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单元 第二章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06.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综合测试题基础知识部分一、你会选吗(40分)1.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就是说,淮南的橘子移种到淮北就不甜美了。
想一想,产生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壤 B.空气 C.温度 D.阳光2.(2004·泰安中考)近年来,沙尘暴仍然频繁在我国北方发生,严重干扰和危害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
引起沙尘暴的主要原因是破坏了生态平衡。
( )A.人类盲目地开发森林和草原B.北方地区降水量低,常年干旱C.环境污染导致植被大量死亡D.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锐减3.下图是两棵植物,你认为A植物分布在什么环境里 ( )A.干旱地 B.湿润地区 C.寒冷地区 D.温暖地区4.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指 ( )A.农民 B.农作物 C.耕地 D.耕牛5.某高山植物沿高山分布:从山脚到山顶依次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温带针叶林、高山草甸。
决定这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 )A.阳光 B.水分 C.温度 D.海拔高度6.在下列生态系统中,自然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 )A.温带草原B.热带雨林C.北方针叶林D.南方阔叶林7.“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对环境产生影响C.环境影响生物 D.环境适应生物8.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①草②煮熟的鱼③珊瑚④钟乳石⑤冬眠的蛇⑥恐龙化石⑦蘑菇⑧家鸽A.①⑤⑦⑧ B.①③④⑧C.②③④⑥ D.②⑤⑥⑦9.一个池塘被农药污染,在池塘中有一个食物链:浮游植物一水蚤一鱼一鱼鹰,则体内农药含量最多的生物是 ( )A.浮游生物 B.水蚤 C.鱼 D.鱼鹰10.在下列各项中,与动物捕食有相同生理功能的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排除体内的废物C.给汽车加油 D.树苗长大11.不借助任何工具,可以生活在生物圈的任何圈层的生物是 ( )A.哺乳类动物B.人类C.鱼类D.细菌类12.下列现象中,不是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是 ( )A.酸雨B.竹子开花C.温室效应D.水土流失13.下列现象中,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是 ( )A.北极熊白色的体毛B.鱼的体型为梭型C.牦牛的绒很保暖D.孔雀开屏14.下列不属于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一片森林B.海洋生态系统C.森林里所有的动物D.一块草地15.在一个池塘里,鲫鱼能吃水草,又能吃螺蛳等小生物,草鱼吃水草,乌鱼会吃鲫鱼、草鱼苗。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及它们的生活环境。
3.通过本次调查活动培养同学们的分工合作、组织和语言表达等多项能力。
4.通过本次调查活动,使同学们更进一步了解身边生物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他们热爱生物、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1.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学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教师:实地调查学生将要调查的区域,弄清楚所调查区域生物的名称及其环境,并根据实际情况总结出学生在调查中的注意事项及指导建议,帮助学生分组。
学生:小组初步讨论调查路线(请老师给以指导)。
设计并打印好调查表格(参考教材第八页中的调查表)。
准备相关文具及用具。
教学设计:位进行讨论怎样调查校园生物,探讨)调查一下我们身边的生物。
调查方案,教师给以适当提示。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各组实地调查初步汇报调查情况如何更好地进行校园生物的调查、分类。
学生分组实地调查以组为单位整理、统计。
认真听老师强调调查时的纪律、注意事项以及集合时间、地点等。
1、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按本组的调查路线进行调查、记录,认真收集材料。
2、注意有关事项,如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3. 试着把不知名的生物的特征做简单地描述。
4、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
如树皮上、草丛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
各组迅速到某某地点集合,各组经简单整理后,派一名代表汇报本组调查结果。
例如,已调查了多少种生物,调查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对本次调查有哪些好的建议。
认真听老师的总结,尽可能提出新的方法。
课后认真整理本节调查内容,以及如何更好地进行调查。
根据上节课的调查经验,老师的提示,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应该怎样更好地调查。
认真听老师总结,记住集合时间强调调查时的纪律及注意事项, 要求距下课前10分钟各组到某某地点集合(较为安静,不影响其他班上课的空地),并宣布调查活动开始。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第2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典型例题1食醋中的醋酸成分是活细胞不需要的小分子物质,蔗糖是活细胞需要的物质。
用食醋和蔗糖将鲜蒜腌制成糖醋蒜的原因是()A.醋酸和蔗糖分均存在于活细胞的间隙中B.能杀死细胞,使细胞失去选择性C.醋酸和蔗糖分子被吸附在细胞膜的外表面D.腌制时间久了,两种物质缓慢地出入活细胞【解析】本题对初一学生较难。
