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坐巩固练习附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6
《侍坐》阅读练习及答案“侍坐”是一种古代文化中的礼仪行为,是指主人在宾客抵达后,特意安排专人为其侍坐并照料。
本文中,我们将通过阅读《侍坐》来了解并回答相关问题。
阅读材料:侍坐是尊崇宾客的一种传统礼仪。
在古代许多东方文化中,人们非常重视宾客的到来,认为宾客如天神降临,应当以最高的礼遇接待和服务。
因此,主人会安排专人为宾客侍坐,照料他们的一切需要。
侍坐之人通常是受过专门训练的仆人或仕女,他们会根据宾客的身份地位进行区别对待。
在侍坐过程中,仆人或仕女需细心观察宾客的身体语言和表情,以判断其需求,并在宾客还未提出时主动为其服务。
他们会为宾客泡茶、倒酒,翻阅书籍,打开门窗等,以确保宾客的舒适和满意。
同时,侍坐之人也要时刻保持礼貌谦和的态度,不得主动插话,除非宾客有需求或询问。
在历史上,侍坐被视为一种高贵的职责,只有精选的仆人或仕女才能担任。
他们需要接受严格的培训,了解礼仪规则和客人的要求。
因此,在古代社会,担任侍坐的仆人或仕女往往是主人的亲信,并享有一定的特权和地位。
回答问题:1. 什么是侍坐?侍坐是一种古代文化中的礼仪行为,指为宾客提供专门照料和服务的仆人或仕女。
2. 宾客为什么受到如此高的礼遇?在古代文化中,人们认为宾客如天神降临,所以主人会以最高的礼遇接待和服务。
3. 侍坐需要注意哪些内容?侍坐之人需要细心观察宾客的需求,根据身体语言和表情来判断,主动为其服务。
同时,侍坐之人要保持礼貌谦和的态度,不得主动插话,除非宾客有需求或询问。
4. 宾客的身份地位如何影响侍坐?侍坐人员会根据宾客的身份地位进行区别对待,以确保宾客得到合适的服务和待遇。
5. 担任侍坐的仆人或仕女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担任侍坐的仆人或仕女需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和培训,了解礼仪规则和客人的要求。
他们通常是主人的亲信,并享有一定的特权和地位。
通过阅读《侍坐》,我们了解到侍坐作为一种古代礼仪,体现了人们对宾客的尊重和重视。
同时,它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等级和身份的差别,以及专门培训的重要性。
XXX、XXX、XXX、公西华侍坐》练习题(含答案)XXX、XXX、XXX、XXX侍坐。
——动词,表示陪伴坐着。
B.《论语》是一部记录XXX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散文集,共20篇,由XXX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集而成。
——名词,表示记录言行的书籍。
C.本文以侍坐为线索,记叙了XXX和四个弟子畅谈理想志趣的情景,体现了XXX循循善诱的教育思想和弟子们不同的志趣、性格,反映了儒家以仁治国的政治主张。
——动词短语,表示以侍坐为主题。
D.XXX,XXX,字XXX,春秋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派的创始人。
——名词,表示XXX的名字和字。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答案:C改写:1.“求也为之,比及三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改为:求也愿意为国效力,经过三年的时间,用礼仪治理国家,言辞不会有过错。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改为:如果能够遵守礼乐,等到成为君子的时候,年龄应该是六七十岁或者五六十岁。
3.“以吾一日长乎尔,XXX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改为:我不会拿我一天的经验来和你比较,但我也不会自以为是。
如果我了解你的话,我该怎么做呢?4.“XXX,XXX,舍琴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改为:他鼓起瑟来,声音清脆悦耳,放下琴开始作曲,回答说:“这和三位先生写的不一样。
”5.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
改写后:1.文章开始描述四位弟子围坐在XXX身旁,XXX启发大家各言其志,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体现了XXX作为师长的身份和随和的性格特征。
2.在XXX的启发下,XXX迅速回答,表现出他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
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义之邦。
3.XXX的自信态度引起了XXX微笑,这微笑中既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轻微的批评,表现了XXX的豁达态度。
4.XXX的回答彬彬有礼,他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给诸君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参考译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 (你们)不要因为我就不说了。
(你们)平时(就)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甚至于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振兴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但愿意学着做些东西。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晳,你怎么样?”(曾晳)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所讲的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晳)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
(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童仆,到沂河里游泳(祈福),在舞雩台上乘凉,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晳的想法呀!”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
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晳)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的事)不是国家大事呢?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做大事?”一、课内练习答案【答案】1. D 2. B 3. A 4. B 5. A 6. D 7. C 8. A 9. 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练习(一)基础知识题一、加下划线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1.①千乘之国②愿为小相焉③舍瑟而作A.①chéng ②xiàng ③shè B.①chéng ②xiāng ③shěC.①shèng ②xiàng ③shě D.①shèng ②xiāng ③shè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A、喟(kuì)然舞雩(yú) 师旅(lǚ) 鼓瑟(sè)B、浴乎沂(yí) 莫(mù)春比(bǐ)及曾皙(xī)C、千乘(chèng) 率(shuái)尔摄(shè)乎饥馑(jǐn)D、侍(shì)坐铿(kēng)尔小相(xiàng)哂(shě)笑3.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少的一项是A、以俟君子宗庙之事舍瑟而作春服既成B、风乎舞雩喟然叹曰端章辅鼓瑟稀C、因之以饥馑恃坐裕乎沂宗庙会同D、千乘之国冉有无吾以也夫子栖之二、为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居①坐②处于③居④住处⑤处在某种地位或某地方⑥占,占据⑦积蓄,储存⑧平日,平时⑨用于“有顷”“久之”“顷之”等前面,表示相隔一段时间,意义较虚,相当于“过了……”(1)居则曰,“不吾知也!”()(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4)居十日,扁鹊复见()(5)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左,鲁直居右()(6)囤积居奇()2.异①不同②奇特,与众不同③奇怪,惊奇(1)异乎三子者之撰()(2)渔人甚异之()(3)永州之野产异蛇()(4)览物这情,得无异乎()(5)父异焉()(6)异曲同工()3.安①安稳,安定,安全②安逸,安乐,安全③安心④安抚抚慰⑤安置,安放⑥什么,什么地方⑦怎么(1)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2)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4.知①知道②知觉,感觉③见解,知识④了解⑤交好,交往⑥主持⑦zhì通“智”。
