劳动和繁衍生息。
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期的稻作遗址中,比较典型的有毗邻萍乡不远的湖南省长沙市的南坨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与陶器,如石斧、石铲、陶碗、陶盘等,从中可找到早期的傩祭图象符号。
1974年萍乡大安里也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出土陶片中就有云雷纹、龙纹和山字纹饰。
这是萍乡发现年代最早的图腾崇拜的见证,也可以说是萍乡出现傩文化最早的见证。
其次,萍乡在古代战国时期为楚国领地,与大部属楚国领地的湖南省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易受楚文化的影响。
楚人好巫,三苗族好巫,所以古时萍乡必然巫风盛行。
傩派生于巫,萍乡产生巫傩文化是事理之必然。
屈原所创作的楚辞《九歌》,作为我国最古老而又有文字可考的一篇傩乐傩舞诗词,在萍乡傩乐傩舞中可以找出影子。
另外,据有关史料和民间老傩艺人介绍,萍乡的傩庙和木雕傩面具早在唐朝就已经出现了,在民间乡里并且已广泛流传着唐宏、葛雍、周武三位傩神驱鬼逐疫的神话故事。
同时,据有关史料记载:唐、葛、周三人是周幽王的谏官,因周幽王昏庸而辞官修道成仙的(见《九通分类总纂》礼类节二十二册,卷七十,第十三页)。
现从有据可查考的文物,北宋太平兴国年问,在萍乡建立的傩神将军庙算起,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由此可以推断萍乡不仅在唐朝以前就已开始有傩事活动了,甚至还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历史时期。
萍乡的历史故事
《萍乡的那些事儿》
嘿,咱今天就来讲讲萍乡的历史故事。
我记得小时候,我爷爷就经常给我讲萍乡过去的事儿。
爷爷说呀,以前萍乡有个特别有名的地方叫安源。
那时候,好多工人在那里干活呢。
有一次,爷爷带我去安源参观,我就像个好奇宝宝似的,东瞅瞅西看看。
我们在那看到了一个超级大的煤矿井口,爷爷就给我讲起了当年工人们挖煤的情景。
他说那时候的工人们可辛苦了,每天都要在深深的矿井里劳作,累得不行。
我就问爷爷:“爷爷,那他们为啥要这么拼命干活呀?”爷爷摸摸我的头说:“傻孩子,那是为了生活呀,他们要养家糊口呢。
”
然后我们又走到了一处老建筑前,爷爷说这就是以前工人们住的地方。
我看着那破旧的房子,心里想着,这些工人真的太不容易了。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了一位在那工作过的老爷爷,他特别热情地给我们讲他当年的经历。
他说:“我那时候年轻呀,啥都不怕,就想着多挖点煤,为国家做贡献。
”我们听得津津有味。
哎呀,萍乡的历史故事可真多呀,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呢。
我以后还要多听听爷爷讲,多了解了解咱萍乡的过去。
这就是我和萍乡历史的一次小接触,怎么样,有趣吧!哈哈。
萍乡介绍萍乡市,是江西省地级市,位于江西省西部,毗邻湖南省。
东与宜春、南与吉安相邻,西与湖南醴陵、北与湖南浏阳接壤。
紧靠长株潭,对接长珠闽,是江西对外开放的西大门。
因古代萍乡生有一种水面浮生植物萍草,是萍草之乡而得市名。
萍乡是江西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中国首批内陆开放城市、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萍乡市作为湘赣核心区域和龙头城市。
有“湘赣通衢”、“吴楚咽喉”之称,是一座有1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
在近代史上,萍乡是中国工人运动策源地和秋收起义策源地。
萍乡别名:赣西明珠/江南煤都萍乡市别名:赣西明珠/江南煤都下辖地区:2区3县安源区、湘东区、莲花县、上栗县、芦溪县面积:3800平方千米人口:190万著名景点:武功山,孽龙洞,杨岐山风景名胜区等武功山:武功山历史上曾与衡山、庐山并称江南三大名山,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
景区面积360多平方公里,海拔1000∼1500米,主峰白鹤峰(金顶)海拔1918.3米。
自然风光特色鲜明,山高林密,溪流遍布,而且还有不少宗教遗迹,以瀑布群、高山草甸、金顶古祭坛群为三大绝景。
萍乡名人:1、孔原:第一任国家海关总署署长,对外贸易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政委。
