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临床应用举隅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沈仲良老中医运用薏苡附子败酱散的经验举隅沈仲良老中医是无锡地方名老中医,他善于运用经方治疗各科疑难杂病,笔者有幸跟随学习,受益非浅,现将他运用薏苡附子败酱散的经验报告如下:薏苡附子败酱散见于《金匮要略》肠痈篇用于治疗肠痈脓已成的症候,沈仲良老中医善于运用此方治疗多种病症。
疗效确切,举例如下:方义,本方有薏苡仁,附子,败酱散三味药组成,薏苡仁主治经脉拘急,化湿解凝利小便。
败酱草-消肿排脓解毒。
附子-温阳扶正,通行十二经。
用法:薏苡仁常用30~80克,附子根据病情常用6~60克,败酱草60克病机:只要符合湿滞瘀阻皆可运用本方运用本方加味治疗慢性盆腔炎,盆腔积液,肠粘连,宫颈糜烂,前列腺炎,牛皮癣,慢性阑尾脓肿等多种疾病取得良好疗效,从而扩大本方应用范围。
1 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常因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湿热毒邪内薀或经期,产后胞脉亏虚,寒湿之邪,趁虚而入,阻遏气机致气滞血瘀而形成慢性盆腔炎,以薏苡败酱散附子为主方。
湿热的,配伍当归贝母苦参散,寒湿的配伍当归芍药散。
小腹胀的配伍四逆散,灵活的运用本方治疗亚急性或者慢性盆腔炎疗效十分显著能很快减轻疼痛达到治愈的作用。
2 宫颈糜烂薏苡附子败酱散,排脓,解凝,对于治湿邪淤滞引起宫颈糜烂有很好的作用,小腹胀常配四逆散。
带下量多加土茯苓,红藤,地丁,公英。
3 前列腺炎前列腺炎常因肾阳虚衰,膀胱湿热,寒热互结以腰底部酸,冷痛,会阴,睾丸胀痛,手足不温等,以薏苡附子败酱散温阳,化瘀,解毒。
在此基础上配大黄7~15克,桃仁15~20克,仙灵脾 30克益肾活血化瘀等药。
4 牛皮癣牛皮癣具体病因不明。
中医认为急性期血热,外受风邪,血热生风所致。
慢性期与湿邪,瘀血有关,湿邪瘀血引起皮肤增厚。
薏苡附子败酱草不但能够排脓还可以湿痒,尤其是破皮病和顽固性牛皮癣常用薏苡仁30克败酱草15克附子3~6克配伍桃红四物汤。
5 肠粘连手术后常见并发症是发生肠粘连。
湿邪瘀血阻于肠,气虚失运导致窒塞不通。
经方叠用治疗心系疾病举隅(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经方;心系疾病;黄芪桂枝五物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当归四逆汤;苓桂术苷汤;小陷胸汤中医学强调有是证则用是方,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灵活性,《伤寒杂病论》是应用辨证论治的典范。
陈鼎祺教授系国家第二批名老中医专家,研习经方60载,临证用之,方出效捷,常有得心应手之妙。
余等曾随陈师门诊2年有余,习得一鳞半爪。
近年来,笔者常以经方叠用治疗心系疾病,每收桴鼓之效,今呈验案5则,以飨同道。
1 黄芪桂枝五物汤合五苓散治疗风心病合并房颤案例1:患者,女,58岁,2006年4月26日初诊。
患者7年前于劳累后出现胸闷、气短症状,休息后症状缓解,后在某医院被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曾间断服用西药治疗(用药不详),但胸闷、气短症状仍反复发作,1周前,因劳累后出现胸闷、气短症状并加重,并出现心悸、下肢水肿、全身关节疼痛、乏力等症状。
刻下:胸闷,气短,心悸,全身乏力,全身关节疼痛,双手麻木,易汗出,恶风,下肢水肿,大便稀,每日2~3次,小便少,苔白,脉结代。
查心电图:心房颤动,ST-T段改变。
中医诊断:心悸,水肿。
证属气血不足,营卫虚弱,水湿内停。
治以益气和营、利水渗湿。
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五苓散加味:黄芪20 g,桂枝10 g,赤芍15 g,生姜3片,茯苓30 g,猪苓15 g,泽泻30 g,白术10 g,鸡血藤15 g,益母草30 g,南沙参、北沙参各15 g,川芎10 g,炙甘草10 g,独活10 g,生龙骨、生牡蛎各15 g,牛膝20 g。
水煎服,每日1剂。
7剂后,患者心悸、水肿症状明显减轻,大便亦调。
方已中病,继以前方加减5月余,诸症消失。
按:《金匮要略》曰:“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本案患者症见全身关节疼痛、双手麻木、汗出恶风、乏力,此皆气血不足、营卫虚弱之象,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以益气温经和营。
