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抢救在急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2.97 MB
- 文档页数:31
医院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第一条为了保证急危重病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各级各类医务人员要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能,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及其他涉及急危重病人处理的科室工作人员要掌握急救医学理论和抢救技术。
第三条医院建立院内急救、抢救网络及应对社会突发事件医疗小分队,成立院级急救、抢救小组,小组成员掌握急救医学理论和抢救技术,保持通讯畅通。
各科室配备的急救、抢救设备和物品要每日检查,确保完好。
抢救药品要每日清点,确保所有抢救药品在保质期内,数量不足时随时补充。
第四条急诊、各病区必须设置抢救室,抢救室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第五条对急危重病人严格履行首诊负责制度,开放急救绿色生命通道,对病人的诊疗进入优先程序,危急生命情况时,不得因病人未交钱等各方面的原因拒绝或延缓对病人的紧急处置。
抢救时抢救人员要按岗定位,遵照各种疾病的抢救常规、程序进行工作。
第六条抢救的同时应设法与病人的家属取得联系,尊重
病人家属的知情权及取得病人家属的知情同意。
紧急情况时,患者病情危重,需进行有创诊疗措施,若无法同患者家属取得联系,为抢救患者生命,可在征得医务处或总值班人员同意后进行。
事后及时将诊疗情况向病人家属通报,并将通报的内容和家属的意见记录在病历上。
第七条抢救结束后,经治医师应在6小时内据实补记抢救的过程。
医院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一、目的:规范医师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明确抢救范围、分类、责任要求和注意事项,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医疗救助。
二、范围:医师对急危重患者抢救应遵循本制度。
三、内容(一)抢救范围凡疾病处于急危重阶段、具有生命危险(生命体征不平稳)者即属抢救范围(具体病种及抢救指征参见《常见急性危重症诊断及抢救成功标准》和各科标准。
(二)抢救分类1.小抢救:本科内由病房医疗组长(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组织的抢救,必要时请科主任参加。
2.中抢救:由本科科主任组织的抢救,全科成立抢救小组,副主任医师以上的医师参加,因病情需要可请院内多科会诊,并报告医务处。
3.大抢救:由本科室科主任提出,医务处组织有关科室参加的抢救:因病情需要可成立全院抢救组,由相关科室人员参加,必要时请院外会诊。
(三)抢救准备1.全院抢救车统一配置,标准化管理。
抢救车药品、物品按规定定位、定量配置(见抢救车用物标准配置目录)。
2.各科室对常见抢救病种要制定出抢救常规,包括抢救程序、技术措施、所需设备、药物和人员安排。
为保证抢救工作及时有效,各科平时应加强抢救培训及演练。
(四)抢救要求1.参加抢救的人员要按岗定位,遵照各种疾病的抢救常规及时有效地进行抢救。
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请有关科室会诊,组织讨论,制定相应的有效措施:中等以上抢救要成立抢救组,并报告医务处,必要时请院领导参加指挥。
2.在抢救过程中患者的病情、抢救经过、效果,主持抢救工作医师的意见及向家属(或单位)所交代的情况等均应及时记入病历。
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应密切配合,口头医嘱要求准确、清楚,护士在执行医嘱时必须复述一遍。
在抢救过程中要做到边抢救边记录,记录时间应具体到分钟。
未能及时记录的,医嘱应在抢救结束后及时补记,抢救记录应由责任医师在抢救结東6小时内据实补记。
并加以说明。
3.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日夜应有专人负责,对病情抢救经过及各种用药要详细交待,所用药品的空安瓿经二人核对方可弃去。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一、目的明确抢救资源配置及紧急调配流程,建立生命绿色通道机制,完善急危重患者病历书写及医嘱下达等程序,保障急危重患者抢救所需的人员设备设施,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及时、规范、高效的救治服务。
二、定义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指为控制病情、挽救生命,对急危重患者进行抢救并规范抢救流程的制度。
三、急危重患者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出现以下情形的患者:1.患者急性起病,诊断未明,根据其症状的诊疗流程,必须立即处置,否则可能导致重要脏器功能损害或危及生命。
