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中国疆域变迁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疆域与人口知识点总结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广阔的疆域和多样的人口构成。
中国的疆域包括了陆地和海域,涵盖了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人口分布和人口结构。
在本文中,我将总结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的相关知识点,包括中国的地理疆域、人口分布、人口结构等内容。
地理疆域中国的地理疆域非常广阔,总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四大国家。
中国的疆域包括了东部的平原地区、西部的高原地区、南部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北部的寒带地区等。
由于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中国的气候条件也有很大的差异,包括了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等多种类型。
中国的地理疆域对人口的分布和人口的生活方式都有重要影响。
在东部平原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在西部高原地区和北部寒带地区,人口密度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也较低。
另外,中国的地理疆域还影响了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和利用方式,比如东部地区的工业和城市发展,西部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等。
人口分布中国的人口分布非常不均衡,东部地区人口密集,西部地区人口稀少。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平均在400人/平方公里以上,而西部地区的人口密度平均在100人/平方公里以下。
人口密集的地区主要包括了东部的华东地区、中部的华中地区、以及南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等,而人口稀少的地区主要包括了西部的青藏高原地区、北部的东北地区、以及南部的西南地区等。
中国的人口分布受到地理疆域的影响,也受到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在历史上,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些地区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到了近代以后,中国的人口开始向沿海地区和内地城市集中,这与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
另外,中国的人口分布还受到国家政策和发展规划的影响,比如“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等政策都影响了中国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和发展水平。
人口结构中国的人口结构包括了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和职业结构等方面。
中国的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影响深远。
在中国古代时期,由于农业的发展,人口也越来越多,而这个过程中的人口迁移对中国的历史地理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1. 先秦时期的人口迁移在中国的先秦时期,由于人口的迁移和聚集,使得历史地理和文化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区域性特点。
例如,在黄河流域内,人口逐渐聚集形成了中华文明的起始中心,关中平原和华北平原逐渐成为了人口稠密的地区。
而在长江流域,由于中国南方地区的离散性,人口迁移的过程更为复杂,文化和历史地理也有所不同。
2. 唐宋元时期的人口迁移在唐宋元时期,中国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的影响范围更加广泛。
由于唐代时期的经济繁荣,人口迁移的过程中,文化和历史地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例如,宋代时期,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兴盛,人口逐渐向南部地区迁移,形成了今天的南方文化。
而在元代时期,由于蒙古人的入侵和统治,人口迁移的过程也更加明显而频繁。
3. 明清时期的人口迁移在明清时期,中国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由于明代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稠密,海上贸易非常发达,而清代时期则因封锁海运,导致人口向北迁移,形成了今天的中北地区。
同时,南北方的文化也因此产生巨大的差异。
4. 当代的人口迁移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中国的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也不断在变化。
例如,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口逐渐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形成了今天的经济重心。
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也因此形成了不同的人口文化和社会结构。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
人口迁移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地理特点,这些特点也同时对当代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加强文化研究和历史地理的保护,保护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历史地理的丰富性。
葛剑雄:人口与中国疆域的变迁*商朝疆域图来源:爱思想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在历史时期中国的人口数量一直在世界人口总数中占有很高的比率,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比率一般在20-30%之间公元200年正值东汉末年,接近人口低谷,出现了10%左右的最低比率而1850年是本世纪前中国人口的高峰,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高达35%左右如此庞大又占世界人口如此高比率的中国人口对外部世界究竟起过什么作用?在中国历代中原王朝疆域的变迁中有过什么影响?是否曾经对邻国和世界构成过威胁?中国人口中有多少人以何种方式移殖境外?有些人曾经想当然地作过各种回答,有人甚至把匈奴人和蒙古人对欧洲的征服"黄祸"同中国的人口联系起来,发表耸人听闻的言论,一度成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依据但实际上,并没有人将中国人口与历史的有关方面结合起来,作过严肃认真的研究,当然也就不可能产生什么值得一提的结论本文选择中国历史上疆域变迁和人口增长比较显著的几个阶段,用以考察人口与疆域变迁的关系,以回答这些问题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又经过了多次扩张,至公元前210 年秦始皇去世时,秦朝的疆域达到了空前的范围秦朝的疆域包括了战国后期七国旧地的全部,但一部分是新从其他民族手中夺取的大约在公元前222 年至221 年间,秦军在平定楚国的江南和越国旧地后,就进入了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征服了当地的越人政权,设置了闽中郡,以冶县(今福州)为郡治但秦朝的控制点显然相当少,所以在如此广大的区域内没有设什么县治,而且在秦亡以后整个闽中郡地就又重新为越人所有了秦朝的**域包括岭南地区,即南岭以南今广东广西和越南的东北部,是百越诸族的聚居地,战国时还不是楚国的领土根据淮南子·人间训的记载,秦始皇的动机是"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因此命尉屠睢率五十万军队分五路南征由于越人以丛林为依托奋勇抵抗,三年中秦军死伤数十万,连尉屠睢也在越人夜袭中丧生所以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 年)才又征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同年设置了桂林南海象郡三郡,基本结束了军事行动驻守岭南的尉佗要求秦始皇遣送三万未婚妇女,作为士兵的配偶,但只获得了一万五千人*秦朝的疆域在西南,秦朝以成都平原为基地,向西北两方面扩张到了今大渡河以北和岷江上游,占据了邛笮冉駹等部族地区向南又整治开通了一条"五尺道",从今四川宜宾延伸到云南曲靖,并在沿线控制了不少据点,设置了一些行政机构但由于投入的兵力和派驻的人员有限,统治并不巩固,所以在秦亡后就都已经放弃了在西北,秦始皇于三十二年(前215 