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_家庭婚姻观差别
- 格式:doc
- 大小:121.50 KB
- 文档页数:25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美家庭文化差异研究——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交际成为了各国间交往的必然要求。
不同文化背景下,家庭文化是体现国家社会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观念的重要部分。
中美两国的家庭文化因历史背景、宗教信仰、教育体系等多种因素差异明显。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承载着国家的文化符号,更是家庭文化和人际关系的缩影。
本文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中美家庭文化的差异。
二、电影《别告诉她》背景与主题《别告诉她》是一部以中国家庭为背景的电影,通过细腻的情节和人物塑造,展现了中美家庭文化在面对家庭大事时的不同态度和做法。
该电影以一个即将出嫁的华人女孩为中心,展现了中美家庭在婚姻、亲情、家庭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三、中美家庭文化的差异1. 家庭观念的差异:美国家庭更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度,鼓励家庭成员追求个人梦想和目标。
而中国家庭则更强调家族的团结和和谐,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对家族的荣誉和传统有着深厚的认同感。
2. 沟通方式的差异:美国文化倾向于直接、坦率的沟通方式,表达意见和情感较为直接。
而中国文化则更注重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强调尊重他人、顾及他人感受。
在电影中,这种沟通方式的差异导致了家庭成员间的误解和冲突。
3. 家庭大事的处理方式:美国家庭在面对家庭大事时,如子女的婚姻,更倾向于尊重子女的选择和决定。
而中国家庭则更注重家族的利益和传统,可能会对子女的选择施加一定的影响和压力。
在电影中,这种差异导致了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
四、电影中的跨文化交际元素电影《别告诉她》中,通过主人公与美国家庭的交往,展示了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与机遇。
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时,需要理解并尊重彼此的价值观和观念,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五、结论通过对电影《别告诉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美家庭文化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
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婚姻和家庭观念有何不同?婚姻和家庭观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并且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中存在着差异。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婚姻和家庭观念也并不一致,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下它们的不同。
一、婚姻制度在婚姻制度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传统的婚姻制度是男尊女卑,即男性在家庭中占据主导地位,女性则处于次要地位。
而西方国家,如美国和欧洲国家则注重性别平等,男女双方在婚姻中地位基本相等。
中东和非洲国家则多数采用宗教指导下的婚姻制度,有些国家甚至拥有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
二、家庭结构在家庭结构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也存在着较大差别。
在中国,由于文化传统的影响,大部分家庭是多代同堂的。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密,子女也会在成年后继续和父母住在一起。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强调独立自主,成年后的子女往往会搬出去自立生活。
而在一些非洲和中东国家,传统家庭结构更为宗教和民族文化的影响,多数家庭是核心家庭。
三、性别角色在性别角色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也存在着不同。
在中国,由于国情和文化传统的影响,男性往往会承担更重的家庭负担,而女性则更多地扮演家庭生活中的角色。
而在某些西方国家,女性的社会地位已经有了显著提高,很多女性也能够胜任男性所能担任的职位。
而在一些穆斯林国家,女性的地位仍受到宗教因素的影响,许多女性仍然处于被动状态。
四、孝道观念在孝道观念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也存在一定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是一种核心价值观念,孝顺父母被视为一种道德行为,孝顺孝敬父母也被视为一家之主的重要职责和义务。
而在西方国家,虽然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十分亲密,但是孝道文化并没有如同在中国传承那么久。
在有些非洲和中东国家,虽然也强调尊重父母,但是孝道文化并不如在中国这样深入人心。
五、婚姻咨询在婚姻咨询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存在巨大的差别。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观念更加融入家庭传统价值观中,婚姻咨询被视为一种难以接受的事情。
追求幸福的美国人和讲究安全感的中国人有何差异?随着世界变化,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其中,在幸福观和安全感上,美国和中国两个国家有非常大的不同。
1. 幸福观美国人对幸福的追求更为强烈,他们非常重视自由和个人权利,经常选择追求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追求自己的梦想。
