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印度的学前教育..
- 格式:ppt
- 大小:225.00 KB
- 文档页数:30
第七章古代东方国家及古希腊、古罗马学前教育第一节远古时期的学前教育一、前氏族社会时期的学前教育1、史前社会的幼儿教育产生于原始家庭2、在远古社会的前氏族社会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幼儿教育形式二、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学前教育三、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学前教育四、军事民主制社会时期的学前教育1、史前社会幼儿教育的特征包括远古时期的幼儿教育是在家庭中进行的,儿童是公育公养的,教育目的是为稳定一个家庭的生存繁衍、远古时期的幼儿教育形式和内容是同社会生活、生活劳动紧密结合,带有明显的原始性、简单性、家族性、远古时期的幼儿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幼教机构和专职教师、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远古时期还存在一些不文明的迹象。
五、简答题1、简述远古时期的学前教育的分期(1)前氏族社会时期的学前教育(2)母氏族社会时期的学前教育(3)父氏族社会时期的学前教育(4)军事民主制社会时期的学前教育2、简述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学前教育的情况(1)家长由男子担任,儿童的教育则由父亲为主的大家庭来承担(2)具体由大家庭中成年妇女一起共同照管幼小男女儿童,这一时期的每个儿童都被视为全家族未来的成员(3)儿童一般自幼开始从旁边观察成年人的生产劳动,并在游戏中逐步模仿,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学会生活经验和劳动技巧第二节古代东方国家的学前教育一、古埃及的学前教育1、古代埃及的学前教育从内容上看,其特点是实践性、职业性2、古代埃及学前教育从形式上看,其特点是多样性、等级性3、古代埃及学前教育的形式有家庭教育、宫廷教育4、古代埃及为培养一般文秘人员而开办的学校是文士学校二、古希伯来的学前教育1、古代希伯来学前教育发展的两个时期是家庭教育时期和会堂教育时期2、古代希伯来人重视学前教育的原因是为民族的救亡和传统的继承服务3、重视学前教育并希望它承担民族救亡和传统继承任务的古代东方人是希伯来人三、古印度的学前教育1、古印度首陀罗这一种姓的孩子完全被剥夺了受教育权2、种性制度是古代印度特有的一种阶级压迫制度3、古印度婆罗门教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传送《吠陀经》4、古印度佛教的幼儿教育主要有寺庵教育和家庭教育5、学前教育与种姓制度和宗教神学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古印度6、学前教育以维系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的国家是古印度四、名词解释1、动机:是引起、维持和指引人们从事某一活动的内在动力第三节古代西方国家的学前教育一、古希腊的学前教育1、斯巴达的学前教育(1)斯巴达和雅典学前教育的共同点是对幼儿的体质十分重视、教育在家庭中进行,母亲是天然的教师(2)为保证新生一代体质的强健,只准身体和情绪正常的成年男子结婚和生育的国家是斯巴达(3)古代家庭教育中,斯巴达人注意培养孩子们勇敢、坚韧、顺从和爱国的思想品德(4)认为任何儿童都是国家的财富,对他们教育是国家的职责的是斯巴达2、雅典的学前教育(1)雅典的学前教育,国家不严格控制,由父母对7岁前的子女进行养护和教育(2)学前教育呈现“家庭化、自主化、多样化”显著特点是雅典(3)在古代西方,对年轻一代不仅强调对体育和道德教育,也十分重视智育和美育,对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雅典人(4)雅典城十分重视文化教育,把他视为培养城邦合格公民的有效工具(5)古希腊雅典的学前教育方法注重和谐、灵活和温情二、古罗马的学前教育1、共和国时期的学前教育(1)实施“农夫—军人”的家庭教育是古罗马共和国前期的学前教育(2)古罗马承袭希腊方式的教育体系,培养雄辩家成为共和时期的教育的主要目的(3)古罗马的学前教育普遍由家庭负责(4)古罗马共和国后期,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雄辩家,学前教育中儿童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2、帝国时期的学前教育三、名词解释1、司法审查:人民法院依法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的国家司法活动第四节古代西方的学前教育思想一、柏拉图的学前教育思想1、在西方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学前教育思想的人是柏拉图2、最早论述学前教育思想家的是柏拉图3、柏拉图提出了儿童的心灵与体质和谐发展的观点4、主张任何人都得过集体公共生活,首先提出优生优育问题的教育家是柏拉图二、亚里士多德的学前教育思想1、西方教育史上提出“胎教”的第一人是亚里士多德2、亚里士多德将学前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出生—7岁为学前教育时期、7—4岁为初等教育时期、14—21岁为中国等教育时期3、亚里士多德强调,教育应由法律规定4、“效法自然”是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5、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意见,5岁至7岁儿童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良好习惯的养成6、提出“品德习惯培养说”的教育家是亚里士多德7、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西方“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的是亚里士多德三、昆体良的学前教育思想1、把培养道德高尚,精于演说的雄辩家作为自己的教育目的的是古罗马著名雄辩家和教育家昆体良2、昆体良在书中第一章就提出“当儿子刚一出生的时候,但愿父亲的首先对她寄予最大的希望,这样才会一开始就精心的关他的成长。
