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200.00 KB
- 文档页数:20
1.动物运动的好处:(1)改变自身的空间位置,一方面寻找和掠取食物,迁移到适宜自身生活的栖息场所;(2)另一方面有效地躲避天敌的危害。
2.动物的意义: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繁衍后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动物的栖息环境大体上可以分为水、陆地和空中三大类。
4.像蜗牛、马陆、蛇这样,依靠肌肉收缩或者附肢的运动吧贴近地面的身体退后蹬是整个身体向前前进,这种运动方式称为爬行。
5.猫、狗、大象、马等动物用四肢将身体支撑起来,并通过四肢的交替前伸和后蹬使整个身体向前运动,这种运动方式称为行走。
当行走速度加快时,在某一瞬间四肢都会离开地面,身体腾空,这种运动方式称为奔跑。
6.蝗虫、青蛙、袋鼠、山雀等动物还能依靠后肢的弹跳,使身体腾空运动,这种运动方式叫跳跃。
7.人和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运动系统起着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8.骨分类: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9.长骨的表面覆盖着骨膜,骨膜内有神经和血管,血管为骨组织提供营养物质。
骨干外周部的骨组织致密,称为骨密质;骨干内侧和骺端的骨组织呈蜂窝状,称为骨松质。
长骨管中央的空腔和骨松质的腔隙内容纳着骨髓。
幼年时,骨髓呈红色,称为红骨髓,有造血功能;成年后,骨髓腔内的骨髓被脂肪取代,称为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
在一定条件下,黄骨髓也可以恢复造血功能。
幼年时,骨能够长长和长粗。
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后的修复有关;骺端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
10.骨质中有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
无机盐的主要成分时钙盐,骨质坚硬;有机物主要是骨胶蛋白,使骨具有韧性。
11.成年人的骨中有机物1/3,无机物2/3:;儿童、青少年的骨中有机物大于1/3,骨的弹性大,硬度小,不易骨折,但容易变形;老年人的骨中无机物大于2/3,骨弹性变小,易骨折。
12.骨与骨之间以纤维、软骨活骨组织相连结。
13.关节通常指骨与骨之间能够活动的连结。
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大全在日常过程学习中,是不是经常追着老师要知识点?知识点有时候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知识点总结1第5单元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第15章动物的运动第1节动物的运动方式1.动物的运动方式:水中(游泳为主)、陆地(爬行、行走、奔跑和跳跃)、空中(飞行为主)。
2.动物的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3.动物运动的意义:可以主动出击去获取食物;可以逃避敌害迁徙到适宜的栖息场所;可以完成求偶和交配等。
这些都有利与动物的存活,有利于动物的生殖和繁衍。
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4.人和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其他系统的配合下,运动系统起着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5.骨是一种器官。
分为长骨(管状。
如肱骨、股骨)、短骨(较大颗粒状。
如腕骨)、扁骨(板状。
如胸骨)和不规则骨(不规则。
如脊椎)。
6.长骨的结构:骨膜、骨质(骨松质、骨密质)、骨髓。
7.骨与骨之间能活动的连接叫关节。
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
8.骨由骨连接构成骨骼。
骨骼分为中轴骨(颅骨、椎骨等)和四肢骨(股骨和带骨)。
9.骨骼肌除参与运动外,还有维持人体形态、保护内脏器官、参与呼吸排便、表达情感、维持体温等多种功能。
10.人体运动多是由骨的杠杆运动表现出来的。
第16章动物的行为第1节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11.动物在内外刺激下产生的活动表现叫做动物的行为。
12.动物行为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受遗传物质的控制,这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13.(根据动物行为的发生过程分)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类别先天性行为后天学习行为形成生来就有的本能行为出生后逐渐学习形成的新行为获得途径由体内遗传物质所控制通过条件反射、尝试、顿悟、印随学习而逐渐形成的适应特征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进化趋势无脊椎动物行为的主要方式动物越高等,后天行为越发达,占全部行为的比例也越大第2节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14.(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分)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有:取食行为、领域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指同种生物间)、繁殖行为(包括求偶、交配等)、节律行为、社群行为。
水中: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游泳〔游动〕陆地:主要靠附肢的活动进展运动,爬行、行走、奔驰和跳动爬行:如蜗牛、马陆、蛇〔特点:四肢不能将身体支撑起来〕行走:如猫、够、大象、马。
记住:行走不是人类所特有的运动方式〔能行走也能奔驰〕。
跳动〔特点:后肢较兴旺〕如青蛙,袋鼠,跳蚤等空中:飞行为主,滑翔是省力的运动方式,鼓翼飞行是根本方式。
一般状况下,鸟类在飞行时交替使用鼓翼飞行与滑翔等。
注:飞行不是鸟类特有的运动方式。
★5、骨膜中含有血管、神经以及成骨细胞等,其中血 管为骨供给养分。
骨的生长包括两个方面:长长和长粗。
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 骺端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
6、骨质包括骨密质与骨松质,由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三局部组成。
无机盐的主要成分是钙盐,使骨坚硬;有机物的主要成分是骨胶蛋白,使骨有韧性。
关节软骨 软骨层 长骨的 构造骨松质 骨密质 骨髓腔 骨髓骨膜 血管骨密质:位于骨干外周局部的骨组织,致密坚硬,白色,有较强的抗压力量; 骨松质:位于骨干内侧和骺端的骨组织,呈蜂窝状〔一生容纳红骨髓〕,红色。
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复习提纲第 1 节 动物运动的方式★1、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种族繁衍都有重要意义。
2、动物的栖息环境大体上可分为:水中、陆地和空中三大类,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相适 应的现象。
3、水中动物的介绍有:草履虫,水母,乌贼,青蛙等。
鱼类的前进主要依靠尾部与躯干部的作用〔。
鱼鳍的作用:胸鳍、 腹鳍与平衡有关;尾鳍与方向有关;动力来自于尾部和躯干的摇摆〕4、昆虫一般是两对翅〔飞行〕〔三对足-爬行,有的后肢兴旺如蝗虫、蟋蟀还可以跳动;有的幼虫在水中时还可以游泳〕,第2 节 动物运动的形成★1、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局部组成。
〔神经系统的调整与其他系统的协作〕 ★2、运动系统起着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3、骨的形态有: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章骨。
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复习提纲第1节 动物运动的方式★1、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种族繁衍都有重要意义。
2、动物的栖息环境大体上可分为:水中、陆地和空中三大类,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3、水中动物的介绍有:草履虫,水母,乌贼,青蛙等。
鱼类的前进主要依靠尾部与躯干部的作用。
