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N家族与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37.92 KB
- 文档页数:4
恶性肿瘤最新研究进展及治疗趋势分析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于恶性肿瘤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本文将探讨恶性肿瘤最新研究进展以及治疗趋势,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一、背景介绍恶性肿瘤是一类高度恶性的肿瘤,其生长迅速且有侵袭性,往往会进一步向周围组织扩散与转移。
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而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为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最新研究进展1. 基因研究: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与恶性肿瘤相关的基因突变。
这些突变的发现为人们更好地理解恶性肿瘤的发生机制提供了线索,同时也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2. 免疫疗法:近年来,免疫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正在被广泛研究。
它通过激活机体自身免疫系统,增强对恶性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清除能力,以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
目前,免疫疗法已经在多种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3. 靶向治疗:针对恶性肿瘤细胞内部的特定靶点进行治疗是一种治疗趋势。
通过选择性地抑制肿瘤细胞内的特定分子或信号通路,靶向治疗可以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
4. 综合治疗:综合治疗是指将不同治疗方式相结合,以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综合治疗通常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免疫疗法等多种手段,通过多角度、多途径的治疗来提高恶性肿瘤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三、治疗趋势分析随着恶性肿瘤研究的深入,未来的治疗趋势将有以下几个方向:1. 个体化治疗:基于个体基因序列特点的治疗模式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患者基因组的分析,医生可以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
2. 多学科协作:恶性肿瘤的治疗往往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包括肿瘤学、外科学、放射学、放化疗等。
未来,多学科团队将更加密切合作,共同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3. 创新技术的应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如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将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更多新的手段。
癌症的未来恶性肿瘤研究的前沿技术癌症一直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健康挑战之一,恶性肿瘤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许多前沿技术被应用于恶性肿瘤的研究和治疗,为癌症的未来带来了希望。
本文将介绍几种目前在恶性肿瘤研究中应用的前沿技术。
基因组学在癌症研究中的应用早已有所涉猎,但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我们对于肿瘤基因组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
通过对肿瘤样本和术后存活样本进行基因组学分析,研究人员可以揭示出癌症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基因变异,并进一步探索潜在的治疗靶点。
例如,EGFR和HER2在许多肿瘤类型中被发现过度表达,成为研究肿瘤治疗的热点。
免疫疗法作为恶性肿瘤治疗的创新方法,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通过激活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恶性肿瘤,免疫疗法极大地提高了肿瘤患者的生存率。
例如,抗PD-1抑制剂以及CAR-T细胞疗法在某些恶性肿瘤类型中已经显示出很好的治疗效果,为癌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机会。
液体活检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测方法,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肿瘤活检方法。
通过分析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循环肿瘤DNA和细胞,我们可以检测和监测肿瘤的存在及其变异,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评估疗效。
液体活检不仅方便快捷,还可以获取到肿瘤异质性的信息,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也在恶性肿瘤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和大规模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可以帮助诊断和预测肿瘤,提高病理学和影像学的准确性。
同时,人工智能还能够帮助优化治疗方案,预测治疗效果以及提供指导诊断和治疗决策的决策支持系统。