巩固提高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弱冠.夺冠.冠.名权勇冠.三军B.宰相.扮相.相.对论相.映成趣C.与.共与.会参与.者与.人方便D.乘.机乘.凉乘.务员千乘.之国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加之以师旅..(古代诸侯相见和共同朝见天子) ④..(侵略) ②比及..三年(等到) ③如会同冉有、公西华侍坐..五六人(戴帽子的人)..(陪侍长者闲坐) ⑤冠者⑥宗庙..(品..之事(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⑦因之以饥馑..(泛指荒年) ⑧以俟君子德学识高尚的人)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①③⑥⑦D.②④⑤⑧3.下列四句中有关加下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侍奉B.居则曰闲居C.如或知尔了解D.以吾一日长乎尔成长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子路率尔而.对曰而: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A.夫子哂.之哂:带有否定意味的笑C.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才能,此指为政的才能D.如会同,端章甫...端章甫:端着章甫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鼓瑟希B.舍瑟而作C.莫春者D.早缫而绪6.“亦各言其志也”的“其”应讲作()A.他 B.你 C.自己 D.其中7.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吾知也②冠者五六人③风乎舞雩④加之以师旅⑤则何以哉⑥尔何如⑦何伤乎⑧为国以礼A.①④⑥⑦/②/③⑤⑧B.①⑤/②④/③⑥⑦⑧C.①②⑤⑥/④/③⑦⑧D.①⑤⑥⑦/②/③④⑧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江翰,字吉安,会稽人。
父桓,邠州知州。
翰登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徽州推官,擢礼科给事中。
时大学士严嵩擅政。
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卒,请恤典,严嵩格不予。
翰言:“尚文为将,..忠义自许。
曹家庄之役,奇功也,宜赠封爵延子孙。
他如董旸、江瀚,力抗强敌,继之以死。
虽已庙祀,宜赐祭,以彰死事忠。
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疏奏,嵩大恚,激帝怒,下吏部都察院议。
课后检测
1、请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
(1)鼓瑟希()(2)莫春者()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比及三年()(2)以俟君子()
(3)舍瑟而作()()
(4)异乎三子者之撰()
(5)咏而归()
(6)唯求则非邦也与()
(7)子路率尔而对曰()
3、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情况。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2)鼓瑟希()
(3)三子者出,曾皙后()
4、翻译下列句子,请注意语序。
(1)不吾知也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练习
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
(1)下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对这段对话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中人物形象鲜明,特别是孔子的形象及其生动。
B、语段中语言犀利,道理深刻,至今仍有教育意义。
C、语段中语言简洁,可仍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对话精彩。
D、对待懒散的弟子,孔子毫不留情的严厉批评。
(3)翻译下列句子。
A、于予与何诛
B、于予与改是。
高二语文学案作业I《侍坐》巩固习题一、课堂练习1 •下列加点词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 •千乘之国(sh eng)吾与点也(y u)风乎舞雩(y u)浴乎沂(x in)B .毋吾以也(w U 莫春(m u)异乎三子者之撰(zhu cn)铿尔(kmg)A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B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C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D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8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吾与点也(与,动词,赞同)可使足民(足,富足)B •何伤乎?(伤,动词,受伤)曾皙后(后,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后出生)C •冠者五六人(冠者,名词,戴帽子的人)童子六七人(童子,未成年人,少年)D •因之以饥馑(因,接连,继续)舍瑟而作.(作,动词,起身)9 •与“且焉置土石何”中的“焉”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非曰能之,愿学焉。
B •焉用亡郑以陪邻?C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D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10 •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 •忌不自信。
B •夫晋,何厌之有?C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D •居则曰: 不吾知也。
11 •下列各句中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组是()①风乎舞雩②亦各言其志也已矣!③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⑤朝服衣冠,窥镜⑥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A •①②③B •④⑤⑥C •②④⑤D •①⑤⑥12.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④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C . 冠者五六人(gu cn)愿为小相(xi eng)饥馑(j in)哂之(sh e n)D . 夫子喟然叹曰(ku i)曾皙(x i)以俟君子(s i)舍瑟而作(s e)2 . 下列加点字词的音义有误的一项是()A . 千乘之国(sh eng 量词,用以计算车子,相当于“辆”)小相(xi eng官名,作赞礼司仪之事)B . 哂之(sh en讥笑)比及三年(b 1及,等到)C . 喟然叹曰(ku 1叹息声)《论语■》(L tiny u孔子言论的汇编,儒家最重要的经典)D . 俟君子(s 1等待)异乎三子者之撰(zhu cn才能)3 . 与“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中的“方”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巩固与拓展小练习一、基础题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是一段可读性很强的文章。
