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参考教案2
- 格式:doc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5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第一篇:《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3、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4、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5、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二、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力三、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四、课时分配2课时五、教学设想本节课是一节知识探索课,学生在学习时容易感到枯燥无味,于是我在本节设计时,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来完成知识的学习。
例如:消化系统的组成是利用小游戏的形式学习,龋齿是通过播放龋齿形成过程来探究。
本节的实验是通过教师提供背景资料,学生自主探究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实验效果。
总的思路是通过各种方式的活动完成学生自主探究活动。
六、教学过程导入:今天大家一定吃饭了吧?吃了什么食物?你知道食物进入你的体内,要进行什么样的旅程么?它的旅程路线,及将要发生什么样的历险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体的消化与吸收》。
师: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6-27消化系统的组成,在阅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消化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的?2、消化道和消化腺分别由哪些器官组成?3、仔细观察消化系统组成模式图,了解各器官的位置及功能生:同学们积极阅读后回答第1、2题师:组成消化道的各器官在人体内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接下来将请七位同学上台来,拿着这些卡片以最快的速度站位,哪些同学愿意上来试试生:学生勇跃上台师:同学们评判他们站的对不对生:错了,王晶错了师:我们再给给她一次机会,请一位同学上来拿王晶这张卡片,你帮肋他站位。
师:这回对了吗?生:对了师:我们掌声鼓励同学,接下来再请一位同学上台来,把消化腺的卡片放在相应同学的手里,如果你认为是在消化道内的,你就放在他的消化道器官的手里,如果你认为是在消化道外的,你就放在他的另一只手中,请同学们自高奋勇的上台生:略师:这位同学放的对不对?生:对师:请大家回去,通过刚才的活动,可以看出,我们每一位同学看书都非常认真。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2)掌握食物的吸收过程。
(3)理解营养物质的种类及其作用。
2. 能力目标:(1)能够描述食物的消化过程。
(2)能够解释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能够分析食物中营养物质的生理功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
(2)培养关爱身体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食物的消化过程。
(2)食物的吸收过程。
(3)营养物质的生理功能。
2. 教学难点:(1)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的生理机制。
(2)营养物质在身体内的代谢过程。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及营养物质的作用。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食物消化、吸收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及营养物质的图片和视频。
(2)实物模型:展示消化系统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互动环节:设置问题抢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食物图片引发学生对食物的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食物是如何被身体消化吸收的吗?”2. 讲解:(1)讲解食物的消化过程,包括口腔、胃、小肠等环节。
(2)讲解食物的吸收过程,重点介绍小肠的吸收功能。
(3)讲解营养物质的作用,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
3. 案例分析:(1)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食物消化、吸收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4. 互动环节:(1)设置问题抢答,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饮食习惯,互相交流学习。
五、作业布置1. 绘制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图。
2. 写一篇关于健康饮食习惯的短文。
3. 观察家庭成员的饮食习惯,分析其合理性,并提出改进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
七年级生物教案: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及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掌握各种消化器官的功能及其在消化系统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食物的消化过程。
学会使用图表和模型来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食物的消化过程及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消化器官的功能及其在消化系统中的作用。
难点:各种消化酶的作用及其在消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营养物质的吸收机制。
三、教学准备:教材或教辅材料。
食物消化过程的图片、图表或模型。
实验材料和器材(如面包、牛奶、盐酸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食物消化吸收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食物在人体内的变化过程。
2. 教学内容:介绍食物的消化过程,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讲解各种消化器官的功能及其在消化系统中的作用。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如观察面包在盐酸中的消化过程。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4. 知识巩固:提供图表或模型,让学生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通过小组讨论或问答,巩固对消化系统的理解。
5. 总结与拓展:总结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及其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请学生绘制一张食物消化过程的简图,标注各消化器官和消化过程。
写一篇关于良好饮食习惯的小短文,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描述和解释。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食物消化吸收过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一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消化器官的角色,向其他同学解释其功能和作用。
2. 安排一次小组项目,让学生设计一个关于健康饮食的宣传活动,如制作海报、编写宣传册等。
第二节《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教案(苏教版初一下)第二节人体的消化与吸取〔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要紧消化腺的作用。