细胞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前沿技术之一,它涉及到对于患者自身免疫细胞的采集和转化。
通过工程化患者的免疫细胞,我们能够增强其攻击肿瘤的能力,并使其能够更好地识别和消灭肿瘤细胞。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已经在某些恶性肿瘤类型中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癌症的未来恶性肿瘤研究的前沿技术包括基因组学、免疫疗法、液体活检、人工智能以及细胞免疫治疗。
网络出版时间:h04)-3-2316:29网络出版地址:htt p s://ki.nePkcms/dePiA34.1073.R.20414324.0915.015.html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的研究进展支文雪1,2,刘红刚0摘要:子宫内膜癌(endometriei carcinoma,EC)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异质性大,传统组织病理学评价可重复性较低,各型之间组织学特点常存在重叠,在临床诊疗实践中的劣势日益凸显。
2010年美国癌症基因组图谱提出的TCGA分子分型,为预测患者预后及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信息,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该文就近年来各分子亚型的研究进展和临床病理特征以及优化检测流程进行综述,以期将传统病理学诊断与分子分型相结合,为更精准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预后评估及疗效预测提供信息。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研究进展;检测流程中图分类号:R737.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01-7369(2041)03-036)-04doi:10.13315/ki.cjcep.2041.03.015子宫内膜癌(endometriei carcinoma,EC)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1]。
目前组织学分型和分级是EC分类的基石[],是临床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指标。
然而由于EC异质性大,传统组织学分型和分级可重复性低,各型之间组织学特点常存在重叠,有时不能完全满足临床对于预测预后和精准治疗的需求。
因此,寻求一种重复性更高、对治疗更有指导意义的分类方法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
2010年美国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研究将EC分为POLE超突变型、微卫星不稳定(mhnswUho in-sPki/tp p MSI)高突变型、低拷贝数型(copy number kw, CNL)/微卫星稳定型(mic/wOeUito sPOlo,MSS)和高拷贝数型(copy number high,CNH)/类浆液样型[],其中POLE超突变型预后最好,高拷贝数型预后最差。
肿瘤中CCN蛋白的表达及作用机制
杨华宇;马秀梅
【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年(卷),期】2013(29)12
【摘要】CCN蛋白家族目前共有6个成员,分别是Cyr61、CTGF、Nov、WISP-1、WISP-2、WISP-3.它们结构相似,均富含保守的半胱氨酸,具有广泛的生物学特性,都与机体组织创伤修复密切关联,与机体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相联系.近年来关于CCN家族蛋白在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中所起作用的研究成为热点,并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新思路.
【总页数】3页(P1341-1343)
【作者】杨华宇;马秀梅
【作者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呼和浩特,010110;内蒙古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呼和浩特,0101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2
【相关文献】
1.肾上腺肿瘤组织中Survivin蛋白和PTEN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J], 秦自科;周芳坚;戴宇平;陈炜;侯景辉;韩辉;刘卓炜;余绍龙;张钉钻;杨建安
2.MACC1和E-cadherin蛋白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J], 孙懿;杜红禹;高志安
3.Occludin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J], 白璐; 王涛; 张喆; 贡雪; 朱秀坤; 姜彦多
4.mortalin蛋白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肿瘤转移能力的影响 [J], 王馨悦; 李楠; 董兵; 杨洋; 林贞花
5.CD10、Nestin蛋白在皮肤附属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J], 戎锡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恶性肿瘤研究肿瘤发生关键基因的新突破恶性肿瘤是现代医学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恶性肿瘤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研究人员在恶性肿瘤发生关键基因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恶性肿瘤是由一系列突变基因引发的。
这些突变基因可能存在于细胞的DNA中,导致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分裂受到抑制,进而发展成为肿瘤。