第七章学前教育机构及其管理比较第一节学前教育机构比较公共的学前教育机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对学前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同,学前教育机构的性质和地位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在当代社会,随着世界各国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学前教育机构的类型不断丰富,功能不断完善。
一、学前教育机构类型的比较从国际上看,目前对学前教育所覆盖的年龄阶段已经达或基本共识。
由于各国的具体国情不同,学前教育机构名称不一,受教育的年龄和受教育的年限亦有所不同。
日本的学前教育是对出生4个月至6岁儿童进行的教育,主要在保育所和幼儿园进行;英国的学前教育则招收从2岁到5岁的儿童,英国的托儿所和幼儿园是合二为一的,通常以保育学校命名;俄罗斯的学前教育则主要是招收出生到6岁的儿童,托儿所主要招收出生至3岁的儿童,幼儿园则对3岁至7岁的儿童进行教育。
按照年龄划分,学前教育的机构主要有服务0-3岁幼儿的托儿所和服务3-6岁幼儿的幼儿园。
托儿所是招收3岁前幼儿的集体教养机构。
德国的托儿所主要招收对象为0-3岁的幼儿,对幼儿采取全日制的保教工作,重保轻教。
托儿所中工作的幼儿教师和保育员均受过专门的培训,比较了解0-3岁幼儿的保教工作。
法国的托儿所主要包括三种形式,集体托儿所招收4个月至3岁的儿童;家庭托儿所是父母合作托儿机构;临时托儿所为兼职、临时性工作或无固定工作时间的父母提供其他托儿所休息时间的托儿服务。
幼儿园是对3岁以上学龄前儿童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
日本的幼儿园是整个学校教育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招收3-6岁的幼儿,归文部省管辖,有三种类型,分别为国立幼儿园、公立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
德国的幼儿园主要招收的对象也为3-6岁的幼儿,按照幼儿园的设立者及其接受政府补助及辅导的程度分为公立、私立和独立自主的幼儿园,德国所有的幼儿园不仅收费大致相同,而且在年龄编班上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混龄编班,即将不同年龄组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德国称之为小组)中游戏、生活和学习,每班至多不超过20人。
印度的学前教育课件资源CSDN文库教学内容:一、印度学前教育概况1. 印度学前教育的历史与发展2. 印度学前教育的现状与特点3. 印度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与机构二、印度学前教育课程设置1. 印度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构成2. 印度学前教育课程的目标与内容3. 印度学前教育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三、印度学前教育教师培训与发展1. 印度学前教育教师培训的模式与体系2. 印度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3. 印度学前教育教师的资格认证与待遇四、印度学前教育政策与管理1. 印度学前教育政策的主要内容与特点2. 印度学前教育管理的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3. 印度学前教育政策与管理的效果与挑战教学目标:1. 了解印度学前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提高对印度学前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2. 掌握印度学前教育课程的设置、实施与评价,提升对印度学前教育教学方法与策略的了解。
3. 熟悉印度学前教育教师培训与发展的情况,增进对印度学前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
4. 深刻理解印度学前教育政策与管理的内容和特点,提高对印度学前教育制度与政策的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印度学前教育概况、印度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印度学前教育教师培训与发展、印度学前教育政策与管理。
难点:印度学前教育的历史与发展、印度学前教育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印度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印度学前教育政策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投影仪、电脑、教学课件、教材。
学具:笔记本、笔、学习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投影仪展示印度学前教育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印度学前教育。
2. 简要介绍印度学前教育的历史与发展,激发学生对印度学前教育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讲解1. 讲解印度学前教育概况,梳理印度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与机构。
