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冷战
- 格式:ppt
- 大小:4.16 MB
- 文档页数:26
第16课冷战1.(2020年四川乐山)1947年,一位美国总统在国会发表演说,在演说中,他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权”两个对立的营垒,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
这篇演说提出的政策被称为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绥靖政策C.杜鲁门主义D.马歇尔计划【答案】C【解析】二战结束后,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在演说中,他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权”两个对立的营垒,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
这篇演说提出的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故C符合题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苏俄实行,排除A;绥靖政策是二战爆发前和二战初期英法等国实行的纵容法西斯国家侵略的政策,排除B;马歇尔计划是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援助西欧复兴经济的计划,排除D。
故选C。
2.(2019·江苏镇江·中考真题)北大西洋公约规定“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进攻发生,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进攻。
”引文中假设的“武装进攻”来自A.苏联和东欧B.美国和西欧C.轴心国集团D.同盟国集团【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美苏冷战在军事上的表现。
因此,北大西洋公约规定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进攻发生,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进攻。
”引文中假设的“武装进攻”来自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
故A符合题意;美国和西欧属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故B不符合题意;轴心国集团是1937年成立,故C不符合题意;同盟国集团与一战有关,故D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2020·广东金平·初三三模)如下图为中国漫国家绘制的关于马歇尔计划的政治讽喻漫画。
漫画家意在揭示马歇尔计划A.推动了西欧的分裂与对峙B.奠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框架C.把西欧纳入了美国的势力范围D.使西欧政治一体化快速发展【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马歇尔计划使西欧各国沦为美国在海外的州,这说明马歇尔计划把西欧纳入了美国势力范围,故C符合题意;材料中的补丁不能代表西欧的分裂,因为材料中站着的人代表的是美国,西欧被补在了一起,故A不符合题意;雅尔塔体制奠定了美苏两极格局框架,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中不能得出西欧政治一体化快速发展,故D不符合题意。
第16课冷战一、冷战的发生※※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相比有什么异同?两者提出方式不同:杜鲁门主义赤裸裸地表现公开的挑战性,马歇尔计划采取较为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阵营。
根本目的和本质相同:都是遏制共产主义,以利于美国称霸世界。
※评价一下冷战政策?冷战造成了二战后两极格局对峙的紧张局面,对人类进步和安全造成了威胁;但冷战期间,由于美苏对峙,实力相当,使战后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和平。
二、德国的分裂三、北约与华约对峙1,美苏冷战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2,美苏争霸、冷战、两极格局的联系和区别。
(1)美苏争霸是冷战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两极格局的主要表现形式。
(2)冷战是战后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抗。
二战后的40多年,美苏两大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了紧张激烈的对抗,但没有动用大规模的武力和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
(3)两极格局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美国、苏联及其盟友组成强有力的集团,彼此对立,谁都不占绝对优势与统治地位而形成的形势。
那时的美国和苏联就是两“极”,由此形成的世界格局被称为两极格局。
3,美苏冷战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影响:①冷战给美苏双方及东西方之间带来了长期的对峙和对抗,阻碍了世界整体化发展,也造成了德国、朝鲜的分裂,并引发局部战争。
②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③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④面对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并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启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流,要坚持和平发展的国策。
4,二战后美国为什么推行冷战政策?(1)美国大发战争财,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大增。
(2)美国妄图凭借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
(3)但是美国的称霸野心遭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抵制。
第16课冷战一、【课程标准】●知道杜鲁门主义、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冷战政策的含义、冷战开始的标志及冷战的具体表现。
简述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及北约和华约的建立等史实,了解美苏两极对峙局面的形成。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文字、漫画、地图、历史照片等相关史料,分析冷战的背景,归纳冷战初期的具体表现,探究冷战的影响,逐步提高运用史料说明、分析、归纳相关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分析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必然性及其对历史造成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两极格局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世界和平的可贵,进一步理解“和平”与“发展”这两大时代主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难点:冷战背景及影响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漫画《赫鲁晓夫和肯尼迪的较量》学生:描述漫画内容,观察漫画体现了美苏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盟友关系破裂走向的冷战,为争夺世界霸主地位展开了长期的争霸。
美苏为何会由盟友变为冷战对手?什么是冷战?为何冷战?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16课《冷战》。
(二)探究新知1.冷战的发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什么是冷战?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
教师归纳:“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与“热战”相对而言。
展示:材料一:战后美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设问:结合课本内容和材料,分析冷战的原因。
预设:二战后,美国经济、政治、军事实力强大,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盟主。
美国欲称霸世界,而苏联经过战争的洗礼同样变得强大起来,由于社会制度不同,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主要障碍。
教师补充:20世纪上半叶,人类刚刚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人们渴望和平,美苏双方不敢也不愿再把自己卷入另一场新的世界大战中。
第16课冷战一、【课程标准】●知道杜鲁门主义、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冷战政策的含义、冷战开始的标志及冷战的具体表现。
简述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及北约和华约的建立等史实,了解美苏两极对峙局面的形成。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文字、漫画、地图、历史照片等相关史料,分析冷战的背景,归纳冷战初期的具体表现,探究冷战的影响,逐步提高运用史料说明、分析、归纳相关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分析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必然性及其对历史造成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两极格局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世界和平的可贵,进一步理解“和平”与“发展”这两大时代主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难点:冷战背景及影响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漫画《赫鲁晓夫和肯尼迪的较量》学生:描述漫画内容,观察漫画体现了美苏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盟友关系破裂走向的冷战,为争夺世界霸主地位展开了长期的争霸。
美苏为何会由盟友变为冷战对手?什么是冷战?为何冷战?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16课《冷战》。
(二)探究新知1.冷战的发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什么是冷战?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
教师归纳:“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与“热战”相对而言。
展示:材料一:战后美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设问:结合课本内容和材料,分析冷战的原因。
预设:二战后,美国经济、政治、军事实力强大,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盟主。
美国欲称霸世界,而苏联经过战争的洗礼同样变得强大起来,由于社会制度不同,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主要障碍。
教师补充:20世纪上半叶,人类刚刚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人们渴望和平,美苏双方不敢也不愿再把自己卷入另一场新的世界大战中。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主要讲述了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对抗,以及这种对抗对全球政治格局的影响。