因此,在美国,人们往往更加乐观和开朗,拥有更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
相反地,中国人普遍注重家庭和亲情,以自己的责任和家庭的责任为重。
他们认为传统的美德和社会责任是幸福的基础,因此经常会为了家庭而牺牲自己的兴趣和愿望,并且更注重民族和家庭的兴旺。
因此,在中国人的幸福观中,和谐和平静的家庭生活才是建立幸福的基石。
2. 生活方式美国人和中国人之间在生活方式方面的差异也非常明显。
在美国,人们更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由。
他们经常选择出门旅游、体验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享受生活,为自己的生活增添更多色彩。
他们的社交圈子非常广泛,许多人习惯和不同背景的人交往,他们认为独立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会使生活更加有趣和富有成就感。
相对而言,中国人更注重传统文化和家庭生活的平稳安全。
他们经常选择在家庭中度过大部分的时间,重视保护家庭的安全和稳定,从而减少产生不必要的风险。
此外,中国人传统的节日和文化活动也非常重要。
3. 教育观念教育观念的不同也是美国和中国之间差异的反映之一。
在美国,教育被赋予特别重要的意义。
美国人通常相信自己的教育可以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和薪水,并认为良好的教育可以成为实现人生目标的基础。
因此,美国家长几乎会为自己的孩子选择最好的教育资源。
同时,大学文凭对于就业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与此相反,中国人对教育的看法则更多地关注实用性和为家庭服务的意义。
对于他们来说,教育更多地被视为一种社会契约和责任,许多人选择好好完成他们的义务。
因此,在中国,人们更注重家庭的期望,并从学校的教育中汲取知识和技能来服务自己的家庭。
结论因此,追求幸福的美国人和讲究安全感的中国人,无论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方面还是教育观念上,都有明显的不同。
美国和中国家庭的结构和文化有何不同?在这个不断快速发展的世界中,各国家庭结构和文化有着不同的特点,尤其是中美两国,由于文化背景和历史因素的差异,两国家庭在家庭结构、家庭教育、婚姻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很多差异。
下面将详细介绍美国和中国家庭的结构和文化有何不同。
1. 家庭结构1.1 美国家庭结构美国家庭结构通常为核心家庭,这种家庭由双亲和子女组成,占到美国总家庭数的两成以上。
其中,大多数家庭的双亲都是夫妻二人,但是随着美国社会的多元化,同性家庭、单亲家庭和寄养家庭的家庭结构也越来越常见。
1.2 中国家庭结构与美国家庭结构不同的是,中国家庭结构通常是大家庭或者三代家庭,由父母、子孙和祖辈组成。
在中国,子女在成年后通常会回到父母身边,形成三代同堂的家庭结构。
在农村地区,甚至存在由数百人组成的大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亲密。
2. 家庭教育2.1 美国家庭教育美国的家庭教育比较注重自由和独立,家长通常会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自己的人生。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需要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家长会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责任感和个人价值观。
2.2 中国家庭教育中国家庭教育注重孝顺、忠诚和纪律,父母通常会强调孩子的家族责任和社会责任。
中国父母往往会严格要求孩子的学业和生活,希望孩子能够进入一所名校,并获得成功。
此外,父母和长辈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会传递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价值观。
3. 婚姻观念3.1 美国婚姻观念美国的婚姻观念较为开放和自由,夫妻之间的关系通常强调平等和伴侣关系。
在美国,同性婚姻合法化后,很多人对于婚姻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夫妻之间的角色和权利趋同。
此外,美国社会比较包容离婚现象。
3.2 中国婚姻观念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的传统婚姻观念比较保守和封闭,一夫一妻制和传宗接代是婚姻的基本要求。
在中国,很多人认为婚姻的唯一目的是生育和延续家族血脉,夫妻之间的角色分明。
除此之外,中国社会中似乎比较排斥离婚现象。
从《喜福会》看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从《喜福会》看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Joy Luck Club)摘要:《喜福会》作为第二代移民华裔作家的英文代表作,是研究探讨中美家庭价值观的极佳范本,从中可以发现中美在家庭概念与地位、婚姻观以及家庭教育观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l词:文化差异;文化比较;喜福会;家庭价值观;婚姻观;家庭教育观美国社会学家马克·赫特尔认为:“家庭文化是由人们特有的有关求婚、结婚、离婚、亲属认同和责任,儿童社会化,居住以及家庭稳定的规范和价值构成的。
”中国人的家庭价值观注重亲情以及家庭成员的伦理关系,如父慈子孝、长幼有序、夫唱妇随等,三纲五常作为中国人赖以生存的道德准则已经根深蒂固地埋藏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其核心观念为孝爱观,并由此衍生出婚姻观、教育观等。
美国人受欧洲传统宗教尤其是新教的影响,基本没有三四代同堂的家庭模式,也没有中国人的孝顺意识,他们的家庭理念突出人人平等、个体独立和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作为第二代移民,《喜福会》的作者谭恩美也曾纠结于自己的边缘身份,在中美不同的家庭价值观中苦苦挣扎。
她根据外婆和母亲的经历,写成了小说《喜福会》,其中对母女间微妙感情的细致刻画使该小说一经发表就引起了轰动,受到舆论界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
小说以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母亲和她们生长在美国主流文化中的女儿之间的矛盾为焦点,描述了华裔妇女在受到中美两种文化夹击时不断的悖逆与抗争,以期寻找到文化身份的认同过程。
