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116.00 KB
- 文档页数:7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本文的悬念手法,举一反三,进行写作训练2.发扬雷锋精神,争做文明人。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本文的悬念手法,举一反三,进行写作训练教学难点:如何设置悬念教学方法:讲读结合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引导学生回顾这节课的标题来自何处,引出陆游的诗。
二、复习回顾1、按课文顺序复述课文.2、如果按照小茅屋的出现、发展过程,情节该如何安排?解放军过夜盖茅屋------哈尼姑娘梨花照料小屋------妹妹接替姐姐照料小屋------瑶族老人借住送米------“我”和老余投宿小茅屋。
3、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造成悬念,误会4、本文的悬念贯穿全文,这个悬念是什么?设置了几次悬念?有什么好处?小茅屋的主人是谁悬念一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悬念二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误会一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误会二误认为梨花的妹妹就是梨花5、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巧设悬念,先后两次形成“设悬念——释悬念——带出新悬念”的格局,收到了回还往复、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三、比较阅《读醉人的春夜》1、我来析本文围绕着什么悬念展开?设置了几次悬念误会?2我来写围绕下列情景设置故事情节人物:军军,军军爸爸,军军爷爷、奶奶,猫.......悬念:究竟是谁干的?或者自己设置一个合理的悬念.请发挥你的想象力,设计一个一波三折的故事。
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哦!3、我来悟(1)、题目“驿路梨花”中的“梨花”除了指自然界的梨花外,还指什么?题目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这是以物喻人,使自然界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
在内容上点出了雷锋精神之花像梨花一样处处开放,从而深化了主题。
(2)、播放视频短片愿世界因为你我的到来而更加美好!四、作业:把你的构想形成文字,相信世界将会因为你的描绘而更精彩!附板书驿路梨花悬念误会一波三折附文醉人的春夜“再遇到人,一定开口。
《驿路梨花》(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出故事情节,理清篇章结构。
2、体会文章标题的深刻含义。
3、感悟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出故事情节,理清篇章结构。
2难点:文章标题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法:讲授法、讨论法、引导法等。
五、学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自主探究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以一首关于梨花的诗,分析梨花意象的含义来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诗: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这是苏轼的一首东栏梨花,(问学生问题:1、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是哪个?这个意象在诗中是用哪个词来形容的?2、这首诗给你的感觉是愉悦的还是忧伤的?)没错!梨花这个意象在古诗中象征着洁白无瑕,经常和忧伤惆怅这样的情绪联系在一起,现在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的梨花与此梨花有何不同?(二)整体感知:1.快速略读文章,按文中人物出现的顺序说说文中写到了哪些人物?明确:“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族小姑娘、解放军叔叔、梨花姑娘。
2.这些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明确:我和老余借宿并修葺小茅屋、瑶族老人借宿并送粮食、一群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解放军叔叔建造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
(三)深入探讨:(小组讨论)情节里的“二、三、四”二次误会三次悬念四写梨花两次误会:1、对瑶族老人的误会(以为他是茅屋的主人)2、对为首的哈尼小姑娘的误会(误认为她是梨花)三次悬念:1、这屋子的主人是谁?2、瑶族老人不是主人那谁才是主人?3、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房子呢?四写梨花:一写梨花(文章开头。
我和老余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白色梨花开满了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借助淡淡的月光,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的身上。
)(环境描写及其作用)开篇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第15课 驿路梨花(第2课时)1.分析、理解课文的构思特点及作用效果。
2.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3.品析本文语言的特点。
1.分析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发生的两次误会、三个悬念,理解本文巧妙的构思及作用效果。
2.理解文中“梨花”的多重含义,体会课文标题的妙处。
3.品析本文语言的特点。
1.学习“设置悬念”的写作方法及其作用。
2.理解文中“梨花”的多重含义。
本文是一篇小说,虽然篇幅不长,但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非常吸引读者。
作者是怎样达到这样的效果的呢?以疑问的形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本文写作方法的兴趣。
一、知识回顾【活动内容】请根据不同的叙事顺序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活动内容】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叙事顺序复述课文中的故事,为本节课的学习作铺垫。
二、合作探究【活动内容】1.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写了哪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略读全文,先结合故事情节自主梳理,然后小组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在全班分享,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其他学生提出建议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
教师通过引导的方式,对学生给出的答案和修改建议逐步修正,应避免在对极少数学生的简单提问后直接给出答案,而应重点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推导答案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学生的合作能力,这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设置悬念”的妙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设置悬念”的作用。