秦国政教授运用经方治疗支气管哮喘验案举隅1. 引言1.1 背景介绍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其特点为气道高反应性、气道痉挛和黏液分泌增多,导致气道狭窄和阻塞,进而引起呼吸困难、咳嗽和喘息等症状。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态,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秦国政教授作为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学者,近年来在经方治疗支气管哮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他深入研究经方药物的配伍应用,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特点,针对性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经方治疗支气管哮喘不仅能够缓解患者的症状,还能够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本文将通过对秦国政教授的经方治疗方法、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以及经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验案进行系统的探讨,旨在探讨经方在治疗支气管哮喘中的优势和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传统经方治疗自古以来在中医领域就有着悠久的历史,经方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治疗特点和模式。
秦国政教授通过对经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实践研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为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篇文章旨在通过对秦国政教授的经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验案进行深入探讨和总结,探究其治疗效果和优势,以期为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路。
本文也希望能够从中医药的角度探讨支气管哮喘的病因病机,探索中医药在治疗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前景。
通过对秦国政教授的经方治疗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为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为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2. 正文2.1 秦国政教授的经方治疗方法秦国政教授的经方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运用中医经方配伍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其治疗方法包括四方调理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
首先是四方调理,秦国政教授注重调理患者的整体气血阴阳平衡,主要包括四方调理中的“四方”即调理药、调理食、调理穴和调理情。
彭振声名老中医经方治验举隅【摘要】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是中医学宝贵的财富。
本文报道名老中医彭振声主任运用经方治疗头痛、悬饮、心下痞、腹痛、腹胀、死胎的成功案例。
体现了彭老方证一致的在临症思想。
【关键词】名老中医; 伤寒论 ;学术继承彭振声主任中医师系瑞安市名中医,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60年,学验具丰,善用仲景经方治疗内科杂病。
笔者有幸侍诊学习,聆听教诲,得益良深。
