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意象体验
- 格式:ppt
- 大小:1.71 MB
- 文档页数:54
1.狗在日常生活中,狗总是与人相伴在一起,尤其是在西方。
西方人认为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无论是在西方小说还是电影中,狗时刻与主人相随,并在关键时刻帮助或搭救主人。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代表作《野性的呼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在小说中,杰克·伦敦将它的爱犬圣伯纳德与半苏格兰牧羊犬的混血儿——别克的特征描写地惟妙惟肖。
狗已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有的人养狗做伴,有的人养狗取乐,还有导盲犬帮助盲人等,在西方文学中对狗的描写都是正面的。
英语词汇中有关“狗”的词语也多为褒义。
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Barking dogs seldom bite(吠犬不咬人), 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立功者受奖),He worked like a dog他工作很卖力),Let sleeping dogs lie(莫惹是非),A son never thinks his mother ugly, and a dog never shuns its owner's home however shabby it is(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A 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死狮不如活狗/凡事讲求实际),An old dog barks not in vain(老狗不乱咬/老年人做事有经验)。
其他的词语还有top dog(指经奋斗而居高位者;竞争中夺魁者,优胜者), a lucky dog(幸运儿), a dog's life(苦难的日子,潦倒), dog collar(狗项圈), dog days(三伏天),doghouse(失宠)等。
狗在中国自古就是看护家园的,如果不中用了,人们还要把狗杀掉吃肉,所以中国人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给予狗那么好的评价。
宋词中的动物意象与情感表达引言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以其婉约细腻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闻名于世。
在宋词中,常常运用动物意象来描述人物形象或表达情感,这种手法使得诗词更具生动性和寓意深远。
本文将探讨宋词中常见的动物意象及其所代表的情感,带领读者一起领略宋词风采。
1. 鸟类在宋词中,鸟类是最常见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动物意象。
不同种类的鸟在宋词中代表着各自特定的情感:•孔雀:孔雀作为华美而高贵的鸟类,常被用来描绘女性美丽动人、婉约多姿。
•夜莺:夜莺被赋予了清脆悦耳的歌声,经常出现在思恋离别、相思寄托等主题中。
•鹧鸪:鹧鸪多生活在林间溪畔,善于奏出悦耳乐曲,因此常被运用来表达宁静和祥和的画面。
2. 虫类虫类在宋词中是另一个常见的动物意象,它们可以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和意义:•蝶恋花:蝶子在花丛中飞舞,寄托着人们对爱情甜美和短暂的向往。
•蜻蜓点水:蜻蜓翩翩起舞时,在水面上留下晃动的倒影,常用来形容人们轻盈欢快、暂时停留的状态。
3. 鱼类鱼是宋词中隐藏着深刻内涵的一个动物意象:•金鳞岂是池中物:金鳞代表难得一见的珍贵之物,同时也象征了高洁不凡、非凡之色彩。
4. 其他动物除了以上三类,还有一些其他动物在宋词中也被广泛使用:•鹿:鹿通常被描绘成优雅而迅捷的形象,意味着高贵与纯洁。
•燕子:燕子以其高速飞行和天性迁徙而闻名,在宋词中经常用于述说离别和思乡之情。
结论通过探讨宋词中的动物意象与情感表达,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宋词的丰富内涵和美妙形象描绘。
这些动物意象使得宋词更具生动性、韵味和深度,同时也让读者在欣赏诗词之余体验到其中蕴含的感悟与情感。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宋词中的动物意象与情感表达必将持续影响并打动后世。
21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中的生态意识与动物意象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进步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环境保卫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在叙事与表现上屡屡体现出与大众电影不同的奇特性。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探讨其对当代生态问题的沉思与呈现。
