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社会主义国家探索从一国模式发展到本国特色.
- 格式:ppt
- 大小:2.58 MB
- 文档页数:98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码:INT206 学时数:40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本课程为国际政治专业的专业系列课。
通过本课程的介绍和评析,使学生对当代世界两种制度、三类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从而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同时,通过对西欧主要社会党、共产党等左翼政党、前苏联东欧地区共产党及冷战后该地区主要左翼政党的研究以及亚洲、拉丁美洲共产党执政国家的跟踪,为学生们进一步研究西欧、俄罗斯、前东欧各国、东亚及拉丁美洲的区域和国别政治打基础。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兴亡(6学时)第一节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几个问题一、社会主义在相对落后国家首先胜利引起的争论二、社会主义首先在相对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三、社会主义首先在落后国家胜利必须解决好的几个问题第二节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形成一、苏联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二、斯大林在苏联模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三、苏联模式的内容和主要特征四、苏联模式的是非功过第三节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社会主义一、赫鲁晓夫时期的社会主义二、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社会主义三、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短暂的过渡时期四、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第四节苏联剧变和解体的原因和教训一、苏联剧变和解体的原因二、苏联剧变和解体的教训三、冷战后的俄罗斯共产党第二章东欧八国社会主义的失败(6课时)第一节东欧八国社会主义的的诞生一、东欧八国走上社会主义的过程二、东欧八国与苏联的关系第二节东欧各国的改革与探索一、南斯拉夫的探索二、波匈等国的改革第三节东欧各国的剧变及其主要教训一、东欧各国剧变的过程和原因二、东欧各国剧变的主要教训三、冷战后的东欧各国共产党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6课时)第一节中国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三个阶段一、从初步探索到独立探索:成就与问题二、曲折发展的历史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国第二节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三、邓小平理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三节第三代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一、江泽民的三个代表二、胡锦涛的以民为本第四章其他国家社会主义的不同命运(6课时)第一节蒙古社会主义的幻灭第二节朝鲜在困境中坚持社会主义第三节走在革新开放大道上的越南社会主义第四节老挝向社会主义稳步过渡第五节稳妥求进的古巴社会主义第五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6课时)第一节社会党国际的民主社会主义一、社会党和社会党国际的历史和现状二、社会党国际的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三、社会党国际的民主社会主义实践及面临的问题和发展前景四、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第二节各国共产党的科学社会主义一、共产党的“欧洲共产主义”二、葡共、希共、美共等老共产党的社会主义三、新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现状第三节其他社会主义思潮和派别一、托派第四国际的社会主义二、无政府主义的社会主义观三、绿色运动、绿党和生态社会主义第六章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思潮和派别(6课时)第一节战后亚非拉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衰一、战后亚非拉社会主义思潮兴起的原因及其特点二、亚非拉社会主义思潮和派别的基本类型三、亚非拉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的低落第二节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社会主义一、亚洲的社会主义二、阿拉伯社会主义三、非洲的社会主义四、拉丁美洲的社会主义第三节发展中国家共产党的科学社会主义及其他社会主义派别一、发展中国家各国共产党概况二、格瓦拉主义三、基督教的社会主义三、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重点指导学生自学和自己组织研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关概念的理解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概念是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开幕词》中首先提出来的。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
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从邓小平同志以上表述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内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平的社会主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概念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章节目录第一章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人类自古就有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与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三、空想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代表人物四、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和历史地位第二章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及其实践一、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理论和实践活动二、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四、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五、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六.科学社会主义成为工人运动的主导思想第三章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一、俄国革命运动与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二、时代变化与”—国胜利论”的提出三、俄国十月革命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四、巩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斗争五、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第四章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与苏联模式—、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工业化二、苏联模式的形成及其特征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向多国的发展四、20世纪20—5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经验与教训第五章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近代中国的艰难选择与必然结果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巩固四、以苏为鉴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五、英定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根本基础第六章世界社会主义的曲折与奋起一、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改革探索及其曲折历程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过程三、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教训和启示四、万马齐喑中的重新奋起第七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社会主义新纪元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启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四、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二、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和战略布局三、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六、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七、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价值[摘要]随着人类对社会发展认识的不断加深,社会主义出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最后诞生科学社会主义。
然而,科学社会主义从诞生到发展,整个进程经历了长期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活动的完善。
在此过程当中,中国共产党人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就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各国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展现了多方面的价值。
[关键词]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价值16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托马斯•莫尔在他的《乌托邦》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但是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的无产者群众的世界观,是不成熟的社会主义学说。
随着人类对社会发展认识的不断加深,社会主义出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最后诞生了科学社会主义。
