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涧》《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诗词比较阅读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38 KB
- 文档页数:2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四:精做比较鉴赏题提升练(解析版)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
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诗[宋]黄庭坚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诗首句一个“铺”字,表现出青草茂盛、原野开阔的自然景象,给人和缓舒适的感觉。
B.吕诗次句一个“弄”字,传达出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之感,衬托出乡村深夜的静谧。
C.黄诗首句从远处的“前村”落笔,而一个“过”字使得“牧童骑牛”这一画面具有了动态感。
D.黄诗次句“隔陇闻”以声写人,却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极具想象力。
B [B项,“乡村深夜的静谧”错误,应该是“黄昏”时分。
](2)两首诗的结尾两句各尽其妙,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 ①吕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再现了牧童休息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悠闲自得、无忧无虑的“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
②黄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将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表露出诗人清高自适、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
[解析] 吕诗的三、四两句,“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意思是: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诗句中写牧童放牧归来之事,描写他月夜露天休息的场景,运用了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再现了牧童休息的情景,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表达了诗人对悠闲自得、无忧无虑的“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
黄诗的三、四两句,“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意思是: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将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诗人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
新部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汲江煎茶苏轼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第一句说,煮茶最好用流动的江水(活水),并用猛火(活火)来煎,所以只好到江边去汲取。
B.领联写月夜汲水的情景,说用大瓢舀水,好像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一起提着回来倒在水缸里,再用小水杓将江水舀人煎茶的陶瓶里。
C.第五句写煎茶这里翻“雪乳”,说明他沏的是好茶;第六句说斟茶,用“松风”来形容茶声。
诗人熟练地运用了象征、比拟的手法,显得十分形象、逼真。
D.这是一首关于茶道的七律,诗中描写了从取水、煎茶到饮茶的全过程,表现了诗人通达从容的人生态度,构思奇特,描写精美细致,笔风清新简淡。
(2)“自临钓石取深清”句,看似只是平淡的叙事,实则用意颇工,内涵丰富,请分析该句内涵。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阁夜①杜甫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击柝②可怜子,无衣③何处村。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注】①766年,诗人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离西阁。
该诗写于移居西阁时。
②击柝,敲梆子巡夜。
《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
”是说设置多道屋门,击柝巡夜,以防强盗。
③《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日暮景色,山雾缭绕;颔联描绘山上夜中见闻,动静结合,景色相映成趣。
B.前两联,“暮”“昏”着眼时间,“雾”“风”“月”着眼景物,内容富有层次感。
C.诗歌善用修辞,比如“白雾昏”“月侵门”采用了比拟手法,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
D.诗歌尾联直抒胸臆,安史之乱虽已结束,诗人却依然关注纷乱时局,担心百姓疾苦。
(2)颔联和颈联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含答案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3.下列句子与本词风格完全不同..的一项是()A.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B.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C.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D.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4.“可怜白发生”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案】13.B 14.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愤慨之情。
【解析】13.本题考查诗词风格理解。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
全词在结构上打破成规,前九句为一意,末一句另为一意,以末一句否定前九句,前九句写得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种艺术手法体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独创精神。
属于豪放风格。
A.“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出自宋代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意思是: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此句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词人保家卫国的豪迈之情融入其中,表达了词人壮志满怀的赤子之心。