因此,寻找并研究恶性肿瘤发生关键基因对于了解肿瘤形成机制和寻找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系列与恶性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基因。
其中,一些基因在特定类型的肿瘤中起着关键作用,成为研究的焦点。
例如,TP53基因是一个常见的肿瘤抑制基因,在多种恶性肿瘤中突变率较高,突变后会导致细胞失去正常的生长和凋亡功能,从而促进肿瘤的发展。
研究人员通过深入研究TP53基因的突变机制,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除了已知的基因之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些新的与恶性肿瘤发生相关的基因。
这些基因的突变与特定类型的肿瘤有关,通过研究这些基因的功能以及突变机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肿瘤的形成。
例如,最近的研究表明,在乳腺癌中存在一个新的关键基因BRCA1,其突变会导致DNA修复功能受损,进而促进肿瘤的发展。
通过对BRCA1基因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进一步研究肿瘤发展的机制,并开发针对这一基因的治疗方法。
除了研究单个关键基因之外,研究人员还通过整体基因组测序等技术手段,对多个基因同时进行研究,以全面了解肿瘤发生的机制。
这种方法可以发现新的肿瘤相关基因,并揭示其在肿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大规模的基因组测序研究,科学家们已经在多种恶性肿瘤中鉴定出了一系列新的关键基因,为肿瘤治疗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此外,人工智能在恶性肿瘤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利用人工智能的强大计算和学习能力,研究人员可以从大量的基因数据中挖掘出与肿瘤发生相关的模式和规律。
通过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基因组数据,研究人员可以发现更多的肿瘤发生关键基因,并深入研究其功能和作用机制,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
抗癌新希望恶性肿瘤的最新研究进展恶性肿瘤是以其高度侵袭性和容易转移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抗癌的新方法和疗法,以提供更有效和可靠的治疗方案。
近期的研究表明,一些新的希望正在出现,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打开新的大门。
一、免疫疗法免疫疗法是近年来最受关注的肿瘤治疗技术之一。
通过激活和增强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疗法可以帮助身体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
目前有几种免疫疗法已经获得临床应用,例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AR-T细胞疗法等。
这些新型疗法的研究和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在某些病例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
二、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已经成为分子生物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
这种技术可以针对肿瘤细胞中的异常基因进行修复或删除,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们可以精确地干预细胞的遗传信息,并消除恶性肿瘤的发展。
虽然该技术目前在临床应用上还存在一些挑战,但其潜力不容忽视。
三、靶向药物治疗靶向药物治疗是一种通过抑制或干扰肿瘤细胞的特定分子和信号通路来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
相比传统的放疗和化疗,靶向药物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和更少的副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被研发并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例如,针对乳腺癌和黑色素瘤的靶向药物治疗在提高患者生存率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四、光动力疗法光动力疗法是一种利用光敏剂和激光光源来杀死肿瘤细胞的疗法。
它可以通过调节光敏剂的光敏性来选择性地杀死恶性肿瘤细胞,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伤害。
这种治疗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例如晚期肺癌和头颈部癌症等。
相比传统的外科手术和化学治疗,光动力疗法具有更少的创伤和更好的治疗效果。
五、热疗和冷冻疗法热疗和冷冻疗法是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的肿瘤治疗方式。
热疗通过加热肿瘤部位,使肿瘤细胞受热而死亡;冷冻疗法则通过将低温应用于肿瘤部位,以达到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
这两种疗法的研究表明,它们在一些特定类型的肿瘤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包括肺癌、肾癌和前列腺癌等。
