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通用技术规范及作业指导书
- 格式:pdf
- 大小:347.98 KB
- 文档页数:20
热处理作业指导书一、引言热处理是一种通过控制材料的温度和时间来改变其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工艺。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提供热处理作业的详细指导,确保操作人员按照标准程序进行热处理作业,以确保最佳的成品质量和性能。
二、作业准备1. 确认作业要求:了解作业要求,包括材料类型、热处理方法、温度和时间要求等。
2. 检查设备:确保热处理设备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包括炉子、控温系统、传感器等。
3. 准备工具和材料:准备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包括热处理夹具、保护气体、冷却介质等。
三、作业步骤1. 准备工件:清洁工件以去除表面污染物,并根据需要进行预处理,如去除氧化层、涂覆保护剂等。
2. 夹具安装:根据工件形状和尺寸,选择合适的夹具,并正确安装工件,确保夹具能够稳定固定工件。
3. 炉子预热:打开炉门,将炉子预热至目标温度,确保温度均匀分布。
4. 工件装入炉:将准备好的工件夹具放入预热好的炉子中,并确保工件夹具之间有足够的间隔,以确保热处理效果均匀。
5. 控温过程:根据作业要求,设置炉子的控温系统,确保温度能够稳定在目标温度范围内,并保持一定的保温时间。
6. 冷却过程:根据作业要求,选择合适的冷却介质,并将工件从炉子中取出,迅速进行冷却。
可采用水淬、油淬等不同的冷却方法。
7. 清洁和检查:将冷却后的工件进行清洁,并进行外观检查,以确保没有裂纹、变形等缺陷。
8. 测量和记录:使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对工件进行尺寸和硬度等性能指标的测量,并记录相关数据。
四、安全注意事项1. 热处理过程中,操作人员应穿戴符合安全要求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热手套、防热服、护目镜等。
2. 操作人员应熟悉热处理设备的操作规程和紧急停机程序,并随时保持警惕,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3. 在炉子预热和冷却过程中,操作人员应注意炉子表面的高温,避免烫伤。
4. 在冷却过程中,应注意冷却介质的溅出和喷溅,避免对人身安全造成伤害。
5. 操作人员应定期检查热处理设备的安全状况,如电气接地、炉门密封等,确保设备的安全性能。
热处理通用技术规范编制:审核:批准:热处理通用技术规范1.目的为确保公司生产的产品符合产品标准技术要求,根据公司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规定,特制定热处理通用工艺规范,用于指导热处理生产与过程控制。
2.适用范围本规范明确了热处理生产的主要工艺和质量控制方式、方法、要求,适用于石油机械API SPEC7K转盘及其配件产品的各种热处理。
属于本公司的其他产品和外协产品的热处理也可参照本规范的基本要求执行。
3.主要热处理工艺热处理是通过对工件的加热、保温和冷却,使金属或合金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从而获得预期的性能的操作工艺。
热处理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潜力,改善和获得良好的机械性能、加工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等。
热处理作为生产过程特殊工序,在石油机械产品生产制造中有重要作用。
可以分为:a.整体热处理与表面热处理整体热处理:如退火、正火、淬火、回火表面热处理:如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火焰加热淬火以及化学热处理(如表面渗碳、碳氮共渗、氮化等)b.预先(或预备)热处理与最终热处理预先热处理一般是为了获得良好的加工性能而采取的热处理工艺,如时效、退火(包括去应力退火、球化退火等)、正火等,预先热处理有时也可以作为最终热处理。
一般用于焊接结构件、铸件等。