一、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中的生态意识1.1 生态环境的变迁与影片叙事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高速进步,许多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严峻破坏。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电影创作通过叙事手法,呈现了当地生态环境的变迁。
例如,影片《千年火山的等待》以玄妙的火山为背景,通过描绘火山喷发对当地生活的冲击,表达了对人类对自然破坏的忧虑和呼吁。
1.2 生态文化与影片象征意义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中屡屡将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赐予了影片奇特的象征意义。
影片《一株草》以草原为背景,通过叙述牧民与被称为“天门”的玄妙草根之间的故事,折射出人与自然的干系,并向观众传达了保卫生态环境的深刻内涵。
二、动物意象在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中的运用2.1 动物生态意义与影片主题浩繁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中都通过动物意象传达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例如,影片《藏羚羊》以珍稀动物藏羚羊为主题,通过叙述为保卫藏羚羊而奋斗的人们的故事,传递了保卫动物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2 动物象征与影片情感表达在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中,动物屡屡被用作象征性意象,代表着不同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影片《娘子关》中,两只燕子成为情人分隔两地化身的象征,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乡愁和对乡土的深情。
三、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生态意识与动物意象的意义3.1 生态意识与社会共识的传播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中的生态意识通过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沉思,加深了观众对当代生态问题的理解与认知,并传播了社会上对于生态保卫共识的重要性。
3.2 动物意象的审美价值与情感表达动物意象在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中的运用塑造了奇特的影片美学,丰富了观众对电影情感表达的感受。
在诗歌中,动物意象经常被用来寄托诗人的情感、展现社会生活、表达哲理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动物意象及其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1. 鹰、雁、鹤等大型鸟类:这些鸟类常被诗人用来表达豪迈、自由、豁达的情感,因为它们翱翔于天空,不受世俗束缚。
在《江雪》中,柳宗元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来表达自己孤傲不群、清高脱俗的情怀。
2. 燕、莺等小型鸟类:这些鸟类常被用来表达细腻、温柔、美好的情感。
在《春夜喜雨》中,杜甫用“润物细无声”来形容春天的柔和和生命的活力。
3. 鹿:鹿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温顺、纯真、高雅。
在《静夜思》中,李白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 马:马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奔放、自由、力量。
在《登鹳雀楼》中,王之涣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表达对壮丽的自然景色的赞叹之情。
5. 蝉:蝉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短暂、珍惜、高洁。
在《夏日绝句》中,李清照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鱼:鱼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自由、舒适、闲适。
在《饮酒》中,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来表达自己归
隐田园后的闲适生活。
