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古诗文阅读
- 格式:ppt
- 大小:782.00 KB
- 文档页数:157
群诗通练六金陵怀古主题解说金陵是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的古都,隋唐以来,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
金陵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山川形胜虎踞龙盘,据说还氤氲着王气。
台城的草色烟光,秦淮河的红粉佳人,无不引起词人们的思古之幽情,所以,在怀古诗词中,排在第一位的是金陵,因而也催生了大量经典的怀古诗词佳作。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刘禹锡潮满冶城①渚,日斜征虏亭②。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①冶城:东吴当年冶铸之地,位于金陵府冶西北。
②征虏亭:东晋征虏将军谢石的哥哥谢万曾送客于此亭。
.请鉴赏前两联运用的艺术手法。
答:.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唐彦谦[注]碧树凉生宿雨收,荷花荷叶满汀洲。
登高有酒浑忘醉,慨古无言独倚楼。
宫殿六朝遗古迹,衣冠千古漫荒丘。
太平时节殊风景,山自青青水自流。
注唐彦谦:字茂业,号鹿门先生,晚唐诗人。
.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答:.“山自青青水自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建康仲殊钟山影里看楼台。
江烟晚翠开。
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
寂寞处,两潮回。
黯愁怀。
汀花雨细,水树风闲,又是秋来。
.请简要说明上片中“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两句的作用。
答:.这首词的下片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答:答案精析.()对比。
用吴国的雄图霸业以及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场面和眼前的一片荒凉的景象形成对比。
()情景交融。
山川风物在变幻的历史长河中没有任何的变化,诗人看到的仍是:春草年年绿,旧烟岁岁青。
并为下文的感慨做铺垫。
.()吊古伤今之情。
冶城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殆尽了。
日暮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当中,伴随着它的不过是投在地上的长长的黑影而已,那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场面,也早已销声匿迹。
题点训练二诗歌手法诗歌手法题的命题特点与答题技能考情回顾设问方式①这首诗(某句、某联、某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例】(2015·天津卷)第14(2)题,(2014·重庆卷)第12(1)题。
②这首诗(某句、某联、某片)运用了××的表现手法,请简析。
【例】(2015·安徽卷)第9题,(2015·湖北卷)第14(1)题。
③这首诗是如何抒情(描写)的?【例】(2015·全国卷Ⅰ)第8题,(2015·浙江卷)第22题。
④请赏析某句(某联、某片)的妙处。
【例】(2015·全国卷Ⅱ)第8题,(2015·四川卷)第13(1)题。
审题要点①审概念。
题干中出现的“表现手法”有广狭之分,广义的,包括所有的艺术技巧,等同于“表达技巧”“艺术特色”;狭义的,专指与修辞手法相并列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虚实结合、用典、联想想象、托物言志(象征)、正侧结合、动静结合、直抒胸臆等。
②审明暗。
明考型是指题干要求直接答出表现手法;暗考型是指题干要求“赏析”“怎样描写(抒情、表现)”,一般要答出表现手法。
③审数量。
若题干中有“哪种”“何种”“最主要”等字眼,则只能答一个;若有几个同时满足,则要“多中取主”(选最常用、最主要的),“大中取特”(选特征特别鲜明、特别明显的)。
若题干中有“哪些”“多种”“主要”等字眼,可以多写,但不能相互矛盾、对立,否则判为0分。
④审步骤。
如果题干只要求说出,则直接回答即可;如果题干要求“分析”“赏析”,则要用完整步骤(指+析+点)。
另外,要视分值而定步骤。
若3分以上,则要用完整步骤作答。
另外,题干未明确要求答“表现手法”的,则要看题干问的是局部还是全诗,若问全诗,则首先且必须从表现手法角度回答;否则,应优先考虑修辞手法,其次是表现手法。
答案要素简单型:明确答出表现手法的概念即可。
完整型:三步走——指(指出所用的表现手法)+析(分析该表现手法是如何运用的)+点(点明表达效果)。
复习要点1.继续强化思想感情题的审题答题规范。
2.解决答思想感情题中概括不准、不全的问题。
一、请认真研读江苏卷近几年分析概括思想感情类试题,回答下列问题。
年份篇目试题参考答案考生现场答案2007年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思想感情?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2014年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请简要分析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2015年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2016年八声甘州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1.认真研读题干,圈出关键词语,你有什么发现?请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答案(1)范围明确、具体。