①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②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③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④《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⑤《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⑥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A、②①③⑥⑤④B、②④③⑥⑤①C、④③①⑤②⑥D④③①⑥⑤②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句是()A.君子之于禽兽也B.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C.故王之不王,不为也D.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侍坐:陪……坐着。
B. 子路,行行..如也行行:有能力的样子。
C.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愤怒。
D.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易:改变。
4.下列对原文句子的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A.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只好等待着修养更高的君子来推行了。
B.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或者是诸侯会盟,共同朝见天子,我愿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相。
C.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就要停了,铿的一声,又猛地弹了起来。
D.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起到沂水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巩固及拓展练习统编版高一必修下一、文言知识梳理:1、、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鼓瑟希()(2)莫春者()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以吾一日长乎尔今义:一天古义:____________(2)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今义:什么伤古义:____________(3)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今义:儿童古义:____________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如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宗庙之事,如会同()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先生如其指()逝者如斯夫()固不如也()(2)方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如会同,端章甫()(2)浴乎沂,风乎舞雩()(3)三子者出,曾皙后()(4)鼓瑟希()(5)可使有勇()(6)赤也为之小()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毋吾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吾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则何以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可使有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内阅读1、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B.比及三年比:比较C.以俟君子俟:等待D.鼓瑟希鼓:弹奏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加之以师旅以三矢赐宗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耿兰之报C.异乎三子者之撰亦有别疾而至斯乎D.唯求则非邦也与苟欲顺私情,则告诉不许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家邦国家”范围的一组是()①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②异乎三子者之撰③如其礼乐,以俟君子④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⑤亦各言其志也⑥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2023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步巩固练习附答案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项中,句中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侍:侍奉B.居则曰居:平时C.如或知尔知:了解D.以吾一日长乎尔长:成长2、对下列加粗词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毋吾以也②加之以师旅③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④如其礼乐,以俟君子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3、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乘”古时一车六马为一乘。
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B.“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即是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
C.“冠者”:成年人。
古代的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在宗庙中进行,一般由父亲主持。
D.“舞雩”:台名。
鲁国求雨的坛。
古代求雨祭天,一般设坛命女巫为舞,故称舞雩。
4、下列各项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子路率尔而对曰(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 毋吾以也(同“已”,止)B.摄乎大国之间(夹处) 加之以师旅(军队)C.鼓瑟希,铿尔(希,稀有) 且知方也(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D.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5、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B.摄乎大国之间乎:在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纵横,方圆D.子路率尔而对曰尔:你6、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类型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为国以礼A.加之以师旅B.不吾知也C.则何以哉D.毋吾以也7、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风乎舞雩A.曾皙后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D.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8、下列各句中“尔”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B.如或知尔C.子路率尔而对曰D.尔何如9、下列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乎:语气词,吗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连词,或者C.子路率尔而对曰而:连词,表修饰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如:连词,至于10、下列对原文句子的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A.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只好等待着修养更高的君子来推行了。