亚硝脲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西l1辰抓lj韶,亚硝脲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药物研宄所!兰综述李风幂审较艮-7亚硝脉是一类重要的抗肿瘤药物,具有广谱的抗癌话性,临床研究已证实对多种恶性肿瘤有效.但是,由于其延迟性,蓄积性的血液毒性作用,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目前,人们已对亚硝腮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进行了广泛研究,合成了一系列恬性较高,毒性较低的新抗肿瘤药物.下面就亚硝脲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情况简介如下:一,历史回顾自1956年美国最先对亚硝臊化合物1一甲基~硝基一1一亚硝基胍研究以来,人们已开发了一系列活性显着的亚硝腮类抗肿瘤药物”,这包括六十年代中期进入l瞄床使用的卡奠司汀(Carmustir~e,BcNu)和链脲霉素, No■CNU七十年代上市的洛莫司汀(Lomustine,CCN 呷一一.0∞ccNUU)和司莫司汀(Semustine,MeCCNU)以及—C,∞Mo-~~NU1980年推向市场的尼莫司汀(Nimustine, -fcm一”,NOACNUACNU)等.近几年来,随着对亚硝脲类化合物的深入研究,人们又合成了一系列新的活性较高,毒性较低的亚硝脲类抗肿瘤药物. 一66—/,二,临床中研究的亚硝脲类抗肿瘤药物1.雷洛司汀(Ranomusfine,MCNU)MCNU是1987年在日本首次上市的新一t4o∞/0,———一VMCNU.”亚硝脲类抗肿瘤药物,为水溶性亚硝脲药的代表物,对多种实验肿瘤有效】.静注本品15mg/kg,对乳腺癌异种移植裸鼠肿瘤缓解率达73%显着优于CCNU和AcNU【. 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人和动物(大鼠,狗)静注本品后,血药浓度呈双相性消失,连续使用可在脂肪,动脉,脑下垂体,甲状腺和肾上腺内蓄积,但无残留性.脑肿瘤患者静脉内给药后5o分钟脑瘤内浓度达峰值,以后和血浆内相似,呈双相性消失.本品的毒性较小,静注后的LD,o值,小鼠为41.2~45.Omg/kg,大鼠为31.8~32.2 rag/kg.大鼠使用本品1mg/kg以上剂量,可抑制体重增加,骨髓再生不良白细胞减少.狗使用本品0.5mg/kg以上剂量时,体重减轻,白细胞减少骨髓再生不良,精子细胞及胸腺萎缩.I,Ⅱ期的l瞄床研究显示”,静注本品的最佳适应症是红细胞增多,慢性骨髓样自血病,血小板增多等.在Ⅱ期临床研究中, Masaoka骞报道1.2a,静注本品50~160rag/ 111,间歇1~3个月可重复用药(据血小板和自细胞数情况)51例慢性骨髓样白血病(CML)的完全缓解率为8j为,16例血小板E螽二露疆瓦丽晤孺I};增多症的缓解率为鹊%,15例红细胞增多为98%.其中,5例严重的CML患者以前曾用过白消安治疗.另一组,在MCNU和白消安的对比研究中,共有77例可评价的CML患者,40例用MCNU治疗,37例用白消安治疗,两组的缓解率和生存率没有差异, 但是其完全缓解期则显着不同,用MCNU的患者缓解率高于后者.另外,Uzuka等报道,70例晚期骨髓瘤患者,用环磷酰胺和瓶的松龙(cP),BCNU,环磷酰胺,甲基苄肼和强的松龙(BCPP)及MCNU,环磷酰胺,氮芥和强的松龙(MCMP)~种不同方案作一线治疗,其总缓解率分别为76.2,86.I为和9l字矗,其中完全缓解率分别为’26.1,毛, 33.3笳和63.7.这个初步的实验结果表明,MCMP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具有很好的疗效.2.福莫司汀(Fotemustine)Fotemustlne(S10036’福莫司汀是1989年上市的脂溶性亚硝脲新药,对多种肿瘤有效u,尤其是对恶性黑色素瘤疗效显着,优于以往的亚硝脲类药物.临床上,153例可评价的播散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客观缓解率达24.2两,其中, 脑转移为25.0,内脏为l9%,非内脏为31.8届,以前未治疗过的为30.7弗.此药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恶性淋巴瘤和肾癌等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其疗效有待于临床评估.3.牛磺莫司~T(Tauromustine,TCNU)SO:H口●】)NOTCNUTCNU是临床上正在研究的一种新水溶性亚硝脲类抗肿瘤药物,对各种培养的人体肿瘤,具有与BCNU和CCNU相似的活性; l∞2年寡l8卷第2翔体内试验中对WaIkel”956肉瘤的治疗指数高于BCNU和CCNU2~4倍”:临床研究中”,,口服本品130m,间歇5周,可治疗多种恶性肿瘤,包括各种肺癌,肾癌,乳腺癌,卵巢癌,恶性黑色素瘤,恶性神经膝质瘤和淋巴瘤等,其疗效优于或等同于其它亚硝脲类药物.本品的毒性轻微,一般耐受性好.与BCNU比较,骨髓毒性较大(为剂量限制性毒性肝脏毒性较小总的来说,TCNU是一个很有前途的亚硝脲类抗肿瘤药物.4.TA一077ACNU,MCNU,GANU,CCNU, MeccNu等),且毒性较低.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n,本品的血药浓度呈相性消失,d相半减期为1.06分钟,口相半减胡为9.16 分钟.目前,本品已进入Ⅲ期临床研究,很有希望成为口服的药物大量上市.此外,临床上正在进行I或Ⅱ期研究的一6i一亚硝脲类新药还有PCNUt”,HeCNU’,SLGNU”,CGP-6809和CNUA’等,它们都显厅出较好的抗癌活性.oNNO.PCNLIIc脚kOH2】咖№HeCNU~GP~809另外,由于许多肿瘸占据筐体激素受俸,以及亚硝脲类药物内在的抗肿瘤活性特别强.因此,合成以甾体激素为骨架(或载体) 的亚硝脲类化合物,进行靶向化疗,将有可能显着提高抗癌效果根据这个构思,人们已经合成了一些甾体类亚硝脲化合物.其中,在二.一68一分结构制得1Ta—cNu∞’和CNC-ala-17E-2,在体外和动物试验时,都显示了抑制乳腺癌细胞的抗肿瘤活性.总之,由于亚硝脲类化台物具有广谱而显着的抗肿瘤作用因此,合成新的高效,低毒的或专一性强的亚硝脲类药物将是很有意义的.参考文献【i]DrugsFurl9a6.12:585[2]DrugsFut1986.11:762【3】ToanJCetai:JNeurooncol1990.8(1,:4I【1]Mi9ragamiMetak(ToKagakuRyoh~1990.17(2):2邓【5].~1ineuraKet81:Ac扭-NenrochlrWien1990, lO3(]r2,:62C6]MasaokoTetal:G&nToKagakuRyoho1990. 17(2):8Ol[]UzukaYetal;GanToKagakul~yoho1990,17(SPt1):1t81(8】Y amashlmaTetal:~eurosurgery1990.26(5) 794[9]KiyaKetal:GanToKagakuRyoho1990.17(2):991【10]Kitajim~KetaJ:OanToKagakuRyoho1989.is(11):3578[“]CourV etal:Onkologio1990.l3(1):f[12]J~cqui[1atcetakCancer1990.66(9):1878【I8】Le-Chev~[iorret”:EmJCancerC/in0n c0tL989.25(11):1651[1叼Gundersenseta】:EurJc0JQLC@fC/inoncof lg8.【4)655E15]SVhitt]e【ReaI:BrJ~ourosmgLgl(3).365[1叼GatzemeierUetai:OnkoLogie[990.I3(3】.【86 ElT]BachFetal:EurJCancerL990.26’4’545[18]DragsFur1985.10(2):189[19]KayashidaKetal;JPharma~obiodnl98’i10(10).528[203FeunIetal:Oncology1990.47(5):389口】]RubiesJM:InvestNeⅥ?Drugs1989.7(9—3) 239[22】~ieerLetal:BiochemPharm蛐I1989.39(6): 929[23]】.Lm14yetal:BiochemPhm&c.l1988.37【l3): 2625两二两再虿I前而≯”¨受饥MH洲~。