2.患者急性起病,诊断明确,根据诊疗规范,必须立即处置,否则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或危及生命,如有明确治疗时间窗的疾病。
3.生命体征不稳定并有恶化倾向的患者。
4.出现检验或检查结果危急值,必须紧急处置的患者。
5.患者出现其他预计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必须紧急处置的病情等。
四、绿色通道运行机制(一)绿色通道是为急危重患者提供的快捷高效的服务系统,保障急危重患者得到及时、规范、高效的医疗服务。
(二)以患者为中心,对急、危重症患者按照“优先处置转运”及“先及时救治,后补交费用”的原则救治,确保急诊救治有效。
(三)进入绿色通道病种或人群:可疑传染病、重点病种(包括但不限于,严重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肺栓塞、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等)、重症孕产妇、重症新生儿、消化道大出血、重症酮症酸中毒、甲亢危象、急性中毒、电击伤等的紧急救治。
(四)进入绿色通道的病种或人群在院前、分诊、就诊、会诊、手术、药物治疗、检验、影像学检查、收治入院、转运等环节优先处理。
(五)对进入绿色通道的病种或人群执行先抢救后付费制度。
(六)落实绿色通道标识,患者就诊医学检查单或治疗单盖有“绿色通道”专用章或患者佩戴“绿色通道”标牌者优先处理。
五、抢救要求(一)在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时,必须严格执行抢救规程和预案,畅通绿色通道,确保抢救工作及时、快速、准确、无误,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迟抢救。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是指为控制病情、挽救生命,对急危重患者进行抢救并对抢救流程进行规范的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科室。
第二章管理要求第三条急危重患者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出现以下情形的患者:病情危重,不立即处置可能存在危及生命或出现重要脏器功能严重损害;生命体征不稳定并有恶化倾向等。
第四条医院建立绿色通道机制,确保急危重患者优先救治。
非医院诊疗范围内的急危重患者的转诊,医院提供必要的帮助。
第五条制定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各专业常见危重患者抢救技术规范,并建立定期培训考核制度。
第六条对危重患者应积极进行救治,正常上班时间由主管患者的医师医疗组负责,非正常上班时间或特殊情况(如主管医师手术、请假等)由值班医师负责,重大抢救事件应由科主任、医务处或院领导参加组织。
第七条医院建立抢救资源配置与紧急调配的机制,确保各单元抢教设备和药品可用。
各单元抢救设备和药品可用。
各病房的抢救设施和器械须有专人负责,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
设备要求齐全、有效,药品数量充足、种类齐全,实行“四定”(定位放置、定量补给、定人管理、定期检查)制度,抢救的设备和药品不得挪用或外借。
第八条抢救时须如实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治疗情况及预后,了解患者家属的意见,发出病危通知书,医师和家属双签字,完成告知义务。
第九条临床科室急危重患者的抢救,由现场级别和年资最高的医师主持。
紧急情况下医务人员参与或主持急危重患者的抢救,不受其执业范围限制。
危重症抢救应及时通知副主任医师(工作日)以上或二线(晚间、周末或节假日)人员在场指挥抢救。
及时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告知内容须记录在病历上,必要时签署知情同意书。
第十条医院建立统一的抢救记录模板,按模板要求书写抢救记录,要求及时、准确、完整。
注明病情变化情况,抢救时间(精确到分)、抢救经过、检查和治疗的时间、参加抢救人员及技术职称、上级医师意见及执行情况、是否下达病危通知书,有无知情同意书及家属签字等;死亡患者须注明死亡时间和死亡原因。
定位抢救法在急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定位抢救在急救护理工作中如何应用及其作用。
方法:通过2011年10月—2012年10期间我科实施定位抢救法的临床实践,和前年我科抢救成功率作对比。
结果:开展定位抢救法后急诊团队合作满意度及专业技术能力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提高。
结论:医护抢救过程中有合理分工,配合准确熟练,加快护士的成长,使护理人员提高了抢救患者时的整体感及责任感,能充分发挥各层级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整体提高急救医疗服务水平。
