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种分类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世界上对人类种族有多种的划分方式。
目前我国采用的是国际通行的三分法,即把人类分为三大人种:蒙古人种(黄种人)、欧罗巴人种(白种人)、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黑种人)。
①蒙古人种,亦称亚细亚人种或黄种。
主要特征是头发硬直墨黑,肤色黄褐,体毛不甚发达,颧骨突出,眼有内眦褶。
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以及美洲大陆。
②欧罗巴人种,亦称高加索人种或白种。
主要特征是头发细软呈波状,肤色较浅,体毛和胡须发达,颧骨不明显,鼻高唇薄。
主要分布在欧洲、北非、西亚、北印度,16世纪以来逐渐扩散到美洲和大洋洲。
③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亦称赤道人种或黑种。
主要特征是发色深黑呈卷曲状,颌部微凸,鼻宽唇厚。
一般分成尼格罗和澳大利亚两支,前者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后者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及亚洲部分地区。
人种的混合类型,多在中古和近代形成。
由于民族迁徙,不同种族互相通婚而形成多种混血民族。
人种与民族,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
我们每个人都是某个民族的一员,同时又属于一定的人种(种族)。
一般来说,同一人种的人都分成为不同的民族;一个民族通常有着自己特定的人种(种族)背景,属
于一个人种(种族)集团,但对那些带有混合色彩的过渡类型民族来说,有时则含有多重种族成份,像部分中亚民族、埃塞俄比亚人、部分现代美洲民族等等。
蒙古族是蒙古人种的一个民族。
三大人种的划分标准
人种的划分是一个复杂和敏感的话题,几种主要的人种分类方法如下:
一、人类遗传学分类法:
这种分类方法主要根据地理和人类进化的角度进行划分。
在这个分类中,人类被分为三个主要的群体:非洲人种、亚洲人种和欧洲人种。
这种分类方法主要侧重于遗传差异和人类进化,但它并不能完全准确地揭示人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人种学分类法:
该分类方法主要侧重于人的生理特征,如皮肤颜色、眼睛形状、头发类型等。
根据这种分类方法,一般将人类分为三个主要人种:蒙古人种(亚洲人种)、高加索人种(白人种)和尼格罗人种(非洲人种)。
这种分类方法也受到了批评,因为人的生理特征并不是只由一个基因或一组基因决定的,且人群之间的边界并不明确。
三、文化人类学分类法:
这种分类方法主要基于文化和社会特征,包括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
根据这种分类方法,人类被分为多个文化群体,如西方文化、东方文化、非洲文化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文化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并且一个地区内的文化群体可能存在着巨大的多样性和细微差异。
人的100种分类标准世界人种的分类及分布概况全球划分为几大人种你属于哪种人一、人种的划分方式(1)根据肤色划分通常根据肤色、发形等体质特征把全世界的人划分为4个人种:蒙古利亚人(Mongoloid)或称黄种人,肤色黄、头发直、脸扁平、鼻扁、鼻孔宽大,体毛中等;高加索人(Caucasoid)或称白种人。
皮肤白、鼻子高而狭,眼睛颜色和头发类型多种多样,体毛多;尼格罗人(Negroid)或称黑种人,皮肤黑、嘴唇厚、鼻子宽、头发卷曲,体毛少;澳大利亚人(Australoid)或称棕种人,皮肤棕色或巧克力色,头发棕黑色而卷曲,鼻宽,胡须及体毛发达。
(2)根据基因的频率人种或种族是根据某些体质特征所作的生物学的划分,而不是文化上的分类,应该严格地将它同“民族”这样的概念区别开来。
