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例HIV_AIDS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87.68 KB
- 文档页数:2
12500例HIV抗体检测的流行状况及结果分析目的了解HIV感染及艾滋病(AIDS)在人群的发病状况和流行情况。
方法对2008~2010年来笔者所在医院住院及门诊的患者和体检人员,常规采用双抗原夹心法进行初筛艾滋病病毒(HIV)抗体,阳性反应者送鹰潭市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检确诊。
结果12 500例血清标本共检出HIV抗体阳性15例,阳性率为0.12%。
其中,静脉吸毒者8例,占53.3%;性病者5例,占33.3%;孕产妇1例,占6.6%;普通人群1例,占6.6%。
结论本地区艾滋病有向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今后应加大监测力度,尤其是对高危人群的监测,防制重点应控制静脉吸毒引起的传播,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高危人群健康教育,使其改变高危行为或采取安全性行为,防范HIV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的进一步蔓延。
标签:艾滋病;HIV抗体;流行状况;分析艾滋病全称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n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艾滋病是一种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传播(包括同性恋、异性恋或双性恋)、血、血制品、器官移植、污染的注射器和母婴传播。
目前,已经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蔓延[1],为了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及艾滋病(AIDS)的分布情况,笔者对2008年1月~2010年5月12 500例来医院就诊的患者和体检人员进行HIV抗体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2 500份标本来自2008年1月~2010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及门诊的患者和体检人员,年龄2~85岁,其中含特殊人群87例(吸毒人员、性病患者)。
1.2试剂和仪器(1)试剂:HIV抗体第3代(双抗原夹心法)诊断试剂盒,由北京华大吉比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上海科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在有效期内使用;HIV抗体质控血清由北京康彻思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第1篇一、报告概述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一种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导致的慢性传染病。
自1981年首次在美国发现以来,艾滋病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大挑战。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投入了大量资源和精力。
本报告通过对我国防艾数据分析,旨在揭示当前艾滋病疫情的态势、防控措施的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艾滋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1. 数据来源本报告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相关省市卫生健康部门发布的艾滋病疫情报告、监测数据和社会调查数据。
2. 分析方法(1)描述性统计分析:对艾滋病疫情的基本情况、地区分布、年龄分布、性别分布等进行描述性分析。
(2)时间序列分析:分析艾滋病疫情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3)相关性分析:探讨不同因素与艾滋病疫情之间的关系。
(4)风险因素分析:识别艾滋病疫情的主要风险因素。
三、数据分析结果(一)艾滋病疫情概况1. 新发病例数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我国艾滋病新发病例数逐年上升,截至2020年底,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约125万。
2. 地区分布我国艾滋病疫情主要集中在东部、中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和内陆城市。
其中,广东、浙江、河南等省份疫情较为严重。
3. 年龄分布艾滋病疫情呈现出年轻化趋势,20-49岁年龄组新发病例数占比较高。
4. 性别分布男性艾滋病感染者/患者数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2.5:1。
(二)防艾措施效果1. 知识普及通过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了公众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
调查数据显示,9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了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2. 早期检测我国加大了艾滋病检测力度,提高了早期检测率。
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开展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约1.5亿次。
艾滋病流行病学分析分析井研县1999-2008年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井研县1999-2008年HIV/AIDS疫情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全县1999-2008年共报告HIV/AIDS 33例,死亡10例,病死率30.3%。
年均报告发病率7.83/10万。
HIV/AIDS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
全县有16个镇有病例报告;病例以农民为主;20~45岁的青壮年为高发人群,男女发病性别比例为2.3:1;33例中有23例是经性途径感染,占总病例数的69.7%,吸毒6例,占18.18%。
结论全县HIV/AIDS疫情形势严峻,已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应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控体系,对HIV/AIDS采取综合防制措施。
