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字旗下的威海卫
- 格式:ppt
- 大小:3.84 MB
- 文档页数:12
威海历史六年级上册知识点一、威海历史概述威海,位于中国山东省东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在威海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重要的事件和知名的人物。
通过学习威海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城市的发展变迁。
二、威海的起源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威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时期。
当时,威海是一个渔村,以渔业为主要经济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威海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海港城市。
三、威海的重要事件1. 英国租借威海卫事件19世纪末,由于中国政局的动荡和列强的侵略,中国政府被迫将威海卫租借给英国。
这一事件对威海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使威海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城市。
2. 威海卫保卫战1938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试图攻占威海卫。
中国军队和威海市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最终成功保卫了威海。
这场战斗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坚毅和勇气。
四、威海的知名人物1. 王昆仑王昆仑是威海的著名军事将领,他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指挥了威海卫的保卫工作。
他用智慧和勇气赢得了这场关键战斗,成为了威海及全国范围内的英雄。
2. 齐白石齐白石是中国著名的画家,也是威海的名人之一。
他的画作以独特的笔触和饱满的情感而闻名,为中国艺术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威海的传统文化威海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包括威海民俗、威海方言、威海饮食等。
这些文化传统代代相传,使威海拥有了独特的魅力。
六、威海的旅游景点威海作为一个历史名城,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值得游客探访。
比如威海卫景区、刘公岛、花石村等,这些景点展现了威海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
七、威海的未来发展如今,威海正面临着快速的城市发展。
政府已经提出了许多发展战略,包括推动经济转型、加强环境保护等,目标是建设威海成为一个现代化、宜居宜业的城市。
总结:通过学习威海的历史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统。
威海的历史、名人和旅游景点都展示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未来,威海将继续努力实现现代化发展,为人们提供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失忆的中国:几乎被国家遗忘的威海殖民地历史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4年间,威海市地方政府投资近百万元,组织以市档案馆馆长张建国为代表的档案工作者3次飞越英吉利海峡,走进英国国家档案馆,复制回冷落沉睡于异国它乡70多年的历史档案3万多页,历史照片2000多幅,缩微胶卷240多米,使英租威海卫时期,在历史上断档和空白了半个多世纪的大批档案卷宗远渡重洋,回归祖国。
失去记忆的困惑清代末期,阴霾笼罩下的北京城正在进行着一笔土地与人口的交易。
光绪24年5月13日,西历1898年7月1日,大清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和硕庆亲王奕匡力、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刑部尚书廖守恒,与大英国钦差驻扎中华便宜行事大臣窦纳乐签署《租威海卫专条》,条文如下:今议定,中国政府将山东省之威海卫及附近之海面,租与英国政府,以为英国在华北得有水师合宜之处,并为多能保护英商在北洋之贸易。
租期应按照俄国驻守旅顺之期相同。
所租之地,系刘公岛并在威海湾之群岛及威海全湾沿岸以内之十英里地方。
以上所租之地,专归英国管辖以外,在格林尼治东经121度40分之东沿海附近沿海地方,均可择地建筑炮台,驻扎兵丁,或另设应行防护之法。
又在该界内均可以公平价值择用地段,凿井开泉,修筑道路,建设医院,以期适用。
以上界内所有中国管辖治理此地,英国并不干预。