将鲜蒜放到醋酸和蔗糖中,会使植物细胞因细胞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造成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
死亡的细胞膜通透性加大,最终使醋酸和蔗糖分子进入了细胞中,致使细胞内外都变成酸甜的了。
【答案】B。
典型例题2动物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A.液泡B.染色体C.线粒体D.叶绿体【解析】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线粒体存在于动物和植物细胞中,可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变为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而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可将光能转换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因此线粒体是动物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答案】C。
典型例题3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结构是()A.细胞壁B.细胞膜C.液泡膜D.细胞质【解析】细胞膜可以让细胞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的物质进入细胞,细胞不需要的物质,即使再多也会被阻挡在细胞之外。
同时细胞膜还可以把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排出细胞。
因此,细胞膜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结构。
【答案】B。
典型例题4我们吃的各种食物中的能量最终都来源于()A.化学能B.太阳能C.水D.核能【解析】绿色植物利用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答案】B典型例题5下面与细胞的能量转化有关的细胞器有(可多选)()A.细胞膜B.细胞核C.叶绿体D.线粒体【解析】叶绿体可以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可以将有机物中的能量转化成细胞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能量。
所以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答案】C、D典型例题6染色体存在于()A.细胞壁B.细胞膜C.细胞核D.液泡【解析】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结构,它是由DNA和蛋白质这两种物质所组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三节教课设计示例三课前准备:①教师准备相关生物适应环境的图片资料和影像光碟。
②学生课前研究校园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③教师准备配合本节教课的增补资料。
教课过程一、复习发问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那么你能依据自己的理解,举一个生活中我们熟习的生物,谈谈它的生计都受哪些环境要素的影响吗?生:学生会说出自己家中养的花,要遇到阳光、空气、水、土壤以及其余生物的影响等例子。
师:回答得很好!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包含非生物要素和生物要素。
我们已经知道了,生物离不开它生计的环境,那么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又是怎样面对的呢?生物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响呢?生:适应环境,在适应环境的过程又在影响着环境。
师:同学们说的对,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解说新课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师:请同学们看投影屏幕,分别出示1.荒漠中的骆驼;2.荒漠中的骆驼刺;3.严寒海疆中的海豹;4.旗形树的树冠——四个图片资料,让学生剖析每一世物的形态构造特色和生活方式特色,睁开议论。
生:对图片1的议论以下:荒漠酷热缺水,骆驼和其余动物不同样,它有高高的驼峰储蓄大批的脂肪,当它又渴又饿的时候,脂肪会慢慢分解,变为它需要的营养和水;骆驼平常不出汗,只有体温达到46℃才会出汗;骆驼平常一次能喝下100多升的水,而每日排出的尿不到一升,来保持体内的水分,即便在荒漠上行走一个月也不会感觉渴,这些特色是动物对干旱的适应。
对图片2的议论以下:荒漠地域降雨量少,能生长植物是因为它生活的地区有地下水源,骆驼刺的根长得特别长,并且比地上部分长好多,因此骆驼刺在荒漠中也能获得水,这是植物关于旱的适应。
对图片3的议论以下:海豹是哺乳动物,在严寒的海疆生活,要保持体温,就得有件厚衣服,海豹的皮下脂肪特别发达,能够达到60mm,这是动物对严寒的适应。
对图片4的议论以下:树的枝条倾向一侧,是长久受一侧风向的作用,使得树冠的形态改变,看起来像一面旌旗,故得名旗形树,这是树对风的适应。
新教材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3章)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第一章生物和细胞认识生物1.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P6—9)观察的要求:在生物学研究中,观察时要有目的、(1)(2有计划。
)观察的工具: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或利用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设备,有时候还需要测量。
(3)观察的步骤①确定观察目的:如观察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或观察并比较不同生物,说出它们的异同。
②明确观察对象:可以是植物、动物或微生物。
③做好观察记录:一般要求边观察边记录。
④交流观察结果:将观察的结果在班内进行交流。
(4)观察的注意事项:观察过程中不要影响生物的正常生活,如观察植物时,不要破坏植物;观察鸟类时,避免衣物颜色过于鲜亮,同时要保持安静,不要喧哗,在拍摄时,不要使用闪光灯等。
2.观察生物(P10)(1)观察植物观察植物时,要注意植株的高度、形态、生长环境等。
观察杨树和柳树时,可以从树干、枝条、叶等的形状和颜色方面进行比较,如果杨树和柳树正好开花或结果了,可以比较它们的花或果实有何不同,还可以观察它们的生活环境。
