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摄影与摄像第八章
- 格式:ppt
- 大小:2.28 MB
- 文档页数:23
摄影摄像技术完整全套教学课件摄影摄像技术作为一门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涵盖了从基础知识到高级技巧的广泛内容。
本教学课件旨在为学习者提供系统、全面且易于理解的摄影摄像知识体系,帮助他们逐步掌握这一领域的核心技能。
一、摄影摄像基础知识(一)摄影摄像的定义与区别摄影是通过相机捕捉瞬间的静态画面,强调构图、光线和色彩的瞬间定格;而摄像则是连续记录动态影像,注重画面的连贯性和叙事性。
(二)相机与摄像机的基本构造1、镜头:介绍不同类型的镜头,如广角、标准、长焦等,以及它们对画面的影响。
2、感光元件:解释感光元件的作用和常见类型,如 CCD 和CMOS。
3、快门:阐述快门速度对曝光和动态效果的控制。
(三)拍摄模式与参数设置1、自动模式与手动模式的区别和适用场景。
2、光圈、快门速度、感光度(ISO)的相互关系及调整方法。
二、构图与取景(一)常见的构图法则1、三分法构图:将画面分为九宫格,把主体放在交叉点或线上。
2、对称构图:使画面具有平衡和稳定感。
3、引导线构图:利用线条引导观众的视线到主体上。
(二)取景的技巧1、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包括俯拍、仰拍和平拍。
2、考虑前景、中景和背景的搭配,营造层次感。
三、光线与色彩(一)光线的类型1、自然光:如阳光、月光,了解不同时间段光线的特点。
2、人工光:如闪光灯、灯光设备,掌握其使用方法。
(二)光线的方向1、顺光:使主体清晰明亮,但可能缺乏立体感。
2、逆光:营造出轮廓光和神秘氛围。
3、侧光:增强物体的立体感和质感。
(三)色彩的原理与运用1、色彩的三要素:色相、饱和度、明度。
2、色彩搭配的原则,如对比色、互补色的运用。
四、拍摄技巧与实践(一)静态摄影技巧1、风景摄影:如何拍摄壮丽的自然风光。
2、人像摄影:捕捉人物的表情和情感。
3、微距摄影:展现微小物体的细节之美。
(二)动态摄像技巧1、稳定器的使用:保持画面平稳。
2、镜头运动:推、拉、摇、移、跟等的运用。
3、拍摄脚本的撰写:为有计划的拍摄提供指导。
前 言摄影技术的诞生,虽然至今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由于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使它得到广泛的应用和迅速的发展。
今天使用摄影技术产生的影像已成为人们工作与生活中信息传递的必要媒介。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影像的传递,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没有图片的报纸你愿意读么?没有图片的购物网站你能挑选商品么……如今,摄影除了本身是一门学科外,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其他学科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电化教育、新闻传播、视觉传达、产品设计等众多专业均开设了摄影课程。
编写这本教材就是为了适应高等院校教学的需要,并着力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要求,以美术学为前提来介绍摄影器材、摄影语言、艺术摄影、广告摄影等内容。
本书的第1章(数码单反相机基础知识)与第2章(数码相机的快速使用)为摄影基础知识的通识部分,包含学习摄影所必须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与技术,建议8学时完成。
第3章(产品摄影)与第4章(人像摄影)实质上是影棚闪光灯使用基础知识,是读者在影棚实践中需要掌握的基本摄影语言与创作技巧,建议10学时完成。
第5章(建筑摄影)与第6章(新闻摄影)的内容,读者可根据喜好选择学习,建议4学时完成。
第7章(数码影像的后期处理)与第8章(视频拍摄)是数码摄影区别于胶片摄影的核心知识点,教师应该详细讲解,读者应该重点掌握,建议10学时完成。
第9章(手机摄影技巧)与第10章(摄影中的伦理)是根据大学生的学习热点与盲点所编写的,建议8学时完成。
本书在编写时力求简明易懂,所运用的摄影设备和技术与在校学生的经济能力相适应,回避了一些没有必要和不切实际的技法,选择一些简单的实用的技巧以便于学生理解并能轻松运用。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每一章后面都有详细的实验指导方案,可供学生课外实践学习。
本书由刘勇担任主编,于众、刘俊兵担任副主编。
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国家级摄影家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曹正平先生长期的技术指导。
感谢摄影家陈俊林、阳冬华、彭杨军、陈涛、陈海以及众多摄影界的朋友为该书提供的精彩范例,对曾小辉、梁少静同学给予的帮助,也表示衷心的感谢!编 者2017年夏。
课程目标:1. 让学生掌握摄影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2. 培养学生对摄影艺术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 提高学生运用摄影手段记录生活、表达情感的能力。
4.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课程安排:共12周,每周2课时。