总之,动物意象在诗歌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表达力,能够生动地展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心理学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动物)在心理学中,意象是指一个人在潜意识中形成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这些意象可以是具体的事物、动物或符号,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或情感。
动物作为一种常见的意象,在心理学中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动物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1.狮子:狮子象征着权威、力量和领导力。
它们是“丛林之王”,代表着自信和勇气。
在心理学中,狮子意象常常与个体内在的领导能力或欲望相关联,也可以表示对自己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2.老鹰:老鹰是一种强大的猛禽,具有远见和锐利的目光。
在心理学中,老鹰象征着洞察力和高度觉察。
它们代表着个体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敏锐感知,并暗示个体具有远见、独立思考和决断力。
3.蟒蛇:蟒蛇代表着变化与再生。
通过蜕皮,蛇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外表,象征着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在心理学中,蟒蛇意象常常与个体内在的转变、解放或新生相关联。
4.狐狸:狐狸是一种具有机智和策略的动物。
在心理学中,狐狸意象代表个体的心机和智慧,也可以表示个体具有机敏、适应性强和富有创造性思维。
6.鸽子:鸽子代表和平、爱和宽容。
它们是一种温顺的动物,在文化中常常与和谐和善良的品质相关联。
在心理学中,鸽子意象可以表示个体对和谐、友爱和宽容的渴望,也可以代表对自己和他人的宽容和接纳。
7.狗: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之一、它们代表着忠诚、友好和保护。
在心理学中,狗意象可以表示个体对友谊和支持的需要,也可以表示个体具有忠诚和保护他人的特质。
8.猫:猫是独立而神秘的动物,也被认为具有灵性和直觉。
在心理学中,猫意象可以表示个体内在的自立和自我保护的欲望,也可以代表对生活的灵敏触觉和对神秘性的探求。
这只是一些常见的动物意象及其象征意义的简单介绍,每个人可能会对这些象征意义有不同的理解。
在心理学中,动物意象的象征意义可以根据个体的经历、文化背景和个人信仰而有所不同。
在深入研究和解读个体的心理状态和意象时,需要综合考虑个体的背景和环境因素,以及个体自身的主观体验。
1.狗在日常生活中,狗总是与人相伴在一起,尤其是在西方。
西方人认为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无论是在西方小说还是电影中,狗时刻与主人相随,并在关键时刻帮助或搭救主人。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代表作《野性的呼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在小说中,杰克·伦敦将它的爱犬圣伯纳德与半苏格兰牧羊犬的混血儿——别克的特征描写地惟妙惟肖。
狗已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有的人养狗做伴,有的人养狗取乐,还有导盲犬帮助盲人等,在西方文学中对狗的描写都是正面的。
英语词汇中有关“狗”的词语也多为褒义。
如:Love me, lovemy dog (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Barking dogs seldom bite(吠犬不咬人), 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 (立功者受奖),He worked like a dog他工作很卖力),Let sleeping dogs lie(莫惹是非),A son never thinks his mother ugly, and a dog never shuns its owner's home however shabby it is(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A 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死狮不如活狗/凡事讲求实际),An old dog barks not in vain(老狗不乱咬/老年人做事有经验)。
其他的词语还有top dog(指经奋斗而居高位者;竞争中夺魁者,优胜者), a lucky dog(幸运儿), a dog's life(苦难的日子,潦倒), dog collar(狗项圈), dog days(三伏天),doghouse(失宠)等。