年)派蒙恬率三十万军队赶走了河套一带的匈奴人,第二年在阴山以南黄河以东设置了九原郡,管辖新设的34个(一说44个)县但这些地方本是战国时赵国的旧地,连秦始皇令蒙恬筑起的万里长城,实际上也是以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已筑过的长城为基础的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以往曾不时侵入内地,秦朝的措施主要还是出于军事上的防卫目的秦始皇时代的人口总数在2000-3000万之间,但在经过战国末年长期的战争之后,人口数量已经有了很大幅度的下降,所以当时普遍存在的是劳动力的不足,而不是人口压力正因为如此,秦始皇在大规模征调民众服劳役和兵役时不得不采取残暴的强制手段,而且已显得捉襟见肘,如对征南越的军队派不出更多的增援和补给,在设置新政区后也无法迁入更多的移民秦亡以后和西汉初年,秦朝的新领土丧失殆尽,西南和南方全部为当地民族夺回,或建立了实际上独立的政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来自秦朝的驻军行政人员和移民数量太少就是在中原移民集团掌握了政权的南越国,还得依靠当地的部族首领,沿用越族**俗秦朝曾有一些人从山东半岛及东南沿海地区迁往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但他们大多是出于逃避秦朝统治的目的,或者是长期海洋迁移传统的延续,并不是迁出地人口过多的结果西汉初期的疆域收缩直到汉武帝时代(公元前140-前87年)才告结束,经过数十年的征战和经营,汉朝的疆域在武帝后期达到极盛汉朝的扩张是从收复秦朝故地开始的,但结果超过了秦朝领土的范围汉朝的西南界扩展到今高黎贡山和哀牢山一线,南方则增加了海南岛和今越南北部和中部,东北的辖境南到朝鲜半岛中部江华湾一线,西北从匈奴和羌人手中夺取了整个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并进而控制了天山南北,直至今巴尔喀什湖费尔干纳盆地和帕米尔高原但由于扩展太快,新设的建置过多,兵力和财力都不能适应,加上地方官的苛政引起了当地民族的反抗,一些政区又撤销或缩小了如撤销了在朝鲜半岛的二个郡,其余二郡也缩小了辖境放弃了在海南岛的政区,机构和人员全部撤回大陆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西汉末年西汉初的人口估计在1500-1800万之间,在武帝初的元光元年(前134年)增加到约3600万武帝中期开始,人口出现了多年的停滞和负增长,到末年(前87年)下降至3200万此后增长恢复,到西汉末年(公元2 年)达到约6000万的高峰此时西汉不计西域都护府辖地的领土面积约400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14127.63(人/平方公里,以下同);则武帝初的人口密度估计在10左右,绝对低于此数因此,从总体上说,西汉的扩张与人口压力毫无关系,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开疆拓土的行动发生在人口远非最多的阶段,而在人口接近高峰时非但没有再采取任何扩张领土的举措,反而会有所收缩汉武帝在北方和西北的军事行动,基本上都是从打击匈奴的实力出发的所以尽管曾多次深入蒙古高原,但一旦战争役结束就退守长城一线,稳定的领土没有超过秦朝的范围河西走廊的获得也是匈奴战败投降的结果,由于该地具有断绝匈奴与羌人的联系和联接西域(今**和中亚)的战略地位,控制并加以巩固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同样,在羌人的故地湟水流域设置政区,主要也是军事上的需要,而不是出于经济利益西汉在西域的军事行动,基本上都是为了与匈奴争夺控制权,是对匈奴战争的延续唯一的例外是大宛的用兵,这是个别招摇生事的汉朝使者挑拨的结果,而汉武帝以为大宛不堪一击,将出兵的美差交给了宠妃李夫人之弟李广利,以便他能立功封侯这场历时四年付出了十多万人的生命和无数牲畜物资等惨重代价的战争,搞得国库空虚,天下骚动,得到的只是千余匹"天马"的战利品汉武帝在西南的多次用兵,目的有三:一是换取大宛大夏安息等国的"奇物";二是用金钱买通大月氏康居等国在军事上牵制匈奴;三是扩大领土,使不同风俗不同语言的各族纳入版图,显示自己"威德遍于四海"正因为如此,这类战争在当时就受到普遍的反对,以至武帝也不得不下诏罪己,停止了在边疆的军事行动和在轮台(今**轮台一带)的屯戍西汉初年的文帝时期,晁错提出过"徙民实边"的建议,但其着眼点主要是利用内地的罪犯和贫民充实边疆,并不是内地人口太多武帝时,人口相对稠密的关东在灾年出现了大批流民,安置困难,于是新开拓的西北边疆成了移民的最佳场所到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为止,迁入的移民累计有80多万,定居于河西走廊和今内蒙古南部陕西北部宁夏青海东部由于移民的迁移和定居完全依靠朝廷提供的粮食种子和物资,使朝廷多年的积累耗费一空移民的巩固也完全靠法律和强制手段维持,自由迁入受到限制所以尽管在武帝以后的七八十年间关东局部地区的人口密度增加,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却再也没有实施向边疆的移民在西南,官方也没有组织对新拓领土的移民,大多只是四川盆地内的居民自发地向南扩散与此同时,汉朝在南方却不止一次地弃地移民,在征服东越闽越后都将当年越人迁至江淮之间,造成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全省长期近于无人状态在撤销海南岛的政区时,也将愿意内迁的人全部迁走还必须指出,西汉对西域的控制主要是依靠声威,而不是使用军队由于补给线太长,就地生产的粮食数量有限,当时不可能在西域维持过多的驻军和行政人员,常驻人员不过六七千人东汉对西域的控制几度中断,在其得以维持的阶段,常驻人员比西汉还少除了少数因种种原因流落在西域的人以外,汉朝的移民从未越过河西走廊西端的玉门关除了西南局部地区以外,东汉的疆域从未超过西汉的范围,尽管东汉的人口峰值实际上并不低于西汉而今高黎贡山和哀牢山以外的土地设置为永昌郡,只是当地民族归属的结果,从未发生过战争而且东汉期间,匈奴羌乌桓鲜卑和西域诸族开始内迁,最终演变为魏晋南北朝持续数百年的大规模少数民族内迁公元589 年隋朝灭陈后,它的疆域并没有恢复到西汉时的幅员,其东北以辽河与高丽为界;南方虽一度灭了林邑国,但不久就已退至北纬18°一线此后隋朝从东突厥人手中夺回了河套,把边界扩展到阴山以北;又从西突厥夺取了今**哈密地区大业四年(603 年),隋炀帝趁吐谷浑被铁勒打败之机,灭了吐谷浑,取得了它的故地,其范围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至昆仑山脉,这是以往各朝从未设置过正式行政区的地方但这些疆土的开拓有的只有军事上的意义,有的存在的时间很短如与东突厥的界线虽划定在阴山以北,但隋朝的行政区实际仍未出阴山山脉的范围吐谷浑首领到大业末年就又复国,在今青海境内所建政区到唐朝时也未恢复*隋朝疆域隋朝人口最多时估计为5600-5800万,还没有突破西汉的记录,其直接统治的范围与西汉大致相仿,但经过数百年的开发,南方容纳的人口比西汉时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所以并不存在人满为患的问题相反,在隋炀帝穷兵黩武的情况下,到处出现了田园荒废的景象正因为如此,隋朝对新辟土地,除了实行军事控制外,无法实施有效的移民如对吐谷浑旧地,虽又"置郡县镇戍",却只能"发天下轻罪徙居之",人数显然是相当有限的隋末唐初,突厥势力南侵,连首都长安也受到威胁因此,尽管黄河流域还没有恢复战争的创伤,全国人口不足3000万,唐朝还是不得不发动了对突厥的反击,在贞观四年(630 年)灭东突厥,贞观二十一年又灭薛延陀,疆域达到了贝加尔湖以北以后又灭西突厥,辖境远至中亚唐朝的疆域,最西曾经到达过咸海之滨,最北曾包括西伯利亚,最东一度拥有萨哈林岛(库页岛)和朝鲜半岛的大部分但是这并不是说唐朝同时拥有过这样大的疆域,而且达到最远点的时间是非常短的例如,控制咸海以东是在龙朔元年(661 年),但到麟德二年(665 年)就撤到了葱岭,实际只维持了3 年而那时还没有灭高丽,东部的边界仍在辽河一线开元三年(715 年)唐朝又扩展到葱岭以西,但东部的安东都护府已退到辽西天宝十年(751 年)怛罗斯一仗败于大食(阿拉伯帝国),唐朝的疆域又退回到葱岭北方自灭薛延陀到仪凤四年(679 年)突厥再起也只有32年时间,唐朝就又撤至阴山山脉以南了总章元年底(669 年)灭高丽后置安东都护府,但到咸亨元年(670 年)其治所就从平壤迁至辽东,不久又迁至辽西,高丽故地基本丧失在研究唐朝的疆域与人口的关系时,以下三个方面是必须注意的,也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唐朝的疆域扩张与人口增长并不是同步的,当人口达到高峰时,极盛疆域已成过去,这与西汉的情况相似隋唐之际的人口谷底估计在武德五年(624 年),约为2200-2300万此后以年平均8 -12的增长率增加(包括因自境外迁入而增加的部分),至安史之乱前的755 年达到约8000-9000万的高峰而唐朝在北部推进到极点时的人口约2900万,在西部获得最大疆域时的人口约为3500万,在朝鲜半岛设立安东都护府时的人口至多有4000万,都离高峰甚远而在人口超过8000万的天宝盛世,除了今**乌鲁木齐及其以东一带有一些正式的州县,其设置正式行政区域的范围基本没有超出西汉的范围唐朝在新辟的领土基本都设置都护府和都督府,或通过羁縻府州县的形式进行统治羁縻政区的首长绝大多数都是由其原来的首领世袭的,不纳赋税,除已迁入内地的以外也不领朝廷俸禄,当然也不接受唐朝的常驻机构和人员,不会有什么移民迁入唐朝存在时间较长较稳定的六个都护府中,安南的辖区是西汉以来的旧地;安东所管的大多也是辽西的旧地;安北一度辖有今蒙古和西伯利亚,但到垂拱二年(686 