井研县自1999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艾滋病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
现将全县1999-2008年艾滋病的流行情况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HIV/AIDS疫情资料来源于县疾控中心疫情资料汇编、法定传病报告系统和艾滋病疾病监测资料。
人口数据来源于县统计局。
1.2分析方法采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2.1 流行强度1999-2008年井研县共报告HIV/AIDS病例33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7.83/10万;其中死亡10例,病死率为30.3%。
1999-2003年HIV/AIDS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图1)。
2.6感染途径33例病例中有23例是经性途径感染,占总病例数的69.7%;吸毒6例,占18.18%;经血感染1例,占3.03%;不详3例,占9.09。
3 讨论井研县1999-2008年HIV/AIDS报告病例逐年增多,显示出艾滋病疫情日趋严重外,这与我县2004年实施第四轮全球基金艾滋病防治项目以来,加强了有偿供血人员和受血人员检查以及自愿咨询检测(VCT)工作的全面推广,宣传力度不断加强,高危人群参加VCT活动的增加,使检出增多有关。
325例艾滋病患者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血象变化特点李在村;董培玲;张可;吴昊【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04(019)014【摘要】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患者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HIV/AIDS)常常出现血液细胞学改变.例如贫血、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等,但是,其特点如何、与疾病进展有什么关系?在这方面国内文献还鲜有报道。
我们就我院诊治的HIV/AIDS325例患者的血液细胞学改变特点进行分析,就以上问题作了初步总结。
【总页数】2页(P810-811)【作者】李在村;董培玲;张可;吴昊【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北京,10005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北京,10005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北京,10005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北京,10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93.2【相关文献】1.成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长期抗病毒治疗后免疫功能重建分析[J], 谭清; 周仲辉; 严冬梅; 刘欢霞; 何盛华2.山西省2013—2018年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J], 孟珺;聂晓勇;穆生财;原琛利;郭晓黎;解雁茹;张飞;刘萧湘;焦晋3.2005—2019年阳泉市其他就诊者检测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与艾滋病患者流行特征分析 [J], 高艳云;王晓晓4.某微信平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生命质量与自评心身健康状况 [J], 庾泳;常子珏;李辉;刘秀雅;卢宇5.广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特征及Mp1p抗原快速筛检的研究 [J], 韩静;宁传艺;梁浩;蒋忠胜;王刚;张鹏;胡家光;韦吴迪;张洪;何锦豪;李玥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艾滋病流行趋势分析分析蒲江县2006-2010年HIV/AIDS流行趋势。
方法对2006-2010年HIV/AIDS疫情资料、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6-2010年共监测8464人份,发现HIV感染者32例,阳性检出率为0.38%,其中艾滋病患者17例,死亡5例。
32例感染者中通过性传播占93.75%,通过配偶或性伴传播占21.88%,50岁以上人群占34.38%,农民占81.25%,出现1例学生,全县12个乡镇中有8个发现感染者。
结论目前蒲江县HIV/AIDS处于低流行,主要以性传播为主,存在从高危人群转向一般人群趋势。
目前应加强HIV/AIDS监测,提高自愿咨询检测比例以及早发现感染者,在对感染者加强管理的同时应加强50岁以上人群及农民和学生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防止疫情进一步蔓延扩散。
艾滋病是一种目前无疫苗预防,病死率极高,无法治愈的严重传染病[1],一旦患病将对家庭形成严重的打击,给社会造成很大的负担。
随着人们性观念的改变,人口流动性的不断增加,性传播疾病的危险也在不断增加。
为探索蒲江县HIV/AIDS的流行特点,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依据,现对2006-2010年HIV/AIDS疫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2006-2010年疫情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系统,个案调查资料、自愿咨询检测信息来源于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
2 结果2.1 HIV/AIDS监测情况自2006年开始监测以来,截止2010年12月共检测8464人份,检出HIV感染者32例,艾滋病患者17例,死亡5例,HIV阳性检出率为0.38%。
2006年共检出3例阳性,2007年共检出2例阳性,2009年检出5例阳性,2010年检出22例阳性,呈逐年上升趋势。
其中25例通过监测发现,7例为外地反馈。
2.2 不同人群的监测情况阳性者配偶或性伴人员阳性检出率最高,检出率为53.85%,其次为性病门诊患者,检出率为20%,第三为自愿咨询检测人员,检出率为0.60%,新兵体检人员最低,检出率为0.30%,术前检测、受血(制品)前检测、婚前检查、羁押人员未检出HIV阳性。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依据。
方法对2009年1月至8月底在成都市传染病医院住院诊治的184例HIV/AIDS患者进行分析。
结果HIV感染以男性多见(占89.1%);感染人群以无业人员多见(占54.3%),其次是职员(15.2%)、农民(13.6%)及工人(9.2%)等;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占65.8%),其次是静脉吸毒(6.0%)及血液传播(4.9%)。