现将彭师运用《伤寒论》经方治疗的临床病例,整理分述如下。
1白虎汤加味治疗头痛陈某,男性,51岁,干部。
于2005年7月突发头痛,位于额顶,痛若刀劈,痛甚欲呕吐,彻夜不眠,呻吟不已,整日用布袋缠绕,口干目红,两目窠散布赤缕,大便干结舌边红,苔薄黄,两脉浮滑有力。
前医曾进天麻钩藤饮之剂,药后未效,故来门诊求治。
处方:生石膏(先煎)60克,知母10克,黄芩10克,细辛12克,菊花10克,川芎6克,甘草6克。
服用3剂后头痛霍然而解。
按:白虎汤原为伤寒阳明气分热邪内盛,弥漫全身,充斥内外而设,仲景称之为“热结在里,表里俱热”。
本例彭师认为此为额顶头痛属阳明头痛,阳明热盛,夹风上扰所致,投以白虎汤化裁。
大剂量石膏其旨有二:一为制约细辛辛热之性,二为两者并用一寒一热,散泄郁热。
细辛一般常用量不过1.5克,本方用量较重,功在辛散,使风热从上而解,短期服用未见不良反应。
2小半夏加茯苓合小柴胡汤治悬饮李某,女性,40岁,工人。
寒热往来半个月,周身疼痛,精神软弱无力,微出汗,咳嗽,少量白粘痰,胸闷气短,干呕,口苦,右胁刺痛,深呼吸及转侧时均感牵引疼痛,舌淡苔薄,脉弦滑有力。
胸片提示:右下肺基底部少量积液。
处方:柴胡10克,党参12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茯苓10克,赤芍10克,生姜三片,甘草6克,全瓜蒌12克,枳壳10克,葶苈子10克,服药五剂,身热已退,后用小半夏加茯苓加紫菀10克、苏子10克、川朴10克,咳嗽胁痛均减,再行胸片复查,胸水已吸收。
按:凡病及少阳,少阳气郁,枢机不利,证见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证,皆用小柴胡汤治疗,所以仲景指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2.2 互相制约偏胜苦寒太过,寒凉冰伏,每易戕伐脾胃之阳气,少佐辛温之药,可制其偏弊;反之苦寒药又能制约辛温药燥烈之性,适当配伍,可免助热生火或苦寒伤胃。
2.3 作为反佐从治在用大剂热药或寒药治疗寒证或热证而发生格拒,患者不能受纳药物时,根据“从治”之意,反佐少许性能相反的寒药或热药作为引导,则可解决这一矛盾。
3 苦辛通降法的常用药物苦寒类药有黄芩、黄连、栀子及大黄等,它们虽都有清热消痞作用,但细分而言,黄连、黄芩性燥,栀子、大黄性润。
苔黄腻宜用黄芩、黄连;口干渴,苔薄黄,舌质红宜用栀子;有形热结,脘痞腹痛拒按,苔厚用大黄。
一般而言,邪热郁胃所致的痞痛,多属无形热结,很少用大黄,但热结程度较甚或兼夹有形之邪时,则需配合大黄以加强清热散结开痞的作用。
常用的辛温药有干姜、附子、桂枝、半夏、厚朴、紫苏、吴茱萸等,这些药虽然都有理气开痞的作用,但在于苦寒药配合时,当据其特长分别选用,如附子、干姜、桂枝温中散寒,以寒热错杂为宜;半夏化痰和胃,以痰热互结者最佳;厚朴宽中燥湿可治湿热中阻;苏梗理气解郁,适用于胃热气滞,吴茱萸温中利气,可治肝胃郁火上逆。
4 苦辛通降法的适应证4.1 寒热错杂证脘部疼痛痞胀或有呕恶或肠鸣下利,口渴而饮冷不舒,舌苔白或黄,脉细弦。
治当清胃泻热与温中散寒并施,取黄连配干姜以治寒热交错,肠胃不和之痞满呕恶,下利;或配附子温中助阳,以治上热下寒,脾阳不振之胃痛、脘痞。
半夏泻心汤、乌梅丸等即是此类。
4.2 痰热互结证呕吐痰涎,时时泛恶,脘部痞胀或痛,口中腻浊,舌苔黄浊黏腻,脉弦滑。
治当清热与化痰并施,取黄连、半夏,辛苦合用,清热化痰开结。
小陷胸汤、清中汤等即为此类。
4.3 湿热中阻证脘部痞满闷胀,或脘腹疼痛,胸闷,恶心或见身热,大便或溏或秘,尿黄而短,口苦而粘,渴不多饮,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当清热燥湿并施,用黄连、黄芩清胃热,厚朴、苍术燥脾湿。
连朴饮即是此类。
4.4 胃热火郁证脘胁疼痛,心下痞胀,嗳气,恶心,吐酸,嘈杂,心烦,口干苦,舌苔薄黄,质红,脉弦。
老中医经验张光华教授运用经方治疗疑难病案举隅何 玲(成都中医药大学 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2)关 键 词: 医案医话;张光华;经方验案中图分类号: R249;R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0668(2005)04 0035 02张光华教授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
张教授从医30余年,幼从家学,其后又师承当今 伤寒论 著名研究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