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1988年8月1日,中央军委授予孔原一级红星勋章。
孔原1991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2、李畋——中国花炮祖师,3、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9日(中秋节),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是中共党史军史上的三大起义之一(另一个是广州起义)。
1998年在萍乡市建立了秋收起义广场。
安源大罢工:就在当时,安源路矿工人遭受着沉重的阶级压迫和剥削,过着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共产党领导的工人俱乐部不断的发展和壮大,染工人们的反抗呼声日益强烈。
1922年,汉阳铁厂工人大罢工,给安源工人罢工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萍乡的冷知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萍乡,一个位于中国江西省中部的历史文化名城,曾被誉为"百年之城"。
除了其悠久的历史和悠扬的文化,萍乡还隐藏着许多冷知识,让人叹为观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带您一起探索萍乡的冷知识,看看这个城市究竟有哪些令人意想不到的特点。
第一条冷知识:萍乡有着悠久的绿茶产业历史虽然江西省以绿茶产业著称,但您可能不知道,萍乡是江西省绿茶产业的发源地之一。
早在唐代,萍乡就开始种植绿茶,并且以其独特的生产工艺和优质的茶叶而闻名于世。
如今,萍乡的绿茶不仅畅销于国内,还远销海外,成为了当地的一张名片。
第二条冷知识:萍乡是中国传统书法之乡萍乡不仅是中国文化名城,还是中国传统书法之乡。
自古以来,萍乡就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许多著名书法家和文人都在这里留下了精湛的作品。
而萍乡的书法作品也常常被收藏于国内外的博物馆和收藏家手中,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第三条冷知识:萍乡拥有独特的手工艺品除了绿茶和书法之外,萍乡还以其独特的手工艺品而闻名。
萍乡的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
而萍乡的蜡染艺术也是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第四条冷知识:萍乡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传统文化和手工艺品外,萍乡还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萍乡的皮影戏艺术源自宋代,至今仍然被传承和发展。
而萍乡的传统音乐、舞蹈等文化表演形式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欣赏。
第五条冷知识:萍乡有着许多历史古迹和文物通过以上这些冷知识,我们可以看到,萍乡不仅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还是一个充满魅力和神秘的地方。
希望您有机会来到这个美丽的城市,亲身感受这里的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这篇文章仅为创作性文章,部分内容可能有所夸大或虚构,仅供参考。
】第二篇示例:萍乡,位于中国江西省东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的城市。
除了眼熟的景点和历史文化,萍乡还有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冷知识。
萍乡的由来关于萍乡得由来,是本县历史有争议的旧案,归纳起来,大体上有三种说法,即:“萍草说”、“萍实说”、“北民南迁说“。
年代久远,未能统一,至今争论犹在持续。
现将所见资料据实辑录如下。
”萍草说“,认为萍乡得名于萍草,”萍乡”一名始自三国吴宝鼎二年(267),孙皓置县。
《宋书》州郡(二)曰:“萍乡侯相,吴立”。
这是萍乡设县的最早纪录。
其名称由来,自宋至今说法不一。
经考证,据认为“萍草说”更为符合萍乡一名之命名,是可信的。
其根据是:(一)“萍草说”早于其他诸说。
该说出自唐李吉甫所撰《元和郡县志》:“以地多生萍草,因以为名。
”作者久任宰相,熟悉当时图经,记载详细,引证有据,绝不可能顾名思义,妄自造次。
