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专题复习_小说 “意蕴丰富类小说整体阅读”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8
阅读文本之理解词句含义【2016考试说明要求】现代文阅读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考点阐释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现代文阅读最基本的要求。
“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指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语言环境中产生的临时的、附加的、具体的、动态的含义。
它可能是临时指代的内容,可能是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借代义,可能是蕴涵其中的作者特殊的思想感情,可能是用来表明某种意图,可能是事物的作用意义,可能是作者的观点立场,等等。
这种含义,是既有别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含义。
句子的含义一般有基本含义和深层含义两种。
句子的基本含义即句子的表层意义,往往不难理解。
此外,有些句子还有深层次的含义,如概括意义、哲理意义、比喻意义、象征意义等。
这些句子必须在总观全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解,即人们常说的“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典题回顾】1.“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吞咽”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2005年全国高考)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的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的远引了。
天下事都是如此——去年冬天是特别地冷,也显得特别地长。
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
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
我无聊地安慰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一日的春光》)【答案】尽情地享受,表达了作者在寒冬中对春天强烈的期盼之情。
“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句话在文章中略显突兀,但具有很好的表达效果。
这种表达方式值得细细品味。
要品味这句话,首先得注意“今年”的特殊指代,进而体会“吞咽”的含义。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冲刺总复习教案:小说阅读1整体阅读第一课小说整体阅读●复习目标1. 认识小说文体特征。
2. 了解考场阅读要求,提高学生快速阅读、整体把握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1. 小说三要素、小说的分类。
2. 初步把握小说的情节、环境、形象、主题。
难点:掌握快速阅读、整体把握的方法。
●设计思想江苏卷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命题总体上会围绕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要素展开,但从不套路化,非常讲究命题的具体性和文本的针对性,对考生文本阅读要求高,尤其是对文本的速读、整读、细读、深读能力要求更高;对考生的思维素养要求高,要求思考具有严谨性、全面性、清晰性,突出围绕人物形象的设题。
鉴于江苏卷对文本阅读的高要求,在一轮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改变重做题、轻阅读的习惯,要把复习的重心放在对文本的阅读上。
既要作整体把握阅读训练,如勾画核心句,划分层次,提炼要点,概括主旨,感知形象及特点等,又要作文本局部的精读或深读训练,如局部文字的内部层次,关键词语的含义,以及该文字与上下文的关联等。
●教学资源《小说整体阅读》教学PPT●教学设计一、认识小说文体特征小说是文学的一大类别,是一种与诗歌、散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
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具有重要作用。
2.小说的分类(1)按篇幅分:长篇小说(深刻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篇小说(展示人生长河中的一个片段)、短篇小说(截取一个生活片段,以小见大)和小小说(也叫微型小说,聚集生活的一个小“镜头”,见微知著)。
(2)按题材分: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幻小说、推理小说、神魔小说、言情小说、侦探小说、武侠小说等。
(3)按体制分: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4)按表现手法分: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革命现实主义小说。