张教授在学术上精研 伤寒论 、 金匮要略 及相关医学典籍,擅长运用经方治病。
数十年来用经方治病,常获良效,现举其经方治验数则,以证其学术特色。
1 柴胡类方治疗慢性乙型重度肝炎案李某某,女,50岁,住四川省资中市。
初诊时间:2004 07 23。
主诉:目黄、小便黄、身黄20天。
20天前(即2004 07 03)患者不明原因出现纳减、口苦、小便黄,症状逐渐加重,10天前至我市某医院查乙肝表面抗原、e抗体及核心抗体(抗HBC)均阳性,TB145umol/L,DB99umol/L,ALT77IU/L, AST194I U/L,ALB34.5g/L,GGT396I U/L,出现黄疸加重伴厌油、纳呆、乏力,时有恶心,遂来我院就诊,我院查HB V DNA:6.4 105COP/mL,诊断为慢性乙肝(重度)[1]。
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半月,患者病情有所好转遂改为纯中医治疗。
刻诊:纳呆厌油,乏力困倦,少气懒言,小便黄,身目黄,口苦,大便干,舌苔黄腻,脉细。
中医诊断:黄疸(湿热熏蒸),治以除湿清热,方用大柴胡汤加味。
药用:柴胡20g、黄芩20g、枳实10g、京半夏10 g、生姜10g、厚朴花10g、生晒参10g、赤芍30g、栀子20g、茯苓20g、白术20g、制大黄5g(另包,开水泡服)1日1剂,饭前服,见泻停服大黄水,不泻再服。
二诊:2004 09 02。
中医学中“百合病”“不寐”“郁证”“狂躁”等属神志病范畴,中医认为病因为禀赋不足、情志所伤、饮食不节、病后体衰。
本病发病缓慢、病程较长,与心、肝、脾、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
在西医学中,神志病属于神经功能性障碍,主要表现为精神容易兴奋和脑力容易疲乏,情绪烦恼,入睡困难,具体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失眠、健忘、多梦、眼花、耳鸣、心悸、气短、乏力、易激动、焦虑不安、记忆力减退等。
神志病病机寒热虚实错杂,变化多端,现代临床主要将神志病辨证分为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虚胆怯等类型,治疗时多从肝、胆、心、脾、肾等脏入手。
张志远教授认为神志病与先天禀赋不足和后天饮食不节、情志失遂有关,但与情志的关系最为密切。
长期精神紧张、思虑过度、心情不舒日久会使情志失遂,进而导致阴阳失调,阴血暗伤,精气亏虚,心神失养。
张老在治疗时重视辨证,主张从气血痰火入手,追本溯源对证施治。
在治疗神志病方面,张老善于在中医经方和名方的基础上加以化裁,临证加减用药出神入化,效果颇佳。
1 炙甘草汤医案1987年,张老曾于山东济南诊一男性神志病患者,身形消瘦,睡眠较差,自汗盗汗,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近半年来常独处一室,厌恶和外界接触,寡言少语,口服过治疗精神疾患的西药亦未见效。
张老辨证属阴血不足,阳气虚衰而引起的神志病,治宜益气滋阴,温通阳气。
遂投以炙甘草汤化裁。
处方:炙甘草10g、人参10g、桂枝10g、生地黄10g、麦冬10g、丹参15g、熟附子30g、当归10g、远志15g。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情况转佳则将量减半,继续服用。
2个月为1个疗程。
2个疗程后基本痊愈。
按语: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原是一则补益气血,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名方,适用于治疗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但张老临证对其进行化裁,灵活运用以治疗神志病。
张老指出阴血不足,则心失所养,或心阳虚弱,不能温养心脉,此皆可影响心神,故当滋心阴,养心血,益心气,温心阳。
2013年总第45卷第11期连建伟是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全国第三、第四、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名中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连教授幼年习医,弱冠行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已逾40年,曾师从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教授并参学沈仲圭、王绵之等中医大家,在《金匮》和方剂学研究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临床对经方的运用也堪称经典。