相对于最终热处理而言,某些重要、大截面钢件采用预先热处理(通常采用正火处理)是为使最终热处理产品有一个良好的组织保证。
3.1退火(Annealing)将钢件加热到Ac3+30~50度或Ac1+30~50度或Ac1以下的温度后,一般随炉温缓慢冷却。
主要是降低硬度,提高塑性,改善切削加工与压力加工性能;细化晶粒,改善力学性能,为下一工序做准备;消除冷、热加工所产生的内应力。
主要适用于合金结构钢、碳素工具钢、合金工具钢、高速钢的锻件、焊接件以及供应状态不合格的原材料,一般在毛坯状态进行退火。
按照要求目的的不同,退火可分为重结晶退火、等温退火、均匀化退火、球化退火、去除应力退火、再结晶退火以及稳定化退火等。
热处理作业指导书一.目的规范公司产品热处理作业流程,保证作业过程符合国家安全和环保要求,稳定并提升产品热处理质量。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产品的整体热处理(正火、退火、回火、调质)、化学热处理(渗碳、氮化)、真空热处理及产品的深冷、抛丸处理和热处理质量检验。
三.安全环保通则1.作业人员应熟知热处理现场危险源,执行五防(防火、防爆、防烫、防毒及防触电)预案;正确使用灭火器,过期灭火器不得使用、及时更换。
2.炉内检修需两人作业,必须切断电源,降至室温,通风、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
3.进入作业场地应穿戴好规定的防护用品;作业时人员不得离岗,定时巡查。
4.作业人员应规范使用起重设备,持证上岗;使用前要检查设备及吊锁具安全状态,杜绝带病使用,严禁超载使用。
5.危化品(煤油、甲醇、液氨及液氮等)要单独存放、专人管理,远离火源;危化品换装应在停电、停炉无火源环境下操作。
6.现场工件(工装)应定置存放,摆放应整齐平稳,不宜过高过宽,不得侵占安全通道。
7.废液应及时回收处理,禁止直排下水道;废料应分类回收并放置在不同的回收箱。
8.作业前应检查设备的电、水、气、油管路及阀门、升降、排气装置,完全正常方可开工。
9.设备不得超载、超温使用,工件出入炉要切断电源,不得带电作业。
10.入炉工件(工装)应干燥,工件出炉应仔细观察吊杆(工装)状态,无隐患方可升炉,人员与工件应保持一定安全距离,防止高温辐射、烫伤及砸伤。
11.淬火油槽周围严禁堆放易燃易爆物品,淬火作业人员与油槽保持一定安全距离,防止油温升高而起火飞溅伤人。
12.作业后做好物料、工件及工装的整理,摆放平稳后清扫设备、现场。
四.作业准备1.设备检查A)机械系统(炉体/炉盖/炉胆/底板/风扇),电气系统及水循环(冷却塔)系统。
B)温控系统(热电偶/测温仪表/记录仪/指示灯)。
C)起重机、吊具(铁链/钢丝绳/吊杆)及工装。
D)淬火槽(油槽/水槽)、搅拌装置及淬火介质(储量/浓度/温度)。
热处理车间热处理作业指导书一、引言热处理是一种通过控制材料的温度和时间来改变其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工艺。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为热处理车间的操作人员提供详细的指导,确保热处理作业的安全性、高效性和质量。
二、作业概述热处理作业是指将金属材料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通过冷却来改变其组织结构和性能。
热处理车间主要进行淬火、回火、正火、退火等热处理工艺。
三、作业流程1. 准备工作a. 检查热处理设备的工作状态,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b. 准备所需的热处理工具和设备,如炉子、夹具、冷却介质等。
c. 检查待处理材料的质量和数量,确保符合要求。
2. 加热a. 将待处理材料放置在预热炉中,根据工艺要求设定合适的加热温度和时间。
b. 确保加热过程中温度的均匀性,避免出现过热或不均匀加热的情况。
c. 监测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并记录相关数据。
3. 冷却a. 根据工艺要求,选择合适的冷却介质,如水、油等。
b. 将加热后的材料迅速放入冷却介质中,确保冷却速度符合要求。
c. 监测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并记录相关数据。
4. 检验a. 完成热处理后,对处理后的材料进行外观检查,确保无明显变形、开裂等问题。
b. 进行金相组织检验,确认热处理效果是否符合要求。
c. 根据需要进行硬度测试、拉伸试验等其他性能检测。
