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单元测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530.00 KB
- 文档页数:8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热膨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1. 热膨胀是什么现象?请简要解释。
答:热膨胀是物质在温度变化时体积发生变化的现象。
当物质受热时,分子的热运动增强,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体积变大,称为正膨胀;当物质降温时,分子的热运动减弱,分子之间的距离减小,物体体积变小,称为负膨胀。
2. 热膨胀与温度的关系是怎样的?答:热膨胀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
当温度升高时,物质的热运动增强,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体积变大,发生正膨胀;当温度降低时,物质的热运动减弱,分子之间的距离减小,物体体积变小,发生负膨胀。
3. 什么是线膨胀和体膨胀?答:线膨胀是指物体在温度变化时只发生长度的变化,而横截面积保持不变的现象;体膨胀是指物体在温度变化时除了长度发生变化外,横截面积也同时发生变化的现象。
4. 举例说明线膨胀和体膨胀。
答:线膨胀的例子可以是:热水管道因受热而变长;体膨胀的例子可以是:热水中的玻璃杯受热后,不仅变高,也变宽。
5. 温度升高对物体造成的膨胀量与物体的什么性质有关?答:温度升高对物体造成的膨胀量与物体的热膨胀系数有关。
不同物质的热膨胀系数不同,即相同温度变化下的膨胀量也不同。
6. 什么是膨胀系数?如何计算膨胀系数?答:膨胀系数是指物质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时,其单位体积的膨胀量。
膨胀系数可以通过公式计算:膨胀系数 = (物体膨胀量 / (初始温度 ×温度变化))。
7. 如何利用热膨胀原理解释铁轨的铺设问题?答:利用热膨胀原理解释铁轨的铺设问题是通过控制二段铁轨的间隔来避免温度变化引起的膨胀伸长或收缩缩短可能导致的问题。
通过调整铁轨之间的间隔,使其能在温度变化时保持稳定。
8.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有哪些应用利用到了热膨胀现象?答:热膨胀现象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其中一些常见的应用包括: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桥梁和管道的施工设计、建筑材料的选用等。
9. 如何防止由热膨胀引起的损坏?答:为了防止由热膨胀引起的损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合理选择材料,选择具有较小膨胀系数的材料;采用膨胀缝,使材料在温度变化时有一定的伸缩空间;使用隔热材料和降温措施,减少温度变化的影响。
第十三章内能单元综合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4*10=40分)1.在下列事例中,不属于分子运动的是( )A. 一阵风吹来,刮得尘土满天飞扬B. 将糖加入开水中,使之成为甜水C. 用食盐将青菜腌制成咸菜D. 走进厨房,闻到一股饭菜香味2.将50 mL水与50 mL酒精混合,所得液体体积小于100 mL。
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合理的是()A.分子间是有空隙的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C.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D.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3.美丽的泉城济南,山清水秀、景色怡人。
以下泉城美景的形成,与“分子动理论”有关的是( )A. 趵突泉,泉水清澈见底B. 千佛山,寺内暮鼓晨钟C. 大明湖,湖面荷花飘香D. 植物园,处处花团锦簇4. 关于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温度低于0 °C的物体不具有内能B. 物体具有内能,也可以同时具有机械能C. 具有机械能的物体不一定具有内能D. 物体内能增加,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5.下列所述的实例中,通过做功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在饮料中放入一些冰块,饮料变凉B.划火柴,火柴燃烧C.柏油马路被阳光晒热D.冬天,暖气使房间变暖6.将肉片直接放入热油锅里爆炒,会将肉炒焦或炒糊,大大失去鲜味.厨师预先将适量的淀粉拌入肉片中,再放到热油锅里爆炒,炒出的肉片既鲜嫩味美又营养丰富,对此现象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炒肉片过程中,肉片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B. 附着在肉片外的淀粉糊有效防止了肉片里水分的蒸发C. 在炒肉片过程中,肉片内能增加主要通过做功实现的D. 附近能闻到肉香体现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7.“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民谚反映了我国新疆某些地区夏季昼夜气温变化显著,而沿海地区不像内陆地区昼夜气温变化那么大,其主要原因是砂石比水具有较小的()A. 热量B. 密度C. 比热容D. 内能8.关于物质的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只和物质的种类有关B.同种物质质量越大比热容就越大C.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所以比较适合作冷却剂D.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时其比热容一般不变9.水具有比热容大的特点,下列现象及应用与此特点无关的是()A.海陆风的形成 B.夏天在教室地面上洒水,感觉变凉爽C.冬天的暖气设备用热水供暖 D.用水来冷却汽车发动机10.已知铜的比热容是铅的比热容的3倍,质量相等的铜块和铅块,吸收相同的热量后互相接触.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铜块一定向铅块传热B.铅块不可能向铜块传热C.铜块可能会向铅块传热D.铅块和铜块之间一定有热传递二.填空题(4*5=20分)11.长期堆放煤的墙角,墙壁的内部也会变成黑色,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这是一种现象。
第13章《内能》单元测试卷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分子很小,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B . 分子很小,可以用一般的显微镜看到C . 分子很小,只有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D . 分子很小,只有用放大镜才能看到2.如图所示,关于水和煤油内能的大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 (a)容器中水的内能等于(b)容器中水的内能B . (a)容器中水的内能大于(b)容器中水的内能C . (c)容器中煤油的内能大于(d)容器中煤油的内能D . (c )容器中煤油的内能等于(d )容器中煤油的内能 3.关于传导的方向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热量能自发地由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 B . 热量能自发地由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C . 内能能自发地由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D . 内能能自发地由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4.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做“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他们使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在设计实验方案时,需要确定以下控制的变量,你认为其中多余的是( )A . 采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式B . 酒精灯里所加酒精量相同C . 取相同质量的水和另一种液体D . 加热水和加热液体的烧杯相同5.α粒子是某些放射性物质衰变时放射出来的氦原子核,把它和分子、夸克、原子等各种物质微粒一起按照空间尺度由大到小排序.以下排列正确的是( ) A . 分子、原子、夸克、α粒子 B . 分子、夸克、原子、α粒子C . α粒子、分子、原子、夸克D . 分子、原子、α粒子、夸克6.对于热量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温度高的物体放出的热量多,温度低的物体放出的热量少B.温度高的物体含的热量多,温度低的物体含的热量少C.在热传递过程中,同一物体温度改变越大,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就越多D.质量大的物体比质量小的物体含的热量多7.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物质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以下与物质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不能再分割B.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各种原子都有相似的结构C.纳米科学技术研究的对象是比原子更小的微粒D.物质的不同状态表现出不同的性质是由分子的排列决定的,与分子力无关8.关于物体内能的改变,下列正确的是()A.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少B.物体吸收热量物体内能一定减小C.对物体做功时,物体内能一定减少D.物体放热时,物体内能一定增加9.将质量是0.5 kg的水加热,使它的温度从20 ℃升高到60 ℃,需要吸收的热量是[c水=4.2×103J/(kg·℃)]()A. 4.2×104J B. 1.26×104J C. 8.4×104J D. 8.4×107J10.关于物体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物体吸收热量时,温度一定升高B.热量总是从内能高的物体传递给内能低的物体C.温度为0 ℃的物体没有内能D.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它的内能一定减少11.甲、乙两杯中分别盛有60 ℃和20 ℃质量相同的水,现将一温度为20 ℃的铁球投入甲杯中足够长时间,取出后再投入乙杯,停留足够时间.如果不计热量损失,比较甲、乙两杯的水温变化,则()A. Δt甲<Δt乙B. Δt甲>Δt乙C. Δt甲=Δt乙D.无法判定12.液体和固体很难压缩,其原因是()A.压缩时分子间斥力大于引力B.分子间没有间隙C.分子间的空隙太小,分子间只有斥力D.分子被固定在平衡位置不动13.(多选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有机械能的物体必有内能B.无机械能的物体必无内能C.有内能的物体必有机械能D.内能与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14.如图所示的事例中,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锯木头锯条发热B.划火柴点火C.烧水时水温升高D.铁丝来回弯折温度升高15.如图所示,甲、乙、丙分别表示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模型结构,则分子间距离最远的和分子间作用力最大的是()A.甲、乙B.乙、丙C.丙、甲D.甲、丙二、填空题(共3小题)16.某品牌太阳能热水器的光热转换效率为60%,该太阳能热水器内装有100 kg、温度为20 ℃的水,阳光照射一天后,水温升高到80 ℃,则热水器内的水吸收了________ J的热量,热水器接收________ J太阳能.17.学校举办春季运动会,参加拔河比赛的同学双手发热,这说明________可以改变手的内能,某同学用手握住棒棒冰给手降温,这是利用________的方法改变内能.(选填“做功”、“热传递”)18.酒精的比热容是2.4×103J/(kg·℃),它表示________.一瓶酒精倒去,剩下的酒精的比热容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三、实验题(共3小题)19.为了比较甲乙两种液体的吸热能力,小明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a.在两个同样的烧杯中,分别装入等体积的甲乙两种液体b.用温度计分别测出甲乙两种液体的初温c.在两个烧杯中分别装入功率相同的电热器,且加热时间相同d.用温度计分别测出甲乙两种液体的末温请解答下列问题:℃在上述a、b、c、d四个实验步骤中,存在错误的是步骤________(填写步骤前的字母).