〔重点〕
2.讲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难点〕
3.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取过程。
〔重点〕
技能目标:
1.通过小肠结构的观看活动,明白得小肠是消化和吸取的要紧场所,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培养学生的实验的设计、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龋齿发生率的调查,认识龋齿发生的缘故,关注人体的健康,培养良好的卫生适应。
三、教学预备:
1、学生预备:6—8人一组,课前调查学生中龋齿发生的情形。
2、教师预备:实验〝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和〝观看小肠结构〞的用具。
3、牙齿的模型。
4、FLASH:〔1〕龋齿的形成;〔2〕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要紧消化腺的作用。
第2 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明确消化系统的功能。
(2)了解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了解酶的概念及酶的特点。
2、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明确消化面积的大小与消化速度的关系;学会开展模拟实验的方式和方法。
(2)完成唾液淀粉酶对淀粉催化分解作用的操作,学会通过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
3、德育目标:(1)通过观察对比实验,体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承认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辨证关系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消化系统的组成2、酶的特点难点:1、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2、掌握控制变量和设计“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的实验三.实验器材:烧杯、方糖、水、试管、1%淀粉溶液、碘液、温度计、酒精灯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问题】平时我们所持的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引言消化系统的组成蛋白质、糖类、脂肪、水、无机盐等【问题】吃进去的多,而排泄出来的少,那么它们都到哪去了呢?消化吸收【讲述】并不是所有营养物质都需要消化后才能吸收。
(举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消化系统是怎样工作的呢?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它。
【读图】:结合多媒体图片以及课本中人的消化系统图片,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a. 构成消化系统的消化器官有哪些?b. 它们之间是如何连接的?c. 人体有哪些消化腺?各自分泌什么消化液?d. 它们分泌的消化液流入的部位在哪里?(完成课本上的表格),教师总结。
通过学生生活中的已有知识引出心内容,便于学生接受。
通过观察图片解决相关问题,提高学生识图能力。
新概念学习1基本知识学习:由学生自学看书后,回答:a. 消化系统的功能:将食物分解成被身体利用的小分子化合物;(消化)将这些小分子化合物吸收到血液;(吸收)将消化后产生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
(排泄)b. 消化的概念人体将食物分解成能被身体利用的小分子化合物的过程。
(完整版)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案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3)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体合作能力、思维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向学生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有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消化系统的组成”,主要介绍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为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做铺垫;第二部分主要讲述食物的消化过程,通过学生实验:了解口腔对淀粉的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作用,通过分析与讨论:了解胃对蛋白质的消化作用,通过演示实验:了解胆汁对脂肪的消化作用,最后,总结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第三部分是营养物质的吸收。
教学重点:(1)三大营养物质(淀粉、脂肪、蛋白质)的消化过程(2)小肠内壁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相适应教学难点:(1)小肠的结构与功能(2)探究实验的操作过程的控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举出生活中可见的例子:有些人经常吃一些营养含量高的食物也吃不胖,有些人天天粗茶淡饭都胖,是什么原因?【教师活动】出示PPT,学生观察图片,引导学生阅读资料,产生疑问并自己能提出问题:1 食物有哪些营养成分?2 食物是通过哪些器官消化的?3 消化后的营养物质最终到了哪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活动】根据以掌握的知识自己试图找到答案,即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经过消化道消化后,最终进入血液,成为组成人体的一部分。
【教师活动】食物是怎样被消化和吸收的?【板书】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二)探究过程I【教师活动】想要了解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应该先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板书】一、消化系统的组成出示消化系统图示。
学生辨认各器官的名称及位置,通过预习说明各部分的生理功能。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一.教学目标:
①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②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③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④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⑤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②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相适应的特点。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教材第七章第一节“人体的消化与吸收”。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食物的消化过程,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理解食物在消化过程中的变化。
2. 使学生了解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的吸收过程,明白不同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食物的消化过程,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教学重点: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食物消化吸收的基本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挂图、模型、实物展示等。