年)后即迁至今内蒙古;单于原辖阴山河套一带,至圣历元年(698 年)后并入安北;只有北庭和安西二个存在时间最长,辖区又基本都是新辟这些都护府都没有为唐朝的人口提供多少扩展的余地,因为除了常驻的军队和行政人员以外,由内地迁去人人口极少迁入西州(今**吐鲁番一带)和庭州(今乌鲁木齐一带)的主要是罪犯,在都护府和镇的驻地如安西(今库车)北庭(今吉木萨尔)疏勒(今喀什)焉耆(今焉耆)等处主要由戍卒实行屯垦安史乱后这类迁移也基本结束了相反,伴随着唐朝扩张的是大批边区和境外民族的内迁如东西突厥被灭后,有数十万人迁入唐朝,定居在首都长安的就曾有一万户,河套和今陕西山西北部都是安置突厥人较多的地区高丽被灭后,三万多户百姓被迁至江淮以南及山南京西诸州,其中一部分以后迁回辽东,但不久又被迁至陇右河南百济的贵族和百姓被迁于辽东徐州兖州等地山东半岛沿海有很多新罗人居住此外,回鹘铁勒西域诸族吐谷浑吐蕃党项契丹奚等族几乎都有不少人内迁唐朝的军队,从将领到士兵,都有大量来自边疆和境外的人员总之,在唐朝的疆域达到极盛时,其人口还没有超过西汉;而当其人口达到高峰时,绝大部分人口居住的范围与西汉的疆域相仿;迁入唐朝的人口远远超过唐朝向边疆地区的移民宋朝的领土比唐朝小得多:其北界已退至今山西的河曲岢岚原平代县繁峙和河北的阜平满城容城霸州及天津市区一线,西北与西夏以今甘肃兰州靖远宁夏同心及陕西北部的白干山一线为界,西南今大渡河以南的川西南黔西和云南是大理国境可是就在北宋境内,由初期的约3000万人口增加到了后期(11世纪初)的1 亿左右*北宋辽和西夏疆域北宋对辽和西夏基本都取守势,即使主动用兵也没有改变过双方的稳定界线对大理也从未采取过军事行动,宋太祖以玉斧划大渡河为界的传说虽不尽可信,但宋朝方面希望维持现状却是事实唯一的例外就是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至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间对吐蕃的战争,结果是恢复了唐朝的旧地,扩大到今乌峭岭以南的湟水流域大夏河流域和洮河流域,设置了熙河路这次战争发动于宋朝的人口接近高峰之际,但无论从目的与后果看,都与内部的人口压力无关从军事行动的倡议者和指挥者王韶向皇帝所上的平戎策可以看出,其首要目的是夹击西夏,"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则夏人有腹背受敌之忧"而当时"诸羌瓜分,莫相统一"的形势对宋朝有利,应加以利用同时王韶还认为这一带"土地肥美,宜五种者在焉"结果,宋朝在军事上固然节节胜利,但经济上却背上了包袱,"熙河虽名一路,而实无租入,军食皆仰他道"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更不可能从内地迁入人口了不过,由于人口数量达到了空前的记录,宋朝的人口压力的确日益增大,尤其是在南方人口稠密地区经过两宋之际的战乱,当南宋与金双方进入稳定对峙的阶段,南北的人口就又攀上了新的台阶,13世纪初合计达到了1.1272亿,南宋人口到端平二年(1235年)已在6000万以上早在北宋中期,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杀婴之风就已相当严重,发展到不分男女,见于记载的就有今湖南与湖北相邻一带苏南皖南赣东北浙江和福建各地福建因山多地少,缺少开发余地,杀婴之风最甚,连富人和士大夫家族也都"计产育子","富民之家,不过二男一女;中下之家,大率一男而已"但宋朝并未出现任何向外扩大生存空间的言论或行动,如果对辽西夏金蒙古元的政策可以用"积弱"来解释,那么就是在南宋期间也从未对大理采取过军事征服这一点,只能证明当时的君臣的确没有动过这方面的脑筋对与日俱增的人口压力,主要是通过增加粮食产量和开发山区来缓解的宋代的最高垦田数约有7.2亿亩,"这一数额不仅前代未曾达到,即使是后来的元明两代也未超过此数额"宋太宗时开始在南方水稻产区扩种麦豆类作物,同时在江淮之间推广水稻,以充分利用地力,防止水旱灾害的影响真宗时从福建引入早熟耐旱的占城稻种,在长江下游和淮河流域推广;还在宫中试种,让百官了解新品种的效益这些措施对南方农业的进步产生巨大影响福建的梯田出现在宋代,就是农业生产向深度发展的证明另一途径是将原来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辟为新的政区,以安置移民,扩大耕地如北宋后期,在原来属"梅山峒蛮"居住并被禁止与汉区交通的地方筑二城,置新化县,"得主客万四千八百九户,万九千八十九丁田二十六万四百三十六亩"此后,对湖南西部和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和山区的移民显著增加成吉思汗与蒙古诸王的西征给中亚西亚和欧洲人留下了难以消除的恐惧,但西征的动因来自蒙古族本身,与宋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状况毫无关系,而且西征大多发生在这些政权被灭之前西夏和金分别亡于1227年和1234年,此前的1213年蒙古哲别灭西辽,1219年成吉思汗发动第一次西征,1221年又有哲别和速不台的西征1235年蒙古军开始攻宋,同年拔都出兵西征,1253年又有旭烈兀的西征,1254年蒙古军灭大理,同年征服了吐蕃到1279年南宋残余势力最终被消灭时,西征早已结束,庞大的大蒙古帝国已经分裂在蒙古的军事征伐中固然利用了女真党项契丹和汉等族的的人力和物力,但这些都是被俘虏和掠夺的结果同样,在灭西夏金大理南宋的过程中,也有大批来自中西亚和欧洲的人员被充当将士炮手工匠和官吏西夏和金灭后,境内的人口锐减至1000余万,仅及原来的五分之一弱,是中国人口史上罕见的浩劫灭宋14年后的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元朝境内的人口总数仅6000余万,只有13世纪初的一半当时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大片土地荒无人烟,亟待垦复所以,元朝建立后对高丽安南(今越南北部)占城(今越南南部)日本缅国(今缅甸)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侵略,只是蒙古军队好战传统的继续,境内的人口只是为统治者提供了兵力而已元朝的人口峰值估计约8500万,远不如宋金合计,而且元朝期间的人口增长也比较缓慢蒙古西征与元朝对各国的侵略战争客观上留下了一些中国移民,但都是出于战争或控制的需要,或者是战败的结果,并非积极主动的人口迁移而迁入中国的中西亚欧洲移民数量更多,以后大部分在中国定居与元朝相比,明初的疆域已缩小了很多而在明朝期间,自永乐(1403年-1425年)以后也始终处于退缩之中*明初疆域明初曾继承元代的建置,在朝鲜半岛设有屯驻军队的卫所,但至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李氏高丽奉行亲明政策后,即将这些卫所撤至鸭绿江以北,从此鸭绿江成为中国和朝鲜的界河永乐七年(1409年)在东北女真等族地区设置了奴尔干都司,辖境直到外兴安岭以北永乐九年征服苦兀,更扩大到萨哈林岛(库页岛)至宣德十年(1435年)都司撤销,其下属的羁縻卫所虽继续存在,但控制已大为削弱后期由于满族的崛起,明军节节败退,直到退至山海关内明初的北界曾在今内蒙古的西辽河沙拉木伦河至阴山山脉贺兰山一线,但宣德以后逐渐退到了长城一线西北一度拥有的元朝全部疆土,也陆续放弃,最终后撤至甘肃的嘉峪关安南发生内乱后,明朝于永乐五年(1406年)在安南设置交趾布政使司,正式列为国土,至宣德三年(1428年)撤销,人员全部撤回明朝在今缅甸泰国和老挝境内设置的三个宣抚司和六个宣慰司(三宣六慰),在中期后不断受到缅甸东吁王朝的进攻,一度全部落入缅甸之手经反击,仅收回了"三宣"和"六慰"中的一慰老挝宣慰司但明朝的人口却在不断增长经过明朝初年的经济恢复和大规模的移民,14世纪末的人口已经回升到7000万以上与户口统计数上的停滞和倒退相反,实际人口始终在持续增长,到17世纪初突破2 亿大关,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新记录当时人的各种记载表明,明朝中后期一些地区的人口已经相当稠密,人口压力也已相当严重,地少人多地区的人口大量外流,平原地区的人口纷纷迁往西南边疆和山区谋生,福建和广东沿海一些人陆续向海外移殖尽管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关明朝中后期尖锐的社会矛盾和人满为患的史料,以至当时一些人已经对前途表示悲观,感叹一场浩劫在所难免;却从来没有发现有什么用领土扩张来缓解人口压力或以对外战争来解决社会矛盾的言论,更找不到任何行动因各种原因迁离明朝领土的人数量也并不多,而其中最大的一部分是被鞑靼瓦剌和后金(清)掳掠出去的其中被后金(清)掠至东北的人口估计近百万,不过那时距明亡已为时不远,除了造成生命财产和社会生活的破坏以外,起不了什么积极的作用明朝人主动移殖境外在法律上是被禁止的,所以逃亡至蒙古诸部内的汉人都属"或因饥馑困饿,或因官司剥削,或避罪"据估计,。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适用年级八年级所需时间课内共用4课时,每周2课时;课外共用2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中国的疆域与人口》是选自湘教版地理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的内容,它是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是学生认识我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征,进而了解人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基础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出发点。
是学习中国地理的起点,又是联系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桥梁。
