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的基因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3.13 MB
- 文档页数:63
可治性罕见病—血友病一、疾病概述血友病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由于编码凝血因子的基因异常而导致凝血因子FⅧ或FⅧ生成障碍,表现为自发性出血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
其中凝血因子Ⅷ(FⅧ)缺乏为血友病A(hemophilia A,HA);凝血因子Ⅷ(FⅧ)缺乏为血友病B(hemophilia B,HB)。
通常女性携带,男性发病。
人类Ⅷ因子基因定位于Xq28,基因跨度超186 kb,由26个外显子(占9 kb)及25个内含子(占177 kb)组成,编码2351个氨基酸,已发现缺失型(包括错义、无义及移码突变等)共46种以上[1]。
血友病B也呈x连锁隐性遗传,但血友病B有明显家族史者少,故此基因似有高度的自发性突变率。
人类Ⅷ因子基因定位于Xq27 11,基因总长度34 kb左右,由8个外显子组成。
已鉴定出的突变100种之多(部分缺失及全缺失者30种,其余为各种类型点突变)[2]。
1986-1989年在全国24省市的37个地区所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血友病患病率为2. 73/10万,与欧美相比较低[3]。
二、临床特征血友病患儿绝大多数为男性,临床特点是延迟、持续而缓慢的渗血,出血频度与部位取决于患儿体内的凝血因子水平。
血友病的出血在各个部位都有可能发生,以膝、踝、肘和肩等大关节出血最为常见,肌肉出血次,内脏出血少见,但病情常较重。
除颅内出血外,出血引起的突然死亡并不多见,但年幼儿可因失血性休克致死[4]。
患儿首次出血常为学步前皮肤、软组织青斑、皮下血肿;走路后关节、肌肉出血开始发生,若此时无有效替代治疗,关节出血常反复发生并在学龄期后逐步形成血友病性关节病,不仅致残而且影响患儿就学及参与活动,影响其心理发育。
上述疾病演变过程常为重型患儿特点,但在没有及时接受替代治疗的中型患儿中也常见。
血友病A和血友病B的临床表现相似,确诊及两者的鉴别主要依赖实验室检查。
三、诊断血友病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在血友病的诊断中实验室检查尤为重要[5]。
同时存在血友病A及血友病B患者家系的基因诊断陆晔玲;丁秋兰;戴菁;谢炳寿;王明山;奚晓东;王鸿利;王学锋【期刊名称】《诊断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0()5【摘要】目的:对1个同时存在血友病A(HA)及血友病B(HB)患者的家系进行分子发病机制研究,并对家系女性成员进行携带者检测。
方法:采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凝血因子Ⅷ(FⅧ)活性(FⅧ:C)、FⅨ活性(FⅨ:C)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等测定进行HA及HB表型诊断;用长链聚合酶链反应(LD-PCR)进行F8基因内含子22倒位检测,2组序列特异的PCR对F8基因内含子1倒位进行检测;采用直接核苷酸测序法对F9基因各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检测,联合F9基因相关的6个微卫星位点(DXS8094、DXS1211、DXS1192、DXS102、DXS1227及DXS8013)进行家系遗传连锁分析。
结果:先证者1是由F8基因内含子22倒位引起的HA。
先证者2是由F9基因突变nt32772A→T突变(p.Ser365Cys,GI:22385320)引起的HB,其突变基因遗传自其母亲,来源于先证者2外公的X染色体,其外公为该突变的体细胞和生殖细胞嵌合体,其阿姨口腔细胞DNA未检出该突变。
结论:该家系2名先证者的基因诊断结果与表型诊断相符。
单碱基延伸法可用于突变嵌合率的检测,并为血友病散发家系的突变来源提供可靠的信息。
【总页数】6页(P443-448)【关键词】血友病A;血友病B;嵌合体;基因诊断【作者】陆晔玲;丁秋兰;戴菁;谢炳寿;王明山;奚晓东;王鸿利;王学锋【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临床输血科;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温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临床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临床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54.1【相关文献】1.两个特殊血友病A患者家系的基因诊断 [J], 王学锋;戴菁;傅启华;方怡;武文漫;丁秋兰;樊绮诗;王鸿利2.应用两种方法对血友病B家系进行产前基因诊断 [J], 王莉;廖世秀;王应太;姚丰;王涛;康冰3.3个血友病B家系患者与携带者的基因诊断 [J], 蒋雪雯;韦红英;刘壮4.甲型血友病家系的F8基因检测及产前基因诊断 [J], 高云鸽;程天一;赵淑慧;陈必良;杨红;宋婷婷;黎昱;金鑫;张建芳;徐盈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友病的诊断标准血友病,又称为血友病症,是一种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主要是由于凝血因子Ⅷ或Ⅸ的缺乏或功能异常而导致的。
血友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对血友病的准确诊断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血友病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和患者了解如何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首先,血友病的诊断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应该询问其家族史,特别是是否有血友病或其他出血性疾病的家族史。