℃步骤c 中“加热时间相同”是为了使甲乙两种液体________;℃改正错误后重新进行实验,根据实验数据小明作出了甲乙两种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则甲乙两种液体的比热容的大小关系是c甲________c乙.,你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如图所示,用活塞式打气筒为自行车轮胎打气的过程中,会发现气筒的上部筒壁只是略有发热,而气筒的下部筒壁,特别是底部附近筒壁的温度较高,甚至烫手.对于筒壁发热现象,有两个方面的原因:a .打气时活塞压缩气体做功使气体的内能增加,升温的气体通过热传递使筒壁温度升高;b .打气过程中活塞与筒壁之间不断地摩擦生热使筒壁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但这两个使筒壁发热的原因中有一个是主要原因. 根据上述筒壁发热现象的描述:(1)你猜想________是主要原因(填“a“或“b”);(2)你猜想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如图是对A 、B 两种品牌保温杯的保温效果进行测试所获得的图象信息.利用该信息和你具有的科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从该实验中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A .A 品牌的保温效果更好 B .B 品牌的保温效果更好C .A 和B 两种品牌的保温效果相同D .保温杯在水温较低时能自动加热(2)保温杯周围环境的气温是________ ℃(3)测试过程热水降温的快慢是不同的,热水与周围空气的温差越大,降温越________.四、计算题(共3小题)22.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质量为2 kg,温度为25 ℃的水吸收6.72×105J的热量后,水温升高为多少 ℃?若将该冷水与质量为1 kg,温度为70 ℃的热水混合,不计热损失,混合后水的末温为多少 ℃?23.热水质量20 kg,温度80 ℃,与质量30 kg,温度30 ℃冷水混合,不计热损失,求:混合后温度.24.质量为0.2千克的水温度升高50 ℃,求:水吸收的热量Q吸.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答案解析1.【答案】C【解析】由于分子的体积很小,分子的大小只有百亿分之几米,人们用肉眼或光学显微镜都分辨不出它们,只有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2.【答案】C【解析】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温度、质量、状态、材料等有关.℃(a)和(b)中都是水并且水的质量都是相等的,所以内能的大小就取决于水的温度,由于(b)中的温度高于(a)中的,所以(b)中的内能大.℃(c)和(d)中都是煤油,温度相同,所以内能的大小取决于质量,质量大得内能大,所以(c)中的内能大.3.【答案】B【解析】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实际上是能量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转移到低温部分的过程.与物体的内能大小无关.4.【答案】B【解析】物质的比热容不能直接测量,探究过程中是通过比较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或升高温度的多少来判断比热容的大小.由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不仅跟物体的质量和种类有关,还跟物体升高的温度有关,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应控制液体的质量相等,为防止热量散失的影响要用相同的容器,为了保证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还应使用相同的加热方式.A项,为保证水和液体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采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式,故A正确.B项,实验时为了减小误差,应尽量使酒精灯的火焰大小一样,但不一定要求酒精灯内的酒精相同,故B错误.C项,为了便于比较水与液体升高的温度差,实验时应取相同质量的水和液体,故C正确.D项,为防止热量散失对实验的影响,应让盛放水和液体的容器相同,故D正确.5.【答案】D【解析】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α粒子是某些放射性物质衰变时放射出来的氦原子核,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和中子又由夸克构成,因此从大到小的顺序应为:分子、原子、α粒子、夸克.6.【答案】C【解析】热量是过程量,即在热传递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能量多少,只有在热传递过程中才能谈到热量,不能说物体含有的热量,故B、D说法错误;放出热量的多少与温度的变化量有关,与温度高低无关,同一物体温度改变越大,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故A说法错误,C说法正确.7.【答案】B【解析】A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故该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各种原子都有相似的结构,即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故该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C项,原子的直径为d=10-10m=10-10×109nm=0.1 nm,纳米科学技术研究的对象以纳米为单位的,就是研究的原子,故该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物质的不同状态表现出不同的性质是由分子的排列决定的,与分子力有关,故该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8.【答案】A【解析】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内能会减少.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会增加;物体放出热量,内能会减少.9.【答案】C【解析】知道水的质量、水的比热容、水的温度变化,利用吸热公式Q吸=cmΔt求水吸收的热量.Q吸=cmΔt=4.2×103J/(kg·℃)×0.5 kg×(60 ℃-20 ℃)=8.4×104J.10.【答案】D【解析】A项,一个物体吸收热量时,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水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不变,故A错误;B项,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故B错误;C项,一切物体皆有内能,温度为0 ℃的物体有内能,故C错误;D项,内能的多少取决于物体的状态、质量和温度,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它的内能一定减少,故D正确.11.【答案】B【解析】将温度为20 ℃的铁球放入温度为60 ℃的甲杯水中时,铁球吸收热量,水放出热量,Q吸1=Q放1,即c铁m铁(t-t0铁)=c水m水(t0水-t);再将铁球放入20 ℃质量相同的乙杯水中时,铁球放出热量,水吸收热量,Q吸2=Q放2,即c水m水(t′-t0水′)=c铁m铁(t-t′);因为甲杯中的水温和铁球的温差大于乙杯中水的温度和铁球的温差,即t-t0铁>t-t′,所以t0水-t >t′-t0水′,即Δt甲>Δt乙.12.【答案】A【解析】正常情况下,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恰好平衡;固体、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较小,被压缩后,分子之间的间距变小,分子之间的斥力变大,所以很难被压缩.13.【答案】AD【解析】(1)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但是不一定有机械能,故选项A说法正确,选项B、C都是错误的;(2)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相互作用情况有,内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故选项D的说法也是正确的.14.【答案】C【解析】A项,锯木头锯条发热是摩擦生热,是利用做功来改变物体内能的,不符合题意;B项,划火柴点火,属于擦燃,是摩擦生热,是利用做功来改变物体内能的,不符合题意;C项,烧水时水温升高,是水从火吸热,是通过热传递改变了物体的内能,符合题意.D项,铁丝来回弯折温度升高,是利用做功来改变物体内能的,不符合题意.15.【答案】C【解析】利用分子间的作用力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物质的状态,固体分子间距离小,分子间作用力大,分子只能在某一位置附近运动,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气体分子间距离大,分子间几乎没有作用力,分子可以任意运动,气体能充满整个容器;液体分子间距离介于固体和气体之间,分子间有较大的作用力,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因此,正确答案是C.16.【答案】2.52×107 4.2×107【解析】(1)水吸收的热量:Q吸=cmΔt=4.2×103J/(kg·℃)×100 kg×(80 ℃-20 ℃)=2.52×107J;(2)由η=得热水器接收的太阳能:E===4.2×107J;17.【答案】做功热传递【解析】拔河比赛的同学双手发热,是克服摩擦做功,机械能可以转化为手的内能,此过程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手的内能;用手握住棒棒冰给手降温,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转改变了手的内能,使手变凉.18.【答案】1 kg酒精温度升高(或降低)1 ℃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2.4×103J不变【解析】(1)根据比热容的定义可以知道,酒精的比热容为2.4×103J/(kg·℃)的物理意义是:1 kg酒精温度升高(或降低)1 ℃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2.4×103J;(2)将一瓶酒精倒去,酒精的质量减少,比热容与物体质量无关,比热容不变.19.【答案】(1)a(2)吸收的热量相同(3)<在两种液体质量相等,吸收的热量相同时,甲升高温度大,它的比热容就小.【解析】(1)依题意,比较甲乙两种液体的吸热能力,根据吸收热量的公式Q=CmΔt可知,实验需要采用控制变量法,控制甲乙的质量,故在两个同样的烧杯中,分别装入等体积的甲乙两种液体是不合理的,应当装入等质量的甲乙液体,所以步骤a错误;(2)吸收热量的多少可以用加热时间的长短来体现出来,相同的热源在相同的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等,为了比较两种液体的吸热能力,应当控制加热时间,所以步骤c加热时间相同是为了使两种液体吸收相等的热量.(3)甲、乙两种液体质量和初温都相同,观察图象可知:在相同时间内甲温度变化较大;因使用的是相同的“电热器”加热,所以在相同时间内甲、乙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根据c=可知,在两种液体质量相等,吸收的热量相同时,当升高温度越大,它的比热容就越小.所以c甲<c乙.20.【答案】a气筒下部筒壁温度较高,是压缩空气做功如摩擦生热则气筒的筒壁各部分温度接近【解析】(1)猜想:a是主要原因;(2)因为摩擦产生的热是传给整个筒壁,气筒的筒壁各部分温度接近.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将热传给筒壁,使气筒下部筒壁温度较高.21.【答案】(1)A(2)20(3)快【解析】(1)由图象可知,在相同时间内,品牌A作保温材料时,水降温慢,因此A材料保温效果好;(2)由图象可知,当温度降到20 ℃时,温度不在变化,所以室温为20 ℃;(3)热水与周围空气的温差越大,降温越快;22.【答案】解:由题意可知:冷水吸收热量Q吸=6.72×105J,冷水的质量m冷=2 kg,冷水的初温t0=25 ℃,由Q吸=cm(t-t0)得,吸热后水的终温:t末=+t0=+25 ℃=80 ℃+25 ℃=105 ℃.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则水升高后的温度为100 ℃;(2)热水质量m热=1 kg,热水的初温t0′=70 ℃,若不计热损失时,Q吸=Q放且Q=cmΔt,得cm冷(t-t0)=cm热(t0′-t),混合后水的终温:t===40 ℃.答:混合后水的末温为40 ℃.【解析】(1)根据热量公式Q吸=cmΔt可计算水的温度升高了多少摄氏度,然后根据水的沸点判断水的末温;(2)冷水吸热的热量等于热水放出的热量,列出等式后可计算混合后终温.23.【答案】解:设冷水温度从t01升高到t,吸收的热量为Q1;热水温度从t02降低到t,放出的热量为Q2;由于不计热损失,则Q吸=Q放,即:cm1(t-t01)=cm2(t02-t)即:4.2×103J/(kg·℃)×30 kg×(t-20 ℃)=4.2×103J/(kg·℃)×20 kg×(80 ℃-t)解得:t=50 ℃.答:水混合后的温度为50 ℃.【解析】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低温物体吸收热量,直到最后温度相同.知道热水的质量和初温、冷水的质量和初温,又知道水的比热容,利用热平衡方程Q吸=Q放求水混合后的温度.24.【答案】Q吸=c水mΔt=4.2×1O3J/(kg·℃)×0.2 kg×50 ℃=4.2×1O4J;答:水吸收的热量为Q吸=4.2×104J.【解析】知道水的质量、水的比热容、水的温度升高值,利用热量公式Q吸=cmΔt即可求解.。
