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皇岛柳江盆地岩浆活动论其大地构造性质及成矿特征_刘锡文
- 格式:pdf
- 大小:239.38 KB
- 文档页数:4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建模秦皇岛柳江盆地位于华北地区,东北与青龙盆地相邻,南部与玉田、唐山盆地相接,西部与燕山组成的山脉相连。
该区域受到构造作用的影响,形成了丰富的地质构造和岩性,是研究华北地区古地理、古气候和古生物演化等领域的重要区域之一。
本文对该区域进行地质建模,旨在揭示该区域的地质演化历史和构造特征。
一、地质背景秦皇岛柳江盆地位于华北地区中部,是由华北克拉通东北缘及其邻区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揉捏作用,而形成的一系列盆地之一。
该区地质时代历经了古元古代到新生代的演化过程,主要地层有从上至下依次为豆粒岩组、柳固地层、火山岩组、盐杖岭组、灰岩组、侏罗系煤系和全新统等。
二、构造特征秦皇岛柳江盆地的构造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盆地构造类型:该盆地为东北向的断陷盆地,断陷性质主要是由于断层活动所致,断陷过程经历了多次阶段性的维持或过程演化变化。
2、盆地形态:该盆地形态为长条形,长度约135km,宽度约20km,盆地内地形起伏较小,河流流域发育。
3、断裂:盆地区域内主要由平缓的北向斜向盆地向南部具有明显倾斜配合强烈的断层发育的山前构造体系组成,多数断层的活动时间处于晚新生代以来。
4、岩性:该盆地的岩性主要分布有陆相碳酸盐岩、凝灰岩、强碱性玄武岩、火山灰、沉积岩、煤和泥页岩等。
三、地质建模1、数据采集与处理地质建模过程首先需要采集现场实测数据和资料,包括地形图、地质图、钻孔录、构造图等资料,对各种结构和岩性要进行详细的录入和处理。
2、建模方法建模应采用多种手段结合的方式,运用断层、岩性、结构等三种模型结构进行构建。
此外,还要结合地震资料和实验室研究资料来修正模型。
3、模型生成在现有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模型生成,可根据建模需求进行二次加工和修整。
在此基础上,对盆地沉积速率进行模拟演化,结果显示,秦皇岛柳江盆地的沉积速率大致分为古生代到中生代缓慢、中生代普遍加速,随后速率逐渐减缓的阶段。
四、结论根据对秦皇岛柳江盆地的地质建模,可以得出该区域地质演化历经了多次断裂和盆地形成的过程,古生代到中生代缓慢进入第四纪以来沉积速率普遍加速,其地质形态和构造特征为东北向的断陷盆地,形态长条形,断层发育。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建模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建模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该盆地主要是由山前洼地发展而成的,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因此进行地质建模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将从盆地形成的背景、地质特征、现有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等方面入手,对秦皇岛柳江盆地的地质建模进行探讨。
一、盆地形成的背景柳江盆地是典型的山前盆地,由于处于地壳运动带上,一直处于高地降临的阶段,受大陆动力学作用,地质构造复杂,形成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及多种岩浆作用。
同时,长期的风化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早古生代至新生代的多系列沉积物,并且受到了后期的断裂运动影响,形成了多期次的构造型沉积盆地。
二、地质特征柳江盆地的地质特征十分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构造复杂:柳江盆地处于地壳运动带上,经历了多次构造、变形作用,因此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包括了多种构造类型的岩石体,如断层、褶皱、隆起、凹陷等。
2.多期次沉积:柳江盆地在长期的地质演化过程中,曾经经历过多期次的沉积,所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质构造;同时,在不同的时期形成的不同沉积盆地之间相互交错、遗留残缺,为对盆地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
3.岩石类型复杂:柳江盆地伴随着多次大规模构造、岩浆和热液作用,使得盆地内岩石类型非常复杂。
不同的岩石类型对盆地的地质建模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4.矿产资源丰富:柳江盆地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多次经历了成矿作用,因此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包括了金、银、铜、铅、锌等多种矿物。