第25卷第6期2005年12月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J o u r n a l o f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a t h o l o g y a n d C l i n i c a l M e d i c i n e V o l .25 N o .6D e c . 200506 L i D M ,S u nH .T E P 1,e n c o d e d b y ac a n d i d a t e t u m o r s u p p r e s s o r l o -c u s ,i s a n o v e l p r o t e i nt y r o s i n e p h o s p h a t a s e r e g u l a t e db y t r a n s f o r m i n g g r o w t h f a c t o r b e t a [J ].C a n c e r R e s ,1997,57(11):2124-2129.07 M y e r s M P ,S t o l a r o v J P ,E n g C ,e t a l .P T E N ,t h e t u m o r s u p p r e s s o rf r o m h u m a nc h r o m o s o m e 10q 23,i sad u a l -s p e c i f i c i t yp h o s p h a t a s e [J ].P r o c N a t l A c a dS c i U S A ,1997,94(17):9052-9057.08 S i m p s o n L ,P a r s o n s R .P T E N :l i f ea s a t u m o r s u p p r e s s o r [J ].E x pC e l l R e s ,2001,264(1):29-41.09 D e i c h m a n nM ,T h o m eM ,B e n n e r A ,e t a l .P T E N /M M A C 1e x p r e s -s i o n i nm e l a n o m ar e s e c t i o ns p e c i m e n s [J ].B r JC a n c e r ,2002,87(12):1431-1436.10 M e u i l l e tE J ,M a h a d e v a n D ,B e r g g e r e nM ,e t a l .T h i o r e d o x i n -1b i n d s t o t h e C 2d o m a i n o f P T E Ni n h i b i t i n g P T E N ′s l i p i d p h o s p h a t a s e ac t i v i t y a nd me m b r a n eb i n d i n g :a m e c h a n i s mf o r t h e f u n c t i o n a l l o s s o f P T E N ′st u m o rs u p p r e s s o r a c t i v i t y [J ].A r c hB i o c h e m B i o p h y s ,2004,429(2):123-133.11 H a m a d aK ,S a s a k i T ,K o n i P A ,e t a l .T h eP T E N/P I 3Kp a t h w a yg o v e r n s n o r m a l v a s c u l a r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t u m o ra n g i o g e n e s i s [J ].G e n e s D e v ,2005,19(17):2054-2065.12 Wa i t eK A ,E n gC .P r o t e a nP T E N :f o r m a n df u n c t i o n [J ].A m JH u m G e n e t ,2002,70(4):829-844.13 G a g n o nV ,M a t h i e uI ,S e x t o nE ,e t a l .A K Ti n v o l v e m e n t i n c i s p l a -t i nc h e m o r e s i s t a n c eo f h u m a nu t e r i n e c a n c e r c e l l s [J ].G y n e c o l O n -c o l ,2004,94(3):785-795.14 M a y oL D ,D i x o nJ E ,D u r d e nD L ,e t a l .P T E N p r o t e c t s p 53f r o mM d m 2a n d s e n s i t i z e s c a n c e r c e l l s t oc h e m o t h e r a p y [J ].B i o l C h e m ,2002,277(7):5484-5489.15 M a y o L D ,D o n n e r D B .T h e P T E N ,M d m 2,p 53t u m o r s u p p r e s s o r -o n c o p r o t e i nn e t w o r k [J ].T r e n d sB i o c h e m S c i ,2002,27(9):462-467.16 S u l i s M L ,P a r s o n s R .P T E N :f r o m p a t h o l o g yt o b i o l o g y [J ].T r e n d sC e l l B i o l ,2003,3(9):478-483.17 M i t a M M ,M i t a A ,R o w i n s k y E K .M a m m a l i a n t a r g e t o f r a p a