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小说中所描写的母女两代人的隔阂,本质上是中国伦理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相容相斥的结果,在华裔的文化身份形成过程中,两国不同的家庭价值观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中美家庭概念与地位的差异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庭是给人提供安全感之所在,是人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根本。
大家庭是中国人的梦想,备受推崇,人们常用“子孙满堂”来描述一个家庭的成功与幸福,传统的中国家庭也大多几代同堂。
中国和美国在婚姻观念上有何区别?婚姻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经验造就了各国不同的婚姻观念。
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国家,其婚姻观念有何区别呢?一、婚姻的起源中国:婚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我国古代几千年的婚姻历史,对妻子的要求是尊重丈夫、忠诚献身、服从丈夫。
婚姻是家庭的中心,起到家庭维持、社会延续、传承家族的作用,结婚是家庭成员的重大责任和义务。
美国:美国的婚姻文化较为年轻,本土婚姻观念的发展受到欧洲等其他国家的影响较大。
在美国,婚姻具有自由、平等、相爱为基础的特点,不仅是家庭和社会的纽带,也是个人幸福的源泉。
二、婚姻的目的中国:从古至今,中国人对婚姻的目的一直是延续家族血脉、发扬家族传统;同时,也追求婚姻的稳定、互相扶持,共同育儿、照顾家庭。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两性关系的稳定性和家庭的完整性,讲究婚姻的持久和忠诚。
美国:美国人婚姻的目的相对更为多样。
近年来,美国很多年轻人选择结婚的原因并不是追求家族血脉的延续,而是寻求个人生活的安定和平衡。
美国人对婚姻的理解并不是传统的“爱情至上”,而是相信共同成长和互相支持的关系将促进幸福。
三、婚姻的形式中国:中国的传统婚姻形式大多是包办婚姻,父母或长辈为子女选定配偶,子女只能听从安排。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伴随婚恋自由观念的流行,自由选择伴侣、恋爱、结婚的观念逐渐普及。
美国:在美国,个人的意识形态很强,自由和选择的观念在婚姻中同样显得非常重要。
美国人通常会在相互审视和了解后自由选择伴侣,婚前同居和择偶网站的普及加大了自由伴侣选择的空间。
四、婚礼的习俗中国:中国的婚礼以庄重、凝重、热闹、繁华为主,例如大红色的喜字和传统的婚车、灯笼、烟花等。
中国婚礼在举行中常常会有吉祥寓意的环节。
美国:美国的婚礼则追求独特、个性化的体验,许多新郎新娘会自己设计婚礼,特别是有针对性的儀式,例如颂读文字和举杯祝酒,穿新娘婚纱等个性化习俗。
五、离婚观念中国:中国传统婚姻文化中,婚姻是一生一世的承诺,任何一方的背叛或欺骗都是对婚姻的破坏和辱骂。
在婚姻和家庭观念方面,中国和另一个国家有哪些不同之处?当谈到婚姻和家庭观念时,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习俗和惯例。
对于中国人而言,家庭观念可以被称为文化的核心,因此家庭及其价值在此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相对来讲,许多西方国家则更加注重个人自主和独立性,因此,婚姻和家庭观念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以下是其中的三个例子。
1. 家庭的核心对于中国文化而言,家庭被视为社会的核心。
这意味着中国人习惯将家庭视为人生的重心,重视家庭责任,强调家庭凝聚力。
另一方面,很多西方国家更加注重个人独立性,强调个人权利和自我实现的追求。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他们的婚姻和家庭观念比中国更加分散和个体化。
2. 婚姻的类型在中国,婚姻被视为家庭、社会以及法律意义上的正式结合。
根据中国的习俗,男女在结婚之前通常会经过长时间的相互了解和交往,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和尊重双方的家庭和个人需求。
在西方社会,婚姻被一般地视为个人的选择。
他们往往在交往期后不会太长的时间内就会决定是否步入婚姻,同时也比较注重婚姻的平等与个体自由。
3. 家庭的角色和权力结构中国家庭中的传统组成结构相对固定。
父母和长者通常会承担家庭中的最高权力地位,对家庭决策权和资金进行管理和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小家庭下的夫妻只能依靠父母或长者的支持和援助。
另一方面,在许多西方国家中,夫妻并没有固定的家族角色和权力结构,家庭成员之间的话语是平等的,因此可以取得更大的自由和掌控权。
结论这三个例子只是婚姻和家庭观念在中国和西方国家中的差异的一个简短概述。
虽然这些差异在实践中会引起矛盾和误解,但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探索和发掘婚姻和家庭在不同文化和国家背景中的真正意义。
中美婚恋观差异研究报告中美婚恋观差异研究报告在中美两国,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人们的婚恋观存在着一些差异。
本报告旨在探讨中美婚恋观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及影响。
一、婚姻观念差异1. 婚前恋爱观念:在中国,很多人认为婚姻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因此会选择婚前长期相处以了解对方;而在美国,恋爱通常是自由而私人的事情,强调两个人的感情和相伴的快乐。
2. 婚姻的目的:中国人传统上认为婚姻的目的是为了生育和延续家族血脉,有孩子是婚姻的一个重要目标;而在美国,婚姻的目的更多地是出于个人的幸福和对对方的爱。
二、恋爱方式差异1. 相亲文化:中国有着悠久的相亲传统,家庭通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相亲来选择合适的伴侣;而在美国,相亲相对更少见,大多数人更倾向于自由恋爱,根据个人的喜好选择伴侣。
2. 交往节奏:在中国,恋爱较为保守,往往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和多方面的了解才能确定关系;而在美国,两个人可以更快地决定是否要建立恋爱关系,他们更重视感觉和一见钟情。
三、婚姻角色差异1. 家庭地位:在中国,夫妻关系以丈夫为主导,传统上妻子主要负责家务和照顾孩子;而在美国,夫妻之间更注重平等和合作,夫妻双方会共同负责家庭和孩子的照顾。