第十三章内能单元测试题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张华同学对生活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A.冬天,人们说话时呼出的“白气”不是水蒸气B.炎热的夏天往地上洒水降温,是利用了水蒸发吸热的原理C.“酒香不怕巷子深”是扩散现象D.在结冰的路面撒盐,是为了降低冰的温度2.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泡茶、喝茶中包含很多物理知识。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茶杯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说明固体分子间距小,不容易被压缩和拉伸B.不能用冷水泡茶,说明低温下分子会停止运动C.热茶放一会儿就变凉了,说明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传递到内能小的物体D.打开茶叶盒,茶香飘满屋,说明分子之间存在斥力3.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内能小的物体可能将热量传递给内能大的物体B.1kg的0℃的冰与1kg的0℃的水,内能相同C.若某物体内能增加,该物体一定是吸收了热量D.高温物体含有的热量比低温物体含有的热量多4.下列现象主要由分子运动造成的是( )A.公园里槐花飘香B.天空中沙尘飞扬C.下雨时河水变浑D.烧烤时烟雾弥漫5.下列现象可以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的是( )A.风吹树叶摇动B.河水向低处流C.扫地时尘土飞扬D.玫瑰花芳香四溢6.下列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B.物体的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就越多C.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D.一杯水的温度升高,内能不一定增大7.下列与内能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0℃的冰没有内能B.对物体做功,其内能一定增加C.在热传递过程中,热量只能自发地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D.水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内能不变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内能增加,则一定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B.物体的温度升高,则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C.温度高的物体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D.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可以为零,但物体的内能不会为零9.下列关于冰熔化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冰熔化前温度越高,它含有的热量就越多B.冰熔化前温度升高,但其内能会保持不变C.冰在熔化过程中会吸收热量,内能会增加D.要使冰的内能增加,唯一方式是吸收热量10.请你想象一下,假如水的比热容变得比沙子的比热容小,下列不会发生的是()A.沿海地区的温差比内陆地区的温差大B.夏天洗海澡的时候踩在沙子上温度比海水里低C.汽车中加入的冷却水的冷却效果将会更好D.吸收相同的热量后,水升高的温度将会变大11.关于比热容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A.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B.比热容与热量有关,某种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越多,比热容越大C.砂石的比热容是0.92×103J/(kg·℃),它表示砂石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0.92×103J D.相同温度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比热容大的含的热量多12.关于热量、温度、内能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某个物体温度不变,内能一定不变B.某个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吸收了热量C.某个物体温度升高,物体含有的热量增加D.某个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会增大13.下列事例中,不是利用水的比热容大这一特性的是()A.北方楼房内的“暖气”用水作为介质B.在较大的河流上建水电站,用水发电C.汽车发动机用循环水冷却试卷第2页,共4页D.冬季,晚上向稻田里放水,以防冻坏秧苗14.古诗词往往蕴含丰富的物理知识,在下列诗词中能体现“分子在不停息运动”的是( )A.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B.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C.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D.雾中之山何嶫崨,天风浩荡吹尘劫二、填空题(1)要完成该实验,除了图甲中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天平和(1)实验前,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器材;(2)实验中两种液体吸热的多少可通过(填“液体升高的温度较;(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分析图象可知:质量相等的A和B两种液体,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较多:质量相等的两种液体,在吸收相同热量时,升温较高;四、计算题22.某学校锅炉房用天然气热水器将1000kg水从20℃加热到100℃,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求烧开这些水需要吸收的热量.23.质量为500克的某种液体,温度从80℃降低到20℃时,放出了7.2×103焦的热量,这种液体的比热容是多大?试卷第4页,共4页参考答案:1.D2.A3.A4.A5.D6.C7.C8.D9.C10.C11.A12.D13.B14.C15.内 做功 不变16.无规则运动 声波 音调17.1kg 的煤油温度升高(或者降低)1°C 时吸收(或者放出)的热量为2.1×103J 不变减小 不变18.6∶519.扩散 分子之间有间隙20.秒表 使液体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相同的热量 比较加热时间 A 2∶121. 自下而上 加热时间 A B A 22.3.36×108J23.30.2410J /kg ⨯⋅(℃)答案第2页,共2页。
九年级物理单元测试题第十三章热和能一、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28分)1、关于扩散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有气体和液体才能发生扩散现象B.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是很小的C.气体、液体、固体都会发生扩散现象,其中气体扩散最显著D.扩散现象使人们直接看到了分子的运动。
2、寒冷的冬季夜晚,许多人喜欢用热水将脚泡一泡才入睡.在此过程中,脚的内能变化情况是()A.减小B.不变C.增大D.无法确定3、下列现象中,能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濛濛细雨从空中下落B.炒菜时,满屋飘香C.扫地时灰尘四起D.擦黑板时,粉笔灰在空中飞舞4、一根钢棒很难被压缩,也很难被拉长,其原因是()A.分子太多 B.分子间没有空隙C.分子间有引力和斥力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5、将10ml的水与10ml酒精相混合,混合后水和酒精总体积小于20ml,这表明()A.分子之间有空隙B.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斥力C.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D.分子是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6、下列关于物体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静止的物体没有动能,但有内能B.内能和温度有关,所以0℃的水没有内能C.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内能越大D.温度高的物体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7、水的比热较大,人们往往利用它的这一特性为生活、生产服务,下列事例中与它的这一特性无关的是()A.让流动的热水流过散热器取暖B.冬季,晚上向稻田里放水,以防冻坏秧苗C.汽车发动机用循环水冷却D.在较大的河流上建水电站,用水发电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2分)8、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是有,分子在不停地做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
这就是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9、利用一个空瓶子和一个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平板玻璃盖住瓶口),用来证明气体的分子是运动的。
已知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实验时,应该把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放在空瓶子的方。
10、“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对于前一句,从物理学角度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夏天,雨后天晴,池塘里荷叶上的水珠随荷叶拂动而滚动不止,当两滴滚动的水珠相遇时,会汇合变成一滴较大的水滴,这说明:。
初三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三章内能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1.交警在查“酒驾”时,先请司机打开车窗,若闻到酒精气味,则要求司机必须接受酒精含量的测试.交警能闻到酒精气味是因为酒精()A. 分子间有空隙B. 分子很小C. 分子在不断运动D. 分子可分【答案】C【解析】酒精分子不断向四周扩散,能使人闻到酒精特殊的香味,这与酒精的分子不断运动有直接关系,而与其它分子的特性无关.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扩散现象的理解和认识,以及运用微粒的基本特征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的能力,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2.如图所示,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紧紧压在一起,在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
这个实验事实说明()A. 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B. 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C. 分子之间存在引力D. 分子之间存在斥力【答案】C【解析】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铅块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说明了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C正确为答案。
3.美丽的荷城贵港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风光胜地。