职业中专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表达能力;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现代文阅读1. 文章体裁:叙述文、说明文、议论文2.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旨,把握文章结构,分析论据和论证方法3. 教学难点:提高阅读速度,提炼信息,运用阅读技巧第二单元:古诗文阅读1. 文章体裁:古文、诗歌、词2.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意境,鉴赏文学价值3. 教学难点:掌握古诗文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第三单元:写作训练1. 文章类型:叙述文、说明文、议论文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做到条理清晰、语言准确3.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技巧和文采第四单元:口语交际1. 交际场景:日常生活、工作、社交活动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交流的能力,提高口语交际技巧3. 教学难点:克服紧张情绪,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和表情达意第五单元:语法与修辞1. 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理解常用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效果2.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语法和修辞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独立思考能力;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实例解析文章特点,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4. 运用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四、教学评价1. 平时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2.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3. 单元测试:检测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4. 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五、教学时间安排第一单元:4课时第二单元:4课时第三单元:6课时第四单元:4课时第五单元:4课时六、教学资源1. 教材:《职业中专语文(基础模块上册)》2. 参考书目:相关古代文学作品、现代文学作品、语法修辞词典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4. 网络资源:相关在线阅读材料、教学视频、电子词典等七、教学环境1. 教室环境:宽敞、明亮,桌椅摆放整齐,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2. 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齐全,便于开展课堂教学;3. 学习氛围: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分享心得。
高中语文人教版目录第一章《古诗文赏析》1. 《古文观止》2. 《文言文阅读》3. 《古诗词鉴赏》第二章《现代文阅读》1. 《现代文学作品欣赏》2. 《新闻报道阅读》3. 《科技文献阅读》第三章《修辞与写作》1. 《修辞手法分析》2. 《写作技巧与方法》3. 《议论文写作》第四章《古代文学名篇》1. 《红楼梦》2. 《水浒传》3. 《西游记》第五章《中国古代诗歌》1. 《唐诗宋词鉴赏》2. 《古诗格律与写作》3. 《古诗文化背景解读》第六章《现当代文学名著》1.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 《围城》3. 《活着》第七章《语言与社会》1. 《语言规范与修辞效果》2. 《方言与方言文化》3. 《语言与社会发展》第八章《文化与传统》1. 《经典文化与中国传统价值观》2. 《文化碰撞与融合》3. 《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九章《文学批评与鉴赏》1. 《文学批评流派与理论》2. 《文学作品评析与解读》3. 《评价标准与鉴赏技巧》第十章《写作指导与实践》1. 《写作技巧与审题方法》2. 《写作素材与构思方法》3. 《写作实践与表达灵感》第十一章《高考语文备考指南》1. 《高考语文考试内容与要求》2. 《应试技巧与答题技巧》3. 《模拟考试与复习方法》本教材按照高中语文人教版的标准编写而成。
通过对古诗文、现代文阅读、修辞与写作、古代文学名篇、中国古代诗歌、现当代文学名著、语言与社会、文化与传统、文学批评与鉴赏、写作指导与实践以及高考语文备考指南等方面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教材中的内容既包括了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唐诗宋词》,也包括了现代文学名著,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围城》、《活着》。
同时,还涵盖了语言与社会、文化与传统、文学批评与鉴赏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语言的规范应用、方言与方言文化的特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知识。
此外,在写作方面,教材也给予了学生写作指导与实践的内容,包括写作技巧与审题方法、写作素材与构思方法等,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增强表达能力。
第2节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鉴赏诗歌的语言1.(2011·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骤雨[宋]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1·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示秬秸①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①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
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1·湖北)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_文言文孟子二章阅读答案文言文《孟子二章》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古代诗歌鉴赏四种体裁——明晰诗歌的基本类别1.古体诗古体诗是指唐代格律诗产生以前的诗歌形式,又称古诗或古风。
古体诗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形式比较自由,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等,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其中的“歌”“行”“吟”即古体诗的载体。
2.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歌体裁。
