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方案:奇妙的静电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奇妙的静电》教案名称:奇妙的静电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和实践,了解静电的产生和特性。
2.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提高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1. 一根橡皮筋2. 一根羊毛线3. 一张纸4. 一颗小纸片5. 一个小塑料球6. 一只塑料梳子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导幼儿回忆上次的科学活动,提问:你们还记得上次我们学习的是什么科学现象吗?(可能是水的凝固变化、热胀冷缩等)告诉幼儿,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奇妙的现象,你们能猜猜是什么吗?Step 2:观察现象(10分钟)教师示范将塑料梳子梳过头发后,将梳子靠近小纸片,观察纸片的动静。
然后将梳子靠近水龙头,观察水龙头上是否会有水流偏向的现象。
让幼儿观察并说出自己的发现。
Step 3:实践体验(10分钟)将橡皮筋绕在羊毛线上,然后将橡皮筋悬挂起来。
教师示范用手触碰橡皮筋,幼儿观察橡皮筋上是否会有什么变化。
Step 4:讨论和总结(10分钟)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的现象。
教师可提问:橡皮筋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羊毛线是什么材料?橡皮筋与羊毛线摩擦时会发生什么?为什么橡皮筋悬挂起来后会有静电?Step 5: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引导幼儿思考有哪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梳头发后的旧衣服粘在一起、拿掉帽子时头发上会有声音等。
让幼儿分享并讲述相关的经历。
Step 6:活动延伸(10分钟)将小塑料球放在桌子上,用梳子打球,观察球的动静。
教师鼓励幼儿尝试用其他材料如布、纸等试验,并观察它们对塑料球的影响。
让幼儿尝试找出可以把球弹起来的材料。
Step 7:结束(5分钟)教师对幼儿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并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告诉幼儿下次继续学习更多有趣的科学现象。
教学反思:在幼儿园大班阶段,幼儿的观察和实践能力较强,本教案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幼儿深入了解静电的产生和特性,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2024年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静电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科学领域,以“神奇的静电”为主题,涉及教材《幼儿科学探索》第5册第3单元“奇妙的电”的第2节。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静电现象,探索静电产生的原因,了解静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感知并理解静电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静电现象,知道静电是如何产生的,能够描述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探索、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静电的产生原因及在生活中如何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静电现象,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球、塑料梳子、丝绸、玻璃棒、吸管、纸片等。
2. 学具:每组一套气球、塑料梳子、丝绸、玻璃棒、吸管、纸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气球,邀请幼儿用气球摩擦头发,观察气球与墙壁之间的现象,引发幼儿对静电现象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片,让幼儿观察现象,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2)教师解释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让幼儿了解静电是如何产生的。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践操作,用气球、塑料梳子、丝绸等物品产生静电,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5. 情感教育(5分钟)邀请幼儿谈论在实验过程中的感受,培养幼儿积极探索、合作学习的意识。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静电静电现象产生原因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利用了静电原理,并记录下来。
2. 答案:如塑料梳子梳头发、衣服上的静电吸附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感知静电现象,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安全使用实验器材,避免发生意外。
2023年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静电》(通用8篇)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静电》篇1活动设计背景有一天中午,我带幼儿一起午睡,在脱衣服时有小挚友的叫声“啊,好疼”,问其缘由,是因为在脱毛衣时,由于起了静电,所以感到难受,还有在玩滑滑梯时也会常常出现这样的状况,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结合幼儿的实际阅历与问题,我创设了这节课,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让孩子们了解这一现象,特设计了这一节课。