患者表现为一种或多种非特异性症状,最常见为发热(67.4%)、咳嗽(56.5%)、消瘦(35.9%)、乏力(20.1%)、腹痛腹泻(16.8%)、头痛(4.3%)及意识障碍(4.9%);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是呼吸系统感染(68.5%),其次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7.6%)、皮肤病变(6.5%)及消化系统感染(6.0%);部分患者发生多部位(42.9%)及多种病原菌(22.8%)感染。
161例患者检测了T淋巴细胞亚群,133例(82.6%)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 cell/μl。
93例患者予抗艾滋病毒治疗,有22例(23.7%)出现副反应(包括肝功损害及药疹)。
经治疗后,本组患者明显好转134例(72.8%),病情改善25例(13.6%),死亡25例(13.6%)。
性别与疾病转归无关,但年龄、感染途径、有无合并机会性感染、CD4+T淋巴细胞计数以及抗艾滋病毒治疗均与预后有一定关系。
结论本组艾滋病患者主要经性接触传播,临床表现复杂且不具特征性,机会性感染多见,且部分患者存在多部位、多种病原菌感染。
因此,临床上必须应提高认识,重视初筛,及早采取防治措施。
据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2009年艾滋病疫情进行了评估,估计中国目前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HIV/AIDS)约74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为10.5万人。
HIV/AIDS抗病毒治疗个案管理成效发布时间:2021-09-15T05:02:48.705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8期作者:陈艳芬[导读] 分析个案管理在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影响。
陈艳芬六盘水市第三人民医院,贵州六盘水553001【摘要】目的:分析个案管理在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影响。
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7年7月~2020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HIV感染及AIDS患者共140例设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性管理研究。
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组样本均为70例。
对照组予以常规管理,观察组予以个案管理。
对比两组管理后体液免疫指标、生活质量评分及治疗依从性。
配偶检测治疗率结果:经实施管理3月后,观察组hs-CRP、TNF-α、Ang-Ⅱ(含义?)及CD4+T淋巴细胞指标数据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治疗依从性明显较高,P<0.05。
结论:个案管理在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管理中的应用,可在积极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基础上,通过药物积极控制其病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
【关键词】HIV;AIDS;抗病毒治疗;个案管理艾滋病(AIDS)作为现阶段威胁人类公共卫生安全的一类传染性疾病,由HIV病毒感染所引发,而HIV感染及AIDS发病为艾滋病患者病情进展的两个主要阶段,需在确认感染及发病后积极接受抗病毒治疗,以在控制患者体内病毒载量基础上,控制病情进展。
抗病毒治疗为HIV/AIDS现阶段主要治疗方案,可在多类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后,抑制患者体内病毒增殖及逆转录,但需要患者终生服药控制病情,故患者患病期间需保有较高治疗依从性以实现对自身病情的有效控制[1]。
因此,为分析个案管理在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影响,特设本次研究,现将研究结果详述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本院2017年7月~2020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HIV感染及AIDS患者共140例设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性管理研究。
临床HIV AIDS病例临床流行病学及皮肤性病特征的回顾性分析发表时间:2017-07-21T14:55:41.770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8期作者:潘晓雯[导读] 回顾性分析HIV AIDS病例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和皮肤性病特征,以为疾病的诊断和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无锡 214023)【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HIVAIDS病例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和皮肤性病特征,以为疾病的诊断和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方法:通过对2011年1月-2014年12月管理的85例HIVAIDS资料进行分析,旨在判定流行病学、皮肤性病特征。
结果:通过对85例病例进行回顾分析得知,腹泻、高烧等为主要特征;其中,男性患者60例,占比70.6%;女性患者25例,占比29.4%;且患者年龄均处于20~50岁之间,从感染途径上来看,以性传播为主,占比71.8%(61/85),其中,异性间的性传播51例,占比60.0%;同性间的性传播10例,占比11.8%。
结论:对于HIVAIDS病例来说,男性病发率高于女性,且大多为青壮年,该病症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性传播,这就需要加强艾滋病筛查、知识宣传,便于尽早发现、尽早处理,预防病情蔓延,延长生存期限。
【关键词】 HIVAIDS;流行病学特征;皮肤性病特征【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8-0194-02 艾滋病(HIV)是医学界的一种危险性传染病症,主要以性传播为主要感染性途径,危害患者健康。
报告显示,HIV病症的感染早期,病毒的攻击可减少细胞数量,因此,大多学者认为皮肤免疫系统的损伤和HIV的病发存在密切关系;AIDS阶段,可诱发难治性的皮肤病。
故而,临床需加强该病症的诊断、管理,以制定针对性方案,控制病情发展,预防病死[1]。
下面,本文对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某阶段管理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汇总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对我疾控中心门诊2011年1月-2014年12月管理的85例HIVAIDS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性患者60例,占比70.6%;女性患者25例,占比29.4%;年龄段20~50岁,平均(40.2±4.2)岁。