人种作为生物学概念,我们必须看到以下几点:首先,任何一个人种都没有某个或某些专有的基因,人种之间的差别仅仅是某种或某些基因的频率不同。
例如,决定血型的IA等位基因在欧洲白种人中频率比较高,IB等位基因在亚洲黄种人中频率比较高。
Ii等位基因在南美印第安人中比较高。
但它们都有Ii、IA、IB3种等位基因。
其次,由于各种中间类型的存在,各种族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
例如,埃塞俄比亚人和南印度人的特征介于白种人和黑种人之间,南西伯利亚人和乌拉尔人的特征介于白种人和黄种人之间,而千岛人则具有白种、黄种、黑种3个主要人种的特征。
我们还应看到,虽然在一定条件下,不同人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和文化隔离,但是这些并没有导致生殖隔离。
种族在遗传上是“开放”的,不同种族之间可以通婚,都能产生生命力强的后裔。
人类是迁徙能力很强的物种,各种各样的隔离都会由于迁徙而引起的相互作用所打破。
由此可知,任何企图进行“纯”种族分类的想法都是错误的。
(3)根据人种所在的地的气候因素和环境地理因素等外在因素人们通常按肤色、鼻形等体质特征来划分人种,这些特征主要是由于对气候的适应而产生的。
世界人种的大致分类和黄种人的迁徙世界人种的大致分类和黄种人的迁徙在生物学上,现在世界上的人种只是一个种,属于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Hominidae)人属(Homo) 智人种(Homosapiens)。
智人种根据共同遗传特征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智人种亚种。
1.蒙古利亚人种(Mongoloid):又称黄种人、亚美人种;该人种起源于中亚和东亚的干旱草原和半荒漠地区,其中包括居住于中亚东亚北亚的大陆人种、太平洋人种、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种美洲的印第安人种;该人种在三大人种中人数最多,现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西伯利亚、中南半岛、南北美洲;该人种的特征是皮肤黄色、头发黑而直、头型近似方形,面部宽平,鼻低、颧骨突出,眼狭细。
2.尼格罗人种(Negroid):又称黑色人种、赤道人种;起源于非洲,其中包括西非的森林尼格罗人种、中非班图人种、南非布须曼人种、澳大利亚人种等;该人种现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陆、西印度群岛、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其特征是皮肤黑棕色、毛发细短、卷曲、体毛特少、眼睛为棕色、头型长、鼻低而大、唇厚。
3.欧罗巴人种(Europeoid):又名白色人种或高加索人种(Cavcasoid);它起源于欧、亚、非相连接地区,包括北欧的波罗的海人种、东北欧的北海波罗的海人种、南欧的印度地中海人种、西亚的巴尔干高加索人种、中欧人种;该人种现分布于全部欧洲、亚洲的西伯利亚、西南亚、北非、印度、澳大利亚、南北美洲。
从语言来说,白种人分印欧、高加索、闪米特含米特、乌拉尔共4个语系。
其中,斯拉夫、日尔曼、拉丁、凯尔特、希腊阿尔巴尼亚、波罗的、吐火罗、雅利安、安纳托利亚、巴斯克属于印欧语系。
(爱尔兰威尔士苏格兰高卢属于凯尔特,立陶宛拉脱维亚亚美尼亚属于波罗的,波斯普什图库尔德语俾路支塔吉克奥塞梯属于西雅利安,巴基斯坦印度斯坦孟加拉吉普赛南尼泊尔僧伽罗马尔代夫属于东雅利安,赫梯吕底亚吕齐亚属于安纳托利亚)卡巴尔达、车臣印古什、达吉斯坦、格鲁吉亚属于高加索语系。
人种肤色分类五种
1、白种人:分为大西洋_波罗的海人种、印度地中海人种、中欧人种、白海波罗的海人种、巴尔干高加索人种。
2、黄种人:分为北亚人种、南亚人种、东亚人种、东北亚人种、美
洲人种。
3、黑种人:分为黑人,黑人和布须曼种族。
4、棕色人种:澳大利亚人、维达尔人、美拉尼西亚人和黑格利托人。
5、过渡人种:千岛族(黄褐色过渡)、波利尼西亚族(黄褐色过渡)、南西伯利亚族(黄白过渡)、乌拉尔族(黄白过渡)、埃塞俄比亚
族(黑白过渡)、南印度。
人种肤色差异原因:
皮肤的颜色,主要是由皮肤内黑色素的多少决定的。