此外,还需要了解患者的出血症状、出血部位、出血持续时间等情况。
在体格检查中,医生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皮肤、黏膜等部位是否存在淤血、瘀斑等出血表现。
其次,实验室检查是血友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规实验室检查包括凝血功能检查、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凝血因子抗原测定等。
凝血功能检查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等指标,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和凝血因子抗原测定则可以帮助确定凝血因子Ⅷ或Ⅸ的水平,从而进行血友病的分型。
最后,分子遗传学检查是确诊血友病的金标准。
通过分子遗传学检查可以明确患者的凝血因子基因突变情况,从而确定血友病的遗传类型和突变位点。
这对于家族遗传咨询、产前诊断以及基因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血友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分子遗传学检查等手段。
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患者的病情,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临床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血友病的诊断标准,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关于血友病的介绍作者 09级生科蒋秀兰 1244409044摘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血友病并不陌生。
它是一组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以致出血的疾病,为典型的性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由女性传递,男性发病,控制因子合成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关键词:血友病 X染色体1.什么是血友病血友病是一组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以致出血性疾病。
先天性因子Ⅷ缺乏为典型的性联隐性遗传,由女性传递,男性发病,控制因子Ⅷ凝血成分合成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
患病男性与正常女性婚配,子女中男性均正常,女性为传递者;正常男性与传递者女性婚配,子女中男性半数为患者,女性半数为传递者;患者男性与传递者女性婚配,所生男孩半数有血友病,所生女孩半数为血友病,半数为传递者。
约30%无家族史,其发病可能因基因突变所致。
因子Ⅸ缺乏的遗传方式与血友病甲相同,但女性传递者中,因子Ⅸ水平较低,有出血倾向。
因子X1缺乏,均导致血液凝血活酶形成发生障碍,凝血酶原不能转变为凝血酶,纤维蛋白原也不能转变为纤维蛋白而易发生出血。
2.血友病的发现过程回顾历史,遗传性血液病在遗传性疾病和血液性疾病中最先为人们所注意。
早在12世纪时,阿拉伯文中已有血友病的记载,19世纪时,由于英国下室出现了血友病并波及了欧洲各王室,至今仍为众人所盛传。
目前已发现的遗传性血液病约有100余种,基本分为三大类:(1)遗传性红细胞系统疾病。
(2)遗传性白细胞系统疾病。
(3)遗传性出血性疾病。
其中有极少见的,至今报告不过数例;也有极常见的,例如镰形细胞贫血病,在我国虽然极为罕见,但在热带非洲有此基因者约占人口的20%,有些地区高达40%;又如8地中海贫血从地中海、中东、印度和巴基斯坦部分地区,一直延伸到南亚的广大地区,其基因携带者达人口的5~20%。
3.血友病的表现和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出血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患者终身有自发的/轻微损伤/手术后长时间的出血倾向,重型可在出生后既发病,轻者发病稍晚。
血友病A的基因诊断研究李茹;韩瑾;李东至;廖灿【摘要】目的建立1套简易、快速且诊断率高的血友病A(hemophilia A,HA)的直接基因诊断方法.方法对7例HA患者及家系成员采用倒位PCR(inversion-PCR,I-PCR)和序列特异性PCR分别进行凝血因子Ⅷ(F8)基因内含子22和内含子1倒位突变检测,对倒位突变阴性者采用高分辨熔解曲线分析法(high-resolution melting,HRM)针对F8基因所有外显子及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进行突变筛查,筛查阳性片段进一步作测序分析以确定致病突变.对其中1例倒位突变携带者进行了产前诊断.结果检出第22内含子倒位者4例,其中1例患者的母亲为倒位携带者,对此倒位突变携带者于孕27周抽取脐带血进行产前诊断,胎儿性别为男性,经检测确定其为倒位突变者;检出c.986G>A(p.Cys329Tyr)点突变者1例,此患者姐姐为此突变携带者;未检出第1内含子倒位突变.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及家系成员均得到确切诊断,基因诊断率为100%.结论Ⅰ-PCR技术可快速检测F8基因第22内含子倒位突变,可用于患者及携带者的基因诊断,并用于产前诊断.HRM是1种快速、低成本的突变扫描技术,适用于F8基因的突变筛查.采用联合基因诊断方法,即联合应用Ⅰ-PCR、序列特异性PCR、HRM、DNA测序技术进行直接基因诊断,可提高血友病A的诊断率及准确率.