《大清一统志辑要》、《补三国疆域志》、《中国市县手册》等书,均持此说。
(二)萍乡境内多萍草,这一自然现象与李吉甫所说的相吻合。
如《萍乡县志》气候篇曰:“萍地风光茂密,水土和平,绝无瘴厉之害,暖多寒少,气泄鲜凝……按月令,桐始华,萍始生,桐有三种,萍产则荏桐居多;萍亦有三种,而萍之县所云,叶如小荷,开黄花,结实如小角黍,乃萍实也。
”又《祥异篇》曰:“萍缝草,水栗也。
楚昭王所获者,此萍之实也。
”可以以前萍乡境内多萍草无疑。
三国吴置县,就是据当时这一自然特点而名县的。
这也是历史上置县名上县的规律之一。
如四川省古蔺,以“蔺草丛生”而得名,攀枝花市以境内河谷中遍枝花树而得,江西省樟树市以地多樟树而得名等。
均与该地古代有许多相关的植物而得名。
萍乡境内此类地名更多,如上栗市因村建于栗树成林之上首而得名。
(三)萍乡二字本为萍草之乡之意。
按《郡县释名地理志》曰:“萍,皆作苹或作三字同韵,在词也多为同义。
”《说文解字》曰:“萍,无根浮水而生者,从草,平声。
符兵切。
”萍乡一名在古籍中往往亦可写作“苹乡”(见《新唐书》)。
与萍乡同时置县,同属安成郡的新渝。
唐天宝后改作新喻。
1957年又改作新余,皆因声变。
萍乡一名亦然。
“萍实名县说”。
说说萍乡的来历
关于萍乡的地名来历,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因为古代这里生长着一种在水面的草——萍草,是“萍草之乡”,所以叫萍乡。
唐宪宗时的宰相李吉,在公元806到820年编的《元和县志》中,记载萍乡地名之后,曾作了说明:“此地多生萍草,因以得名。
”
二是说春秋战国时期,楚昭王路过萍乡。
在过河时,只见河面上有一样东西顺流而下,“直触王舟,舟人取之。
王大怪之,遍问群臣,莫之能识别。
”楚王于是派一使臣带着那东西和礼物去请教孔子。
孔子见了那东西惊喜地说:“这是萍实,是吉祥之物,只有称雄诸侯的国君才能得到呀!”使臣听了,有些迷惑不解。
问道:“先生何以得知它叫萍实呢?”孔子说:“我过去周游列国的时候,曾在楚国境内问渡口,顺便听到一首童谣,说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圆如赤,剖而食之,甜如密。
所以我才知道。
”使臣又问道:“这萍实能经常得到吗?”孔子说:“这怎么可能呢?萍实是集天地之精华而成,百年也难得一遇啊!现在楚王得到了它,是楚国将要振兴的征兆。
你回去后,可代我向楚王表示祝贺。
”使臣回去后一一作了汇报。
楚王听了,非常高兴,对孔子的博学赞叹不已。
后来人们就把这里称为“萍实之乡”,后简称为萍乡。
此后,宋何异根据县北昭王庙古碑,曾作《楚台引》。
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来萍探望其兄时,曾写过一首诗赞美萍乡,诗中写道:“楚地童谣已兆祥,果然所得属昭王。
若非精鉴逢尼父,安得佳名冠此乡! ”。
萍乡安源的历史事件
萍乡安源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工人运动的发源地之一。
以下是萍乡安源发生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
1. 萍乡煤矿的创办:1898年3月,萍乡煤矿正式创办,这是安源地区工业化的起点。
2. 株萍铁路的修建:1899年1月,株萍铁路开始修建,这是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3. 汉冶萍公司的成立:1908年3月,汉冶萍公司正式成立,标志着安源地区工业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在20世纪20年代,安源地区成为了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1. 中国共产党在安源地区建立党组织:1922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安源路矿工人中建立了全国产业工人中最早的党组织——中共安源路矿支部。
2.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2年9月14日,安源路矿工人为了要求当局承认俱乐部有工人代表的权利和增加工资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大罢工。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为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秋收起义:1927年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起义之一秋收起义在安源地区爆发,安源工人积极参与了起义,为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历史事件不仅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中国近代工业化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赣西明珠—萍乡简介萍乡位于江西省西部,与湖南株州毗邻,距长沙100公里。