笔者搜集整理连建伟教授临床运用经方验案4则,以供同道学习。
1乌梅丸方治疗脾虚便溏安某某,男,33岁。
2009年8月2日初诊。
自诉大便溏薄不爽2月余,时有小腹微痛。
诊得左关脉小弦,右脉沉,舌苔薄黄腻、边有齿痕。
连教授以寒热错杂论治。
方用乌梅丸。
处方:乌梅12g ,川椒5g ,北细辛3g ,制附子6g ,桂枝6g ,党参20g ,炒当归10g ,川连3g ,川柏5g ,炮姜5g 。
14剂。
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每次200mL 。
2009年9月20日二诊:患者自诉服前方先后42剂,大便已正常。
现诊得左关脉弦,右脉沉,舌苔薄黄腻、边有齿痕。
再守原方21剂。
2009年10月25日三诊:患者自诉大便已正常,均成形,日一二行,现左关脉略弦,右脉沉,舌苔薄黄腻。
再守方炮姜改为6g ,川柏改为3g 。
续服21剂以巩固。
按:乌梅丸出自《金匮要略》,乃张仲景名方,本为治疗内脏虚寒,蛔虫上扰胸膈之躁扰吐蛔等寒热错杂症候所设。
连教授取其寒温并用、温胃补虚之功能,来治疗本症之寒热错杂,脾虚便溏。
本案患者便溏2月余,偶有少腹疼痛,常因贪凉饮冷而发。
左手关脉弦,弦脉者主寒、主痛也;右手脉沉,沉脉者主里,主虚也;舌苔薄而黄腻,说明湿热蕴内;舌边有齿痕,为脾气虚的症候表现。
四诊合参,辨为脾虚胃弱、寒热错杂证,正好对应了乌梅丸方的功效。
乌梅,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的功效。
《本草纲目》曰:“敛肺涩肠,止久嗽泻痢……”;《本经逢原》曰:“乌梅酸收,益精开胃,能敛肺涩肠,止呕敛汗,定喘安蛔……”。
秦国政教授运用经方治疗支气管哮喘验案举隅1. 引言1.1 秦国政教授运用经方治疗支气管哮喘验案举隅秦国政教授是一位备受尊重的中医专家,擅长运用经典方剂治疗各种疾病。
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方面,秦国政教授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详细介绍秦国政教授如何运用经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经验与方法,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展示其治疗的功效。
秦国政教授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方案,结合经方药物和针灸疗法,有效地缓解了患者的症状,并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将更加深入地了解秦国政教授的医学背景和治疗理念,以及他如何运用经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原理和方法。
通过这个实例,我们可以看到秦国政教授的治疗手法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有着显著的疗效,为中医药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上的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秦国政教授的医学背景和经验秦国政教授,医学博士,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超过30年,曾在多家知名医院担任主治医师和教授。
他精通经方和针灸,擅长治疗各种慢性病和疑难杂症。
秦教授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在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上有独到之处。
秦国政教授自师从名医,深受恩师的影响和教诲,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医经典理论,不断探索创新。
他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方面引入了多种古方和配伍,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形成了独特的治疗方案。
