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片剂的制备
- 格式:ppt
- 大小:221.50 KB
- 文档页数:14
阿司匹林片剂的制备实验Ⅰ 阿司匹林的合成【目的】1.熟悉酚羟基酰化反应的原理,掌握阿司匹林的制备方法。
2.掌握抽滤装置的安装和操作,并学会利用重结晶纯化固体有机物。
【原理】【仪器和药品】仪器:电磁搅拌器,温度计,搅拌子,三口烧瓶,单口圆底烧瓶,锥形瓶,球形冷凝管,直形冷凝管,酒精灯,石棉网,橡皮管,电子天平,胶头滴管,铁架台,量筒,玻璃棒,移液管,烧杯,布氏漏斗,真空泵,滤纸,吸虑瓶,烘箱,熔点仪,T 形连接管等。
药品:水杨酸,乙酸酐,98%浓硫酸,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浓盐酸,乙醚,石油醚,蒸馏水,冰块,1%FeCl3等。
【内容】因最终制备阿司匹林片剂时所需阿司匹林原料量过大,难以一次性合成,故整个合成过程分两批进行(如下),操作步骤相同。
1.新蒸乙酸酐:量取乙酸酐60mL 放入100mL 的圆底烧瓶中进行普通蒸馏,收取 137—140℃的馏分备用。
COOHOHCOOHO (CH 3CO)2OH+CH 3OCH 3COOH+C+浓硫酸水杨酸乙酸酐乙酰水杨酸80-85℃2.加料:在250mL 三口瓶中加入34.4g(0.249mol)水杨酸、48mL (0.508mol)新蒸乙酸酐和56滴浓硫酸(约2.8ml )。
3.酰化反应:振摇三口瓶使水杨酸全部溶解(如不溶解则需补加乙酸酐和浓硫酸)。
安装回流装置,在磁力搅拌器中加热控制温度在80—85℃,同时保持低速匀速搅拌,反应20min 后用1%FeCl3检查,当反应液不再呈现紫色时停止反应。
反应液稍冷却(50℃以下)后均分成几份倒入各烧杯中,先用100ml 冰水水解过量的乙酸酐,冷却至室温后,即有乙酰水杨酸结晶析出(若不结晶,可用玻璃棒摩擦瓶壁)。
然后再加入400mL 冰水,将混合物继续在冰水浴中冷却使结晶完全。
抽滤,结晶用少量冷蒸馏水洗涤3次,抽干后将粗产物转移至表面皿上,自然晾干得粗产品,称量。
4.重结晶:将粗产品转移至500mL 烧杯中,搅拌下加入400mL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直至无二氧化碳气泡产生,抽滤,用少量水冲洗漏斗,合并滤液(弃去滤渣)并倒入预先盛有将80mL 浓盐酸和160mL 水配成的溶液的烧杯中,搅拌均匀,使溶液PH 呈弱酸性,即有乙酰水杨酸沉淀析出。
实验内容片剂的制备(一)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片剂的制备【处方】阿司匹林20g淀粉2g枸橼酸适量10%淀粉浆适量滑石粉适量制成片剂40片【制备】湿法制粒压片法(1)黏合剂(10%淀粉浆)的制备:将0.2g枸橼酸(或酒石酸)溶于20ml蒸馏水中,再加入淀粉约2g分散均匀,加热糊化(80~85℃)即得,糊化法有冲浆法和煮浆法。
(2)湿颗粒的制备:取处方量的乙酰水杨酸与淀粉混合均匀,加适量10%淀粉浆制软材,过16目筛制粒,将湿颗粒于40~60℃干燥,过16目筛制粒,称干颗粒重量,加入颗粒量的3%滑石粉混匀。
(3)压片:将上述乙酰水杨酸颗粒分别在高、低两个不同压力下压片。
(二)复方碳酸氢钠片的制备【处方】碳酸氢钠20g淀粉2g10%淀粉浆适量硬脂酸镁适量(0.6%,3%)共制片剂40片【制法】(1)取处方量的碳酸氢钠与淀粉,通过80目筛,混匀,加入10%淀粉浆适量搅拌制成软材,过16目筛制粒,湿粒于500C以下烘干,干粒通过16目筛整粒,(2)将制备的干颗粒平均分成两份,称重,分别加入0.6%和3%硬脂酸镁混匀。
(3)将上述两种物料在相同的压力下压片。
【附注】(1)本品用10%淀粉浆作粘合剂,用量约50g,也可用12%淀粉浆。
淀粉浆制法:a.煮浆法:取淀粉缓慢加入全量的水,不断搅匀,避免结块,加热并不断搅拌至沸,放冷即得。
b.冲浆法:取淀粉加少量冷水,搅匀,然后冲入一定量的沸水,不断搅拌,至成半透明糊状。
