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原理与应用第6章1节2010SGQ
- 格式:ppt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75
微机原理第五版6-10章习题解答第6章习题解答(P271)⒊依照编程方式的不同,ROM分为哪几类?各有何特点(重点说明E2PROM与FLASH存储器的区别)?解:依照编程方式的不同,ROM分为三类:⑴掩膜型ROM(ROM),其特点是:用户将要写入芯片的数据提供给芯片生产商,在生产该芯片的最后一道掩膜工艺时,将数据写入芯片,用户以后只能读出不能写入;⑵现场可编程ROM(PROM),其特点是:由于内部器件的一次性编程,不可再生特性,所以用户只可在现场一次性对芯片编程,不能更改;⑶可改写的ROM(EPROM),其特点是:用户可多次对其编程。
其中用紫外线擦除再用电编程的EPROM,必须从用户板上拆下后用紫外线照射擦除,再用专用编程器对其进行改写,使用不方便,目前很少使用;可用电擦除的E2PROM,可在用户板上用电信号对其进行字节或全部擦除和改写,使用很方便;FLASH是一种新型的电擦除EPROM,它具有E2PROM的所有特性,还具有集成度高,速度快,成本低等特点,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ROM存储器。
⒍对下列RAM芯片组排列,各需要多少个RAM芯片?多少个芯片组?多少根片内地址线?若和8088 CPU相连,则又有多少根片选地址线?(1) 1K×4位芯片组成16K×8位存储空间;解:当用单片容量为1K×4的RAM组成总容量为16K×8的存储器时:①需要的总芯片数为(16×1024/1×1024)×(8/4)=32(片)②需要的芯片组数为16×1024/1×1024=16 (组)③片内地址线数为log2(210)=10(根)④芯片组选择地址线数为log2(16×210)-10=4 (根)(2) 8K×8位芯片组成512K×8位存储空间。
解:当用单片容量为8K×8位的RAM组成总容量为512K×8的存储器时:①需要的总芯片数为(512×1024/8×1024)×(8/8)=64(片)②需要的芯片组数为512×1024/8×1024=64 (组)③片内地址线数为 log2(8×210)=13(根)④芯片组选择地址线数为log2(512×210)-13=6 (根)⒎某微机系统的RAM存储器由4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的容量为128KB,若4个模块的地址连续,起始地址为10000H,则每个模块的首末地址是什么?解:根据题意,128KB模块的末地址为217-1=1FFFFH,所以各模块的首末地址分别为:模块1首地址:10000H,末地址:10000H+1FFFFH=2FFFFH模块2首地址:30000H,末地址:30000H+1FFFFH=4FFFFH模块3首地址:50000H,末地址:50000H+1FFFFH=6FFFFH模块4首地址:70000H,末地址:70000H+1FFFFH=8FFFFH⒏设有4K×4位SRAM芯片及8K×8位EPROM芯片,欲与8088 CPU组成16K×8位的存储器空间,请问需要此SRAM及EPROM多少片?它们的片内地址线及片选地址线分别是多少根?假若该16K×8位存储器空间连续,且末地址为FFFFFH,请画出SRAM、EPROM与8088 CPU的连线,并写出各芯片组的地址域。
《微机原理与应用》是2010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曹玉珍。
本书在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微机的基本结构的基础上,以8086CPU为核心,详细介绍其工作原理和指令系统,以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方法和上机调试过程,并适当介绍80286以上至Pentinum CPU的特点。
在重实用的原则下,阐述了有关微机接口器件的原理及应用,并将“微机在工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作为应用篇则更突出其实用性。
每章后附有一定数量的思考题和习题。
通过本书的学习,使读者具备一定的微机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能力。
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学校专科、职工大学、业余大学、函授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大专层次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微机原理与应用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微机软硬件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序前言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1.1计算机概述1.1.1计算机的历史1.1.2计算机的发展1.1.3微处理器的发展1.2计算机中的数和编码系统1.2.1进位计数制1.2.2计算机中常用的编码1.2.3计算机中带符号数的表示1.3计算机中常用术语复习思考题第2章微型计算机结构2.1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2.2 Intel 8086/8088 CPU 2.2.1 8086/8088 CPU的功能结构2.2.2 8086/8088 CPU的寄存器结构2.2.3 8086/8088 CPU的引脚和功能2.2.4存储器组织复习思考题第3章指令系统3.1指令与指令系统3.2 8086指令系统的基本寻址方式3.2.1立即寻址方式3.2.2寄存器寻址方式3.2.3直接寻址方式3.2.4寄存器间接寻址方式3.2.5寄存器相对寻址方式3.2.6基址变址寻址方式3.2.7基址变址相对寻址方式3.3 