人的皮肤所含有
的黑色素多少不一,也就形成了不同肤色的人种。
黑色素是一种黑色或棕
色的颗粒,能阻挡阳光中对人体有害的紫外线。
人类皮肤的颜色,是进化
过程中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
阳光中的紫外线能帮助人体合成维生素D,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紫外线过多或过少对人体都是不利的,而黑色素如同遮光的“伞”,起到
阻挡紫外线的作用。
四大人种
四大人种免费编辑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李娜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非诚勿扰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查看详细规范>> 所属类别: 动物
四大人种是以人类肤色将人分为四大人种。
最早的人种分类,是3000多年前古埃及第十八王朝西替一世坟墓的壁画,它
以不同的颜色区别人类,将人类分为四种。
第一,将埃及人涂以赤色;第二,亚洲人涂以黄色;第三,南方尼格罗人涂以黑色;第四,西方人及北方人涂以白色。
成为今日将人类分成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棕种人的基础。
瑞典杰出的科学家林奈,在1758年所做的分类中,将世界人种划分为:野蛮种--菲拉斯,怪物种--蒙斯托拉斯,理智种--塞比恩斯;进而按当时众知的洲数,把理智种进一步分为欧洲白种人,亚洲黄种人、非洲黑种人和大洋洲棕种人四大人种。
四大人种:亚洲人种(黄种人)、高加索人种(白种人)、非洲人种(黑
种人)、大洋洲人种(棕种人)。
5 本词条无参考资料, 欢迎各位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词条百科精彩信息一览无遗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四大人种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
门纲哺乳纲目灵长目科智人
科属智人属种智人目录1四大人种2划分方式。
人种分类标准
人种分类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不同的学科和文化背景可能有不同的分类标准。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人种分类标准:
1. 生物人类学分类:传统的生物人类学分类通常根据肤色、面部形态、头发类型和身体特征等生理特征将人种分为三大类:尼格罗人种、蒙古人种和高加索人种。
2. 色调分类:这种分类标准主要根据肤色进行区分,将人种分为黑人、棕色人种、黄色人种和白人。
3. 国际人种分类:国际人种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Races)是国际统计界统一的人种分类标准,根据人口统计学特征将人群分为几类,如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棕种人等。
4. 遗传学分类:基于遗传学特征进行分类,根据人群之间的遗传差异将人种分为不同的亚种。
需要注意的是,人种分类在科学界引发了很多争议,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人种的分离和等级差异,会造成歧视和偏见。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人员认为,人种是一个连续的谱系,没有明确的边界,应该强调个体的多样性而不是归类。
学习使人进步世界人种分类——埃克斯坦特分类法:埃克斯坦特(Eickstedt)人种分类法:根据体型,将全世界的人种分为主人种,副人种,特殊类型和中间类型。
全世界共分为37个人种欧洲大陆欧罗巴人种:1.诺尔第人种:分布于瑞典,挪威,北德意志,苏格兰等地。
2.东欧人种:分布于白俄罗斯,大俄罗斯,波兰,东德意志等地。
3.阿尔卑斯人种:分布于中部法兰西,西部阿尔卑斯,西南德意志等地。