5. 记录和报告a. 记录每次热处理作业的相关数据,包括加热温度、时间、冷却介质等。
b. 编制热处理作业报告,包括处理前后的材料性能变化、金相组织分析等内容。
四、安全注意事项1. 操作人员必须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热手套、防护眼镜等。
2. 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操作人员必须保持警惕,避免烫伤和其他安全事故的发生。
3. 确保热处理设备的正常运行,定期检查设备的安全性能。
4. 严禁在热处理车间吸烟或使用明火。
五、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1. 热处理过程中出现材料开裂问题:解决方法:检查加热温度和冷却速度是否符合要求,调整相应参数。
2. 热处理后材料硬度不符合要求:解决方法:检查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是否合适,根据需要进行回火或淬火处理。
热处理车间热处理作业指导书引言概述:热处理是金属材料加工中常见的一种工艺,通过控制材料的加热和冷却过程,改变其组织和性能。
在热处理车间进行热处理作业时,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热处理车间热处理作业的指导书,帮助操作人员正确进行热处理作业。
一、热处理前准备工作1.1 清洁工作台和设备:在进行热处理作业前,必须确保工作台和设备表面干净整洁,避免杂物和污垢影响热处理效果。
1.2 检查工作台和设备状态:检查工作台和设备是否有损坏或异常情况,确保其正常运转和安全使用。
1.3 准备热处理工艺文件:查阅相关工艺文件,了解热处理工艺参数和要求,为后续作业提供参考。
二、热处理操作流程2.1 加热过程控制:根据工艺要求,设置加热温度和时间,确保材料达到所需的组织和性能。
2.2 保持温度稳定:在加热过程中,要及时监控温度变化,保持加热温度稳定,避免温度波动影响热处理效果。
2.3 冷却控制:加热完成后,根据工艺要求选择合适的冷却方式,控制冷却速度,确保材料的组织和性能得到稳定。
三、热处理后处理工作3.1 温度检测:热处理完成后,使用温度计检测材料表面温度,确保温度降至安全范围。
3.2 清洁工作台和设备:热处理结束后,及时清洁工作台和设备,保持工作环境整洁。
3.3 记录工艺参数和结果:记录热处理工艺参数和实际结果,为后续工艺优化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四、安全注意事项4.1 穿戴防护装备:在热处理作业中,操作人员必须穿戴防护服、手套和护目镜,确保人身安全。
4.2 防止火灾:加热过程中要注意防止火灾发生,严禁在作业区域使用明火或易燃物品。
4.3 避免中毒:热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要及时排放,保持通风良好,避免中毒事故发生。
五、定期设备维护5.1 定期检查设备状态:定期检查热处理设备的状态,发现问题及时修理或更换,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5.2 清洁设备:定期清洁热处理设备,防止污垢积聚影响热处理效果。
热处理作业指导书:热处理作业指导书引言概述:热处理是一种通过加热和冷却金属材料来改变其物理和机械性能的工艺。
在工业生产中,热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金属制品的生产中,以提高其硬度、强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为了确保热处理作业的质量和效率,制定一份热处理作业指导书是非常重要的。
一、准备工作1.1 清洁工作区:在进行热处理作业之前,必须确保工作区域干净整洁,避免杂物和灰尘进入热处理设备。
1.2 检查设备:检查热处理设备的工作状态,确保设备正常运转,温度控制准确。
1.3 准备工件:对待热处理的工件进行清洁,去除表面油污和杂质,以确保热处理的效果。
二、热处理工艺2.1 加热阶段:根据工件的材料和要求,设定合适的加热温度和时间,确保工件均匀受热。
2.2 保温阶段:在达到设定温度后,保持一定时间以确保工件内部温度均匀。
2.3 冷却阶段:根据工件的要求选择适当的冷却方式,如空冷、水冷或油冷,以达到所需的硬度和强度。
三、质量控制3.1 温度控制:在整个热处理过程中,要时刻监控加热设备的温度,确保温度稳定。