8086/8088指令系统3.3.1数据传送指令3.3.2算术运算指令3.3.3位操作指令3.3.4串操作指令3.3.5控制传送指令3.3.6处理器控制类指令复习思考题第4章汇编语言程序设计4.1汇编语言程序4.1.1汇编语言的基本概念4.1.2汇编语言源程序的格式4.2汇编语言的语句4.2.1指令语句4.2.2伪指令语句4.2.3宏指令语句4.3汇编语言程序的上机过程及调试4.3.1编辑汇编语言源程序4.3.2汇编源程序4.3.3连接程序4.3.4程序的执行4.4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4.4.1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4.4.2顺序程序设计4.4.3分支程序设计4.4.4循环程序设计4.4.5子程序设计4.4.6 DOS系统功能调用4.5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应用4.5.1算术运算4.5.2代码转换复习思考题第5章存储器5.1半导体存储器5.1.1存储器概述5.1.2半导体存储器分类与性能5.2随机存取存储器(RAM)5.2.1静态RAM(SRAM)5.2.2 DRAM芯片实例5.2.3几种新型RAM技术5.3只读存储器(ROM)5.4存储器与CPU的连接5.4.1连接中应考虑的问题5.4.2存储器容量扩展5.4.3存储器的地址选择5.4.4 8086 CPU与主存储器的连接5.5 PC机存储系统的层次结构和对内存的管理5.5.1 PC机存储系统的层次结构5.5.2内存管理5.6存储器的新技本展望复习思考题第6章输入和输出系统6.1概述6.1.1 CPU与外设间交换的信息6.1.2典型I/0接口形式6.2 I/0端口的编址方法6.2.1 I/0端口与内存统一编址6.2.2 I/0端口与内存独立编址6.2.3 PC机中I/0端口地址分配6.3 I/0控制方式6.3.1无条件传送方式6.3.2查询传送方式6.3.3中断传送方式6.3.4直接存储器存取(DMA)方式6.4 DMA控制器8237A 6.4.1 8237A的功能6.4.2 8237A的工作方式6.4.3 8237A的内部寄存器和编程6.4.4 DMA操作过程与时序6.4.5 PC机中的DMA系统6.5微机中常用的几种总线标准6.5.1 PC总线6.5.2 ISA(16位)总线6.5.3局部总线复习思考题第7章中断7.1中断原理7.1.1中断的定义与作用7.1.2中断源7.1.3中断源管理7.l.4中断过程7.2 8086 CPU中断系统7.2.1 8086的中断类型7.2.2 8086的中断矢量表7.3可编程中断控制器8259A 7.3.1 8259A引脚及内部结构7.3.2 8259A中断触发方式和中断响应过程7.3.3 8259A的编程7.4 IBM PC/XT的中断结构7.4.1 IBM PC/XT的中断矢量7.4.2 8259A与IBM PC/XT系统总线的连接复习思考题第8章微机接口技术与应用8.1并行I/O按口8.1.1并行接口的基本概念8.1,2可编程并行I/0接口芯片—8255A 8.2串行通信接口8.2.1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8.2.2可编程串行通信接口芯片—8251A 8.3定时/计数技术8.3.1定时/计数的基本概念8.3.2可编程定时器/计数器82538.4。
《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4110108课程名称: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英文名称: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icrocomputer课程所属单位:电气信息工程系自动化教研室课程面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包装工程课程类型:选修先修课程: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汇编语言等学分:2.0总学时:40 (其中理论学时:32实验学时:8)二、课程性质与目的《微机原理与应用》是自动化、工业电气自动化、电子信息和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非电类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包装工程)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微型计算机结构、原理和功能的介绍,让学生掌握微机的基本原理,初步熟悉微机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能将微机接口的硬件电路设计和汇编程序的编制有机结合,解决工业控制中尤其是计算机控制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为其后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单片机技术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干,辅助于以实验教学环节。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紧密围绕当前微机新技术,给学生直观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能了解最新技术及其开展方向。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要求:了解微型计算机中最基本的电路元件及最主要数学知识。
1.1数制1.2逻辑电路1.3布尔代数1.4二进制数运算及其加法电路本章重难点内容:二进制数运算及其加法电路。
第二章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电路基本要求:主要是熟悉微型计算机中最常见的基本电路部件的名称及电路原理,这些基本电路中最主要的是算术逻辑单元,触发器,寄存器,存储器及总线结构等。
2.1算术逻辑单元2.2触发器2.3寄存器2.4三态输出电路2.5总线结构2.6存储器本章重难点内容:触发器以及如何由各种触发器组成相应的寄存器,存储器的主要作用以及分类。
第三章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基本要求:熟悉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的工作原理。
微机原理与应用
本书在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微机的基本结构的基础上,以8086CPU为核心,详细介绍其工作原理和指令系统,以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方法和上机调试过程,并适当介绍80286以上至Pentinum CPU的特点。