下列四季美景的现象中,属于扩散的是()A. 春天,鲤鱼江畔柳枝摇曳B. 夏天,东湖公园荷花飘香C. 秋天,南山公园落叶纷飞D. 冬天,平天山上云雾缭绕【答案】B【解析】A. 春天,鲤鱼江畔柳枝摇曳,是宏观物体的运动,和分子运动无关,故A错误;B. 夏天,东湖公园荷花飘香是花的香味分子的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故B正确;C. 秋天,南山公园落叶纷飞,树叶运动是宏观物体的运动,和分子运动无关,故C错误;D. 冬天,平天山上云雾缭绕,云的运动是宏观物体的运动,和分子运动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应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内容及分子动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要注意区分分子运动与宏观的机械运动的区别。
4.关于物体的内能,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的温度只要不变,内能就一定不会变B. 同一物体温度越低,内能越大C. 温度相同的同种物质,内能可能会不同D. 温度相同的同种物质,分子个数越多,物体内能越小【答案】C【解析】A.物体的温度只要不变,内能就一定不会变,错误,晶体的熔化过程,温度不变内能增加;不符合题意; B.同一物体的温度越低,内能越小,故B不符合题意;CD.温度相同的同种物质,分子个数越多,物体内部所有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越大,内能越大,故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内能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下列关于功、内能、热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A.机械能为零的物体,内能也一定为零B.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传递C.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D.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一定升高2.下列描述的现象中,是利用热传递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天冷时,人们通过相互搓手让手发热B.冬天,用热水泡脚变得暖和C.将铁丝反复弯折,弯折处发热D.钻木取火3. 下列实例中与“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无关的是( )A.让热水流过散热器供暖B.用循环水冷却汽车发动机C.沿海地区昼夜温差较小D.夏天在房间内洒水降温4.“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 )A.分子间的作用力因玻璃被打碎而消失B.玻璃的分子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C.玻璃碎片间的距离太大,大于分子间发生相互吸引的距离D.玻璃表面太光滑5.下列事例中,不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炒菜时加点盐,菜就有了咸味B.在显微镜下,看到细菌在活动C.排放工业废水,污染整个水库D.房间里放一箱苹果,满屋飘香6.1 kg、20 ℃的水吸收4.2×105 J的热量后,它的温度在下列给出的四个温度中,最多有几个可能温度( )①80 ℃②100 ℃③120 ℃④130 ℃A.1B.2C.3D.47.我国研制的“神舟十一号”实验飞船在返回地面通过大气层的飞行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飞船的机械能保持不变B.飞船的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C.飞船的势能越来越小D.飞船的外表温度会升高8.如图所示是将冷水与热水相混合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
假设在热传递过程中没有热量损失,由图中所给的信息可知,冷、热水的质量之比与吸、放热之比分别是( ) A.1:21:1 B.1:12:1C.1:11:2 D.2:11:19.两个相同的容器分别装满了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
用同一热源分别加热,液体温度与加热时间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液体的比热容大于乙液体的比热容B.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两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C.加热相同的时间,甲液体吸收的热量大于乙液体吸收的热量D.加热相同的时间,甲液体比乙液体温度升高的多10.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个物体放出热量时,温度可能会下降B.物体的温度越低,所含的热量越少C.一个物体内能增加时,温度不一定升高D.物体内能增加,一定从外界吸收热量11. 下列实例中与“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无关的是( )A.让热水流过散热器供暖B.用循环水冷却汽车发动机C.沿海地区昼夜温差较小D.夏天在房间内洒水降温12.泡茶时茶香四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茶香四溢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有力的作用B.泡茶的水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C.茶水冷却过程中,茶水的内能不断增加D.茶水冷却过程中,茶水的内能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的13·如图所示,是A、B两个城市日气温变化曲线,且两城市面积、纬度等地理情况基本相同,通过对图象分析,下列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A.图中A城市日气温变化较小B.图中B城市的水域面积大于A城市C.图中A城市人居住比较舒适D.图中B城市人容易患感冒14. 下列关于内能、热量和温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热量B.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C.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D.发生热传递时,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传递到内能小的物体15.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水和铜块,分别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将铜块投入水中(c水>c铜,不计热损失),则( )A.水的温度升高,铜块的温度降低,且水升高的温度和铜块降低的温度相同B.水的温度降低,铜块的温度升高,且水降低的温度和铜块升高的温度相同C.水的温度升高,铜块的温度降低,且水增加的内能和铜块减少的内能相同D.水的温度降低,铜块的温度升高,且水减少的内能和铜块增加的内能相同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6. 热熔胶是一种在常温下为固态的粘合剂,使用时先用热熔胶枪加热使其熔化,再凝固来粘合物体。
单元综合检测(第十三章)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从点滴做起。
下列关于水的理解正确的是( )A.0℃的水内能为零B.水温升高,内能一定增大C.水变成冰后,体积变大,密度变大D.30℃的水比20℃的水的内能多2.南极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常年平均气温是-25℃。
一天,南极上的小企鹅豆豆和丁丁(如图)之间发生了一次有趣的对话,他们的部分说法如下,其中不正确的是( )A.丁丁:呵呵,这里太冷了,冰山肯定没有内能了B.豆豆:再冷,组成冰山的分子也在做热运动呀,所以冰山也有内能C.丁丁:如果太阳出来,冰山吸热,内能一定增加D.豆豆:冰山的内能可能比100℃的沸水的内能大3.下列过程中,属于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用锤子敲打铁板,锤子和铁板都变热B.两手相互摩擦,手发热C.卫星进入大气层时外壳发热D.热水中放入冰块,水温下降4.用两个相同的加热器,分别对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加热,忽略热量的散失,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由图可以看出( )A.甲的比热容比乙大B.甲的比热容比乙小C.甲和乙的比热容相同D.刚开始加热时,甲和乙的比热容为零5.四种车辆中适合使用汽油机做动力的是( )6.如图所示实验或事例,属于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7.如图所示,内燃机的四个冲程中,哪个属于做功冲程( )8.某同学从下表提供的信息中,得出以下几个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几种物质的比热容c/[J/(kg·℃)]水 4.2×103干泥土0.84×103酒精 2.4×103铜0.39×103冰 2.1×103铝0.88×103煤油 2.1×103铅0.13×103水银0.14×103砂石0.92×103A.汽车发动机用水来冷却效果比较好B.液体的比热容都比固体大C.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比热容值不同D.质量相等的铜和铅,升高相同的温度,铜吸收的热量多9.下列对热学知识进行的归纳总结中,正确的是( )10.双燃料汽车以天然气或汽油作为燃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燃料的热值越大,燃烧时放出的热量越多B.以天然气为燃料,汽车发动机的效率可以达到100%C.在压缩冲程中,燃料混合物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D.汽油与天然气相比,燃烧时汽油对环境的污染较小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2分,共34分)11.如图所示,灭火器放在烈日下温度会________(选填“升高”或“降低”),这是通过________的途径使其内能增加,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安全,灭火器应存放在阴凉干燥处。
2023-2024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分子热运动》单元测试卷有答案(人教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B.分子是很小的C.一滴水就是一个分子D.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2.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我们把这些粒子叫做()A.分子B.原子C.中子D.质子3.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A.水墨画中墨迹粘在宣纸上B.远远闻到炒菜的香味C.秋风中落叶缤纷D.拔丝地瓜丝丝相连4.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中的是()A.花开时香味扑鼻B.扫地时尘土飞扬C.红墨水在水中散开D.衣柜里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变小了5.关于卢瑟福提出的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由质子和中子组成B.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C.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内D.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核外电子绕原子核高速旋转6.两个相同的杯子中装有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分别向两杯中放入同样的糖块,冷水杯中的糖块比热水杯中的溶解得慢,这是因为冷水温度低导致()A.物质分子不运动B.水分子间没有间隙C.糖分子间没有斥力D.物质分子运动缓慢7.用分子动理论对下列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美味佳肴,香气扑鼻”,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B.用真空泵收纳衣物时羽绒服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空隙C.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会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有引力D.