观察光叶子花(俗称三角梅),可以观察它的叶和花的形状和颜色。
(2)观察动物观察动物时,要注意动物的形态特点、运动方式和生活环境等。
观察鸟类时,可以利用望远镜、照相机等设备,在不影响鸟类正常生活的前提下进行观察,观察时要注意安全。
3.生物的特征(7个)(P11—P14)①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②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③生物能进行呼吸。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应激性)。
⑤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
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⑦生物能够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第二章认识细胞1、学习使用显微镜(P16-P21)(1)擦拭目镜和物镜用:擦镜纸。
擦拭反光镜用:湿布(2)选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时,转动转换器(3)显微镜的结构中,起放大作用的是:目镜、物镜;(4)显微镜的结构中,起调节光线强弱作用的是:遮光器和反光镜。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目标
①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②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③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⑤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⑥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⑦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为下节课——生态系统的学习做好铺垫。
难点和重点
①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③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课前准备
①教师准备一些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生物的影像资料。
②布置“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要求填好测定数据。
教学设计。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目标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生态学观点。
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教学方法分析法、发现法。
●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一些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生物的影像资料。
2.学生准备:完成“植物对空气温度的影响”的探究,写好探究报告。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亲爱的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除去两极冰帽那荒无人烟难以到达的区域以外,都充满了我们看见的或看不见的神奇的生命,所有的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那么同学们自然会考虑到生物对环境变化会产生什么反应,生物是如何面对环境变化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板书)[讲授新课]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资料分析教师:请同学们对课本19页的资料进行分析。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
然后把统一了的观点在全班阐述。
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并且及时点拨:骆驼失水很少和骆驼刺的根长得很长是对干旱的适应;海豹胸部的皮下脂肪很厚是对寒冷的适应,旗形树的树冠是对风的适应。
总之,这些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是与它们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
2.进一步巩固,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开阔思路。
教师播放影像资料:有南极的企鹅和鸵鸟的画面,夏天的雷鸟和冬天的雷鸟。
并提问:同学们从上面的资料片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谁能解释这些现象呢?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课前预习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环境________生物,生物________环境,生物________环境。
2.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_________;生物也在不断进化,所以能够________。
生物与环境的___________,共同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课堂练习3.判断题:(1)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 )(2)高等生物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而低等生物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
( )(3)随着太阳落下,睡莲的花朵会渐渐关闭,仿佛花晚上要睡觉,睡莲因此而得名,这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 )(4)“蚁穴溃堤”的成语主要揭示了生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 )(5)有些毒蛇具有醒目的体色或斑纹,很容易被敌害发现,这是对环境的不适应。