【期刊名称】《中国产前诊断杂志(电子版)》【年(卷),期】2010(002)002【总页数】5页(P7-11)【关键词】血友病A;倒位PCR;高分辨熔解曲线分析;基因诊断【作者】李茹;韩瑾;李东至;廖灿【作者单位】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东广州,510623;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东广州,510623;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东广州,510623;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东广州,5106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血友病A(hemophilia A,HA)又称甲型血友病,是最常见的1种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为1/5 000~/10 000[1],约占先天性出血性疾病的85%。
血友病的诊断标准和分型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血友病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主要因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导致,其特征为易发生内外部出血,并且伴有较长的止血时间。
该疾病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包括血小板减少型血友病(Hemophilia A)、凝血因子缺乏型血友病(Hemophilia B)和补体因子缺乏型血友病(Hemophilia C)等。
了解血友病的诊断标准和分型对于临床医生正确治疗患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在引言中我们将概述以及说明本文的目的,介绍了文章的整体结构安排。
其次,第二部分将详细介绍血友病的诊断标准,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遗传学检测等方面。
第三部分将讨论不同类型的血友病分类,并针对每一类进行详细描述。
接下来,第四部分将探讨血友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全球分布情况、患病风险因素以及疾病负担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内容。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将进行总结和展望,归纳本文主要观点和发现,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意义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血友病的诊断标准和分型。
通过对该领域的综述,旨在加深读者对血友病的认识,并帮助临床医生正确判断患者的类型,从而制定有效治疗方案。
此外,通过探讨血友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可以增强公众对这一疾病的认知,并促进相关情况下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
最终,我们希望通过文章结论与展望部分提供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启示,推动科学家们进一步深入探索血友病相关领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和改善生活品质的途径。
2. 血友病的诊断标准:2.1 临床表现:血友病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主要特征为出血倾向和持续或过度出血。
临床上,血友病的常见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青少年或成人患者:在稍微外伤或无明显原因下,出现肌肉、关节、皮下组织等部位的淤血、肿胀、疼痛等表现。
- 婴幼儿患者:可表现为异常宜出血的脐带脱落、牙龈牙床流血、关节积液以及大面积皮下淤血等。
血友病的诊断标准
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主要由于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导致的。
血友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家族史、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因素。
下面将介绍血友病的诊断标准,希望能对临床医生和患者有所帮助。
首先,临床表现是诊断血友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不明原因的皮肤、黏膜出血、关节出血,以及手术、外伤后难以止血等。
这些症状如果持续存在,应引起医生的高度警惕,考虑血友病的可能性。
其次,家族史也是诊断血友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多数患者有家族史。
如果患者的家族中有血友病患者,或者有类似的出血症状,应考虑血友病的可能性。
另外,实验室检查也是诊断血友病的重要手段。
常规的凝血功能检查可以发现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
目前,血友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凝血因子抗原测定以及基因检测等方法。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血友病的诊断,并进一步分型和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总的来说,诊断血友病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家族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临床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