风格为豪放。
B.“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出自五代李煜的《相见欢》,意思是: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此句运用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二)阅读诗歌,完成第9题。
(6分)
滁州西涧
韦应物(唐)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初夏,韦应物自尚书郎出任滁州刺史。
大约在兴元元年(784)或贞元元年(785)春,他罢滁州刺史任,但仍留在滁州闲居西涧约半年,后改任江州刺史。
这首诗大约就写在此时。
9、(1)对于一些好诗,我们常常誉之以“诗中有画”。
这首诗确实就像画一样,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
答:▲
(2) 试结合全诗说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答:▲
答案:
9(1)西涧边上峰峦叠嶂、树高林密,一丛丛绿草惹人怜爱,就在这一片静谧之中,从林木深处传来了黄鹂那婉转悦耳的歌声。
(3分)
(2)全诗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以及一个历经宦海沉浮的文人想要脱离繁华尘世,追求自然闲静的心态。
(结合内容1分,分析2分。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阅读练习题库1.下面对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八百里”是牛的代称)A.词题为“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道出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一片壮心。
B.“八百里”描绘了秋天沙场点兵场面的辽阔宏大与苍凉,烘托出一幅肃杀、庄严的战争画面。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从气势上向人们预示着战争的激烈和胜利。
D.最后一句中的“可怜”,有特定的意味,写出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和惆怅。
2.下列对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写的是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A.“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意思是:给陈同甫作一首雄壮的词,寄给他。
B.“沙场秋点兵”渲染战争浓烈气氛,“秋”字给场面增添肃杀之气。
C.“天下事”是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之意。
D.“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既写了战争的惊险场面,又表达了词人希望自己驰骋沙场的愿望。
3.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B,“马作”两句,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A. “百里”两句,写豪迈热烈的军中生活。
B. “马作”两句,写军中日常训练的场景。
C. “了却”两句,写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D.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4.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A.这是辛弃疾写给好友陈同甫的一首词,全词以“壮”语贯穿始终。
B.上阕有对沙场点兵军容的描绘,并用“秋”字给整个场面增添肃杀之气。
C.下阕写出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追求,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D.全词采用写实的手法,真实生动地描绘出一位忠勇善战的将军形象。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五十弦”不是典故,借代音乐)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初中诗歌阅读】《滁州西涧》《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阅读答案四川自贡及答案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四川自贡与答案滁州西涧魏英武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大潮带来雨水,黑夜来得很快。
没有船可以横渡荒野渡口。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使鲁飞得很快,弓吓得像霹雳。
解决国王的事务,赢得世界第一。
可怜的白人!①对于以上两首诗中加了点的词,其中一个错误的解释是()A..幽草:幽深地方的草丛。
B.野渡:野外的渡口。
C.沙场:平旷的沙丘。
D.天下事:指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
②《破阵子》中“五十弦翻塞外声”一句的意思是:。
③判断下面对这两首诗的分析的对与错,并正确键入“√”打错电话了“×”。
a《滁州西溪》是一首描写安徽省滁州西溪风景的著名山水诗。
()B.《滁州西涧》在看似平常、平静的写景中,不动声色地蕴藉自己的心迹,这是本诗的高妙之处。
()c.“破碎的时代”的第一句话“看那把剑,酒里有一盏灯”它生动地显示了作者杀敌的野心。
()D.《破阵子》中“可怜白发生”一句既写出了作者对自己的爱恋,也表达出壮志难酬的沉痛。
()【答案】①c(3(分钟)②长城外的曲调在古筝中演奏。
(2(分钟)③A.√B√C√d×(四分一项121在这个词的结尾,“怜悯发生了!”诗人表达了什么思想和感情?(l(分钟)2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欣赏“八百里焚长城五十弦”之声(3(分钟)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21、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抑郁之情。
(或者包含了词人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一分)22、对偶。
句式整齐,“八百里”对“五十弦”,“麾下炙”对“塞外声”,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韵律美;转喻。
用“八百里”代替牛,用“五十弦”代替乐器,语言形象简洁,内涵丰富。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5.本词作者是____(朝代)爱国词人辛弃疾。
词中的“天下事”是指____________。
(2分)16.请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表达效果。
(3分)答案:15.【答案】南宋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解析】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词人,君王天下事是统一国家的大业,此特指恢复中原事。
【考点】文学常识的识记。