封闭在容器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斥力8.在公众场所,一个人吸烟,其他人都会“被动吸烟”,这是因为()A.被动吸烟是因为烟雾分子比较大,人容易吸入肺中B.这个人抽烟,烟雾扩散到周围空间,空气中含有烟的分子,并在不停的运动C.烟雾分子保持静止,人自己主动吸烟雾D.一个人吸烟,其余人羡慕也跟着吸烟9.晓彤用注射器抽取半筒水,用手指封闭注射器筒口(如图所示),推压注射器的活塞,发现水很难被压缩.晓彤的实验说明()A.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B.分子间存在间隙C.分子间存在引力D.分子间存在斥力10.密封的烧瓶中装有某种气体,如图所示,图中黑点表示气体分子,用抽气筒抽出该烧瓶中部分气体后仍密封,描述烧瓶内剩余气体分布的四个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A.B.C.D.二、填空题11.今年7月下旬全国进入高温天气,阜阳也不例外.7月底的一场降雨让人感觉凉爽许多,小华和同学去田野游玩,看见小草上雨水成小水珠状,这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12.高压锅能很快把牛肉煮烂,这是利用了液体的沸点随的增大而升高的原理.限压阀排气后,室内很快能闻到香味,这是因为.13.在水和酒精混合的实验中,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总体积会变,这说明分子间(存在/不存在)间隙,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应选用长度较(长/短)的玻璃管.14.图中冷水和热水中各滴入一滴红墨水,热水中红墨水扩散得快,说明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图中两个铅块紧紧压在一起后能“粘”在一起,说明。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第十三章《内能》单元测试题一、单选题(共21分)1.(本题3分)下列有关分子热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压紧的铅块能结合在一起,表明分子间有引力B.墨水在热水中扩散的快,表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C.固体很难被压缩,表明固体分子间只存在斥力D.桂花飘香,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本题3分)一轮“超级月亮”伴随着滚滚雾霾在首都冉冉升起,“超级月亮”是指月亮距离地球近距离的状态,关于超级月亮说法正确的是()A.“明月松间照”,皎洁的月亮照耀松林,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光源B.一架飞机轻轻拂过月亮的面庞,留下了短暂的暗影,是因为光不能沿直线传播C.“举头望明月,低头做试卷”,我们所看到的月亮其实是虚像D.滚滚雾霾说明分子在做不停息的热运动3.(本题3分)由c=,关于同一种物质的比热容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吸收的热量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增大一倍B.若质量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减至一半C.若加热前后的温度差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增大一倍D.无论质量多大,比热容都一样4.(本题3分)关于温度、内能、热量三者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是()A.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B.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吸收了热量C.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D.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大5.(本题3分)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对“煮粽子”的情景分析正确的是A.粽子温度升高,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来增大内能B.锅边沿冒出的大量“白气”是水蒸气C.“粽子飘香”说明分子在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D.水温升高,水的比热容变大6.(本题3分)在“比较质量相等的不同燃料充分燃烧时放出的热量”的活动中,小明发现分别使5g的酒精和5g的碎纸片充分燃烧后,被它们加热的各100g、25℃的水的温度分别上升到80℃和45℃,这说明A.燃烧酒精总比燃烧碎纸片放出的热量多B.酒精含有的热量比碎纸片大得多C.酒精的内能比碎纸片内能大得多D.酒精的热值比碎纸片的热值大7.(本题3分)如图所示,是由微颗粒(1﹣50nm)制备得到新型防菌“纳米纸”.在“纳米纸”的表面细菌无法停留且油水不沾.与此现象有关的判断正确的是()A.组成“纳米纸”的分子间没有间隙B.油与“纳米纸”分子间有斥力没有引力C.“纳米纸”可阻止细菌分子无规则运动D.油分子间引力使纸面上的油汇集成小油珠二、填空题(共19分)8.(本题4分)为早日实现中国梦,现代社会提倡“绿色出行、低碳生活”以达到节能环保的要求.太阳能由于清洁环保得以大力开发,小明家太阳能热水器内盛有25 ℃的水50 kg,在阳光照射下水温升高到65 ℃,这些水吸收的热量为___________ J.[c水=4.2×103J/(kg·℃)].9.(本题3分)改变内能有不同的方式,图甲是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壁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当迅速压下活塞时,可看见筒内棉花燃烧起来,这是通过______ 方式使玻璃筒内的空气______ 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燃点,使棉花燃烧;图乙是通过______ 方式把试管里的水加热至沸腾。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单元测试题(总1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十三章单元测试题(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可以有间隙,也可以没有间隙B.固体不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C.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D.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2.下列景象中,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的是 ( )A.柳絮飞扬 B.荷花飘香 C.落叶飘零 D.烟波浩淼3.图所示的四个实验现象中,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空气玻璃二氧化氮 热水 冷水 A B C D4.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0 ℃的冰内能为零B.两个物体温度相同,它们之间就不能发生热传递C.物体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D.50 ℃水的内能一定比10 ℃水的内能多5.如图所示实验或事例,属于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6.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从点滴做起.下列关于水的理解正确的是A.水温升高,内能一定增大 B.0℃的水内能为零C.水变成冰后,体积变大、密度变大 D.30℃的水比20℃的水所含的热量多7.下列情况中,物质的特性——比热容会发生变化的是A、水温从80O C上升到90O CB、把铁圆柱体拉成细铁丝C、砖块被压成了粉末D、冰雪融化8.汽车、拖拉机的发动机常用水做冷却剂.是因为水具有A.较小的密度 B.较大的比热容 C.较低的凝固点 D.较高的沸点9.一瓶酒精倒掉一半,剩下的半瓶酒精的密度、比热容、热值和原来相比,以下的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密度和热值不变B、只有密度和比热容不变C、只有比热容和热值不变D、三个都不变10.由c=,关于同一种物质的比热容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吸收的热量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增大一倍B.若质量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减至一半C.若加热前后的温度差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增大一倍D.无论质量多大,比热容都一样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4分)11.木工师傅用木胶粘木制构件,当木胶干了(凝固)才粘牢,这是因为液体变成固体后,分子间距离,而分子间引力的缘故。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单元测试题-附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春风拂面,柳絮飞扬B.晨曦微露,雾漫山野C.百花齐放,花香四溢D.天寒地冻,大雪纷飞2.下列实例中,没有应用“水的比热容大”这一特性的是()A.沿海地区的气温变化比内陆地区的气温变化小B.夜间,在秧田里灌水保温C.发现人中暑时,常在其额头上擦冷水降温D.用水作汽车发动机的冷却液3.如图所示,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它们会粘在一起,下方可以挂起重物,该现象主要说明了()A.分子间有空隙B.分子间存在吸引力C.分子间存在排斥力D.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中4.如图是古人发明的一种活塞式点火器,以牛角作套筒,木质推杆前端粘附艾绒。
取火时,一手握住套筒,另一手猛推推杆,艾绒即燃,随即将杆拔出,口吹立见火苗。
下列词语中与其改变内能的方式相同的是()A.釜底抽薪B.抱团取暖C.搓手取暖D.卧冰求鲤5.下图形象地反映出物质固、液、气三态分子排列的特点,甲物态的分子没有固定位置,运动比较自由,乙物态的分子只能原地振动,丙物态的分子距离较远,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作用力。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物态是固态B.从甲物态变化到丙物态需要吸热C.从乙物态变化到丙物态叫液化D.从甲物态变化到丙物态时应在特定温度下才能发生6.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物质在AB段时,吸收热量,内能不变B.该物质在BC段时,处于液态C.该物质从B点到C点的过程中,温度不变,内能不变D.该物质的熔化时间是10min7.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吸收了热量,内能一定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B.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C.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是吸收了热量D.物体的内能减小,温度一定降低8.某同学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用相同的酒精灯给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加热,获得如图所示的甲、乙升温与加热时间之间关系的图像,甲、乙两种液体中有一种是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液体是水B.甲液体的比热容是1.4×103J/(kg⋅℃)C.质量相同的甲、乙下降相同的温度,甲放出的热量多D.质量相同的甲、乙吸收相同的热量,乙升高的温度多二、填空题9.专属昆明的浪漫,鲜花占了大半。
新人教版九年级13章----18章精选测试题第十三章单元测试题1、将肉片直接放入热油锅里爆炒,会将肉炒焦或炒糊,大大失去鲜味。