同时,对于怀疑患有血友病的患者,应该及时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以便早日明确诊断,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血友病的诊断标准能够对临床医生和患者有所帮助,及时明确诊断,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血友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及早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儿童血友病的诊断与治疗100045北京儿童医院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包括血友病A和血友病B,分别称为凝血因子Ⅷ(FⅧ)和凝血因子Ⅸ(FⅨ)缺乏,是由于FⅧ/FⅨ基因突变所引起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
据世界血友病联盟(WFH)统计,全球重型及中型血友病患者共有35万人。
近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诊治水平的发展,患者寿命的延长,血友病发病率有所上升。
病因及发病机制FⅧ/FⅨ的基因与蛋白质结构:FⅧ是血浆中分子量为320 KD的大分子糖蛋白,主要在肝脏合成,血浆含量为0.1mg/L,是所有凝血因子中含量最低的。
F Ⅷ的体内生物半衰期为8~12小时。
FⅧ基因位于X染色体长臂末端,是目前已知最大的基因之一,FⅧ基因的缺陷是血友病A的发病机制。
FⅧ在循环中与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以复合物的形式存在,后者起载体作用,防止FⅧ过早被降解。
FⅧ促凝活性(FⅧ:C)减少或缺乏是血友病A发病基础,劳动、剧烈运动、注入肾上腺素或应激状态均能使FⅧ:C水平升高。
FⅨ是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分子量为56KD,在肝脏合成。
FⅨ的作用是在凝血过程中激活FⅩ为FⅩa。
在正常人血浆中,FⅨ以酶原形式存在,只有在被凝血酶或内源性凝血途径中形成的FⅪa激活或外源性凝血途径中的组织因子FⅦa复合物激活为FⅨa才能发挥凝血作用。
遗传特点:血友病是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几乎特有性的在男性中发病。
由于患血友病的男性会遗传一条正常的Y染色体给他的儿子,而传递有缺陷的X 染色体给他所有的女儿。
因此,他所有的儿子将是正常的,而他所有的女儿将是血友病基因携带者。
由于女性携带者有一条正常的染色体,女性携带者会把这种染色体50%异常遗传给她的儿子,而50%的女儿将是携带者。
女性血友病患者极为罕见,原因通常是由2个FⅧ或者FⅨ基因同时发生缺陷,或者是X染色体非随机失活所致。
近1/3血友病病人没有阳性家族史,是由于自发性基因突变导致的。
临床表现出血症状是本病主要表现,血友病A和血友病B在临床表现上难以区分。
判断血友病的标准
血友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家族史:血友病患者通常有家族史,符合性联隐性遗传规律。
男性患者更为
常见,女性纯合子型极少见。
2.临床表现:血友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关节、肌肉、深部组织出血的症状,包括
关节腔出血、肌肉和软组织出血、皮肤黏膜出血以及血尿等。
其中,关节腔出血是最常见的表现,且患者可能会因为反复出血而出现关节畸形、疼痛以及行走困难等症状。
3.凝血检查:凝血检查是诊断血友病的重要依据。
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
但凝血时间(试管法)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会延长。
此外,凝血因子Ⅷ促凝活性(Ⅷ:C)或凝血因子Ⅸ活性会减少或缺乏。
4.血浆凝血因子测定:通过测定患者的凝血因子Ⅷ、Ⅸ等活性,可以确定是否
存在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等问题,从而确诊血友病。
5.基因诊断:基因诊断可以确定是否存在相关基因突变,主要用于血友病基因
携带者和产前诊断。
综合以上标准,医生可以对血友病进行准确的诊断。
对于疑似血友病的患者,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血友病的鉴别诊断什么是血友病?血友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发生在X染色体上。
患有血友病的患者由于缺乏凝血因子,因此易出现出血现象,尤其是在受伤或手术后容易引起严重出血并导致危及生命的情况。
血友病的分类根据凝血因子的缺失类型,血友病可分为凝血因子VIII缺乏导致的血友病A和凝血因子IX缺乏导致的血友病B两种类型。
血友病的临床表现血友病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反复出血,尤其是关节、肌肉和软组织出血。
这些出血会导致关节畸形、肌肉萎缩等并影响生活质量。
严重时可导致出血性休克、脑出血等危急情况。
血友病的鉴别诊断由于血友病的症状和其他出血性疾病相似,因此需要进行鉴别诊断:1.与遗传性血小板功能障碍性出血疾病的鉴别:血友病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软组织、关节出血,而不像血小板功能障碍性出血疾病表现为黏膜、皮肤出血。
2.与血管性血友病的鉴别:血管性血友病是一种罕见的血管变性性疾病,需要通过遗传学检测和凝血功能检测来做出鉴别诊断。
3.与其他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疾病的鉴别:需要通过凝血因子的检测来确定是A型还是B型的血友病,也可以通过家族史和临床表现来进行鉴别诊断。