第四课时主旨类题阅读攻略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是小说的灵魂,欣赏小说必须理解、分析并归纳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情节、环境和人物形象之中,概括小说主题时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一、【课堂突破】例1:《审丑》严歌苓4.“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分)(1)标题一语双关(或反讽);(1分)(2)“审丑”是一种绘画“原则"(或“流派"、“风格"、“理论"等),老人成为学生的“审丑"对象;(1分)(3)老人外貌丑陋,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事,(1分)但这“丑"下面深藏着为孙子全力付出的淳朴心灵;(1分)(4)从小臭子看,嫌弃爷爷,小臭儿不孝(或“忘恩负义”),才是真正的“丑”。
(2分)例2:《还乡》路遥4.请探究标题“还乡”的丰富意蕴。
(6分)①重新回到家乡;②重回农民的生存、生活状态;③归复良知和淳朴的情感;④找回做人的本质.(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例3:《陶虎臣》汪曾祺4.请结合陶虎臣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探究小说的主旨。
(6分)通过陶虎臣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手艺精妙、与世无争却仍难逃悲惨惨命运的小人物形象;(2分)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乡镇经济的萧条,百姓生存的艰难;(2分)流露出作者对主人公为人和才能的赞赏及不幸遭遇的同情。
(2分)例4:《早餐》约翰·斯坦贝克4.小说中的“我”认为这件事具有“无与伦比的美”,请探究文中“美”的内涵。
(6分)①环境美:天气虽然寒冷,但山区晨曦却给人美感。
②人情美:母子之间的融合,父子之间的默契,陌生者之间的关切。
③哲理美:劳动创造美;新生展现美;底层闪耀质朴纯真美.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生活美”“劳动美”等,酌情赋分。
二、【答题思路总结】①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概括小说的主题。
②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第三课时人物类题阅读攻略【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人物类题的常见考查题型。
2、掌握小说中人物类题中人物形象以及作用题的答题方法。
一、【点击高考】2008年江苏卷小说《侯银匠》15、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6分)解析:探究写侯菊的文字多安排的理由,实质上就是探究次要人物的作用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
②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③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④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⑤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⑥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2—6点答出三点即可)补充:(次要物象作用)1。
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德富老汉的最后结局》①描写牛被德富老汉细心饲养、调教和使用,表现了德富老汉的勤劳、善良等性格。
②通过牛顶死德富老汉情节的描写,突出了德富老汉的悲剧命运。
③通过牛顶死德富老汉情节的描写,表现牛对专断的爱的反叛,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2。
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溜索》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3.“劳力士"手表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6分)《彼岸》(4)2010年江苏卷小说《溜索》13、文中写领队的内容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
(6分)解析:鉴赏人物形象题.只需找出和人物相关的内容,再根据内容概括形象的特点即可。
答案:①“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②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③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④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意蕴情感探究一、考纲:探究(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义,以及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考查问题常见类型1.探究作品的深刻意蕴。
2.探究景物的意蕴。
3.探究作品的情感。
三、常见问法1.本文写了一个……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2.请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寓意)。