惟除中英两国兵丁之外,不准他国兵丁擅入。
又议定,现在威海城内驻扎之中国官员,仍可在城内各司其事,惟不得与保卫租地之武备有所妨碍。
又议定,所租与英国之水面,中国兵船无论在局内局外,仍可享用。
又议定,在以上所提地方内,不可将居民迫令迁移、产业入官。
若因修筑衙署、筑造炮台等官工须用地段,皆应从公给价。
此约应自画押之日起,开办施行。
其批准文据,应在英国京城速行互换。
为此,两国大臣将此专条画押盖印,以昭信守。
此专条在中国京城缮立汉文4份、英文4份,共8份。
一纸公文,廖廖数十语,竟扭转了一方天地的乾坤。
一百多年前,在泱泱大清王朝疆土上,威海虽然只是弹丸之地,却演义了中国近代史上沉重的一幕。
威海是一座拥有红色历史的城市,以下是一些关于威海的红色历史史诗:
1.威海卫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威海卫地区发生了许多抗击
日军的战役。
其中,威海卫保卫战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次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威海卫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日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2.天福山起义:天福山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成功的武装起义,
也是威海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起义发生在1932年,参与者主要是天福山地区的农民和工人。
起义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胶东游击队,为胶东地区的抗日斗争奠定了基础。
3.威海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战争时期,威海卫地区也经历了许多战役。
其中,威海解放战役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次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威海卫地区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最终成功解放了威海卫。
以上是关于威海的红色历史史诗的一些介绍,这些历史事件是威海人民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象征,也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百年威海——甲午海战到今日威海近代史上的威海胶东半岛的顶端,因为有刘公岛,因为100多年前的那场海战,威海扬威名于海内外。
威海是海防前线。
刘公岛位于威海港入口中央,距威海市区2.1海里。
刘公岛地势北高南低,岛上海岸线长约15公里,主峰海拔153.5米。
刘公岛和威海唇齿相依,是扼守渤海湾的重要门户。
刘公岛是威海的天然屏障,历来有“东隅屏藩”和“不沉的战舰”之称,为兵家必争之地,是中国著名的古战场之一。
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这里战火不断,经常流血。
中国近代海军诞生之地在隆隆的火炮声中中国迎来了19世纪,一次、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刺痛了每个中国人的心,大清帝国再也不能以“天朝大国”自傲,面对着水师的次次败绩、同胞的鲜血、国土的沦丧,朝野上下有识之再也坐不住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以夷攻夷”等主张充斥中华大地,清廷面对对外作战接连败北的局面也深感海防的重要,痛下决心对旧式水师进行革新。
1866年,清廷批准了闽浙总督左宗棠的奏折,在福建马尾设立总理船政事务衙门,并开设造船厂和水师学堂,迈出了建立近代海军的第一步。
在洋务派的一致努力下“海防”之论压倒“塞防”,清政府决心加快建设海军。
于1875年5月30日下令由沈葆祯和李鸿章分任南北洋大臣,从速建设南北洋水师。
在外购舰只的同时,李鸿章亲自选定在威海卫和旅顺两地建设海军基地,在耗费了巨资后,作为北洋水师永久泊地的威海卫和维修基地的旅顺军港相继建成,配套的后勤补给设施也全部建成,各水师学堂向北洋水师输送了大批海军人才,至此北洋的漫漫成军路终于走到头了。
1888年12月17日,在旌旗飘扬的刘公岛上,清廷正式宣告北洋水师成立,同日由刘步蟾等将领参与制定的《北洋水师章程》也由清廷颁布施行。
中国人拥有了第一支近代海军。
甲午海战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就发生在刘公岛东部海域,在这次战役中清政府耗资数百万两白银打造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但根本的一点就是清王朝的腐朽和没落。
晚清时的山东商会作者:江寒秋来源:《齐鲁周刊》2017年第01期《辛丑条约》签订后,晚清政府终于意识到了变法的必要性,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此为清末新政的开端。