血友病的治疗针对血友病的治疗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预防和治疗。
1.预防治疗:主要是静脉滴注凝血因子替代治疗,通过定期补注凝血因子来预防出血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急性出血的治疗:针对急性出血,可以使用局部冷敷止血、升1肢止血、使用抗纤溶药物等方法来控制出血并维持血容量。
血友病的预后对于血友病患者来说,遵循医生的处方进行定期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科学的治疗和生活方式管理,血友病患者可以维持较好的生活质量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结语血友病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对于患有血友病的患者来说,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科学的鉴别诊断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才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并提高生活质量。
甲型血友病基因诊断及产前基因诊断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
甲型血友病是由于凝血因子VIII缺乏而引起的一种遗传性出血性疾病。
该疾病主要由X染色体上的F8基因突变所致,患者多数为男性。
目前,该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人工供给凝血因子VIII和其他治疗手段缓解症状和预防并发症。
然而,由于疾病的遗传性和临床表现的差异性,如何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仍然是该病研究的热点之一。
同时,对于携带F8基因突变的女性来说,其患病风险也较高,因此产前基因诊断也显得非常重要。
二、研究目的
本课题旨在通过F8基因的定位和突变基因的筛查,实现甲型血友病早期诊断,以及对于携带甲型血友病基因的孕妇进行产前基因诊断,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参考和支持。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
1.病例收集和样本准备:收集甲型血友病患者和携带甲型血友病基因的孕妇的血液样本,并进行相关临床检测和记录。
2.基因定位:通过PCR扩增F8基因区域,建立基因定位的方法。
3.突变基因筛查:利用Sanger测序技术对F8基因进行检测,筛查其突变情况。
4.数据分析:根据收集的患者和孕妇的相关临床资料,结合基因突变筛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
5.结果解读和临床应用: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甲型血友病的诊断和治疗提出建议和支持。
四、预期成果和意义
通过对甲型血友病基因的定位和突变基因的筛查,本研究将提供甲型血友病的早期诊断和产前基因诊断的支持,有助于改善甲型血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育健康。
此外,对于基因诊断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也有着重要的学术和临床意义。
血友病诊断标准血友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主要由于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而导致的。
血友病患者易出现内外伤后持续或反复出血,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因此,准确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血友病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 出血倾向,易淤血、皮下出血、关节出血等。
2. 出血部位,常见于关节、肌肉、皮下等处,也可出现在内脏。
3. 出血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延长,或伤口持续渗血。
4. 幼年期症状,男性患儿常在2岁后出现不明原因的关节、肌肉出血,女性患儿可能表现为月经过多。
5. 家族史,有家族史者应高度怀疑血友病。
二、实验室检查。
1. 凝血功能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
2. 凝血因子测定,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发现凝血因子VIII或IX活性降低。
3. 分子遗传学检测,进行凝血因子基因突变检测,确认基因异常。
三、其他辅助检查。
1. 影像学检查,关节、肌肉出血的部位进行X线、CT或MRI 检查,了解出血程度和部位。
2. 骨髓穿刺,对于疑似血友病的患者,可行骨髓穿刺检查,发现出血倾向。
四、诊断标准。
1. 临床症状符合血友病特点,如反复出血、出血时间延长、家族史等。
2. 实验室检查发现凝血功能异常,PT、APTT延长,凝血因子活性降低。
3. 分子遗传学检测发现凝血因子基因异常。
4. 辅助检查显示出血部位和程度。
综上所述,血友病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三方面的综合分析,以明确诊断。
对于疑似患者,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从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希望本文对于血友病的诊断有所帮助,也希望广大医务工作者能够加强对血友病的认识,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