16.【答案】示例:作者运用刘备与的卢马的典故以及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绘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表达了自己希望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解析】赏析这句词可从句子的修辞(比喻、夸张)、表现手法(用典、视觉和听觉)、词句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人手。
辛弃疾的这首投赠之作自称“壮词”,全篇以“壮”语贯串始终。
作者根据他三十年前抗金的战斗经历和他矢志恢复中原的理想,适用浪漫主义手法,在词里描绘了一个幻想中雄壮的兵营生活画面。
首句“醉里挑灯看剑”形象地显示出杀敌的壮志。
“梦回”以后,写绵延的兵营中响起了号角声、军乐声,战旗飘扬,兵士饱餐,这一切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沙场点兵的壮盛军客。
下片“马作的卢飞快”两句写自己希望能够驰骋沙场,冲锋陷阵。
想象着实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壮志。
然而现实却是“可怜白发生”,为壮志难酬表示极大愤慨。
前九句写得酣畅淋漓,反衬了这一句的分量,正是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有力批判。
【考点】赏析古诗词名句。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阅读答案及赏析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阅读答案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相关试题及答案(1)从词中的哪两个典型细节我们可以看出词人念念不忘报国。
A“醉里挑灯看剑”;B“梦回吹角连营”(2)词的末尾一句“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身先老(白发生),空怀一腔报国之志的悲愤之情。
(意思相同即可)(3)“了却”“可怜”分别是什么意思?【参考答案】了却:完成。
可怜:可叹。
(4)“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响彻号角声的军营。
描绘了一幅军旅生活图。
蕴含了词人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烈情怀。
二:1、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可怜”。
2、下边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义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3、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4、诗人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念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
这种眷念的情结从词中、两个细节可以读出。
5、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滁洲西涧》含答案
(2021·广东·高三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滁洲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30.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31.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30.情感:喜爱。
体现情感的字是:怜。
31.意象:春潮、雨、野渡、舟自横。
意境: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
感情: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解析】30.本题考查诗人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
从诗歌中的第一句“独怜幽草涧边生”可知,“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对幽草的喜爱和恬淡的胸怀。
其中“怜”字最能体现此情,是直接传达诗人情感的词语。
句意是:唯独喜欢涧边幽谷里生长的野草。
3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描写的作用和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
意象就是有主观感情的客观景物,在这里春潮、雨、野渡、舟自横等都是意象。
诗歌的意境要注意分析景物的特点。
“春潮”与“雨”之间用“带”字,好像雨是随着潮水而来,把本不相属的两种事物紧紧连在了一起,而且用一“急”字写出了潮和雨的动态;“野渡”给人一种孤寂之感,用“无人”说明渡口的“野”。
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未免有些荒凉,但用一“自”字,却体现着悠闲和自得。
第三问诗歌的情感通过关键词语“无人”“自横”看出作者的恬淡胸襟。
【诗歌鉴赏】诗歌对比阅读试题汇编(五)诗歌对比鉴赏试题汇编第五组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病起书怀①陆游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②。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书愤③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注]①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作于成都。
诗人在被免去参议官之后,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一病就是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
②和銮:同“和鸾”。
古代车上的铃铛。
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銮”。
③本诗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首诗均作于陆游闲居之时,前者从衰病起笔,后者紧扣住一“愤”字,抒发自身感怀。
B.前诗中“位卑”一句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表现了诗人心系国家的情怀。
C.后诗选取“楼船”、“铁马”“衰鬓”等典型意象,将辉煌的过往与无奈之现实做对比。
D.后诗中“塞上”句用“长城”的典故自比,该句意在表明作者想为国立功的昂扬之志。
15.两首诗尾联均谈到了诸葛亮,试分析两诗尾联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答案】14.D(“该句意在表明作者想为国立功的昂扬之志”错,作者曾以国家的塞上长城自许,希望能为国御敌立功,不料愿望尚未实现,表明其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16.同:都给予了《出师表》极高的评价,都赞扬了诸葛亮自请北伐、讨贼报国的诚志,裴达了诗人欲学诸葛亮出师北伐,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
异:①《书愤》一诗尾联暗讽批判了南宋朝廷苟安偷生,不思北伐。