三、现有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目前,关于柳江盆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包括了盆地内的岩石类型、构造类型、沉积历史、地层分布等方面的研究。
同时,不同地质学家对盆地内成矿作用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有一些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四、地质建模方案柳江盆地的地质建模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对盆地内地质构造的精确刻画:在进行地质建模之前,需要对盆地内所有的地质构造进行一个精确的刻画。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认识实习实习报告 doc一、调研背景秦皇岛柳江盆地地处华北板块的东部,是京杭丹下断裂带南缘的一段北向下凸的盆地,是华北地区的低山丘陵地带,总面积约为4000km²。
在该地区进行地质调查和研究,可对区域构造和成矿规律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实习内容在实习期间,我们对该地区的地质和地貌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野外地质观测我们首先对秦皇岛柳江盆地进行了野外地质观测,了解了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岩石类型等方面的情况。
从地貌上看,该地区以丘陵为主,地势起伏较大,存在一些小的沟壑和河流。
2、岩石样品采集和化验我们还对该地区的岩石样品进行了采集和化验,以了解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和成分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采集和化验岩石样品,我们发现该地区主要岩石类型为碎屑岩和火山岩等,其中含有大量矿物质。
3、地质地形剖面绘制为了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貌情况,我们还进行了地质地形剖面的绘制,通过绘制成功了解了该地区地层的形态和分布等信息。
三、实习成果通过上述实习内容的开展,我们得到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该地区的地质构造主要为北向下凸的盆地,存在着一些断裂和褶皱的运动。
2、该地区的岩石类型主要为碎屑岩和火山岩等,其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
3、通过剖面图的绘制,我们发现该地区地层有一定的倾向和层位规律,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四、结论通过实习调研,我们对秦皇岛柳江盆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区域构造和成矿规律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
同时,我们的实习成果也为该地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建模柳江盆地是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境内的一个重要地质构造单元,地质资源丰富,自然风光优美。
在地质学领域,对柳江盆地进行地质建模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该地区的地质特征和演化历史。
本文将从地质学的角度对秦皇岛柳江盆地进行地质建模的过程和方法进行介绍,以期更好地认识该地区的地质特征和资源潜力。
一、地质背景柳江盆地位于秦皇岛市东部,东临渤海,西接太龙山,南靠驼山,是一个高产油气盆地,也是我国东海油气勘探的一个主要区域。
柳江盆地地处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地形起伏不大。
地表以中低山丘为主,山地地貌起伏明显。
在地质构造上,柳江盆地位于华北克拉通和华北地块之间,具有复杂的构造格局。
盆地内主要以燕山运动、岩浆活动和沉积作用为主要地质事件,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质构造和岩石组合。
二、地质建模的基本原则进行地质建模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保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首先是地质分析的原则,地质分析是地质建模的基础,需要充分利用现有地质资料和调查成果,通过实地考察和野外勘探,对地质构造、岩石类型、岩石性质等进行综合分析,为地质建模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其次是地质实体建模的原则,地质实体建模是指根据地质现象和地质事件进行三维空间的复原和重建,将地质体系和地质历史以立体形式呈现,包括构造模型、岩性模型、沉积模型等。