现有芦溪、上栗、莲花三县,安源、湘东两区及萍乡经济开发区。
全市面积3827平方公里,人口182万。
境内浙赣铁路横贯东西,319国道和320国道交汇通过,交通非常便利。
萍乡是中国工人运动策源地和秋收起义策源地,是江西重要工业基地,素称“江南煤都”;人才荟萃,誉为赣西文化堡垒。
萍乡人文历史丰厚辉煌。
萍乡因楚昭王在此地得"萍实"而得名。
自三国吴宝鼎二年(公元267年)建县,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至今萍乡市博物馆保留有新石器时代历史物、史学家郭沫若定名的青铜器"彭高编钟"和"马王塘编钟"以及世间罕见的西汉透光铜镜等大批历史文物,反映出一部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萍乡文明发展史。
萍乡民俗文化绚丽,采茶俚调、民间灯彩、古朴漆画繁衍流传,历久弥新。
渊源于楚巫的傩文化"三宝俱全"(傩面、傩舞、傩庙),被称作"艺术的活化石"。
萍乡是中国革命圣地。
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领导的安源革命斗争,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光辉典范。
毛泽东在安源组织部署了秋收起义,继而率部队进军井冈山,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萍乡自然风光秀丽宜人。
境内东部的武功山是江西最高的名山,山峰奇峻,古木参天,飞瀑泻玉,草甸青翠,北部的杨歧山为中国佛教名山,西部的大屏山与南部的玉壶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为旅游胜地。
境内著名的孽龙洞、东源溶洞、蕉源溶洞皆瑰丽异彩,洞因水活,水随洞转,乃一大奇观。
城内孔庙、宝积寺、横龙洞纯阳观等古色古香的建筑,书卷气息与梵音韵律汇织,是极富人文特色和文化熏陶的旅游资源。
萍乡人文|我叫萍乡,今天是我1750岁生日!30以史鉴今、资政育人。
修志问道、直笔著史。
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我叫萍乡今天是我1750岁生日中文名:萍乡英文名:Pingxiang City别号:赣西明珠、江南煤都行政区类别:地级市电话:0799邮编:337000语言:赣语这是我的家庭状况人口:200万人(2015年数据)面积:3802平方公里住址:江西省西部这是我的成长过程远在4000多年前,萍乡就有先民定居,为西越族的一支三苗族。
汉高祖刘邦时,萍乡属豫章郡,为宜春县地。
商、周上古时,萍乡属南蛮区域,西越三苗族即居于此。
秦、汉秦时,萍乡属楚王。
汉武帝刘彻元兴六年(前129),萍乡属宜春侯国。
元鼎五年(前112),废宜春侯国,萍乡属宜春县地至东汉末。
三国、晋三国早、中期,萍乡为吴国扬州豫章郡宜春县地。
末期吴帝孙皓宝鼎二年(267),萍乡设县,属安成郡,为豫章、庐陵、长沙三郡接壤地区。
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咸宁年间(265-279),萍乡县属宜阳(宜春)郡,太康年间(280-289)设安成郡,隶属江州,萍乡县属江州安成郡。
隋、唐隋文帝杨坚开皇十一年(591),废安成郡置袁州,后复为宜春郡,萍乡隶之。
唐武德五年(621)宜春郡更名为袁州,萍乡隶之。
五代十国、宋五代十国时期,萍乡先为吴国(907-937)属地,后为南唐(937-961)属地。
宋代萍乡属江南西道,隶属袁州。
元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四年(1277),袁州属湖南行省,即萍乡属湖南省袁州。
至元十五年(1282)复属江西行省,即萍乡复属江西省袁州。
元咸宗铁穆尔元贞元年(1295),萍乡升格为州,隶属袁州路.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全国废行省,江西省谓之江西布政使司,萍乡复为县,隶属袁州府。
清清世祖福临顺治二年(1645),全国复行省,江西省复名,萍乡县仍属袁州府。
民国民国元年(1912)冬,萍乡直属江西省。
民国3年(1914),萍乡属庐陵道。
萍乡为什么叫做“萍实之乡”?