3.2 工件质量检验:热处理后的工件需要进行质量检验,包括硬度测试、金相分析等,以确保达到设计要求。
3.3 记录数据:对每一次热处理作业进行记录,包括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冷却方式等,以便追溯和分析。
四、安全注意事项4.1 佩戴防护装备:在进行热处理作业时,操作人员必须佩戴耐高温的防护服、手套和眼镜,确保人身安全。
4.2 防火防爆措施:热处理过程中易产生高温和火花,必须保持作业区域通风良好,避免火灾和爆炸事故。
4.3 避免中毒:某些热处理工艺可能产生有害气体,操作人员要注意防护,避免中毒。
五、设备维护5.1 定期检查:定期对热处理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5.2 清洁保养:保持热处理设备的清洁,避免油污和杂质影响热处理效果。
5.3 更新升级:根据生产需求和技术发展,及时更新设备,提高热处理作业的效率和质量。
热处理作业指导书一、引言热处理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加工工艺,通过改变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以达到提高材料硬度、强度、耐磨性等目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热处理的基本原理、作业流程、注意事项以及常见问题解决方法,以帮助操作人员正确进行热处理作业。
二、热处理原理1. 金属热处理的基本原理金属热处理是通过加热和冷却的方式改变金属的晶体结构和性能。
常见的热处理方法包括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等。
退火可以消除材料的内部应力,提高延展性;正火可以提高材料的硬度和强度;淬火可以使材料达到最高硬度;回火可以降低材料的脆性。
2. 热处理设备和工具热处理作业需要使用热处理炉、温度计、钳子等工具和设备。
热处理炉应具备稳定的温度控制系统,能够达到所需的加热温度和冷却速度。
温度计应准确、灵敏,能够实时监测材料的温度变化。
三、热处理作业流程1. 准备工作(1)检查热处理设备和工具是否完好,确保安全可靠;(2)选择合适的热处理方法和工艺参数;(3)准备好待处理的金属材料。
2. 加热(1)将金属材料放入热处理炉中,注意避免堆积和相互接触;(2)调节热处理炉的温度至所需加热温度;(3)根据材料的类型和尺寸,确定加热时间,保持温度稳定。
3. 冷却(1)根据热处理方法的要求,选择适当的冷却介质,如水、油等;(2)将加热后的金属材料迅速放入冷却介质中,确保材料均匀受冷却;(3)根据冷却速度的要求,控制冷却时间。
4. 检验和调整(1)取出冷却后的金属材料,进行外观检查,如有变形、开裂等问题应及时记录;(2)使用硬度计等测试设备,测量材料的硬度,与目标硬度进行对比;(3)根据检验结果,如有需要,进行后续的调整和处理。
四、热处理作业注意事项1. 安全操作(1)热处理作业需要进行高温操作,操作人员应穿戴好防护设备,如耐高温手套、护目镜等;(2)避免操作人员直接接触热处理设备和工件,以免烫伤。
2. 温度控制(1)热处理炉的温度应准确可靠,操作人员应定期校准温度计;(2)加热温度和冷却速度应根据材料的要求进行调整,以免影响热处理效果。
热处理作业指导书一、引言热处理是一种通过加热和冷却金属材料来改变其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工艺。
本指导书旨在提供热处理作业的详细指导,以确保作业过程的安全性、高效性和质量。
二、作业准备1. 确定热处理工艺:根据材料类型、要求性能和工艺规范,选择适当的热处理工艺,包括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方式等。
2. 材料准备:清洁材料表面,去除油污和其他污染物,以确保热处理效果。
3. 设备检查:检查热处理设备的运行状态,包括加热炉、冷却设备和控制系统等,确保其正常工作。
4. 工艺参数设定:根据工艺要求,设定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率等参数。
三、作业流程1. 材料装夹:根据材料形状和尺寸,选择适当的装夹方法,确保材料在热处理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均匀性。
2. 加热过程:a. 将材料放入预热炉中,按照设定的温度曲线进行加热。
b. 控制加热速率,确保材料温度均匀上升,避免温度梯度过大引起应力集中。
