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 科 换 药 的 操 作 规 程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外科换药S O P一、目的1.清洁伤口换药:更换伤口敷料,保持伤口无菌.2.污染伤口换药:去除伤口污染物,预防与控制伤口可能继发的感染.3.感染伤口换药:清创、控制伤口感染,促进伤口愈合.二、原则1.无菌操作原则.2.彻底清除失活坏死组织.3.保持、促进肉芽生长.4.促进伤口愈合.三、换药的流程一换药前准备1.环境准备:病情允许情况下均应在换药室换药,如需在病房换药者,30分钟前停止一切清扫工作.2.换药者准备:衣帽整齐、戴口罩、帽子,按六步洗手法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3.病人准备:向患者解释、取得合作.4.物品准备:尽可能使用换药车上层放无菌物品,下层放换药后的污染物品、快速手消毒液、换药包,根据伤口情况准备敷料及换药溶液等其它物品.二操作步骤1.揭开敷料,暴露创面.1手取外层敷料固定物,使用消毒镊子揭去内层敷料,揭取方向与伤口纵向一致.2分泌物干结粘着敷料,可用盐水湿润后再揭下.3污染的纱布、敷料应放入污物桶或弯盘,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置.2.观察伤口.1观察伤口周围皮肤、肉芽组织生长及伤口情况.2伤口创面出现感染分泌物或疑似感染分泌物时,应及时送检做微生物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3采集分泌物标本时无菌盐水或70%酒精擦去表面渗出物,用拭子深入溃疡基底部或边缘部.3.消毒伤口及周围正常皮肤.1根据伤口、创面情况选择不同的敷料和换药的溶液进行相应处理.2用手执镊法,左手持敷料镊夹取棉球,递至右手消毒镊子中,两把镊子不可碰撞,如要拧干棉球,敷料镊要高于消毒镊.3消毒镊子棉球,顺伤口及缝线口轻轻的沾一下,清洁伤口由内向外回字型消毒,污染伤口应由外向内消毒,消毒范围超过覆盖的纱布.4消毒后棉球置于相对有菌的弯盘内或感染性废物桶中.4.覆盖创面,包扎固定.1一般覆盖面积超过伤口四周3~5cm.2胶布固定方向:要顺皮纹方向垂直,一般三条,两边压边粘贴,中间一条.5.安置病人处理用物.1分类放置医疗废物,不得与生活垃圾混放,不得将损伤性的医疗废物与感染性的医疗废物混放.2用后的可回收的重复使用医疗器械应在流动水下冲干净放入污染的器械回收箱,保持箱子的密闭,不得暴露在外.3未使用的已开包装的棉球、纱块等不得放入无菌柜内再次使用.6.操作者处理.摘去口罩及帽子置于医疗废物桶,按六步洗手法进行手卫生.四、注意事项1.在整个换药过程中,按清洁—污染—感染—隔离伤口依次进行,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手卫生规范.2.给不同的患者之间换药要进行手卫生,给感染伤口换药后,应认真洗手,然后方可给另一患者换药.3.换药时应查看各种敷料、消毒液是否在有效期内,包装是否完整,污染的敷料应立即放在医疗废物筒内或有菌的弯盘,不得随便乱丢.4.换药时应注意清除伤口内的异物、线头、死骨、腐肉等,并核对引流物的数目,换药动作必须轻柔,注意保护健康的肉芽组织及上皮.。
xx人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外科教研室外科实验操作手册第十章外科换药换药又称更换敷料,包括检查伤口、清洁伤口、处理伤口、更换敷料。
是预防和控制创面感染,促进伤口愈合的一项重要外科操作。
【换药器械及敷料】1、常用换药器械,换药前准备常规物品:必备:平镊二把、换药碗或弯盘两个(或一次性换药碗);视伤口情况准备:血管钳、剪子、探针、手术刀、持针器、缝线等。