②《病起书怀》一诗尾联表达诗人想要收复失地的迫切心情和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每点2分)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末怀李白注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出嘉峪关①感赋四首(其一)林则徐②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注】①嘉峪关:在今甘肃嘉峪关市西七十里。
②林则徐1840年9月被革职问罪,1841年6月充军伊犁,1842年10月抵达函谷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里征人驻马蹄”指明全诗的立足点,这首诗从同一视点上,写出对象雄伟壮阔的丰富性。
B.“严关百尺界天西”一句“界”字指出嘉峪关作为通向西北关隘的险要位置。
C.“飞阁遥连秦树直”,诗人回首来路,视角由远及近,嘉峪关楼阁与古秦地。
树木相连,抒发了诗人有家难回的凄凉苦楚之情。
D.“缭垣斜压陇云低”“云烟”“绕垣”被压低“严关”又高出城墙,云烟绕垣烘托了严关高“百尺”。
(2)此诗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这首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除夜[唐]来鹄①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王安石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①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胡徐孺子亭边。
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
师韩柳为文,举进士,屡试落第。
②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③屠苏:药酒名。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既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也奠定全诗愁苦的情感基调。
B.王诗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既紧扣了诗的标题“元日”,又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C.王诗用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
D.同为辞旧迎新两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却不同。
滁州西涧韦应物阅读及参考答案滁州西涧韦应物阅读及参考答案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解】:1、滁州:在今安徽滁县以西。
2、西涧:在滁县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3、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韵译】: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评析】:这是写景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
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
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
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
实则各有偏颇。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
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
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
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
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
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
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
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尽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达成下边小题。
燕居即事①韦应物冷清竹林院,风雨丛兰折。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
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② 阅。
【说明】①本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元年 (785 年 )夏时诗人罢任滁州刺史,闲居于滁州西涧。
燕居 :闲居。
②北窗 :语出陶潜《与子俨等疏》 : “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冷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首联紧扣”燕居”睁开描绘,竹、兰既是两种客观光景,也寄寓诗人的主观感情。
B.颔联上句以动写静,下句直接描绘静景,突出了居处环境的幽静安静,无人来访。
C.颈联感触光阴易逝,闲居之长,不知不觉中太阳已经下山,夏木忧如也为之郁结。
D. 全诗以写景为主,然在写景中奇妙达成了感情的变换,正堪称“妙在漠然不著印迹”。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感情?【答案】( 1) C(2)橱架上堆满了书本,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
诗人经过描绘闲居的平时生活,并化用陶潜的典故,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念书自娱、泰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分析】【剖析】( 1) C 项,“太阳已经下山,夏木忧如也为之郁结”赏析不正确。
颈联意为闲居的日子已经好久,不知不觉已经是夏季,树木已经结果。
应选C。
(2)“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
”燕居之地人迹罕至,但是诗人并无感觉孤独、丧气。
桌上、楼阁上堆满了书本,没有世务的搅扰,他正能够不时到达书斋,享受阅读的乐趣。
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念书自娱、泰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故答案为:⑴ C;⑵ 橱架上堆满了书本,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