厨师预先将适量的淀粉拌入肉片中,再放到热油锅里爆炒,炒出的肉片既鲜嫩味美又营养丰富,对此现象说法不正确的是A .在炒肉片过程中,肉片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B .在炒肉片过程中,肉片内能增加主要通过做功实现的C .附着在肉片外的淀粉糊有效防止了肉片里水分的蒸发D .附近能闻到肉香体现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2、关于热现象,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机械能和物体的内能是同种形式的能,都与物体的机械运动和分子热运动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B.铁丝很难被拉断,说明分子之间只存在引力C.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D.扩散现象只能说明分子是运动的,不能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小强的爸爸已经发誓戒烟很久了,小强的妈妈出差回家闻了闻被子,小强爸不得不承认吸过几口,这是分子热运动保留了证据B .打气筒的活塞处于中部位置时,封住出气口,发现压缩气体很费劲,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外抽活塞使气体体积增大也很费劲,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C .水面上漂着一块木板,双手水平提起木板,木板离水时特别费劲,离水后很轻松,“费劲”主要是因为木板离水时分子引力的作用D .小时候我们吹过的肥皂泡泡,弹性好不易破,主要是分子引力起了作用4、关于热量、温度、内能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物体温度不变,一定没有吸热B .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C .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D .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热量5、爆米花是将玉米放入密闭的铁锅内,边加热边翻动一段时间后,当铁锅突然打开时,随着 “砰”的一声,玉米变成玉米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玉米粒主要通过翻动铁锅对其做功,使其内能增加B .玉米粒主要通过与铁锅间的热传递,使其内能增加C .玉米粒内水份受热膨胀对粒壳做功爆开,内能不变D .玉米粒内水份受热膨胀对粒壳做功爆开,内能增加6、山东气象台每天都会发布我省主要城市的天气预报,下表列出的是2013年4月23日内陆城市济南和沿海城市青岛两地的气温情况。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15小题)1.甲、乙两金属球,质量相等,初温相同,先将甲球投入冷水中,待热平衡后水温升高t℃,取出甲球(设热量与水均无损失),再迅速把乙球投入水中,这杯水热平衡后水温又升高t℃,设甲、乙两球的比热分别为c甲和c乙,则有()A.c甲=c乙B.c甲>c乙C.c甲<c乙D.无法确定2.(多选)下列四种现象中,可以用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解释的是()A.用水来冷却汽车发动机B.夏天,在教室的地面上洒水会感觉凉爽C.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内陆和沙漠地区昼夜温差较大D.北方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能有效防止因窖内温度过低冻坏蔬菜3.关于物体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物体吸收热量时,温度一定升高B.热量总是从内能高的物体传递给内能低的物体C.温度为0 ℃的物体没有内能D.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它的内能一定减少4.世纪末汤姆孙发现了电子,人们开始研究原子内部结构.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原子结构的模型,到现在最为大家接受的原子结构与下图中哪个模型最相似?()A.B.C.D.5.石墨烯(Graphene)是一种二维碳材料,是单层石墨烯、双层石墨烯和少层石墨烯的统称.石墨烯一直被认为是假设性的结构,无法单独稳定存在,直至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成功地在实验中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而证实它可以单独存在,两人也因“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开创性实验”,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石墨烯是已知的世上最薄、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它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只吸收2.3%的光;导热系数高达5300 W/m·K,高于碳纳米管和金刚石;电阻比铜或银更低,为世上电阻率最小的材料.那么,石墨烯材料不适合用来做成()A.精密仪器中的导线B.电暖气中的发热元件C.手机的屏幕保护层D.房间的玻璃6.如图所示,为质量相等的两种液体甲和乙,分别用相同的两盏酒精灯同时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从图象可知,比热容较大的是液体()A.甲B.乙C.一样大D.无法判断7.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A.春天,柳絮飞扬B.夏天,荷花飘香C.秋天,树叶飘落D.冬天,雪花纷飞8.现在相同的热源下,对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加热(c水>c煤油),并绘制出了温度与时间图象.如果水的温度与时间图象如图所示,那么能正确反应出煤油的温度与时间关系的是()A.B.C.D.9.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A.春天,柳絮飞扬B.夏天,荷花飘香C.秋天,树叶飘落D.冬天,雪花纷飞10.关于内能的说法,描述正确的是()A.刚刚出炉的铁水有内能,冰块没有内能B.热水的内能比冷水的内能大C.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一定升高D.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大11.关于内能和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0 ℃的冰块内能为零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C.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D.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加12.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B.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大C.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D.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不变,内能增大13.下列生活情景中,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锯木头时,锯条变热B.反复弯折铁丝,弯折处变热C.用冰袋降温D.跑步使身体变得暖和14.如图所示,是由微颗粒(1~50 nm)制备得到新型防菌“纳米纸”在“纳米纸”的表面细菌无法停留且油水不沾.与此现象有关的判断正确的是()A.组成“纳米纸”的分子间没有间隙B.油与“纳米纸”分子间有斥力没有引力C.“纳米纸”可阻止细菌分子无规则运动D.油分子间引力使纸面上的油汇集成小油珠15.在下列做功过程中,加有引号的物体,内能逐渐减小的是()A.砂轮磨刀具时,“砂轮”的温度越来越高B.暖水瓶中的热“空气”将瓶塞冲出C.在压缩冲程中,气缸内的“气体”温度升高D.电炉通电后,“电阻丝”逐渐变红二、填空题(共3小题)16.物理学中一个基本的观念是“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1)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将组成物质的仍能保持其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命名为________.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在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后,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该模型认为,原子是由带________电的原子核和带________电的核外电子构成.(2)以氢原子为例,图中能正确示意氢原子核式结构的是图________(甲/乙/丙/丁).17.小明将装有热奶的奶瓶放入室温的水中,容器中的水温约为20 ℃,热奶的温度约为90 ℃,同时,他还利用温度计和钟表测出温度的变化情况,并作出了水和热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其中________曲线是表示热奶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大约经过________ min时间热奶和水温刚好达到一致.从图象分析可以看出:热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1)参考这位同学实验的图象,你认为沸水放在房间里,温度自然降低的规律是________.A.先慢后快B.先快后慢C.均匀降低(2)参考这位同学记录的数据,如果你要喝一杯奶咖,可以有两种方式供你选择:①先将烧开的热咖啡倒入杯中,立即将一匙冷牛奶加进杯中,然后冷却5 min.②先将烧开的热咖啡倒入杯中,冷却5 min,然后加一匙冷牛奶;你认为方式________的冷却效果较好.18.长期堆放煤的墙角,在地面和墙角内有相当厚的一层会变成黑色,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解释,这是一种________现象,向分别盛有相同质量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各滴入一滴红墨水,隔了一会儿,我们会看到盛有________的杯子里的水变红快.这个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三、实验题(共3小题)19.如图所示,课堂上老师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两支温度计及分别装有水和煤油的两只烧杯探究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1)该实验中________(需要/不需要)控制水和煤油的质量相等.(2)加热过程中,两种物质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数据如表所示看表可知:水和煤油的初温都是20 ℃.加热3min后,煤油升高的温度为________,水升高的温度为________.由此得知:________的吸热能力更强.(3)除了采用在相同时间内观察水和煤油升高的温度来比较它们的吸热能力之外,还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它们的吸热能力?答:________.20.如图,小明家的老式电暖器坏了,他上网查到了这种型号电暖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电加热管(发热管)对导热油进行加热而放出热量,只能直立使用.(1)小明思考,导热油的比热容比水的大还是小呢?他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酒精灯,分别给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导热油和水同时加热,分别记录加热时间和温度.根据记录的数据作出了两种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①根据图象,从开始加热到第4 min时,导热油吸收的热量________水吸收的热量.②要使导热油、水升高相同的温度,应给水加热更长的时间,这说明________的吸热能力较强.(2)电加热管应安装在电暖器________(选填“上”或“下”)部,所以只能直立使用.21.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实验中应量取质量________的甲、乙两种液体,分别倒入相同的烧杯中.(2)用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加热甲和乙两种液体,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通过________来比较甲和乙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3)实验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分析实验数据可知________物质的吸热能力强.参考答案1.C2.AC3.D4.D5.B6.B7.B8.D9.B10.D11.D12.D13.C14.D15.B16.(1)分子、正、负(2)丙17.②14随时间的变化热奶温度是先快后慢的降低(1)B(2)②18.扩散热水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19.(1)需要(2)24 ℃12 ℃水(3)比较升高相同温度所需的时间的方法20.(1)①等于②水(2)下21.(1)相同(2)加热时间(3)甲。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实例中,属于利用大气压的是()A. 吸尘器B. 船闸C. 温度计D. 订书机答案:A。