321例艾滋病感染者/患者高危性行为调查分析目的了解南宁市某城区艾滋病流行现状、艾滋病患者高危性行为方式及安全套使用等情况,评价该区艾滋病传染源在艾滋病性病(AIDS/STD)传播的风险性,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及防治该区AIDS/STD传播提供依据。
方法随机抽取现住址为该城区的3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日常的医学随访管理工作中,通过电话咨询、上门或门诊面对面咨询、患者心理支持与干预服务等专题调查,得到有效资料321份,有效率97.86%。
结果82.87%的研究对象是通过性接触感染HIV;13.40%在确认HIV阳性后有发生过无保护的高危性行为;50%的患者保持有性行为,14.9%的患者具有多性伴;婚外性行为发生的频率以临时性行为为主。
结论艾滋病以性接触传播为主,在艾滋病患者中,无保护的不洁性高危行为和多性伴广泛存在,对传播艾滋病病毒具有一定的风险,应进一步加强艾滋病传染源的医学随访服务、社会关怀、心理支持和宣传教育等干预服务,提高安全套使用率、减少不洁高危行为,对传染源进行有效干预、保护健康人群,防止二代病例传播。
标签:艾滋病;高危行为;传播风险;安全套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患者作为艾滋病的传染源,是性病艾滋病(STD/AIDS)传播的高危人群,其行为、态度及其感染情况直接影响到到STD/AIDS传播风险和艾滋病的防控。
目前,我国艾滋病具有以性传播为主、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等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际交流工具的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且人员流动性大,发生婚外性行为的可及性高。
广西是我国艾滋病疫情的高发地区之一,研究艾滋病传染源的高危行为方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主要调查吧本地区艾滋病流行现状、艾滋病患者高危性行为方式及安全套使用等情况,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艾滋病传染源随访管理工作实行现住址管理原则,针对辖区管理病例,在2013年6月7日~12月31日,由一线基层艾滋病随访医生结合在日常的医学随访管理工作进度安排,随机抽取3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云南龙陵县1991—2010年艾滋病流行现状分析摘要】目的分析龙陵县艾滋病流行现状,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分析龙陵县1991—2010年艾滋病常规,哨点监测资料。
结果 1991—2010年龙陵县共报告HIV/AIDS病例475例,2005—2010年发现的感染者占总数的91.37%(434/475),感染者中农民占75.79%(360/475),年龄在21—40岁之间的有372例,占总数的78.32%。
感染途径中,经性接触途径感染392例,占82.53%。
结论龙陵县HIV流行速度明显加快,性乱人群和吸毒人群中传播,应对高危人群,特别是外出打工人群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降低龙陵县HIV的感染水平。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流行病学龙陵县于1990年开展艾滋病监测工作,1991年从吸毒人员中发现首例HIV感染者,2004年开始HIV感染者明显增多,在2005年全县报告HIV感染人数出现倍数增长态势。
现就龙陵县HIV/AIDS流行现状分析如下。
1.材料和方法对龙陵县历年的HIV/AIDS常规,哨点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
2.结果2.1 HIV/AIDS感染情况龙陵县1991年从吸毒人员中发现首例HIV感染者,1991—2003年HIV/AIDS流行形势相对平缓,2004年以后感染人数显著增加,1991—2010年共报告HIV/AIDS病例475例,其中省外流动人员占5.05%(24/475),省内流动人员占6.32%(30/475),境外人员占7.16%(34/475)。
2.2 职业分布475例感染者中,农民占75.79%(360/475),干部占1.47%(7/475),教师占0.21%(1/475),无业人员占6.11%(29/475),工人占2.95%(14/475),个体占3.16%(15/475),医务人员占0.42%(2/475),儿童占2.74%(13/475),其他占3.37%(16/475),商业服务3.79%(18/475),无业人员中大部分为性服务人员和吸毒者。
艾滋病近2年来,艾滋病发病率在全球各大洲均大幅上升,尤其是过去“ 幸免于难”的东欧、东亚和西亚等地区,如今也成为“重灾区”。
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数量高达2540万,其中绝大多数人得不到应有的治疗,导致相当一部分国家的人均寿命降到40岁以下,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出现严重倒退。
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公布的2004年全球艾滋病流行报告,2004年全世界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人数为3940万,当年死于艾滋病的人数达到310万。
人们不禁会问,在对艾滋病传播途径已经了如指掌的今天,艾滋病何以在全球畅通无阻,成为威胁整个人类生存的“ 世纪杀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又称艾滋病(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在我国被列为乙类传染病。
HIV是单链RNA逆转录病毒,分1型和2型,AIDS主要由HIV-1型引起。
病毒感染后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CD4+T淋巴细胞数目减少,继而出现各种机会感染(如卡氏肺孢子虫肺炎、肺结核、念珠菌性食炎、神经系统疾病等)和肿瘤(霍奇金淋巴瘤、卡波济肉瘤)等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
AIDS目前尚无法治愈。
倡导预防为主是预防和控制HIV感染/艾滋病的关键。
一、流行病学特点HIV/AIDS感染最多的地区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其次市东南亚及拉丁美洲地区,我国以云南、新疆、广西、四川和广东为高。
至2001年底全球HIV感染和AIDS病人总数约为4000万,目前我国现有HIV感染者约84万,其中AIDS病人约8万。
男女感染的比例约为1.33:1,但这种差别在缩小,妇女和儿童感染的比例在上升。
AIDS的传染源是AIDS患者和HIV感染者(即病原携带者,因本病潜伏期长,其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比AIDS患者大得多)。