m y c i n :an e wm o l e c u l a rt a r g e tf o rb r e a s tc a n c e r [J ].C l i nB r e a s t C a n c e r ,2003,4(2):126-137.18 G i n n -P e a s eM M ,E n gC .I n c r e a s e dn u c l e a r p h o s p h a t a s ea n dt e n s i nh o m o l o g u ed e l e t e do nc h r o m o s o m e 10i s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G 0-G 1i n M C F -7c e l l s [J ].C a n c e r R e s ,2003,63(2):282-286.19 V i v a n c oI ,S a w y e r s C L .T h e p h o s p h a t i d y l i n o s i t e 3-k i n a s eA K Tp a t h -w a yi n h u m a nc a n c e r [J ].N a t R e v C a n c e r ,2002,2(5):489-501.20 L e s l i e N R ,B e n n e t t D ,L i n d s a y Y E ,e t a l .R e d o x r e g u l a t i o no f P I 3-k i n a s e s i g n a l l i n gv i ai n a c t i v a t i o no f P T E N[J ].E M B O J ,2003,22(20):5501-5510.21 L i j i m aM ,D e v r e o t e s P .T u m o r s u p p r e s s o r P T E Nm e d i a t e s s e n s i n g o fc h e m o a t t r a x t a n t g r ad ie n t s [J ].C e l l ,2002,109(6):599-610.22 D i c k e r s o n E B ,T h o m a s R ,F o s m i r e S P ,e t a l .M u t a t i o n s of p h o s p h a -t a s e a n dt e n s i nh o m o l o gd e l e t e df r o mc h r o m o s o m e 10i nc a n i n eh e -m a ng i o s a r c o m a [J ].V e t P a th o l ,2005,42(5):618-632.23 H u a n gJ ,K o n t o sC D .P T E N m o d u l a t e s v a s c u l a r e n d o t h e l i a l g r o w t hf a c t o r -m e d i a t e ds ig n a l i n g a n da n g i o g e n i ce f f e c t s [J ].JB i o l Ch e m ,2002,277(13):10760-10766.24 S u z u k i A ,K a i s h o T ,O h i s h i M ,e t a l .C r i t i c a l r o l e s o f P T E Ni nBc e l l h o m e o s t a s i s a nd i m m u n o g l o b u l i nc l a s s s w i t c hre c o m b i n a t i o n [J ].JE x p M e d ,2003,197(5):657-667.C C N 家族与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付 汐 综述 杨竹林 审校(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肝胆胰疾病研究室,湖南长沙410011)摘要:目前所发现的C C N 家族包括C r y 61,C T G F ,N o v ,WI S P -1,W I S P -2和W I S P -3。
恶性肿瘤医学界的最新突破和治疗进展恶性肿瘤是一种常见且危害巨大的疾病,对许多患者和家庭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和痛苦。
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科学研究的深入,恶性肿瘤的治疗也在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本文将介绍恶性肿瘤医学界的最新突破和治疗进展。
一、借助基因编辑技术的精准治疗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医学界关注的热门领域之一,它通过操作和修改人体的基因,有望创造出更为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恶性肿瘤的治疗方面,基因编辑技术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振奋的突破。
例如,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定向破坏癌症细胞的关键基因,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还可以改造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增强免疫系统的杀伤作用,提高抗癌药物的敏感性,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免疫疗法的突破性进展免疫疗法是近年来恶性肿瘤治疗领域的另一个研究热点。
与传统的化疗和放疗不同,免疫疗法通过激活和增强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和杀灭肿瘤细胞,具有更为精准和有效的特点。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
该类药物可以解除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使免疫系统重新获得主动攻击肿瘤细胞的能力。
此外,研究人员还探索出了其他免疫疗法的新领域,如CAR-T细胞治疗、疫苗疗法等,这些疗法都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和潜力。