(鱼鳍的作用:胸鳍、腹鳍与平衡有关;尾鳍与方向有关;动力来自于尾部和躯干的摆动),第2节 动物运动的形成★1、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神经系统的调节与其他系统的配合)★2、运动系统起着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3、骨的形态有: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髓,暂时失去造血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可恢复造血功能;终生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位于骨松质内。
★8、骨的生长包括两个方面:长长和长粗。
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骺端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
9、人体内的钙约有99%以骨盐形式沉积在骨组织内,骨是人体最大的“钙库”。
★10 骨质★11、关节的结构:(结合图形记忆)关节面 关节头 覆盖着一层关节软骨。
关节窝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
关节腔:内有滑液,能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 图注:①关节软骨,②关节腔,③关节囊,④关节头,⑤关节窝,⑥关节面 12、使关节运动灵活的结构特点:关节面上覆盖着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缓冲运动时的震动与减少运动时的摩擦。
关节腔内的滑液可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
13、使关节牢固的结构特点:关节头、关节窝外有由结缔组织组成的关节囊,还有韧带加固。
14、每块骨骼肌是一个器官,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
肌腱:由结缔组织构成,分别附着于相邻的骨上。
肌腹:属于肌肉组织,是骨骼肌收缩的部分,内有血管和神经15、骨骼:人体有206块骨,全身的骨由骨连结构成骨骼,分为中轴骨和附肢骨两大部分。
骨、肋骨和胸椎共同构成胸廓,保护心脏、肺等器官。
髋骨、骶骨和尾骨共同构成骨盆,保护着膀胱和肠等器官,女性的骨盆还可以保护卵巢等器官。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期末知识点总结(打★号的为重点复习内容)第15章 动物的运动第1节 动物运动的方式★1、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种族繁衍都有重要意义。
2、动物的栖息环境大体上可分为:水中、陆地和空中三大类,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3、水中动物的介绍有:草履虫,水母,乌贼,青蛙等。
鱼类的前进主要依靠尾部与躯干部的作用。
(鱼鳍的作用:胸鳍、腹鳍与平衡有关;尾鳍与方向有可以跳跃;有的幼虫在水中时还可以游泳),第2节 动物运动的形成★1、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神经系统的调节与其他系统的配合)★2、运动系统起着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3、骨的形态有: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4、骨的结构: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
★5、骨膜中含有血管、神经以及成骨细胞等,其中血管为骨提供营养。
骨的生长包括两个方面:长长和长粗。
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骺端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
6、骨质包括骨密质与骨松质,由水、无机盐和有机物三部分组成。
无机盐的主要成分是钙盐,使骨坚关节软骨 软骨层 骨松质 骨密质 骨髓腔 骨髓 骨膜 血管 长骨的结构骨质骨髓腔内的红骨髓被脂肪取代,称为黄骨髓,暂时失去造血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可恢复造血功能;终生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位于骨松质内。
★8、骨的生长包括两个方面:长长和长粗。
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骺端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
9、人体内的钙约有99%以骨盐形式沉积在骨组织内,骨是人体最大的“钙库”。
★10★11关节面 关节头 覆盖着一层关节软骨。
关节窝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
关节腔:内有滑液,能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 图注:①关节软骨,②关节腔,③关节囊,④关节头,⑤关节窝,⑥关节面12、使关节运动灵活的结构特点:关节面上覆盖着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缓冲运动时的震动与减少运动时的摩擦。
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一、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1. 生命起源。
- 原始地球条件:高温、强紫外线、闪电、火山喷发等。
- 化学起源说:- 无机小分子(如甲烷、氨、水蒸气等)→有机小分子(如氨基酸、核苷酸等,通过米勒实验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证实了这一过程的可能性)→有机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2. 生物进化。
- 证据。
- 化石: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
不同地层中的化石代表了不同的进化阶段,是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
- 解剖学证据:如同源器官(不同生物的某些器官在基本结构、各部分和生物体的相互关系以及胚胎发育的过程彼此相同,但在外形上有时并不相似,功能上也有差别,如鸟的翼、蝙蝠的翼手、鲸的鳍、马的前肢和人的上肢),说明它们具有共同的祖先。
- 历程。
- 从简单到复杂: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
- 从低等到高等:如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 从水生到陆生:生物的进化逐渐从水中过渡到陆地,如两栖动物是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
- 理论。
-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过度繁殖:生物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大量后代。
- 生存斗争:生物个体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着斗争。
- 遗传和变异: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会出现遗传和变异现象,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 适者生存:在生存斗争中,适应环境的个体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个体被淘汰。
二、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1. 动物的运动。
- 运动系统的组成:由骨、骨连结(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和骨骼肌组成。
- 骨:具有支持、保护和运动等功能。
骨的结构包括骨膜(内有血管、神经和成骨细胞,对骨的生长和再生有重要作用)、骨质(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和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黄骨髓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红骨髓)。
- 关节:由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囊(包绕关节,内外有韧带,使关节牢固)和关节腔(内有滑液,减少摩擦)组成。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归纳一、植物的营养1. 种子结构: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组成,胚是种子最重要的部分。
2. 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水分和氧气,同时还需要适宜的温度。
3. 营养物质包括糖类、蛋白质、脂肪等,胚乳是种子中主要的营养来源。
4. 根系是植物的重要营养器官,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
5. 叶片主要负责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植物所需的化学能,从而制造养分。
