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望海潮》点染艺术欣赏
- 格式:doc
- 大小:16.51 KB
- 文档页数:2
一、点染手法的体现清朝文艺评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烘托渲染所点明的情感。
在词中,点笔和染笔通常是紧密相连的。
《望海潮・东南形胜》是柳永歌颂钱塘一地的“形胜”与“繁华”之美的慢词。
纵观全词,作者除铺叙、互文和对仗之外,还运用了点染的表现手法。
点笔之一:“形胜”“繁华”。
徐培均先生这样评价这首词:“东南形胜”三句运用“点”,点明杭州“形胜”“繁华”特点,“烟柳”以下多角度、多层次的描摹渲染杭州的“形胜”“繁华”,堪称“工笔重彩”的传世佳作。
这段话正是对本词点染手法运用的理论性表述,也是对本词点染手法表达效果的充分肯定。
词的上阕首先总的概括了“钱塘”印象:“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读来仿佛身临其境,有一种居高临下、杭城全景一览无余之感,给了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
词人紧接着连续用了三个场景非常紧凑地渲染杭城的都市“繁华”,即上阕截取杭城的街巷河桥之美、郊外江堤猛浪、人民生活富足三个方面的细节描写,是为上阕“形胜”“繁华”三方面内容的染笔。
在鉴赏角度上形成了视觉转换、动静结合、远近高低、景物色对比等方式的渗透,着力渲染杭城“形胜”之极、“繁华”之盛,展现出一幅热闹又宁静的市郊生活画面。
点笔之二:“清嘉”。
下阕作者把笔锋转向了对西湖风景的刻画,“清嘉”即秀美之意,“清嘉”一词高度概括了湖山之美,成为又一个点笔,下文则是对它的渲染和烘托。
杭城之美在西湖,西湖之美在桂子、更在荷花,故点到桂子、荷花又是选点显面,实写桂荷,实际上代表了此地更多的美景、宝物,不光是点到即止,令读者由此及彼产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桂子”与“荷花”分别照应前文的“叠t”和“重湖”,这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衬托出西湖的秀美,是染笔之一。
湖面羌管、菱歌,垂钓老者,采莲孩童的嬉戏,景美人欢,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流露在作者笔下。
“弄”字和“泛”字突出了市民怡然自得、和谐诗意的生活状态,这是染笔之二。
柳永《望海潮》赏析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qiàn )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yǎ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qiāng)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sǒu)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作者简介: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属福建)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创始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死时靠妓女捐钱安葬。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有《乐章集》。
柳永词作鉴赏译文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
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
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
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
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
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
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赏析一】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一场“美”到极致的视听盛宴——《望海潮》“点染”手法浅析甘肃省金塔县中学马晶《望海潮》一词,向来被认为是“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词作上阕作者从多个视角、多个层次描写了杭州的城市风貌,突出了杭州的繁华富庶;下阕着力写西湖盛景,将西湖风光与当地的风俗民情融为一炉,尽显太平气象。
词作中,作者用了多种手法来表现杭州之美,其中我认为当属“点染”手法用得最好。
点染,本是中国绘画的基本技法,后来被我国古代文人用到了诗词创作中。
“点”即“点明”,指的是诗词中画龙点睛的主句或中心词,它一般用在开头或结尾点明诗词的意旨。
“染”即用景物来烘托渲染,具体运用中常伴用各种修辞。
点与染结合运用,可以创造出优美的意境,抒发强烈的情感,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
《望海潮》一词中的“点染”手法极为明显,用得也极为精妙。
首先,上阙首句即以鸟瞰的镜头,抓住了杭州“形胜”和“繁华”这两个特点,开门见山地从地理和历史这两个方面对杭州作了高度的概括,这即是“点”。
接下来三句分别从自然风光、人口数量以及城市经济情况围绕“形胜”和“繁华”做了具体的描绘渲染,这即为“染”。
我们重点来欣赏“染”的部分:“烟柳画桥”,写出了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绘出了居民住宅的雅致。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作者轻轻一笔便绘染出了杭州城温柔安详又兼热闹富贵的一面,杭州城之美,呼之欲出。
这儿的“烟”字用得非常妙。