三、靶向治疗的个体化应用传统的化疗和放疗在治疗恶性肿瘤中仍然起到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对正常细胞的毒性作用,容易导致严重的副作用。
因此,科学家们不断努力寻找能够更加精准和有效地攻击肿瘤细胞的靶向治疗方法。
靶向治疗通过特定的药物或疗法干扰癌细胞的生长和传播,而不会对正常细胞造成明显的伤害。
例如,利用HER2靶点药物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通过抑制HER2信号通路的活性,干扰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存,从而有效地抑制乳腺癌的发展。
此外,个体化医学的快速发展也为恶性肿瘤的治疗带来了更为精确和个性化的选择。
IRF及CCN在食管癌和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的开题报告
题目:IRF及CCN在食管癌和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背景:
食管癌和肺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其死亡率相当高。
虽然现代医学技术不断发展,但对于这两种癌症的治疗还是面临很大的挑战。
因此,深入探究食管癌和肺癌的发生发展机制对于提高对这两种癌症的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IRF和CCN是目前研究比较热门的两个分子。
其中,IRF是干扰素调节因子的缩写,参与了多种免疫和炎症反应的调节;而CCN则是蛋白多糖基底细胞外基质分子家族的缩写,涉及多个细胞和分子的作用。
最近研究发现,IRF和CCN在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食管癌和肺癌为例,探讨IRF和CCN在这两种癌症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研究问题:
1. IRF与食管癌和肺癌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 CCN与食管癌和肺癌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 IRF和CCN在这两种癌症中各自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方法:
本研究将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归纳总结的方式,了解IRF和CCN在食管癌和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包括其对生长、转移、侵袭和治疗的影响等方面。
预期结果:
本研究预计将深入探究IRF和CCN在食管癌和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并从分子水平理解食管癌和肺癌的发生发展机制,为以后的癌症干预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第25卷第6期2005年12月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J o u r n a l o f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a t h o l o g y a n d C l i n i c a l M e d i c i n e V o l .25 N o .6D e c . 200506 L i D M ,S u nH .T E P 1,e n c o d e d b y ac a n d i d a t e t u m o r s u p p r e s s o r l o -c u s ,i s a n o v e l p r o t e i nt y r o s i n e p h o s p h a t a s e r e g u l a t e db y t r a n s f o r m i n g g r o w t h f a c t o r b e t a [J ].C a n c e r R e s ,1997,57(11):2124-2129.07 M y e r s M P ,S t o l a r o v J P ,E n g C ,e t a l .P T E N ,t h e t u m o r s u p p r e s s o rf r o m h u m a nc h r o m o s o m e 10q 23,i sad u a l -s p e c i f i c i t yp h o s p h a t a s e [J ].P r o c N a t l A c a dS c i U S A ,1997,94(17):9052-9057.08 S i m p s o n L ,P a r s o n s R .P T E N :l i f ea s a t u m o r s u p p r e s s o r [J ].E x pC e l l R e s ,2001,264(1):29-41.09 D e i c h m a n nM ,T h o m eM ,B e n n e r A ,e t a l .P T E N /M M A C 1e x p r e s -s i o n i nm e l a n o m ar e s e c t i o ns p e c i m e n s [J ].B r JC a n c e r ,2002,87(12):1431-1436.10 M e u i l l e tE J ,M a h a d e v a n D ,B e r g g e r e nM ,e t a l .T h i o r e d o x i n -1b i n d s t o t h e C 2d o m a i n o f P T E Ni n h i b i t i n g P T E N ′s l i p i d p h o s p h a t a s e ac t i v i t y a nd me m b r a n eb i n d i n g :a m e c h a n i s mf o r t h e f u n c t i o n a l l o s s o f P T E N ′st u m o rs u p p r e s s o r a c t i v i t y [J ].A r c hB i o c h e m B i o p h y s ,2004,429(2):123-133.11 H a m a d aK ,S a s a k i T ,K o n i P A ,e t a l .T h eP T E N/P I 3Kp a t h w a yg o v e r n s n o r m a l v a s c u l a