最后是地质模型的验证原则,地质模型应当符合实际地质情况,需要通过地质勘探和钻探等手段进行验证和修正,确保地质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地质建模的方法在进行地质建模时,需要综合运用地质测量、地球物理勘测、地球化学分析、遥感调查等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数据处理、地质力学分析、构造演化模拟等技术手段,建立起完整的地质模型。
具体而言,地质建模的方法包括地形测绘、地层分析、地质构造模拟等,下面将对这些方法进行简要介绍。
1.地形测绘地形测绘是利用地图测绘、卫星遥感、激光雷达等技术手段,对盆地的地形起伏、水系分布、植被覆盖等进行精细测绘,绘制出地形图和地貌图,为后续的地质建模和地质资源勘查提供基础数据。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实习报告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实报告前言:在接触地质工程专业两年后,我们大学二年级的同学在老师、班主任和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秦皇岛市石门寨北方地质实基地进行为期19天的地质野外实。
一、实区域概况:本次实区域位于秦皇岛市石门寨北方地质实基地,总面积为389.2平方公里,高斯坐标为y=-km,x=4437.2-4455km。
该区自然地理位于燕山山脉东段,南临华北平原和渤海湾,行政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乡管辖。
实区交通十分方便,坐落于柳江盆地。
气候属温暖带,半湿润,季风型气候,年降水量在400-1000毫米之间。
工农业并重,农业以种植玉米、小麦和高粱为主,山坡多种植果树,尤以桃树和杏树为多。
工业以采掘业为主,有煤、耐火黏土、建筑石材和水泥原料等。
秦皇岛市柳江盆地是我国北方著名的地质公园,地层出露明显,构造丰富多彩,并有多条河流从其间穿过,是理想的地质填图教学和普地教学基地。
盆地南北长约20千米,东西长约12千米。
地势总体为北高南低,自南而北,由群山丘陵、台地残丘转而为倾斜平原。
北、东、西三面为群山和丘陵所环绕,南侧向渤海敞怀。
最高的山峰为盆地中部偏北的老君顶,海拔为493.7米;盆地的中西部火山岩分布区是本区山高坡陡的地方,一般海拔在400米以上。
贯通本地的大石河是本区最主要的水系,河谷海拔70米左右。
清澈的大石河水向东南流淌,穿山越村后在山海关西南汇入渤海。
本区属温暖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年降水量为400-1000毫米之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98.5毫米,雨季主要集中在7-8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
由于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每年的5-10月份,尤其是7-8月份,渤海碧波荡漾,海风,气候湿润凉爽宜人,日平均气温仅23.6℃。
日最高气温超过30℃者平均每年不超过8天。
秦皇岛市东接辽宁,北临承德,西依唐山,东连浩瀚的渤海,海岸线长113公里,水域面积一万多平方公里,距离北京295公里。
野外地质实习报告专业名称班级学号学生姓名年月日目录一、野外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1)(一)野外实习的目的 (1)(二)实习地点 (1)(三)实习时间 (1)(四)实习任务 (1)二、地层层序 (3)三、结构构造 (3)(一)柳江向斜结构盆地: (3)(二)断裂结构: (4)(三)结构发育史: (5)四、实习内容 (8)(一)7月17日路线一——上平山矿产路线 (8)(二)7月18日路线二——黑山窑后村上三叠统、下侏罗统观察路线 (10)(三)7月18日路线三——石门寨西--瓦家山石炭--二叠系地层剖面路线 (10)(四)7月19日路线四——黄金海岸-七里海海洋地质作用路线 (12)(五)7月21日路线五——张岩子-东部落观测路线 (13)(六)7月22日路线六——东部落-潮水峪构造及地层路线 (15)(七)7月23日路线七——石门寨西-亮甲山奥陶系、石炭系地层剖面路线 (17)(八)7月24日路线八——二叠系下石盒子-侏罗系北票组地层剖面观测路线 (19)(九)7月25日路线九——傍水崖-吴庄响岩观测路线 (20)(十)7月26日路线十——鸡冠山构造观测路线 (22)五、矿产 (24)六、结束语 (24)一、野外实习的目的与任务(一)野外实习的目的实地观察柳江盆地的构造地貌, 研究各种地貌形态和地质组成, 学会利用地质罗盘、放大镜进行地质测量和研究。
同时联系课堂所学知识, 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野外观察研究, 积累大量感性资料, 分析对比, 归纳分类, 通过实践、熟悉再实践、再熟悉循环往复的形式, 得出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结论。