2. 个人发展:在中国,妻子往往会以家庭为重,牺牲自己的个人发展;而在美国,夫妻双方都被鼓励追求自己的事业和兴趣,注重个人的发展和成长。
四、影响因素分析中美婚恋观之间的差异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 历史和文化:中美两国具有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社会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了婚恋观的不同。
2.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美国是一个相对发达的国家,社会经济状况良好,个人独立和自由观念较强;而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对婚恋观的影响也很大。
3. 媒体和网络的影响:随着媒体和网络的普及,传媒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影响越来越大,也加深了中美婚恋观之间的差异。
五、对比与启示中美婚恋观的差异反映了两国社会文化的差异和发展水平的不同。
中美婚姻观差异安迪樊评点
中国女人常说,要抓住丈夫的心,先抓住丈夫的胃。
在家中给老公吃好、喝好,这男人的心就不会跑了。
但真的是这样吗?在美生活20余年的安迪大洋董事长安迪樊为我们比较了中美婚姻的三点差异,值得国人深思。
1、安迪樊:婚姻概念的理解不同
中:中国传统的婚姻定义以“行孝传后”为基准,带有强烈的动机指向。
如今这种观念明显改变不少,大多数人甚至把婚姻简单的理解“凑合过日子”。
美:西方人将契约精神延伸婚姻的定义上来,认为婚姻是男女间的契约关系,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
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夫妻双方有权作第二次选择,他们认为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
2、安迪樊:结婚成本不同
中:如今多数人把婚姻理解为一桩买卖,因为男婚女嫁已经与物质扯上了极强的关系,“车子房子票子”更是衡量一段婚姻是否划算的重要因素。
美:在美国文化中,女儿出嫁或是儿子娶媳妇,父母大多没有什么陪嫁的嫁妆或是为儿子准备好房子。
如果男方没有房子,不要紧,租个公寓先住着,然后两人齐心打拼,总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住宅。
3、安迪樊:维系婚姻的主要因素不同
中:由于中国人对婚姻的理解多为过日子,因此在维系婚姻方面,大多数人认为,感情、家庭和子女是维持婚姻最主要的因素。
美: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忠诚是维持婚姻最主要的因素,男女只有相互忠诚婚姻才能稳固。
美国人比较重视家庭价值,即使是总统,也把同家人在一起吃晚饭当作天大的事来看。
学号1040411122姓名杨梦云心灵的港湾——中美婚姻观对比正文摘要:中美两国在文化历史,哲学信仰,地理位置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两国间对于婚姻观的截然不同,本文拟对此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及解剖,探讨两国人对于婚姻观的具体差异及其原因。
关键词:中美婚姻观;爱情;幸福;传统;文化近日在《南方周末》看到一篇文章《解用都成绝妙辞——比较哲学家吴森》,写了吴森教授通过一则故事对中美婚姻观的看法。
故事是这样的:“获得博士学位后,吴森开始在北伊利诺大学当专任讲师,但是任教不久即辞职他去。
辞职的原因当然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偶然发现在此高等学府内部竟然也有所谓“配偶交换会”的组织。
不过,他在《比较哲学与文化》里没提哲学系有哪些人参加。
继以前发现李维曾经五度结婚之后,这场在北伊利诺大学不愉快的经历使吴森对中美婚姻观念的不同有了更强烈的感觉。
他发现,美国人对男女之事的态度,是“好奇式的”(wonder),而中国人则是“顾念式的”(concern)。
因有“好奇”之心在那里作祟,所以不问利害美丑,长幼尊卑,以及是否有益于世道人心,只一门心思地想“一探究竟”。
据说二十余岁的美国青年,多有和他母亲或祖母同一年龄的人发生关系者,这完全就是“好奇”心态下之自然产物。
然而,这些人所追求的,只是一种“探究”上兴趣的满足,所以纵使是“春风几度”,也不轻易“许以终身”。
吴森此前在密苏里大学当讲师时,班上有一年轻貌美的女生,生于天主教家庭,父亲为圣路易市名律师,彼姝虽然天资颖悟,口才敏捷,但经常对班上的男生“打歪主意”。
有一次,吴森与她做长谈,顺便问她对男女关系的看法。
该女学生回答得很干脆:“I like sexual inter course。
”(我就爱性交)问她:“何以故?”答曰:“This is the best way of knowing a person。
”(要想了解一个人,这是最佳途径)这就是说,通过吃饭逛街看电影逛公园,甚至切磋球技和读书心得这些途径,是根本不可能真正认识一个人的。
论中美女性婚姻观的差异中美女性婚姻观的差异:探究文化与社会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然而,在婚姻观方面,中美女性仍存在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文化和社会因素入手,对这种差异进行深入探讨。
要明确什么是婚姻观。
婚姻观是对婚姻、家庭和伴侣关系的态度和看法,它受到每个人的价值观、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中美女性在婚姻观上的主要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中美女性在婚姻中的独立性和依赖性表现出显著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夫妻之间的相互依赖和支持,认为婚姻是一种终身的承诺。
相比之下,美国文化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女性通常期望在婚姻中保持自我。
这一差异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尤为明显。
中国女性往往将丈夫视为生活的重心,而美国女性则更注重追求个人的事业和生活目标。
在中国,我们常常听到“嫁女不出,嫁女不嫁”的古训,意味着女性一旦出嫁,便将全身心地投入到家庭中。
而在美国,女性往往会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取得平衡,追求自身的价值和幸福感。
在中美文化中,女性对于家庭角色和责任的分担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社会对男性的角色定位更倾向于“养家糊口”,而女性则被视为照顾家庭和子女的角色。