3.请探究作品中画线句子的深刻意蕴。
(句子一般为景物描写)4.探究作品的情感。
四、小说意蕴(主旨)探究思考角度:1、从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入手从人物身份地位、性格品质、生存方式、人生经历、所处环境等入手2、从小说的题目(双关、象征、比喻等)3、从揭示主旨的句子入手揭示主旨的句子:(1)意蕴丰富的哲理句;(2)韵味深长的语义双关句;(3)生动可感的修辞句;(4)观点阐明的议论句;(5)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五、小说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六、景物的深刻意蕴思考角度:景物描写的象征义,暗示作用,衬托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心理活动七、答题句式(意蕴类)123八、情感类答题思路及句式①确定对象(人、物、自然界、社会现实等)②分析对象特点③分析作者在对象身上倾注的情感(礼赞、热爱、期待、肯定、否定、鞭挞、呼吁、愤慨、关注等)《溜索》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参考答案】①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大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②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③动物形象:隐喻人应像雄鹰飞翔、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④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中成长。
《采浆果的人》迟子建小说叙写了金井人采浆果的故事,请探究作品的寓意。
【参考答案】①通过大鲁二鲁认为春种秋收是天经地义的事(大鲁说:“苍苍婆,爸妈死前告诉大鲁了,下了霜就秋收,大鲁都点头了!”二鲁也说:“春天撒了种,秋天就得收庄稼,二鲁也记得呢!”),启示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②愚钝的人与精明的人的结局差距大(金井人一年的收获,就这么掩埋在大雪之下了。
一、注音
腌() 腌人() 挨次() 挨打() 违拗() 执拗() 扒草() 炮羊肉()
炮制() 刨花()刨根问底() 曝光() 暴光() 背负() 绷瓷() 裨将()
裨益() 黄骠马() 骠勇() 瘪三() 别扭() 蕃息() 吐蕃() 簸谷()
簸箕() 参差() 参商() 丹参() 孱头() 孱弱() 矿藏() 藏青()
曾祖() 差数() 差劲() 差事() 禅让() 场院() 处方() 处变不惊()
二、成语选择错误的一项并辨析
A.参加教学评估的领导虽然只是走访了几所学校,但管中窥豹,他们对我市推进素质教育的现状还是有一些了解的。
B.日前,记者暗访了这家被曝光的偷排地下污水的大型制药厂,当采访有关人员时,他们躲躲闪闪,讳莫如深。
C.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外出旅游时异地的风物让人迷醉欣喜,可是一路上的旅游购物却常常使人不厌其烦
,兴味索然。
D.面对当今社会一些不良风气和现象,几位经常聊天的老人坐在一起边议论边慨叹人心不古,还不时摇摇头。
答案:C 不厌其烦:不嫌麻烦。
应“不胜其烦”。
管中窥豹: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也比喻从观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测全貌。
讳莫如深:紧紧隐瞒。
人心不古:今人的心地不如古人醇厚。
多用来感叹世风不正。
三、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四、名句默写
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2.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3.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4.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考点:鉴赏评价】【预设学习目标】1、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第一课时:理解重要词句的含义(内涵)【旧知方法总结】1.抓住句中的重要词语(1)对重要句子的考查多数考查的是内涵比较丰富的句子,因而,在对句子进行理解时一定注意把握重要句子的关键之处,找到句子的关键之处也就意味着把重要句子的理解转化成了对重要词语的理解,这在重要句子的理解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重要词语包括关键的名词,关键的动词,关键的形容词副词等。
(2)理解关键词语时要注意不同词性的关键字词不同的理解角度。
名词侧重对象内容的解答,动词要注意动词背后包含的过程;形容词副词更多的是修饰和限制的作用。
理解时还要注意上下文及对全文主旨准确把握后才能得出最准确的答案。
2.结合句子的表现手法,还原句子本来面目。
形象化的句子是指表达上较为生动、形象的句子,这些句子多运用比喻、拟人、双关、反语及象征等表现手法。
对这样的句子,要用还原法理解,即把作者原来想表达的意思、意图还原出来。
如是比喻句,要还原出本体;如是类比句,则要还原出被类比体。
3. 抓住句子层次针对一些结构复杂而含义较难理解的句子,需要分析句子结构,辨清层次。