(二)实习地点秦皇岛柳江盆地(三)实习时间7月17日至8月1日(四)实习任务这次实习, 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三大岩及构造地质学的基本原理,训练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加深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理解, 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和方法技能体系, 为学习地质学其它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主要任务有:1.矿物与岩石的鉴定描述2.罗盘的使用方法及野外岩石产状的测量3.断层、褶皱地质地貌识别4.河流、阶地及海岸地貌的识别与鉴定5.野外地质素描练习(地垒地貌)6.地层划分与地质描述7、实测地层剖面的工作方法8、学会野外实习报告的编写9、掌握地质填图的基本方法二、地层层序秦皇岛地区地层连续, 出露较好, 属华北型地层。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实习报告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实习报告一、引言秦皇岛是我国重要的沿海城市,地处渤海湾沿岸,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质构造。
柳江盆地位于秦皇岛市境内,是一处地质学者理想的实习考察地。
本次地质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观察和采样,研究柳江盆地的地质构造、岩性组合和地貌特征,进一步了解该地区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
二、地质概况柳江盆地为一处台地盆地,面积约500平方公里。
沉积层主要由第四纪黄土和黄河冲积层组成,上覆着薄层的新生代火山岩。
在地质构造上,柳江盆地位于西向斜坡上,受到相邻山脉的侵蚀和沉积作用的影响。
三、实地考察结果1.地质构造:通过对盆地区域的地质构造进行观察,发现该地区存在大量断裂带和气泡状构造。
这些构造在地层抬升和岩石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地层运动和岩浆喷发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岩性组合:采集的岩石样本显示,柳江盆地主要由灰岩、砂岩和页岩组成。
其中灰岩普遍呈现出堆积层状结构,砂岩则呈现出横层状结构,而页岩则具有较强的背倾和褶皱特征。
这说明盆地内多次的地壳活动和构造变形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岩石。
3.地貌特征:经过对盆地地貌的观察,我们发现柳江盆地主要由河谷平原和小山丘构成。
河谷平原以柳江为中心,凸显了水流侵蚀的痕迹。
小山丘分布广泛,高度不一,为盆地增添了山水相间的美丽景象。
四、地质历史演化分析根据以上观察结果,可以推测柳江盆地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构造形成阶段:盆地构造形成可能与区域大地构造活动、岩浆活动和地壳抬升有关。
断裂带的存在表明盆地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发生了断裂变形,而气泡状构造则暗示盆地在火山喷发过程中经历了地层运动。
2.沉积物积累阶段:随着地壳运动的缓慢演化,盆地周围的山脉逐渐高耸,形成了盆地中的河谷平原和小山丘。
同时,由于地壳抬升,河谷平原上的河流逐渐发育,将来自周围山脉的沉积物带入盆地,逐渐形成了盆地的沉积层。
3.现代地貌形成阶段:现代柳江盆地的地貌特征主要是受到河流侵蚀和地质构造的共同作用。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建模秦皇岛柳江盆地是河北省境内的一处重要地质构造单元,地处秦皇岛市境内,东临渤海,西接燕山,地势低平,气候温和,交通便利。
柳江盆地地质建模是对盆地地质特征、构造构造、矿产资源等进行综合分析和模拟,为盆地资源勘查、开发和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秦皇岛柳江盆地的地质建模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柳江盆地地质概况柳江盆地是一处中小型盆地,总面积约3500平方公里,盆地内部水系发育,柳江、娘娘河等河流贯穿盆地。
盆地地势低平,平均海拔为10-30米,地形特征为狭长状,东北向延伸。
地质构造特征为古近纪东北向向断裂带控制的坳陷盆地。
盆地地质构造简单,主要由覆盖层、中新统砂岩和泥岩组成,地质年代从古生代至新生代均有表露。
盆地内部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石灰石、硅土等。
盆地内部还有较多的温泉资源,水质优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对盆地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地质资源评价柳江盆地地质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不高,需要对地质资源进行评价和建模,为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对盆地地质地貌、地层、构造构造、矿产资源等进行详细调查和研究,建立地质资源数据库,通过地质信息系统对盆地资源进行评价和定位。
2.流体运移模拟柳江盆地地下水资源丰富,盆地内部存在大量天然气和油藏,需要对流体运移规律进行模拟,为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盆地地下水、天然气、油藏等进行模拟,研究流体的运移和富集规律,为勘探和开发提供可行性分析。