2. 讲解印度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分析印度学前教育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3. 讲解印度学前教育教师培训与发展,介绍印度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
4. 讲解印度学前教育政策与管理,探讨印度学前教育政策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印度的学前教育》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幼儿教育原理》教材第五章——印度的学前教育。
详细内容包括印度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现状与挑战。
重点分析印度学前教育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特点,以及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印度学前教育的发展背景、现状及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印度学前教育的基本理念、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
3. 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对多元文化背景下学前教育问题的敏感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印度学前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幼儿教育。
教学重点:印度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特点及教学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印度学前教育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印度学前教育的兴趣。
2. 理论讲解:详细讲解印度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特点、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3. 实践情景引入:以印度某所幼儿园为例,让学生分析其教育理念和课程设置。
4. 例题讲解:分析印度学前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具有印度特色的学前教育课程。
六、板书设计1. 印度学前教育发展历程2. 印度学前教育现状与特点3. 印度学前教育理念与课程设置4. 印度学前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5.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幼儿教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印度学前教育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成功案例,并提出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发学生对印度学前教育的兴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如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了解印度文化,研究印度学前教育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艺术、体育等。
同时,关注国际学前教育发展趋势,提高自身跨文化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印度学前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2.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幼儿教育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4. 作业设计一、印度学前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1. 印度学前教育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设置。
一、学前教育的背景和概念1. 学前教育的背景和发展历程2. 学前教育的概念和定义二、印度学前教育的办园体制概述1. 印度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2. 印度学前教育的管理机构和部门三、印度学前教育的教育机构1. 学前教育的类型和分类2. 学前教育的教育机构设置和管理四、印度学前教育的师资队伍1. 学前教育的师资条件和要求2. 学前教育的师资培训和发展五、印度学前教育的课程和教学1. 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和组织2. 学前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六、印度学前教育的质量评估1. 学前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评估体系2. 学前教育的质量监控和改进机制七、印度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挑战1. 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和成就2. 学前教育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八、结语【概述】学前教育是指对3岁至6岁幼儿进行的教育,是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印度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多元文化的国家,学前教育的办园体制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学前教育的背景和概念开始,对印度学前教育的办园体制进行深入解析,以期对该国学前教育体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学前教育的背景和概念】1. 学前教育的背景和发展历程学前教育作为一种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育形式,在国际上发展历史悠久。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国家相继出现了学前教育的先驱者,如意大利的蒙台梭利、美国的弗洛贝尔等,他们提出了关于学前教育的重要理念和方法。