近体诗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近体诗包括绝句、律诗。
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
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
3.词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至宋代进入全盛时期。
词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句数、每句的字数、声调上都有不同规定。
晚唐和两宋涌现出一批填词大家,如温庭筠、李煜、柳永、苏轼、周邦彦、李清照等,也形成了多样的词风。
4.曲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行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七个关注——读懂诗歌的思想内涵1.关注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有些题目显示事件、情感;有些题目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有些题目点明中心。
所以,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容。
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目交代了内容(送别)、时间、对象;张籍的《秋思》,题目点明了感情基调;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题目暗示了内容;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题目既交代了时间(月夜),又表明了情感(忆),再加上特殊的人物关系(舍弟),让我们未读诗句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思念。
鉴赏诗歌时我们尤其要重视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
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诗题中“闻笛”二字,杜甫的《春夜喜雨》诗题中的“喜”字。
2.关注作者每首诗词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和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以及作者的性格密切相关。
第三章古代诗歌鉴赏(一)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面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使:出使。
B.单车:自行车。
C.征蓬:泛指远行的人。
D.长河:黄河。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首尾叙事,中间写景,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
B.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出汉塞入胡天时激动、自豪的情感。
C.这首诗中最值得称颂的是颈联,它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
D.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
(二)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千寻塔:名叫千寻的塔。
B.眼:视线。
C.最高层:最高处。
D.“自缘”的意思是“因为”。
2.下面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身居高位、踌躇满志的情怀。
(三)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把酒话桑麻”中的“桑麻”指的是( )A.桑树和麻树 B.植物C.农事 D.吃的和穿的2.对这首诗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近景与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B.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C.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讲究,诗中有画。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跟踪训练提升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1 文言文阅读考点学案4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题组一语段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是时,宦者主宫市,无诏文验核,但称宫市,则莫敢谁何,大率与直十不偿一。
又邀阍闼所奉及脚佣,至有重荷趋肆而徒返者。
有农卖一驴薪,宦人以数尺帛易之,又取它费,且驱驴入宫,而农纳薪辞帛,欲亟去,不许,恚曰:“惟有死耳!”遂击宦者。
有司执之以闻,帝黜宦人,赐农帛十匹,然宫市不废也。
谏臣交章列上,皆不纳,故建封请间为帝言之,帝颇顺听。
会诏书蠲民逋赋,帝问何如,答曰:“残逋积负,决无可敛,虽蠲除之,百姓尚无所益。
”(选自《新唐书·张建封传》)(1)宦者主宫市,无诏文验核,但称宫市,则莫敢谁何,大率与直十不偿一。
(2)残逋积负,决无可敛,虽蠲除之,百姓尚无所益。
答案:(1)宦官主持宫市,没有诏文验证,只要说是宫市,就没有人敢盘问,大致给的钱不抵原价的十分之一。
(2)残余拖欠的赋税日积月累,肯定没有办法再收回的,即使免除,老百姓也没有什么好处。
【参考译文】当时,宦官主持宫市,没有诏文验证,只要说是宫市,就没有人敢盘问,大致给的钱不抵原价的十分之一。
又要索取宫门进俸和脚力钱,甚至有满载货物来到市集结果空手而回的。
有农夫卖一驴车柴,宦官用数尺帛交换,又索要其他费用,并且赶驴入宫,农夫交出柴而不收帛,想赶紧离去,宦官不允许,农夫发怒道:“只有死路一条了。
”于是痛殴宦官。
有关部门拘捕了农夫上奏,皇帝罢免了宦官,赐给农夫十匹帛。
然而宫市并没有废除。
谏官不断上书论谏,皇上都不采纳,因此张建封趁机向皇帝陈述此事,皇帝欣然接受。
恰巧皇帝下诏书免除老百姓拖欠的赋税,皇帝询问怎么样,张建封回答说:“残余拖欠的赋税日积月累,肯定没有办法再收回的,即使免除,老百姓也没有什么好处。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三路籍民为保甲,日聚而教之,禁令苛急,往往去为盗,郡县不敢以闻。