一个“烟”字写出了柳树刚发新芽时那种迷离朦胧的意境。
风吹帘动,柳枝轻曳,动静结合,非常富有意境。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句也“染”得非常有特色。
“绕”字写出了柳枝环绕堤岸的迤逦之态,“卷”字写出了钱塘江浪涛的气势。
一柔一刚,一静一动,极富画面感。
“市列”三句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杭州当时的富庶与奢华。
上阙先总后分,先点后染,情感蕴藉其中,体现了词之为体的审美特质。
词的下阕也一样用到了“点染”手法。
首句“重湖叠巘清嘉”简洁明了地对西湖之美做了一个总括,接着便一步一景,对西湖之美做了细笔描摹。
《望海潮》点染艺术欣赏“点染”指的是工笔画中的一种染色技巧,一笔蘸上深浅不同的色彩在画面上连点带染,取灵动之意。
是处理背景或小型花卉的时候时常用到技法。
此法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点”,就是正明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旨意,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侧面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对其有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
说到“点染”,我们要注意到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的例析:“词有点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柳岸晓风残月”。
上二句点明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他强调的是,“点染”之间不能“有他语相隔”,只能是一气而下。
柳永《雨霖铃》下阕,举笔便点明离别的冷落、凄清,接着便以“清秋”作第一重渲染,再用“柳岸晓风残月”作第二重杨渲染,其冷落、凄清之气氛便具体可感了。
“点染”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
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
“点染”在《望海潮》表现为“点”即抽象评点,“染”为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
从上阙来看,前三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点出钱塘优越的地理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以及“自古繁华”的地位。
接着就从这三方面分别详细描绘,是“染”。
“三吴都会”是“点”,“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染”,描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和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
“东南形胜”是“点”,“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染”,由市内说到郊外,写出了钱塘江岸的柔美和钱塘江潮的壮美。
“钱塘自古繁华”是“点”,“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染”,写出了商业的繁荣,、市民的殷富。
“竞豪奢”,则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简单来说,“形胜”“都会”“繁华”六字点出了杭州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
接着通过具体的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大都市的风采:雕栏画栋,房屋密集,人口众多,社会太平,百姓富足。
望海潮点染手法
望海潮中把江南钱塘的美景用点染的表现手法突出的,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望海潮》和《雨霖铃》里面都有用到铺叙和点染的手法。
另外表现手法包括:
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
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
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
望海潮柳永赏析翻译望海潮柳永赏析翻译望海潮柳永赏析翻译,是北宋婉约派著名词人柳永的作品,望海潮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词牌名,柳永的这首观海潮全名是《望海潮·东南形胜》,这首词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主要描写了杭州的富庶美丽。
原文: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望海潮翻译:杭州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
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
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
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钱塘江沙堤,澎湃的潮水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
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
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