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影响着现代中国女性的婚姻观。
然而在美国,男女平等观念更为普及,女性通常会积极参与到家庭的经济和决策中,分担家庭责任。
在育儿方面,美国女性也更加注重对子女的陪伴和教育,认为这是母亲的重要职责。
而在中国,虽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开始更多地参与到家庭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但总体上,中国女性在家庭角色和责任的分担上仍普遍少于美国女性。
对于婚姻与事业的平衡,中美女性的态度也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妇女的“三从四德”,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以及孝顺、守节、宽容和勤劳。
这使得中国女性在事业和婚姻之间往往难以取得平衡,不少女性在婚后选择放弃事业以照顾家庭。
然而在美国,女性更加注重个人事业的发展。
浅谈现代中美婚姻观念的差异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浅谈现代中美婚姻观念的差异摘要二十一世纪的中美两国是世界上的两个超大的经济体,且属于不同的政体,中美两国的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导致彼此的婚姻观存在诸多差异。
中国受封建儒家思想影响比较深,而美国则是受外来思想比较严重。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美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而且互补性很强。
本文着重从中美两种文化根源的角度,阐述了中美婚姻观念的不同之处,拓展了人们的认识空间。
关键词:婚姻观念差异文化Abstract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re the two large economies in the world,they are different form of government ,leading to under differ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of the two countries to each other's views on marriage,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Confucianism has been the ideology occupy the field of the orthodox posit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e is undergoing extensive and profound impact.Foreign thoughts affect deeply in America's marriage ideas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recent years,.Sino-U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becamemore and more frequently, also Both Countries are highly complementary in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This essay illust rates some dif ferent view s betw 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marriage ideas in details based on the source of the cultures and thus enlarges eye sight s of people.Key words:marriage ideas;comparison;culture;前言追溯到原始社会,就有了所谓的婚姻。
试论中美传统婚恋观差异概要:跨国婚恋的顺利实现,与中西文化互补、中美文化融合密切相关。
跨国婚恋夫妻双方在跨国婚恋中要相互理解宽容各自民族文化的差异,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将中美两国包含传统婚恋观在内的民族文化冲突得到最大限度的减少,使中美两国包含婚恋观在内的整体文化能走向更加完善、和谐、统一的轨道,那么跨国婚恋的顺利实现指日可待!跨国婚恋已成为交际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却由于婚恋观念的差异,面临着激烈的民族文化冲突。
我们必须正确把握中美不同民族在婚恋观念上的差异,并提出克服这些差异行之有效的方法,把它们正确地运用到跨文化交往的过程当中去,形成正确的交际策略,为我们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中美传统婚恋观念差异及原因由于东西方两种文化根源、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其他方面的不同,中美文化存在着显著差异。
美国社会张扬“个性”,重视个人的权益和自由;而中国社会注重伦理生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在中美文化中,传统婚姻观念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中美恋爱观、婚姻观和家庭观的差异。
(一)恋爱观差异1、恋爱目的中国人恋爱是为了结婚,美国人恋爱是为了恋爱。
许多中国人都熟知这样一句网络语:一切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
由此可见,在中国人传统观念里,谈恋爱的目的就是为了结婚。
美国人把恋爱和结婚分的很开,只要两人相爱,便享受在一起的过程,一切顺其自然。
有时候,他们反而惧怕结婚,因为爱情是浪漫的,婚姻是现实的。
一旦与意中人步入婚姻殿堂,就要一起为生活中的牛奶和面包发愁,曾经在脑海中完美无缺的人,很可能会将自身的本质弱点暴露无遗,最后导致爱情的终结,所以西方有一句名言家喻户晓:“ Marriage is the tomb of love(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2、恋爱年龄一方面,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恋爱年龄仅停留在一段生命时间。
特别是中国女人,热恋时间往往限于十多岁到三十出头期间,这一段年龄非常宝贵,如果到四十岁以后还没有结婚,就被称为“人老珠黄”而很难恋爱了,所以中国女人要趁年轻的时候把自己嫁出去。