【活动内容】2.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学生先梳理出文中出现的人物,然后分析每个人物与小茅屋的关系。
探究“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并不是为了理清小茅屋的财产归属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白“助人为乐”的宝贵精神。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本文的主旨。
【活动内容】3.“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
学生略读全文,边读边圈画出相关语句,根据这些语句在文中的位置进行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驿路梨花》教案(第二课时)新城中学王慧一、教学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学会复述课文。
2、学习本文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
3、体会文章标题的含义。
4、学习雷锋精神。
二、教学重点:锻炼学生复述课文能力,学习本文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标题含义,理解“驿路梨花”的双关修辞,从而感悟生活中的雷锋精神。
四、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点拨法、表演法五:教学设备:ppt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天再次让我们走进《驿路梨花》,感受那里的真善美。
2、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理清故事情节,学会复述课文。
学习本文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
体会文章标题的含义。
学习雷锋精神。
3、字词是知识的敲门砖,检查字词,从安亚东开始,每人一个词……(二)复述课文:同学们,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下面请同学们以人物为中心,复述故事情节。
挑战1:请你以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的过程来复述课文。
(谢谢你,我们了解了小茅屋的由来)挑战2:再请5位同学,以“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的经过来复述课文。
(“我”、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妹妹)谢谢你们,精彩生动的演出!在哀牢山深处,按照时间顺序,我和老余又饿又累时发现了梨花,进而受到了小茅屋的救助,瑶族老人送来粮食,第二天我们修葺小茅屋时梨花妹妹出现。
在叙述过程中,交代了“上个月瑶族老人是如何受到小茅屋的救助”,这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插叙。
同样,梨花妹妹交代解放军叔叔建造小茅屋,梨花照料它,都运用了插叙,起到补充解释的作用。
(三)设置悬念,寻找主人?1、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不光我问,作者也问了,请看书87页第8段,“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88页17段,你们也来问一问,齐读“主人家是谁?”90页32自然段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解放军叔叔为什么盖房子,我们伴随着一个又一个疑问,迫不及待的读完全文,这是什么写作方法?设置悬念。
瑶族老人——送粮食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26段解放军——砍树割草盖房子 梨花姑娘——照料小屋我和老余——修葺小屋(四)、同学们文中还通过一个景物反复暗示雷锋精神,这个景物是?对,“梨花”多次在文中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解释下面梨花的含义,思考“驿路梨花”有何妙处?(3分钟时间,完成学案稿)双关微课:(五)知人论世本文作者是彭荆风,他也曾命途多舛,“文革”时期,他被投入囚牢;但永不屈服,在牢房中,还坚持写作。
《驿路梨花》教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
2.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3.学习文章中人物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文章的记叙顺序和写人技法。
教学难点: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迁移反馈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上网检索相关学习资料。
教学过程:一、学情诊断梨树林旁那草顶泥墙的小屋,不知给多少焦急劳累的路人带来了温暖和惬意;时间流淌,岁月更迭,围绕着这间普通而又神奇的小屋,也不知有多少雷锋的故事在代代相传。
那么这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驿路梨花》。
二、合作探究1.提问:文中写了不少人物,他们在情节发展和表现中心思想时起什么不同的作用?他们都具有什么精神?明确:(1)贯穿全文的是“我”和老余。
(2)最先砍树割草盖房子的是解放军。
(3)没有出场,但全文着力写了她的感人事迹的是梨花。
(4)介绍梨花助人为乐、纯洁无私的高尚品德的关键人物是瑶族老人、梨花妹妹。
(5)修葺、照料小茅屋的人是“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梨花:为后人方便补充柴米的过路人。
这些人都具有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2.速读课文,思考分析文中直接描写了哪些人物?间接描写了哪些人物?明确:“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梨花妹妹)。
这些人物是通过语言、行动、肖像描写等来反映精神面貌的,所以是直接描写。
解放军,梨花没有出场,而是通过梨花妹妹,瑶族老人的口头介绍写出了他们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德,所以属于间接描写。
3.请大家思考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明确:建造者和照料者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因为本文把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不断传递、不断发扬的运动过程加以展示,展现了雷锋精神经久不衰的生机和世代相传的过程。
而建造、照料小茅屋的行动,正是雷锋精神的具体体现,所以建造者和照料者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4.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次写到“梨花”,将其语句勾出,同桌讨论写“梨花”的作用。
驿路梨花》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二课时) 驿路梨花》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2.研究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3.培养助人为乐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研究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中的“驿路梨花处处开”可以赏析出《驿路梨花》中的情景。