3.环境影响评价柳江盆地地处渤海边缘,环境敏感性较高,需要对盆地开发建设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和预测。
通过建立环境地质数据库,对盆地环境敏感区域进行划分,分析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环境保护对策。
1.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盆地地质建模的重要手段,通过卫星遥感影像获取地表特征、地貌信息、构造构造等数据,建立数字地质地图,为盆地地质资源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2.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地球物理勘查技术是盆地地质建模的重要手段,通过地震勘探、电磁测深、重力、磁法等手段获取地质结构、地下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信息,为盆地资源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实习报告目录1. 实习概况 (2)1.1 干预信息 (2)1.2 地质目标与任务 (4)1.3 实习区域概况 (4)1.3.1 生理地理条件概述 (6)1.3.2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7)2. 地质调查与分析 (8)2.1 地层分析 (9)2.1.1 主导地层及其特征 (10)2.1.2 主要构造类型及特征 (11)2.2 岩性分析 (12)2.2.1 主要岩性类型及特征 (13)2.2.2 岩心分析结果 (14)2.3 矿产赋存状况 (16)2.3.1 主要矿产类型和分布 (17)2.3.2 矿化成因及控制因素 (17)2.4 勘探技术 (19)2.4.1 实测技术 (21)2.4.2 地质资料处理与分析方法 (22)2.4.3 应用示例 (23)3. 地质评价与思考 (24)3.1 柳江盆地地质特征总结 (26)3.2 地质资源潜力评价 (27)3.3 区域资源开发展望 (28)3.4 实习体会及展望 (29)1. 实习概况在此次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实习中,我们有幸能够深入了解这片神奇的土地。
实习地点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距离市区约50公里。
柳江盆地是一个典型的沉积岩盆地,其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很高的科研和开发价值。
我们参观了多个地质遗迹,如柳江组、下石河组等。
通过实地考察和与专家的交流,我们对柳江盆地的地质历史、地层划分、岩石类型、地貌特征等方面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我们还学习了地震勘探、地球物理勘探、钻探等地质勘探技术,并在实际操作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地质工作者的严谨态度和敬业精神。
通过对柳江盆地的探索,我们不仅拓宽了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培养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次实习让我们收获颇丰,为我们今后的学术研究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 干预信息在进行秦皇岛柳江盆地的地质实习之前,有必要了解任何在实习期间可能影响地质调查的因素。
底部岩性为含砾粗砂岩(小豆砂岩),以砾石含量在剖面上自下而上明显减少为标志,表现出正粒序层理特征,依次出现含砾粗砂岩、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顶部为泥质粉砂岩;第二、三韵律均为正粒序层
A2和
图1 北票组与石千峰组角度不整合示意图
3 岩相古地理分析
国内外学者大量研究表明,从晚石炭世开始,华北地台经历了多次海进—海退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海进的规模、方向和中心位置都在不断变化,在此背景下,研究区内C-P地层出现了明显的海陆交互相沉积特征[5-6]。
二叠纪后,在海退作用的控制下,本区开始全面进入陆相沉积环境。
山西组岩性以炭质页岩和粉砂质泥岩等细粒碎屑沉积岩为主,并呈现向上变粗、层系变厚的特征,。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层系统与环境演化柳江盆地地层属于华北型,除了普遍缺失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统、下中三叠统、白垩统及第三系之外,其他时代地层发育良好,出露较全,各地层单位划分标志清楚,化石较丰富,地层特征具有一定时代性。
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上远古界青山白口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和中、下奥陶统,上古生界中上石炭统合二叠系,中生界上三叠统和侏罗系,以及新生界第四系。