2021年高考必备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全国通用版)02《无衣》《无衣》原文翻译注释赏析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gē)矛。
与子同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
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王:此指秦君。
一说指周天子。
于:语助词。
兴师:起兵。
同仇:共同对敌。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jǐ)。
与子偕作!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
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作:起。
戟:古代一种合戈、矛为一体的长柄兵器。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cháng)。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共前进。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行:往。
【赏析】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
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
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
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
”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
执行时间:月日第周星期总序第个教案古诗鉴赏复习专题专题一读懂古诗——明诗意,知题材教学过程:一、考纲把握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
对于命题者来说,如何引导考生先读懂后鉴赏,命题的导向至关重要。
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
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我们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
在考场上,究竟怎样才算读懂了一首诗歌呢?一是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把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领会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
二、掌握读懂研讨的基本方法A、标题切入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
因为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有的交代了诗歌的题材、体裁。
从标题切入,就是要把握住这些丰富信息。
边练边悟1.试读下面的诗题,看看能读出哪些重要信息。
(1)《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2015·全国Ⅰ)答案①点明了“留别”的出发地、目的地。
②“留别”暗示了诗的类别——送别怀人诗。
③“临洮”“北庭”两个边塞地名,暗示了诗中将写边塞风景。
(2)《残春旅舍》(2015·全国Ⅱ)答案①交代了写作的季节、地点。
②“残”字可透露出心情可能也“惨”。
③“旅舍”暗示此诗可能是一首羁旅行役诗,诗中要写的可能是一种思念、牵挂之情。
(3)《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2015·浙江)答案词题暗示词的内容是描写琵琶弹奏及听的感受。
(4)《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2015·江苏)答案①“秋日”点明了写作的季节。
②“题……新居”表明了写作缘起。
③“新居”暗示诗的内容可能要写“新居”的内外环境。
滕文公下第2章古诗带拼音彭更(gēng)问曰:‘’后车数十乘(shèng),从者数百人,以传(zhuàn)食于诸侯,不以泰乎?‘’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dān)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曰:‘’否。
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sù),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zǐ)匠轮舆(yú)皆得食于子。
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tì),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
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曰:‘’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yú)?‘’曰:‘’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sì)而食(sì)之矣。
且子食(sì)志乎?食(sì)功乎?‘’曰:‘’食(sì)志。
‘’曰:‘’有人于此,毁瓦画墁(màn),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sì)之乎?‘’曰:‘’否。
‘’曰:‘’然则子非食(sì)志也,食(sì)功也。
‘’万章问曰:‘’宋,小国也。
今将行王政,齐楚恶(wù)而伐之,则如之何?‘’孟子曰:‘’汤居亳(bó),与葛(g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sì)。
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gōng)牺牲也。
’汤使遗(wèi)之牛羊。
葛伯食之,又不以祀。
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zī)盛(chéng)也。
’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kuì)食。
葛伯率其民,要(yāo)其有酒食黍(shǔ)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
有童子以黍肉饷(xiǎng),杀而夺之。
书曰:‘葛伯仇饷。
’此之谓也。
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雠(chóu)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