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小说环境描写
- 格式:pptx
- 大小:79.90 KB
- 文档页数:18
浅谈《红楼梦》中潇湘馆的景物描写《红楼梦》是我国古代的文学巨著,她在很多方面代表着我国古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虽洋洋洒洒百十余回,实际上曹雪芹却是惜墨如金的。
特别是景物描写,更是只有片石数树。
这点滴的景物描写,“融合园林的多彩多姿,以刻划纷繁复杂的人物性格,使人物与环境在相互映照中显示其中丰饶的形象和鲜明活泼的个性,这是曹雪芹作为艺术大师的匠心独创。
”李希凡认,这种用来展现这丰富复杂的个性色彩的艺术境界的景物描写是“人与景合”。
这一点在潇湘馆的景物描写中便有很好的体现。
一、竹——林黛玉的象征潇湘馆的重要标志就是竹。
“有千竿翠竹遮映”。
在第十七回,潇湘馆就把她那丛竹林铺展在我们面前。
接着,竹形:凤尾森森;竹声:龙吟细细;竹影:满地参差,映入纱来;竹景:翠竹夹路,雨滴竹梢;竹温:阴阴翠润,几簟生凉……纷至沓来。
其动其静,其色其神,层现叠出,“使如置身于森森万竿之中”。
黛玉爱那儿几竿竹子,住进了潇湘馆,竹便成了林黛玉的化身,竹即黛玉,黛玉即竹。
竹是黛玉的性格的象征、命运的象征。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这是宁代苏轼对竹的赞美。
而自古以来,竹子就被人们比拟为品德高尚的人。
它干直而高,中空有节,枝条平垂,绿叶不凋,临风玉立,枝叶婆娑。
具有品质高洁,神形飘逸的特色。
在潇湘馆中,竹具象于黛玉,黛玉便成了竹的灵魂。
林黛玉出身于“清贵之家”父林如海膝下无儿,对聪明绝顶的黛玉特别钟爱,请了老师当儿子一样教书,却又因她体弱,不能严格课读——林黛玉自幼便孤独任性,并未接受一般标准的闺范教养。
进贾府寄人篱下,在这个封建思想深厚的大家族中,虽有贾母的特别爱怜,衣食无缺,却无人教以人情世故。
环境的龌龊势力,使黛玉以她那无父母兄弟身世孤零的悲戚,高人一等的才华,执着地发展着自己的个性班次笑话,赏风月,做诗词,与宝玉自由恋爱,在大观园中为争一席之地而锋芒毕露争强好胜。
在那个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中,黛玉的“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性格与封建伦理道德完全对立。
专题03 环境描写考点分析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综合来看,考查环境描写的命题角度有三种:环境描写的手法、环境特点的概括、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环境特点概括自然环境特点概括题即对自然景观特点的概括,题干中往往有“概括”“分析”等作答动词和“景物”“特点”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例: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芒种》)社会环境特点概括题即对历史背景、时代氛围、人情风俗、处所以及人际关系特点的概括,题干中往往有“概括”“分析”等作答动词和“生活”“特点”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例: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东坛井的陈皮匠》)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
(《邮差先生》) 解答步骤:第一步:审题干,分清环境描写的类型,即分清是自然环境描写还是社会环境描写。
此类题干中常有显示环境类型的关键词。
如“景物描写”显示是自然环境,“古城”显示是社会环境,据此类关键词,可快速确定题目的环境特点。
第二步:抓景物类别,依类概括特点。
(1)社会环境:①人物活动的场所,如家庭、街道及工作地点等,分析它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②弄清楚在此场所中的人际关系是友善,还是紧张、冷漠;③要注意人物的生活、工作状态和心境特点,是否压抑或者愉悦等。
(2)自然环境:分析写的景物的“形、声、色”,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
第三步:抓景物修饰词,提炼景物特点。
小说描写环境,往往要对景物进行修饰性的描述,抓住这些修饰性的词语,即可提炼出景物特点。
二、环境描写的手法环境描写的手法是指作者在交代环境时运用的各种技巧,包括描写的具体方法(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描写的角度(写作顺序、观察角度、感觉角度等)。
环境描写的手法考题有的侧重于考查具体方法,有的侧重于考查描写角度,更多的则是综合性考查。
高三语文小说复习之小说的环境描写学习目标1.夯实基础,熟知并学会运用相关术语,能整体概括小说的内容和主旨。
2.了解出题思路,规范答题思维。
预习案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常考的题型:指明环境描写手法、概括环境的特点、分析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指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主要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
社会环境指对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的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
环境描写手法作用修辞手法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强化感情,生动活泼,具体形象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章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排比结构紧凑,文章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借代生动活泼,使评议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意内容,增强说服力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情感,深化文章主题表达技巧作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托物言志(象征) 、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白描用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细描(细节描写)突出事物的主要特点,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便于表达感情抑扬有先抑后扬及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3.描写角度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从形、声、色、味等角度对景物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平视,等等;③写景顺序——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由外向内(或由内向外)等。
【2019年全国II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到梨花屯去何士光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
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
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
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
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
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
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是。
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
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我……”“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
但当时压力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哪一篇?”“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
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
像是报道的安徽……”路转了一个大弯一一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