作为清末新政的重要成果,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同时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
这些章程规定,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
这些章程和做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末工商业的发展。
在这种政策的激励下,商人们开始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参与到社会变革中,他们越来越认识到抱团的重要性,于是,在仿照当时的东洋、西洋商会组织的基础上,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商会纷纷成立。
晚清最早的商业组织是成立于1902年的上海商业会议公所。
1904年,《商会简明章程》颁布后,各地商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需要指出的是,彼时的商会组织与当下的商会有着巨大的不同,其功能性质更接近于当下的工商联。
晚清时期,中央政府的控制力遭到了极大的削弱,商会组织的出现,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政府施政能力的不足,中国民族资本家从这时起诞生,并积极参与了这个三千年未有的大变局。
济南商会史光绪二十八年八月,也就是1902年,山东第一个民间商会组织——济南商务公所成立,由在籍湖北候补知县谭奎翰为坐办,之后由各行商人公举在籍江苏候补道汪懋琨为总理试办。
该组织参照上海商会公所章程,以城市24行帮为组织基础而组建。
该商会的出现与时任山东巡抚袁世凯有着直接的关系。
1901年,袁世凯奏请在省城济南设立商务总局,派唐绍仪司局务,并派山东在籍富绅、二品衔江苏候补道孟继笙也就是瑞蚨祥的创始人孟洛川以及分省试用道员萧应椿会同办理。
当时清政府明文规定商务局只能任用候补官员,不可直接任命商董,但山东商务总局在执行中变通为由各行业公举董事二人,增强了商绅的参与程度。
山东商务总局“暂行章程”中的许多规定后来被原封不动地搬进了商部的《商会简明章程》中,成为了各地商会章程的蓝本。
坎坷归途:中国收回威海卫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7年第7期1898年,英国利用中国“甲午海战”后的衰败,强迫清政府在北京与其签订了《租威海卫专条》,将威海卫及附近海面租与英国,由此,英国在中国华北夺得了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港口。
(一)1898年5月24日下午,英军在刘公岛西部的黄岛上举行占领升旗仪式,英军实现了对威海卫和刘公岛的军事占领。
1904年日俄战争在东北地区爆发。
次年日本战胜了俄国接管旅顺,这一变局使英国租界威海卫“专为抵制沙俄”的借口失去依据。
按照《租威海卫专条》中“租期应按照俄国驻守旅顺之期相同”的规定,英国应当即时将威海卫归还中国。
清政府于1906年依约向英国驻华公使提出归还要求。
英国公使表示:旅顺虽然另易其主,但仍在外国(日本)控制之中,不管条约如何规定,英国没有放弃威海卫的打算。
清政府对此不敢据理力争,只能忍气吞声,妥协退让。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奥等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中国由于在战争中参加了协约国一方而成为战胜国,这为中国废除与列强间的不平等条约带来了希望。
1919年1月,中国派代表团参加了巴黎和会,向和会提出归还租借地、废除势力范围等正义要求,但均遭到了西方列强的无理拒绝。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彻底失败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迫使北洋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1921年12月3日,中国代表顾维钧再次提出了归还在华租借地的议案。
英国虽然极不情愿,但迫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压力,加之列强间的重重矛盾,英国代表贝尔福被迫首次声明在列强集体交还租借地时交还威海卫。
1922年10月2日,中英双方代表在威海卫举行了5轮谈判。
由于英方所提条件过于苛刻,特别是在英军续租刘公岛和外侨参政的问题上毫不让步,致使谈判毫无结果。
自1923年3月16日,双方又在北京继续谈判,经过34轮磋商,于3月31日拟定了《接收威海卫协商意见书》。
意见书规定,英国海军无偿租借刘公岛10年,期满后可随意续租,英军可以在刘公岛及威海卫附近海面进行演习、训练等,威海卫部分官职由外国人担任,等等。
•市政建设与社会控制•东鸣西应:英租时期威海卫警察制度的建立与调适刘本森内容提要:英国租占威海卫之后,在威海卫建立了警察制度。
威海卫 的警察制度脱胎于英国的海外殖民警察制度,具有准军事化的特点,也有 完善的制度、机构和规章。
它接受儒家信念作为管理的基础,使用村董制 度而不是警察制度作为维持租借地法律和治安的基础,是对中国传统治理 方式的借鉴。
这是中国传统治安制度与西方现代警察制度的有机结合,体 现出东西方治理方式的互相影响和借鉴。