诗人经过描绘闲居的平时生活,并化用陶潜的典故,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念书自娱、泰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评论】(1)本题考察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感情和艺术手法的剖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掌握诗歌内容要旨和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找寻答题点;最后精读有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能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照,或许能否能依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测出来或许能否正确。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宣州谢朓楼①饯别校书②叔云③(唐)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①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
②校书:官名,即校书郎。
③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判断正误。
①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直接抒写了诗人郁积的烦忧和苦闷,表现了诗人长期以来政治上遭受挫折,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长期纠缠在诗人心头,使他难以解脱。
②第三、四句是个转折,从极度苦闷突然进入辽阔开朗的境界,点出在楼上饯别的主题,展示出诗人豪迈宽广的襟怀。
③“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一句,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是诗中最精彩的一句,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矛盾的心情,也是千百年来描绘愁绪的名言。
④“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进一步渲染了长空万里的秋雁激发起来的壮思逸兴,用现实主义手法,把诗人的性格和昂扬豪迈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⑤最后四句诗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回到现实,豁达乐观,意境高远。
(2)简要赏析“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答案】(1)①正确;②正确;③正确;④错误;⑤错误。
(2)人生在世是如此的不如意,倒不如明天就散披着头发,驾着扁舟到海上遨游去吧!这两句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不能伸,宦途不得意,心情抑郁,思欲远离这愁人的环境,摆脱烦忧,到一个逍遥的新世界去。
【解析】【分析】(1)④句,“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运用的是浪漫主义手法,不是现实主义手法。
理解错误。
⑤句,从诗歌最后的四句诗来看,“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写出了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解析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献始兴公①王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
不用坐粱肉,崎岖见王侯。
鄙哉匹夫节,布褐将白头。
任智诚则短,守仁固其优。
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雠。
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
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
【注】①始兴公,即张九龄。
王维写此诗,希望获得张九龄的赏识提拔。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两句连用两个“宁”字,有利于作者抒发强烈的情感态度和追求志向。
B.第三句中的“粱肉”比喻富贵的生活,“不用”一词表明作者的厌恶之情。
C.“匹夫”“贱子”是作者谦称自己,“大君子”则用来赞美张九龄,用语得体恰当。
D.“野树林”“涧水流”所营造的意境,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诗前半部分表现厌恶官场之意,而后半部分又表现欲获赏识提拔之情。
前后是否矛盾?请表明你的观点,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沁园春①刘过风雨中欲诣稼轩,久寓湖上,未能一往,因赋此词以自解。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②。
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
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去来③,图画里、峥嵘楼观开。
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
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
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注释①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断东安抚使,派人去召请住在临安(今杭州)的刘过来绍兴一聚,刘因故未能前往,便写信并作此调回复。
②驾勒吾园:强拉我回去。
③“天竺去来”以下大句:白居易在杭州时,很喜爱天竺寺一带的景色。
他的《寄韬光禅师》诗:“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便是写东西二涧和南北两高峰的。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作者借用樊哙“斗酒之肩”豪爽宴饮的典故,想象稼轩招待自己的饮食,用极强的画面感体现出主客二人豪气干云的性格。
古诗两首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古诗两首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淮中晚泊犊头(宋)苏舜钦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注:①《滁州西涧》作于德宗建中二年,当时诗人正在滁州刺史任上。
②苏舜钦曾被诬陷,削籍为民,流寓苏州。
此诗系诗人回苏州途经淮中时所作。
1.请从景与情两方面对《滁州西涧》的前两句进行赏析。
(5分)2.两首诗分别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诗作简析。
(6分)参考答案1. 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
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
幽草,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
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
“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
2.韦诗体现了诗人超逸脱俗、恬淡闲适的人生态度。
诗人怜幽草、听黄鹂,处在一种极其安静闲适的心境,因而即使春潮春雨突然来袭,自己也会和那个自横的野渡孤舟一样,处之泰然。