【关键词】定位抢救急救护理应用【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5-0271-01前言:急诊作为急救医疗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其首要任务是及时、迅速、准确、有效地治疗和抢救急危重症患者。
在传统的急诊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站位不固定,分工不明确,常出现操作忙乱、物品与仪器准备不完善和流程颠倒与抢救衔接不紧凑等现象。
既增加了护士来回跑动和相互交叉操作的机会,也增加了护士体力的消耗,更延误了护理疗效判断和抢救时间,直接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不利于抢救措施的及时落实。
本院急诊科开始实施定位分工抢救配合法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汇报如下:1 定位抢救方法1.1 定位设置抢救物品:一切抢救物品均实行“五定”制度(定人保管、定点放置、定数量品种、定期检查维修、定期消毒)。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对抢救危重患者所需耗材重新安置,放在离仪器设备最近的地方。
如:在呼吸机旁边放置了简易人工呼吸器、吸引器、气管插管的所需用物及吸痰管;在除颤仪旁放置导电膏;在监护仪导连线上接好电极贴;在洗胃机旁放置胃管、口咬器等常规用物。
并要求我科护理人员熟记抢救室内所有仪器、耗材的放置点和药品的排列序号、剂量规格和数量。
避免在抢救过程中寻找各类用物而浪费时间。
1.2 定位抢救角色分配:将业务、技术过硬,应急能力强的医师指定在救护模式中的A位(站在头部);将高年资、工作经验丰富、业务过硬、有一定组织能力的护理人员,指定在B位(站右手侧);将业务较好,在科室发展中是中间力量的护理人员指定在C位(站左手侧);将低资历,但有较强的应变和沟通能力的护理人员指定在D位(站右足部);将临床工作经验丰富,中级或以上职称的医师指定在E位(站左足部)。
定职定位抢救配合模式在急危重患者急救护
理中的实施意义
定职定位抢救配合模式是指在急危重患者急救护理中,对医护人员的角色和职责进行明确分工并互相配合,确保快速、有效的抢救救治措施得以实施的一种模式。
该模式的实施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减少急救中的失误:在急救过程中,医护人员数量众多,如果没有规定职责及配合方式,易造成混乱领域,甚至造成严重的失误,危及患者生命。
通过定职定位抢救配合模式,可以明确各人的职责及配合方式,减少配合过程中的失误率。
2.提高救治效率:定职定位抢救配合模式可以使急救中各医护人员协同配合,合理分工,有效使用医护资源,提高抢救效率。
这对于瞬息万变的急危重患者来说,可以为其争取到更多的抢救时间,提高治愈率。
3.增强医护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定职定位抢救配合模式,医护人员可以熟悉各自的职责及配合方式,有效划分工作、分工明确,从而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提升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4.强化医护人员与患者间的信任关系:定职定位抢救配合模式在急救过程中,能让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专业性、配合性及爱心,建立起患者与医护人员的信任关系,对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血压等生理指标的平稳也会有较为显著的效果。
因此,定职定位抢救配合模式在急危重患者急救护理中的实施意义十分明显,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加强医护团队的战斗力和荣誉感。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1、临床抢救工作必须有周密、健全的组织分工。
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组织和指挥。
参加抢救的医务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全力以赴、紧密配合开展抢救。
遇有重大抢救事件,根据病情立即启动应急方案。
凡涉及法律纠纷,要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2、抢救器材及药品要力求齐全完备,定人保管,定位放置,定量储存,用后及时补充。
值班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器械、仪器性能及使用方法,做到常备不懈。
抢救室物品一般不外借,以保证应急使用。
3、参加抢救的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听从指挥。