狗在中国自古就是看护家园的,如果不中用了,人们还要把狗杀掉吃肉,所以中国人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给予狗那么好的评价。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的意象更是丰富多彩。
在《古诗十九首》这部经典的诗歌集中,动物意象是诗人们喜欢使用的一种表达方式。
本文将对《古诗十九首》中的动物意象进行探析,以揭示这些动物意象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一、虎1.1 虎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动物。
在《古诗十九首》中,虎常常被用来象征勇猛和力量。
杜牧的《赤壁怀古》中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其中的“虎”就是象征着男子的勇猛,与“风流”相对,寄托着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向往。
1.2 而在杜甫的《旅夜书怀》中,他写道:“京口北固云栈崩,一千石路有崩。
隋家亡兮虎狼之谋。
”他在其中用虎狼比喻了当时的风云变幻和战乱腥风血雨,体现出诗人对兴亡之象的深切感受。
1.3 古诗中对虎的意象是多面的,既有对勇猛的称颂,也有对凶险的警示,展现了古代人们对虎的复杂认知和情感。
二、鸟2.1 鸟在《古诗十九首》中也是常见的意象之一。
鸟儿多被用来比喻飞翔、自由和美好。
孟浩然的《春晓》中“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其中的“鸟”是象征着自由和美好的事物。
2.2 在李白的《赠汪伦》中,也有“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中,李白以鹳鸟的形象来寄托自己离别汪伦的深情,并借以表达离情。
2.3 古诗中的鸟儿意象,给人以无限遐想,表达出了诗人对自由、美好和深情的向往,也展现了古代人们对鸟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三、鱼3.1 《古诗十九首》中的鱼经常被用来比喻宁静、自由和纯洁。
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鱼戏莲叶间”,写出了一幅生机盎然、恬静美好的画面。
3.2 在王维的《唐多令·芙蓉楼送辛渐》中,“一别经年,古人语;佩韦能填海,周南家。
鱼圉井桐,罗糠吁。
”他用“鱼”的形象来表达思念之情,展现了对友情的深切眷恋。
3.3 古诗中的鱼,以其宁静、自由和纯洁的特质,象征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寄托了诗人对友情和深情的表达。
唐诗中的动物意象1、蝉⊙(1)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例1: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两句中字字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
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受压制。
蝉如此,人也如此,二者融为一体,寄托遥深。
因为上书议政事,冒犯了武则天,被人诬陷下狱。
宾王愤懑之极,在狱中写下这首诗。
例2: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例3: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2)悲凉凄切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例1: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例2: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例3: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寒蝉鸣我侧”例4:许棠的《蝉》,“报秋凉渐至,斯夜思偏清。
默守疑相答,微摇似欲行。
” 诗中的“默守”、“欲行”语义双关,不但写蝉,而且写人,诗人的离愁别恨寄寓于蝉身上,而蝉的孤单悲凉却是诗人的化身,而作者把这种羁旅之悲寄托在蝉身上,体现出人作为普通生命体面对广漠宇宙所拥有的孤独无助。
例5:朱熹的《宿寺闻蝉作》,“树叶经夏暗,蝉声今夕闻。
已惊为客意,更值夕阳薰。
”客听到蝉鸣而惊,夕阳之蝉,凄恻哀惋。
夕阳西下,蝉不得不离白昼而去,在凄寒的夜晚哀鸣,令人感到悲怆,而作者把羁旅之悲寄托在蝉身上,体现出人作为普通生命体面对广漠宇宙所拥有的孤独无助。
心理学中动物意象的象征意义心理学中的动物意象是指人们在心理过程中将动物作为符号或象征的一种心理现象。
动物在心理学中被广泛运用于梦境解析、人格研究、性格分析等领域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动物意象及其象征意义的解读。
1.狮子:狮子是勇气、力量和领导力的象征。
在心理学中,狮子通常代表着自信、决心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梦中出现的狮子可能表示者需要面对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勇气和毅力来克服。