c. 达到设定温度后,保持一定的保温时间,使材料达到所需的组织状态。
3. 冷却过程:a. 根据热处理工艺要求,选择适当的冷却方式,如水淬、油淬或空冷等。
b. 控制冷却速率,避免快速冷却引起材料的裂纹和变形。
4. 温度监控:在整个热处理过程中,通过温度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实时监控和调节材料的温度,确保工艺参数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5. 作业记录:记录热处理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包括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冷却方式和材料性能等,以备后续分析和追溯。
四、安全注意事项1. 确保作业场所通风良好,防止有害气体积聚。
2. 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眼镜、耳塞、手套和防护服等。
3. 遵守操作规程,禁止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进行个人行为,如吸烟、饮食等。
4. 注意热处理设备和材料的温度,避免烫伤和热飞溅。
5. 使用合适的工具和设备进行作业,避免意外事故发生。
五、质量控制1. 检验方法:根据热处理工艺要求,选择适当的检验方法,包括金相显微镜、硬度计、拉伸试验机等,对热处理后的材料进行性能测试。
热处理作业指导书引言概述:热处理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加工工艺,通过控制材料的温度和时间来改变其结构和性能。
为了确保热处理作业的质量和效率,制定一份热处理作业指导书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热处理作业指导书的内容和要点。
一、热处理前的准备工作1.1 清洁工作:在进行热处理之前,要确保工件表面干净无杂质,可以采用化学清洗或者机械清洗等方法。
1.2 检查工件:对工件进行外观检查和尺寸测量,确保工件符合要求。
1.3 准备热处理设备:检查热处理设备的工作状态,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二、热处理工艺参数设定2.1 确定热处理工艺:根据工件材料和要求,选择合适的热处理工艺,包括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方式等。
2.2 设定热处理参数:根据热处理工艺要求,设定炉温、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等参数。
2.3 监控热处理过程:在热处理过程中,要及时监控温度和时间,确保工艺参数的准确性。
三、热处理作业操作流程3.1 上料:将清洁的工件放入热处理炉中,注意罗列方式和间距。
3.2 加热保温:根据设定的工艺参数,进行加热保温处理,保证工件达到所需温度。
3.3 冷却处理:根据工艺要求选择合适的冷却方式,如空冷、水冷或者油冷等,确保工件的结构和性能。
四、热处理后的检验与评定4.1 金相检验:对热处理后的工件进行金相组织观察,评定组织结构是否符合要求。
4.2 硬度测试:进行硬度测试,检测工件的硬度值是否符合标准。
4.3 尺寸测量:对工件的尺寸进行测量,确保尺寸精度符合要求。
五、热处理作业记录与存档5.1 记录数据:对热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数据进行记录,包括炉温、保温时间、冷却方式等。
5.2 制作报告:根据记录的数据,制作热处理作业报告,包括工艺参数、操作流程和检验结果等。
5.3 存档管理:将热处理作业报告进行存档管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结语:热处理作业指导书是热处理作业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严格遵守指导书的要求,可以确保热处理作业的质量和效率。
热处理作业指导书一、引言热处理是一种通过控制材料的加热和冷却过程,改变其微观结构以达到改善材料性能的工艺。
本指导书旨在为热处理作业提供详细的指导,确保作业的安全性、高效性和质量。