理解性默写检测答案(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2)非兵不利战不善(3)盖失强援不能独完(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5)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6)暴霜露斩荆棘(7)诸侯之地有限而暴秦之欲无厌(8)薪不尽火不灭(9)举以予人如弃草芥(10)奉之弥繁侵之愈急(1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12)与赢而不助五国齐亦不免矣(13)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14)虽小国而后我始速祸焉(15)战败而亡诚不得已(16)胜负之数存亡之理(17)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18)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为秦人及威之所劫(19)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20)端章甫,愿为小相焉(2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23)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24)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5)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26)为国以礼,其言不让(27)如其礼乐,以俟君子(28)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29)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30)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31)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32)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理解性默写检测答案(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2)非兵不利战不善(3)盖失强援不能独完(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5)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6)暴霜露斩荆棘(7)诸侯之地有限而暴秦之欲无厌(8)薪不尽火不灭(9)举以予人如弃草芥(10)奉之弥繁侵之愈急(1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12)与赢而不助五国齐亦不免矣(13)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14)虽小国而后我始速祸焉(15)战败而亡诚不得已(16)胜负之数存亡之理(17)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18)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为秦人及威之所劫(19)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20)端章甫,愿为小相焉(2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23)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24)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5)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26)为国以礼,其言不让(27)如其礼乐,以俟君子(28)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29)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侍坐巩固练习附答案高二语文学案作业一、课堂练习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千乘.之国(shèng) 吾与.点也(yǔ)风乎舞雩.(yú)浴乎沂.(xīn)B.毋.吾以也(wú) 莫.春(mù)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铿.尔(kēng)C.冠.者五六人(guàn) 愿为小相.(xiàng)饥馑.(jǐn)哂.之(shěn)D.夫子喟.然叹曰(kuì) 曾皙.(xī)以俟.君子(sì)舍瑟.而作(sè)2.下列加点字词的音义有误的一项是()A.千乘.之国(shèng 量词,用以计算车子,相当于“辆”)小相.(xiàng 官名,作赞礼司仪之事)B.哂.之(shěn讥笑)比.及三年(bǐ及,等到)C.喟.然叹曰(kuì叹息声) 《论语..》(Lúnyǔ孔子言论的汇编,儒家最重要的经典)D.俟.君子(sì等待)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才能)3.与“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中的“方”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B.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D.方欲行,转视积薪后4.与“子路率尔而对曰”中的“尔”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C.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D.无乃尔是过与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风乎.舞雩,咏而归B.以.吾一日长乎尔则何以.哉C.宗庙之事,如.会同如.或知尔D.子路率尔.而对曰赤,尔.何如?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异乎.三子者之撰浴乎.沂B.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C.唯求则非邦也与.吾与.点也D.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天下之.水,莫大于海7.下列句中的“乎”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A.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B.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C.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D.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与.点也(与,动词,赞同)可使足.民(足,富足)B.何伤.乎?(伤,动词,受伤)曾皙后.(后,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后出生)C.冠者..五六人(冠者,名词,戴帽子的人)童子..六七人(童子,未成年人,少年)D.因.之以饥馑(因,接连,继续)舍瑟而作.(作,动词,起身)9.与“且焉置土石何”中的“焉”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非曰能之,愿学焉。