活动目标1、培育幼儿对摩擦起电的爱好,了解关于静电的简洁学问。
2、启发幼儿的发散思维,培育幼儿的视察实力和操作实力。
3、培育幼儿对事物的新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试验。
4、情愿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共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爱好。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活动知道物体摩擦后会起电,带电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的物体;2、加深对摩擦起电现象的理解。
活动打算每组放两个小筐一个筐内有塑料尺、塑料笔、铅笔、竹筷、铁棒、绸布、碎纸屑、线手套;一个框里各种的纸屑,如:小硬纸板块、碎皱纹纸屑,自作的小蝴蝶。
每个幼儿一个自制的小章鱼活动过程一、擦一擦、吸一吸1、今日,看看老师给小挚友带来了什么?(向幼儿介绍小筐里的各种材料及物品)我们一起来玩一玩2、依据幼儿在操作中的发觉,引导幼儿想一想、试一试,怎样做才能让小纸棒把小纸屑吸起来(幼儿有目的的操作、探究)3、提问小挚友说说哪些小棒可以把碎纸屑吸起来,你是怎样做的?(请做到的小挚友上台来掩饰一下,并讲讲自己的想法,再让大家试一试可以么?)4、为什么塑料尺、塑料笔和绸布摩擦后可以吸起碎纸屑?(幼儿思索、探讨)总结:告知幼儿:两个物体在一起摩擦会产生静电,叫做“摩擦起电”。
塑料尺、塑料笔、和绸布摩擦产生静电,因此吸起了碎纸屑,塑料的物品最简单产生静电。
5、请小挚友再试一试,塑料笔和尺还可以和哪些东西摩擦产生静电,吸起纸屑让幼儿探究发觉:用丝绸、手帕、、衣服、头发来摩擦塑料尺和笔都会产生静电,将纸屑吸起来并知道小硬纸板吸不起来的缘由。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奇妙的静电》1. 教学目标1.了解静电概念及产生原因;2.观察、探究、发现静电;3.学习简单的电荷分离原理;4.提高孩子们观察、想象、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塑料笔、纸张、小人偶、绸缎布;•PPT或者小黑板,便于讲解及展示;•背景音乐;•活动手册、笔、纸。
3. 教学过程3.1 导入首先,通过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引入课程,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什么是静电现象。
可以播放一些比较有趣的视频,例如两个金属物体相互吸引的视频、头发倒立的视频等等。
3.2 讲解首先,教师在黑板或者PPT上简单的讲解静电的概念,让孩子们大致了解什么是静电。
接下来,教师拿出一个调皮的小人偶,并让孩子们把这个小人偶放在桌子上,然后让他们握一根塑料笔。
讲师拿出一块绸缎布,把它靠近小人偶,然后观察小人偶的情况。
孩子们可以做笔记并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探究。
4. 活动操作4.1 实验老师在桌子上放上纸张并进行实验,让孩子们参与实验,并且让他们观察桌子上原本是正常放置的东西发生了什么变化。
通过这样的实验,让孩子们学会如何产生静电。
同时,教师也需要告诉孩子们什么样的材料是比较容易与静电互动的,比如塑料、绸缎等,4.2 制作实验记录表对于幼儿,组织他们制作实验记录表会更好。
可以让他们分组,每个小组用笔和纸记录静电实验中产生的各种现象。
记录表应该包括实验的时间、材料以及观察结果等。
4.3 整理实验记录等到小组制作完成实验记录表后,可以组织孩子们汇总,并在黑板或者PPT上汇总。
可以引导孩子们自己想象一些有趣的静电现象,然后尝试探究这些现象的原因,帮助他们更好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5. 总结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可以深入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基本操作方法,并且针对静电产生的各种表现能够进行探究分析。
同时,通过实验记录、整理,他们也可以学会如何通过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增强了自我学习的兴趣。
大班科学有趣的静电现象教案大班科学有趣的静电现象教案(通用10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有趣的静电现象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班科学有趣的静电现象教案篇1活动目标:1、感知物体摩擦后产生的静电现象。
2、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塑料尺子、人形纸片、碎纸屑、毛线、竹筷、铅笔、塑料梳子、绸布、海棉、泡沫、铁钉、记录卡。
重难点分析:重点:感知物体摩擦后产生的静电现象。
难点:能够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
活动过程:(一)魔术《纸娃娃站起来》1、出示人形纸片,教师拿起塑料尺子悄悄在身后与绸布摩擦,并对幼儿说:"老师会变魔术,能用一把尺子就让纸娃娃站起来"。
2、教师示范。
3、幼儿动手操作并说一说自己是否成功。
(二)初步感知静电现象1、教师再次演示魔术,幼儿仔细观察并说一说教师做了什么动作。
"现在老师再把这个小魔术做一遍,请你们仔细观察老师做了什么动作"。
2、幼儿动手尝试,与同伴交流自己是否成功。
教师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提醒幼儿注意摩擦力度。
3、幼儿谈一谈自己的成功经验(怎样摩擦,力度多少)4、教师简单小结:因为尺子和衣服经过摩擦它们产生了静电,静电将纸娃娃吸了起来。
(三)大胆猜想1、出示丰富的操作材料,请幼儿大胆猜想哪些物品摩擦后会起静电。
2、幼儿先自己猜想,再进行小组讨论,教师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启发幼儿发散思维。
(四)尝试操作1、幼儿动手操作,把竹筷、铅笔、塑料尺、铁钉分别和绸布摩擦,然后吸桌面上的泡沫、碎毛线、碎纸屑,验证猜想结果。