HIV主要存在于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各种体液(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伤口渗出液等)中。
任何能交换体液的行为,都有可能传播HIV,其主要传播途径有:①经性接触传播:大约70%~80%感染者通过此途径感染,其中异性间性接触传播占70%以上,男同性恋性接触传播占5%~10%。
第25卷第6期口岸卫生控制传染病监测2017-2019年郑州市艾滋病患者流行病学分析冯悦静王志刚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河南,郑州,450000)摘要目的分析2017-2019年郑州市艾滋病患者流行现状,为郑州市临床实施艾滋病感染预防工作提供指导。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2019年郑州市各医疗卫生机构上报的237例艾滋病患者临床资料,仔细阅读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分析郑州市艾滋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
结果2017-2019年中,2019年郑州市艾滋病患者最多,占比40.93%;其次为2018年,占比34.18%;2017年最低,占比24.89%。
2017-2019年,男性患者160例,占比67.51%;女性患者77例,占比32.49%。
2017-2019年,20〜30岁患者最多,占比40.93%;其次为31〜40岁,占比28.69% ;61〜76岁患者最少,占比1.69%。
2017-2019年,职业为农民的患者最多,占比48.10%;其次为服务员,占比19.83%;最少的为公务员,占比1.69%。
2017-2019年,传播途径中性传播患者最多,占比40.51%;其次为血液传播,占比29.96%。
结论郑州市20〜40岁的青壮年为艾滋病感染高发人群,其中以男性、农民为主,感染途径以性传播居多,临床需将上述人群作为重点防控对象,积极做好健康宣传工作,并采取对应的防护措施,对减少艾滋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艾滋病郑州市流行特征流行现状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 B doi 10.3969/j.issn.1008-5777.2020.06.014Epidem iological A nalysis o f A ID S P atients in Z hengzhou from2017 to 2019Feng Yuejing Wang ZhigangZhengzhou Sixth People’s hospital (Zhengzhou,Henan,450000)A bstract O 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pidemic status of AIDS patients in Zhengzhou from 2017 to 2019,and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clinical implementation of AIDS prevention in Zhengzhou.M 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237 AIDS patients reported by medical and health institutions in Zhengzhou City from 2017 to 2019 were retrospectively collected.The clinical data of all patients were carefully read,and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IDS patients in Zhengzhou were analyzed.R esu lt In2017-2019 ,Zhengzhou had the largest number of AIDS patients accounting for40.93%, followed by 2018 accounting for 34.18%, and the lowest in 2017 accounting for 24.89%;in 2017-2019,160 cases of male patients,accounting for 67.51 %,77 cases of female patients, accounting for 32.49%;in 2017-2019, patients aged 20-30 years accounted for the most,accounting for40.93%, followed by 31-40 years old’accounting for 28.69%, and 61-76 years old patients accounted for the least.From 2017 to 2019, farmers accounted for 48.10%followed by waiters,accounting for19.83%,and civil servants,accounting for 1.69%;from 2017 to 2019,th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sex transmission was the most,accounting for 40.51 %,followed by blood transmission,accounting for29.96%. C onclusion Young adults aged 20-40 years old in Zhengzhou City are the high-risk population of HIV infection,among which male and farmers are the most, and sex transmission is the main infection route.The above population should be taken as the ke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bjects in clinical practice.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do a good job in health publicity and corresponding protective measures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AIDS.K ey w ords AIDS Zhengzhou City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Epidemic status-51 -口岸卫生控制第25卷第6期艾滋病(AIDS )为临床危害性、传染性极大的病 症,主要由于感染获得性免疫担缺陷病毒(HIV )而 引发,是一种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疾病,严重影响 患者正常生活及健康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