2. 学具:显微镜、实验器材、食物样品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食物图片,引发学生对食物消化吸收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介绍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讲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3)阐述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 实践情景引入:(1)让学生观察实物,分析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2)分组讨论:如何保持消化系统的健康?4. 例题讲解:(1)举例说明食物在消化过程中的变化。
(2)讲解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的吸收过程。
5. 随堂练习:(1)绘制消化系统结构图。
(2)分析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并说明其作用。
六、板书设计1. 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2. 食物的消化过程3. 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4.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及其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解释食物消化吸收的基本原理。
(3)分析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并说明其作用。
2. 答案:(1)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
(2)食物在消化过程中,通过物理和化学消化,使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便于吸收。
(3)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等,它们对人体具有不同的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消化与吸收的基本知识。
第四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1)巩固对人体消化系统的知识,熟练概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特点。
(2)搜寻并探究有关小肠结构特点的信息,解释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3)分析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吸收过程,得出它们被消化吸收的部位和条件,最终能概述食物被消化吸收的过程。
2、能力目标:
(1)模仿实验:观察猪小肠的结构。
(2)尝试与同学合作演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被消化吸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尝试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演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被消化吸收的过程等活动,体验合作、探究、合作活动。
(2)通过思考“暴饮暴食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关注饮食习惯,关注健康。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概述食物被消化吸收的过程
施教策略:多媒体展示录像演示小肠的结构图,图像和动画食物消化吸收的过程。
教学难点
难点:概述食物被消化吸收的过程
克服方法:动画和录像学生讨论
设计思路:本节课可以使学生认识消化系统以及消化过程,联系生活。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新陈代谢学案1、消化系统一、课标与考纲1、课标要求知识网络:一、食物中的七大营养素:。
食物纤维是一类被人体消化和吸收的物质。
主要来自食物。
对人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等。
1、热量价: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能量。
2、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3、几种维生素比较:正常生理功能只有能在体内合成;植物性食物中不含,但植物中的胡萝卜素在人体内能转化成维生素D。
二、牙齿的功能、组成、结构和保健三部分二、消化系统1、消化系统组成及功能:口腔:淀粉,吸收功能。
只能吸小肠:。
能吸收。
大肠:消化功能,只吸收。
肛门:排便的通道。
消化腺2、各种消化腺名称和功能3、胃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
胃壁的结构由内向外依次是①黏膜、②黏膜下层③肌肉层和④浆膜。
其中黏膜上皮凹陷而形成胃腺。
4、小肠:(1)功能: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场所。
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
小肠的结构:小肠壁与胃壁一样分为四层:(2)小肠的结构特点:①黏膜表面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大内表面积;②小肠是消化道最长的一段(约5-6米)。
③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胰液、肠液、胆汁)。
④绒毛壁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⑤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以上其中与消化食物相适应,与吸收营养相适应。
5、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
消化道的没有吸收功能。
具吸收功能。
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吸收全部营养物质。
其中由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吸收,其他营养物质(全部营养物质)由小肠绒毛的吸收。
6、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叫做消化,包括(有消化酶参加)。
这里的可以吸收的成分包括等。
(1)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酶酶酶①淀粉②蛋白质消化部位口腔、小肠小肠胃、小肠胆汁酶③脂肪消化部位:小肠小肠(物理性消化)(2)不需消化可直接吸收的物质:。
需消化的物质才能吸收的物质:。
7、酶是由生物体产生的、具有能力的,是催化剂;酶具有性(催化能力特别大,可以使人体细胞内的各种反应迅速进行)和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酶的催化作用会受到等因素的影响;人体内的酶催化的适宜温度为37℃;酶的作用很重要,当人体细胞中缺乏某种酶或酶不足时,会发生代谢紊乱,并可能出现疾病。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的模型,培养学生对直观教具的观察能力.2.通过对“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重点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难点食物的化学性消化.教材分析作变生物圈中的一员,人类要不断地从生物圈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以进行各项生命活,本章教材就围绕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进行了阐述,并对膳食的合理性和安全性进行了介绍。