医师未到前,护理人员应根据病情按疾病抢救程序及时给予必要的抢救措施,如吸氧、吸痰、测量血压、建立静脉通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摩、配血、止血等,并及时向医师提供诊断依据。
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详细做好抢救记录,并注明抢救时间,对病情复杂、疑难病例应立即请上级医师协助诊治。
必要时组织科、院有关人员会诊救治。
5、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日夜应有专人负责,对病情、抢救经过及各种用药要详细交待,新用药品的空安瓿,经两人核对后方可弃去。
护理人员执行口头医嘱时应复诵一遍,并与医师核对药品后执行,防止发生差错事故。
6、各种抢救物品、器械用后及时清理、消毒、补充、物归原处,以备再用。
用过的药物安瓿,经查对后弃去,房间进行终末消毒。
7、及时向患者家属或单位讲明病情,以取得家属或单位的配合。
8、抢救结束,医护人员应做好抢救小结,并写出抢救记录,总结经验,改进工作。
危重患者抢救工作制度(一)抢救工作由有临床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的医生和护士承担,各科室的抢救工作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组织和指挥,遇重大抢救应立即报医务科、护理部,并上报院领导,根据病情提出抢救方案,凡涉及法律纠纷要报告有关部门。
(二)急救器材、药品齐备完好,做到“四定"(定种类、定位放置、定量保管、定期消毒)、“三无”(无过期、无变质、无失效)、“二及时"(及时检查、及时补充)、“一专"(专人管理)。
抢救物品一般不外借,以保证应急使用。
(三)各级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相关抢救技术和抢救用药,熟悉各种抢救仪器的性能及使用方法。
(四)参加抢救人员应全力以赴、分工明确、紧密配合、听从指挥,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时、准确执行医嘱,用药、处置正确无误。
(五)若遇病人病情发生变化,在通知医生的同时,护理人员应根据病情及时测量生命体征,实施给氧、吸痰、建立静脉通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配血、止血等措施。
(六)对危重病人应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方可搬动,抢救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根据病情实施特别护理,认真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烦躁、昏迷、神志不清病人应加床档和约束带。
及时评价护理计划的完成情况。
(七)认真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烦躁、昏迷、神志不清者加床栏或约束带。
(八)对病情变化、抢救经过、用药种类要进行详细交接。
执行口头医嘱时必须复述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抢救结束后医生应及时据实补写医嘱。
药品空安瓿须经二人核对后方可弃去。
(九)对病情变化、抢救经过、各种用药等记录应准确、及时、完整,因抢救病人未能及时书写记录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十)抢救工作进行同时,要通知病人家属并做好安抚工作。
如家属不在,应及时与病人家属联系或通知有关部门。
(十一)抢救完毕,及时清理用物,补充药品、器材,进行终末消毒处理,使抢救仪器处于备用状态.危重病人抢救范围凡病情紧急危及生命立即进行抢救及监护者,均莹列为重危抢救病例,包括:1、各种原因所致的昏迷;2、各种原因所致的休克;3、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心跳骤停(包括麻醉意外);4、严重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5、各种原因所致的严重心力衰竭、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全心衰、急性心肌梗塞、阿斯综合征、重症心绞痛等);6、各种原因所致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7、各种原因所致的高血压危象;8、各种原因所致的心包填塞;9、各种原因所致的重度急、慢性呼吸衰竭(肺心病、休克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气管异物、肺梗塞、羊水栓塞、高压性气胸、急性大量胸腔积液、呼吸机麻痹等);10、急性大咯血(支气管扩张症、二尖瓣狭窄、肺结核等);11、各种原因所致的喉梗阻(急性喉炎、白喉等);12、急性肝、肾功能衰竭(重肝、尿毒症、肝肾综合征等);13、严重颅脑损伤,脑疝;14、海绵窦血栓形成,重型脑出血;15、大面积烧伤(Ⅲ〉20%或Ⅱ>50%);16、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各种腹腔脏器穿孔)