2、个别幼儿说一说猜想与操作的不同,并进行示范操作。
(五)生活中的静电现象1、启发幼儿说出生活中见到的各种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飘起来;穿化纤衣服脱时会有声音,黑暗中会发现小火花;天气干燥时,长时间走路,由于摩擦会产生静电,衣服会和身体粘在一起;有时人与人在接触的刹那会被对方电到等等。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奇妙的静电》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初步了解静电现象,知道摩擦可以产生静电。
2. 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创新精神。
二、活动准备1. 塑料棒、毛皮、气球、纸屑等实验材料。
2. 录像机、电视或其他显示设备。
3. 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
三、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脱衣时产生的静电,引起幼儿的兴趣。
2. 讲解静电现象:介绍静电的定义,摩擦产生静电的原理。
3. 实验一:用毛皮摩擦塑料棒,观察塑料棒吸引纸屑的现象。
4. 实验二:用同样的方法摩擦气球,观察气球是否也能吸引纸屑。
5. 讨论:为什么塑料棒和气球能吸引纸屑?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6. 实验总结:通过实验了解到摩擦可以产生静电,静电可以吸引轻小物体。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并记录下来。
2. 环境创设:让幼儿用静电现象制作有趣的作品,如静电贴画、静电纸花等。
3. 科学探索:组织幼儿进行静电传递实验,探索静电的传播方式。
五、活动评价1. 观察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静电现象的兴趣。
2. 评价幼儿在讨论环节中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3. 关注幼儿在活动延伸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静电现象的探究欲望。
六、活动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确保塑料棒、毛皮、气球、纸屑等物品齐全。
2. 向幼儿介绍静电现象,讲解摩擦产生静电的原理。
3. 进行实验一:用毛皮摩擦塑料棒,观察塑料棒是否能吸引纸屑。
4. 进行实验二:用毛皮摩擦气球,观察气球是否能吸引纸屑。
5. 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塑料棒和气球能吸引纸屑。
6. 总结实验结果,强调摩擦产生静电,静电可以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七、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验现象让幼儿直观地了解静电现象。
2. 运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思考问题。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方案:奇妙的静电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方案:奇异的静电活动设计意图:在枯燥多风的秋天,我们经常会遇到这些现象,如:幼儿会发觉梳子梳过头发后头发飘起来了;衣服上沾满了白色灰尘;脱衣服会发出啪啪的声音,并有小火花。
但他们对其中的神秘还不了解。
因此,我设计了“奇异的静电”这一活动,让幼儿在试验中,观看发觉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因此,依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从认知、力量、情感三个方面确定以下目标:1.通过试验,引导幼儿观看、发觉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是本次活动的重点。
2.学习在试验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主动、积极地寻求帮忙。
3.初步了解一些力所能及的防止静电的方法。
活动预备:1.操作材料:碎纸、尺、铅笔、梳子、、丝绸、塑料袋、硬币、钥匙等试验物品。
2.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一、“变魔术”活动导入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1.师:今日,教师来给你们变一个小魔术,你们想看吗?(出示梳子)这是什么?(梳子)介绍桌上的纸屑。
师将梳子拿在手上舞一圈,然后轻轻靠近纸片,没变化;用眼神和表情让幼儿观看梳子是否有变化;然后在肘子底下边摩擦边口中说“变变变”,再拿出来,轻轻靠近纸片,用眼神和动作提示幼儿观看变化。
请幼儿说,看到了什么?二、探究静电产生的缘由1.探究静电产生的缘由--摩擦起电师:小纸片主动跳到我梳子上,猜猜我是怎么变这个魔术的呢?(鼓舞幼儿大胆猜测)2.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自己的猜测。
师:小朋友,你们猜了这么多的方法,是不是这样呢?现在请你们自己试试。
(幼儿操作,教师观看引导)3.请个别幼儿示范:谁会变这个魔术,请你告知我们你是怎么变的? 4.师再次示范,揭晓答案。
师:你们想知道我是怎么变这个魔术的吗?(在做一次)请幼儿看清晰是怎么变的,用语言表述出来。
5.幼儿再次试验,并小结:梳子经过摩擦好,靠近纸屑,纸屑就会被吸起来。
三、幼儿试验并记录,观看静电现象,教师进展指导。
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静电一、教学目标1.了解静电的概念和性质。
2.了解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3.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静电现象。
4.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设计简单的实验。