当代中美女性婚姻观的比较研究【关键字】中美婚姻观家庭条件共同爱好生存环境经济社会价值观宗教夫妻从相识、相知、相爱、相伴、到相守,要经历友情、爱情、同情、恩情的各种体验,而婚姻是对男女关系最直接的定位,无论哪个人在哪个国家都要面对。
婚姻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浓缩并反映了它所处社会的文化特征、道德信仰、经济与政治等文化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本文就中美婚姻观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作初步探讨。
一中美婚姻观对比1.提到中美婚姻,有人形象地比喻:“对中国人来说,结婚更像一种商业活动,所以叫经营婚姻;而对于美国人而言,婚姻更像家家酒,爱到一起翻天覆地,不高兴了就一拍两散。
”中国婚姻特点:改革开放前,低质量,高稳定,60%的夫妻婚姻是“凑合型”;之后性观念混乱,离婚潮泛滥,则是低质量,低稳定。
而美国人所信奉的既不是严格的单偶制,也不是完全开放的关系,而是对爱情、特殊癖好和多种伴侣关系的包容。
经调查,中国人的择偶标准是:长相、年龄、家庭条件;而美国人的择偶条件是:尊重、信任、兴趣。
2.说到家庭条件,从择偶开始,中国人就视婚姻往往成为买卖,而美国人则将婚姻视为卖买。
在中国的婚姻中,人们较多的说法是男人娶老婆,而很少有人会讲女人娶老公。
所以男女婚姻更多地像是做一桩买卖,既然是买卖那就离不开钱。
如今没房子的男人在有些女性眼里根本算不上男人。
在一些女人心里,一套房子顶得上一百个白马王子,结婚是最好的商业投资机会,电视剧《蜗居》就揭示了这一残酷现实。
而著名思想家恩格斯则尖锐地指出,为钱结婚无异于长期卖淫。
美国人的婚姻是将买卖两个字颠倒过来,称之为卖买,男男女女即是卖家也是买家。
女人要找个如意郎君,首先得把自己卖出去,不论是聪明的大脑、杰出的才华、漂亮的脸蛋、姣好的身材还是共同的兴趣,这些都是资本,男人若买账,那就是对婚姻下了订金。
在物质这一点上美国人很看得开,不怕结婚时啥都没有,只要夫妻能同甘共苦,面包会有的、汽车会有的、房子也会有的。
3.结婚时,中国的婚俗程序繁多,讲究所谓的“排场”改革开放后,婚礼越办越奢侈,婚庆公司、婚纱照相馆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两国对于婚姻、爱情和家庭观念是否有异同?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不同国家的婚姻、爱情和家庭观念也在逐渐融合。
但是,对于有着不同历史、文化和宗教背景的国家来说,这些观念的差异还是存在的。
本文将通过比较中国和美国两国的婚姻、爱情和家庭观念,探讨这些差异。
一、婚姻观念中国:在中国,婚姻被视为一种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
尤其是对于家庭较为传统的老一辈人来说,“不嫁人不成家,不娶妻不立业”被视为共同盼望的重要事情。
婚姻往往被认为是两个家庭间的联姻,所以对方家庭的背景也备受关注。
此外,年龄也是中国婚姻观念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女方的年龄,过了“适婚年龄”会被视为催婚对象。
婚前性行为对于大部分中国人而言是不可接受的,因为这会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
美国:与之不同的是,在美国,婚姻被视为个人选择,完全是属于个人意识中的一种选择,而不是由社会、家庭强制性安排的。
更多的年轻人会选择先享受单身生活,等到条件成熟的时候再进行婚姻,这也被称为“交往关系随意”。
年龄也不再是婚姻的决定因素,爱情和互相尊重才是真正重要的因素,而婚前性行为也不再是禁忌话题。
二、爱情观念中国:在中国文化中,父母的意见很重要,他们的审批对于恋爱成功的几率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当然,在很多家庭中,父母不允许未经他们的允许私自找对象。
此外,在中国的爱情观念中,男人通常寻求比自己年轻的女人,因为在传统的中国性别观念中,男性的权威是建立在年龄、地位和经济实力的基础上。
从这方面来说,中国的爱情观念更多的是社会角度、家庭角度的,但是不能够完全排除其中的感情因素。
美国:相比之下,在美国的爱情观念中,个人感情是最重要的。
因此,两个人是否能够在一起,个人的意识是最本质的因素。
年龄和经济实力并不是评价一个人的选择能力的标准,在选择恋爱对象的过程中,个人的好处和喜好才是最重要的内容。
三、家庭观念中国:中国的家庭观念中,家庭是一个负责管教孩子的部门。
几乎所有的中国父母都会对孩子的学习、事业和生活方式进行约束和指导。
中国和美国的家庭结构有什么不同1.家庭价值观:在中国,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被视为一个人生活的核心。
家庭观念强烈,重视亲情和家庭的连系。
相比之下,美国的家庭观念较为个人化,重视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个人自主权受到更多的尊重。
2.家庭规模:中国的家庭通常比美国的家庭大。
中国家庭普遍有三到四代人居住在一起,包括祖父母、父母和子女,有时还包括堂兄弟姐妹等。
而在美国,核心家庭往往只有夫妻和子女,许多家庭只有一代或两代人。
3.家庭结构:中国传统上强调家族的延续,有尊重长辈的家族结构。
父权制在中国传统家庭中曾经非常普遍,而在美国,则强调伴侣关系的平等和合作。
美国家庭中的决策通常是由夫妻共同决策的,而中国家庭中的决策通常由男性长辈或家长决定。
4.教育价值观:中国家庭对教育的价值观极其重视。
为了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家庭通常会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投资。
相比之下,美国家庭也重视教育,但教育方式更加注重个性化和鼓励子女独立思考。
5.祖父母角色:在中国,祖父母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通常会居住在同一屋檐下,帮助照顾孩子以便父母能更好地工作。
而在美国,祖父母通常不会和孙辈住在一起,而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6.养老问题:中国有着庞大的老龄化人口,养老问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传统中国家庭普遍期望子女能够负责照顾父母的养老问题。
而在美国,养老问题通常由老人自行解决,依赖个人储蓄和社会福利。
7.家庭价值转变: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结构和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
年轻一代更加关注个人的发展和独立,许多年轻夫妇更倾向于独立居住,追求较小的家庭。