二、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1.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2.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组成部分。
3. 组织是由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组成的单元,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等。
4. 器官是由几种组织相互结合而形成的,例如心脏由肌肉组织、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等组成。
5. 个体发育包括从受精卵到成体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三、生物多样性1. 物种多样性: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的物种,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形态和生理特点。
2. 生态系统多样性: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多种多样,例如森林、草原、海洋等。
不同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生态功能。
3. 遗传多样性:每个物种都具有独特的遗传特征,这些遗传特征决定了它们独特的形态和生理特点。
4.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加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 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包括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土壤污染等。
2.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的需求,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3. 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每个人都可以从日常生活做起,例如减少污染、节约能源、植树造林等。
4.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
总的来说,八年级上册的生物知识点主要涉及营养、结构与功能以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这些知识不仅对于学生理解生物世界非常重要,而且对于他们将来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也非常重要。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命活动基础知识1.生物的特征和种属分类:生物是指地球上所有的有机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种属分类是根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遗传特征等进行分类。
2.生物体对生物环境的适应:生物体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可以通过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制来适应环境。
3.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不同的组织与器官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第二单元:细胞和细胞现象1.细胞的发现和细胞理论:17世纪,霍克发明了最早的显微镜,发现了细胞,提出了细胞理论认为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主要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组成,不同的细胞有不同的形态和结构,对应不同的功能。
3.细胞的生物膜运输:细胞膜对物质的渗透和选择性通透性。
第三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1.遗传的基本概念和数控基础:遗传的基本概念包括遗传的特征、表现型和基因型等。
DNA是携带遗传信息的分子,RNA是DNA的合成模板,蛋白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遗传的分子基础和性状的表达:基因决定了个体遗传的性状和表达。
3.生物的遗传规律:孟德尔遗传规律包括隐性遗传和显性遗传,染色体的基因排列等。
第四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1.细胞的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有丝分裂是生殖细胞的分裂过程,无丝分裂是体细胞的分裂过程。
2.遗传变异与进化:遗传变异是物种进化的基础,物种进化是物种在环境中适应和生存的结果。
3.生物的分类和物种的多样性:生物体根据形态、生理和生态特点进行分类,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多样,分布广泛。
第五单元:植物生长调节1.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植物生长有节律,生长节律是由内部激素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共同调节的。
2.植物的生长调节: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受到内部生长调节物质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如光照、温度和水分的影响。
3.植物的繁殖:植物的繁殖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有性繁殖是通过花粉和卵细胞的结合来进行。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及概念图第15章 动物的运动一、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繁衍后代都有重要意义。
动物的生活环境大体上可分为: 水、陆地和空中三大类。
: 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游泳水中动物有:草履虫,水母,乌贼,青蛙等。
鱼类的前进主要依靠尾鳍与尾部的摆动。
:爬行、行走、奔跑和跳跃注意:行走不是人类所特有的运动方式〔能行走就能奔跑〕。
: 飞行,注: 飞行不是鸟类特有的运动方式。
鸟类飞行的方式: 鼓翼飞行鸟类在飞行时常常是鼓翼飞行与滑翔交替〔省力的方式〕进行二、动物运动的形成: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局部组成。
骨和骨连结构成了骨骼,也可以说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构成。
运动系统起着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1.骨:运动中起杠杆作用〔1〕骨的种类:按形状分为长骨:股骨和肱骨;短骨:腕骨;扁骨:肩胛骨和肋骨;不规那么骨:椎骨。
〔2〕骨的结构:骨膜:血管为骨组织提供营养物质。
神经起调节作用。
骨膜内层有成骨细胞会不断产生新的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后的修复有关。
骨密质:骨干外周的骨组织致密骨质:骨松质:骨干内侧和骺端的骨组织呈蜂窝状 骨髓:骨干中央的空腔〔骨髓腔〕和骨松质的腔隙内容纳着骨髓,骨髓有两种::幼年时都是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骨松质的腔隙内始终保存红骨髓。
:成年时骨干中央的腔隙内〔骨髓腔〕的骨髓被脂肪取代转化为黄骨髓,长长:与骺端软骨层的细胞有关〔3〕骨的生长 长粗:与骨膜内的成骨细胞有关②人的不同时期骨的成分和特性的变化:〔2〕关节:运动中起支点的作用①关节的结构: (结合图形记忆)关节头外表覆盖着一层关节软骨。
关节窝②关节的特性:强调结构与特性相适应灵活性:A.关节面上覆盖一层关节软骨可减轻震荡和摩擦B.关节腔内有滑液可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牢固性:A.关节头陷入关节窝内B.关节囊包绕关节C.关节周围及关节腔内有韧带加固关节头从关节窝滑脱出来就是脱臼3.骨骼:全身的骨〔206块〕由骨连结构成骨骼,分为中轴骨和附肢骨。
八年级上册生物北师大版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上册生物(北师大版)主要涵盖了细胞、组织和器官、遗传与进化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一、细胞1.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细胞质包括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2.细胞的功能: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具有营养摄取、代谢、生长和繁殖等功能。