据说春秋战国时期楚昭王渡江时,江中漂来一物,又红又圆,大小如斗。
他问遍了满朝文武都无人知道,于是派使者到鲁国问孔子,孔子道:此物名为“萍实”,是吉祥物,只有称霸的人才能得到。
萍实是集天地精华而成,千年难得一遇,楚王得到了它,是楚国将要振兴的征兆。
于是,后人便把楚王得萍实的地方称之为萍乡,即“萍实之乡”。
《宋书·州郡》(二)中说:“萍乡侯相,吴立。
”这是萍乡设县的最早文字记录。
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载:“楚昭王获萍实于此,今县北有萍实里、楚王台,因以县名。
”
后来的文人骚客还据此创造了很多文学作品。
1000多年后,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写了一首在萍乡名气很大的诗《萍实里》:楚地童谣已兆祥,果然所得属昭王。
若非精鉴逢尼父,安得佳名冠此乡。
清代乾隆年间萍乡知县胥绳武也在《学宫记》中写道:“江西隶诸郡县,唯萍乡之称肇自孔子萍实一言,通微达远,应在千里之外。
孙吴县名,权舆于春秋之代,虽百莫异也,神矣哉!”
明代的顾炎武在《京阙篇》也说:“渡水收萍实,占龟兆大横”。
很严肃的总结
关于萍乡冠名由来,历代以来,除了“萍实说”之外,也有学者从另外一些旁证出发,提出过“萍草说”等其他不同观点。
但是,相对来说,“萍实说”还是流传更早且更为广泛。
萍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当时,萍乡市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萍乡市开始逐渐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在初期阶段,萍乡市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使得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萍乡市逐渐开始注重工业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萍乡市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但政府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推动了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的建设。
这些项目的建设不仅提高了萍乡市的工业水平,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进入21世纪以来,萍乡市的经济得到了更快的发展。
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了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同时,萍乡市也开始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如旅游业、物流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发展过程中,萍乡市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如产业结构不合理、人才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萍乡市需要继续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引进外资和技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
此外,萍乡市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推动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萍乡市的发展历程是一段不断探索、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历程。
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经济建设,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萍乡市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