晴天欢快地吹奏羌笛,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
千名骑兵簇拥着巡察归来的长官。
在微醺中听着箫鼓管弦,吟诗作词,赞赏着美丽的水色山光。
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描绘出来,回京升官时向朝中的人们夸耀。
望海潮字词解释:⑴三吴:即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三郡,在这里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⑵钱塘:即今浙江杭州,古时候的吴国的一个郡。
⑶烟柳:雾气笼罩着的柳树。
画桥:装饰华美的桥。
风帘:挡风用的帘子。
翠幕:青绿色的帷幕。
参差:参音此跟反,差音此衣反。
近似;高下不齐貌。
⑷云树:树木如云,极言其多。
怒涛卷霜雪: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
天堑:天然沟壑,人间险阻。
一般指长江,这里借指钱塘江。
珠玑:珠是珍珠,玑是一种不圆的珠子。
这里泛指珍贵的商品。
语文必修四柳永《望海潮》赏析柳永《望海潮》赏析望海潮(宋)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解释】形胜:地理条件优越三吴:《水经注》以吴兴、吴郡、令稽为三吴。
钱塘,旧属吴郡。
都会:大都市。
风帘:挡风的帘子。
参差:指房屋楼阁高低不齐。
云树:树木远望似云,极言其多。
堤:钱塘江防潮汛的大堤。
怒涛:汹涌的潮水。
霜雪:比喻浪花。
天堑(qiàn):天然的险阻,这里指钱塘江。
珠玑:泛指珍宝等珍贵商品。
盈:充满,言其多。
重湖:这里指西湖,西湖以白堤为界,分为外湖、里湖,故称重湖。
叠巘(yǎn)):重叠的山峰。
清嘉:清秀美丽。
嘉,一般作“佳”。
三秋:农历九月。
羌管:笛子出自羌族,故称羌管。
这里泛指乐器。
泛夜:指在夜间飞扬。
嬉嬉:欢乐快活的样子。
莲娃:采莲的姑娘。
千骑:形容州郡长宫出行时随从众多。
高牙:古代将军旗竿用象牙装饰,故称牙旗。
这里指大官高扬的仪仗旗帜。
烟霞:山水美景。
异日:他日。
图:描绘。
凤池:即凤凰池。
原指皇帝禁苑中的池沼,多代指中书省,这里泛指朝廷。
【解析】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带给人们的美感也是多样的,或壮美,或柔美,词人面对不同的美景,也会写出不同风格的作品。
以婉约词风著称的李清照面对壮阔的大海,写下了那首以豪放著称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被称为婉约派正宗的柳永在钱塘观潮、西湖览胜的时候,自创新曲,谱写了这首风格豪放的《望海潮》。
钱塘江畔的杭州自古就是著名的大都市,风景秀丽,经济繁荣,人文荟萃,有许多诗人、词人曾经歌咏过这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留下了许多广为流传的作品,柳永的《望海潮》堪称是歌咏这座城市的代表性作品,他以豪放的笔墨给我们形象地展示了宋初杭州城的富庶与秀丽。
《望海潮》课文赏析原文: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
云绕堤沙,怒涛卷霜,天堑(qin)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yǎ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qiāng)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sǒu)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参考注释:三吴:即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三郡,在这里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钱塘:即今浙江杭州,古时候的吴国的一个郡。
烟柳:雾气笼罩着的柳树。
画桥:装饰华美的桥。
风帘:挡风用的帘子。
翠幕:青绿色的帷幕。
参差:参音此跟反,差音此衣反。
近似;高下不齐貌。
云树:树木如云,极言其多。
怒涛卷霜雪: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
天堑:天然沟壑,人间险阻。
一般指长江,这里借指钱塘江。
珠玑:珠是珍珠,玑是一种不圆的珠子。
这里泛指珍贵的商品。
重湖:以白堤为界,分为里湖和外湖,所以也叫重湖。
巘(yǎn):大山上之小山。
叠巘:层层叠叠的山峦。
此指西湖周围的山。
巘:小山峰。
清嘉:清秀佳丽。
三秋:秋季,亦指秋季第三月,即农历九月。
王勃《滕王阁序》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柳永《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三季,即九月。
《诗经王风采葛》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
三秋谓九月也。
设言三春、三夏其义亦同,作者取其韵耳。
亦指三年。
李白《江夏行》有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羌管(qiāng):即羌笛,羌族之簧管乐器。
这里泛指乐器。
弄:吹奏。
菱歌泛夜:采菱夜归的船上一片歌声。
菱:菱角。
泛:漂流。
高牙:高矗之牙旗。
牙旗,将军之旌,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
这里指高官孙何。
吟赏烟霞:歌咏和观赏湖光山色。
烟霞:此指山水林泉等自然景色。
异日图将好景:有朝一日把这番景致描绘出来。
异日:他日,指日后。
图:描绘。
凤池:全称凤凰池,原指皇宫禁苑中的池沼。
望海潮中的点染手法
《望海潮》这首词以点染手法,淋漓尽致地描摹了杭州的富庶与美丽。
上片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开篇即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全貌,点出杭州位置重要、历史悠久。