所以说它在中国地理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单元设置了四节内容,“中国的疆域”、“中国的行政区划”、“中国的人口”、“中国的民族”。
本单元设计把这四部分内容整合为两个专题,专题一:中国的疆域及行政区划;专题二:中国的人口及民族。
专题一——“中国有多大?”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学生借助地图、幻灯片、多媒体等多种信息工具,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通过展示、对比、量算、交流,理解我国疆域的特点及优越性。
通过拼图游戏等活动,让学生认识中国疆域的划分方法,省级行政单位是我国行政管理的基本单位,对社会、经济活动、交往有重要的影响,是中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专题二——“中国有多少人?”利用资料、统计图等认识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
通过搜集图片、资料、观看幻灯等形式了解我国各民族的组成及分布特点。
二个专题围绕中国的人地关系展开。
预期学习效果:本单元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涉及众多的地名及其空间位置。
学习时应充分利用教材插图、挂图、地图册、幻灯片和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和手段,运用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探究法、比较学习法、读图指导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既要让学生从读图中获得知识,更为关键的是培养他们读图、识图、析图、用图、动手作图等多种能力,以帮助学生形成中国的地理位置和政区、人口与民族分布的空间概念。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图中找出我国四至点。
3.了解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第一节中国的疆域一、伟大的祖国(位置)1、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2、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3、经纬度位置:4°N—53°N;73°E—135°E,东西跨经度60多度(跨5个时区,相差4个小时),南北跨纬度近50度。
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二、辽阔的疆域:1、领土的四端:最北:漠河镇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最南:曾母暗沙最西:帕米尔高原;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
2、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居第3位。
1、濒临的海洋:从北往南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及太平洋。
海岸线长1.8万千米。
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
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千米。
三、众多的邻国1、陆界线:2万多千米2、陆上邻国:14个: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不、缅、老、越3、隔海相望的国家:日、韩、菲、马、文、印尼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一、历史上的行政区划:早在春秋战国,清朝影响最大。
二、行政区划1、三级行政区划:省、县、乡三级及特别行政区2、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3、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和行政中心:(1)名称:P6的三字经(2)简称和行政中心:P8第三节中国的人口一、人口数量世界第一:1、总量:2000年达12.95亿;占世界21.2%。
2、省区分布:最多:河南省;最少:澳门。
二、人口增长速度较快1、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1)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2)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上升。
2、我国的人口增长趋势:呈直线上升。
3、东部地区和特大城市的人口增长快的原因是人口迁移三、分布疏密不均。
1、地理分布特点:东部人口密度大、人口多;西部人口密度小、人口少。
(沿海河湖、平原、盆地交通和经济发达等地区人口多)2、农村、城镇人口他布特点: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人口比重小。
(63、8%,36、2%)三、我国的人口政策:1、我国人口总量仍持续增长的原因:人口基数大,青少年比重高。
中国疆域与人口知识点总结中国的疆域中国是世界上第三大国家,拥有广阔的疆域。
中国的疆域涵盖了东亚的大部分地区,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以及一些争议领土。
中国大陆中国大陆是中国的主要部分,位于东亚,东临东海和黄海,南濒南海,西临内陆高原,北接东北亚地区。
中国大陆地势复杂,包括平原、丘陵、高原、山脉等多种地貌。
台湾、香港和澳门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目前有自己的政府和行政管理体系。
香港和澳门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享有相对较高的自治权。
这些地区都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投资。
争议领土中国还有一些争议领土,包括南海诸岛、东海诸岛以及与印度的边界问题。
这些领土争端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也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议题。
中国的人口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庞大的人口资源。
以下是一些中国人口的知识点。
人口规模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中国的人口超过14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8%。
中国的人口规模对于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人口分布中国的人口分布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较高,而西部和北部地区人口较少。
这种不均衡的人口分布导致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人口结构中国的人口结构也正在发生变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减少的挑战。
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人口领域的重要话题。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农民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机会。
这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包括住房、交通和环境等方面的挑战。
人口政策中国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限制城市家庭和部分农村家庭的生育权利。
这个政策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如男女比例失衡和老龄化等。
总结:中国的疆域广阔,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以及一些争议领土。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规模超过14亿,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结构正发生变化。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加速,人口政策对于人口控制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1. 中国的疆域中国是一个位于东亚的国家,拥有广阔的疆域。
中国的疆域总面积约为9.6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三大国家。
中国的疆域边界与14个国家接壤,包括俄罗斯、蒙古、朝鲜、越南等国家。
中国的疆域在历史上有过一些变化。
自古以来,中国的疆域就已经不断扩展和收缩。