17、重症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18、重症急性溶血危象(输血反应、血型不符、蚕豆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19、急性粒细胞缺乏,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20、各种药物、食物或毒物急性中毒;21、甲亢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昏迷、高渗性昏迷等;22、破伤风、气性坏疽等特殊感染病情严重者;23、重症剥脱性皮炎;24、自缢、刎殒、电击伤、溺水、严重利器伤、扼伤、爆炸伤、车祸伤等;25、严重多发性或复合性创伤;26、急性青光眼。
门诊急危重症患者优先抢救制度
为切实做好门诊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及后续治疗工作,确保病情危重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抢救治疗,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制定优先抢救制度,建立优先处置通道。
1、门诊必须对所有急危重症患者实行首诊负责制,开放急救绿色生命通道,对病人的诊疗进入优先程序。
抢救时抢救人员要按岗定位,遵照各种疾病的抢救常规、程序进行工作。
2、医务人员发现患者病情危重,第一发现人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如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同时通知其他医务人员到场协助抢救。
3、凡进入“优先处置通道”的患者必须优先诊治。
不需办理挂号、候诊等手续,立即给予抢救或处置,提供全程服务。
4、各科室必须密切配合,相互支持,需做影像学、超声、心电图等检查时,在申请单上注明“危急”字样并签字。
5、在抢救过程中,护士在执行医生的口头医嘱时应重复一遍,认真仔细核对抢救药品的剂量和规格,抢救时所用药品的空瓶需二人核对后方可弃去。
危重病人就地抢救,病情稳定后方可移动。
6、门诊各科室必须严格执行“门诊急危重症患者优先抢救”制度,各科室不得推诿病人,呼叫不应、脱岗等现象发生,若出现问题,除按照医院的规定处理外,视对病人抢救的影响程度追究责任。
7、凡遇到群体伤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时,服从医院统一组织,立即准备,随叫随到。
在积极救治的同时上报医务科和护理部。
「医护协作」定位分工,从“死神”手里抢时间!抢救就是和死神、和时间在赛跑,耽搁一分一秒都有可能是不同结局。
第一时间的准确诊断,第一时间的团队协作,第一时间的积极抢救,才能为患者赢得生命!只有严密有序高效的团队协作,快速精确的诊断和治疗,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抢救效果,为患者赢得时间。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你可曾遇到这样的场面:抢救急危重患者的时候,场面混乱没有分工合作,医护人员一拥而上,经常会出现多个人重复做同样的事,所有人都在忙,所有人也都不知道在忙什么,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抢救工作强调争分夺秒,有效、正确、及时的抢救措施对挽救患者生命意义重大,积极、默契的医护合作有助于确保医疗治疗与护理质量[1]。
分工定位抢救配合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所在,抢救时护士的位置越固定、分工越明确、流程越优化、抢救越高效、抢救成功率就越高[2]。
抢救时至少1名医生参加抢救,在分工的过程中,护士长要对每位护士的自身能力有一定的掌握,根据护士的能力分工,结合在班人员数量采取定位抢救模式,具体如下:四人定位抢救法适用于白班及人力充足时,即4名护士分别站于患者的“头、左、右、脚”四个位置。
医生则站于患者右侧头部,方便病情观察,决定诊疗措施。
头位需设立一名高年资护士,主要负责呼吸系统的管理,即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吸痰、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同时负责抢救现场的全程指挥。
侧位两名护士互相配合,共同负责患者的循环系统,如建立静脉通路、采集动静脉血、静脉用药、测生命体征、心电监测、胸外按压、协助除颤等。
脚位护士主要负责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变化、治疗和护理情况,准备急救药品、器材,同时负责为其他护士传递物品,如请会诊或需床旁检查,立即联系进行通知。
三人定位抢救法适用于白班、夜班人力充足时。
即3名护士分别站于患者的“头、腰、脚”三个位置。
组长为高年资护士,站立于患者的头侧,负责抢救配合的协调工作,同时配合腰位护士,并完成四人组中头位护士的任务,其余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