秦教授一直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倡导“以人为本”的医术理念,注重细致入微的诊疗过程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医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知名度,被誉为“中医界的泰斗”。
他不仅在临床医疗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还积极参与中医药的科研和教育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医医师。
秦国政教授被业界誉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典范,被患者尊称为“救命恩人”。
2.2 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和症状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其病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免疫因素。
遗传因素是支气管哮喘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家族中有哮喘病史,个体患上支气管哮喘的风险会增加。
经方临床应用举隅
作者:单梅花
来源:《医学信息》2015年第01期
《伤寒论》是方书之祖,其所立方剂称为经方,为古今医家推崇备至。
在临床中,笔者应用经方治疗内科杂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乌梅丸治疗变应性鼻炎案
张某,男,45岁,反复发作喷嚏,清涕量多10年来诊,自觉鼻痒,喷嚏,流清涕症状严重,鼻流清涕不止,咽痒、咳嗽明显,平时脾气大,易暴怒,口苦,大便偏稀,形体怕冷,穿衣多于常人。
查:鼻黏膜淡红,双下甲肿胀较红,舌质淡,苔少,脉弦。
治以乌梅丸加味:乌梅15 g,黄连3 g,黄柏10 g,细辛3 g,干姜6 g,桂枝10 g,党参10 g,附子6 g,川椒6 g,当归10 g,蝉退5 g,浙贝母10 g。
水煎服,1剂/d。
15 d后复诊,鼻痒、喷嚏、流清涕症状明显减轻,已不影响生活,咽痒、咳嗽亦减轻,口苦缓解,唯感药性偏辣,药后有恶心感,大便偏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上方减干姜至 3 g,川椒至 3 g,同时加白豆蔻 5 g化湿醒脾。
连续服用60 d,变应性鼻炎鼻部症状基本消失,全身畏寒怕冷明显缓解。
按:乌梅丸出于《伤寒论》,主治厥阴病寒热错杂证,主要用于厥阴病阴阳两伤,但柯韵伯指出:"仲景此方,本为厥阴诸证立法,叔和编于吐蛔条下,令人不知有厥阴之主方,观其用药与诸证符合,岂止吐蛔一证邪。
"故凡临床上不论何病出现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证,均可使用。
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泻木安土之功。
木位之主,其泻以酸,故君药乌梅酸敛滋肝同时泻肝,酸与甘合则滋阴,酸与苦合则泄热,是乌梅丸配伍意义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辛与甘合,能够温阳,辛与苦合,又能通降,所以用于厥阴病阴阳两伤,木火内炽,最为允当。
具体的指味酸的乌梅敛肝泄肝,黄连、黄柏性味苦寒,寒能清解上焦逆乱所致的热象,附子、桂枝、干姜、川椒皆为辛热之品,可增强温脏祛寒之功,当归、人参补养气血,且合桂枝以养血通脏,以解四肢厥冷,均为佐药。
本方配伍特点:①酸苦辛并使而通降;②寒热并用,邪正兼顾。
临床上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治疗[1]。
2茯苓四逆汤治疗阳虚失眠案
王某,女,61 岁。
2012 年3月19日诊。
主诉:顽固失眠5 年余,加重2 d。
现病史:患者阵发性汗出伴失眠 5 年余,屡进益气养阴、固表敛汗之剂未效,笔者以乌梅丸加减与之,汗出明显减少,失眠无改善。
前日因家事纠纷致失眠加重,每晚睡眠不足3 h,伴腰酸困沉痛,畏寒乏力,口唇发暗。
口无干渴,二便正常。
舌暗质嫩,苔少,脉弦细无力。
证属下元虚损,虚阳不潜。
方用茯苓四逆汤加减。