在古代中国,疆域包括了当前的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外部势力的影响,中国的疆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到了现代,中国的疆域主要包括中国大陆、澳门、香港和台湾等地区。
其中,中国大陆是中国的主要疆域,占据了中国总面积的绝大部分。
2. 中国的行政区划中国的行政区划是按照行政区域划分的地方行政单位组织形式。
目前,中国的行政区划分为四个层级,从上到下分别为省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和乡级行政区。
在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这些省级行政区进一步划分为333个地级行政区,包括市、自治州、地区等。
在地级行政区下面,还有2857个县级行政区,包括县、市辖区、自治县等。
最后一层是乡级行政区,包括乡、民族乡、镇等。
中国的行政区划根据地理位置、行政管理和人口分布等因素进行了合理划分。
不同的行政区划有不同的行政权力和职责。
行政区划的设立和调整需要经过国家的批准和决定。
3. 中国的人口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截至2021年,中国的人口总数超过14亿人。
中国的人口密度相对较高,平均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量超过140人。
中国的人口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较高,而西部地区的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这与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分布有一定关系。
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而资源较丰富的西部地区人口稀少。
中国的人口结构也有一些特点。
由于长期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突出。
由于长期男性优先的传统观念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中国的性别比例存在明显的男性过剩情况。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适用年级初二所需时间共4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要学好中国地理,首先必须了解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因为疆域是地理环境的空间所在,是地理环境特点形成的前提条件。
掌握34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
我国的人口状况是进行国情教育的绝好题材。
因此,教材把…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作为全书的第一章。
本章教材共四节内容,中国的疆域,中国的行政区划,中国的人口,中国的民族。
本单元设计把这四节内容整合为两个专题。
专题一:中国的疆域与行政区划专题二:中国的人口与民族专题一------教材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说明:我国在世界上的位置,我国和经纬度位置,我国的海陆位置,我国与邻国的相互位置,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和位置。
本专题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
专题二------人口与民族掌握我国人口的数量、人口的分布特点;56个民族的分布特点。
预期学习成果:提高学生从各种图表、媒体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整体把握、个性化发展,树立起责任意识。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四至。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管辖海域面积,陆界和海疆长度。
3、了解我国现行行政区划。
4、掌握我国的行政区划,能在地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逐步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5、知道我国的人口总数和我国人口的增长特点。
6、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情况。
7、了解我国民族的构成情况。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比较,初步形成我国地理位置的空间想象力。
2、在探索记忆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分布的过程中,提高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运用我国人口增长图和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4、运用民族分布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强化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培养学生的责任和意识。
葛剑雄:人口与中国疆域的变迁*商朝疆域图来源:爱思想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在历史时期中国的人口数量一直在世界人口总数中占有很高的比率,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比率一般在20-30%之间公元200年正值东汉末年,接近人口低谷,出现了10%左右的最低比率而1850年是本世纪前中国人口的高峰,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高达35%左右如此庞大又占世界人口如此高比率的中国人口对外部世界究竟起过什么作用?在中国历代中原王朝疆域的变迁中有过什么影响?是否曾经对邻国和世界构成过威胁?中国人口中有多少人以何种方式移殖境外?有些人曾经想当然地作过各种回答,有人甚至把匈奴人和蒙古人对欧洲的征服"黄祸"同中国的人口联系起来,发表耸人听闻的言论,一度成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依据但实际上,并没有人将中国人口与历史的有关方面结合起来,作过严肃认真的研究,当然也就不可能产生什么值得一提的结论本文选择中国历史上疆域变迁和人口增长比较显著的几个阶段,用以考察人口与疆域变迁的关系,以回答这些问题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又经过了多次扩张,至公元前210 年秦始皇去世时,秦朝的疆域达到了空前的范围秦朝的疆域包括了战国后期七国旧地的全部,但一部分是新从其他民族手中夺取的大约在公元前222 年至221 年间,秦军在平定楚国的江南和越国旧地后,就进入了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征服了当地的越人政权,设置了闽中郡,以冶县(今福州)为郡治但秦朝的控制点显然相当少,所以在如此广大的区域内没有设什么县治,而且在秦亡以后整个闽中郡地就又重新为越人所有了秦朝的**域包括岭南地区,即南岭以南今广东广西和越南的东北部,是百越诸族的聚居地,战国时还不是楚国的领土根据淮南子·人间训的记载,秦始皇的动机是"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因此命尉屠睢率五十万军队分五路南征由于越人以丛林为依托奋勇抵抗,三年中秦军死伤数十万,连尉屠睢也在越人夜袭中丧生所以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 年)才又征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同年设置了桂林南海象郡三郡,基本结束了军事行动驻守岭南的尉佗要求秦始皇遣送三万未婚妇女,作为士兵的配偶,但只获得了一万五千人*秦朝的疆域在西南,秦朝以成都平原为基地,向西北两方面扩张到了今大渡河以北和岷江上游,占据了邛笮冉駹等部族地区向南又整治开通了一条"五尺道",从今四川宜宾延伸到云南曲靖,并在沿线控制了不少据点,设置了一些行政机构但由于投入的兵力和派驻的人员有限,统治并不巩固,所以在秦亡后就都已经放弃了在西北,秦始皇于三十二年(前215 