解析:吸尘器工作时,通过内部电机转动使内部气压降低,外界大气压将灰尘等压入吸尘器内,是利用大气压工作的;船闸是利用连通器原理工作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订书机是利用杠杆等机械原理工作的。
2. 关于大气压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大气也受到重力作用B. 马德堡半球实验测出了大气压强的数值C. 越往山顶大气压强越大D. 在托里拆利实验中,玻璃管倾斜,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会变大答案:A。
解析: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大气受到重力作用并且具有流动性,A正确;托里拆利实验测出了大气压强的数值,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B错误;海拔越高,气压越低,越往山顶大气压强越小,C错误;在托里拆利实验中,玻璃管倾斜,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不变,因为大气压不变,D错误。
3. 做托里拆利实验时,测得大气压强值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A. 玻璃管放得不竖直B. 玻璃管混入少量空气C. 水银槽内的水银太多D. 玻璃管粗细不均匀答案:B。
解析:玻璃管放得不竖直、玻璃管粗细不均匀都不影响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也就是不影响测量的大气压数值,A、D错误;玻璃管混入少量空气时,会使玻璃管内上方空气产生一定的压强,这个压强与水银柱产生的压强之和等于外界大气压,所以测得的大气压值比真实值小,B正确;水银槽内水银的多少不影响测量结果,C错误。
4. 如图所示,将装满水的瓶子倒放在一个水槽内,因不慎,瓶底被碰破一个小孔,此时瓶内的水将()A. 从小孔喷出B. 要下降,直到与槽内水面相平为止C. 不喷出也不下降D. 无法判定答案:B。
解析:当瓶底被碰破一个小孔时,瓶内水面上方受到大气压强,瓶外水槽水面也受到大气压强,并且瓶内水面还受到水自身的重力作用。
第十三章内能单元测试一.选择题1.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新冠病毒的传播B.落叶纷飞C.玉兰飘香D.瑞雪飘飘2.以下几条摘录的是小梦同学在学习“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时的课堂笔记,其中不正确的是()A.“花气袭人知骤暖”说明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B.水和酒精均匀混合后总体积变小,因为分子间存在空隙C.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粘在一起,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D.“破镜不能重圆”是分子间的距离太大,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3.如图,甲、乙、丙三个相同的烧杯中盛有等量、等温的水,用一支滴管分别在水面、水中、水底滴一滴红墨水,记录整杯水变红所用的时间。
这项活动要探究的问题是红墨水扩散快慢是否()A.与墨水演滴的大小有关B.与滴墨水的位置有关C.与烧杯的容积有关D.与水的温度有关4.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的铝块和铜块(c铝>c铜),放出相等热量后,则()A.铝块的温度高B.铜块的温度高C.两者温度相等D.无法判断5.在日常生活中,既可以用水来取暖,也可以用水来降温,主要是因为水具有()A.较高的沸点B.较低的凝固点C.较大的比热容D.较好的导电性6.质量相等的A、B两种液体分别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酒精灯同时加热。
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中可以看出()A.液体A和B的初始温度不同B.液体B的比热容比液体A的大C.液体A的温度比液体B的升高得慢D.液体A和B的比热容相同7.下列实例中,属于利用热传递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用钢锉锉工件,工件变热B.用磨刀石磨刀具,刀具发热C.用火烤馒头片D.用铁锤反复敲打铁丝,使铁丝变热8.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温度不变,内能可能变小B.物体温度降低,它一定放出热量C.升温较多的物体,吸收的热量多D.物体内能增加,它一定吸收热量9.质量相等的水和酒精,它们放出相等的热量后,降低的温度分别为:△t水、△t酒精,根据下表中的比热容数据,则△t水:△t酒精为()物质的比热容水4.2×103冰2.1×103煤油2.1×103铝0.88×103 c/J/(kg•℃)酒精2.4×103砂石0.92×103水银0.14×103铜0.39×103 A.4:7B.7:4C.1:2D.2:110.如图是用相同的加热装置对a、b、c三种物质加热时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其中a、c质量相同。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单元测试题及答案(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0×4分=40分)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0摄氏度的物体的内能为零 B.温度降低的物体,内能减小C.运动的物体一定比静止的物体内能大 D.温度低的物体内能一定小2.下列事例不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冬天腌菜,菜变咸了 B.墙内开花墙外香C.木棒不易被拉断 D.红墨水滴入水中,整杯水变红3.水常用做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剂,是因为()A.水是热的良导体 B.水的密度较大C.水具有流动性 D.水的比热容较大4.关于物体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高的物体具有内能,温度低的物体没有内能B.温度高的物体具有的内能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具有的内能多C.铁块化成铁水,它的内能增加了D.0摄氏度的水变成0摄氏度的冰,温度不变,所以内能也不变5.下列现象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加·的字)的内能,并使内能减小的是()A.内燃机的汽缸内燃气..推动活塞运动B.冬天用手.去摸户外的东西,感到非常凉C.寒冷的冬天人们..围在火炉周围取暖D.用打气筒给自行车打气时筒内气体..被压缩6.下列事例中,用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锯木头时,锯条会发烫 B.冬天晒太阳,人感到暖和C.酒精涂在手上觉得凉 D.烧红的铁块温度逐渐降低7.小明从表中得出以下几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A.汽车发动机用水来冷却是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小B.液体的比热容都比固体大C.水在不同状态下比热容相同D.质量相等的铜和铅升高相同的温度,铅吸收的热量少几种物质的比热容表c /[J(kg·℃)-1]8.关于热量、温度、内能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B.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C.物体的温度下降,一定是放出了热量D.物体的内能增加了,一定是吸收了热量9.吸烟和被动吸烟都有害健康,因为烟雾中含有十几种致癌和有害物质。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单元检测题(中考考点整理)★知识点1:分子热运动1.(2020河南省)物理学拓展了人类对微观世界和宏观宇宙的认识。
研究发现,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在天文观测中,人们通常用光年表示长度单位。
2.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B)A.秋风阵阵,树叶纷纷飘落 B.炒菜时在旁边的房间里闻到香油的味道C.环保不达标的工厂里的烟囱冒出浓浓的黑烟 D.打扫卫生时看到尘土飞扬3.(2020山东枣庄)以下几条摘录是出自某同学在学习“内能”一章时的课堂笔记,其中不正确的是(A)A.扩散现象不能在固体之间发生 B.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C.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 D.摩擦生热是通过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知识点2:内能1.(2020山东淄博)“烧烤”是年轻人喜欢的一种美食,空气中弥漫着“肉香”味,这是分子热运动的结果;食物烤熟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其内能的。
2.(2020云南省昆明市)如图是流星经过大气层与空气摩擦发热、发光的一幅照片。
这个现象说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流星绝大部分位于 70-120千米的高空,因此只见闪光,不闻声响。
那么流星划过天空时究竟有无声音呢?你的判断是有(“有”或“无”)。
3.(2020湖北省宜昌市)下列生活事例中,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B)A.冬天用热水泡脚变得暖和B.用手反复弯折铁丝,弯折处发热C.冬天人们在室外晒太阳感觉暖和D.医生用冰袋给发烧的病人降温4.(2020四川绵阳)2020年4月2日,天宫一号圆满完成预定任务后返回地球。
8.5t重的天宫一号,在100km左右的高空以约22倍音速再入大气层。
其中部分器件在大气层中与大气层摩擦烧蚀销毁。
最后大约1.5t残骸坠入南太平洋。
在这个过程中,天宫一号的部分机械能(C)A.通过热传递转化为大气的内能 B.通过重力做功转化为大气的内能C.通过摩擦做功转化为大气的内能 D.通过重力做功转化为残骸的内能5.(2020浙江宁波)下列事例中,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A. B. C. D.柴火烧水压缩空气发热冬天搓手取暖钻木取火6.(2020广东省)如图所示,70kg的消防员沿着钢管匀速下滑时感到手心发烫,此时受到钢管对他的摩擦力大小和导致手心内能改变的方式是(g=10N/kg)(D)A.70N 热传递B.70N 做功C.700N 热传递D.700N 做功7.(2020山东聊城)关于温度、内能、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物体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 B.物体运动越快,内能越大C.热传递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D.0℃的冰块,其内能为零8.(2020北京)下列实例中,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A. 锯木头时的锯条温度升高B. 加入冰块的饮料温度降低C. 倒入热牛奶的杯子温度升高D. 放入冷水中的热鸡蛋温度降低★知识点3:比热容1.在“母亲节”这天,小唐同学为妈妈炖了一碗排骨汤,然后用盆子装了5 kg的水,将装汤的碗放在水中进行冷却。
第13章《内能》单元测试题一、填空题1.(2010淮安)夏日荷塘里荷花盛开,微风吹过,飘来阵阵花香,说明分子在;荷叶上的两滴露珠接触后合成一滴.表明分子间有力;风吹荷叶摇晃,说明力能。
2.(2014丹东)槐树开花时,可以闻到阵阵花香,这是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3.(2014大连)在苹果园中,会闻到苹果的清香味儿,说明分子在不停地;把两个铅块紧压在一起,结合成一个整体,需要用足够大的力才能把它们拉开,说明分子之间存在.4.(2014泰州)常见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形成的;一定量的水和酒精混合总体积变小,是由于分子之间存在;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由于分子之间存在.5“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对于前一句,从物理学角度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夏天,雨后天晴,池塘里荷叶上的水珠随荷叶拂动而滚动不止,当两滴滚动的水珠相遇时,会汇合变成一滴较大的水滴,这说明:。