二、教学准备1.静电实验装置2.金属球和塑料球3.一张羊毛布4.一张可塑性材料的薄片5.筷子、橡皮球、钱币等物品6.黑板、白板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引入老师介绍静电的概念和性质,并且提示静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实验探究1.实验一:金属球和塑料球的带电实验–将金属球与羊毛布擦拭后,靠近未带电的塑料球,会产生吸引或推斥的现象。
–将塑料球与羊毛布擦拭后,靠近未带电的金属球,会产生吸引或推斥的现象。
–实验过程中,提醒学生不要直接用手触碰球。
2.实验二:静电带电转移实验–将金属球与羊毛布擦拭后,用手将它们连接起来。
然后离开球,观察是否会产生吸引或推斥现象。
–将塑料球与羊毛布擦拭后,用手将它们连接起来。
然后离开球,观察是否会产生吸引或推斥现象。
–实验过程中,提醒学生不要直接用手触碰球。
3.实验三:塑料薄片带电实验–用筷子夹住一张可塑性材料的薄片,并将其与羊毛布擦拭。
–让薄片靠近钱币、橡皮球等物品,观察是否会有吸引或推斥现象。
–实验过程中,提醒学生不要直接用手触碰薄片。
3. 总结•利用黑板、白板向学生简单介绍静电的性质、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静电对人们生活工作造成的影响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知识串联和扩展。
•教师总结本堂课所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总和归纳。
四、教学过程中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提醒学生不要直接用手触碰球、薄片等物品,以免伤害到自己。
2.导电材料和非导电材料在擦拭时要注意不能混淆,以免影响实验效果。
3.为加强实验效果,建议老师将教室的静电消除,以利于观察实验结果。
4.实验结束后,教师要提醒学生清理实验器材以便下次使用。
五、教学后记此次教育活动是一次特别有意义的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静电的理解,并且培养了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应该多开展类似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
《奇妙的静电》幼儿园科学教案第一章:认识静电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静电的概念,知道静电是由于物体摩擦产生的。
2.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静电的定义:物体通过摩擦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产生的一种现象。
2. 静电的产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脱衣服时产生的静电,让幼儿直观地感受静电的产生。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脱衣服时产生的静电,引发幼儿对静电的兴趣。
2. 讲解静电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3. 进行一个简单的静电实验,让幼儿亲自体验静电的产生。
第二章:静电的性质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静电的性质,如吸引轻小物体、容易消失等。
2.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静电的性质:吸引轻小物体、容易消失、可以储存等。
2. 静电的观察:通过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让幼儿了解静电的性质。
1. 讲解静电的性质。
2. 进行静电实验,让幼儿观察和体验静电的性质。
3. 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静电的现象。
第三章:静电的利用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静电的利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2.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1. 静电的利用:静电除尘、静电喷涂、静电复印等。
2. 静电的原理:通过实例讲解静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原理。
教学活动:1. 讲解静电的利用和原理。
2. 进行静电实验,让幼儿了解静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引导幼儿思考静电在其他方面的潜在应用。
第四章:静电的防止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静电的防止方法,如使用抗静电材料、增加湿度等。
2.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1. 静电的防止:使用抗静电材料、增加湿度、接地等。
2. 静电的原理:通过实例讲解静电的防止原理。
1. 讲解静电的防止方法和原理。
2. 让幼儿思考和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止静电的产生。
3. 进行静电实验,让幼儿亲自体验静电的防止效果。
第五章:静电的趣味实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静电的趣味实验,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静电》说课稿——获奖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次活动内容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材《奇的静电》。
本节课主要让幼儿了解和探索静电现象,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幼儿体验静电的存在,并了解静电产生的原因和静电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静电现象,知道静电是由电荷的转移产生的。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幼儿体验科学的乐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静电现象,知道静电是由电荷的转移产生的。