各时代沉积地层分布占本区总面积的2/3 左右,其中第四系分布最广,中生界次之,其他时代地层零星分布。
(一)元古界青山白口系:青山白口在本区包括长龙山组和景儿峪组,形成于至今800-1000Ma 。
长龙山组是本区最老的沉积地层,以沉积不整合覆盖于上太古界绥中花岗片麻岩之上,下部为灰白色厚层状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底部含地理眼。
本组属典型的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
景儿峪组岩性由碎屑岩、粘土岩过渡到碳酸盐岩沉积,具有海侵沉积特点,与长龙山组整合接触。
其底部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具大型浪成波痕,海相特征明显,因此本组属滨海相沉积。
晚元古代早期,华北地台由边缘坳陷转入整体下降,北部陆表海不断扩大,山海关古陆范围缩小,到青山白口期本区已经成为陆表海的一部分,堆积了长龙山组滨海浅相碎屑岩(浪成波痕、斜层理及含海绿石矿物)和浅海相页岩,稍后堆积了景儿峪组滨浅海相碎屑岩(具浪成波痕)和浅海相泥灰岩。
此时气候一度干燥炎热,海水时浅时深,生物界只有藻类诞生,青山白口期末,蓟县运动抬升,造成了大面积海退。
(二)下古生界:本区古生界地层发育良好,主要分布于柳江向斜盆地的东西两翼。
(1)下寒武系包含府君山组馒头组,毛庄组。
府君山组属浅海相沉积。
于下伏景儿峪组为平行不整合,分界标志是下部暗灰色厚层状结晶灰岩。
古生代伊始,该区再度下降,海水由北方侵入,接受沉积,使寒武系府君山组平行不整合直接覆盖在井儿峪组之上,局部地方形成含砾碳酸盐岩沉积。
随后海侵扩大,为广海环境,有大量的碳酸盐岩沉积。
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野外地质实习报告班级名称:10地质2姓名:马克专业: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技术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5月1日目录一、绪论1.实习的目的与任务2.实习区地理概况二、地层1.柳江盆地地层总(发育状)况2.柳江盆地地层简况(从老到新)三、岩石1.沉积岩2.岩浆岩3.变质岩四、构造1.区域构造(大地构造)2.柳江盆地构造3.地质发展史五、矿产资源1.煤矿2.耐火粘土矿3.铜铁矿4.石英砂岩5.白云岩6.石灰岩7.重晶石六、地貌1.岩溶地貌2.流水(河流)地貌3.海洋(岸)地貌七、结论与体会1.完成情况2.体会3.罗盘使用方法一.绪论1.实习目的与任务1.1实习目的:1.巩固课堂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得到第一手资料,深化理论。
3.锻炼身体素质,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4.系统掌握柳江盆地地质地貌,学会野外实习要领方法技能。
5.通过野外观察研究,积累大量感性资料,分析对比,归纳分类,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形式,得出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结论。
1.2实习任务;1. 掌握矿物和岩石(矿物)在野外的实践报告2. 掌握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及其描述和某些主要的地层3. 实测地层剖面的工作方法4. 地质罗盘使用的基本方法5. 基本地质构造现象的识别6. 掌握地貌现象的识别7. 某些化石标本的历史痕迹8. 岩层产状的测量1.3实习时间:2012.04.17-2011.04.221.4实习地点:河北省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实习基地2.实习区地理概况2.1位置和交通秦皇岛地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0′~119°50′,北纬39°50′~40°10′,包括三区四县,三区为海港区、北戴河区和山海关区,四县为昌黎县、抚宁县、芦龙县和青龙县,总面积约7812.4km2。
市区长50km,宽6km,全市海岸线总长126km,是一个狭长带状滨海城市。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构造及发展简史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秦皇岛柳江地区地质构造及地质发展史进行了简单分析,阐述了各时代地层的构造运动及发展变迁。
标签:柳江盆地;构造;发展;历史柳江盆地,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北部,2005年被认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柳江盆地包含了从新太古代到新生代大部分地质现象,三大岩类分布广泛,地层完整,地址界限清晰,化石丰富,是天然的地质博物馆。
一.构造特征柳江盆地位于由古老变质岩系所组成的隆起构造区内。
从构造上分析,柳江盆地是一个由晚元古代至古生代地层为翼部,中生代地层为核部的向斜构造。
南北长约20km,东西宽约12km,长宽比小于3:1,为一短轴向斜构造。
柳江向斜基本为一南北向延伸的不对称向斜,西翼产状陡,且南部地层产状直立甚至倒转。
东翼产状平缓稳定,一般倾角在15°~35°之间。