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体会作者阐述含义的重点成分,并加以重点阐释。
如果是复句,辨明句子之间的联系,分析前后分句是否为并列、假设、条件或因果关系,并能围绕这种关系分层阐释。
4.结合上下文及文章主旨阐释通过准确判断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来确定其含义,需要对上下文的内容进行把握,找准照应的句子或段落进行解释。
【典题演练】平常的沈从文黄永玉①从一九四六年起,我同表叔沈从文开始通信,积累到文化大革命前,大约有了一两百封。
可惜在“文革”时,全给弄得没有了。
解放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次为他出的一本作品选中,他自己的序言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小说阅读整体感知之三(意蕴丰富类小说)【教学设想】小说是高考现代文阅读选考题之一,对小说丰富意蕴的探究历年来也是高考小说阅读命题的热点. 高考考纲对于探究有着明确的要求:(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小说主题的多元解读,让学生掌握意蕴丰富类小说阅读的方法。
我们都知道小说的三要素,但是在做题的过程中却不能对这些显性、隐性的信息进行圈画,因而在解读文章主旨上存在很大的难度。
这堂课通过典例分析,引导并培养学生关注文本细节的能力:其一、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让学生总结出设题的角度;其二、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探寻作者的创作意图;其三、反思总结,考纲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意义.试图通过本节课,让学生能够归纳总结出依据文本,多元解读小说丰富意蕴的一些策略:1.关注环境.环境为人物的活动和情节的展开提供了特定的背景.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对全面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容、感受和领悟小说的艺术之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关注人物。
首先确定文本的主人公是谁,有怎样的生活经历。
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在圈画人物时很多学生会忽略作品对次要人物和物象的描述,而这些形象的设置恰恰是具有一定的创作意图。
因为他们是为主要人物服务的,所以要引导学生关注细节的刻画。
3.关注情节。
小说情节是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它对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起着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在高一、高二阶段通过必修和选修教材的学习,学生对于小说的基本知识已经有所了解,基本能明确小说三要素和主题的关系。
但是学生对于小说主题的把握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不知道从文本的哪些地方去归纳总结,并且在答题中思路比较混乱,不知道如何规范答题.【学习目的】1.整体感知作品,了解小说主要人物、情节等;2.力求全面读懂作品,学会多元解读小说主旨。
小说专题复习之主题意蕴【考点解读】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真题回顾】2016年《会明》: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
(6分)2014年《安娜之死》:请探究作品结尾处画线句的意蕴。
(6分)2010年《溜索》: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6分)【考点归纳】1、概括主题;2、整体意蕴;3、局部意蕴一、概括主题(江苏卷至今未设题)【经典再现】1、(2008年浙江卷《乌米》)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题。
方法总结:【针对训练】石榴日本川端康成(1)一夜寒风。
石榴树的叶子全落光了。
石榴树下残留着一圈泥土,叶子散落在它的周围。
纪美子打开挡雨板,看见石榴树变成光秃秃的,不由得大吃一惊。
落叶形成一个漂亮的圆圈,也是不可思议的。
因为风把叶子吹落以后,叶子往往都凌散到各处。
树梢上结了好看的石榴。
(2)“妈妈,石榴。
”纪美子呼喊母亲。
(3)“真的……忘了。
”母亲只瞧了瞧,又回到厨房里去了。
从“忘了”这句话里,纪美子想起自己家中的寂寞。
生活在这里,连檐廊上的石榴也忘了。
这些石榴,和被落叶围在圈中的泥土,都是冷冰冰的。
(4)纪美子走出庭院,用竹竿摘取石榴。
石榴已经烂熟,被丰满的子儿胀裂了。
放在走廊上,一粒粒的子儿在阳光下闪烁着。
亮光透过一粒粒的子儿。
纪美子似乎觉得对不起石榴。
她上了二楼,麻利地做起针线活来。
约莫十点,传来了启吉的声音。
大概木门是敞着的,他突然绕到庭院,精神抖擞地快嘴说了起来。
(5)“纪美子,纪美子,阿启来了。
”母亲大声喊道。
纪美子慌忙把脱了线的针插在针线包上。
(6)“纪美子也说过好多遍,她想在你开拔之前见你一面。
不过,她又有点不好意思去见你,而你又总也不来。
呀,今天……”母亲说着要留启吉吃午饭。
可是启吉似乎很忙。
(7)“真不好办啊……这是我们家的石榴,尝尝吧。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散文专题——写景抒情类散文整体阅读【学习目标】1.了解写景状物类散文的文体特征;2.掌握写景状物类散文内容梳理、结构思路分析和主旨概括的一般方法;3. 培养在整体阅读基础上规范、精准解题的能力。