本课内容较为复杂,包括冷战的背景、美苏两国在各个领域的竞争、以及冷战对世界的影响等方面。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示了冷战时期的历史画卷。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冷战这一历史事件,他们可能听说过一些基本概念,但对于冷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等方面的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冷战的整体框架,使他们能够全面、系统地认识冷战时期的美苏对峙。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竞争,掌握冷战对全球政治格局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和平、发展的价值观念,增强历史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各个领域的竞争;2.冷战对全球政治格局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视频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冷战时期的美苏对峙;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概括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各个领域的竞争;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冷战对全球政治格局的影响;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冷战时期的历史事件。
六. 教学准备2.图片、图表、视频等教学资料;3.小组讨论题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冷战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冷战?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之间的关系如何?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概括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竞争。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冷战对全球政治格局的影响。
第16课冷战一、冷战的发生1.①含义:指二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②时间:1947年—1991年③方式:除了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2.冷战发生原因:①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世界第一位,妄图称霸世界;②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力量的壮大,阻碍了美国称霸世界。
③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
(根本原因)3.冷战的序幕: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4美国冷战政策/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冷战正式开始。
)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
)直接目的: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实质: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影响: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的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重要步骤。
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5.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联系与区别联系: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运用,二者的实质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主地位。
区别:杜鲁门主义是在政治上公开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是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控制西欧,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6.冷战的主要实施区域在:欧洲二、德国分裂背景:1948年6月,“柏林危机”爆发结果:成立东德(即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苏占区)和西德(即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美英法占领区)影响: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三、北约与华约的对峙北约: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在华盛顿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华约:1955年,苏联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北约、华约性质: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影响: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四、冷战冲突的表现1.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2.20世纪60年代,古巴导弹危机和美国侵略越南。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6课《冷战》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6课《冷战》,主要讲述了冷战政策的背景、表现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本课通过介绍冷战政策的起源、美国与苏联的对抗,以及冷战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使学生了解冷战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国际局势,认识到冷战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冷战这一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冷战时期的具体历史背景、事件经过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可能掌握得不够全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冷战时期的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冷战政策的背景、表现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掌握冷战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冷战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冷战政策的背景及其起源。
2.美国与苏联的对抗及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3.冷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冷战时期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冷战时期的历史问题。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冷战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为例,分析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课件:冷战时期的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
3.导学案:为学生提供学习目标和问题引导。
4.板书设计:突出冷战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冷战时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冷战时期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什么是冷战?冷战是如何起源的?”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冷战政策的背景及其起源,引导学生了解冷战时期的历史背景。
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16课《冷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16课《冷战》,主要讲述了冷战政策的背景、表现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本节课通过介绍冷战时期的美苏两国政策,使学生了解冷战对国际、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而理解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以时间为线索,展示了冷战政策的发展历程。
此外,教材还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冷战对当今世界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美苏冷战这一历史事件,他们可能已经有所了解。
但冷战政策的深入内涵、影响及其对当今世界的启示,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学生在本节课中需要把握冷战的时间、背景、表现、影响等关键信息,提高自己的历史分析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冷战政策的背景、表现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掌握冷战时期的美苏两国政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理解冷战对国际、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树立和平、发展的世界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冷战政策的背景、表现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2.难点:冷战时期的美苏两国政策及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冷战时期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冷战政策。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美苏两国领导人的名言为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课外资料,了解冷战政策的背景、表现。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冷战时期的美苏两国政策,分析其影响。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重点阐述冷战政策对世界格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