( )4.大树底下好乘凉,这说明( )。
A.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B.生物都能适应环境C.生物能影响环境D.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密不可分5.在绿草地中生活的蚱蜢的体色往往是( )。
A.灰色B.绿色C.黄色D.褐色6.下列各项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现象是( )。
A.朵朵葵花向太阳B.树林能保持水土C.候乌迁徙D.骆驼能生活在荒漠中7.下列成语中,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的现象的是( )。
A.风声鹤唳,草木皆兵B.蟑螂捕蝉,黄雀在后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8.蚯蚓的身体上着生的刚毛有助于它在洞穴中运动,其体表的黏液有助于它在土壤中呼吸。
蚯蚓在钻穴和取食的活动中又会使土壤变得疏松和肥沃,这说明( )。
A.生物生存依靠一定的环境B.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也影响环境C.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D.A、B、C都对9.鹰有锐利的钩喙和爪,草地昆虫有保护色,仙人掌的叶退化为叶刺,这说明生物有( )。
A.适应性B.捕食性C.遗传性D.多样性10.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增加大气的湿度,这说明( )。
A.生物能影响环境B.植物生长需要蒸腾作用C.生物能适应环境D.大气能影响植物的生存11.有些植物长期淹在水里会造成死亡,而莲和水稻却可以生长在水中,这是生物的( )。
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课前准备:
①教师准备有关生物适应环境的图片资料和影像光碟。
②学生课前探究校园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③教师准备配合本节教学的补充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那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举一个生活中我们熟悉的生物,说说它的生存都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吗?
生:学生会说出自己家中养的花,要受到阳光、空气、水、土壤以及其他生物的影响等例子。
师:回答得很好!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我们已经知道了,生物离不开它生存的环境,那么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又是如何面对的呢?生物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呢?
生:适应环境,在适应环境的过程又在影响着环境。
师:同学们说的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讲授新课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师:请同学们看投影屏幕,分别出示1.沙漠中的骆驼;2.沙漠中的骆驼刺;3.寒冷海域中的海豹;4.旗形树的树冠——四个图片资料,让学生分析每一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方式特点,展开讨论。
生:对图片1的讨论如下:沙漠炎热缺水,骆驼和别的动物不一样,它有高高的驼峰储藏大量的脂肪,当它又渴又饿的时候,脂肪会慢慢分解,变成它需要的营养和水;骆驼平时不出汗,只有体温达到46℃才会出汗;骆驼平时一次能喝下100多升的水,而每天排出的尿不到一升,来保持体内的水分,即使在沙漠上行走一个月也不会感觉渴,这些特点是动物对干旱的适应。
对图片2的讨论如下:沙漠地区降雨量少,能生长植物是因为它生活的区域有地下水源,骆驼刺的根长得非常长,而且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因而骆驼刺在荒漠中也能得到水,这是植物对于旱的适应。
对图片3的讨论如下:海豹是哺乳动物,在寒冷的海域生活,要保持体温,就得有件厚衣服,海豹的皮下脂肪非常发达,可以达到60 mm,这是动物对寒冷的适应。
对图片4的讨论如下:树的枝条偏向一侧,是长期受一侧风向的作用,使得树冠的形态改变,看起来像一面旗帜,故得名旗形树,这是树对风的适应。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对,由于生物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生物在多变的环境条件中表现出多种多样的适应性。
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和环境磨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了下来,
就形成它现在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同学们还能找到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
生:动物的警戒色,壁虎的“苦肉计”,长颈鹿的颈,刺谓的刺,雪莲花的叶,沙漠植物仙人掌,等等。
师:同学们非常聪明,现在我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
生:看配有解说的影像片段
影像镜头(一)鸟类骨骼质薄,有的中空,适于空中飞翔;
影像镜头(二)乌贼的墨囊,有利于它逃避敌害;
影像镜头(三)猫头鹰的利爪,有利于捕猎食物;
影像镜头(四)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
影像镜头(五)尺蠖的拟态。
师:在学生为生物各种各样惟妙惟肖的适应现象惊叹不止时,告诉学生生物的生存斗争是非常残酷的,或风吹雨打、天寒地冻,或被抓捕,或饥肠惋辅,只有适应环境的,才能生存下来。
所以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适应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其实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也在影响着环境。
让同学交流课前布置的探究植物影响空气湿度的测量结果。
2.课前探究活动的交流
师:首先老师要间你们,为什么我们测量时要选择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这样三个环境测量空气的湿度?
