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兼备-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PPT崔中杰
- 格式:ppt
- 大小:3.87 MB
- 文档页数:21
形神兼备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通过幻灯片向学生们展示《鹿王本生图》、《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五百强盗成佛图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绘画从原始时期的岩画、陶器绘画到山水、花鸟画、人物画高峰期的代表性作品,延续到清代绘画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有所认识,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艺术。
课本选取历代各时期代表性作品进行介绍,力争达到使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基本的艺术素质和欣赏绘画的能力。
通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优秀的中国古代绘画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达到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艺术欣赏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绘画艺术作基本的了解和认知。
教学难点:本单元涵盖涉及中国几千年绘画发展历程,须阐述的范围广;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欣赏不同时期绘画风格和特点;如何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教学思路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的自主参与,实现对中国古代传统绘画的创作理念和审美特征的初步认识。
运用多媒体演示法、教师讲解法、比较法、范例演示法及通过欣赏作品、学生实践、参与评价作品等教学活动,实现本单元的教学任务。
在欣赏与实践中,体会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美感,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兴趣。
从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内在联系入手,认识中国传统艺术,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力争达到民族文化传承之目的。
在讲授过程中,从学生兴趣入手,大胆设疑,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1、导入中国人物画上可追溯到远古的岩画和陶绘,最早的独幅人物画,是我国战国时期的帛画《龙凤仕女图》,出示此图的幻灯片,讲授其寓意及艺术特色。
此帛画是当时的一种葬具。
从艺术表现手法上,可以看出墨笔线条是我国古代绘画的主要造型手段。
2、讲授新课①我国早期的独幅绘画作品——帛画帛画是指古代画在丝织物上的图画,主要指丧葬出殡时张举的一种在绢帛上绘出图画的旌幡。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民美术出版社教材第二册中的第2课天人合一情景交融中国山水画之《千里江山图》一课。
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6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陈诉。
1、教材分析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第2课天人合一情景交融中国山水画之《千里江山图》一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即“通过欣赏、鉴别和评述,了解中国传统古画风格特点、及文化内涵、。
”本课教学时数为1课时。
《千里江山图》是一18岁少年所绘制,该画气势恢宏、又如仙境般唯美、、浪漫,奇幻,颜色璀璨夺目,卷幅宏大,具有较强的画面视觉冲击力,在众多山水画中,别具一格,能引起中学生的兴趣。
2、学生状况分析中国古代名画,一直是中学生比较难啃得一块骨头,特别是中国山水画更是不易理解和欣赏,但是加以引导,学生他是可以去感受到美的,我特意选着和高中生年级差不多的作者,与他们走近,的《千里江山图》。
这幅色彩浓烈,装饰性强,学生很容易接受,从而提升同学们对山水画的热爱。
3、教学目标:1、了解《千里江山图》作者生平,作品风格特点及内容,构图、作品的创作目的、及意义、影响。
4、重点:《千里江山图》内容,构图、作品的创作目的,作品艺术成就。
难点:多角度去欣赏《千里江山图》作品魅力之美,艺术创作的价值。
5、教学方法:谈话法、启发法、自主探究法教学工具:高清复制版《千里江山图》、拼图卡片6、教学过程:(一)、组织、导入1、组织教学:课前学生做好准备。
2、导入:播放歌曲《丹青千里》引起学生对山水画的情趣性。
3、引出本课课题——《千里江山图》。
(二)、创设情境、渗透知识1、《千里江山图》简介(学生对千里江山图基本了解)2、《千里江山图》非常优秀,从五个角度去欣赏这幅名作。
(1)《千里江山图》到底画了那些内容呢?(2)王希孟,是如何以咫尺之内,表现万里之遥的大千世界呢?(3).宋徽宗命王希孟画《千里江山图》,究竟是要达到什么目的呢?(4)《千里江山图》怎么创作完成的?(5)宋代画院高手云集,宋徽宗为什么要选一个18岁的少年来完成《千里江山图》呢?通过这5个方面结构清晰的引导并启发式探究,《千里江山图》给我们带来不同的美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