4.迪纳尔人种:以迪纳尔阿尔卑斯地方的塞尔维亚为中心的人种。
5.地中海人种:分布于意大利,伊比利亚半岛等地中海沿岸的人种。
非洲大陆尼格罗人种6.埃塞俄比亚人种:分布于红海与尼罗河之间,一直到索马里兰(马赛人、喜马人)的人种。
7.尼罗人种:主要分布于尼罗河上流(丁卡人,努尔人)的人种。
8.苏丹人种:分布于撒哈拉沙漠的西南部苏丹地方。
9.巴兰尼格列人种:分布于刚果河流域的森林地带(杜阿拉人,曼格贝都人)10.班图人种:分布于南非(祖鲁人,埃富罗人)。
11.班布人种:散居于刚果河上流及中流地带。
12.科萨人种:分布于非洲最南部卡拉哈里沙漠(霍顿托特人,布须曼人)亚洲大陆欧罗巴人种:13.东方人种:分布于阿拉伯,美索不达米亚,贝鲁西亚等地。
14.阿尔曼人种:包括亚美尼亚人和犹太人。
15.图拉人种:分布于以苏属中亚细亚为中心的地方(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16.印度人种:分布于阿富汗,巴基斯坦以及从北印度到孟加拉。
(印度人)维特人种:17.维特人种:分布于锡兰岛(维特人),中部德干高原(贡达人),马六甲半岛(散诺依人)。
蝦夷人种:18.蝦夷人种:分布于北海道,千岛群岛,库页岛(蝦夷人)。
蒙古人种:19.西伯利亚人种:分布于西西伯利亚最北部(散门奇人,东查肯人),西伯利亚东北部(察加朱人,科里亚克人)20.通古斯人种:包括居住于中西伯利亚到蒙古的通古斯人,蒙古人等。
21.中国人种:居住于华北,华中和华南的中国人。
22.古蒙古人种:分布于以东南亚为中心,包括中国南部,印度支那和印度尼西亚。
世界上有多少人种
世界上有四个人种,人种是世界人类种族的简称,是指人类在一定的区域内,历史上所形成的、在体质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性状包括肤色、眼色、发色和发型、身高、面型、头型、鼻型、血型、遗传性疾病等的人群。
人种的概念,最初于1684年由法国博物学家伯尼埃首先提出的。
最早的人种分类,是3000多年前古埃及第十八王朝西替一世坟墓的壁画,它以不同的颜色区别人类,将人类分为四种:第一,将埃及人涂以赤色;第二,亚洲人涂以黄色;第三,南方尼格罗人涂以黑色;第四,西方人及北方人涂以白色。
成为今日将人类分成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褐色人的基础。
教你认清世界各地的人种分类一、区分人种的基本体质特征肤色、毛发、胡须、眼睛、鼻部、唇部、指纹、耵聍、血型二、人种的基本划分1、白种人:分为大西洋-波罗的海人种、印度-地中海人种、中欧人种、白海-波罗的海人种、巴尔干-高加索人种2、黄种人:分为北亚人种、南亚人种、东亚人种、东北亚人种、美洲人种3、黑种人:分为尼格罗人种、尼格利罗人种、布须曼人种4、棕种人:分为澳大利亚人种、维达人种、美拉尼西亚人种、尼格利陀人种5、过渡人种:千岛人种(黄棕过渡)、波利尼西亚人种(黄棕过渡)、南西伯利亚人种(黄白过渡)、乌拉尔人种(黄白过渡)、埃塞俄比亚人种(黑白过渡)、南印度人种(黑白过渡)在划分人种之前,我们先来看区分人种的基本体质特征。
首先是肤色,所谓黑白黄棕人种就是按照肤色划分的。
肤色由浅至深分为苍白、粉红白、黄白、浅黄、橄榄黄、浅褐、纯褐、红褐、红暗褐、纯暗褐、黑褐和暗黑。
但肤色只是参考,绝非唯一依据。
即使是黑种人,也有明显的肤色深浅之分,布须曼人就比苏丹人肤色浅很多。
比如这几个就是印度人,面部特征都是白种人的,但肤色……当然印度各种姓有别。
其次是毛发。
发色的黑色素含量通常和肤色有关系,这一点在白种人里尤其明显,肤色白者多金发、灰发,而肤色深者多褐发、黑发。
还有就是发形,分为直形、浅波形、深波形、曲卷形、松卷形、螺旋形等。
黄种人通常为直发,白种人多波发,黑种人、棕种人多卷发、螺旋发。
(不过在我印象里黑人多光头……)当然,说到毛发不能不说胡须。
在学术上通常把胡须分为五种类型,从I型(胡须极少)到V型(胡须极多)。
中国除了西北几个少数民族以外,一般都是I、II型,即只有上唇和下巴上有胡须,耳前也有一些,但还没成络腮。
从III型开始就是络腮胡了,V型就是马克思恩格斯那种。
这个就不上图了……没什么好看的。
白种人、黑种人一般在III型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亚的棕色人种几乎全在IV级以上,可见棕种人和黄种人或许亲缘并不近。