关键词:威海卫警察制度英国租借地甲午战争之后,列强在中国北部沿海掀起了“对海军基地的争夺”。
®1898年,英国租占“刘公岛并在威海湾之群岛及威海全湾沿岸以内之十英 里地方”(威海卫城除外)。
®所租之地约300平方英里,有“大概315个 村庄”,总人口约为150000人。
®随后的30余年,英国人一直在威海卫进 行殖民统治。
直到1930年10月1日中英双方“在萨家湾外交官舍将双方 批准书实行互换”,同时举行交收仪式,®中国才收回威海卫。
①77ie ffistory 〇/ 7%e T^mes,Vol. 3 ( London: The Times,1947 ),p. 204.关于危机,参见T. G. Otte, “Great Britain, Germany, and the Far Eastern Crisis, 1897-8,” English History 10,1995,pp. 1157 -1179。
②《租威海卫专条》(1898年7月1日),现藏威海市档案馆。
③R.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Weihaiwei( London :Hazel, Watson andViney,1910),p.79.④《中英交收威海卫典礼咋日举行》,《申报》1930年10月2日,第4版。
乡土资源对历史教学的影响浅析义务教育阶段是青少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正确时期,利用乡土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他们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远大志向,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乡土历史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要充分利用乡土历史”。
[1]地处山东半岛东端的威海,以“朝气蓬勃的海滨城市”著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威海蕴涵着厚重而又独特的乡土历史资源,如始皇东巡的天尽头、全真教的圣经山、甲午海战的刘公岛、赤山法华院、明朝始设的环翠楼、威海卫纪念塔、英租威海卫历史博物馆等等。
威海地区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本地区的历史,本着地域性、思想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原则,编写了威海市初中乡土教育读本《威海历史》,通过精选的历史知识,以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家乡历史,领略家乡历史文化传统,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进行初中历史教学与威海乡土史结合,在实践中有两种主要途径:课内与课外。
课内包括课堂导入、讲授新内容等时适当渗透威海乡土历史,主要是为教学服务;在教学过程中,适时举办一些威海乡土史方面的专题讲座,组织学习进行涉及威海历史问题的讨论。
在课堂教学外,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及学生年龄心态的变化和学生活动性格需要,结合威海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加强学生亲身感受的学习,如组织学生参观英国侵略威海的历史文化遗址、走访刘公岛,参观博物馆、档案馆等,鼓励学生撰写乡土史论文、让学生自己办家乡史的报刊等等。
下面结合我的工作实践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几点做法。
1 课堂教学中渗透威海乡土史知识由于现在使用的全省统编教材只是粗线条地描述历史,在许多重点教学内容中涉及乡土史知识,但不做重点介绍,这就使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加入乡土历史知识教育显得更加重要,通过在课堂上渗透进当地的乡土历史知识,可以使教师在讲解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对事件的表述更加详尽、历史人物更加丰满,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历史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和全面。
海警厉兵威海卫作者:朱登胜孙明霞李楠楠来源:《中华儿女》2011年第24期山东省荣成市位于我国胶州半岛的最东端,古时即有“朝舞之地”、“天之尽头”之称,是神州万里海疆最早迎接太阳的地方。
这里三面环海,群峰苍翠延绵,峭壁巍然,海岸线达500公里,与韩、日两国隔海相望,最近处与韩国相距仅94海里,素有“祖国东大门” 之称。
因扼守要道,荣成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震惊中外的甲午海战——最后一役的黄海之战,就发生于此。
200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在荣成正式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龙眼港边防检查站。