高二语文学案作业一、课堂练习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千乘.之国(shèng)吾与.点也(yǔ)风乎舞雩.(yú)浴乎沂.(xīn)B.毋.吾以也(wú)莫.春(mù)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铿.尔(kēng)C.冠.者五六人(guàn)愿为小相.(xiàng)饥馑.(jǐn)哂.之(shěn)D.夫子喟.然叹曰(kuì)曾皙.(xī)以俟.君子(sì)舍瑟.而作(sè)2.下列加点字词的音义有误的一项是()A.千乘.之国(shèng量词,用以计算车子,相当于“辆”)小相.(xiàng官名,作赞礼司仪之事)B.哂.之(shěn讥笑)比.及三年(bǐ及,等到)C.喟.然叹曰(kuì叹息声) 《论语..》(Lúnyǔ孔子言论的汇编,儒家最重要的经典)D.俟.君子(sì等待)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才能)3.与“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中的“方”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B.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D.方欲行,转视积薪后4.与“子路率尔而对曰”中的“尔”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B.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C.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D.无乃尔是过与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风乎.舞雩,咏而归B.以.吾一日长乎尔则何以.哉C.宗庙之事,如.会同如.或知尔D.子路率尔.而对曰赤,尔.何如?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异乎.三子者之撰浴乎.沂B.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C.唯求则非邦也与.吾与.点也D.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天下之.水,莫大于海7.下列句中的“乎”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A.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B.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C.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D.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与.点也(与,动词,赞同)可使足.民(足,富足)B.何伤.乎?(伤,动词,受伤)曾皙后.(后,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后出生)C.冠者..五六人(冠者,名词,戴帽子的人)童子..六七人(童子,未成年人,少年)D.因.之以饥馑(因,接连,继续)舍瑟而作.(作,动词,起身)9.与“且焉置土石何”中的“焉”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非曰能之,愿学焉。
高二语文学案作业一、课堂练习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千乘.之国(shèng)吾与.点也(yǔ)风乎舞雩.(yú)浴乎沂.(xīn)B.毋.吾以也(wú)莫.春(mù)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铿.尔(kēng)C.冠.者五六人(guàn)愿为小相.(xiàng)饥馑.(jǐn)哂.之(shěn)D.夫子喟.然叹曰(kuì)曾皙.(xī)以俟.君子(sì)舍瑟.而作(sè)2.下列加点字词的音义有误的一项是()A.千乘.之国(shèng量词,用以计算车子,相当于“辆”)小相.(xiàng官名,作赞礼司仪之事)B.哂.之(shěn讥笑)比.及三年(bǐ及,等到)C.喟.然叹曰(kuì叹息声)《论语..》(Lúnyǔ孔子言论的汇编,儒家最重要的经典)D.俟.君子(sì等待)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才能)3.与“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中的“方”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B.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D.方欲行,转视积薪后4.与“子路率尔而对曰”中的“尔”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B.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C.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D.无乃尔是过与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风乎.舞雩,咏而归B.以.吾一日长乎尔则何以.哉C.宗庙之事,如.会同如.或知尔D.子路率尔.而对曰赤,尔.何如?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异乎.三子者之撰浴乎.沂B.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C.唯求则非邦也与.吾与.点也D.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天下之.水,莫大于海7.下列句中的“乎”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A.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B.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C.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D.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与.点也(与,动词,赞同)可使足.民(足,富足)B.何伤.乎?(伤,动词,受伤)曾皙后.(后,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后出生)C.冠者..五六人(冠者,名词,戴帽子的人)童子..六七人(童子,未成年人,少年)D.因.之以饥馑(因,接连,继续)舍瑟而作.(作,动词,起身)9.与“且焉置土石何”中的“焉”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非曰能之,愿学焉。
B.焉用亡郑以陪邻?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D.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10.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忌不自信。
B.夫晋,何厌之有?C.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D.居则曰:不吾知也。