世界人种详细分布与性格分析人种是世界人类种族的简称,是指人类在一定的区域内,历史上所形成的、在体质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性状(包括肤色、眼色、发色和发型、身高、面型、头型、鼻型、血型、遗传性疾病等)的人群。
人种的概念,最初于1684年由法国博物学家伯尼埃首先提出的。
最早的人种分类,是3000多年前古埃及第十八王朝西替一世坟墓的壁画,它以不同的颜色区别人类,将人类分为四种:第一,将埃及人涂以赤色;第二,亚洲人涂以黄色;第三,南方尼格罗人涂以黑色;第四,西方人及北方人涂以白色。
成为今日将人类分成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褐色人的基础。
瑞典杰出的科学家林奈,在1758年所做的分类中,将世界人种划分为:野蛮种——菲拉斯,怪物种——蒙斯托拉斯,理智种——塞比恩斯;进而按当时众知的洲数,把理智种进一步分为欧洲白种人,亚洲黄种人、非洲黑种人和美洲人红种人四大种族。
法国著名学者居维叶主张划为三大人种,并以《旧约全书》中的诺亚三个儿子的名字分别命名为:闪人种、含人种、雅弗人种。
这种从文化上、宗教上对人种进行划分,人们很难接受。
被誉为“西方人类学鼻祖”、“人类之父”的德国格丁根大学教授布鲁门马赫,是第一个用科学方法进行分类的,他根据肤色、发色和发型、眼色、身高、头型等体质特征,以及原住居民地,把现生人类划为五大人种:①高加索人种(白种)。
皮肤白色,头发栗色,头部几成球形,面呈卵形而垂直,鼻狭细,口校欧洲和西亚、北非的居民属之,但芬兰人、拉普兰人等除外。
②蒙古人种(黄种)。
皮肤黄色,头发黑而直,头部几成方形,面部扁平,鼻小,颧骨隆起,眼裂狭细。
西亚以外的亚洲人和北部的因纽特人、拉普兰人和芬兰人属之,但不包括马来人。
③非洲人种(黑种)。
皮肤黑色,头发黑而弯曲,头部狭长,颧骨突起,眼球突出,鼻厚大,口唇胀厚,多数人有八字脚。
除北部非洲人外,其他非洲人皆属之。
④美洲人种(红种)。
皮肤铜色,头发黑而直,眼球陷入,鼻高而宽,颧骨突出。
有银发人种[关于人种]虽然地球上的人都属于智人种,但六十多亿人之间体型到外貌都有区别。
关于人的胖瘦、高矮、肤色、体型等体质方面的差别的研究被称为人种学,人种是体质人类学的概念,是按照人的生物学差别,即人的体质、形态上的某些具有遗传上的共同特征,对人群进行的划分。
人种划分的研究是由欧洲人首创的,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指标,对人群进行生物学的研究,包括肤色、发色、发型、眼色等表型指标,还有一些研究从基因、血型等隐型指标进行。
传统的人种划分主要是从表型指标来衡量一群人与另一群人的区别,以此为指标进行定量的研究。
一、人种的划分划分人种的指标有以下几种:1.肤色:黑、白、黄三色是基本的肤色,有时候增加棕色、褐色。
2.发色:黑、白、棕、黄。
3.发型:直、曲、卷。
4.眼色:蓝、褐、黄。
5.眼型:眼裂的深浅。
6.身型:高、矮、细、粗。
7.面型:宽、窄。
8.鼻型:宽、狭、高、低。
9.唇型:厚、薄。
10.头型:长、圆。
11.颌型:凹、凸。
12.牙型:牙型、牙数(主要指智齿发生的频率)。
13.血型:A、B、AB、O、RH、MN。
人种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最简单的有两分法,不按肤色分,而按发型分为直的和弯的两种。
最复杂的划分方法则将人种分成60种。
由于划分时采用的标准不同,划分出来的人种数量的差别很大。
早期人种划分中,比较有名的是三分法和四分法。
二、世界人种三分法人种划分的三分法,是法国学者居维叶在1800年提出的,广为大众熟知。
居维叶认为全世界的人群可以分为3个原始的亚型,其他的人群都是由这三种互相之间混血产生的,表现为肤色的或深或浅。
最基本的人种三亚型是蒙古利亚人种(即黄种人)、尼格罗人种(即黑种人)、欧罗巴人种(即白种人)。
三分法主要是基于旧大陆划分的。
居维叶认为蒙古利亚人种起源与东亚、蒙古,尼格罗人种起源于非洲,欧罗巴人种起源于欧洲森林和苔原地区、前苏联、土耳其。
三、世界人种四分法1870年,英国人赫胥黎提出了世界人种的四分法。
人种分类
根据体质特征的差异,过去全世界人种大致上分为3大人种,即蒙古人种(黄色人种)、高加索人种(白色人种)、尼格罗人种(黑色人种)。