年)派蒙恬率三十万军队赶走了河套一带的匈奴人,第二年在阴山以南黄河以东设置了九原郡,管辖新设的34个(一说44个)县但这些地方本是战国时赵国的旧地,连秦始皇令蒙恬筑起的万里长城,实际上也是以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已筑过的长城为基础的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以往曾不时侵入内地,秦朝的措施主要还是出于军事上的防卫目的秦始皇时代的人口总数在2000-3000万之间,但在经过战国末年长期的战争之后,人口数量已经有了很大幅度的下降,所以当时普遍存在的是劳动力的不足,而不是人口压力正因为如此,秦始皇在大规模征调民众服劳役和兵役时不得不采取残暴的强制手段,而且已显得捉襟见肘,如对征南越的军队派不出更多的增援和补给,在设置新政区后也无法迁入更多的移民秦亡以后和西汉初年,秦朝的新领土丧失殆尽,西南和南方全部为当地民族夺回,或建立了实际上独立的政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来自秦朝的驻军行政人员和移民数量太少就是在中原移民集团掌握了政权的南越国,还得依靠当地的部族首领,沿用越族**俗秦朝曾有一些人从山东半岛及东南沿海地区迁往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但他们大多是出于逃避秦朝统治的目的,或者是长期海洋迁移传统的延续,并不是迁出地人口过多的结果西汉初期的疆域收缩直到汉武帝时代(公元前140-前87年)才告结束,经过数十年的征战和经营,汉朝的疆域在武帝后期达到极盛汉朝的扩张是从收复秦朝故地开始的,但结果超过了秦朝领土的范围汉朝的西南界扩展到今高黎贡山和哀牢山一线,南方则增加了海南岛和今越南北部和中部,东北的辖境南到朝鲜半岛中部江华湾一线,西北从匈奴和羌人手中夺取了整个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并进而控制了天山南北,直至今巴尔喀什湖费尔干纳盆地和帕米尔高原但由于扩展太快,新设的建置过多,兵力和财力都不能适应,加上地方官的苛政引起了当地民族的反抗,一些政区又撤销或缩小了如撤销了在朝鲜半岛的二个郡,其余二郡也缩小了辖境放弃了在海南岛的政区,机构和人员全部撤回大陆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西汉末年西汉初的人口估计在1500-1800万之间,在武帝初的元光元年(前134年)增加到约3600万武帝中期开始,人口出现了多年的停滞和负增长,到末年(前87年)下降至3200万此后增长恢复,到西汉末年(公元2 年)达到约6000万的高峰此时西汉不计西域都护府辖地的领土面积约400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14127.63(人/平方公里,以下同);则武帝初的人口密度估计在10左右,绝对低于此数因此,从总体上说,西汉的扩张与人口压力毫无关系,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开疆拓土的行动发生在人口远非最多的阶段,而在人口接近高峰时非但没有再采取任何扩张领土的举措,反而会有所收缩汉武帝在北方和西北的军事行动,基本上都是从打击匈奴的实力出发的所以尽管曾多次深入蒙古高原,但一旦战争役结束就退守长城一线,稳定的领土没有超过秦朝的范围河西走廊的获得也是匈奴战败投降的结果,由于该地具有断绝匈奴与羌人的联系和联接西域(今**和中亚)的战略地位,控制并加以巩固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同样,在羌人的故地湟水流域设置政区,主要也是军事上的需要,而不是出于经济利益西汉在西域的军事行动,基本上都是为了与匈奴争夺控制权,是对匈奴战争的延续唯一的例外是大宛的用兵,这是个别招摇生事的汉朝使者挑拨的结果,而汉武帝以为大宛不堪一击,将出兵的美差交给了宠妃李夫人之弟李广利,以便他能立功封侯这场历时四年付出了十多万人的生命和无数牲畜物资等惨重代价的战争,搞得国库空虚,天下骚动,得到的只是千余匹"天马"的战利品汉武帝在西南的多次用兵,目的有三:一是换取大宛大夏安息等国的"奇物";二是用金钱买通大月氏康居等国在军事上牵制匈奴;三是扩大领土,使不同风俗不同语言的各族纳入版图,显示自己"威德遍于四海"正因为如此,这类战争在当时就受到普遍的反对,以至武帝也不得不下诏罪己,停止了在边疆的军事行动和在轮台(今**轮台一带)的屯戍西汉初年的文帝时期,晁错提出过"徙民实边"的建议,但其着眼点主要是利用内地的罪犯和贫民充实边疆,并不是内地人口太多武帝时,人口相对稠密的关东在灾年出现了大批流民,安置困难,于是新开拓的西北边疆成了移民的最佳场所到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为止,迁入的移民累计有80多万,定居于河西走廊和今内蒙古南部陕西北部宁夏青海东部由于移民的迁移和定居完全依靠朝廷提供的粮食种子和物资,使朝廷多年的积累耗费一空移民的巩固也完全靠法律和强制手段维持,自由迁入受到限制所以尽管在武帝以后的七八十年间关东局部地区的人口密度增加,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却再也没有实施向边疆的移民在西南,官方也没有组织对新拓领土的移民,大多只是四川盆地内的居民自发地向南扩散与此同时,汉朝在南方却不止一次地弃地移民,在征服东越闽越后都将当年越人迁至江淮之间,造成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全省长期近于无人状态在撤销海南岛的政区时,也将愿意内迁的人全部迁走还必须指出,西汉对西域的控制主要是依靠声威,而不是使用军队由于补给线太长,就地生产的粮食数量有限,当时不可能在西域维持过多的驻军和行政人员,常驻人员不过六七千人东汉对西域的控制几度中断,在其得以维持的阶段,常驻人员比西汉还少除了少数因种种原因流落在西域的人以外,汉朝的移民从未越过河西走廊西端的玉门关除了西南局部地区以外,东汉的疆域从未超过西汉的范围,尽管东汉的人口峰值实际上并不低于西汉而今高黎贡山和哀牢山以外的土地设置为永昌郡,只是当地民族归属的结果,从未发生过战争而且东汉期间,匈奴羌乌桓鲜卑和西域诸族开始内迁,最终演变为魏晋南北朝持续数百年的大规模少数民族内迁公元589 年隋朝灭陈后,它的疆域并没有恢复到西汉时的幅员,其东北以辽河与高丽为界;南方虽一度灭了林邑国,但不久就已退至北纬18°一线此后隋朝从东突厥人手中夺回了河套,把边界扩展到阴山以北;又从西突厥夺取了今**哈密地区大业四年(603 年),隋炀帝趁吐谷浑被铁勒打败之机,灭了吐谷浑,取得了它的故地,其范围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至昆仑山脉,这是以往各朝从未设置过正式行政区的地方但这些疆土的开拓有的只有军事上的意义,有的存在的时间很短如与东突厥的界线虽划定在阴山以北,但隋朝的行政区实际仍未出阴山山脉的范围吐谷浑首领到大业末年就又复国,在今青海境内所建政区到唐朝时也未恢复*隋朝疆域隋朝人口最多时估计为5600-5800万,还没有突破西汉的记录,其直接统治的范围与西汉大致相仿,但经过数百年的开发,南方容纳的人口比西汉时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所以并不存在人满为患的问题相反,在隋炀帝穷兵黩武的情况下,到处出现了田园荒废的景象正因为如此,隋朝对新辟土地,除了实行军事控制外,无法实施有效的移民如对吐谷浑旧地,虽又"置郡县镇戍",却只能"发天下轻罪徙居之",人数显然是相当有限的隋末唐初,突厥势力南侵,连首都长安也受到威胁因此,尽管黄河流域还没有恢复战争的创伤,全国人口不足3000万,唐朝还是不得不发动了对突厥的反击,在贞观四年(630 年)灭东突厥,贞观二十一年又灭薛延陀,疆域达到了贝加尔湖以北以后又灭西突厥,辖境远至中亚唐朝的疆域,最西曾经到达过咸海之滨,最北曾包括西伯利亚,最东一度拥有萨哈林岛(库页岛)和朝鲜半岛的大部分但是这并不是说唐朝同时拥有过这样大的疆域,而且达到最远点的时间是非常短的例如,控制咸海以东是在龙朔元年(661 年),但到麟德二年(665 年)就撤到了葱岭,实际只维持了3 年而那时还没有灭高丽,东部的边界仍在辽河一线开元三年(715 年)唐朝又扩展到葱岭以西,但东部的安东都护府已退到辽西天宝十年(751 年)怛罗斯一仗败于大食(阿拉伯帝国),唐朝的疆域又退回到葱岭北方自灭薛延陀到仪凤四年(679 年)突厥再起也只有32年时间,唐朝就又撤至阴山山脉以南了总章元年底(669 年)灭高丽后置安东都护府,但到咸亨元年(670 年)其治所就从平壤迁至辽东,不久又迁至辽西,高丽故地基本丧失在研究唐朝的疆域与人口的关系时,以下三个方面是必须注意的,也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唐朝的疆域扩张与人口增长并不是同步的,当人口达到高峰时,极盛疆域已成过去,这与西汉的情况相似隋唐之际的人口谷底估计在武德五年(624 年),约为2200-2300万此后以年平均8 -12的增长率增加(包括因自境外迁入而增加的部分),至安史之乱前的755 年达到约8000-9000万的高峰而唐朝在北部推进到极点时的人口约2900万,在西部获得最大疆域时的人口约为3500万,在朝鲜半岛设立安东都护府时的人口至多有4000万,都离高峰甚远而在人口超过8000万的天宝盛世,除了今**乌鲁木齐及其以东一带有一些正式的州县,其设置正式行政区域的范围基本没有超出西汉的范围唐朝在新辟的领土基本都设置都护府和都督府,或通过羁縻府州县的形式进行统治羁縻政区的首长绝大多数都是由其原来的首领世袭的,不纳赋税,除已迁入内地的以外也不领朝廷俸禄,当然也不接受唐朝的常驻机构和人员,不会有什么移民迁入唐朝存在时间较长较稳定的六个都护府中,安南的辖区是西汉以来的旧地;安东所管的大多也是辽西的旧地;安北一度辖有今蒙古和西伯利亚,但到垂拱二年(686 年)后即迁至今内蒙古;单于原辖阴山河套一带,至圣历元年(698 年)后并入安北;只有北庭和安西二个存在时间最长,辖区又基本都是新辟这些都护府都没有为唐朝的人口提供多少扩展的余地,因为除了常驻的军队和行政人员以外,由内地迁去人人口极少迁入西州(今**吐鲁番一带)和庭州(今乌鲁木齐一带)的主要是罪犯,在都护府和镇的驻地如安西(今库车)北庭(今吉木萨尔)疏勒(今喀什)焉耆(今焉耆)等处主要由戍卒实行屯垦安史乱后这类迁移也基本结束了相反,伴随着唐朝扩张的是大批边区和境外民族的内迁如东西突厥被灭后,有数十万人迁入唐朝,定居在首都长安的就曾有一万户,河套和今陕西山西北部都是安置突厥人较多的地区高丽被灭后,三万多户百姓被迁至江淮以南及山南京西诸州,其中一部分以后迁回辽东,但不久又被迁至陇右河南百济的贵族和百姓被迁于辽东徐州兖州等地山东半岛沿海有很多新罗人居住此外,回鹘铁勒西域诸族吐谷浑吐蕃党项契丹奚等族几乎都有不少人内迁唐朝的军队,从将领到士兵,都有大量来自边疆和境外的人员总之,在唐朝的疆域达到极盛时,其人口还没有超过西汉;而当其人口达到高峰时,绝大部分人口居住的范围与西汉的疆域相仿;迁入唐朝的人口远远超过唐朝向边疆地区的移民宋朝的领土比唐朝小得多:其北界已退至今山西的河曲岢岚原平代县繁峙和河北的阜平满城容城霸州及天津市区一线,西北与西夏以今甘肃兰州靖远宁夏同心及陕西北部的白干山一线为界,西南今大渡河以南的川西南黔西和云南是大理国境可是就在北宋境内,由初期的约3000万人口增加到了后期(11世纪初)的1 