在重实用的原则下,阐述了有关微机接口器件的原理及应用,并将"微机在工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作为应用篇则更突出其实用性。
每章后附有一定数量的思考题和习题。
通过本书的学习,使读者具备一定的微机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能力。
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学校专科、职工大学、业余大学、函授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大专层次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微机原理与应用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微机软硬件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以Intel 8086为基础,主要介绍微型计算机系统概述、典型微处理器、存储器技术、8086CPU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输入/输出技术、微型计算机总线技术、系统扩展接口设计等知识,对微型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嵌入式系统也进行了介绍。
本书以微型计算机的关键技术作为教材的重点,结合实例分析和实践,使读者熟练掌握关键技术的要点和应用方法。
同时,本书编写了相应的实验指导书,通过对上述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引导读者逐步培养计算机硬件电路分析、应用和程序设计的能力。
本书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应用性强,融入了作者多年教学和实践的经验及体会。
在内容的叙述中,力求符合教学规律和学习习惯,突出重点,强调实际应用。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类、电气电子类等相关专业的《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材,也可作为成人教育、在职人员培训、高等教育自学人员和从事微型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和应用的参考书。
《微机原理及其应用》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微机原理及其应用》适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总学时:68学时执笔人:编制日期:一、课程性质与目的本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是提高学生微型计算机应用与开发能力的重要课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基础。
本课程介绍微型计算机工作原理及主要接口电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应用角度出发,在理论和实践上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硬件连接,掌握汇编语言的编程技术,建立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概念,培养学生软硬件相结合的基本思想。
三、课程教学内容(一)理论教学部分第一章计算机基础(4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冯.诺依曼型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构成;进位制之间的相互转换;数值的编码;字符的编码;基本逻辑电路非、与或门的符号表示;补码加法和减法;微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2)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微机的基本结构;一些微机、存储器相关的概念。
(3)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触发器逻辑电路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构成;微机的主要性能指标;微机的基本结构;补码加法和减法。
难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构成;微机的基本结构。
3、教学内容第一节计算机系统概述第二节计算机中的数制和编码第三节基本数字逻辑电路第四节微型计算机概述第二章 8086微处理器与汇编语言(10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8086微处理器引脚的功能;8086存储器分体结构;8086最小和最大模式系统配置。
(2)理解总线周期的概念;8086微处理器的内部结构两大部件的功能。
(3)了解8086微处理器的内部结构中各寄存器的用法; 8086中存储器的组织;8086中20位地址的形成;8086存储器的分段方法。
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8086微处理器引脚功能;8086最小模式系统配置和8086存储器分体结构。
难点:8086微处理器引脚功能;8086最小模式系统配置。
3、教学内容第一节8086系统结构第二节寻址方式第三节指令系统第四节汇编语言第五节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第六节DOS系统功能调用和BIOS功能调用第七节宏指令、条件汇编及上机过程第四章存储器结构(6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1)重点掌握存储器的基本结构;存储器容量扩展;CPU与存储器的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