总的来说,中国和美国的家庭结构存在显著的差异。
中国家庭更注重家庭连系、尊重长辈和家族延续,而美国家庭则更注重个人自由和独立。
这些差异反映了两个国家在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不同,也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了解两个国家的机会。
中美家庭婚姻观的区别1。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人男婚女嫁都是有条件的进行,而不是完全因为爱对方,自己有这个能力来养活这个家,养活这个女人,愿意给她一个舒适的生活才娶对方,所以中国才有一句流行语“成家立业”,这句话一分析就成了先成家后立业了。
不管是因什么条件,这种婚姻从一开始就有水分,所以我们很多人都有走进婚姻意味着走进坟墓的感觉,觉得婚后生活很平淡,平淡的出奇,有的甚至有种令人窒息的感觉。
如果说来点浪漫什么的,会觉得都是老夫老妻了,还浪漫个啥呀(不过女人很多希望有时浪漫一下来调剂生活),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家庭出现这样的结果:男士有了地位和金钱就有了情人或二奶。
中国的男人j 基本上不敢娶一个比自己强的女人,所谓幸福的配对是男强女弱,这样男人才觉得自己在家里的地位没被削弱,就有了成功感,可是这么一来却常产生另外一个反效应,就是很多男人到后来随着地位的改变觉得自己的老婆配不上自己了,落后落伍了,于是乎养情人包二奶成了他们弥补这种不足的最好方式,而且还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好像自己包养二奶是出于难言的苦衷,但至始至终没有抛弃自己的糠糟之妻,觉得自己还算是个人。
2。
美国的男人娶老婆,找的是自己爱的,如我们中国人说的“罗卜白菜各有所爱一样”,有的喜欢胖女人,有的喜欢漂亮女人,有的喜欢瘦女人,有的喜欢女强人,有的喜欢聪明的女人,有的喜欢娴熟温柔的女人,这就是我们常看到的一个胖胖的女人,老公却很英俊潇洒,一个天天在家里照顾孩子打理家务的女人,老公却是大老板,他们一样也过得快乐幸福的原因。
3。
中国女人大都工作,主要是为了衣食住行而繁忙,老公一个人工作养活不了家,就连双方工作买一套房子都需要父母帮忙或从银行贷款。
一旦一个人失去了工作,或没有工作,这个家就成了风雨中在大海上漂泊的孤舟----危险!他们不但要承担孕育生命的责任,同时还要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就是我们说的和老公同甘共苦,不过同甘的少,共苦的多,弄得自己成了黄脸婆,失去了婚前的魅力,于是出现这样一种结果:男人能干呢,女人危机感很重,怕失去老公,有的为了保住老公委曲求全,明知老公有情人二奶却假装不知,甚至还为自己的老公辩护;男人不能干呢,女人又难过,社会的攀比之风弄得他们心里难过,日子也难过!4。
中美家庭婚姻观的区别1。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人男婚女嫁都是有条件的进行,而不是完全因为爱对方,自己有这个能力来养活这个家,养活这个女人,愿意给她一个舒适的生活才娶对方,所以中国才有一句流行语“成家立业”,这句话一分析就成了先成家后立业了。
不管是因什么条件,这种婚姻从一开始就有水分,所以我们很多人都有走进婚姻意味着走进坟墓的感觉,觉得婚后生活很平淡,平淡的出奇,有的甚至有种令人窒息的感觉。
如果说来点浪漫什么的,会觉得都是老夫老妻了,还浪漫个啥呀(不过女人很多希望有时浪漫一下来调剂生活),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家庭出现这样的结果:男士有了地位和金钱就有了情人或二奶。
中国的男人j 基本上不敢娶一个比自己强的女人,所谓幸福的配对是男强女弱,这样男人才觉得自己在家里的地位没被削弱,就有了成功感,可是这么一来却常产生另外一个反效应,就是很多男人到后来随着地位的改变觉得自己的老婆配不上自己了,落后落伍了,于是乎养情人包二奶成了他们弥补这种不足的最好方式,而且还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好像自己包养二奶是出于难言的苦衷,但至始至终没有抛弃自己的糠糟之妻,觉得自己还算是个人。
2。
美国的男人娶老婆,找的是自己爱的,如我们中国人说的“罗卜白菜各有所爱一样”,有的喜欢胖女人,有的喜欢漂亮女人,有的喜欢瘦女人,有的喜欢女强人,有的喜欢聪明的女人,有的喜欢娴熟温柔的女人,这就是我们常看到的一个胖胖的女人,老公却很英俊潇洒,一个天天在家里照顾孩子打理家务的女人,老公却是大老板,他们一样也过得快乐幸福的原因。
3。
中国女人大都工作,主要是为了衣食住行而繁忙,老公一个人工作养活不了家,就连双方工作买一套房子都需要父母帮忙或从银行贷款。
一旦一个人失去了工作,或没有工作,这个家就成了风雨中在大海上漂泊的孤舟----危险!他们不但要承担孕育生命的责任,同时还要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就是我们说的和老公同甘共苦,不过同甘的少,共苦的多,弄得自己成了黄脸婆,失去了婚前的魅力,于是出现这样一种结果:男人能干呢,女人危机感很重,怕失去老公,有的为了保住老公委曲求全,明知老公有情人二奶却假装不知,甚至还为自己的老公辩护;男人不能干呢,女人又难过,社会的攀比之风弄得他们心里难过,日子也难过!4。
美国的女人也工作,大都是婚前,有的婚后在没有孩子之前也工作,但是一旦有了孩子很多都不工作,他们工作大都是在孩子上学后,在孩子不能够独立呆在家里的情况下,母亲一般从事晚上工作的比较多,我认识好几个美国妇女都是这种情况,(有孩子后工作的女人的比例还在继续下降),原因是美国聘请保姆的费用比较高,每个州收入相差很大,但保姆的费用相差却不多,再加上国家对家里没有工作的人口,根据家庭总收入进行反税,所以他们工作和不工作之间差别不大,而且成家的男人们一般都要考虑如果要孩子,聘用保姆或老婆在家照顾孩子的家庭的收入和生活问题,自己能够养活全家,他们才要孩子,如果不能够,他们就不要孩子,两个人奋斗一段时间,有了一定的条件再要孩子(不过穷人除外)。
5。
中国由于男女双方都上班,一般都无暇照顾孩子,即使现在很多城里人只生一个孩子,他们也无法和孩子一起共享快乐,和孩子一起成长,除了下班回家及周末和孩子呆一下之外,几乎和孩子缺乏交流,过于繁忙的人,往往是回家的时候孩子都已经睡觉了,比如老师常如此。
那么孩子和谁一起呢,大都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人在一起。
这还算是幸运一点的孩子们了,在农村家家户户年轻人出去打工,他们把孩子生下来以后就给隔代人养大,这些孩子在中国称为“留守儿童”,他们在整个成长过程完全缺乏父母之爱,连和父母见面的次数都有限。
现在的中国父母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大都给了老一辈,和我们小时候不一样,那时候工作生活固定,至少我们都随着母亲一起生活,很多是既有爸爸又有妈妈,好像完全把孩子托付给老一辈的很少很少。
老人们也老有所养,现在的老人们老了不但没有儿女绕膝前,还得自己拖着病体给孩子们看孩子。
6。