生:a.因为这三个环境植物的种类、数量不一样;b.用不同的环境可以作对比。
师:分析得很对,如果在不同植被环境同一时间测量湿度结果不一样,就说明植物影响环境,是不是?现在请各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测量的结果。
生:第一小组:测量时间早上,裸地、草地、灌丛——灌丛的湿度最大。
第二小组:测量时间中午,裸地、草地、灌丛——灌丛的湿度最大。
第三小组:测量时间晚上,裸地、草地、灌丛——灌丛的湿度最大。
师:如果在同一个地方测量,不同的时间,它的湿度是不是一样呢?
生:第四小组:也不一样,早上湿度最大,中午湿度最小。
湿度最大的地方是早上的灌丛。
学生展示他们的测量结果坐标曲线图,讨论比较后,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验证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师:同学们这次合作得非常好,而且还能对你们的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你们不但亲身验证了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师: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很多,请同学们看这两幅图片,然后思考下列问题。
1.“地下的耕耘者”是指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2.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
生:蚯蚓没有眼睛,善于钻土,可以使土壤疏松。
它的排泄物还有大量的氮、磷、钾,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
它每天吃的食物是土壤中的有机杂质,帮助我们处理了垃圾,改善了环境,是人类的好帮手。
师:很好,通过蚯蚓沃土,我们看到生物也能影响环境。
那么,在我国西部退耕还林和还草、沙漠植树又是为什么呢?
生:我国的西部现在沙化越来越严重,在沙地上栽种植物,可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师:对,生物改善环境的例子很多,谁还能举出一些?
生:学生说出土壤中的腐生菌使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森林的作用,等等。
师:大家谈得非常好,请同学们看一个科教片《屎克螂出国记》
讲解:屎克螂,学名蜣螂。
澳大利亚是一个以畜牧业闻名的国家,众多的牛羊每天要留下一亿公斤的粪便,使得牛粪堆积在草场上,风干硬化,牧草被遮压且枯死,草场上出现了块块秃斑,草场退化严重,苍蝇成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后来,澳大利亚从我国和其他国家引入屎克螂,因为屎克螂主要以牛羊粪便为食物,且把它们的卵产在粪便中,滚成一个大的粪球,这样就帮助澳大利亚人“打扫了卫生”,使草原又恢复了生机。
同学们看,生物的作用大不大?相信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已经了解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下面我们运用本节课的知识,做一道技能训练题,大家开动脑筋。
4.技能训练
师:同学们看本节教材的技能训练,你们观察一下猫和兔的双眼长在头部的什么位置?
生:讨论后学生回答,兔子的眼长在两侧,猫的眼睛长在正前面。
师:眼睛的位置与它们的生活方式有关系吗?
生:有。
兔子双眼长在两侧,视觉的范围大些,便于发现周围敌害,及时逃避敌害。
猫捕食老鼠,它的双眼长在前方,利于捕食。
它们的形态与生活方式有关。
师:非常好!同学们对这个解释满意吗?如果还有其他的想法,同学们在课下继续交流探讨。
最后,我们一起总结一下今大学的知识。
5.授课总结
师生:本节教学内容:生物的生活受环境的影响,生物又能适应环境并能影响、改变环境,它们是一个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
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也生活在生物圈中,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的重要啊!
三、巩固练习
看教材练习题
生:讨论、回答
师:引导、帮助、纠正、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