今天,我们再来研究XXX的《驿路梨花》。
二、回顾旧知在第一课时中,我们了解到本文中讲述的故事围绕着“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个问题,作者设置了两次误会和三处悬念。
这些设置既推动情节的发展,又使文章引人入胜。
三、研究新知一)出示目标随着误会的消除和悬念的揭秘,我们知道了人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人人都和小茅屋相关。
那么,题目为何不定为“小茅屋的故事”或“茅屋主人”,而是以“驿路梨花”为标题呢?二)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1.先找出描写梨花的段落,看一共有几处,每处都有什么作用。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主要是歌颂助人为乐的好风尚,而非写景文章。
但为什么用这么多笔墨来写梨花呢?逐个朗读,赏析,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共有四处描写梨花,其中第一次描写梨花盛开,以自然环境的美烘托小茅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中。
第二次描写梨花是虚写,通过梦境,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表现“我”对梨花姑娘的衷心赞美之情。
第三处以XXX诗句结尾,赞美梨花姑娘,写出XXX之花开遍神州大地。
这些描写不仅烘托了人物,还深化了主题。
2.集中赏析第一处。
如果老师在黑板上画一轮弯月,孤零零的,好看吗?但如果在月亮旁边点缀上几朵白云,配以婀娜多姿的柳枝,那么在云和柳的映补下,弯弯的XXX显得有生气了。
这就是烘云托月的效果,我们称之为烘托。
那么,梨花林和小茅屋又起什么作用呢?用梨花来烘托人,用景美衬人美,人的心灵更美。
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描述,想象自己置身于月光下的梨花林中,感受XXX、月光、花香和泉水的美妙。
写一篇短文,表达你的感受和体验。
同时,思考一下“梨花”和“驿路”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写一篇短文,探讨XXX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民权初级中学秦燕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和文章在立意、构思、描写等方面的特点;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2、能力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写作记叙文时合理地安排顺序,巧妙地进行构思、设置悬念,使文章引人入胜。
3、德育目标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2)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难点:体会文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步骤设计:(一)、创设情境,温故知新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二)、定向学习,研习课文1、速读课文,找出文中出现人物及所做好事。
从“我”和老余的视觉角度来看,人物以什么次序出现?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和迁延为序,人物又会以什么次序出现?通过比较,体会课文顺序的优越性。
2、精读课文,找出“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后,围绕着小茅屋的主人设置了几次悬念,发生了几次误会?究竟谁是小茅屋的主人?3、跳读课文,找出文中几次写到“梨花”,将其语句勾出,体会写“梨花”的作用。
(三)、理解标题,揭示主题本文的标题“驿路梨花”是由结尾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演化而来,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则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一语双关。
作者用洁白如雪,不虚浮、不艳丽的梨花的具体形象,象征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四)、拓展迁移,学以致用雷锋精神过时了吗?附:板书设计:驿路梨花主人---------------------------------------------大家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
《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标要求】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第四学段)学习内容: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教学提示:评价应围绕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行表现进行。
第四学段,侧重考察学生对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领悟程度和体验,评价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关注研讨、交流以及创意表达能力。
【单元主题】略读知大意,细读唤美德【单元核心任务】华夏泱泱大国,中华美德熠熠生辉,当今的时代仍需这些美德,请你作为美德的呼唤者,搜集有关中华美德的素材,在“中华美德故事会”的分享中,讲好有关中华美德的故事。
【学情分析】对于小说这种文学样式,学生已有了解,梳理人物对应的情节大多学生基本能够自主完成,但是,欣赏文学作品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能力较差,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
【学习目标】1.分析、理解文章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3.在本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美德的熏陶下,做有公德心的青少年。
学习过程一、导入本节课有三个任务需要我们完成。
任务一,学构思。
任务二,品梨花。
任务三,说公德。
二、任务一:学构思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
1.找出悬念之处和误会之处。
2.设置的三次悬念、两次误会,有什么表达效果?三、任务二:品梨花1.“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
2.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
3.以《驿路梨花》为题有什么妙处?四、任务三:说公德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现实,和同学讨论这个话题。
五、作业设计在五一,广东梅大高速路面塌方事故中,广东梅州客家人黄建度“下跪拦车”;货车司机夫妇路中“横车”拦停后车,请就他们的英雄行为,说说你理解的新时代雷锋精神,并想想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该怎样发扬雷锋精神?(在作业本上完成,不少于200字)六、板书设计驿路梨花学构思:三次悬念、两次误会品梨花:自然、人物、雷锋精神说公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案基础过关全练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huǎng惚在那香气四yì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