亿左右*北宋辽和西夏疆域北宋对辽和西夏基本都取守势,即使主动用兵也没有改变过双方的稳定界线对大理也从未采取过军事行动,宋太祖以玉斧划大渡河为界的传说虽不尽可信,但宋朝方面希望维持现状却是事实唯一的例外就是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至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间对吐蕃的战争,结果是恢复了唐朝的旧地,扩大到今乌峭岭以南的湟水流域大夏河流域和洮河流域,设置了熙河路这次战争发动于宋朝的人口接近高峰之际,但无论从目的与后果看,都与内部的人口压力无关从军事行动的倡议者和指挥者王韶向皇帝所上的平戎策可以看出,其首要目的是夹击西夏,"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则夏人有腹背受敌之忧"而当时"诸羌瓜分,莫相统一"的形势对宋朝有利,应加以利用同时王韶还认为这一带"土地肥美,宜五种者在焉"结果,宋朝在军事上固然节节胜利,但经济上却背上了包袱,"熙河虽名一路,而实无租入,军食皆仰他道"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更不可能从内地迁入人口了不过,由于人口数量达到了空前的记录,宋朝的人口压力的确日益增大,尤其是在南方人口稠密地区经过两宋之际的战乱,当南宋与金双方进入稳定对峙的阶段,南北的人口就又攀上了新的台阶,13世纪初合计达到了1.1272亿,南宋人口到端平二年(1235年)已在6000万以上早在北宋中期,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杀婴之风就已相当严重,发展到不分男女,见于记载的就有今湖南与湖北相邻一带苏南皖南赣东北浙江和福建各地福建因山多地少,缺少开发余地,杀婴之风最甚,连富人和士大夫家族也都"计产育子","富民之家,不过二男一女;中下之家,大率一男而已"但宋朝并未出现任何向外扩大生存空间的言论或行动,如果对辽西夏金蒙古元的政策可以用"积弱"来解释,那么就是在南宋期间也从未对大理采取过军事征服这一点,只能证明当时的君臣的确没有动过这方面的脑筋对与日俱增的人口压力,主要是通过增加粮食产量和开发山区来缓解的宋代的最高垦田数约有7.2亿亩,"这一数额不仅前代未曾达到,即使是后来的元明两代也未超过此数额"宋太宗时开始在南方水稻产区扩种麦豆类作物,同时在江淮之间推广水稻,以充分利用地力,防止水旱灾害的影响真宗时从福建引入早熟耐旱的占城稻种,在长江下游和淮河流域推广;还在宫中试种,让百官了解新品种的效益这些措施对南方农业的进步产生巨大影响福建的梯田出现在宋代,就是农业生产向深度发展的证明另一途径是将原来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辟为新的政区,以安置移民,扩大耕地如北宋后期,在原来属"梅山峒蛮"居住并被禁止与汉区交通的地方筑二城,置新化县,"得主客万四千八百九户,万九千八十九丁田二十六万四百三十六亩"此后,对湖南西部和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和山区的移民显著增加成吉思汗与蒙古诸王的西征给中亚西亚和欧洲人留下了难以消除的恐惧,但西征的动因来自蒙古族本身,与宋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状况毫无关系,而且西征大多发生在这些政权被灭之前西夏和金分别亡于1227年和1234年,此前的1213年蒙古哲别灭西辽,1219年成吉思汗发动第一次西征,1221年又有哲别和速不台的西征1235年蒙古军开始攻宋,同年拔都出兵西征,1253年又有旭烈兀的西征,1254年蒙古军灭大理,同年征服了吐蕃到1279年南宋残余势力最终被消灭时,西征早已结束,庞大的大蒙古帝国已经分裂在蒙古的军事征伐中固然利用了女真党项契丹和汉等族的的人力和物力,但这些都是被俘虏和掠夺的结果同样,在灭西夏金大理南宋的过程中,也有大批来自中西亚和欧洲的人员被充当将士炮手工匠和官吏西夏和金灭后,境内的人口锐减至1000余万,仅及原来的五分之一弱,是中国人口史上罕见的浩劫灭宋14年后的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元朝境内的人口总数仅6000余万,只有13世纪初的一半当时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大片土地荒无人烟,亟待垦复所以,元朝建立后对高丽安南(今越南北部)占城(今越南南部)日本缅国(今缅甸)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侵略,只是蒙古军队好战传统的继续,境内的人口只是为统治者提供了兵力而已元朝的人口峰值估计约8500万,远不如宋金合计,而且元朝期间的人口增长也比较缓慢蒙古西征与元朝对各国的侵略战争客观上留下了一些中国移民,但都是出于战争或控制的需要,或者是战败的结果,并非积极主动的人口迁移而迁入中国的中西亚欧洲移民数量更多,以后大部分在中国定居与元朝相比,明初的疆域已缩小了很多而在明朝期间,自永乐(1403年-1425年)以后也始终处于退缩之中*明初疆域明初曾继承元代的建置,在朝鲜半岛设有屯驻军队的卫所,但至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李氏高丽奉行亲明政策后,即将这些卫所撤至鸭绿江以北,从此鸭绿江成为中国和朝鲜的界河永乐七年(1409年)在东北女真等族地区设置了奴尔干都司,辖境直到外兴安岭以北永乐九年征服苦兀,更扩大到萨哈林岛(库页岛)至宣德十年(1435年)都司撤销,其下属的羁縻卫所虽继续存在,但控制已大为削弱后期由于满族的崛起,明军节节败退,直到退至山海关内明初的北界曾在今内蒙古的西辽河沙拉木伦河至阴山山脉贺兰山一线,但宣德以后逐渐退到了长城一线西北一度拥有的元朝全部疆土,也陆续放弃,最终后撤至甘肃的嘉峪关安南发生内乱后,明朝于永乐五年(1406年)在安南设置交趾布政使司,正式列为国土,至宣德三年(1428年)撤销,人员全部撤回明朝在今缅甸泰国和老挝境内设置的三个宣抚司和六个宣慰司(三宣六慰),在中期后不断受到缅甸东吁王朝的进攻,一度全部落入缅甸之手经反击,仅收回了"三宣"和"六慰"中的一慰老挝宣慰司但明朝的人口却在不断增长经过明朝初年的经济恢复和大规模的移民,14世纪末的人口已经回升到7000万以上与户口统计数上的停滞和倒退相反,实际人口始终在持续增长,到17世纪初突破2 亿大关,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新记录当时人的各种记载表明,明朝中后期一些地区的人口已经相当稠密,人口压力也已相当严重,地少人多地区的人口大量外流,平原地区的人口纷纷迁往西南边疆和山区谋生,福建和广东沿海一些人陆续向海外移殖尽管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关明朝中后期尖锐的社会矛盾和人满为患的史料,以至当时一些人已经对前途表示悲观,感叹一场浩劫在所难免;却从来没有发现有什么用领土扩张来缓解人口压力或以对外战争来解决社会矛盾的言论,更找不到任何行动因各种原因迁离明朝领土的人数量也并不多,而其中最大的一部分是被鞑靼瓦剌和后金(清)掳掠出去的其中被后金(清)掠至东北的人口估计近百万,不过那时距明亡已为时不远,除了造成生命财产和社会生活的破坏以外,起不了什么积极的作用明朝人主动移殖境外在法律上是被禁止的,所以逃亡至蒙古诸部内的汉人都属"或因饥馑困饿,或因官司剥削,或避罪"据估计,。
人口与中国疆域变迁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在历史时期中国的人口数量一直在世界人口总数中占有很高的比率,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比率一般在20-30%之间。
公元200年正值东汉末年,接近人口低谷,出现了10%左右的最低比率。
而1850年是本世纪前中国人口的高峰,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高达35%左右。
如此庞大、又占世界人口如此高比率的中国人口对外部世界究竟起过什么作用?在中国历代中原王朝疆域的变迁中有过什么影响?是否曾经对邻国和世界构成过威胁?中国人口中有多少人、以何种方式移殖境外?有些人曾经想当然地作过各种回答,有人甚至把匈奴人和蒙古人对欧洲的征服、“黄祸”同中国的人口联系起来,发表耸人听闻的言论,一度成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依据。
但实际上,并没有人将中国人口与历史的有关方面结合起来,作过严肃认真的研究,当然也就不可能产生什么值得一提的结论。
中国历史上疆域变迁和人口增长比较显著的几个阶段,用以考察人口与疆域变迁的关系,以回答这些问题。
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又经过了多次扩张,至公元前210 年秦始皇去世时,秦朝的疆域达到了空前的范围。
秦朝的疆域包括了战国后期七国旧地的全部,但一部分是新从其他民族手中夺取的。
大约在公元前222年至221年间,秦军在平定楚国的江南和越国旧地后,就进入了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征服了当地的越人政权,设置了闽中郡,以冶县(今福州)为郡治。
但秦朝的控制点显然相当少,所以在如此广大的区域内没有设什么县治,而且在秦亡以后整个闽中郡地就又重新为越人所有了。
秦朝的新疆域包括岭南地区,即南岭以南今广东、广西和越南的东北部,是百越诸族的聚居地,战国时还不是楚国的领土。
根据《淮南子.人间训》的记载,秦始皇的动机是“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因此命尉屠睢率五十万军队分五路南征。