二、作业准备1. 确认热处理工艺:根据材料种类和要求,确定适当的热处理工艺,包括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方式等。
2. 检查设备和工具:确保热处理设备完好无损,工具齐全,并进行必要的维护和检修。
3. 检查材料:仔细检查待处理材料的质量和数量,确保符合要求。
三、作业流程1. 材料准备a. 清洁材料:使用适当的清洁剂和工具,将待处理材料表面的污垢和油脂彻底清除。
b. 标记材料:在材料上进行清晰可见的标记,以便追踪和识别。
2. 加热处理a. 材料装夹:根据工艺要求,将材料进行适当的装夹,确保材料的稳定性和均匀加热。
b. 加热设定:根据工艺要求,将热处理设备设置到指定的加热温度,并确保温度的稳定性和均匀性。
c. 加热操作:将装夹好的材料放入热处理设备中,按照工艺要求进行加热操作,控制保温时间和温度。
d. 监控和记录:在加热过程中,对温度进行实时监控,并记录相关数据,以备后续分析和验证。
3. 冷却处理a. 冷却方式:根据工艺要求,选择适当的冷却方式,如水淬、油淬或空冷等。
b. 冷却操作:将加热处理后的材料放入冷却介质中,控制冷却速度和时间,确保材料的均匀冷却。
c. 监控和记录:在冷却过程中,对冷却介质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控,并记录相关数据,以备后续分析和验证。
四、作业安全1. 人员防护:作业人员必须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安全帽、防护眼镜、防护手套和防护鞋等。
2. 设备安全:确保热处理设备的安全性能,包括设备的接地、电气线路的绝缘和设备的稳定性等。
3. 灭火设备:在作业现场配备足够的灭火设备,并确保操作人员熟悉使用方法。
4. 废气排放:合理安排废气排放系统,确保废气排放达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五、作业质量控制1. 温度控制:确保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温度控制准确,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导致材料性能不稳定。
热处理通用技术规范编制:审核:批准:热处理通用技术规范1.目的为确保公司生产的产品符合产品标准技术要求,根据公司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规定,特制定热处理通用工艺规范,用于指导热处理生产与过程控制。
2.适用范围本规范明确了热处理生产的主要工艺和质量控制方式、方法、要求,适用于石油机械API SPEC7K转盘及其配件产品的各种热处理。
属于本公司的其他产品和外协产品的热处理也可参照本规范的基本要求执行。
3.主要热处理工艺热处理是通过对工件的加热、保温和冷却,使金属或合金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从而获得预期的性能的操作工艺。
热处理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潜力,改善和获得良好的机械性能、加工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等。
热处理作为生产过程特殊工序,在石油机械产品生产制造中有重要作用。
可以分为:a.整体热处理与表面热处理整体热处理:如退火、正火、淬火、回火表面热处理:如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火焰加热淬火以及化学热处理(如表面渗碳、碳氮共渗、氮化等)b.预先(或预备)热处理与最终热处理预先热处理一般是为了获得良好的加工性能而采取的热处理工艺,如时效、退火(包括去应力退火、球化退火等)、正火等,预先热处理有时也可以作为最终热处理。
一般用于焊接结构件、铸件等。
相对于最终热处理而言,某些重要、大截面钢件采用预先热处理(通常采用正火处理)是为使最终热处理产品有一个良好的组织保证。
3.1退火(Annealing)将钢件加热到Ac3+30~50度或Ac1+30~50度或Ac1以下的温度后,一般随炉温缓慢冷却。
主要是降低硬度,提高塑性,改善切削加工与压力加工性能;细化晶粒,改善力学性能,为下一工序做准备;消除冷、热加工所产生的内应力。
主要适用于合金结构钢、碳素工具钢、合金工具钢、高速钢的锻件、焊接件以及供应状态不合格的原材料,一般在毛坯状态进行退火。
按照要求目的的不同,退火可分为重结晶退火、等温退火、均匀化退火、球化退火、去除应力退火、再结晶退火以及稳定化退火等。