接着对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做了富于特征的描写,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几句,写都市房屋密集,人烟阜盛,市民富足,生活安闲。
下片则点染了西湖的美景和游人的欢乐,以及当地的民俗风情,使读者对杭州有了更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点染手法在这首词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上片中的“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几句,通过点染手法,将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点,即点明,将所要描绘的景物特征扼要地写出来;染,即渲染、烘托,用铺叙展衍的方法,将景物加以具体描绘,使其形象更加鲜明。
这首词的点染手法,不仅体现在对杭州自然风光和都市繁华的描绘上,还体现在对西湖美景和游人的欢乐的描绘上。
如“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几句,通过点染手法,将西湖的美景和游人的欢乐生动地展现出来,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了杭州的美丽和繁华。
总的来说,《望海潮》这首词通过点染手法,将杭州的富庶与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也使读者对杭州有了更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望海潮》翻译赏析《望海潮》翻译赏析《望海潮》这一词牌名是柳永创制的,大概取意于杭州是观潮胜地。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望海潮》翻译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望海潮》翻译赏析篇1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译文] 雾气笼罩着的柳树,如画的彩桥,挡风的帘子,绿色的帷幕,房屋高低不齐,有十万人家。
[出自] 柳永《望海潮》《望海潮》北宋.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注释】⑴行胜—地理形势特别好的地方。
⑵三吴—今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和东部一带。
这里古代是吴郡、吴兴郡和会稽郡,都曾经属于吴国。
都会—人口和货物集中的大城市。
⑶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唐宋时已经是一座著名的大城市。
⑷烟柳—雾气罩着的柳树。
这句写美丽的景色。
⑸风帘—挡风的帘子。
幕—帐幕。
这句写富贵人家的陈设。
⑹参差(cēncī)—高下、大小不齐的样子。
(形容房屋的外形)。
⑺云树—树木茂密如云。
⑻怒涛—每年阴历八月钱塘江有特大的潮汛。
这句说;又急又高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
⑼天堑(欠qiàn)—险要的江河。
这里指的是钱塘江。
涯(牙yá)—边际。
⑽玑(机jī)—珠子。
这句说:市场上陈列的商品尽是珍珠宝货。
⑾绮(起qǐ)—彩色的丝绸。
这句说—大户人家穿的都是绫罗绸缎。
⑿竞豪奢—比赛豪华,赌阔气。
⒀重(虫chóng)湖—西湖分里湖和外湖两区。
叠巘(演yǎn)—层层叠叠的山峰。
⒁三秋—阴历九月。
桂子—桂花⒂。
羌(枪qiāng)管—笛子。
相传笛子是羌(我国古代西北方的一个民族)地出产的。
弄—吹奏。
这句说景色晴和的时候处处演奏着音乐。
⒃泛—漂浮。
这句说:采菱夜归的船上一片歌声⒄。
嬉嬉—游玩得很快乐的样子。
《望海潮》全文及赏析《望海潮》全文及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望海潮》全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qiàn)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yǎn)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qiāng)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sǒu)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作品注释⑴三吴:即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三郡,在这里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⑵钱塘:即今浙江杭州,古时候的吴国的一个郡。
⑶烟柳:雾气笼罩着的柳树。
画桥:装饰华美的桥。
风帘:挡风用的帘子。
翠幕:青绿色的帷幕。
参差:参音此跟反,差音此衣反。
近似;高下不齐貌。
⑷云树:树木如云,极言其多。
怒涛卷霜雪: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
天堑:天然沟壑,人间险阻。
一般指长江,这里借指钱塘江。
珠玑:珠是珍珠,玑是一种不圆的珠子。
这里泛指珍贵的商品。
⑸重湖:以白堤为界,西湖分为里湖和外湖,所以也叫重湖。
巘(yǎn):大山上之小山。
叠巘:层层叠叠的山峦。
此指西湖周围的山。
巘:小山峰。
清嘉:清秀佳丽。
⑹三秋:①秋季,亦指秋季第三月,即农历九月。
王勃《滕王阁序》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柳永《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②三季,即九月。
《诗经·王风·采葛》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
三秋谓九月也。
设言三春、三夏其义亦同,作者取其韵耳”。
亦指三年。