难点: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到静电的存在,并理解静电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球、塑料尺、毛皮、玻璃棒、丝绸、碎纸屑等。
2. 学具:每个幼儿一份,包括气球、塑料尺、毛皮、玻璃棒、丝绸、碎纸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向幼儿展示一个气球,让幼儿观察气球的性质,引出本次活动主题《奇妙的静电》。
2. 探索静电现象: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实验,用毛皮摩擦气球,观察气球是否会产生静电。
然后让幼儿用塑料尺接触气球,观察塑料尺是否会带上静电。
3. 讲解静电的产生原因:教师向幼儿解释静电是由电荷的转移产生的,毛皮和气球摩擦时,电荷会发生转移,使气球带上静电。
4. 探索静电的性质:教师让幼儿用丝绸摩擦玻璃棒,观察玻璃棒是否能吸引碎纸屑。
然后让幼儿用带有静电的气球接触碎纸屑,观察碎纸屑是否能被气球吸引。
六、板书设计奇妙的静电1. 静电是由电荷的转移产生的2. 静电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七、作业设计请幼儿回家后,尝试用静电现象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用梳子梳头发时产生的静电等,并和家长分享静电的有趣知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对静电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用静电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但在实验操作中,部分幼儿对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幼儿的实践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幼儿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
《奇妙的静电》幼儿园科学教案第一章:了解静电现象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1. 静电的定义:静电是指物体表面积累的电荷。
2. 静电的产生:摩擦起电、接触起电等。
3. 静电的利用和防止: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漆等。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幼儿介绍静电现象。
2. 组织幼儿进行静电实验,如摩擦起电、接触起电等。
3. 让幼儿观察和体验静电的利用和防止实例。
第二章:探索静电的奥秘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静电现象的探究兴趣。
2. 提高幼儿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内容:1. 静电的产生原因:电子的转移。
2. 静电的消失:电荷的平衡。
3. 静电的强度和方向:电荷的多少和方向。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和分析静电产生的原因。
2. 组织幼儿进行静电实验,如观察静电的消失过程。
3. 让幼儿体验静电的强度和方向。
第三章:静电的实验与应用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静电实验的兴趣和操作能力。
2. 让幼儿了解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静电实验:如塑料棒吸引纸片、气球带电等。
2. 静电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漆等。
教学活动:1. 教师演示静电实验,并指导幼儿进行操作。
2. 组织幼儿观察和讨论静电实验的结果和现象。
3. 让幼儿了解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第四章:静电的安全与防护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静电的安全知识。
2. 培养幼儿对静电防护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内容:1. 静电的安全:如避免静电放电、防止静电火花等。
2. 静电的防护:如使用抗静电材料、增加湿度等。
教学活动:1. 教师向幼儿讲解静电的安全知识。
2. 组织幼儿进行静电防护的实验和操作。
3. 让幼儿了解和掌握静电防护的方法。
第五章: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静电应用的认知和兴趣。
2. 提高幼儿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漆等。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奇妙的静电》含反思教学目标1.让幼儿感受到静电的存在;2.了解静电现象的发生原理;3.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触手能力;4.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让幼儿通过观察事物,感受到静电的存在;2.了解静电现象的发生原理。
教学准备1.展示用的静电球;2.不同材料的带电棒;3.不同材质的衣服或其他材料;4.线束;5.小物件,如纸片、轻质小球等。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给幼儿展示静电球,让幼儿用手触摸球面,感受到静电的存在;2.引导幼儿讨论静电是什么,了解他们对静电的一些概念和认知。
静电实验环节1.引导幼儿用带电棒带电,让他们观察到带电后的带电棒能够吸引其他材料,例如吸附纸片、轻质小球等;2.让幼儿用不同材质的衣服或其他材料接触静电球,让他们观察到静电球能够吸引其他材料;3.让幼儿用线束连接两个带电物体,让他们观察到这两个带电物体之间有电流流动的现象。