2.狼:狼往往被视为野性和独立的象征。
在心理学中,狼还代表着群体和社交关系的重要性。
梦中出现的狼可能意味着个体需要更加注重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或者需要更好地管理自己的野性情绪。
3.鸟:鸟是自由、智慧和灵性的象征。
在心理学中,鸟表示着个体追求灵魂的自由和内心觉醒的渴望。
鸟的种类和行为也会给出不同的象征意义,如鹰代表高傲和独立,乌鸦代表智慧和预兆。
4.蛇:蛇在心理学中具有复杂的象征意义。
在许多文化中,蛇被视为肉体和精神的启示者。
蛇在梦境中的出现可能暗示者自我发现或疗愈的需要。
蛇也可以象征着欺骗、威胁或潜意识的需求。
5.猫:猫通常被视为神秘、独立和自我保护的象征。
在心理学中,猫可代表内在的智慧和直觉能力。
梦中出现的猫可能意味者需要更多地关注自己内在的感受和直觉,或者需要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界限。
6.象:象被认为是智慧、力量和记忆的象征。
在心理学中,象可以表示个人的过去经验和记忆。
梦中出现的象可能意味者需要回顾过去的经验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7.虎:虎是力量、野性及独立的象征。
在心理学中,虎代表个体内在的力量和资质。
梦中出现的虎可能代表者内在力量的觉醒和追求。
同时,虎也可以意味着野性和冲动的面貌。
8.鲨鱼:鲨鱼被视为强大、冷酷和无情的象征。
在心理学中,鲨鱼代表着个体面临的潜在威胁或困难。
梦中出现的鲨鱼可能表示者面临其中一种恐惧、焦虑或挑战。
动物意象在心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情绪。
通过解读动物象征的意义,人们可以深入探索自己的内在世界并进行个人成长。
动物形象在杜甫诗中的意象解读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其深情厚意和意境广
阔而闻名于世。
其中,动物形象在他的诗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成为了他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有力工具。
1. 鹿:鹿在杜甫的诗中常常出现,它象征着高洁和纯真。
杜甫
将自己比喻为"有鹿无全尸",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困惑和不安。
同时,鹿也被用来描绘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表达了杜甫对自然的赞
美和向往。
2. 鸟:鸟在杜甫的诗中常常被用来象征自由和飞翔的精神。
他
使用鸟的形象来表达对人们命运的深思,以及对富贵与贫苦的反思。
鸟的自由飞翔也代表了杜甫内心对理想和追求的向往。
3. 鱼:鱼在杜甫的诗中常常象征着坚韧和生命力。
他以鱼为比喻,表达了对困境和苦难中人们的生存和奋斗精神的赞美。
鱼的形
象也揭示了杜甫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以及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4. 猿:猿在杜甫的诗中常常被用来象征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关联与联系。
他通过描绘猿的形象来唤起人们对人性和道德的思考,以及对社会和人类行为的反思。
猿也象征着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高风亮节和清高之志。
通过对杜甫诗中动物形象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杜甫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并感受到他对自然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关怀。
这些动物形象在诗中扮演着重要的象征作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杜甫的诗作。
忧愁的动物意象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
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
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例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子规鸟即杜鹃鸟。
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例2: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
例3: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
例4: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