海外的中国人也差不多,不过原因不一样,他们婚后很多工作是为了在这里身份确认的问题,在这里一定要工作几年才能够申请绿卡,他们不得不工作。
不过有一点一样,只要他们要孩子,他们不管自己有没有条件照顾孩子都要,大都也是把孩子托付给妈妈爸爸来照顾,有的雇佣保姆来照顾,而很少是自己照顾孩子,所以很多美国朋友问我同样的问题:“他们为什么把孩子生来送走呢?他们为什么把孩子生来自己去工作让妈妈爸爸照看呢?既然自己照顾不了孩子,为什么要生孩子呢?”这些为什么都是他们和我们之间文化差异不能够理解的东西,在他们眼里我们似乎对孩子都很冷酷。
7。
中美女人对独立的观点也不一样,中国的女人们认为只要自己有了工作就独立了,但看看我们身边走进婚姻的女人们,很多都怕离开了老公自己不能够独立(当然也有很多是为了孩子),因为离开了老公,自己的钱可能只够养活自己,连孩子都养不了,更不要说过回那种经济宽裕一点的生活,很多离婚后的女人回到父母那里生活(就是婚前,和父母一起生活也很普遍)。
美国女人没有这种观点,一旦长大有了工作很多都租房子搬出去住,自己独自生活,这就是思想和生活的独立,婚后不管工作也好,不工作也好,他们都觉得自己是独立的,因为他们把照顾孩子和打理家务也看成工作,我到过我老公的美国朋友家里,这些家庭主妇们把家里打理得干干净净,他们大都不管工作也好,做家务也好都是好把手。
所以他们觉得离开了谁我也一样生存,只不过生活可能艰难一点,但是不怕,一样独立生活下去。
所以他们的老公不能够背叛家庭,不能够背叛老婆,一旦老婆知道,那绝对是对男人不利,在美国离婚的大都是女人要求离婚,和我们中国大都是男人要求离婚形成一个反面。
这是我采访的一个真实故事。
一个年轻人爱上了干妹妹。
(父母的干女儿)。
两个人的热烈相爱遭到了来自双方父母的强烈反对。
为了争取爱情,两人只好私奔。
女孩的父亲,不但横加干涉,在将私奔的两个人骗回家后,女方父亲竟然要去法庭控告男青年是拐骗女儿的人贩子。
要起诉,就要女孩承认自己是被拐骗的,这是给男孩定罪的首要证据。
女孩当然不从,于是,其父将女儿吊在房梁上抽打,将女儿打的伤痕累累。
女孩只好同意在法庭上证明自己是被拐骗的。
到了法庭上,当法官询问女孩时,女孩告诉法官,两个人是真心相爱的,这一辈子只爱他一个人,任何人也阻止不了他们相爱。
气急败坏的女孩父亲为了彻底割断两个人的关系,便把女孩送到很远的省份,嫁给一个完全不认识的男人。
孤苦无依的女孩在自杀被救、抗争无效的情况下被迫嫁给了那个她不爱的人,可怜的现状倒真象一个被拐骗的女人的命运。
令人叹服的是那个男青年,发誓要找到自己的心上人。
他搜集一切有关女孩的信息,到所有女孩可能生活的地方去寻找,一直找了五年,最后终于在安徽的一个城镇找到了女孩!可惜世事人非,女孩已经为人妻,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他要领她走,他说他会爱她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一样。
可女人不忍,因为丈夫不会放弃孩子,自己不忍心孩子没娘。
男人想到自己既然爱她,就应该为她考虑,不能破坏她的家庭,只好喑然离开……听了这个故事,唏嘘感叹之余,对两个相爱的人恪守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放弃个人的幸福,成全家庭的圆满、孩子的幸福的做法深感敬佩。
这就是我们传统婚姻观念的精髓,家庭第一、孩子第一,个人幸福微不足道。
在这个伟大传统观念影响下,千百年来,无数的相爱之人放弃了终身的爱情和幸福,并因此得到心灵的平静和自慰。
看了另一则爱情故事,却使我的观念动摇了。
爱尔兰作家史蒂文森在法国遇到了美国少妇芬妮。
芬妮16岁嫁给了没有家庭观念的丈夫,还生了三个孩子。
因为对丈夫不再有爱情,独自到法国来学习绘画,而且她比作家大了12岁。
芬妮回到美国的家乡旧金山一个小镇,史蒂文森追赶而来,住在旅馆里,每天给芬妮写一封信。
经过一年不依不饶的追求,芬妮终于说服丈夫协议离婚。
在同意离婚还没有离成的时候,芬妮的丈夫竟然主动离开家,让史蒂文森和自己的老婆住在一起,还替他们安排蜜月旅行的路线并推荐免费的住所。
相爱的人终于心想事成,终于花好月圆,终于美满幸福了。
这是美国人的观念,既然相爱,就应该在一起,每个人都很明智,维持一个没有爱情的家庭,谁也得不到真正的幸福。
所以芬妮的丈夫能退出来,并帮助一对相爱的人去创造新的幸福。
假如,我们中国的这对恋人,女人的丈夫能明智点,女人能勇敢点、男人再坚持点,是不也能有一个花好月圆的结局。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不符合我们传统的婚姻观念。
如果一个道德观念不能给人带来幸福带来快乐,那它就是不合理的就是伪道德,就应该消亡。
被这样的道德观束缚的人应该起来反抗,争取自己的幸福。
我不再赞成、欣赏我们的传统婚姻道德,因为它只能使人痛苦、扭曲!在今天,它的存在是不合理的!大都市的年轻人很多能够勇敢走出窒息人性的传统婚姻观念,在广大的农村和观念保守的县城、小城市,传统观念已经强大而专横,从这方面说,反封建的斗争依然任重道远……1谈到中外婚姻观念的差异时他说:我以为中国人有一个错觉,总以为西方人的性爱像吃早饭一样随便,事实上不是这样。
我倒觉得中国人的性爱观念比外国人要开放。
比如在酒吧,常常可以看到中国男人和他的情人在一起。
我知道有些中国男人养着小老婆,这在西方是无法接受的。
在我的观念中,婚姻是忠诚,是一种严肃的契约,男女双方必须公平。
你如果决定跟一个女人度过你的余生,你就不应在外面找其他的女人,否则,就不公平。
当然,在有些婚姻关系中男女双方都各有情人,谁也不干涉谁的生活,我觉得这种婚姻关系是不健康的。
2也许,婚前西方人的生活更趋向于人的本性。
比如,你成年了,十七八岁,你如果有情感或性的要求,就可以得到满足。
随着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的内心世界也变得越来越孤独,人的情感、本能需要也就越来越具体。
你不可能很容易地找到理想的爱人,那么怎么办呢?只好更关注自己本身的需要,身体的需要,这种需要有时可能是短暂的,一小时,一个星期或一个月。
在西方70年代有性解放运动,现在又有很强的性教育课程,特别是发现艾滋病以后,为了加强性卫生教育,展示了很多可怕的性病照片,结果使性变得更科学化而失去了往日浪漫、神秘的色彩。
3关于性,我觉得中国人与西方人的观念也很不同。
中国人好像不享受性生活,不知性是什么。
当你不知道一件事是什么,你想要什么,你也就不能从中发现它的真正意义。
中国人似乎觉得性只是某件事的伴随物,比如:婚姻。
或者有些女孩子会说她当初与男朋友有性关系只是因为他要。
她似乎不懂得性是属于她自己的,是快乐而健康的需要。
性与爱的结合当然是最好的,但性也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享受。
婚姻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宗教问题,你在上帝面前宣誓要与这个女人共度余生,不管是贫穷还是疾病,而婚姻承诺的忠诚实质上只是一种游戏规则,在这个规则中尊重是最重要的。
你拒绝婚外情只是因为你尊重你的诺言,尊重对方的情感,这是爱的基础,没有爱就应该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