总结讨论环节1.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上台分享实验过程、发现和感想;2.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总结,让幼儿进一步了解静电现象的发生原理;3.与幼儿谈论电,让他们明白日常生活中哪些是由电来驱动的。
教学反思本次授课的主要内容是静电现象,从实验中可以看出,幼儿对于静电现象非常感兴趣,因为这种现象并不是常见的日常物品。
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以下几点:首先,在课程设计时要注重实践,因为实践始终是科学教学的核心和重点。
无论是引导幼儿进行实验,还是引导幼儿讨论实验结论,都能加深幼儿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要注重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本次课程中,我将幼儿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在分享时,其他小组可以当场提出问题,形成一种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的氛围。
最后,针对幼儿的认知特点,要采取适当的引导方式。
在课堂上,我注意到幼儿对于静电的概念认知不是很清晰,我的引导方式是透过实例进行阐述,例如通过不同材料的带电棒实验、不同材料接触静电球等帮助幼儿理解。
2023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方案:奇妙的静电活动名称:奇妙的静电活动目标:1. 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初步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和特性。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探索精神和实验能力。
3. 提高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
活动时间:1个课时(约45分钟)活动准备:1. 准备一些常见的静电材料,如塑料梳子、气球、塑料布、羊毛布等。
2. 准备雷打不动游戏,游戏规则是尽量不被雷击到,活动后背诵内容或重要知识点。
3. 准备实验记录表以及相关的评估工具(如幼儿绘画、口头描述等)。
活动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老师介绍今天的主题“奇妙的静电”,并鼓励幼儿分享自己对静电的认识和经验。
例如,使用气球贴在墙上的时候,为什么会吸引墙上的小纸片?步骤二:观察和探索(20分钟)1. 老师向幼儿展示一系列静电现象(如用梳子梳头,用气球擦地毯等),让幼儿观察并描述现象。
2. 幼儿分成小组,每组给予一种静电材料,让他们触摸、擦拭或摩擦材料,并观察现象。
3. 引导幼儿思考:是什么力量引起了纸片、小物件和气球之间的吸引和排斥?为什么他们会粘在一起或分开?步骤三:实验操作(10分钟)1. 老师指导幼儿进行一系列实验操作,如使用梳子梳头并将梳子靠近小纸片,让小纸片被吸引等。
2. 鼓励幼儿自行设计实验,探索有关静电现象的问题。
例如,使用羊毛布、塑料布、梳子等不同的材料,比较它们产生的静电力量的大小。
步骤四:总结(5分钟)1. 老师引导幼儿总结静电现象和实验结果,并提问:为什么会产生静电?有什么其他常见的静电现象呢?2. 与幼儿分享有趣的科学实验视频或故事,鼓励他们将科学应用到生活中。
步骤五:活动评估(5分钟)1. 使用实验记录表,让幼儿进行简单的自我评估,对自己在观察和实验操作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2. 鼓励幼儿通过绘画、口头描述等方式,对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表达。
补充活动:雷打不动游戏(剩余10分钟)为了巩固幼儿对静电的学习成果,可以进行雷打不动游戏。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静电》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静电的产生和基本原理。
2.让学生掌握静电实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3.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自己的思考,体验科学的乐趣和探索精神。
4.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介绍静电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互动讨论,让学生了解静电的产生和影响,如毛发吸引小纸片、擦皮球产生电荷等。
3.进行静电实验,如用塑料棒和羊毛布摩擦,用橡皮球摩擦头发等。
4.小组合作,制作静电发电机和静电吸尘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静电的应用。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1)用毛发吸引小纸片,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2分钟)(2)通过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认识静电的产生和影响。
(5分钟)第二步:实验探究(1)用塑料棒和羊毛布摩擦,再用塑料棒靠近小纸片,观察小纸片的变化。
(5分钟)(2)用橡皮球摩擦头发,再用橡皮球靠近小纸片,观察小纸片的变化。
(5分钟)第三步:小组合作(1)分组制作静电发电机。
(20分钟)(2)分组制作静电吸尘器。
(20分钟)第四步:总结(1)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静电发电机和静电吸尘器。
(10分钟)(2)引导学生思考,总结静电实验的注意事项和实验结论。
(10分钟)教学反思教学效果本次课堂教学采用了互动、探究和实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了静电的产生和应用。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互动讨论和小组合作,学生积极参与、获得了成就感和学习动力,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教学不足虽然本次课堂教学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充分,导致实验环节时间不够充足,影响了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思考;其次,部分学生在分组合作过程中存在沟通不畅和合作不够默契等问题,需要加强小组协作技巧的培养。