由于越人以丛林为依托奋勇抵抗,三年中秦军死伤数十万,连尉屠睢也在越人夜袭中丧生。
所以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才又征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同年设置了桂林、南海、象郡三郡,基本结束了军事行动。
驻守岭南的尉佗要求秦始皇遣送三万未婚妇女,作为士兵的配偶,但只获得了一万五千人。
在西南,秦朝以成都平原为基地,向西、北两方面扩张到了今大渡河以北和岷江上游,占据了邛、笮、冉、駹等部族地区。
向南又整治开通了一条“五尺道”,从今四川宜宾延伸到云南曲靖,并在沿线控制了不少据点,设置了一些行政机构。
但由于投入的兵力和派驻的人员有限,统治并不巩固,所以在秦亡后就都已经放弃了。
在西北,秦始皇于三十二年(前215年)派蒙恬率三十万军队赶走了河套一带的匈奴人,第二年在阴山以南、黄河以东设置了九原郡,管辖新设的34个(一说44个)县。
但这些地方本是战国时赵国的旧地,连秦始皇令蒙恬筑起的万里长城,实际上也是以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已筑过的长城为基础的。
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以往曾不时侵入内地,秦朝的措施主要还是出于军事上的防卫目的。
秦始皇时代的人口总数在2000-3000万之间,但在经过战国末年长期的战争之后,人口数量已经有了很大幅度的下降,所以当时普遍存在的是劳动力的不足,而不是人口压力。
正因为如此,秦始皇在大规模征调民众服劳役和兵役时不得不采取残暴的强制手段,而且已显得捉襟见肘,如对征南越的军队派不出更多的增援和补给,在设置新政区后也无法迁入更多的移民。
秦亡以后和西汉初年,秦朝的新领土丧失殆尽,西南和南方全部为当地民族夺回,或建立了实际上独立的政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来自秦朝的驻军、行政人员和移民数量太少。
就是在中原移民集团掌握了政权的南越国,还得依靠当地的部族首领,沿用越族习俗。
秦朝曾有一些人从山东半岛及东南沿海地区迁往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但他们大多是出于逃避秦朝统治的目的,或者是长期海洋迁移传统的延续,并不是迁出地人口过多的结果。
西汉初期的疆域收缩直到汉武帝时代(公元前140-前87年)才告结束,经过数十年的征战和经营,汉朝的疆域在武帝后期达到极盛。
汉朝的扩张是从收复秦朝故地开始的,但结果超过了秦朝领土的范围。
汉朝的西南界扩展到今高黎贡山和哀牢山一线,南方则增加了海南岛和今越南北部和中部,东北的辖境南到朝鲜半岛中部江华湾一线,西北从匈奴和羌人手中夺取了整个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并进而控制了天山南北,直至今巴尔喀什湖、费尔干纳盆地和帕米尔高原。
但由于扩展太快,新设的建置过多,兵力和财力都不能适应,加上地方官的苛政引起了当地民族的反抗,一些政区又撤销或缩小了。
如撤销了在朝鲜半岛的二个郡,其余二郡也缩小了辖境。
放弃了在海南岛的政区,机构和人员全部撤回大陆。
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西汉末年。
西汉初的人口估计在1500-1800万之间,在武帝初的元光元年(前134年)增加到约3600万。
武帝中期开始,人口出现了多年的停滞和负增长,到末年(前87年)下降至3200万。
此后增长恢复,到西汉末年(公元2年)达到约6000万的高峰。
此时西汉不计西域都护府辖地的领土面积约400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14127.63(人/平方公里,以下同);则武帝初的人口密度估计在10左右,绝对低于此数。
因此,从总体上说,西汉的扩张与人口压力毫无关系,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开疆拓土的行动发生在人口远非最多的阶段,而在人口接近高峰时非但没有再采取任何扩张领土的举措,反而会有所收缩。
汉武帝在北方和西北的军事行动,基本上都是从打击匈奴的实力出发的。
所以尽管曾多次深入蒙古高原,但一旦战争役结束就退守长城一线,稳定的领土没有超过秦朝的范围。
河西走廊的获得也是匈奴战败投降的结果,由于该地具有断绝匈奴与羌人的联系和联接西域(今新疆和中亚)的战略地位,控制并加以巩固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同样,在羌人的故地湟水流域设置政区,主要也是军事上的需要,而不是出于经济利益。
西汉在西域的军事行动,基本上都是为了与匈奴争夺控制权,是对匈奴战争的延续。
唯一的例外是大宛的用兵,这是个别招摇生事的汉朝使者挑拨的结果,而汉武帝以为大宛不堪一击,将出兵的美差交给了宠妃李夫人之弟李广利,以便他能立功封侯。
这场历时四年、付出了十多万人的生命和无数牲畜物资等惨重代价的战争,搞得国库空虚,天下骚动,得到的只是千余匹“天马”的战利品。
汉武帝在西南的多次用兵,目的有三:1.换取大宛、大夏、安息等国的“奇物”;2.用金钱买通大月氏、康居等国在军事上牵制匈奴;3.扩大领土,使不同风俗、不同语言的各族纳入版图,显示自己“威德遍于四海”。
正因为如此,这类战争在当时就受到普遍的反对,以至武帝也不得不下诏罪己,停止了在边疆的军事行动和在轮台(今新疆轮台一带)的屯戍。
西汉初年的文帝时期,晁错提出过“徙民实边”的建议,但其着眼点主要是利用内地的罪犯和贫民充实边疆,并不是内地人口太多。
武帝时,人口相对稠密的关东在灾年出现了大批流民,安置困难,于是新开拓的西北边疆成了移民的最佳场所。
到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为止,迁入的移民累计有80多万,定居于河西走廊和今内蒙古南部、陕西北部、宁夏、青海东部。
由于移民的迁移和定居完全依靠朝廷提供的粮食、种子和物资,使朝廷多年的积累耗费一空。
移民的巩固也完全靠法律和强制手段维持,自由迁入受到限制。
所以尽管在武帝以后的七八十年间关东局部地区的人口密度增加,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却再也没有实施向边疆的移民。
在西南,官方也没有组织对新拓领土的移民,大多只是四川盆地内的居民自发地向南扩散。
与此同时,汉朝在南方却不止一次地弃地移民,在征服东越、闽越后都将当年越人迁至江淮之间,造成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全省长期近于无人状态。
在撤销海南岛的政区时,也将愿意内迁的人全部迁走。
还必须指出,西汉对西域的控制主要是依靠声威,而不是使用军队。
由于补给线太长,就地生产的粮食数量有限,当时不可能在西域维持过多的驻军和行政人员,常驻人员不过六七千人。
东汉对西域的控制几度中断,在其得以维持的阶段,常驻人员比西汉还少。
除了少数因种种原因流落在西域的人以外,汉朝的移民从未越过河西走廊西端的玉门关。
除了西南局部地区以外,东汉的疆域从未超过西汉的范围,尽管东汉的人口峰值实际上并不低于西汉。
而今高黎贡山和哀牢山以外的土地设置为永昌郡,只是当地民族归属的结果,从未发生过战争。
而且东汉期间,匈奴、羌、乌桓、鲜卑和西域诸族开始内迁,最终演变为魏、晋、南北朝持续数百年的大规模少数民族内迁。
二、公元589年隋朝灭陈后,它的疆域并没有恢复到西汉时的幅员,其东北以辽河与高丽为界;南方虽一度灭了林邑国,但不久就已退至北纬18°一线。
此后隋朝从东突厥人手中夺回了河套,把边界扩展到阴山以北;又从西突厥夺取了今新疆哈密地区。
大业四年(603年),隋炀帝趁吐谷浑被铁勒打败之机,灭了吐谷浑,取得了它的故地,其范围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至昆仑山脉,这是以往各朝从未设置过正式行政区的地方。
但这些疆土的开拓有的只有军事上的意义,有的存在的时间很短。
如与东突厥的界线虽划定在阴山以北,但隋朝的行政区实际仍未出阴山山脉的范围。
吐谷浑首领到大业末年就又复国,在今青海境内所建政区到唐朝时也未恢复。
隋朝人口最多时估计为5600-5800万,还没有突破西汉的记录,其直接统治的范围与西汉大致相仿,但经过数百年的开发,南方容纳的人口比西汉时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所以并不存在人满为患的问题。
相反,在隋炀帝穷兵黩武的情况下,到处出现了田园荒废的景象。
正因为如此,隋朝对新辟土地,除了实行军事控制外,无法实施有效的移民。
如对吐谷浑旧地,虽又“置郡县镇戍”,却只能“发天下轻罪徙居之”,人数显然是相当有限的。
隋末唐初,突厥势力南侵,连首都长安也受到威胁。
因此,尽管黄河流域还没有恢复战争的创伤,全国人口不足3000万,唐朝还是不得不发动了对突厥的反击,在贞观四年(630年)灭东突厥,贞观二十一年又灭薛延陀,疆域达到了贝加尔湖以北。
以后又灭西突厥,辖境远至中亚。
唐朝的疆域,最西曾经到达过咸海之滨,最北曾包括西伯利亚,最东一度拥有萨哈林岛(库页岛)和朝鲜半岛的大部分。
但是这并不是说唐朝同时拥有过这样大的疆域,而且达到最远点的时间是非常短的。
例如,控制咸海以东是在龙朔元年(661年),但到麟德二年(665年)就撤到了葱岭,实际只维持了3年。
而那时还没有灭高丽,东部的边界仍在辽河一线。
开元三年(715年)唐朝又扩展到葱岭以西,但东部的安东都护府已退到辽西。
天宝十年(751年)怛罗斯一仗败于大食(阿拉伯帝国),唐朝的疆域又退回到葱岭。
北方自灭薛延陀到仪凤四年(679年)突厥再起也只有32年时间,唐朝就又撤至阴山山脉以南了。
总章元年底(669年)灭高丽后置安东都护府,但到咸亨元年(670年)其治所就从平壤迁至辽东,不久又迁至辽西,高丽故地基本丧失。
在研究唐朝的疆域与人口的关系时,以下三个方面是必须注意的,也是很能说明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