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huǎng()惚四yì()修葺.()(2)下面是“漫”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四个义项。
文段中“漫步”的“漫”的意思应为()A.水过满,向外流B.到处都是;满;遍C.淹没D.不受约束;随便(3)“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这个句子的主干是:(4)将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答:2.【新独家原创】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3月5日,大约一百名左右的青年志愿者参加了社区组织的学雷锋志愿者服务活动。
B.在暑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C.雷锋精神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与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风尚以及今天的共产主义教育紧密联系的。
D.国务院要求加快推进宽带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速降费,加强服务水平。
3.下列关于语法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
”句中的加点词依次是连词、名词、助词。
B.“啊.,好大的山!”和“山,好大的山啊.!”中的加点词都是叹词。
C.驿路,又叫“驿道”,古时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
文中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D.“驿路梨花处处开”出自陆游写的《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上一句是“悬知寒食朝陵使”。
4.给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拨开横陈的枝丫,迎着甜丝丝的细雨,我小心翼翼地走进梨树林,去亲近梨花。
②越往深处,枝与花越稠密,不时拂面擦身,留下一片水痕、一抹暗香。
《驿路梨花》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精读课文,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2.深读课文,感悟小说的主题。
3.受到朴实的民风和雷锋式的助人为乐精神的感染,做有公德心的小公民。
◎教学过程:一、引入上节课,我们通过略读和精读梳理了小说的故事脉络,感受到作者巧用插叙、故设悬念构建出的情节的引人入胜。
阅读小说,除了关注它所讲述的故事之外,还应关注其中个性鲜明的人物。
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看这篇小说中的人物。
设计意图:简要复习旧知引入。
二、精读小说,分析人物1.教师引导:这篇小说人物众多,在这些人物中,哪一个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联系小说对人物的描写谈一谈。
学生精读小说,圈点勾画批注后,进行课堂交流。
教师归纳学生所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我”和老余,他俩本就是普通的过路人,受到照料后主动留下来修葺小屋,向为群众着想的哈尼小蝴良学习。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瑶族老人,他专门来送粮食道谢,还四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知恩图报,也努力帮助他人。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哈尼小姑娘梨花妹妹,她年龄虽小,但也能接过照管小屋的任务,还带动小伙伴一起来完成任务。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梨花姑娘,她被解放军感动,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照料小茅屋,出嫁后也让小屋有合适的照顾者。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解放军,他们在树林里过夜淋了大雨,就想着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但这小屋并不是为着自己要在这里长住,而是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为方便过路人而修建。
这些人物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解放军方便路人,学习雷锋修建茅屋;梨花深受感动,照料小屋;梨花妹妹主动接力照料小屋;瑶族老人、“我”、老余等过路人受到照料后也主动照料小屋,让更多的过路人可以得到小屋的恩惠。
2.教师引导:这么多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人物,谁才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呢?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学生思考后作答。
教师归纳:这篇小说的主人公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群体,文中小茅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都是作者想要刻画的主要人物。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2、学习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3、培养助人为乐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从《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中我们能赏析出驿路梨花情。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二、回顾旧知在上一课时中,我们了解到本文中讲述的一个故事,驿路上的行人得到了照顾,在孤独的旅途中,在漆黑的夜晚,在饥饿的疲惫里,是这间小茅屋给予了他们希望与温暖。
围绕着“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这个问题作者设置了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
误会和悬念的设置既推动情节的开展,又使文章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三、学习新知。
(一)出示目标伴随着误会的冰消雪融和悬念的层层揭秘,我们知道了人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人人都和小茅屋相关联,那题目为何不定为“小茅屋的故事”或“茅屋主人”,而是以“驿路梨花”为标题呢?首先请同学们来看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学习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3、培养助人为乐的美好品德。
(二)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1、了解了本课的学习目标,我们回到文本中,课文的题目叫《驿路梨花》,那么“梨花”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又有何含义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文中描写梨花的段落找出来,看一共有几处?每处都有什么作用?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圈点勾画,找出梨花所在。