处方:制附子18 g(先煎30 min),干姜15 g,党参30 g,茯苓30 g,煅龙骨30 g,煅牡蛎30 g,怀牛膝18 g,炒枣仁18 g,仙灵脾30 g,黄柏10 g,炙甘草 15 g。
5剂,水煎服,1剂/d。
3月24日复诊:睡眠好转,可睡 5h 左右,稍有汗出,舌脉
同前。
守方加浮小麦 30 g、山萸肉 25 g、桂枝 10 g、赤芍 15 g,5 剂,水煎服,1剂/d。
药后睡眠已转佳,腰轻微酸痛,守方加减调理。
按语:本患者初诊因于汗出无度,自诉有时1e需换几次内衣,苦不堪言。
笔者从燮理阴阳入手,寒温并用,投之以乌梅丸,汗出减而失眠依旧。
考虑失眠日久,伴乏力腰酸,畏寒肢冷,舌虽无苔而无口咽干燥,故诊断为阳虚精亏。
治疗以茯苓四逆汤温阳益气;牛膝、龙骨、牡蛎引虚浮阳气下潜;枣仁宁心安神;黄柏、仙灵脾一阴一阳燮理元气[2]。
3胸痹案
沈某,男,60岁,退休工人,2013年9月12日来诊。
自诉近1年来,反复发作左胸部抽掣、憋闷,近1个月来加重,严重时有濒死感,时间无固定,曾在乘坐公交车时突发,不能行动,痛及肩臂。
刻诊:舌质偏红、根部黄腻苔,脉弦缓,右关濡弱。
有慢性肠炎史,曾用理中汤、参苓白术散等加味治疗,便质有所改善,但便次仍多。
予以枳实薤白桂枝汤合温胆汤:枳实、薤白、厚朴、陈皮、生姜、大枣各10 g,桂枝6 g,瓜蒌皮、姜半夏姜竹茹各12 g,茯苓15 g,清甘草3 g。
7剂。
1剂/d,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胸闷仍有发作,症状似有减轻,大便仍多,舌苔偏腻,舌根部黄腻苔明显,脉弦缓,关部濡弱。
思及《伤寒论》有"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之语,胸部掣痛,即可视为"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且患者又有久泄,符合乌梅丸之"又主久利"之说。
遂开乌梅丸改汤方:乌梅、炒党参各15 g,制附子12 g,桂枝、川椒、炒当归、炒黄连各6 g,细辛3 g,干姜、炒黄柏各10 g,7剂。
三诊:胸闷疼痛服上药后已未发作,大便性状亦明显改观,次数减少,舌苔明显减淡,根部仍有少量附着,脉略弦而缓。
诉精神大为好转。
再予上方加砂仁6 g调理。
按:此例患者以胸部掣痛为主诉,诊为胸痹病,用《金匮要略》枳实薤白桂枝汤,亦属对证,然效果不显,关键在于未能把握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病机实质,改用乌梅丸后,寒热并治,则效果显著[3]。
4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案
患者男性,33岁,2011年有前壁心肌梗死病史,本次2013年8月8日就诊:劳累后心悸1月余,乏力,无胸闷痛,无气促,时有腹胀,无腹痛,无恶心、呕吐,情绪较低落,心神不宁,易烦躁,胃纳欠佳,小便正常,大便干。
舌淡红,苔薄白,脉略弦数。
心率:87次/min,律齐,未闻及明显早搏及心脏杂音。
心电图示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
四诊合参:心悸,心阳气虚。
桂枝10 g,炙甘草20 g,龙骨20 g,牡蛎20 g,党参15 g,火麻仁15 g,麦芽15 g。
5付,服药后症状缓解[4]。
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是《伤寒论》中方,原本治疗"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即心阳虚烦躁者。
本例患者有心梗病史,心阳受损,再加劳累,更伤心阳,无以鼓动心血,故心悸、乏力;心阳虚损,神失所养,故情绪低落,心神不宁,易烦躁;阳气虚,温运失职故时有
腹胀,胃纳欠佳。
方中桂枝辛温,炙甘草甘温,二药合用,辛甘化阳,能温复心阳;甘草用量倍于桂枝,因心阳浮越,用药宜缓,而不宜过于辛散。
龙骨、牡蛎同用固涩潜阳,收敛浮越之心阳,潜镇安神。
加党参益气助阳。
火麻仁润肠通便,取像炙甘草汤用火麻仁之义。
麦芽健胃消食,兼以疏肝。
诸药合用温振心阳,安神定悸,使心悸得平,心神得宁。
参考文献:
[1]蒋中秋.乌梅丸治疗变应性鼻炎体会[J].山东中医杂志,2014,33(5):370-371.
[2]王维杰,杨彦伟.阳虚失眠验案举隅[J].江苏中医药,医案医话,2014,46(5):61-61.
[3]王斌.六经辨证验案举隅[J].浙江中医杂志,2014,49(4):295-295.
[4]王欢.中国中医院远程教育[J].经方应用医案3则,2014,12(4):123-123.编辑/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