3.2正火(Normalizing)将钢件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30~50度,保温后以稍大于退火的冷却速度冷却。
目的是降低硬度,提高塑性,改善切削加工与压力加工性能;细化晶粒,改善力学性能,为下一工序做准备;消除冷、热加工所产生的内应力。
正火通常作为锻件、焊接件以及渗碳零件的预先热处理工序。
对于性能要求不高的低碳的和中碳的碳素结构钢及低合金钢件,也可作为最后热处理。
对于一般中、高合金钢,空冷可导致完全或局部淬火,因此不能作为最后热处理工序。
3.3淬火将钢件加热到相变温度Ac3(共析、亚共析钢)或Ac1(过共析钢)以上,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在水、硝盐、油、或者空气中快速冷却。
淬火一般是为了得到高硬度的马氏体组织,有时对某些高合金钢(如不锈钢、耐磨钢)淬火时,则是为了得到单一均匀的奥氏体组织,以提高耐磨性和耐蚀性。
一般用于含碳量大于0.3%的碳钢和合金钢;淬火能充分发挥钢的强度和耐磨性潜力,但同时会造成很大的内应力,降低钢的塑性和冲击韧度,故要进行回火以得到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常规热处理工艺3.4回火(tempering)将淬火后的钢件重新加热到Ac1以下某一温度,经保温后,于空气或油、热水、水中冷却。
目的是降低或消除淬火后的内应力,减少工件的变形和开裂;调整硬度,提高塑性和韧性,获得工作所要求的力学性能;稳定工件尺寸。
通常保持钢在淬火后的高硬度和耐磨性时用低温回火;在保持一定韧度的条件下提高钢的弹性和屈服强度时用中温回火;以保持高的冲击韧度和塑性为主,又有足够的强度时用高温回火;一般钢尽量避免在230~280度、不锈钢在400~450度之间回火,因为这样会产生一次回火脆性。
3.5调质(Quenchedand Tempered)淬火后高温回火称调质,即将钢件加热到比淬火时高10~20度的温度,保温后进行淬火,然后在400~720度的温度下进行回火。
目的是改善切削加工性能,提高加工表面光洁程度;减小淬火时的变形和开裂;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调质不仅可以作为各种较为重要结构的最后热处理,而且还可以作为某些紧密零件的预先热处理,以减少变形。
3.6时效(aging)将钢件加热到80~200度,保温5~20小时或更长时间,然后随炉取出在空气中冷却。
目的是稳定钢件淬火后的组织,减小存放或使用期间的变形;减轻淬火以及磨削加工后的内应力,稳定形状和尺寸。
适用于经淬火后的各钢种;常用于要求形状不再发生变化的紧密工件,如紧密丝杠、测量工具、床身、机箱等。
3.7感应加热表面淬火(Induction Quenching)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时利用感应电流通过工件产生的热效应,使工件表面局部加热,继之快速冷却,以获得马氏体组织的工艺。
操作中将钢件放入感应器中,使钢件表层产生感应电流,在极短的时间内加热到淬火温度,然后喷水冷却。
提高钢件表面硬度、耐磨性及疲劳强度,心部保持韧性状态。
感应加热频率根据热处理及加热深度的要求选择。
频率越高,加热的深度越浅,淬硬层深度也就浅。
频率f与加热深度δ的关系,有如下经验公式:δ=20/f(20°C);δ=500/(800°C)。
式中:f为频率,单位为Hz;δ为加热深度,单位为毫米(mm)。
常用的电流频率有:高频加热:100~500KHz,常用200~300KHz,淬硬层深为0.5~2.5mm,一般用于中小型零件的加热,如小模数齿轮及中小轴类零件等。
中频加热:电流频率为500~10000Hz,常用2500~8000Hz,淬硬层深度2~8毫米,多用于大模数齿轮、直径较大的轴类和冷轧辊等工件的表面淬火。
超音频感应加热处理所用的电流频率一般为20~30千赫,用超音频感应电流对小模数齿轮加热,加热层大致沿齿廓分布,淬火后使用性能较好。
石油机械API SPEC7K转盘及其配件,高中频感应加热淬火主要用于链轮、齿轮、轴径等的处理。
感应加热淬火温度与加热速度和淬火前原始组织有关,一般高频加热淬火温度可比普通加热淬火温度高30°C以上,回火温度根据技术要求(硬度)选择,高硬度一般采用200~240°C低温回火,回火时间可以比调质钢短,最少不少于半小时。