3.细胞的分类:根据有无细胞核,细胞可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根据细胞形态和功能,细胞可分为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
4.细胞的代谢:细胞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转化为能量,并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5.细胞的分裂:细胞的增殖和繁殖依靠细胞分裂,包括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两种类型。
二、组织和器官1.组织的分类:动植物体内由相同或类似细胞组成的集合称为组织,常见的组织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等。
2.器官的组成:多个组织构成的结构称为器官,不同器官之间通过血管、神经等连接在一起,形成器官系统。
3.器官系统:人体有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等多个器官系统。
4.器官的协调:器官之间通过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进行信息传递和协调,保持机体的稳态。
三、遗传与进化1.遗传基因:生物的遗传特征由基因决定,基因是DNA的片段,位于染色体上。
2.DNA的复制:细胞分裂时,DNA会复制自身,确保新细胞得到完整的遗传信息。
3.遗传的规律:孟德尔遗传定律包括显性和隐性遗传、基因的分离和再组合等。
4.遗传工程: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将外源基因导入目标生物体中,实现对生物特征的改造。
5.进化论:进化论认为生物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变异和适应环境的选择,从而产生新的物种。
以上是八年级上册生物(北师大版)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了解到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组织和器官的组成和协调以及遗传与进化的基本原理。
这些知识不仅有助于我们对生命科学的理解,也为我们深入探索生命的奥秘提供了基础。
1、动物的运动方式: 水中运动的主要方式是游泳;陆地运动方式: 爬行、行走、奔跑、跳跃.空中运动基本方式: 飞行动物运动的意义: 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表现出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动物通过运动可以主动出击去获取食物;可以逃避敌害和迁徙到适宜的栖息场所;还可以完成求偶和交配等;这些都有利于动物的存活;有利于生殖和2.运动系统繁衍种族.…(3)骨: 是一种器官;根据形态可以分为: 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骨质: 骨密质(致密而坚硬;主要分布在骨骺;骨干的内侧)骨松质(疏松;主要分布在骨干外周)骨膜: 有神经、血管(为骨提供营养);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骨髓: 骨干: 幼年(红骨髓;有造血功能)成年(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骨密质(外): 致密而坚硬;抗压、抗扭曲力强总之骨髓: 幼年时骨髓腔与骨松质内的骨髓都为红骨髓;有造血功能;成年后;骨髓腔内的红骨髓被脂肪取代;称为黄骨髓;暂时性失去造血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可恢复造血功能;终生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位于骨松质内.【骨的生长包括两个方面: 长长和长粗.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骺端软骨层的细胞与骨中;有机物多于1/3;则这种骨的弹性大;硬度小;老年人的骨中无机物多于2/3;则这种骨的硬|(7)关节的基本结构:(8)骨骼: 由骨与骨连结构成;例如: 手骨、头颅、胸廓、骨盆等((10) 骨骼肌是一种器官;人的骨骼肌可以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四肢肌骨骼肌 肌腱: 结缔组织;分别附于相邻的骨上肌腹: 肌肉组织;骨骼肌收缩的部分躯体运动的形成是由骨、关节、骨骼肌组成;其中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的形成 .骨骼肌收缩 时;牵引骨绕着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运动;这一过程是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完成.能量来自于肌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11)一个运动通常是由多块骨骼肌协调完成的.。
记住特例: 一般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但手臂提重物时;后天学习行为: 后天学习形成学习是指动物借助个体生活经验和经历;使自身行为发生的适应性变化的过程. 动物行为的意义: 动物个各种行为可以使动物对环境的改变做出有利于生存的反应.2、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分为: 取食行为、领域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 社群行为(注意: 攻击行为与防御行为的本质区别为: 是否为同种动物.?{记住: 动物行为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的延续.特别记住社群行为(判断动物群体是否是一个社群: 群体中是否有首领;群 3、动物行为的研究: 观察法可以没有实验;但实验法离不开观察;实验法以观察法为基础 .而且两种方法的区别在于有没有对所研究的动物产生影响(观察法没有;实验法有)劳伦斯被称为“现代动物行为学之父” 第17章: 生物圈中的动物知识要点1、 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同时促进了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生产者: 绿色植物 ;分解者: 腐生性微生物(4、我国特产的珍惜动物: 大熊猫、扭角羚、褐马鸡、扬子鳄(爬行动物)5、保护动物的多样性要在遗传物质、物种和生态环境三个层次上制定保护战略和采取保护措施.动物多样性保护: 就地保护、易地保护、法制教育和管理.其中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而就地保护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卧龙—大熊 猫、王朗—金丝猴、洋县—朱鹮、斑头雁、棕头鸥—青海湖) 易地保护是补充措施. 第 18 章: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知识要点 1.在生物圈中;凡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统称为微生物2.微生物的种类:单细胞生物(细菌、酵母菌、蓝藻等)多细胞生物(霉菌、大型真菌等)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病毒、类病毒、朊病毒) 3.微生物数量多、分布广的原因:代谢类型多;代谢强度高;繁殖速度极快|4.微生物代谢的类型:异养 自养腐生 分解者 寄生 消费者 生产者5.腐生:一些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枯枝落叶、动物尸体等中的有机物;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这种营养方式称为腐生.腐生性微生物能将复杂的有机物分 境;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腐生性微生 的物质循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6.寄生:一些细菌、真菌和所有的病寄生的区别)7.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固氮作用8.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酵母菌: 酿酒(无氧产生酒精)、制作面包(有氧产生二氧化碳)乳酸菌: 制酸奶(无氧产生乳酸)、制作泡菜的原理: 利用乳酸菌进行发酵(无氧条件下).抗生素: 由真菌和放丝菌产生的;能杀死细菌的物质.(例如: 青霉素由青霉分泌)第 6 单元: 生命的延续第 19 章: 人的生殖系统知识要点 1.生殖是指生物产生后代和繁衍种族的过程;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生命现象.