6.(2014齐齐哈尔)端午节那天,妈妈煮茶叶蛋时小宇闻到浓郁的茶蛋的香味,这是属于现象.煮茶叶蛋要比腌蛋时咸的快,这是由于.7.(2014烟台)图甲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图乙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图丙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图18.(2014福州)“虎纠好味道”电视节目介绍了特色美食﹣福州鱼丸,煮鱼丸时,通过_________ 的方式改变了鱼丸的内能,我们能闻到阵阵鱼丸的香味,这是因为分子在永不停息地_________ .9.(2013淮安)荷叶上两滴水珠接触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珠,这一事实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如图1所示,封闭在注射器筒内的空气很容易被压缩,这实验说明分子间有 .个大粒圆的爆米花芳香扑鼻,该现象说明分子不停地.10.(2013滨州)“暖手宝”是冬天人们喜爱的暖手工具之一,人们利用“暖手宝”暖手时是利用的方式使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11.(2013云南)墨水在温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快,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有关,冬天烤火取暖是通过的方式增加人体的内能.12.(2010泸州)冬天孩子们围着火炉取暖,这是利用的方式获取内能;而远离火炉的孩子同时还要靠双手反复摩擦让手感到温暖,这是利用的方式增加了手的内能.(以上两空选填“做功”或“热传递”)13.(2010泰州)用手反复弯折铁丝,弯折处的分子热运动____________温度升高,这是通过的方式改变铁丝的内能。
14.(2013抚顺一模)小明的妈妈用豆浆机做豆浆,从开始加热到豆浆煮熟的过程中,豆浆的内能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煮熟的豆浆比生豆浆的香气更浓,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越高越剧烈.15.(2011南昌)生活中的“热”含义非常丰富,物理学中,“天气很热”中的“热”是指高;“两手相互摩擦手会发热”的“热”是指增加.16.(2014东营)大型载重汽车下坡时间较长时,为防止刹车片过热造成刹车失灵,要向刹车片和轮胎喷水降温.刹车片过热是通过_________ 方式增加内能的;水喷到刹车片上时,看到热气腾腾,是利用水的_________ (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过程吸热,来降低刹车片的温度.17.(2014黑龙江)我国北方用“暖气”取暖,为了提高取暖效果,“暖气”通常安装在窗户的(填“上方”或“下方”);“暖气”通常用水作为介质,是因为水的较大.18.(2013牡丹江)面粉是易散的,但加适量的水能揉成柔韧的面团,这是因为分子间存在_________ ,同时也说明力可以改变面团的_________ .19.(2013桂林)电视片《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厨师烹饪排骨时,排骨由生到熟,这是主要通过_________ (选填“热传递”或“做功”)方式改变了排骨的内能,当一盘酱排骨端到餐桌时,酱排骨香飘四溢,这是因为分子_________ .20.(2014邵阳)沿海地区昼夜温度变化比内陆小,这是因为沿海地区多水,水的比热容比沙石的比热容(选填“大”或“小”)的缘故.21.(2014海南)今年我省加大规划建设湿地公园的力度,湿地能使周围环境昼夜的温差减小,是因为水的比热较_________ ;夏天,湿地能使气温降低,是因为水蒸发时需要_________ (选填“吸热”或“放热”).22.(2014宁夏)炎热的夏天,沙湖岸边的沙子热的烫脚,而湖水却很凉;从白天到夜晚,沙子比湖水的温度降低的_________ (选填“快”或“慢”).这是因为_________ 的吸热能力较强(选填“沙子”或“水”).23.(2014海南)今年我省加大规划建设湿地公园的力度,湿地能使周围环境昼夜的温差减小,是因为水的比热较;夏天,湿地能使气温降低,是因为水蒸发时需要(选填“吸热”或“放热”).24.(2014龙岩)如图所示,隔着石棉网同时加热两规格相同的试管,试管中分别装有质量相同、初温均为20℃的煤油和水.若加热时间相同,则煤油和水吸收的热量(填“相同”或“不同”);若煤油和水的温度都升高到40℃,则需加热较长的时间.(c水>c煤油)25.(2014香坊区一模)人们常用水给汽车发动机降温,这是因为水的,在相同条件下水能带走较多的热量,这个过程是通过的方式给发动机降温.26.(2012哈尔滨)用凉水冷却滚烫的鸡蛋,鸡蛋内能是通过的方式改变的.如果水的质量是1kg,初温为20℃,鸡蛋取出时水温为30℃,水吸收的热量为 J.[c水=4.2×l03J/(kg•℃)].27.(2014郴州)冬天,同学们喜欢用热水袋取暖,这是通过_________ 的方式使手的内能增加;若热水袋中装有1kg的水,当袋内的水温从60℃降低到40℃时,其中水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 J(已知水的比热容C水=4.2×103J(kg•℃)).28.(2013淄博)用热水袋取暖是利用_________ 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汽车发动机用水作冷却剂,是利用了水的_________ 较大的性质;一辆汽车的水箱中10kg水,如果这些水的温度升高了50℃,则水吸收的热量是_________ J.【C水=4.2×103J/kg•℃】.29.(2014烟台)通常情况下,暖气片应安装在窗户的_________ 方(选填“上”或“下”),这样空气受热后密度_________ (选填“增大”或“减小”).室内空气对流加快,暖气片中用水作为供暖介质是利用了_________ .30.(2013鞍山)“汽车不但要吃油,有时也要喝水”,用水冷却发动机是因为水的_________ 大,在发动机开始工作后一段时间内,水箱中水的内能会_________ (填“增加”或“减少”),这是通过_________ 方式来改变内能的.31.将质量相同的三块金属甲、乙、丙加热到相同的温度后,放到表面平整的石蜡上.过一定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如图所示,则三块金属的比热容最大的是______,最小的是______.二、选择题1.(2014日照)市教育局明确要求全市所有中小学均为无烟学校,各学校会议室里均张贴了如图所示的标志,这主要是考虑到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只要有一个人吸烟,其他人都在被动吸烟,这是因为()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B.分子之间有作用力C.分子之间有间隙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2.近期热播的动画片《熊出没》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片中熊二能够嗅到树木深处的蜂蜜味是因为蜂蜜()A.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B.分子间有空隙C.分子间存在引力 D.分子间存在斥力3.(2014株洲)下列现象与分子热运动有关的是()A.春天,百花争艳 B.夏天,波光粼粼C.秋天,丹桂飘香 D.冬天,大雪纷飞4.(2014兰州)下列四种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A.我国北方地区频发的“沙尘暴天气” B.春天柳絮漫天飞舞C.气体压缩到一定程度后,难以再压缩 D.端午节,粽叶飘香5.(2014雅安)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B.一个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吸收了热量C.一个物体吸收了热量,它的温度一定会升高D.一块0℃的冰没有内能,它的分子不会运动6.(2014阜新)下列自然现象中,可以用“扩散”解释的是()A.花香四溢B.浓雾弥漫C.雪花纷飞D.细雨绵绵7.(2014长泰县一模)“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指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梅花香味的原因是()A.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斥力B.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C.分子之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D.分子在不断地无规则运动8.下列关于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静止的物体没有内能B. 0℃以下的物体没有内能C.内能和机械能是同一种形式的能D.内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9.(2014淮安)拖拉机发动机用循环流动的水进行冷却,是利用水具有()A.较低的凝固点 B.较大的比热容 C.较差的导热性 D.较好的透明性10.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温度越高,比热容越大B.物体的质量越大,比热容越小C.物体的内能越大,比热容越大D.物体的比热容与它的质量、温度、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无关11.(2014广安)汽车的正常运行除了要加油外,还需要加水,水作为冷却剂有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水具有()A.较低的凝固点 B.较大的比热容 C.较小的密度 D.较高的沸点12.(2014十堰)在烈日当空的海边玩耍,海滩上的沙子热得烫脚,而海水却凉凉的.主要是因为()A.海水的密度大 B.海水的比热容大 C.沙子的密度大 D.沙子的比热容大13.(2013武汉)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比热容跟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有关 B.物体的比热容跟物体的温度有关C.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比热容越大 D.物体的比热容与温度、质量都没有关系14.(2015本溪模拟)关于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在0℃以下的物体没有内能B.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C.物体内能增加一定是吸收了热量D.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15.(2015本溪模拟)下列事例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夏天在饮料中放入冰块使饮料喝起来更凉爽B.冬天在寒冷的室外互搓双手来使双手变暖C.锯木头时锯条发热D.陨石进入大气层后与空气摩擦而发光发热16.(2015本溪模拟)下列属于扩散现象的是()A.春天漫天飘扬的柳絮 B.夏天闻到青草的芳香C.秋天萧萧落下的树叶 D.冬天漫天飞舞的雪花17.(2014苏州)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A.物体温度越低,分子运动越剧烈B.物体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C.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D.物体的温度为0℃时,其内能为零18.(2014广东)关于温度、内能、热量和做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B.0℃的冰块没内能C.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D.物体放出热量时,温度一定降低19.(2014广东)如图所示,两表面磨平的铅块紧密接触后可吊起台灯,这说明()A.分子间存在斥力B.分子间存在引力C.分子间存在间隙D.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0.(2013济宁)用两个相同的电热水器给质量同为2kg的物体甲和水加热,他们的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据此判断甲物质10min吸收的热量为()A.0.84×105J B.1.2×105JC.2.52×105J D.都不是,不能计算21.(2011漳州)质量相等的甲、乙、丙三种物质,它们吸收的热量Q与吸温度变化△t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甲的比热容最大 B.乙的比热容最大C.丙的比热容最大 D.三者的比热容相等22.(2014内江)初春育水稻秧苗时,为了不使秧苗受冻,正确的做法是()A.早晨多灌水,傍晚多排水B.早晨多排水,傍晚多灌水C.早晨和傍晚都要多灌水D.早晨和傍晚都不要灌水23.(2014柳州)如图现象中,通过热传递来改变内能的是()A.给冷水加热B.压缩空气温度升高C.下滑时臀部发热D.搓手取暖三、计算题1.(2013沈阳)有一根烧红的铁钉,质量是2g,放出920J的热量后,温度降低到20℃,求铁钉的初温.[c=0.46×103J/(kg•℃)].铁2.(2014泰安)质量为10kg的水,吸收52.4 J的热量,温度从20℃升高到多少℃?[水10的比热容为4.2×103J/(kg•℃)].四、简答题1.(2010宁夏)银川市鸣翠湖是国家级湿地公园,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多种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