第一周:摄影基础知识1. 课程导入:介绍摄影的发展历程、摄影艺术的特点及意义。
2. 摄影器材介绍:数码相机、镜头、三脚架等。
3. 摄影基本原理:光圈、快门、感光度、景深等。
4. 实践操作:认识相机,学习基本操作。
第二周:构图与画面元素1. 构图原则:三分法、对称、黄金分割等。
2. 画面元素:前景、中景、背景、主体等。
3. 实践操作:练习拍摄不同构图的照片。
第三周:光影与色彩1. 光影运用:顺光、侧光、逆光等。
2. 色彩运用:色彩搭配、色彩对比等。
3. 实践操作:拍摄不同光影和色彩的照片。
第四周:摄影技巧与后期处理1. 摄影技巧:曝光、对焦、白平衡等。
2. 后期处理:图片调整、裁剪、滤镜等。
3. 实践操作:运用后期处理技巧,提升照片质量。
第五周:摄影主题创作1. 主题选择:风光、人物、纪实等。
2. 创作思路:构思、拍摄、后期处理。
3. 实践操作:以小组形式,进行摄影主题创作。
第六周:摄影作品欣赏与评析1. 摄影作品欣赏:展示优秀摄影作品,分析其特点。
2. 评析技巧:从构图、光影、色彩、后期处理等方面进行评价。
3. 实践操作:分组评析优秀摄影作品。
第七周:摄影实践与交流1. 实践内容:摄影采风、拍摄活动。
2. 交流分享:分享拍摄心得、经验。
3. 实践操作:组织摄影采风活动,拍摄风景、人物等题材。
第八周:摄影器材与保养1. 器材介绍:镜头、滤镜、存储卡等。
2. 保养方法:清洁、防潮、防尘等。
3. 实践操作:了解器材的使用方法和保养技巧。
第九周:摄影艺术与摄影史1. 摄影艺术流派:纪实、风光、肖像等。
2. 摄影史发展:从胶片时代到数码时代。
3. 实践操作:了解摄影艺术流派和摄影史。
第十周:摄影展览与作品展示1. 摄影展览:组织学生参加摄影展览。
第1章 数码单反相机基础知识 (1)1.1 摄影概述 (2)1.1.1 摄影的概念 (2)1.1.2 摄影技术的发展与运用 (2)1.1.3 摄影与商业行为 (4)1.1.4 如何学摄影 (5)1.2 相机器材的演变 (6)1.2.1 胶片时代的回顾 (6)1.2.2 数码相机的缘起 (8)1.3 数码单反相机的构成部件 (9)1.3.1 数码单反相机的结构 (9)1.3.2 数码单反相机的取景系统 (10)1.3.3 感光元件 (11)1.3.4 感光元件的尺寸与图像像素的关系 (12)1.3.5 常见单反镜头 (12)1.3.6 特殊镜头 (17)1.3.7 镜头转换系数 (19)本章实践指导 (20)第2章 数码相机的快速使用 (21)2.1 曝光 (22)2.1.1 相机自动测光 (23)2.1.2 手动设置曝光补偿 (23)2.1.3 TTL测光方式的选择 (24)2.2 聚焦 (27)2.2.1 自动聚焦方式 (27)2.2.2 手动聚焦 (29)2.2.3 景深 (29)2.2.4 超焦距摄影 (30)2.3 相机高级参数的设置与拍摄 (31)2.3.1 设定ISO (31)2.3.2 光圈设定 (31)2.3.3 快门值设定 (33)2.3.4 色温设定 (36)2.3.5 数码相机常用符号释义 (37)2.4 构图的基本原则 (38)2.4.1 构图法则 (38)2.4.2 现代构图形式研究 (42)本章实践指导 (45)思考与练习 (45)第3章 产品摄影 (47)3.1 产品摄影 (48)3.1.1 产品摄影的概念 (48)3.1.2 产品摄影的特点与要求 (48)3.2 闪光灯的使用 (49)3.2.1 闪光灯 (49)3.2.2 闪光(灯)指数 (49)3.2.3 闪光同步快门速度 (51)3.2.4 闪光测光表 (52)3.3 产品摄影技巧 (53)3.3.1 玻璃产品摄影 (53)3.3.2 皮革类产品摄影 (54)3.3.3 金属类产品摄影 (55)3.3.4 微距摄影 (57)3.3.5 翻拍 (59)思考与练习 (59)第4章 人像摄影 (63)4.1 人像摄影概述 (64)4.1.1 人像摄影的概念 (64)4.1.2 人像摄影的特点与要求 (64)目 录。
摄影与摄像技术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摄影与摄像技术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光学知识、拍摄技巧、后期制作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实际操作能力。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了解摄影与摄像的基本概念、器材使用、拍摄技巧和后期处理方法;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拍摄、后期制作等过程,并具备一定的创新和审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在于培养学生对摄影与摄像艺术的热爱,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使其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发现美、创造美。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摄影与摄像的基本概念、器材使用、拍摄技巧、后期处理和创作实践等。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摄影与摄像概述,介绍摄影与摄像的定义、发展历程及应用领域。
2.第二章:摄影器材,讲解相机、镜头、光圈、快门等基本知识。
3.第三章:拍摄技巧,包括构图、曝光、对焦、色彩等拍摄技巧。