生物体的体积增大、体重增加的变化;就 ...............................发育 .3.胚胎在子宫内的发育时间为 280d 左右;这个过程称为妊娠(怀孕).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各种养料和氧气.人的发育是从受精卵分裂开始的,;胚胎发育初期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卵黄.胚胎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内获得养料和氧气;并出废…宽大、乳腺发达、声调较高).月经与遗精的出现标志着具有了生殖能力.计划生育的基本要求: 晚婚、晚育、少生、优生.4、变态: 动物在从幼虫到成虫的发育过程中;幼虫的形态、生理、习性等发生一系列显着的变化;称为变态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相比多了一个什么阶段(答: 多了一个蛹)5.青蛙发育的过程:、青蛙和其他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是: 卵生;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雌雄蛙抱对行为的意义: 刺激雌蛙释放卵细胞;雄蛙释放精子;提高受精率6.鸟类的生殖发育特点:卵生;体内受精,体外发育(主要).鸟卵(已受精)的结构中;胚盘: 发育成雏鸡卵黄: 为胚胎的发育提供营养(气室: 提供氧气卵壳、外壳膜、内壳膜: 保护、防止水分蒸发7.有性生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特点: 后代具有较强的生活力和变异性.无性生殖: 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特点: 产生子代个体数量多;繁殖速度快、后代能保持母体的遗传性状;:不足: 后代生活力会下降.无性生殖的类型: 营养生殖、分裂生殖、出芽生殖、孢子生殖8.植物的生殖: 1.种子繁殖(有性繁殖)2.营养繁殖: 扦插、嫁接(接穗和砧木)、压条(无性繁殖)3.组织培养: (原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9.▲ 低等动物、低等植物、微生物的无性生殖:①分裂生殖: 如细菌、蓝藻、变形虫、眼虫等.②出芽生殖: 如水螅、酵母菌等. ) ③孢子生殖: 如根霉、青霉、曲霉等霉菌第 20 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知识要点一、遗传和变异现象遗传: 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举例 : 种瓜得瓜变异: 是指子代和亲代个体间的差异.举例 : 一猪生九子;一窝十个相1 生物的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征、行为方式..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如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二、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基因是控制生物的性状基本单位.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生物遗传下来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1. 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 DNA 片段.2.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3. 染色体 :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4. 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 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单存在的;即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 2 倍 三、 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 1. 在体细胞中;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位于成对的染色体相同的位置上;称为等位基因;包括显性基因(起主导地位;会掩盖另一基因的作用;控制显性性状;用大写字母表示)和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用小写字母表示)Aa.基因型: 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如 AA、Aa 和 aa.(注意: 只有两个隐性基因组成的基因型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 dd)2. .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表现型: 双眼皮基因型: Aa配子: A/ a 双眼皮A aA /a后代: AA Aa Aa aa四、人的性别遗传和遗传病1. 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 23 对染色体. (男:22 对+XY 女:22 对+XX)2. 其中 22 对男女都一样;叫常染色体;有一对男女不一样;叫性染色体. 男性为 XY;女性为 XX.男性精子分两种: 22 条+X 和 22 条+Y;女性卵细胞: 22 条+X3. 生男生女取决于卵细胞同哪种精子结合;卵细胞与 X 精子结合则生女;卵细胞与 Y 精子结合则生男.生男生女机会均等;各占50%.4. 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5. 常见遗传病:白化病、红绿色盲、血友病6、预防遗传病有效措施: 禁止近亲结婚区分: 直系和旁系血亲五、生物的变异: 性状表现是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生物体的性状表现是遗传物质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一对黄种人的兄弟;弟弟常在室内工作而肤色较白;而哥哥常在室外工作而肤色较黑.生物变异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性状的差异);包括:①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的改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注意: 对于动物来说;只有生殖细胞(系统)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才有可能遗传给后代.(杂交育种、太空育种)② 不可遗传的变异——环境条件的影响(环境条件直接作用于新陈代谢过程的结果);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如上例的变异.雌雄蛙抱对行为的意义: 刺激雌蛙释放卵细胞;雄蛙释放精子;提高受精率6.鸟类的生殖发育特点:卵生;体内受精,体外发育(主要).鸟卵(已受精)的结构中;胚盘: 发育成雏鸡卵黄: 为胚胎的发育提供营养(气室: 提供氧气卵壳、外壳膜、内壳膜: 保护、防止水分蒸发7.有性生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特点: 后代具有较强的生活力和变异性.无性生殖: 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特点: 产生子代个体数量多;繁殖速度快、后代能保持母体的遗传性状;:不足: 后代生活力会下降.无性生殖的类型: 营养生殖、分裂生殖、出芽生殖、孢子生殖8.植物的生殖: 1.种子繁殖(有性繁殖)2.营养繁殖: 扦插、嫁接(接穗和砧木)、压条(无性繁殖)3.组织培养: (原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9.▲ 低等动物、低等植物、微生物的无性生殖:①分裂生殖: 如细菌、蓝藻、变形虫、眼虫等.②出芽生殖: 如水螅、酵母菌等. ) ③孢子生殖: 如根霉、青霉、曲霉等霉菌第 20 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知识要点一、遗传和变异现象遗传: 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举例 : 种瓜得瓜变异: 是指子代和亲代个体间的差异.举例 : 一猪生九子;一窝十个相1 生物的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征、行为方式..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如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二、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基因是控制生物的性状基本单位.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生物遗传下来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1. 