未来,萍乡市将继续致力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政府将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同时,萍乡市也将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此外,萍乡市还将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信在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萍乡市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萍乡的历史资料萍乡市,是江西省地级市,位于江西省西部,毗邻湖南省。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萍乡的历史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萍乡的历史资料之历史沿革远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三苗族在萍乡生产劳动和繁衍生息。
西周时,萍乡属扬州,春秋属吴国,战国为楚地。
汉时属豫章郡宜春县地。
三国吴帝孙皓于宝鼎二年(267年)设立萍乡县,县治设芦溪古岗。
唐武德二年(619年),县治从芦溪古岗迁至萍乡凤凰池(今市治所)。
唐代属江南西道袁州。
元元贞元年(1295年)萍乡由县升格为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州改为县。
明清均属江西省袁州府。
民国3年(1914年)属庐陵道。
民国15年直隶于省。
民国20年,属第八行政区。
民国24年属第二行政区。
萍乡既是中国最早的重工业基地之一,又有光荣的革命历史。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于1906年12月发动了萍浏醴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1922年9月,刘少奇、李立三等在此领导了举世闻名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萍乡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
同时也是秋收起义的策源地。
建国后属南昌专区,1959年1月,南昌专区改名为宜春专区,萍乡属宜春专区。
1960年9月,撤县设市,由宜春专区代管。
1970年3月,萍乡为省辖市。
1971年,经江西省革命委员会批准设立4个区。
1979年1月,经江西省批准,萍乡设四个县级区。
1983年,改社为乡,撤销萍乡镇设立五街( 凤凰街、八一街、后埠街、东大街、丹江街)。
1984年,萍乡市设置白源镇,管辖长溪、横板大队;设置广寒、万龙、鸡冠、五陂乡。
1986年2月15日,同意萍乡市湘东区设置泉田乡,管辖区为农科所的樟里、青泥、甘泉、盆形、五里、流田六个村。
1992年6月20日,将吉安地区的莲花县划归萍乡市管辖。
1997年11月13日,撤销萍乡市上栗区,设立上栗县,以原上栗区的行政区域为上栗县的行政区域,县人民政府驻上栗镇。
撤销萍乡市芦溪区,设立芦溪县,以原芦溪区的行政区域为芦溪县的行政区域,县人民政府驻芦溪镇。
上栗县、芦溪县由萍乡市管辖。
[7] 萍乡的历史资料之江西萍乡历史名人▲浩气长存的文廷式文廷式(1856;1904),字道希、芸阁,号纯常子、罗霄山人等,萍乡城花庙前(今属安源区八一街)人。
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词家、学者,在甲午战争时期主战反和,并积极致力于维新变法运动,是晚清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文廷式七岁时从塾师李禹九就学,常于正课之外自学《文选》。
十岁作律诗,颇露诗人才华,后入广州学海堂肄业。
十七岁从学番禺学者陈澧门下,开始学习作词,读钱大昕《潜研堂集》而得史学门径,为菊坡精舍高材生;又曾往粤秀书院听课,阅《海国图志》、《普法战纪》等,渐知五大洲大势与西欧各国富强之状。
他从小酷爱科学,博览群书。