苏诗体现了命途多舛的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作者于“春阴垂野”处欣赏“幽花一树明”的生机,于古祠孤舟旁看满川风雨、春潮奔腾的壮阔。
压抑、孤寂的现状与壮阔、奋发的精神形成鲜明对比。
对比赏析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和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
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
“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
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
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武侯庙古柏李商隐蜀相阶前柏,龙蛇捧閟宫①。
阴成外江畔,老向惠陵②东。
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③。
叶凋湘燕雨,枝拆海鹏风。
玉垒经纶远,金刀④历数终。
谁将出师表,一为问昭融⑤。
【注释】①閟(bì)宫:深闭的祠庙。
②惠陵:这里指刘备的陵墓。
③冯异,东汉开国名将,屡建战功,有“大树将军”之称。
召公:指召穆公,宣文王之政,在甘棠树下处理政事,开创“成康之治”。
④金刀:暗指刘家天下。
⑤昭融:光明,指帝王的鉴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点题,写武侯庙前的古柏,枝拱卫祠堂。
B.诗歌三四句写古柏枝繁叶茂,向东伸展到刘备惠陵。
C.诗中“海鹏风”用《逍遥游》典故,意在表现古柏的精神。
D.诗歌后四句盛赞武侯之才,并融入了诗人自身的感慨。
(2)诗的五、六句“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向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雕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释】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韦应物在滁州任职的一年里,对朝政紊乱、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极为忧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塑造了一个有志而无奈、进退两难的官员形象,披露了一个官员的思想矛盾。
B.首联点明分别的时间,“又”字说明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强调了时间流逝之快。
C.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既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诗人个人的前途。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感激友人李儋的问候,急切盼望友人的来访的情感。
(2)诗歌的颈联备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
请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送梓州①李使君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原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形、声两方面写军营生活及战前准备的句子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听觉方面描写渴望驰骋沙场、英勇杀敌的战斗场面的句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直抒胸臆,表达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二、赏析选择题:1、下列对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词题为“壮词”,“壮”在它形象地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壮阔的战斗生活,道出了英雄渴望杀敌报国的一片壮心。
B.“八百里”出自《世说新语》,用典贴切,描绘了秋天沙场点兵场面的辽阔、宏大与苍凉,烘托出一幅肃杀、庄严的战争画面。
C.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与之前的梦境形成鲜明对比,情感由雄壮变得悲壮,作者壮志未酬的抑郁和悲愤跃然纸上。
D.全词虚实结合,首尾写实,“梦回吹角连营”一句即写梦境,激情直泻,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常规写法,凸显艺术上的独创。
【解析】B、“八百里”指牛。
2、对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醉里挑灯看剑”塑造了一个怀才不遇的壮士形象,你看他以酒浇愁,醉眼朦胧中还不忘把灯挑亮,仔细端详手中报国乐杀敌的宝剑。
B.“梦回”和“八百里”二句写大片军营,绵延八百里,处处炊烟烤着牛肉,极言战斗场面的宏大。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写战斗的速战速决,表现出所向披靡。
D.“可怜白发生”与前面九句形成极大的反差,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我们深沉地感受到词人火一般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无奈。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①对上面两首诗词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幽草:幽深地方的草丛。
B.野渡:野外的渡口。
C.沙场:平旷的沙丘。
D.天下事:指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
②《破阵子》中五十弦翻塞外声一句的意思是:。
③判断下面对这两首诗词分析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滁州西涧》是一首一著名的山水诗,写的是安徽滁州西涧的景色。
( )
B.《滁州西涧》在看似平常、平静的写景中,不动声色地蕴藉自己的心迹,这是本诗的高妙之处。
( )
C.《破阵子》首句醉里挑灯看剑形象地显示出作者杀敌的壮志。
( )
D.《破阵子》中可怜白发生一句既写出了作者对自己的爱恋,也表达出壮志难酬的沉痛。
( )
【答案】①C(3分)②琴瑟中弹奏着塞外的曲调。
(2分)③A.√ B.√ C.√ D× (4分一项1分)
21.词的结尾一句可怜自发生!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l分)
22.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3分)
参考答案:
21、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抑郁之情。
(或者包含了词人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1分)
22、对偶。
句式整齐,八百里对五十弦,麾下炙对塞外声,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韵律美;
借代。
用八百里代牛,五十弦代乐器,语言形象,文笔简练,内涵丰富。
(回答出修辞手法1分,作用2分。
共3分)
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