自此,几十名边防官兵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日夜守卫着这一方水土;在天涯尽处,尽显边防军人的时代风采。
“小”站尽显“大”气派荣成市龙眼港边检站只有几十名边防官兵,规模虽“小”,却处处展现出“大”气派:1分钟即可出警,1台电脑即可监看所有出入境港口,1个鼠标即可远程调度所有边检站,1辆巡查车即可采集执勤执法现场的视频、语音与图像数据并通过3G无线网络传输到站指挥中心……凭借着高效率为保障,龙眼港边检站所受理的业务量始终排在山东省前列。
随着荣成市外向型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重点经济项目的相继开放,龙眼港边检站所辖口岸由最初的两个港口增加至四个。
由于每个港口之间的距离较远,龙眼港边检站的出入境边防检查任务也日趋繁重——执勤点多,执勤线长、执勤人员分散,执勤警力紧张等实际困难摆在了边检站官兵们的面前。
解决眼前困难固然急切,但从“根”上变革才是治本之方。
于是,龙眼港边检站积极探索推进边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思路,并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他们累计投资50余万元,在龙眼港、俚岛港2个港区及5个执勤点安装了25部监控设备、16部无线对讲设备、6对光端机,实现了监控覆盖率、无线对讲覆盖率达到100%的预期目标。
与此同时,龙眼港边检站以指挥中心建设为依托,健全指挥协调机制,将视频会议、全程监控、无线对讲、勤务指挥、综合调度等功能整合到指挥中心,建立了以指挥中心为“平台”,以监控中心为“触角”,各执勤点为“分支”的连锁机动、快速出警的勤务指挥调度平台,有效解决了“岸线范围长、执勤点多、实时指挥不畅”的实际困难,确保指挥顺畅高效,调集部署警力机动快速,处置果断有力。
甲午战争之威海卫战役折叠编辑本段战争背景威海卫战役是中日甲午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
威海卫地处山东半岛顶端,港湾呈半圆形,有刘公岛、日岛横列湾内,形势险要。
港湾南北两岸及刘公岛、日岛建有10余座炮台,配备新式大炮100余门,火力交错,防御坚固,成为北洋海军基地和提督衙门所在地。
黄海海战后,北洋海军在旅顺稍事休整,全部泊聚于此。
1894年年底,清廷在东北战场及黄海海战遭遇了一连串失利,主和派逐渐占据了上风。
就在这年的11月,清政府甚至不知羞耻地派出一名德国人为代表,与日本政府议和。
日本人当然不会同意与外国人和谈。
为了能在将来的谈判中对清政府进行更大的勒索,日本决定发动新一轮的军事进攻。
进攻山东半岛并非拍脑袋的决定。
1888年,关炳文时任日本海军大尉,以中国商人的身份在胶东半岛进行谍报工作,写成《关于威海卫及荣成湾之意见书》,建议进攻威海卫须以荣成湾为前进之地,登陆地点应在龙须沟附近,采取海陆夹攻战术。
大量的日本间谍获取了翔实的情报,清军曾缴获日军的一张地图,上面疃(村)路、炮台、营房、山河、沟、井、树,样样都有,画得清清楚楚。
折叠编辑本段战争过程作战计划获得明治政府批准,日军大本营将原有军队改编,组成"山东作战军",以陆军大将大山岩为司令官,下辖第二师团(包括第三旅团和第四旅团)、第六师团(包括第十一旅团)和混成旅第十二旅团,再加上军兵站部等,总兵力达到25000人,日军装备、素养极高。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1月20日,以大山岩为司令官的日军在联合舰队25艘军舰、16艘鱼雷艇的掩护下,进攻威海卫东南10余里处的荣成。
清军仅在烟台以东的部队就有43营,21000多人,但清军陆军缺乏训练、装备落后,而且驻扎分散,战斗力低下。
荣成县并无军队驻守,知县杨承泽因海防吃紧,下令县内士绅筹办民团,称荣成县海防总团,但是队伍没有枪支,每人手持一根长矛,操练时各随鼓点舞动,如同演戏一般。
,日军舰曾经佯攻炮轰登州城,吸引清军注意力,没想到清军根本没有能力应付佯攻,日军佯攻的牵制作用竟可悲地没有起效,日军登陆,登州守将则从仓库里拖出一门名为"镇海侯"的古董铁炮,而这个古董竟然是三百年前的戚家军所铸造。
英租威海卫史研究综述刘本森【摘要】关于英租时期的威海卫,一百多年来学界已涌现出一大批研究成果。
然而迄今为止,尚未出现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总结和评析。
通过按照不同主题介绍现有研究成果,并分析目前研究的特点、不足以及可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以期推进更深入的研究。