光绪十六年(1890)中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
有“小刘金门”(即刘凤诰)之称,与福山王懿荣、南通张謇、常熟曾之撰并称“四大公车”。
曾做过珍妃的老师,任过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等职,受光绪皇帝的器重。
光绪二十年(1894年)初夏,日本海军舰队在渤海湾袭击中国舰艇,实行赤裸裸的侵略行径。
而慈禧太后面对国家危难,主张退让求和。
此时,文廷式不过是翰林院一个四品侍读学士,但他不畏权贵,不避利害,联合翰林院57人上疏,力主对日作战,并大胆地提出停办慈禧太后六十生日大庆,把这笔庞大的开支用作军费。
他还对慈禧的亲信李鸿章等人害怕日本,卖国求荣的行为给予了抨击,因而惹怒慈禧。
由于清政府积贫积弱、腐败无能,中日黄海一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陆军也遭惨败。
京师震动,慈禧着慌,逼光绪派员赴日求和。
文廷式持不同意见,认为如果积极抗战,最后胜利终必在我,提出“迁都、打持久战”的战略思想。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4月,李鸿章赴日签订了卖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回北京,朝野震惊。
文廷式更是心急如焚,呼吁众人上书力主拒约,痛心疾首地说:“辱国病民,莫此为甚”,“何以见列祖列宗于地下”。
慈禧太后和李鸿章更为恼恨他。
文廷式为躲避主和派的陷害,在好友的劝说下,以回籍修墓为名离开了京师。
当时,康有为等发起了“公车上书”,要求拒约、抗战、迁都。
文廷式支持康有为的变法主张,但认为个人或少数人的力量有限,应该有个团体来为变法维新大造舆论,鸣锣开道。
同年8月,文廷式返京倡导组织“强学会”,努力探索维新变法、富国强兵之道,创刊《中外纪闻》。
“强学会”顺乎历史潮流,势力越来越大。
上海设强学会分会,出版《时务报》;湖南设南学会,出版《湘学新报》及《湘报》;广西设圣学会;广州设万木草堂等。
正当文廷式一展宏图之际,李鸿章授意他的亲家御史杨崇伊出面弹劾文廷式“遇事生风,常于松筠庵广集同类,互相标榜,议论时政”,并奏请下旨封闭强学会。
1896年2月,文廷式被“革职,永不叙用,并即行驱逐回籍,不许逗留”。
政治上的沉重打击没有使文廷式灰心丧气,离京回乡后,他走上实业救国之路,“铁无可铸神州错,寒不能灰烈士心”,决心要为实现富民强国的理想不懈奋斗。
同年8月回到萍乡,他做的第一件事是集股开设“广泰福”煤号,以供汉阳铁厂之需。
他兼任矿主,组成采煤、炼焦、运输一条龙经营,月供煤二千吨,成为江南有数的工商综合性大实业。
广泰福七厂十八井,是为萍乡安源煤矿建矿的基础。
除了兴办实业以外,文廷式力主新学,倡导将书院、祠庙改设学堂,如鳌洲书院改为萍乡学堂,凌云、濂溪、栗江、南台等书院改为高等小学校等,使萍乡的高等小学分布在全县各地,萍乡的“中学生之多,几为各省、县之冠”,“赴东西洋留学者时有所闻”。
光绪二十四年(1898)4月,光绪皇帝宣布维新变法。
8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戍宫廷政变,在京大肆逮捕维新派人士,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康、梁远遁日本避难,光绪帝被软禁。
慈禧从案卷中发现有文廷式的来往信函与奏疏,得知罢官后仍积极参与变法运动,便下令通缉他。
文廷式得到友人救助,由香港逃亡日本。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夏天,文廷式听到八国联军侵华的消息,毅然放弃日本学术界给他的优厚待遇,匆匆赶回上海,参加了维新派唐才常在英租界张园召开的中国国会,并把希望寄托在自立军起义的成功上。
但在11月间,自立军总机关被破坏,唐才常遭到秘密杀害,自立军起义失败。
文廷式的爱国行动再一次受到沉重打击。
光绪三十八年(1904年)8月,文廷式终因壮志难酬,抑郁苦闷,在萍乡城花庙前的家中与世长辞,年仅49岁。
他去世后,被安葬在杨岐山普通寺后的半山腰。
现在那里还有他的墓地,不少游人向他拜祭,敬仰他始终不渝的爱国热忱和不畏权势,敢于斗争的浩然正气。
文廷式学问渊博,撰述宏富,有《云起轩词钞》、《云起轩诗钞》、《文道希先生遗诗》、《纯常子枝语》、《补晋书艺文志》、《闻尘偶记》等著作传世。