【文体特点】写景抒情类散文语言优美、想像丰富、构思巧妙、以小见大,言近旨远,或寓情于景,或情由景生,文学性与趣味性并存。
【解题思路】一、抓住作者在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
写景抒情类散文常常采用边写景,边抒情的方式,或在集中写景之后集中抒情,或在写景之前谈自己的感受。
或这三种方式同时使用。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作者抒情的核心也就等同抓住了文章的主旨。
抓住抒情的句子是读懂这类散文的基础。
二、抓住景物的特点写景抒情散文的文章主体是景物,虽然不是文章的核心,但作者却把大量的笔墨用到了对景物的描写上。
这些景物是作者抒情的载体,准确把握景物的特点,可以增加对作者抒发情感的理解。
把握景物的特点的关键是作者在行文中运用的修饰限制性的词语。
找准这些词语成为把握景物特点的关键。
三、关注文章中的他人、他物写景抒情类散文中的其他人物、景物的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说来,在文章的开头起到引题、对比、烘托或衬托的作用。
用在文章中间部分会起到对比、反衬等作用。
无论起到什么作用一定和文章的主体事物及文章的主题紧密相连。
四、理顺文章线索,把握文章结构写景抒情类散文的线索一般是作者的行踪或思想感情的变化。
把握好文章的线索对我们深入探讨文章的主题非常有好处。
将作者的行踪或思想感情的变化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截断,就可以划分出文章的层次来。
对理解文章非常有益。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感情的脉络。
五、明确技法,析其效果。
此类散文通常用到的技法有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表达方式(描写、记叙、抒情、议论、说明),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铺垫、渲染、联想、想象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排比等)。
【课堂训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以下题目。
小说复习一、小说中的常见意蕴题.例1:《还乡》路遥4.请探究标题“还乡”的丰富意蕴。
(6分)①重新回到家乡;②重回农民的生存、生活状态;③归复良知和淳朴的情感;④找回做人的本质。
(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例2:《老兵客栈》谢友鄞15.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意蕴。
(6分)表明了老兵的认真和坚守;寄寓了对老兵的敬重与礼赞;暗含了对“老兵精神”永远传承下去的希望.(6分,每点2分)区别题型:1、请赏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艺术魅力。
(4分)一条溪流闪着银光轻柔而浅浅地从山谷里流淌出来。
小溪彼岸有一排柳树,如条葱郁的带子向远处逶迤。
她顺着柳树朝前走,路狭窄起来,两旁出现山崖,中间一道口子。
穿过口子,迎面便是平坦的原野,房舍躲在树木后面,阵阵鸡鸣亮亮传来(《彼岸》答案:选取溪流、柳树、山崖等典型景物(1分),从视觉、触觉、听觉等角度(1分),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山谷美景和原野风光,表达了S君初见彼岸的欣喜之情(1分)。
2、请具体说明第三段在文中的作用。
(4分)①发现猫的可爱而改变先前讨厌的态度;②为下文丢猫、找猫的情节提供依据.(一点2 分)例3:《异禀》汪曾祺16.“本来,这时候都不是他们俩解大手的时候。
"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意蕴。
(6分)表现了陶先生、陈相公想有所作为、期待发达的心理;表现了王二发达对周围人产生的影响,折射出底层小人物的无知与盲从;蕴含了作者对追求美好生活、有缺点的小人物的理解和善意的嘲讽。
(一点2分,共6分)区别题型:1、请理解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含意。
(6分)我看到老人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
老人的脊背和牛背一样黝黑,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将那块古板的田地耕得哗哗翻动,犹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
写出了富贵生活的艰辛,以及衰老孤独、与牛为伴的悲苦,突出福贵坦然面对生活的坚强达观的性格,表达了“我"对福贵的复杂情感。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小说阅读整体感知之三(意蕴丰富类小说)【教学设想】小说是高考现代文阅读选考题之一,对小说丰富意蕴的探究历年来也是高考小说阅读命题的热点。
高考考纲对于探究有着明确的要求:(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小说主题的多元解读,让学生掌握意蕴丰富类小说阅读的方法。
我们都知道小说的三要素,但是在做题的过程中却不能对这些显性、隐性的信息进行圈画,因而在解读文章主旨上存在很大的难度。