2、换药常用敷料及药品:必备:敷料、消毒棉球(碘伏、酒精等)、胶布;视伤口情况准备:干棉球、凡士林油纱条、盐水(生理盐水、高渗盐水)、3%双氧水、引流条(管)、绷带、棉签、胸腹带、治疗单等。
【换药方法】换药前应事先了解伤口情况,以便按伤口情况准备应用的器械、敷料及药品等,避免浪费和临时忙乱。
换药者戴帽和口罩,洗手后准备换药物品。
一、一般伤口换药1、去除敷料(1)先用手取下伤口外层绷带及撕胶布取下敷料。
撕胶布取敷料的方法有两种:①撕胶布时应自伤口由外向里,可用手指轻轻推揉贴在皮肤上的胶布边沿,待翘起后用一只手轻压局部皮肤,另一只手牵拉翘起的胶布,紧贴皮面(即与皮肤表面平行)向相反的方向慢慢取下,切不可垂直地向上拉掉,以免产生疼痛或将表皮撕脱。
②还可用一只手指伸至敷料边缘与皮肤之间,轻柔地用手指向外推压皮肤,分离胶布与皮肤的粘合部分。
若遇胶布粘着毛发时,可剪去毛发或用汽油、乙醚、松节油等漫润后揭去。
(2)伤口内层敷料及引流物,应用无菌镊取下,揭起时应沿伤口长轴方向进行。
若内层敷料与创面干结成痂,则可将未干结成痂的敷料剪去,留下已干结成痂的敷料使其愈合;若创面内层敷料被脓液浸透,可用双氧水或生理盐水浸湿,待敷料与创面分离后再轻轻地顺创口长轴揭去。
【注意】在换药过程中两把换药镊要保持其中一把为无菌镊,一把为有菌镊,不可净污不分,随意乱用。
一手(左手)持无菌镊用于夹持无菌换药碗内的敷料及消毒棉球,交递到另一手持(右手)的有菌镊;有菌镊用于接触伤口及污物。
(3)取下的污秽敷料均放在有菌换药碗内,不得随意乱放、丢弃,以防污染环境或交叉感染。
换药:延期处理的开放性创伤、软组织感染切开引流、手术切口感染等,由于局部组织病理反应,使创面出现渗液、化脓、坏死或组织缺损等,应予适当处理。
这种处理包括检查创面,清除脓液及坏死组织,放置或去除引流物更换敷料和包扎等,这一过程称为换药,也称为更换敷料或上药。
原则:1无菌原则;2.清除失活坏死组织;3.保持、促进肉芽生长;4.促进伤口愈合;目的:1.观察伤口;2.去除坏死组织;3.清洁创面;4.引流通畅;5.促进组织生长;换药的基本技术:1.树立无菌观念;2.解除敷料的方法;3.换药物品的传递方法;4.创面及周围皮肤的消毒方法;5.包扎固定方法;6.污物敷料的处理;伤口基本形态缝合伤口——习惯将手术后缝合的伤口称为缝合伤口或闭合性伤口。
缝合伤口已不具备典型的伤口形态特征。
凹陷性伤口——组织明显裂开或自深层组织缺损的伤口称为凹陷性伤口,凹陷性伤口具有典型的伤口形态特征。
–创面——临床上习惯将损伤表浅的伤口.如皮肤擦伤、烧伤.称为创面–溃疡——长期不愈的皮肤凹陷性缺损创面称为溃疡–窦道——有些损伤达深部组织.伤口长期不愈.形成一细长管道.其内常有许多纤维疤痕组织增生.一端开口于皮肤表面,另一端为深在的盲端.临床习惯上称之为窦道–瘘管——其一端开口于皮肤表面.另一端与体腔或脏器相通.习惯上将这类伤口称为瘘管换药前准备1. 充分了解伤口,创面的部位大小深浅,伤腔内填塞纱布的数量,引流物有无及是否拔除或更换,是否需要扩创或冲洗,是否需要拆线或缝合等。
对所需的敷料器械药品等先检查是否齐备,特殊用品应制备齐全,如配置伤面涂用的抗生素溶液,扩创所需的局部麻醉药刀片,深伤口所用的长血管钳探针,置换耻骨上膀胱造瘘的特殊引流管等。
对病人精神状态,全身状况及换药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均应详细了解充分准备。
2. 无菌准备:一般换药要求在晨间护理或换药室清洁工作后半小时进行,最好能在换药室换药。
戴好口罩帽子,把患者请到换药室,观察伤口情况(揭开纱布要顺着伤口方向揭,垂直揭开易使伤口再裂开),评估需要的器械,和敷料的数量,种类,然后去洗手后,准备换药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