教学改进针对以上不足之处,下一步我将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教学改进:(1)优化课堂时间安排,合理分配时间,保证实验环节的充分准备和时间。
(2)加强小组合作技巧的培养,从沟通表达、协作分工、共同成长的角度,鼓励学生探索小组合作的更多可能性。
1. 让幼儿感知到摩擦起电的现象,对静电产生兴趣。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想象力。
3. 帮助幼儿了解静电的产生原因和一些静电现象。
二、活动准备:1. 塑料棒、气球、纸屑等物品。
2. 湿布、毛刷等工具。
3. 教学PPT或者图片。
三、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引起幼儿对静电的兴趣。
(如:两只手相互摩擦,会发生什么现象?)2. 实验演示:a. 教师用塑料棒和气球演示摩擦起电的现象,让幼儿观察到塑料棒和气球吸附纸屑的现象。
b. 邀请几名幼儿上台尝试摩擦起电的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到静电的奇妙。
3. 探索静电的产生原因:a. 教师通过PPT或者图片,向幼儿介绍静电的产生原因。
b. 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摩擦会产生静电?静电是如何产生的?4. 静电现象的观察:a. 教师用湿布、毛刷等工具,展示一些静电现象,如:用湿布摩擦塑料棒,观察塑料棒吸附纸屑的现象。
b. 邀请幼儿上台尝试,观察静电现象。
1. 家园共育:请家长协助,让幼儿在家尝试摩擦起电的实验,观察静电现象。
2. 环境创设:让幼儿用摩擦起电的现象,创作一幅画作,展示静电的奇妙。
3. 科学探索:引导幼儿继续探索静电在其他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雾等。
五、活动总结: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对静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了静电的产生原因和一些静电现象。
在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想象力得到了锻炼。
活动延伸环节的设计,让幼儿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摩擦起电的现象和静电的产生原因。
难点:帮助幼儿理解静电的产生原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活动步骤:1. 热身活动:邀请幼儿进行简单的热身活动,如捉迷藏、老鹰捉小鸡等,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2. 主题活动:a. 教师向幼儿讲解摩擦起电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b. 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的现象。
2023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方案:奇妙的静电科学活动方案:奇妙的静电活动目标:1. 通过亲身体验静电现象,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让幼儿了解静电的概念和原理。
3. 培养幼儿进行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4. 发展幼儿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活动准备:1. 手工制作一些简单的静电实验器材,例如:橡皮球、塑料梳子、气球等。
2. 准备一些能够用来展示静电现象的实验道具,例如:带有静电的纸片、吸附铁屑的塑料棒等。
3. 准备一些简单的科学书籍或幻灯片,以便对静电现象进行解释。
活动过程:1. 导入(10分钟):- 让幼儿们看一段有关静电的视频或幻灯片,引起他们对静电的兴趣。
- 用一个吸铁石演示,让幼儿们亲身体验静电的吸引作用。
2. 实验展示(15分钟):- 用一个橡皮球擦拭一只塑料梳子,再用梳子靠近小纸片,观察小纸片的变化。
- 用一个气球擦拭头发,并触摸一颗小纸片,观察小纸片的变化。
- 吸附铁屑的塑料棒展示,让幼儿们观察铁屑被吸附的过程。
3. 探索实验(30分钟):-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实验器材和一本实验记录本。
- 让幼儿在记录本上写下自己的实验观察和想法。
- 给幼儿一些引导性问题,例如:用橡皮球擦拭不同的材料会发生什么?用气球擦拭不同的表面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等等。
4. 实验分享与总结(15分钟):- 让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向其他小组分享他们的实验观察和想法。
- 引导幼儿们总结他们的观察结果,了解静电的原理和作用。
- 鼓励幼儿们提出更多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思考能力。
5. 游戏活动(20分钟):- 将幼儿分成两队,每队站成一排,每个人手拿一个气球。
- 鼓励幼儿用橡皮球擦拭自己的头发,然后触摸对方的气球,观察气球的变化。
- 不同队伍之间可以进行比赛,看哪队的气球被拉得更高。
6. 结束(5分钟):- 让幼儿们分享他们在本次活动中学到了什么。
- 提醒幼儿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和探索科学现象。
活动延伸:1. 静电消除实验:让幼儿尝试不同的方法来消除静电,例如用水、用金属物体等。
幼儿园大班教案《神奇的静电》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生活中的科学》第四章第一节《神奇的静电》。