这堂课通过典例分析,引导并培养学生关注文本细节的能力:其一、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让学生总结出设题的角度;其二、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探寻作者的创作意图;其三、反思总结,考纲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意义。
试图通过本节课,让学生能够归纳总结出依据文本,多元解读小说丰富意蕴的一些策略:1.关注环境。
环境为人物的活动和情节的展开提供了特定的背景。
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对全面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容、感受和领悟小说的艺术之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关注人物。
首先确定文本的主人公是谁,有怎样的生活经历。
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在圈画人物时很多学生会忽略作品对次要人物和物象的描述,而这些形象的设置恰恰是具有一定的创作意图。
因为他们是为主要人物服务的,所以要引导学生关注细节的刻画。
3.关注情节。
小说情节是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它对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起着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在高一、高二阶段通过必修和选修教材的学习,学生对于小说的基本知识已经有所了解,基本能明确小说三要素和主题的关系。
但是学生对于小说主题的把握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不知道从文本的哪些地方去归纳总结,并且在答题中思路比较混乱,不知道如何规范答题。
【学习目的】1.整体感知作品,了解小说主要人物、情节等;2.力求全面读懂作品,学会多元解读小说主旨。
【学习重点】掌握多元解读小说主旨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教学过程】导入:近几年高考,小说备受出题者青睐。
而小说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情节完整,形象鲜明,环境逼真,主题深刻,构思精巧。
而这五个方面中难度最大的则是主题。
小说阅读,不是单靠简单的建模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
对我们学生来说,文本丰富意蕴的探究题往往就是致命伤。
所以阅读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利用有效信息,确保在5~8分钟内读透文本,尽最大可能知道文本在讲什么,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读懂文意。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去共同探讨如何利用有效信息解读小说主题。
活动一、问题引导下的文本解读1.快速审题,找出题干要点(1)找出猫胡同前后的变化。
(2)我养的猫和猫婆养的猫有无差别,探究其深层原因。
(3)为什么在猫婆死后还要交代她的人生经历?(4)文中几处写到小黄猫,有何用意?2.结合上面问题解读《猫婆》,要求对重要句子、重要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物)圈点勾画,在段落层次旁做好相应批注。
猫婆冯骥才我那小阁楼的后墙外,居高临下是条又长又深的胡同,我祢它为猫胡同。
每日夜半,这里是猫儿们无法无天的世界。
它们戏耍、求偶、追逐、打架,吵得人无法入睡。
为了逃避这群讨厌的家伙,我真想换房子。
奇怪,哪来这么多猫,为什么偏偏都跑到这儿来聚会闹事?一天,我到一位朋友家去。
他视猫如命。
我说:“我挺讨厌猫的。
”他将一个白色的东西放在我手上:一只毛绒球大小雪白的小猫缩成团儿,小耳朵紧紧贴在脑袋上,一双纯蓝色亮亮的圆眼睛柔和又胆怯地望着我。
我情不自禁地对朋友说:“太可爱了,把它送给我吧!”蓝眼睛一入我家,便成了全家人的情感中心。
每当它闯祸,只要一瞅它那纯净光澈的蓝眼睛,火气顿时全消,反而把它拥在怀里……我也是视猫如命了。
入秋,天一黑,不断有大野猫从猫胡同爬上我家的房顶来。
我关紧通向晾台的门,蓝眼睛便发疯似的抓门。
我知道它在发狂地爱,便打开门不再阻拦。
一天夜里,它再没回来。
家中每个人全空了。
我房前房后去找。
一个孩子告诉我,猫胡同顶里边一座楼的后门里住着一个老婆子,养了一二十只猫,人称猫婆,蓝眼睛多半是叫她的猫勾去的。
当夜,我钻进猫胡同,在黑暗里寻到猫婆家的门。
我冒冒失失地拍门,非要进去看个究竟不可。
门打开,一个高高的老婆子出现一一这就是猫婆了。
我说我找猫,她立刻请我进屋去,是问阴冷的地下室。
一股噎人的猫味扑鼻而来。
屋顶很低,正中吊下一个很脏的灯泡,把屋内照得昏黄。
一个柜子,一座生铁炉子,一张大床,地上几只放猫食的破瓷碗,再没别的。
猫婆问我猫的样儿,我描述一遍,她立即叫道:“见过见过,常找我们玩,多疼人的宝贝!丢几天了?”我盯住她脸看,只有焦急,却无半点装假的神气。
我说:“五六天了。
”她的脸顿时阴沉下来:“您甭找了,回不来了!”我很疑心她骗我,目光搜寻可能藏匿蓝眼睛的地方。
猫婆的手忽向横着的铁烟囱上一指:“这都是叫人打残、摔坏的猫!我把它们拾回来养活的。
您瞧那只小黄猫,孩子们想要烧死它,我一把抢出来的!您那宝贝丢了这么多天,哪还有好?现在乡下常来一伙人,下笼子逮猫吃,造孽呀!”她说得脸抖,手也抖,点烟时,烟卷抖落在地。
烟囱上那小黄猫跳下来,叼起烟,仰起嘴递给她。
猫婆笑脸开花:“瞧,这小东西多懂事!”面对这受难猫儿们的救护神,告别出来时,不觉带着点惭愧和狼狈的感觉。
从此不知不觉我竟开始关切所有猫儿的命运。
猫胡同再吵再闹也不再打扰我的睡眠,猫叫成了我的安眠曲……转过一年,到了猫儿们求偶时节,猫胡同却忽然安静下来。