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 DNA 片段.2.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3. 染色体 :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4. 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 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单存在的;即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 2 倍 三、 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 1. 在体细胞中;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位于成对的染色体相同的位置上;称为等位基因;包括显性基因(起主导地位;会掩盖另一基因的作用;控制显性性状;用大写字母表示)和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用小写字母表示)Aa.基因型: 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如 AA、Aa 和 aa.(注意: 只有两个隐性基因组成的基因型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 dd)2. .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表现型: 双眼皮基因型: Aa配子: A/ a 双眼皮A aA /a后代: AA Aa Aa aa四、人的性别遗传和遗传病1. 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 23 对染色体. (男:22 对+XY 女:22 对+XX)2. 其中 22 对男女都一样;叫常染色体;有一对男女不一样;叫性染色体. 男性为 XY;女性为 XX.男性精子分两种: 22 条+X 和 22 条+Y;女性卵细胞: 22 条+X3. 生男生女取决于卵细胞同哪种精子结合;卵细胞与 X 精子结合则生女;卵细胞与 Y 精子结合则生男.生男生女机会均等;各占50%.4. 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5. 常见遗传病:白化病、红绿色盲、血友病6、预防遗传病有效措施: 禁止近亲结婚区分: 直系和旁系血亲五、生物的变异: 性状表现是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生物体的性状表现是遗传物质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一对黄种人的兄弟;弟弟常在室内工作而肤色较白;而哥哥常在室外工作而肤色较黑.生物变异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性状的差异);包括:①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的改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注意: 对于动物来说;只有生殖细胞(系统)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才有可能遗传给后代.(杂交育种、太空育种)② 不可遗传的变异——环境条件的影响(环境条件直接作用于新陈代谢过程的结果);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如上例的变异.。
生物知识点八年级上册北师大总结生物知识点八年级上册1一、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1、水螅是典型的腔肠动物,这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流缓慢的淡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2个胚层构成;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2、涡虫是典型的扁形动物,这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3、血吸虫和猪肉绦虫是比较常见的人体寄生虫。
二、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1、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里,靠吸食小肠中半消化的食糜生活。
它的身体呈圆柱形,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体表包裹着一层密不透水的角质层,起保护作用;消化管的结构简单,肠仅由一层细胞组成,可消化小肠中的食糜,生殖器官特别发达,生殖能力强;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只能靠身体的弯曲和伸展缓慢地蠕动。
2、蚯蚓的身体呈长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蚯蚓身体的前部有几个体节界限不明显;蚯蚓的体壁有发达的肌肉,肌肉与刚毛配合可以完成运动,肠壁也有发达的肌肉,肠可以蠕动,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体壁可以分泌黏液,使体表保持湿润,体壁内密布毛细血管,氧气可溶于体表的黏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3、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细长,呈圆柱形,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钩虫、蛔虫、饶虫都是常见的线形动物。
4、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常见的环节动物有蚯蚓、沙蚕、蛭。
三、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1、目前已命名的软体动物有10万种以上,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
软体动物壳内柔软的身体表面包裹着犹如外套一般的肉质膜,称为外套膜,贝壳就是由外套膜分泌物质形成的物质形成的。
双壳类动物可以用足缓慢地运动,利用鳃与水流进行气体交换。
2、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目前已命名的种类有120万种以上,占所有已知动物种类的80%以上。
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3、蝗虫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
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复习提纲(打★号的为重点复习内容)第15章 动物的运动第1节 动物运动的方式★1、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种族繁衍都有重要意义。
2、动物的栖息环境大体上可分为:水中、陆地和空中三大类,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3、水中动物的介绍有:草履虫,水母,乌贼,青蛙等。
鱼类的前进主要依靠尾部与躯干部的作用。
(鱼时还可以游泳),第2节 动物运动的形成★1、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神经系统的调节与其他系统的配合)★2、运动系统起着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3、骨的形态有: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取代,称为黄骨髓,暂时失去造血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可恢复造血功能;终生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位于骨松质内。
★8、骨的生长包括两个方面:长长和长粗。
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骺端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
9、人体内的钙约有99%以骨盐形式沉积在骨组织内,骨是人体最大的“钙库”。
★10 骨质★11关节面关节头 覆盖着一层关节软骨。
关节窝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
关节腔:内有滑液,能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 图注:①关节软骨,②关节腔,③关节囊,④关节头,⑤关节窝,⑥关节面12、使关节运动灵活的结构特点:关节面上覆盖着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缓冲运动时的震动与减少运动时的摩擦。
关节腔内的滑液可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