内容包括:认识静电现象,了解静电产生的原因,探索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静电现象,知道静电是怎么产生的,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静电现象。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3. 让幼儿了解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幼儿学以致用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静电产生的原因。
重点:观察静电现象,了解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塑料梳子、气球、纸片、玻璃棒、丝绸、毛皮、电视机屏幕、吸尘器等。
学具:每组一份塑料梳子、气球、纸片、丝绸、毛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用气球摩擦幼儿的头发,让幼儿感受到头发被气球吸引的现象。
(2)教师提问:为什么头发会被气球吸引?引导幼儿思考。
2. 例题讲解(1)教师演示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随着梳子飘起来的现象。
(2)教师讲解:这种现象叫做静电现象,是由于梳子与头发摩擦产生的。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用气球、丝绸、毛皮等材料进行摩擦,观察产生的静电现象。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4. 知识拓展(1)教师介绍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复印等。
(2)让幼儿举例说说生活中见过的静电现象。
(2)评价幼儿在实验中的表现,鼓励积极参与、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幼儿。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静电2. 静电现象:梳子梳头发、气球吸头发等3. 静电产生的原因:摩擦4. 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静电除尘、静电复印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电器,找出哪些地方利用了静电现象。
2. 答案:电视屏幕、电脑显示器、冰箱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教学效果较好。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方案:奇妙的静电
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静电
活动设计意图:
在干燥多风的秋天,我们常常会碰到这些现象,如:幼儿会发现梳子梳过头发后头发飘起来了;衣服上沾满了白色灰尘;脱衣服会发出啪啪的声音,并有小火花。
但他们对其中的奥秘还不了解。
因此,我设计了奇妙的静电这一活动,让幼儿在实验中,观察发现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因此,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从认知、能力、情感三个方面确定以下目标:
1.通过实验,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是本次活动的重点。
2.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主动、积极地寻求帮助。
3.初步了解一些力所能及的防止静电的方法。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碎纸、尺、铅笔、梳子、、丝绸、塑料袋、硬币、钥匙等实验物品。
2.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变魔术活动导入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1. 师:今天,老师来给你们变一个小魔术,你们想看吗?(出示梳子)这是什么?(梳子)介绍桌上的纸屑。
师将梳子拿在手上舞一圈,然后轻轻靠近纸片,没变化;用眼神和表情让幼儿观察梳子是否有变化;然后在肘子底下边摩擦边口中说变变变,再拿出来,轻轻靠近纸片,用眼神和动作提示幼儿观察变化。
请幼儿说,看到了什么?
二、探索静电产生的原因
1.探索静电产生的原因摩擦起电
师:小纸片主动跳到我梳子上,猜猜我是怎么变这个魔术的呢?(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2.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自己的猜想。
师:小朋友,你们猜了这么多的方法,是不是这样呢?现在请你们自己试试。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引导)
3.请个别幼儿示范:谁会变这个魔术,请你告诉我们你是怎么变的?
4.师再次示范,揭晓答案。
师:你们想知道我是怎么变这个魔术的吗?(在做一次)请幼儿看清楚是怎么变的,用语言表述出来。
5.幼儿再次实验,并小结:梳子经过摩擦好,靠近纸屑,纸屑就会被吸起来。
三、幼儿实验并记录,观察静电现象,教师进行指导。
1.师介绍实验材料和记录表(幼儿用书)提出要求。
师:请你们在看看,桌子上还有什么,除了梳子在绸布上摩擦后能把纸屑吸起来,看看这些东西会吗?请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2.幼儿实验,教师个别指导。
鼓励幼儿相互交流实验结果。
3.分享实验结果。
请幼儿说说实验结果?有谁的结果不一样?
4.根据实验情况进行(对幼儿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提醒),再次进行实验,分享结果。
5.师总结,简单解释静电现象。
为什么有的东西能吸起来,有的不能呢?能吸起来的
说明他们之间产生了静电。
四、迁移幼儿的生活经验,了解常用的防止静电的方法。
1.师: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静电现象吗?感觉怎样?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防止静电呢?(脱衣服时,用梳子梳头发时,刚关闭的电脑、电视等)
2.师总结:我们要尽量穿棉质的衣服,勤洗澡、勤换衣服。
天气干燥的时候要注意擦护肤霜,及小朋友说的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