明确:通过勾画,我们发现,文中“梨花” 一共出现了五次。
第1次出现在第3、4自然段。
“看,梨花!”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第2次在第6自然段。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第3次出现在24, 25段。
“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第4个“梨花”出现在27段。
《驿路梨花》教课方案一、教课目的1.掌握基本的阅读法——默读。
2.认真领会记述中的抒怀。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次序、插叙的表达方法,找出文中设置的误解和悬念,剖析理解作品精良的构想及其表达成效。
)3.感悟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异质量,弘扬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
二、教课要点插叙的表达方法,找出文中设置的误解和悬念,剖析理解作品精良的构想及其表达成效。
三、教课难点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梨花这一意象)的理解。
四、教课课时课时五、教课准备ppt、梨花图片(学生利用参照书或互联网,查找资料,认识作者彭荆风及本文写作背景。
)六、教课方案教课方案一:略读课文,整体感知(设计与企图:略读课文,环绕“谁是小茅舍的主人”归纳本文有哪些人?做了什么事?)1.迅速阅读课文,找出本文的线索。
明确:本文以“梨花”为线索。
2.划出文章中描绘梨花的句子。
明确:第一处:4-6自然段(文章的开头)第二处:27自然段(文章的中间)第三处:37自然段(文章结尾)(明确:“我”和老余发现小茅舍——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同修葺小茅舍——梨花妹妹照看小茅舍——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经过这里并建筑了小茅舍——姐姐梨花照顾小茅舍。
全部为小茅舍做过好事的人都是小茅舍的主人。
)教课方案二:品读课文,精良构想(设计与企图:理清小说的记述次序,综合运用了次序和倒叙的记述次序。
学习小说精良的构想,经过设置两次误解、三个悬念使情节波涛起伏、令人着迷。
)明确:作者巧设两次误解和三个悬念。
(两次误解:第一次是13和14段,我们以为瑶族老人是主人,他说不是;第二次是30—32段,我们和瑶族老人以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但是又不是。
)(三个悬念:第一个是7、8段,我们正焦虑时,发现了小茅舍,里面却没人没灯,于是发出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屋呢?第二个是12至14段,我们以为是瑶族老人是主人,老人不是。
究竟谁是主人呢?第三个是29至32段,分角色朗诵一下吧。
旁白+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略读课文,理清文章的顺序,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
2.学会感恩,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教学重难点:深入文本,学会用略读的阅读方法,理清文章的顺序,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略读的阅读方法学习了课文,初步感受到了作家彭荆风那盛开在驿路边的梨花带给我们的“美好与生命”。
今天,我们将再次跟随作者的步伐去聆听这个美丽的故事,去感受这份美好与温暖!二、细读课文,寻找“主人”请同学们用略读的阅读方法学习这篇文章,作者在叙述整个故事的过程当中设置了3次悬念和多次误会,我们能找出第一次悬念吗?1.第一次悬念在哪些段落,我们又产生了什么误会?小茅屋究竟是怎样发现的呢?品析预设:齐读第8段。
我和老余赶山路,正担心要在“这深山中露宿”时,巧遇”出现在梨树林边”“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
可屋内没有人,没有灯,“我们”发生了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因此第一个悬念也就产生了。
(课件出示:悬念一)追问:这个小茅屋是有人居住的吗?课文如何描写屋内的环境?朗读,品析9-12段。
抓住“请进”、“厚厚”、“装满”、“粗大”等描写引导学生体会小茅屋主人的细心、周到。
3.我和老余为什么都认为眼前的这个瑶族老人就是小茅屋的主人?齐读,品析13段。
引导学生体会“提”、“扛”两处细节。
追问:我和老余见到老人时,有什么表现?瑶族老人又是什么反应呢?从哪里看出来?男女分角色朗读,品析14段。
引导学生从“同时抓住”、“抢着说”、“瞪得”、“笑道”等细节,体会人物形象。
4.原来瑶族老人也不说主人,是过路人。
此刻,产生了第一次误会。
第2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驿路梨花》的第一部分,文章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悬念,这节课我们接着往后看,看“这到底是什么人的房子”。
二、合作探究(一)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1.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表现出并不在屋的屋主帮助素不相识的“我们”解除了旅途当中的疲劳和饥饿,帮助了深山行路的人。
2.饱暖以后,“我们”都非常感激屋主,“我”和老余的对话有什么表现力量?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两人猜测起了屋主是干什么的,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深,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可能”,语气并不肯定,实又深化了前设的悬念。
(二)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1.瑶族老人进屋后,“我”和老余的反应具有什么表现力量?老人的反应表明了什么?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老人进屋后,“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一心以为老人就是主人,“同时抓住”“抢着说”,表现出急切要向主人道谢的感激心情。
老人说“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表明了把他当作主人是个误会。
写出这个误会,既构成了曲折生动的情节,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再次深化了悬念。
2.老人述说了自己曾经打扰小屋,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是对门山头上“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这段语言具有什么表现力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这段语言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
3.小说写出“我”在梨树林中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环境是多么美好;“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美好的环境烘托出梨花姑娘,自然界的梨花衬托着梨花姑娘,表现出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