有人还主张再分出澳大利亚人种(棕色人种)来。
在这些主要人种之间还有若干过渡人种,如介于尼格罗人种和高加索人种之间的有埃塞俄比亚人种和南印度人种,介于高加索人种和蒙古人种之间的有南西伯利亚人种和乌拉尔人种,介于蒙古人种和尼格罗人种之间的有波利尼西亚人种和千岛人种。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能力的提高,控制自然能力的增强,社会因素逐渐加强而自然选择因素逐渐削弱,人类交往日益频繁,各人类集团间不断发生混杂,混杂现象越来越广泛,几乎扩展到了世界上每个角落,因此,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绝对的纯种人种。
黄色人种:
也称“蒙古人种”、“亚美人种”,包括东亚、北亚、中亚、北极等原有居民和美洲的印第安人。
体质特徵:肤色呈黄色或白色;头发直,发色黑;眼色深;颧骨较高;面部扁平;内眥皱襞和门齿铲形的出现率较高;体毛和胡须稀疏。
主要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西伯利亚、中南半岛、美洲和北极地区。
其形成地区,在东亚和中亚的干旱多雪地区和风沙较多的地带。
在四大人种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
蒙古人种的铲型齿特征来源于温带,有利于依靠植物(果实,叶茎等)为生。
印度人种:
印度地理人种的外表特征虽与高加索人种有许多相同之处,但肤色较深,身材细长,有些属骨瘦如柴类型。
此外,骨密度低;B型血型出现率高,Rh阴性血型出现率低。
显示其血型特征上与蒙古地理人种相似。
高加索人种:
高加索地理人种的Rh阴性血型出现率高,并有A2型血型的人,与印度地理人种不同。
其肤色浅、体毛浓密。
鼻大而窄和男子秃顶者多也是其显著特征。
印第安人种:
印第安地理人种或称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过去曾依外表特征而归于蒙古人种,如直黑发、铲形门齿出现率高、体毛稀疏、男子秃顶者少等。
但其肤色较蒙古人种更浓重,且具偏红色调。
其血型特征也与蒙古人种不同,如无B型及Rh阴性血型的人,N型血型的人也很少,而Diego阳性血型出现率高。
蒙古地理人种在血型特征上是 B型血型出现率高,Duffy血型及Diego阳性血型出现率不稳定或偏高。
尼格罗人种:
尼格罗地理人种从外形特征上有时可以划分为具典型特征的刚果人种和肤色微黄,身材矮细、具螺旋状丛生发的开普人种(包括科伊桑人)。
二者在血型上无明显差异。
一般R0型血型出现率高,U-阴性血型略少,Fy型和V型血型很罕见。
血红蛋白异常。
有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症。
澳大利亚人种:
澳大利亚地理人种肤色浓黑,发波状至卷曲状,身材细长、体毛中等至浓密、男子秃顶率高、并伴有小腿无毛现象。
牙齿大、眉嵴高、下颌突出。
B型血型出现率很低,N型血型出现率极高,无S型血型。
无异常血红蛋白,无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症,与尼格罗人种相反。
大洋洲诸岛上的人种曾与澳洲人种共称澳洲大洋洲人种。
美拉尼西亚地理人种外貌上近似澳大利亚人种,但铲形门齿出现率高,B型和S型血型出现率高。
有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症和地中海贫血基因。
可能澳大利亚人种与之关系更密切些。
密克罗尼西亚人种:
密克罗尼西亚地理人种曾被认为可能是东南亚蒙古人种、美拉尼西亚人种和波利尼西亚人种的混血后裔。
但其B型血型出现率稍高、N型较M型血型多、Duffy-阳性和Diego-阴性血型出现率很高。
表明他们是独立的地理人种。
波利尼西亚人种:
波利尼西亚地理人种肤色较浅、体毛少。
B型血型出现率低、N型血型出现率较高,无Rh-阴性和A2型血型,B型、M型和Duffy-阳性血型出现率也不高。
虽然面部特征近似蒙古人种;但肤色浅,波状发和浓密络腮胡又与高加索人种近似。
其血型与蒙古人种及高加索人种均有较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