李白《江夏行》有“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⑺羌管(qiāng):即羌笛,羌族之簧管乐器。
望海潮·东南形胜原文、翻译及赏析望海潮·东南形胜原文、翻译及赏析《望海潮·东南形胜》是宋代词人柳永创作的一首词。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望海潮·东南形胜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海潮·东南形胜宋朝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望海潮·东南形胜》译文杭州地处东南方,地理形势优越,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
雾气笼罩着的柳树、装饰华美的桥梁,挡风的帘子、青绿色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
茂盛如云的树木,环绕着钱塘江沙堤,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
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
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
晴天欢快地吹奏羌笛,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
孙何外出时,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声势暄赫。
在微醺中听着箫鼓管弦,吟诗作词,赞赏着美丽的水色山光。
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画出来,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望海潮·东南形胜》注释三吴:即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三郡,在这里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钱塘:即今浙江杭州,古时候的吴国的一个郡。
烟柳:雾气笼罩着的柳树。
画桥:装饰华美的桥。
风帘:挡风用的帘子。
翠幕:青绿色的帷幕。
参差:高低不齐的样子。
云树:树木如云,极言其多。
怒涛卷霜雪: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
天堑:天然沟壑,人间险阻。
一般指长江,这里借指钱塘江。
一、点染手法的体现清朝文艺评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烘托渲染所点明的情感。
在词中,点笔和染笔通常是紧密相连的。
《望海潮・东南形胜》是柳永歌颂钱塘一地的“形胜”与“繁华”之美的慢词。
纵观全词,作者除铺叙、互文和对仗之外,还运用了点染的表现手法。
点笔之一:“形胜”“繁华”。
徐培均先生这样评价这首词:“东南形胜”三句运用“点”,点明杭州“形胜”“繁华”特点,“烟柳”以下多角度、多层次的描摹渲染杭州的“形胜”“繁华”,堪称“工笔重彩”的传世佳作。
这段话正是对本词点染手法运用的理论性表述,也是对本词点染手法表达效果的充分肯定。
词的上阕首先总的概括了“钱塘”印象:“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读来仿佛身临其境,有一种居高临下、杭城全景一览无余之感,给了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
词人紧接着连续用了三个场景非常紧凑地渲染杭城的都市“繁华”,即上阕截取杭城的街巷河桥之美、郊外江堤猛浪、人民生活富足三个方面的细节描写,是为上阕“形胜”“繁华”三方面内容的染笔。
在鉴赏角度上形成了视觉转换、动静结合、远近高低、景物色对比等方式的渗透,着力渲染杭城“形胜”之极、“繁华”之盛,展现出一幅热闹又宁静的市郊生活画面。
点笔之二:“清嘉”。
下阕作者把笔锋转向了对西湖风景的刻画,“清嘉”即秀美之意,“清嘉”一词高度概括了湖山之美,成为又一个点笔,下文则是对它的渲染和烘托。
杭城之美在西湖,西湖之美在桂子、更在荷花,故点到桂子、荷花又是选点显面,实写桂荷,实际上代表了此地更多的美景、宝物,不光是点到即止,令读者由此及彼产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桂子”与“荷花”分别照应前文的“叠t”和“重湖”,这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衬托出西湖的秀美,是染笔之一。
湖面羌管、菱歌,垂钓老者,采莲孩童的嬉戏,景美人欢,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流露在作者笔下。
“弄”字和“泛”字突出了市民怡然自得、和谐诗意的生活状态,这是染笔之二。
《望海潮》赏析(精选6篇)《望海潮》是一首艺术感染力很强的词。
柳永扩大了词的内容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他的词反映了都市的繁华与山川的壮丽。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望海潮》赏析,希望大家喜欢!《望海潮》赏析篇1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山献(音yǎn)清佳。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赏析《望海潮》也是柳永词中广泛传诵的名篇。
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从唐代开始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城市,到了宋代又有进一步的发展。
柳永在杭州生活过一个时期,对杭州的山水名胜、风土人情有着亲身的体验和深厚的感情,所以,在这首词里,他能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