我妻子无意间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猫婆死了。
同时才知道关于她的一点经历。
她本是先前一个开米铺老板的小婆,被大婆赶出家门,住在那座楼第一层的两间房子里,后又被当做资本家老婆轰到地下室。
她孑然一身,拾纸为生,以猫为伴。
曾有人为她找了个卖肉的老汉作伴儿。
老汉受不了猫闹、猫叫、猫味儿,就搬出去住。
而她坚持与这些猫共享着无人能解的快乐。
前两个月,猫婆急病猝死,老汉搬回来,第一件事便是把这些猫统统轰走。
被赶跑的猫儿每每回来,必遭老汉一顿死打。
一种伤感与忧虑从我心里漫无边际地散开,散出去,随后留下的是一片沉重的空茫。
入冬后,我听到一个令人战栗的故事一一我家对面一座破楼修瓦顶。
白天换瓦时活没干完,留下个洞,一只猫钻进去御寒;第二天瓦盖上,这只猫无法出来,急得在里边叫。
住在这楼顶层的五六户人家谁也不肯将自家的顶棚捅坏,放它出来。
这猫叫了三整天,直至声音消失!听到这故事,我彻夜难眠。
更深夜半,天降大雪,猫胡同里一片死寂。
忽然,后墙下传来一声猫叫,在胡同深处,猫婆故居墙头上,孤零零趴着一只猫影,蜷缩一团,凄婉哀叫。
不是那只小黄猫吗?忙叫声:“咪咪!”谁知将它惊动,起身慌张跑掉。
猫胡同里便空无一物。
只剩下一片夜的漆黑和雪的惨白,还有奇冷的风在这又长又深的空间里呼啸。
(选自《灵魂的巢》,有删改) 3.整合圈画后的内容,完成前面两个问题(1)找出猫胡同前后的变化。
(2) 我养的猫和猫婆养的猫有无差别,探究其深层原因。
4.小组讨论,展示答案,合作纠偏(学生自主上台讲评)★(3)为什么在猫婆死后还要交代她的人生经历?★(4) 文中几处写到小黄猫,有何用意?5.拓展延伸考点链接★小说写了我、猫婆和猫等之间的故事,意蕴丰富,请作探究。
活动二、总结反思★概括多元解读小说主旨的方法活动三、学以致用实题演练雪夜(日本)星新一雪花象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
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
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
”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
”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
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
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
你就别操这份心了。
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
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
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
”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
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别问是谁。
老实点,不许出声!”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
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少罗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
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
”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
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
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
”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
”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
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
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
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
快给警察挂电话……”很快,警察们赶来了。
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
害得我一脚踩空。
真晦气。
”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不是的。
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
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
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
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
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注:星新一(1926-1997),是日本第一本科幻小说杂志《宇宙尘》的创办者,他的以科幻作为主要题材的微型小说想像丰富,意味深长,以情节出人意表,语言自然生动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