r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t u m o ra n g i o g e n e s i s [J ].G e n e s D e v ,2005,19(17):2054-2065.12 Wa i t eK A ,E n gC .P r o t e a nP T E N :f o r m a n df u n c t i o n [J ].A m JH u m G e n e t ,2002,70(4):829-844.13 G a g n o nV ,M a t h i e uI ,S e x t o nE ,e t a l .A K Ti n v o l v e m e n t i n c i s p l a -t i nc h e m o r e s i s t a n c eo f h u m a nu t e r i n e c a n c e r c e l l s [J ].G y n e c o l O n -c o l ,2004,94(3):785-795.14 M a y oL D ,D i x o nJ E ,D u r d e nD L ,e t a l .P T E N p r o t e c t s p 53f r o mM d m 2a n d s e n s i t i z e s c a n c e r c e l l s t oc h e m o t h e r a p y [J ].B i o l C h e m ,2002,277(7):5484-5489.15 M a y o L D ,D o n n e r D B .T h e P T E N ,M d m 2,p 53t u m o r s u p p r e s s o r -o n c o p r o t e i nn e t w o r k [J ].T r e n d sB i o c h e m S c i ,2002,27(9):462-467.16 S u l i s M L ,P a r s o n s R .P T E N :f r o m p a t h o l o g yt o b i o l o g y [J ].T r e n d sC e l l B i o l ,2003,3(9):478-483.17 M i t a M M ,M i t a A ,R o w i n s k y E K .M a m m a l i a n t a r g e t o f r a p a m y c i n :an e wm o l e c u l a rt a r g e tf o rb r e a s tc a n c e r [J ].C l i nB r e a s t C a n c e r ,2003,4(2):126-137.18 G i n n -P e a s eM M ,E n gC .I n c r e a s e dn u c l e a r p h o s p h a t a s ea n dt e n s i nh o m o l o g u ed e l e t e do nc h r o m o s o m e 10i s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G 0-G 1i n M C F -7c e l l s [J ].C a n c e r R e s ,2003,63(2):282-286.19 V i v a n c oI ,S a w y e r s C L .T h e p h o s p h a t i d y l i n o s i t e 3-k i n a s eA K Tp a t h -w a yi n h u m a nc a n c e r [J ].N a t R e v C a n c e r ,2002,2(5):489-501.20 L e s l i e N R ,B e n n e t t D ,L i n d s a y Y E ,e t a l .R e d o x r e g u l a t i o no f P I 3-k i n a s e s i g n a l l i n gv i ai n a c t i v a t i o no f P T E N[J ].E M B O J ,2003,22(20):5501-5510.21 L i j i m aM ,D e v r e o t e s P .T u m o r s u p p r e s s o r P T E Nm e d i a t e s s e n s i n g o fc h e m o a t t r a x t a n t g r ad ie n t s [J ].C e l l ,2002,109(6):599-610.22 D i c k e r s o n E B ,T h o m a s R ,F o s m i r e S P ,e t a l .M u t a t i o n s of p h o s p h a -t a s e a n dt e n s i nh o m o l o gd e l e t e df r o mc h r o m o s o m e 10i nc a n i n eh e -m a ng i o s a r c o m a [J ].V e t P a th o l ,2005,42(5):618-632.23 H u a n gJ ,K o n t o sC D .P T E N m o d u l a t e s v a s c u l a r e n d o t h e l i a l g r o w t hf a c t o r -m e d i a t e ds ig n a l i n g a n da n g i o g e n i ce f f e c t s [J ].JB i o l Ch e m ,2002,277(13):10760-10766.24 S u z u k i A ,K a i s h o T ,O h i s h i M ,e t a l .C r i t i c a l r o l e s o f P T E Ni nBc e l l h o m e o s t a s i s a nd i m m u n o g l o b u l i nc l a s s s w i t c hre c o m b i n a t i o n [J ].JE x p M e d ,2003,197(5):657-667.C C N 家族与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付 汐 综述 杨竹林 审校(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肝胆胰疾病研究室,湖南长沙410011)摘要:目前所发现的C C N 家族包括C r y 61,C T G F ,N o v ,WI S P -1,W I S P -2和W I S P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