西湖的美景,钱江潮的壮观,杭州市区的繁华富庶,当地上层人物的享乐,下层人民的劳动生活,都一一注于词人的笔下,涂写出一幅幅优美壮丽、生动活泼的画面。
这画面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描画出杭州的锦山秀水,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面出了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
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这首词是柳永呈献给旧友孙何的作品。
孙何当时任两浙转运使,驻节杭州。
词中“千骑拥高牙”之句,有可能指孙何而言。
由于是呈献杭州官长之作,词中不免对当时的杭州做夸张描写,也免不了要用恭维应酬的话语作结。
但是,更主要的是,透过“竞豪奢”这样的表面现象,读者还可以看到“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盈实富庶,“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的轻快欢欣,以及“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的风流潇洒。
这一切,都只能产生在古代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劳动所创造出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基础之上。
“重湖叠山献”,“烟柳画桥”,也并非天然生就,而是劳动人民治理河山,改造自然的结果。
“云树绕堤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也无一不是劳动人民辛勤的双手造就。
当时,柳永对此大加赞赏并引以为自豪。
《望海潮》点染艺术欣赏
“点染”指的是工笔画中的一种染色技巧,一笔蘸上深浅不同的色彩在画面上连点带染,取灵动之意。
是处理背景或小型花卉的时候时常用到技法。
此法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点”,就是正明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旨意,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侧面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对其有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
说到“点染”,我们要注意到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的例析:“词有点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柳岸晓风残月”。
上二句点明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他强调的是,“点染”之间不能“有他语相隔”,只能是一气而下。
柳永《雨霖铃》下阕,举笔便点明离别的冷落、凄清,接着便以“清秋”作第一重渲染,再用“柳岸晓风残月”作第二重杨渲染,其冷落、凄清之气氛便具体可感了。
“点染”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
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
“点染”在《望海潮》表现为“点”即抽象评点,“染”为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
从上阙来看,前三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点出钱塘优越的地理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以及“自古繁华”的地位。
接着就从这三
方面分别详细描绘,是“染”。
“三吴都会”是“点”,“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染”,描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和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
“东南形胜”是“点”,“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染”,由市内说到郊外,写出了钱塘江岸的柔美和钱塘江潮的壮美。
“钱塘自古繁华”是“点”,“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染”,写出了商业的繁荣,、市民的殷富。
“竞豪奢”,则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简单来说,“形胜”“都会”“繁华”六字点出了杭州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
接着通过具体的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大都市的风采:雕栏画栋,房屋密集,人口众多,社会太平,百姓富足。
从词的下阙来看,“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
其中的“染”,从山色之美、湖荷之胜和人文风貌之佳三方面来铺绘,展现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望海潮》的成功,很大程度在于点染手法的娴熟运用,无论是上阙还是下阙,都用到了。
词人着力于“染”,目的在于“点”,最终达到了投赠的目的:着力铺绘渲染钱塘的繁华,展现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其根本用意在于歌颂在此地任地方官的好友孙何治郡有方,政绩卓著。
当然今天我们欣赏此词,并不在强调此种借诗文作奉承的方式与做法,而是学习写景状物的特别技法,明白“点染”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