随后,学前教育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推广,成为了各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学前教育的概念和定义学前教育是指以幼儿为对象的一种教育形式,旨在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和经验,促进幼儿在身体、智力、情感、社交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
它是对幼儿进行个体化、情感化、积极参与式的教育,具有很强的启蒙性、灵活性和针对性。
【二、印度学前教育的办园体制概述】1. 印度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印度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印度教育法》、《印度幼儿园条例》等文件。
这些法律法规从确保幼儿的安全、保障教育质量、规范教育行为等方面,对学前教育的办园体制进行了明确规定和要求。
第七章古代东方国家及古希腊、古罗马学前教育第一节远古时期的学前教育前氏族社会发展时期、母系氏族发展时期、父系氏族发展时期、军事民主制社会时期。
一、前氏族社会发展时期的学前教育为了抵御险恶的自然环境和求生存,常常按年龄差异和体质强弱分成两个人群:一群是捕猎、潘摘果实的壮年男女;另一群是看管小动物、收藏猎获物和修建隐蔽场所的老人、儿童。
老人们则肩负有照顾和教养儿童的责任,手把手地向他们他们传授有关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方法、生产劳动的技能、日常生活的经验和行为规范等。
这也可以说是远古时期最早呈现出来的一种幼儿教育形式.二、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学前教育母系氏族社会又称母权氏族社会。
这一时期的婚姻制度,成为普那路亚.母亲们是家庭中掌权者。
母亲们负责照管和教育孩子,三、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学前教育父系氏族社会又称父权氏族社会。
由原来妇女在家庭中的统治地位变成了男子在家庭生活中居于高位而进入父权氏族社会。
大家庭中的全体成员和全部财产都受家长支配,家长又男子担任,儿童的教育则由父亲为主的大家庭来承担. 四、军事民主制社会时期的学前教育是一种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度社会转化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的幼儿教育除了培养劳动生产技能、社会生活习俗和道德规范外,也把学习军事方面的东西作为重要的内容。
第一, 远古时期的幼儿教育是在家庭中进行的,儿童是公有和公育的,教育的目的是为稳定一个家族的生存和繁衍。
第二,远古时期的幼儿教育形式和内容是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
带有明显的原始性、简单性、家族性. 第三,远古时期的幼儿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幼教机构和专职的教师,老人和成年女性是当然的教育者,驻地、洞穴、家庭及其围场是自然的教育场所。
第四,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远古时期还存在一些不文明的现象,如弃婴、杀婴、陪葬、祭神等迫害儿童的落后习俗,这是应加以否定的。
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方法是示范与模仿,内容是劳动技能和生活习俗.第二节古代东方国家的学前教育一、早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古王国时期就建立有宫廷学校,专门用来教育皇族子弟。
2024年印度的学前教育随堂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启蒙教育》教材第五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围绕“认识印度”展开。
通过介绍印度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文化特色等,让幼儿对印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
2. 培养幼儿对异国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3. 提高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并记住印度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特点。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对印度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印度地图、印度风情图片、印度舞蹈视频、印度特色服饰等。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印度地图,引导幼儿观察并猜测这是哪个国家,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印度。