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介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学生知道人体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不同,不同部位吸收的物质不同,明确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能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提前把步骤方法看明白,然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在完成实验任务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突破方法七年级的学生对外界事物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而且消化系统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学生平时接触也较多,都比较感兴趣,但对于其结构和生理功能却不太了解,涉及复杂的化学反应,对没有化学基础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无法解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入手,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法及学法指导首先复习上节课知识,由营养物质逐步过渡到如何消化吸收进入人体.导入新课时,通过联想引入,这样导入能使学生所学知识有一定的求知欲望.由消化系统的组成入手,渐进式了解消化道、消化腺及各自的生理功能,同时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逢适应的的生物学观点.建构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然后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先自主学习,自主实验及探究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和归纳形成统一认识.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模型.书中所涉及的实验器材和材料学生准备:收集动物的小肠.教学过程:多媒体出示复习问题结合教材进入概括习消化系统.出示模型和消化系统构成图,明晰几个问题:1.依次说出食物进入人体后所经过的消化器官的名称.2.指出自己的胃、小肠、肝脏的位置.3.找出最膨大和最长的消化器官各是谁?归纳:食物进入消化系统的过程识记:消化腺及功能消化道与消化腺的联系归纳重点分析讨论:胃阅读书中材料自学研读小肠归纳小肠的特点及作用演示实验: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播放胆汁乳化视频讨论:胆汁对油起了什么作用?这种作用有何意义?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场所读书总结出三在营养素分解的最终产物是什么?消化系统小总结过渡:食物进行消化,那么是在什么场所吸收的呢?观察书中或多媒体图片知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总结出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进行实验并读书知小肠结构与消化和吸收的功能是如何相适应的?分组实验观察小肠的结构.讨论:观察到了什么结构?这些结构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什么意义?小总结: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板书设计: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一. 消化系统的组成1.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2.消化腺:唾液腺肝脏胰腺胃腺肠腺二.食物的消化淀粉→麦芽糖→葡萄糖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蛋白质→氨基酸三.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场所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食物营养成分的种类和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和吸收的过程.经过上一学期生物课的学习,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因为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之所以是重点,是因为没有酶就没有食物的化学性消化;之所以是难点,是因为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学生来讲十分抽象.本节课通过实验,并结合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对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有了直观的认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结构和功能是互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学生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反应热烈,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这也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因为学生没有学习化学知识,所以理解起一些化学反应有一定难度,所以学生真正完全掌握,还需一定的时间.本节课内容多,难度大,时间把握就比较难,这是本节课很大的不足.我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并且自己也应细研教材,不断创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讲解详略得当.附:参考答案练一练:1.口腔 2.不是 3.胃 4.小肠 5.B课时反馈:1.D 2.C 3.D 4.C 5.C 6.消化道消化腺 7.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8.唾液腺肝脏胰腺胃腺肠腺。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教案(精选教案:《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人与生物圈;人体生理。
详细内容:1.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及作用;2. 食物的消化过程;3. 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4. 食物残渣的排出。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及其作用,知道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食物消化吸收的具体过程。
重点:各种营养物质的作用,消化系统的组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食物模型、消化系统模型。
学具:小组合作实验材料、观察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谈谈生活中遇到过的关于消化吸收的有趣现象。
2. 知识讲解:利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及其作用,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3. 小组合作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食物在消化过程中的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4. 例题讲解:通过实例,讲解食物消化吸收的具体过程。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消化吸收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食物消化吸收过程、营养物质的作用、消化系统的组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你喜欢的食物,说明它们分别含有哪些营养物质。
(2)画出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图,并标注各部分的功能。
2. 答案:(1)答案示例:苹果含有维生素C、膳食纤维;牛奶含有蛋白质、钙;鸡蛋含有蛋白质、脂肪。
(2)答案示例:略。
(3)答案示例:我每天都会保证摄入足够的蔬菜和水果,定时定量地吃饭,不挑食,不吃太多零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例题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食物消化吸收的过程。
但在课堂上,对于部分学生的提问,我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回答,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