1848年2月,有马克思恩格斯制定的第一个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战斗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它既宣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又标志着国际共运的兴起,马克思恩格斯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
然而,科学社会主义从诞生到发展,整个进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活动的完善。
从整个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来看,其过程大致经历了从空想社会主义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阶段、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为社会实践的阶段、社会主义国家探索从一国模式到本国特色的阶段。
在此过程当中,中国共产党人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就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进行了初步探索。
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定与探索首先,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定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现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迅速展开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探索。
这些探索包括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国有企业的建立和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构建等。
这些探索的目标是通过消灭剥削和建立公有制来实现社会主义。
其次,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探索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中国经历了多个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等。
这些时期都伴随着政策的调整和实践的探索。
例如,在大跃进时期,中国试图通过集体化和大规模的农业和工业发展来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然而,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和困难,导致了经济和社会的不稳定。
第三,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探索是与国际形势和国内实际相结合的。
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始终紧密联系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
例如,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面临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浪潮,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开放和改革的政策,引入市场机制,推动经济发展。
这一探索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第四,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探索是一个不断总结经验、发展理论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通过实践和理论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了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和观点,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
这些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最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定与探索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中国需要继续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
这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1.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三次重大飞跃。
(1) 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到科学的理论,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进程中的第一次飞跃;(2) 社会主义由科学的理论发展到实践,并且在社会主义运动中诞生了社会主义制度,使社会主义第一次成为现实,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进程中的第二次飞跃;(3) 社会主义从苏联的"一国模式"发展到"本国特色",特别在中国,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进程中的第三次飞跃。
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时代必然性和可能性。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有时代的必然性。
19世纪中叶,欧洲实现了产业革命,基本上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它推动了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同时,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从20年代到40年代短短30年间,欧洲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经济危机,它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并不像资产阶级理论所鼓吹的那样,是人类理性的体现,相反,它的痼疾已开始暴露。
与此同时,三次大规模工人运动的爆发也表明,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而工人运动的最后被镇压,既证明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理论的局限性和虚伪性,也说明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有一个能指引它解放的科学理论来武装。
资本主义向何处去?工人运动向何处去?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提出了历史的必要性。
3.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想体现在哪里?把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相对独立的称为"社会主义阶段",并认为它还可以再分为几个小阶段;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只能"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整个过渡时期,要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任务;要利用资本主义,利用商品和货币交换;要加强文化建设,并有步骤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等等。
这些思想都明显的把握住了帝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和俄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特点,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2021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21.12.24•【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一〇三号•【施行日期】2022.01.01•【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一〇三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于2021年12月24日修订通过,现予公布,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2021年1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第一次修订2021年1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第二次修订)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基础研究第三章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第四章企业科技创新第五章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第六章科学技术人员第七章区域科技创新第八章国际科学技术合作第九章保障措施第十章监督管理第十一章法律责任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全面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科学技术事业的全面领导。
国家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科技创新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科技强国。
第三条科学技术进步工作应当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服务。
国家鼓励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推动应用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社会事业,支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催生新发展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06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一、社会主义五百年历史进程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1886年美国芝加哥50万工人起义:“我们要把世界变个样,我们厌倦了白白的辛劳,光得到仅能糊口的工饷,从没有时间让我们去思考!我们要闻闻花香,我们要晒晒太阳,我们相信:上帝只允许八小时工作日。
”理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作莫尔《乌托邦》和康帕内拉《太阳城》助记:摩托康泰2、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助记:胜利哦3、《共产党宣言》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公开面世。