常用感应加热的适用范围频率硬化层深度mm齿轮模数KHz最小适中最大mm35-50 1.0 1.5-23-55-71-6 1.52-34-69-12单齿连续感应加热淬火基本工艺模数材料功率KW电压V电流A机床移动速度m/min冷却介质表面硬度(回火)HRC84525-303703002-2.5水及水溶液40-459-104530-354503502-2.810-124535-40480375 2.8-33.8火焰加热表面淬火(flame quenching)操作方法是,用氧-乙炔混合气体燃烧的火焰,喷射到钢件表面上,快速加热,当达到淬火温度后立即喷水冷却。
提高钢件表面硬度、耐磨性及疲劳强度,心部仍保持韧性状态。
适于中碳钢35、45钢和中碳合金结构钢40Cr及65Mn、灰口铸铁、合金铸铁的火焰表面淬火。
实践中多用乙炔-氧混合气燃烧的火焰喷射快速加热工件,工件表面达到淬火温度后,立即喷水冷却。
淬硬层深度为2~6mm,否则会引起工件表面严重过热及变形开裂。
适用于单件或小批量生产的大型工件和需要局部淬火的工件。
3.9化学热处理(chemical heat treatment)3.9.1渗碳(carburizing)主要分为固体渗碳和液体渗碳,使用的设备和渗碳介质不同。
基本原理将钢件放入渗碳介质炉中,加热至900~950度并保温,使钢件表面获得一定浓度和深度的渗碳层。
借以提高钢件表面硬度、耐磨性及疲劳强度,同时心部仍然保持韧性状态。
用于含碳量0.15%~0.25%的低碳钢和低合金钢制件,一般渗碳层深度为0.5~2.5mm,渗碳后必须进行淬火,使表面得到马氏体,才能实现渗碳的目的。
一般神渗碳温度在930°C左右,渗碳时间依渗层深度和温度等而定,主要用于重负荷齿轮等的表面强化。
3.9.2氮化(nitrding)分固体渗氮、气体氮化和离子氮化几种。
主要利用在500~600度时氮气分解出来的活性氮原子,使钢件表面被氮饱和,行程氮化层,提高钢件表面的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以及抗蚀能力。
多用于含有铝、铬、钼等合金元素的中碳合金结构钢,以及碳钢和铸铁,一般氮化层深度为0.025~0.8mm,其处理温度低,变形小,主要用于低中负荷摩擦付,同时具有一定的抗蚀能力。
3.9.3氮碳共渗(nitrocarburizing)向钢件表面同时渗氮和渗碳。
提高钢件表面的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以及抗蚀能力。
多用于低碳钢、低合金结构钢以及工具钢制件,一般氮化层深0.02~3mm。
氮化后要进行淬火和低温回火。
按金相组织中的不同组织,一般分为低温和中温氮碳共渗,中温氮碳共渗的温度通常在870°C左右。
4.热处理工艺基本原则热处理时,因工件的大小不同,形状不同,材料的化学成分不同,所以在具体热处理过程中,要用不同的加热速度、最高的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这四个要素也称热处理工艺参数。
正确地确定和保握实施好工艺,就能获得预期的效果,并将得到满意的性能。
4.1加热速度一般来说,限制加热速度是为了工件各部分加热更均匀。
加热速度快慢不仅可以影响奥氏体化过程是否完全,还可能导致工件热应力变形破坏。
常规热处理(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一般是在空气炉中进行的,到温之前一般采用全功率加热,根据工件大小、薄厚、变形情况可以采用冷装炉或到温装炉方式加热。
对于大型工件、异形件等存在不利于热处理的设计缺陷的工件,为了避开免在成工件各部温差过大,产生热应力和变形,加热速度需要限制在一定范围的。
例如可以采用控制加热速度、随炉升温、在A1临界点以下阶梯保温的方式加热,然后升至目标加热温度。
表面感应淬火属于快速加热方式,总的加热时间短,通常以秒计算,加热温度比常规淬火温度高,为了防止大型、复杂截面工件(额别是带沟槽、孔等)过快加热导致内外温差大,引起热应力变形和开裂,出了选择适宜感应器、控制冷却外,也可以采用适时调整电流、电压的预热方式,分步加热到规定淬火温度,或在要求较深淬硬层时考虑。
4.2加热温度钢的淬火、正火和退火加热温度与钢种和钢牌号有关。
根据工件截面大小、淬火方式和性能、变形控制要求可以适当调整。
一般碳素钢淬火温度取AC1(或AC3)+30-50°C,合金钢为AC1(或AC3)+50-100°C。
一般正火加热温度为AC3(或Acm)+30-50°C,也可以比淬火温度略高。
回火分高温回火、中温回火和低温回火,一般高温回火温度为500—600度,适用于钢调质。
中温回火为350—500度,主要用于弹簧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