例5: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
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
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语文篇衫褴褛。
陶柏蒙放缓了脚步。
许多野鸽子正围绕着那个人飞舞,争着啄食他手上的花生;他的怀里还露出装花生的袋子。
从侧面看去,那个人满面皱纹,是历经风霜才那样的;但是他却很和蔼,很慈祥。
他看见陶柏蒙正在看他,就说:“这些可怜的小东西哟!它们经过了漫长的严冬,自从飘雪以来,它们早就被人们遗忘了。
我不愿意让它们失望,只要我买得起花生,不论天气多么恶劣,我都必定会来的。
”陶柏蒙茫然地盯着那个孤零零的人出神:“这个人这么穷苦,还肯把仅有的钱用来喂鸽子,那些鸽子信赖它们的穷施主……”五十四年来,清白无疵的自尊心被这个念头推向最高处,原本平静的心开始惶恐起来。
他忽然看见那些鸽子变成六百个嗷嗷待哺的客户,其中的一只鸽子是魏尔德小姐,还有几个是孤苦无依的老寡妇。
而他,至少在今天以前的那些日子里,就是那蹲在路边喂鸽子的人,他正是这样的一个人物。
但是,他丰衣足食!面对这种情景,陶柏蒙的羞恶之感不禁油然而生,于是他回过头来,跑回公司。
虽然他的心里还有一个声音在讥笑他再次投入樊笼,为人役使,但是他不再为邪恶的企图所干扰。
他面对着桌上的日历,衷心喜悦。
他不应该毁掉自己一生的名誉。
到南美并不是唯一可行的休养办法,如果能得爱人悉心的服侍,也可以的。
他要从头拾起那位爱玫瑰的人给予他的爱,使自己得到一个新生的机会。
此时,那个喂鸽子的人还在公园里,他茫然地环视四周,回过头来,看见一只肥美的鸽子正在他掌中吃得高兴;他熟练地把它的脖子一扭,揣进怀里,然后对着四散飞舞的鸽子们温和地说:“朋友们,很抱歉!你们知道,我也需要果腹呀!”古代诗歌是先贤圣哲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它历史悠久,意蕴丰厚。
古代诗歌中有着许多独特的意象。
这些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往往有着特殊的意义。
下面,笔者就以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动物类意象为例,作简要的分析。
一、大雁大雁是一种大型的候鸟。
每年秋季落叶纷飞的时节,它们就会结队南迁,等到来年春季再飞回北方的故巢。
中国传统绘中的动物意象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动物意象中国传统绘画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其特点之一就是对自然界的动物形象进行了精妙的描绘和表达。
这些动物意象不仅展示了艺术家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还寄托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绘画中常见的动物意象。
1. 麒麟麒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瑞兽之一,它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麒麟常常被描绘成身体像鹿一样,有鳞片的龙头和马尾,并且通常有角。
麒麟被认为具有驱邪避凶、保家平安的能力,因此经常在宫殿、庙宇以及重要场合的绘画中出现。
2. 龙龙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常见的动物意象之一,被视为中国文化中的神兽。
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权力、吉祥和神奇,被视为皇权的象征。
传统绘画中的龙常被描绘成神态威严的巨龙,通常有鳞片、爪子和角,常常与云雾和水波结合在一起。
龙在绘画中多用于装饰宫殿、墙壁和器皿等,寓意吉祥和权力的象征。
3. 鸟鸟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也是常见的动物意象。
在传统绘画中,鸟儿常常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根据不同种类的鸟类具有不同的寓意。
比如,孔雀被视为吉祥和美好的象征,常常出现在皇家的绘画作品中。
而鸳鸯则常被描绘在夫妻同心的意境中,象征着美满的婚姻和幸福的家庭。
4. 狮子狮子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也是常见的动物形象之一,被视为威武和勇猛的象征。
传统绘画中的狮子通常被描绘成栩栩如生的形象,具有直立的姿态、张开的口和鬃毛等特征。
狮子在绘画中常被描绘在门前、庭院和重要建筑物的保护者,寓意着守护和祈福的作用。
5. 虎虎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也是常见的动物意象,被视为勇猛和祥瑞的象征。
在传统绘画中,虎常被描绘成威武的形象,有着独特的纹理和肌肉线条。