2、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无产阶级革命有两种形式:暴力革命(主要的基本形式)和非暴力革命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简答题)1、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2、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3、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4、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助记:公有取代私有、剥削阶级消灭、大多数人为主、不断前进不回头3、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十月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苏联)。
列宁:三个阶段:巩固政权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
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是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斯大林:建成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被称为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
在前苏联推行所谓“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领导人是斯大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由一国发展到多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南斯拉夫、阿尔尼亚、中国、朝鲜、越南、老挝世界上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共有五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古巴共和国。
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是在1936年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多国首先胜利的理论依据是: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并领导实施新经济政策在苏维埃俄国领导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负责人是列宁苏维埃俄国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实行的政策是:取消商品货币关系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各项事业全面进步,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
毛概2018版重点整理本文所标注页码以2018版教材为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938年,毛泽东的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作《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党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的定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定义: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六个方面)(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四)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把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五)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45年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形成过程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两个主题补充:【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命题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党的十五大: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全国人大十九届二次会议:作为国家指导思想写进宪法【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共十六大:写入党章作为全党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共十九大:写入党章(六)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及评价时间地点:邓小平主持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了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评价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认知问题上,存在过两种错误倾向(1)认为凡是毛泽东作出的一切决策指示,都必须维护、始终遵循(2)借口毛泽东晚年犯了严重错误,全面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和指导作用。
“社会主义模式”从“一”到“多”的嬗变“社会主义模式”是指一种具有本国特色的、在社会中已经达成共识的社会主义体制——包括有本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及其他方面体制的总称,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
对“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是一个关系着社会主义生存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能否在各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
二战后,伴随着世界社会主义国家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各国共产党人纷纷开始了对“社会主义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他们在半个多世纪的实践中走了不少的弯路、遭受了不小的损失,不过正是这些经验与教训使他们对“社会主义模式”问题有了突破性的认识飞跃,推进着各国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建设事业向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方向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多样化”的设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没有做出具体的描述,但是他们的论著中却暗含着对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及其建设基础做出的“多样化”设想。
马克思恩格斯早年设想社会主义革命会首先在西欧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并且指出:社会主义胜利必须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比较发达的基础之上,无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预想社会主义“至少需要英法德三国的共同努力,才能保证胜利”。
到了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对俄国、印度等东方国家的特殊性有了初步的认识,认为东方国家早晚将会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并且最终由资本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不过,到了19世纪70、80年代,马克思对东方国家必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论述进行了修正,反对将西欧发展模式搬到东方,而且初步设想了东方社会超越资本主义历史阶段的可能性。
针对当时俄国还是一个封建军事专制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刚刚起步这样的情况,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于1881年写信给马克思,请教马克思是否各国都必须经过完整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才能进入社会主义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这样认为:“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论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三条主线摘要:社会主义是作为取代资本主义而提出来的社会理想。
以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为标志,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漫长历程。
社会主义发展史就是探究社会主义思想、运动和制度的产生、演变、发展历史规律的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从一国到多国的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探寻当代社会主义发展新思路的三条主线。
关键词:社会主义发展史;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有效方式。
中图分类号:K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1)09-0012-03(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四川南充637009)张莎张思军∗∗∗第41卷第9期绥化学院学报2021年9月Vol.41No.9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Sep .2021收稿日期:2021-03-01作者简介:张莎(1995-),女,四川南充人,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张思军(1973-),男,四川达州人,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政治伦理。
基金项目:西华师范大学英才基金项目“中国近现代政治伦理思想论纲”(17YC582)。
社会主义发展史,不仅是理论的发展史,也是实践的发展史。
从整个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来看,社会主义发展史呈现出三条主线:一是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二是社会主义制度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三是社会主义运动走过了从一国到多国的进程。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三条主线,对于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阐述了其科学性。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从空想到科学转变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