%Over the past one hundred years and more, many research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of the studies of Weihaiwei as a British concession. However, these results remain to be summarized and evaluated.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m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hemes, analyzed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for further studies.【期刊名称】《东方论坛》【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7页(P30-36)【关键词】英国;威海卫;租借地;综述【作者】刘本森【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上海2002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031898年至1930年,英国强租威海卫长达32年。
关于英租时期的威海卫,从其被占领到收回,一直有很多讨论。
这其中既有当时的报刊介绍、时人评论,也有英国人在统治过程中形成的大量文字材料,不过这些讨论更多属于资料范畴,而非研究成果。
①大量文件材料在当时即出版发行,例如Weihaiwei Report For 1929翌年即在香港出版,英租时期每年都有这样的年度报告,大部分都在次年出版,报告内容涉及该年威海卫的政府、职员、财政、公共事业、警察、司法、教育、经济、卫生、交通以及本年度特殊大事等,是非常重要的史料。
老威海卫城区的这些城门和街道,你是否知道呢?明朝肇立,中国沿海即频遭日本流亡武士及奸商浪人的劫掠,“倭寇之患”为害日盛。
因此,自建国起,明朝政府即择沿海险要地带广设卫所,开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海防建设。
至1398年,于境内设卫屯兵,始称“威海卫”。
威海卫由正三品衔的指挥史统领,直隶山东都司,实行以军隶卫、以屯养兵、军屯自给、军户世袭的体制,额定兵员5600人。
1403年又组建捕倭屯田军,卫所城池及墩堡炮台等海防设施也次第营建。
军镇之设,是威海由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一跃而为正三品要员驻节的海疆重镇,就此步入中国封建时代区域中心城镇的行列。
厉害了!新款电动车上市,抢购价仅需1298元!广告卫城东门,摄于1923年。
位于现在的百货大楼一带,城门上的文昌阁建于清顺治年间。
展开剩余70%卫城东门外,摄于二十世纪初。
据说是紫气东来的缘故,旧时新官上任都要从东门进城,走由东向西的路线。
东城墙外的农田。
卫城西门外景观,摄于1924年。
西门名为迎宣门,西门外奈古山山麓为旧时的官立公墓,专门用于掩埋家贫无藏地者以及无主尸骨,名为“漏泽园”。
卫城南门,摄于二十世纪初。
南门名为德胜门,其上建有观音庙,位于现在的统一路与世昌大道交接初。
关帝庙戏楼。
位于现在的华联购物商场附近,始建于1821年,1931年整修道路时被拆除。
卫城东街,摄于1920年代。
即现在的和平路东段。
卫城建成后,衙门、文庙、卫学等公共建筑多集中于东街北部一带。
卫城东街的临街店铺与手工作坊,摄于1921年。
卫城东街,摄于1920年代。
即现在的和平路东段。
卫城建成后,衙门、文庙、卫学等公共建筑多集中于东街北部一带。
文/图来源:《1398-1949 岁月威海》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平台声明。
甲午威海卫一战日将军登上所占山头炫耀被清军舰炮直接送回老家中日甲午战争的结局,以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战败、割地赔款而载入历史。
然而在那场不堪回首的战争中,中国军队也有一些闪光点值得一忆。
除邓世昌驾舰撞敌殉国外,北洋舰队在威海卫保卫战中也有局部一仗也打得异常壮烈,而且击毙了骄横狂妄的日寇少将大寺安纯。
诚如史事所证,威海卫保卫战也是北洋舰队的一场败仗。
在这场战斗中守卫南帮炮台屏障摩天岭一仗,虽属于威海卫保卫战的一个点,但可以算是北洋舰队覆灭前发出的最后怒吼。
此战中,不仅参战北洋水师的官兵们表现英勇,地面上的清军陆军也打得非常顽强,可歌可泣。
更值得骄傲的是,此战清军击毙了日军少将大寺安纯,使之成为近代史上首个被中国军人击毙的日本将领,在近代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历史上留下闪光一笔。
(大寺安纯)史料介绍,1895年1月22日,日本“山东作战军”3万多人在山东荣城登陆,一路西进。
当时,清军在威海以东的兵力甚至不到日军的一半,日军因而得以顺利排除清军的零星抵抗,于29日兵临北洋舰队驻地威海卫。
当时,清军在威海卫城南北各修了两个炮台群,分别叫南帮炮台和北帮炮台。
两个炮台之间是一海湾,湾上有一岛,就是有名刘公岛,为北洋海军提督署所在地。
当时,清军准备以北洋舰队和炮台互相依托,死守威海。
1895年1月30日拂晓,日本第6师团以大寺安纯的第11旅团为正面主攻部队,从南面向南帮炮台发起了进攻。
要打到炮台群,大寺旅团首先得越过摩天岭。
该岭横于南帮炮台群和大寺旅团之间,可以从上面俯视炮台群,为这一带的制高点。
因此,该岭算是南帮炮台的主要屏障。
早上7点多钟,日酋大寺安纯由西到东依此排出三个大队的步兵,在炮火的掩护下向摩天岭发起了冲击。
当时,防守摩天岭的清军仅有巩军新右营一个营500人,由入伍不久的新兵组成,营官名叫周家恩。
守军在摩天岭顶上构筑了简易的土堡垒,布置8厘米行营炮8门,又在山腰放置鹿呰,埋设了地雷。
面对人数三倍于己,漫山遍野蜂拥而来的日本兵,全营官兵报定战死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