4.第四章:后期处理,介绍Photoshop、Premiere等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5.第五章:创作实践,引导学生进行摄影与摄像作品的创作,培养审美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实践,以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教材包括《摄影与摄像技术》等;参考书包括《摄影构图与技巧》等;多媒体资料包括摄影与摄像作品的欣赏、教程视频等;实验设备包括相机、镜头、三脚架、灯光等。
这些教学资源将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平时表现主要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占总评的20%;作业包括摄影与摄像作品的拍摄和后期制作等,占总评的30%;考试分为期中和期末两次,内容主要包括理论知识、拍摄技巧和作品分析等,占总评的50%。
摄影与摄像技术第1章:摄影与摄像一、摄影1、摄影概述摄影通常称为照相,是用照相机为工具,用光绘画。
照相机就是摄影家的创作工具。
摄影实质上是技术和视觉观察力的一种结合,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它并不是单纯地拍照,是有意识、有思想、经过思考和提炼进行的拍照。
摄影是应用科学、想象与设计、专业技巧和组织能力构成的混合体,是一种艺术表现方法,表现思想、表达虚实的传播媒介,需要各种各样的技艺和多方面的才能。
摄影涉及物理、化学、光学、色彩学、构成、电子技术、生理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对器材的依赖和对思想的依赖同时构成了摄影的两个主要因素。
2、摄影的发展1839年法国画家达盖尔 (Daguerre) 发明了银版摄影法。
同时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照相机。
1888年,美国人乔治伊斯曼 (George Eastman) 发明了将卤化银乳剂均匀涂布在明胶基片上的新型感光材料──胶卷。
这一发明,为相机的小型化和民用化掀开了新的篇章。
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Barnaclc)为测试电影胶的感光度,试制了一台小型相机──菜卡U型,这是世界上第一台使用35毫米胶片的照相机。
1981年,日本发布了全球第一款用磁记录方式的电子静物相机样品“ MABIKA ”,虽然它最终并没有成为商品,但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为它意味着全新的照相系统──把光信号变为电子信号的CCD和磁碟纪录方式,从而 打破了传统摄影系统的垄断。
这也就是数码相机的最早雏形。
进入20世纪90年代,数码照相机逐渐变成普通的民用产品。
随着市场竞争和科技的飞速进步,其发展已经越来越快。
人们逐渐认识到数码摄影的方便和迷人之处,在新兴的数码时代里,数码照相机将会更加普及。
3、传统摄影和数码摄影(1)、传统摄影传统摄影是指用传统照相机和胶片进行拍摄,在暗室进行冲印、放大加工处理而获得照片的一种摄影方式,并以传统照相机和胶片为其主要特征。
传统摄影是一个光化学过程,影像存储在胶片上,是以底片保存摄影效果为介质的摄影。
摄影与摄像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青岛工学院青岛工学院第一章测试1.以下属于摄影的特性的是()。
A:纪实性 B:技术性 C:艺术性 D:瞬间性答案:纪实性;技术性;艺术性;瞬间性2.以下不属于摄影的原则的是()。
A:明亮的色彩 B:简洁的画面 C:鲜明的主题 D:突出的主体答案:明亮的色彩3.()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摄影术的人。
A:布列松 B:伊期曼·柯达 C:达盖尔 D:尼埃普斯答案:达盖尔4.最早发现针孔成像原理并加以记录的我国古代科学家是()。
A:墨子 B:沈括 C:孔子 D:韩非子答案:墨子5.摄影诞生于()的法国。
A:1842年 B:1839年 C:1893年 D:1824年答案:1839年6.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的拍摄者是()。
A:卢米埃尔兄弟 B:乔治伊斯曼 C:尼埃普斯 D:达盖尔答案:尼埃普斯7.全画幅相机的CCD尺寸是()。
A:28.7*19.1mm B:60*60mm C:32*24mm D:22.5*15.0mm答案:32*24mm8.以下不属于纯粹主义摄影流派的摄影师是()。
A:斯特兰德 B:安塞尔亚当斯 C:爱德华韦斯顿 D:奥斯卡雷兰德答案:奥斯卡雷兰德9.人物摄影主要刻画与表现被摄者的具体相貌和神态。
()A:错 B:对答案:错10.像素数量是指CCD上感光元件的数量,感光元件越多,CCD的成像分辨率越高。
()A:对 B:错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传统相机和数码相机最主要的区别是()的不同。
A:光圈 B:像素 C:快门 D:感光材料答案:感光材料2.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主要有()。
A:CCD B:CMOS C:SD卡 D:CF卡答案:CCD;CMOS3.()是数码相机用来控制传感器有效曝光时间的部件。
A:光圈 B:目镜 C:镜头 D:快门答案:快门4.广角镜头的特点是()。
A:焦距长 B:视角窄 C:景深大 D:看得远答案:景深大5.适合远距离偷拍的镜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