2. 讲解:通过展示印度风情图片、播放印度舞蹈视频,让幼儿了解印度的风土人情、文化特色。
同时,结合地图讲解印度的地理位置,使幼儿对印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 实践:分组进行手工制作,让幼儿用彩泥、画笔等学具创作出印度的特色服饰、建筑等。
4. 互动:邀请幼儿穿上印度特色服饰,模仿印度舞蹈动作,感受印度文化的魅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印度2. 板书内容:印度的地理位置印度的风土人情印度的文化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幅印度的风情画。
2. 答案:要求画面包含印度地图、特色服饰、建筑等元素,自由发挥,创意无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家园共育:鼓励家长与幼儿一起了解印度文化,开展家庭实践活动。
环境创设:在班级环境中布置印度文化主题墙饰,让幼儿在环境中感受印度文化的魅力。
社会实践:组织幼儿参观印度文化展览或邀请印度友人到园进行文化交流,增进幼儿对印度文化的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实施。
3. 作业设计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外国古代学前教育史-教案第一章:古代埃及的学前教育1.1 背景介绍:古埃及文明的发展和特点1.2 学前教育机构:宫廷学校、贵族学校、寺庙学校1.3 教育内容:文字、数学、宗教、礼仪、体育1.4 教育方法:师徒制、灌输式教育、实践操作第二章:古希腊的学前教育2.1 背景介绍:古希腊文明的发展和特点2.2 学前教育机构:家庭教育、师徒制、公立学校2.3 教育内容:诗歌、音乐、体育、哲学、道德2.4 教育方法:启发式教育、对话式教育、实践操作第三章:古罗马的学前教育3.1 背景介绍:古罗马文明的发展和特点3.2 学前教育机构:家庭教育、师徒制、公立学校3.3 教育内容:拉丁文、希腊文、法律、道德、体育3.4 教育方法:严格要求、实践操作、奖惩制度第四章:中世纪的学前教育4.1 背景介绍:中世纪文明的发展和特点4.2 学前教育机构:教堂教育、修道院教育、学校教育4.3 教育内容:宗教教育、道德教育、基本读写能力4.4 教育方法:宗教教育为主、灌输式教育、体罚第五章: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5.1 背景介绍:文艺复兴时期的发展和特点5.2 学前教育机构:家庭教育、贵族学校、公立学校5.3 教育内容:文学、艺术、音乐、科学、道德5.4 教育方法:启发式教育、个性化教育、实践操作第六章:日本古代的学前教育6.1 背景介绍:日本古代文明的发展和特点6.2 学前教育机构:家庭教育、宫廷学校、寺子屋6.3 教育内容:和歌、书道、算术、道德、武士道精神6.4 教育方法:师徒制、灌输式教育、实践操作第七章:韩国古代的学前教育7.1 背景介绍:韩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特点7.2 学前教育机构:家庭教育、儒家学校、寺子屋7.3 教育内容:汉字、儒家经典、书道、算术、道德7.4 教育方法:师徒制、灌输式教育、实践操作第八章:印度古代的学前教育8.1 背景介绍:印度古代文明的发展和特点8.2 学前教育机构:家庭教育、师徒制、寺庙学校8.3 教育内容:梵文、宗教、数学、道德、音乐舞蹈8.4 教育方法:师徒制、启发式教育、实践操作第九章: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9.1 背景介绍: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特点9.2 学前教育机构:家庭教育、儒家学校、书院9.3 教育内容:儒家经典、诗词、书法、算术、道德9.4 教育方法:师徒制、启发式教育、实践操作第十章:近代外国的学前教育改革10.1 背景介绍:近代社会的发展和学前教育改革的需求10.2 学前教育机构:公立幼儿园、家庭教育、学前教育机构10.3 教育内容:儿童发展、游戏、道德、基本读写能力10.4 教育方法:游戏化教育、个性化教育、启发式教育第十一章:德国幼儿教育的兴起11.1 背景介绍:德国近代文明的发展和幼儿教育的重要性11.2 学前教育机构:弗罗贝尔幼儿园、家庭教育、社区幼儿园11.3 教育内容:游戏、自然探索、道德教育、基本读写能力11.4 教育方法:游戏化教育、启发式教育、实践操作第十二章:法国大革命后的学前教育改革12.1 背景介绍:法国大革命对社会教育的影响12.2 学前教育机构:公立幼儿园、家庭教育、慈善机构12.3 教育内容: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基本读写能力12.4 教育方法:集体教学、启发式教育、实践操作第十三章:美国的学前教育发展13.1 背景介绍:美国近代文明的发展和学前教育的重要性13.2 学前教育机构:公立幼儿园、家庭教育、社区幼儿园13.3 教育内容:儿童发展、游戏、道德教育、基本读写能力13.4 教育方法:游戏化教育、个性化教育、启发式教育第十四章:苏联的学前教育改革14.1 背景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学前教育改革14.2 学前教育机构:公立幼儿园、家庭教育、学前教育机构14.3 教育内容:社会主义价值观、集体主义、基本读写能力14.4 教育方法:集体教学、启发式教育、实践操作第十五章:现代外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15.1 背景介绍:全球化与现代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15.2 学前教育机构:多元文化的幼儿园、家庭教育、特殊教育机构15.3 教育内容:全球意识、多元文化、环境保护、创新思维15.4 教育方法:信息技术教育、个性化教育、启发式教育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外国古代至现代的学前教育历史,内容涵盖了不同文明古国的学前教育特点、中世纪至近代的学前教育改革以及现代外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