▲才思敏捷的刘凤诰在山东省济南市大明湖大门的楹柱上有一副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这幅楹联将济南风光特征概括得恰到好处,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这幅楹联的作者就是被誉为“江西才子”的刘凤诰。
刘凤诰(1760;1830),字丞牧,号金门,是萍乡市上栗县赤山乡石观泉村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后,授翰林院编修。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升任翰林院侍读学士。
其后历任国子监祭酒、太常寺卿、内阁学士、兵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职。
其间先后任过广西、山东、浙江等省的学政,充当过湖北、山东、江南等省的乡试正考官。
乾隆皇帝很赏识他,称他为“江西大器”。
刘凤诰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萍乡民间流传他许多随机应变、能言善对的故事。
刘凤诰少年时就以神童之名著于乡里。
某年春插时,一个颇识文墨的老汉见刘凤诰从田边经过,便说:“禾秆绑秧父抱子”,命对。
恰巧一少女提着一篮小笋经过,刘凤诰灵机一动,便对道:“竹篮盛笋母怀儿”。
大家盛赞绝妙。
刘凤诰考中秀才后,楼下村里有户人家娶儿媳,宾客盈门,热闹非凡。
主人年过花甲,逢此喜事,精神振奋,躬亲操办。
因过于疲劳,心病突发,一命呜呼。
祸从天降,喜事变为丧事,眼看新媳妇的花轿即将临门,这门前对联该怎么改写呢?学究儒生请来好几批,然而却是个个摇头,相继拱手告辞。
恰巧刘凤诰路过此地,主事的提调求其速作楹联救场。
刘凤诰莞尔一笑,即席挥笔而就,为这户人家新写了一副妙趣横生的门联。
联曰:“红喜事,白喜事,红白喜事;哭不得,笑不得,哭笑不得”。
围观宾客无不抚掌称绝。
旧制科举,一甲三名必由皇上殿试钦点,以决甲第名次。
刘凤诰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殿试,来到金銮殿上后,好奇心驱使他抬头窥视金殿四周,不巧被皇上瞧见,皇上怒斥道:“你看什么?嗯?”刘凤诰一听,诚惶诚恐地答道:“臣想看殿上的字画。
”皇上说:“哪些字画?”刘凤诰说:“对联,皇上若不信,臣可以背诵出来。
”皇上一听,不妨让他背背,便说:“你若能背出殿上的对联,便可免罪。
”刘凤诰果然将殿上的对联一字不漏地全部背出来了,皇上说:“你怎么有此记性?”刘凤诰答道:“皇上,残月堪照天下。
”(传说刘一眼有疾。
)皇上闻言大喜,当即口吟上联嘱对:“东启明,西长庚,南极北斗,谁是摘星子?”刘凤诰略加思索后,对道:“春牡丹,夏荷花,秋菊冬梅,臣本探花郎。
”殿下文武百官莫不惊服。
按才学,刘凤诰本该中状元,无奈此对意思本来就是专点探花的,“东西南北”非对“春夏秋冬”、“摘星子”非对“探花郎”不可,于是,皇上便钦点刘凤诰为探花。
刘凤诰在京为官,曾以侍读学士身份随乾隆皇帝出游泰山,登峰顶,览群山,见气势迥然,甚是欢欣,随即在峰顶寺庙憩息。
寺中方丈借此千载难逢的良机,命小沙弥抬进巨匾,请求御书,以增荣耀。
乾隆皇帝素负文墨,游览各地,均喜欢题诗书墨以留御迹。
见方丈求书,心中窃喜。
然而对硕大巨匾,文思滞塞,吟哦再三,终无从下笔,一时浑身发热,极不自在。
忽见刘凤诰随侍左侧,便灵机一动,以笔在手掌上虚划数笔,伸掌以询刘凤诰道:“卿以为可以吗?”刘凤诰见乾隆掌中空空如也,知乾隆要自己代拟,又不肯出声相求,便频频颔首,口中假装吟颂:“‘一览无余,尽善尽美。
'好!”乾隆一听这八个字,甚有帝王气魄,默默会意,兴致勃勃地挥毫即书,不料,一开手将“一览无余”的“一”字提高了半格,如果再写下去,字的布局排列甚不美观。
他急速停了笔,手不禁汗出涔涔。
刘凤诰见此情景,也很焦急,忙思补救办法。
正思索间,猛见乾隆的手又伸过来说:“书此,何如?”刘凤诰心知皇上故伎重演,赶忙凑上前去,装作认真地品味了一番,说:“‘而小天下,更美更善。
'更绝!”乾隆这一下可放心了,按刘凤诰所言,一气呵成。
至今,泰山顶上的寺庙里便是挂着这块“而小天下,更美更善”的横匾。
刘凤诰“崛起寒微”,真可谓“醴泉无源、芝草无根”。
他出身贫苦农家,6岁丧母,从小嗜学如命,勤奋刻苦。
中进士后,去京城参加殿试,身上仅有14串钱,只好一路步行,实在走不动了才租骑毛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