11.下列各句中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组是()①风乎舞雩②亦各言其志也已矣!③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⑤朝服衣冠,窥镜⑥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④⑤D.①⑤⑥1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求也为.之,比及三年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③非曰能之.,愿学焉④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13.与“以吾一日长乎尔”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B.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14.与“夫子何哂由也”中的“何”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D.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15.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A.端.章甫,愿为小相焉B.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C.风.乎舞雩,咏而归D.范曾数目.项王16.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A.居则曰:“不吾知也。
”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C.异乎三子者之撰D.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17.下面对于孔子和曾皙的对话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曾皙的出场不同于别的弟子,子路等人坦陈志趣时,曾皙一边聆听孔子与他们的对话,一边悠然自得地鼓瑟,这一举动恰好反映了当时师生和谐对话的气氛。
B.孔子提问曾皙时,曾皙鼓瑟正接近尾声,他铿地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这些似乎很平常的动作描写,生动地显现了曾皙洒脱而又知礼的形象。
C.曾皙的答辞不同一般,他用非常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表现出他高于其他几位弟子的地方。
D.曾皙的理想蓝图既符合儒家礼义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的心态,深深地打动了他,因而喟然而叹。
这喟叹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曾皙构画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师生之间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与共鸣。
18.下面对文章的内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A.开始交待了谈话的内容与方式,四位弟子环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
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
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内容相一致。
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义之邦。
C.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
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
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
他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
1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是记录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B.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开办私学的教育家。
像“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等,都是他成功的教学经验。
C.孔子整理过的古籍有:《诗》、《书》、《礼》、《易》、《乐》、《春秋》,也即“六经”。
D.孟子是孔子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和颜回都是孔子当时的学生。
二、翻译下列各句①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②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拓展练习(一)阅读下面文言文段,思考后回答问题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①,子将奚先②?”子曰:“必也正名乎③。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选自《论语·子路第十三》①卫君:卫出公辄。
卫灵公宠妃南子,驱逐世子蒯,立妃所生子辄为出公。
②奚:何。
“子将奚先?”应译为:先生将先做什么?③“必也正名乎”句子的“名”为“名称、名义、名分”讲。
那一定是纠正混乱的名称。
1.翻译划线句子2.孔子在与子路的对话中,体现了他的何种政治主张?(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
子曰:“才不才,亦名言其子也。
鲤也死,有棺而无椁。
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3.加点字注释有误的是()A.为之椁.(同“槨”,棺材外面的套棺叫槨)B.吾不徒行..(徒步行走)C.以.吾从大夫之后(让;介词)D.以为.之椁(给、替,介词)4.译文正确的一项是()才不才,亦名言其子也A.不管有才能还是没才能,都是我的儿子B.不管有才能还是没才能,都是他的儿子C.有才能也好,无才能也好,对各人来说,都是自己的儿子5.下列句子省略代词“之”的句子是()A.曾皙后B.舍瑟而作C.请子之车以为之椁D.不可徒行也6.孔子这段话说明孔子()A.孔子太吝啬了,不愿卖车给儿子或学生置买椁。
B.孔子太虚伪了,故意找借口搪塞。
C.孔子讲究节俭,认为厚葬不合道理。
D.孔子凡事都以礼行事,作为一个大夫,应该像大夫一样,出则有车。
因此,宁可在其他事上权变一下。
《侍坐》附参考答案一、课堂练习1解析:沂.(yí)答案:A22解析:比(bì)答案:B3解析:B都作“方圆”解;A方向,方位;C指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D正。
答案:B4解析:B与例句中的“尔”同为形容词词尾,…样子;其余都是第二人称代词。
答案:B5解析:A同“于”的用法,介词,在;B①因为,②凭借;C①表示选择关系,或,或者,②假如;D①形容词词尾,②第二人称代词。
答案:A6解析:D结构助词,的;A①同“于”,介词,跟,同;②同“于”,介词,在。
B①疑问代词,谁;②疑问代词,什么。
C①同“欤”,句尾助词;②动词,赞同。
答案:D7解析:A句末语气词,呢;其余皆为介词。
答案:A8解析:B(A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B后,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落后C冠者,成年人;伤,动词,妨害;D全对。
答案:B9解析:C同为疑问代词“哪里”;A代词,指代治国之事;B疑问代词,为什么;D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
答案:C 10解析:C常式句,其余皆为宾语前置句。
11答案:D解析:①风.乎舞雩⑤朝服.衣冠⑥端章甫...。
答案:D12.D(“为”均作动词用,治理;“之”均是代词,但前一个意思是“这些事”,后一个意思是“诸侯”。
)13.C(介词,因为;A动词,用,做;B介词,用;D句中语气词,可不译。
)14.B(为什么;A什么;C与“如”连用,意思是怎么样,如何;D什么。
)15.B(形容词作名词用,其余三项均是名词作动词。
)16.C(介宾短语后置,其余三句均是宾语前置。
)17.C(曾皙没有用理性的语育述说他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在他那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