13、使关节牢固的结构特点:关节头、关节窝外有由结缔组织组成的关节囊,还有韧带加固。
14、每块骨骼肌是一个器官,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
肌腱:由结缔组织构成,分别附着于相邻的骨上。
肌腹:属于肌肉组织,是骨骼肌收缩的部分,内有血管和神经15、骨骼:人体有206块骨,全身的骨由骨连结构成骨骼,分为中轴骨和附肢骨两大部分。
骨、肋骨和胸椎共同构成胸廓,保护心脏、肺等器官。
髋骨、骶骨和尾骨共同构成骨盆,保护着膀胱和肠等器官,女性的骨盆还可以保护卵巢等器官。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知识点总结1一、生物的基本概念1.生物:指具有生命活动的个体,包括动植物、微生物等。
2.生命活动:包括营养、运动、代谢、生长、繁殖等活动。
3.组成生物的元素:主要包括碳、氢、氧、氮、磷、硫等。
二、生物的组成和结构1.细胞:生物的基本单位,包括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2.细胞器官:细胞中的功能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3.组织:相同或类似结构和功能的细胞组合而成,如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等。
三、生物的基本特征1.细胞理论:所有生物由细胞构成,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
2.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自养生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通过合成有机物质维持生命活动;异养生物则需要从外界摄取有机物来维持生命活动。
3.生物的分类:生物根据其形态、结构、功能等进行科学分类,常用的生物分类有五界分类、动植物分类等。
4.生物的发育过程:生物从受精卵经过胚胎期、幼体期、成体期等阶段发育成熟。
四、细胞理论1.细胞的种类: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2.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3.细胞的功能:细胞进行营养摄取、运输、排泄、合成等生命活动。
4.细胞的分裂:细胞的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用于细胞的增殖和繁殖。
五、生命活动1.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2.呼吸作用: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利用有机物质和氧气进行能量产生。
3.消化作用:生物通过消化作用将外界的有机物转化为细胞内部可利用的物质。
4.循环作用:包括植物的水分和养分运输,以及动物的血液循环等。
5.排泄作用:生物通过排泄作用将体内的废物排出体外。
6.生殖作用:生物通过生殖作用进行繁殖,可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综上所述,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主要涵盖了生物的基本概念、生物的组成和结构、生物的基本特征、细胞理论以及生命活动等内容。
通过本册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生物的基本知识,为深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基础。
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复习提纲(打★号的为重点复习内容)第15章 动物的运动第1节 动物运动的方式★1、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种族繁衍都有重要意义。
2、动物的栖息环境大体上可分为:水中、陆地和空中三大类,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3、水中动物的介绍有:草履虫,水母,乌贼,青蛙等。
鱼类的前进主要依靠尾部与躯干部的作用。
(鱼鳍的作用:胸鳍、腹鳍与平衡有关;尾鳍与方向有关;动力来自于尾部和躯干的摆动)4、昆虫一般是两对翅(飞行)(三对足-爬行,有的后肢发达如蝗虫、蟋蟀还可以跳跃;有的幼虫在水中时还可以游泳),第2节 动物运动的形成★1、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神经系统的调节与其他系统的配合) ★2、运动系统起着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3、骨的形态有: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4、骨的结构: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
★5、骨膜中含有血管、神经以及成骨细胞等,其中血管为骨提供营养。
关节软骨 软骨层 骨松质 骨密质 骨髓腔 骨髓长骨的结构 骨质骨的生长包括两个方面:长长和长粗。
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骺端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
6、骨质包括骨密质与骨松质,由水、无机盐和有机物三部分组成。
无机盐的主要成分是钙盐,使骨坚硬;有机物的主要成分是骨胶蛋白,使骨有韧性。
7、骨髓: 幼年时骨髓腔与骨松质内的骨髓都为红骨髓,有造血功能;成年后骨髓腔内的红骨髓被脂肪取代,称为黄骨髓,暂时失去造血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可恢复造血功能;终生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位于骨松质内。
★8、骨的生长包括两个方面:长长和长粗。
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骺端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
9、人体内的钙约有99%以骨盐形式沉积在骨组织内,骨是人体最大的“钙库”。
★10、骨的成分和特性★11、关节的结构:(结合图形记忆)关节面 关节头 覆盖着一层关节软骨。
关节窝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
关节腔:内有滑液,能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 图注:①关节软骨,②关节腔,③关节囊,④关节头,⑤关节窝,⑥关节面 ① ② ③ 关节的结构 ④ ⑤ ⑥12、使关节运动灵活的结构特点:关节面上覆盖着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缓冲运动时的震动与减少运动时的摩擦。
关节腔内的滑液可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
13、使关节牢固的结构特点:关节头、关节窝外有由结缔组织组成的关节囊,还有韧带加固。
14、每块骨骼肌是一个器官,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
肌腱:由结缔组织构成,分别附着于相邻的骨上。
肌腹:属于肌肉组织,是骨骼肌收缩的部分,内有血管和神经15、骨骼:人体有206块骨,全身的骨由骨连结构成骨骼,分为中轴骨和附肢骨两大部分。
骨、肋骨和胸椎共同构成胸廓,保护心脏、肺等器官。
髋骨、骶骨和尾骨共同构成骨盆,保护着膀胱和肠等器官,女性的骨盆还可以保护卵巢等器官。
★16、躯体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的。
骨骼肌收缩时,牵引骨绕着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运动,这一过程是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完成。
骨骼肌大多附着于关节周围,一个运动通常是由多块骨骼肌协调完成的。
其中屈肘与伸肘都是在两组以上肌群协调下完成。
17、运动所需消耗的能量来自于肌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第16章动物的行为第1节先天性行为与后天学习行为★1、动物的行为:动物体在内外刺激下所产生的活动表现。
如动物的运动、鸣叫、身体姿态或颜色的变化。
动物的行为受神经系统与激素的调节,受遗传物质的控制,这是在漫长的进化(自然选择)中逐渐形成。
★2、动物行为从获得的途径上分为:先天性行为(不依赖生活经验)和后天学习行为(借助经验经历)。
先天性行为又称本能行为,是生来就有的,通过遗传、自然进化而来,如:蜜蜂跳舞、酿蜜、蜘蛛结网、母鸡营巢孵卵、昆虫的趋光趋热行为、动物的抚育行为。
后天学习行为则是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行为,如:小狗算加法。
学习行为更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
(能判断或举例)3、最简单的学习行为是一种习惯化(乌鸦见到稻草人前后行为的变化)。
第2节动物学习的主要类型1、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等。