向斜轴紧靠西翼,沿大洼山—傍水崖—老君顶一线分布。
因受西部的构造影响,向斜在老君顶以北轴向发生偏转,向斜轴由近南北向转变为320°方向。
并发育有与轴几乎垂直的次一级褶皱构造—拿子峪向斜,教军场背斜及苏庄背斜。
向斜南部的轴面向西倾斜,倾角在40°左右。
因此,向斜东翼的出露宽度是西翼的五倍或更多。
向斜抠纽在南部的埋藏深度较北部为大。
柳江向斜的基底是与青白口系长龙山组不整合的早元古代变质岩系一绥中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向斜的北、东及南部边缘。
柳江向斜的西部及东南外缘发育有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花岗岩侵入岩基,如响山花岗岩体和后石湖山碱性花岗岩体,它们在地势上构成高峻险要的山地。
根据构造形态特征,该向斜可分为东翼区、西翼区、北部义院口区及西南部上平山区。
以向斜南部的韩家岭至北端的板厂峪一线将向斜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为东翼区,其它三个区位于西部。
柳江盆地位于华北板块的东部,自太古代至第四纪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时期。
该区地壳演化总趋势表现为由太古代的活动,到元古代后转向稳定,印支期又有活化的特征;沉积环境由元古代~古生代的海相和海陆相沉积,至中生代转向陆相沉积环境的演化过程。
一、前言2023年某月某日至某月某日,我参加了为期一周的柳江地质实训。
此次实训是在秦皇岛柳江地区进行的,旨在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加深对地质学、地貌学等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野外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我对本次实训的总结和心得。
二、实习地区概况柳江地区位于河北省抚宁县石门寨乡,地处燕山山脉东段。
实习区地形复杂,北、东、西三面为陡峭的高山所包围,形成了一个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盆地。
盆地内最高峰为老君顶,海拔493.7米。
实习区气候属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1℃,年降水量400-1000毫米,多集中于七、八月份。
三、实习内容1. 地层观察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重点观察了实习区出露的地层。
根据地层时代自老至新,我们学习了以下地层:- 太古宙地层:以片麻岩、变粒岩为主,分布较广。
- 元古宙地层:以变质岩为主,如石英岩、片岩等。
- 古生代地层:以碳酸盐岩为主,如石灰岩、白云岩等。
- 中生代地层:以火山岩、沉积岩为主,如玄武岩、砂岩、页岩等。
通过对地层的观察,我们了解了不同地层时代的岩性特征、古生物特征以及沉积旋回。
2. 岩石观察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常见的岩石类型及其特征。
包括:- 火成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
- 沉积岩:如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 变质岩:如片麻岩、片岩等。
通过对岩石的观察,我们掌握了不同岩石的产状、形态、规模以及构造部位。
3. 构造观察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观察了实习区的褶皱和断裂。
包括:- 褶皱:如倒转褶皱、向斜、背斜等。
- 断裂:如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等。
通过对构造的观察,我们了解了构造对地层分布、地貌形态的影响。
4. 水文观察实习期间,我们观察了实习区的主要河流——大石河。
通过对河流的观察,我们了解了河流的形态、水文特征以及与周边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
四、实习心得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次实训,我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实习过程中,我不仅巩固了课堂上学到的地质学、地貌学等理论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认识实习实习报告 doc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认识实习报告一、引言地质实习是我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增加了我对地质学科的认识和理解。
在本次实习中,我选择了秦皇岛柳江盆地作为考察点,旨在深入了解该地区的地质特征和地质事件。
二、地理背景秦皇岛柳江盆地位于河北省北部,地处于秦皇岛市的东南。