虎在绘画中常被用来象征勇气、力量和保护,经常被描绘在重要建筑物、家具和器皿上,以驱邪辟恶。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动物意象丰富多样,艺术家通过对自然界动物的逼真描绘和富有想象力的创作,将自然界中的动物形象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33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1年第1期总第834期No.1,2021Total of 8341 狗狼经过人类长期地驯化成为了人类最初的家畜——狗。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出于农耕需求人类开始驯化动物,然而有别于具备实用功能的动物,狗是唯一一种不是为着“实用”而由猎人和收集者驯化的家畜(9)。
人类驯化动物的历史是长久的,为何在相对较长的一定时期唯独是狗成为了人类忠实的伙伴,真诚的朋友呢?Napierala 在论及这个问题时分析到,人类驯养动物采取将“幼兽”留养在身边的方法,逐渐培养起人和动物的情感,然而幼兽在性成熟后会变得具有攻击性,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命。
再者因为这些动物在人类居住地附近很难觅到合适的食物。
所以绝大部分曾经被驯养的动物难以真正相伴于人类左右,狗却是这一驯养过程的例外。
与后来被驯化的家畜相比,狗不具备“实用性”,它们不像猪牛羊能够供给肉、奶或皮料。
科学家们的一种观点是,人类驯养狗更多地是出于一种情感需求。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落魄贵族马尔特在游荡于巴黎时总是回忆起有狗的日子,还时常念叨,有狗就好了。
对于马尔特而言,狗是慰藉,是一种情感寄托。
2 狗是马尔特“惊恐”生活的慰藉《手记》的主人公马尔特是丹麦没落贵族,独身一人游荡于巴黎街头,他无法适应大城市生活,甚至连睡觉都成了困难,每一个晚上他都能听到邻居上下楼梯的脚步声,窗外的有轨电车像是穿过了他的身体一般,隆隆作响,马尔特无法入睡。
直到听到了“一只狗叫起来。
多轻松啊:一只狗。
快到早上,甚至有公鸡打鸣,这是无边的宽慰。
我一下子就睡着了”(10)。
狗在《手记》中不再是简单的动物,于马尔特而言,狗是大城市生活中的慰藉,狗是唯一与宁静生活的联结,听到狗声,似乎让他回到了彼时与狗相伴的宁静自如的时光,内心有了些许的安慰。
“幸好乌尔内克罗斯特有狗,可以陪着我”。
童年时期有狗相伴的安宁日子在马尔特的内心打下了深刻的印记,在童年回忆中狗是朋友,是宁静日子的象征,此刻的犬吠唤醒了回忆中彼时的美好,内心深处仅有的欢乐源泉反刍给了正被大城市生活折磨得疲惫不堪的马尔特。
与故乡有关的意象动物现在的故乡已经没有了马匹,马匹只存活于记忆中的故乡。
生产队的时候,队里喂着好多牲口。
不但有马匹,还有牛、驴、骡子,使唤牲口的人就好像现在给领导开私家车的人,大鞭子一甩,就相当于发动了汽车,嘴里喊着“得儿————架——”,就相当于一踩油门,汽车就往前冲了。
赶着马车的人耀武扬威,甚至盛气凌人。
不然,他们驾驭不了马车。
马这种东西长了长长的脸,宝石一样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能照出人影儿。
我们和马对视的时候,能看到马那长长的眼睫毛,还有忽闪的大眼睛,当然还有大大的喷着热气的鼻孔。
鼻孔里喷出的都是带着青草味儿的马的气息,加上马拉的粪球子,就有点臭味儿了。
马能一边走一边拉粪球子,却不管赶车的和坐车的人有什么感触。
只要它们想拉粪了,马尾巴就会撅起来,一个又一个粪球子,从马尾巴下的臀部掉落下来,也带着青草味和臭味。
那粪球子有槽子糕大小,表面光溜,里面乱糟糟的。
以前有人专门捡拾马的粪球子,拿回家晒干了当柴烧。
我们到地里玩的时候,看到一家地里的粪中有马粪球子,已经干透了。
我们拿着火柴点火,没有引火之物,看到马粪球子里面的细草沫子,就用火柴点燃了,居然迎风烧起来,还不怕风,吹着了就能引着干草和干玉米秸,怪不得人们拾到家里当成引火之物呢。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这家把马粪球子扔出来,而不当作引火之物。
藏族人会用晒干的牛粪当成引火之物,而我们这个地方的牛粪会被扔到地里,当成肥料,马粪也是一样。
马粪是屎壳郎的最爱,我们看到地里的屎壳郎推着半个马粪球子在走,就用小棍拨开马粪球子。
屎壳郎找不到马粪球子,惊慌失措,就好像到口的食物丢了一样。
找了半天,那家伙才找到,又推着往前滚了。
马这个东西欺生,我们赶马车的时候,马不会动,要是我们抡圆了鞭子,马就会受惊吓,疯狂地往前走,吓得我们从马车上往下跳。
要是大人赶马车,拿着鞭子,骂骂咧咧的,几鞭子下去,不抽在马身上,而是抽在地面上,抽在车辕条上,那马就老实了,任凭大人们使唤。
大人们叫它们往东,它们不敢往西,叫它们直着走,它们不敢拐弯。
林清玄散文中动物意象表现自然
林清玄以动物表达哲理的散文:放生的麻雀
我和朋友在林间散步,看到林间地上散落一些麻雀的尸体,我感到有些不解,朋友说:“是放生的人放出来的麻雀,而且是今天早上才放的。
”“何以知道是今天早上放的呢?”朋友说:“因为放生的人都是清晨放生,这些麻雀的身体都还未完全僵硬呢!”有些麻雀在温暖的屋子住久了,清晨放到林间,立刻就冻僵了;有些麻雀关在笼子里,早就忘记怎么飞翔了;有些是失去想飞的心了。
朋友述说着。
我们都为放生者的无知而悲哀,也为放生者为了自己的功德,无视鸟雀的死活而感到痛心。
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