(懂得举例和分辨)2、判断群体的行为是否是社群行为,就看它的行为是否为群体服务,如工蜂的“群起而攻之”从个体上来说是一种防御行为,从群体上来看,是一种社群行为,还有工蜂的觅食行为也是一样的情形。
第3节动物行为的研究★1、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和实验法。
(懂得分辨)2、要明白做一些实验验证某一问题时的步骤:提出问题(假设)------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作记录------通过分析实验现象,经过推理总结作出结论。
那么为了减少偶然性,一般要设置一个对照组。
3、动物行为研究案例:4、观察法与实验法的本质区别:是否对研究对象(动物)施加外界影响。
联系:实验法是以观察法为基础,离不开观察法。
★5、动物在内外刺激下产生的活动表现叫做动物的行为。
第17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第1节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生态系统中包括的生物部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角色,其中生产者和分解者是必要的,绝对不能少的。
生产者——能自己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生物,如绿色植物(主要)。
消费者——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主要是动物。
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给环境促进物质循环,如细菌和真菌。
2、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2)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3)对环境有好的也有坏的影响,如能促进植物繁殖和分布。
3、动物可分为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三大类。
★4、食物链——将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关系表示出来的链状结构。
〔书写时要注意的问题:A、食物链的书写一定要从生产者开始写,如羊→狼就不是一条食物链,因为没有从生产者开始写,正确的应是草→羊→狼。
B、注意箭头指向吃的一方,如狼吃羊,那狼是吃的一方,羊是被吃的一方,所以箭头指向狼。
C、食物链中没有分解者。
D、食物链中越后的生物,数量越少。
〕5、生态平衡——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例总是会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第2节我国的动物资源1、我国珍贵的国家一级动物:大熊猫、扭角羚、褐马鸡、扬子鳄2、我国动物资源面临的威胁:(1)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2)掠夺式的开发利用;(3)环境污染;(4)外来物种的影响。
第3节我国动物资源的保护★1、动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方面。
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基础,保护动物多样性就要从遗传物质、物种和生态环境三个层次上进行。
★2、动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包括:就地保护、易地保护、法制教育和管理5、我国已公布的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
第18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第1节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的统称。
★2、微生物的特征:个体小,结构简单,分布广,种类多,生长繁殖速度快,营养方式多样。
微生物的种类:单细胞微生物(细菌、支原体、酵母菌、蓝藻等)、多细胞微生物(霉菌、大型真菌等)、无细胞结构微生物(病毒、类病毒、朊病毒)。
第2节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1、酶母菌——在无氧的情况下可将有机物分解成酒精,所以可用于酿酒;同时也能在分解有机物时产生二氧化碳,用于发酵面包。
2、乳酸菌——在无氧的情况下能将有机物分解成乳酸,用于制酸奶和泡菜。
3、醋酸菌——酿醋曲霉——制作酱和酱油青霉——制青霉素放线菌——制抗生素4、微生物能使人生病,主要方法有两个:1、寄生,产生致病物质,使寄主感染2、不寄生,但产生毒素随食物进入人体,使人得病。
第19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1节 人的生殖和发育★1、人的生殖系统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卵巢-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女性 是男性最主要的生殖器官 最主要生殖器官 附睾-贮存和输送精子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 阴囊-保护睾丸和附睾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精囊腺-分泌粘液 阴道-精子进入和胎儿产出的通道前列腺-分泌粘液输精管-输送精子阴茎-排精和排尿★2、受精及胚胎发育卵巢排出卵细胞→受精卵→胚胎→胚胎→胚胎→胎儿→新生儿精液(内含精子)〔注:1、新生命的发育从受精卵开始算起。
2、怀孕是从胚胎植入子宫内膜开始算起,时间为280天左右。
〕3、营养获得:植入子宫内膜前——靠卵细胞中的卵黄提供。
植入子宫内膜后——靠胎盘和脐带从母体中获得。
胎盘——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
脐带——输送物质。
羊水——缓冲胎儿所受的压力。
4、人体发育的分期体内发育-从受精卵发育到成熟的胎儿。
体外发育-从婴儿出生发育到个体成熟。
人的体外发育可分为婴儿期、幼儿前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10-20岁)★5、青春期发育特点:(1)身高和体重突增(2)神经系统、心脏、肺等器官的功能明显增强(3)性器官迅速发育,出现了遗精和月经6、计划生育的目标: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
可通过节育和避孕来达到控制生育的目的。
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男性生殖系统 女性生殖系统第2节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1、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变态发育(昆虫)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1)完全变态发育——如果昆虫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而且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显著的不同,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发育。
如家蚕、蜜蜂、蝇、蚊、蝶、蛾等。
(2)不完全变态发育——有些昆虫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而且若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相似,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发育。
如蝗虫、蟑螂、蟋蟀、蝉等。
【幼虫发育过程中,当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长大时,就会脱掉原来的外骨骼,这叫做蜕皮。
如:在发育过程中,家蚕要蜕皮4次;蝗虫要蜕皮5次。
】【①在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中,中间没有蛹期;而且由卵孵出的幼虫,形态很像成虫,只是体小无翅,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这样的幼虫叫做若虫。
如蝗虫的若虫,没有翅,能够跳跃,叫做跳蝻。
②蝗虫在三龄以后(即第三次蜕皮以后),翅芽显著;五龄以后,发育成能飞的成虫。
也就是说,三龄以前的跳蝻翅未长成,活动范围小,密集,因此,灭蝗应抓紧消灭三龄以前(即第三次蜕皮以前)的跳蝻。
】2、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青蛙的生殖和发育:(1)雄蛙有鸣囊(是发声的共鸣器),能够鸣叫(属于动物的繁殖行为),是为了招引雌蛙。
然后雌雄蛙抱对,各自将卵细胞和精子排入水中,在水中卵细胞和精子相遇完成受精作用,[体内受精一般是指受精作用发生在动物的母体内。
]【雌雄蛙抱对的意义是:刺激雌蛙和雄蛙同时分别将卵细胞和精子排入水中,增加了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机会,提高了受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