该盆地地势平坦,地理位置优越,是河北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该地区盆地内有柳江、静厚河、北戴河等重要水系,水资源丰富,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三、地质背景柳江盆地地属东北地台地区的火成岩盆地,主要由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古老沉积岩构成,研究对象是该地区的上、中、下二叠统地层。
在地层上,分别有2个火山岩组合,1个第二系翻转构造,2个新更新统破坏构造组合以及4个四元盆地相。
四、地质考察内容1. 古地磁测定我们利用古地磁测定的方法,研究了柳江盆地地区的古地磁性质。
通过采集样本并进行实验室测试,我们得出了柳江盆地的地磁磁倾角、磁偏角等参数。
这些数据有助于我们了解盆地的地磁演化历史和地壳活动。
2. 地层测量在盆地内进行地层测量,主要是观察和记录不同地层的分布和岩性情况。
我们在柳江盆地不同的地层中取样,进行岩石薄片观察和化石学分析。
通过这些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地质历史和对比不同地区的地层记录。
3. 结构测量为了了解柳江盆地的构造特征,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结构测量。
采用了测量剖面、测量面等方法,绘制了柳江盆地的构造剖面图和构造面图。
通过研究剖面图和结构面图,我们得到了盆地的构造特征和变形历史。
4. 矿产资源调查柳江盆地是一个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我们进行了矿产资源调查和采样。
通过采集矿石样本,并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和化学分析,我们初步了解了盆地内的矿产类型和分布。
这对于盆地的经济开发和资源利用具有重要价值。
五、实习心得体会通过对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的认识实习,我对地质学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资源本1101班目录第一章绪论-----------------------------1.1 野外实习的目的与任务--------------1.2实习区地理概况--------------------第二章地层-----------------------------2.1 地层发育的概况-------------------2.2 具体的地层介绍--------------------2.3 本次实习所考察的地层介绍----------第三章构造-----------------------------3.1 区域构造-------------------------3.2 柳江盆地构造---------------------3.3断裂构造-------------------------3.4 褶皱构造-------------------------3.5 地质构造发展史-------------------第四章岩石-----------------------------4.1 岩浆岩---------------------------4.2 变质岩---------------------------4.3 沉积岩---------------------------第五章矿产-----------------------------5.1 煤矿------------------------------5.2 耐火黏土矿------------------------5.3 石灰岩矿产------------------------5.4 金属矿产---------------------------第六章地貌-------------------------------6.1 岩溶地貌---------------------------6.2 河流地貌---------------------------6.3 海岸地貌---------------------------第七章小结---------------------------------第一章绪论1.1野外实习的目的与任务(1)巩固课堂地质与地貌知识。
从秦皇岛柳江盆地岩浆活动论其大地构造性质及成矿特征
刘锡文
【期刊名称】《唐山工程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5(017)001
【摘要】秦皇岛柳江盆地自燕山运动以来,岩浆活动十分剧烈,岩浆岩广泛发育,说明它已从稳定区转化为活动区,成为后地台阶段的活化区,即地洼区,因而其成矿作用具有稳定型和治化型两类特征。
【总页数】4页(P76-79)
【作者】刘锡文
【作者单位】采矿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99.11
【相关文献】
1.“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野外教学基地”地质特征和教学特色 [J], 李小明;尹尚先;王永建;连会青;刘德民
2.秦皇岛柳江盆区地壳演化过程与成矿特征 [J], 刘锡文;李连合
3.秦皇岛柳江盆地二叠系地层特征研究 [J], 任志扬;付芳芳;杨兴彬;陈峰
4.柳江盆地岩浆活动对主力煤田水文地质特征的影响 [J], 王海军
5.河北秦皇岛柳江盆地新元古界海绿石矿物特征与形成环境研究——以鸡冠山长龙山组为例 [J], 褚庆忠;犹遵艳;林景昱;张宏远;韩森伟;高文龙;M.K.HAMZA ISSA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