此法适宜小量制备。
(2)湿粒干燥温度不宜过高,因其在潮湿情况下受高温易分解,生成碳酸钠,使颗粒表面带黄色。
2NaHCO3→Na2CO3+H2O+CO2。
为了使颗粒快速干燥,故调制软材时,粘合剂用量不宜过多,调制不宜太湿,烘箱要有良好的通风设备,使完全干燥。
(3)本品颗粒,整粒也有用比制湿颗粒略小的筛网。
实验11 单冲压片机的装卸和使用一、实验目的1.了解压片机的基本结构。
2.初步学会压片剂的装卸和使用。
阿司匹林生产工艺流程阿司匹林(Aspirin)是一种非处方药,常用于缓解疼痛、退烧和抗血小板聚集。
下面将详细介绍阿司匹林的生产工艺流程。
原料准备1.苯酚(Phenol):苯酚是阿司匹林的原料之一,可以通过苯的氢氧化反应制得。
2.乙酸(Acetic acid):乙酸也是阿司匹林的原料之一,可以通过发酵或化学合成得到。
酯化反应1.加入适量的苯酚和乙酸到反应釜中,控制温度在60-70摄氏度,加入催化剂(通常为硫酸)进行酯化反应。
2.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并冷却至室温。
3.过滤固体残渣,得到乙酸苯酯。
硝化反应1.将乙酸苯酯溶解在浓硫酸中,控制温度在0-5摄氏度。
2.缓慢滴加浓硝酸,同时保持温度不超过5摄氏度。
3.反应结束后,加入冷水进行中和,并过滤得到硝化产物。
水解反应1.将硝化产物溶解在稀碱溶液中,控制温度在20-30摄氏度。
2.缓慢滴加稀酸至中和终点,同时保持温度不超过30摄氏度。
3.过滤固体产物,并用冷水洗涤。
结晶和干燥1.将水解产物溶解在适量的热水中,加热至溶解。
2.缓慢冷却溶液,使其结晶沉淀。
3.过滤结晶产物,并用冷水洗涤。
4.将湿滤饼放入干燥器中,通过适当的加热和通风干燥至一定含水量。
粉碎和包装1.将干燥的阿司匹林片剂放入粉碎机中进行粉碎。
2.对粉碎后的产品进行筛分,得到符合要求的颗粒大小。
3.将粉碎和筛分后的产品装入药品包装袋中,进行密封和标识。
质量控制1.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监测,确保操作符合规定的工艺参数。
2.对原料、中间产物和成品进行质量检验,包括纯度、含量、颗粒大小等指标。
3.根据质量检验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以确保产品符合标准要求。
以上就是阿司匹林的生产工艺流程。
通过原料准备、酯化反应、硝化反应、水解反应、结晶和干燥、粉碎和包装等步骤,最终得到阿司匹林成品。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加入适量的催化剂和溶剂,并进行质量控制来确保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安全性。
阿司匹林泡腾片的处方设计与制备小组分工:单宇--------- ------ 文献查找,处方设计李岳麒------- ------ 文献查找,处方设计汪文超------------- 资料整理,PPT 制作康莹莹------- ------ 资料整理,PPT 制作立体依据1. 片剂的研究进展1.1 片剂的发展概述片剂是在顽疾使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创用于十九世纪40 年代,到十九世纪末随着压片技术的不断改进,片剂的生产和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
近十几年来,片剂的生产技术和机械设备方面也有较大发展,如沸腾制粒,全粉末直接压片,半薄膜包衣,新辅料,新工艺及生产联动化等。
中药片剂的研究和生产仅在50 年代才开始,随着中药化学、药理、制剂与临床等几方面的综合研究,中药片剂的品种,数量不断增加,工艺技术日益改进,片剂的质量逐渐提高。
中药片剂在类型上除一般的压制片、糖衣片外,还有微囊片、口含片、外用片剂泡腾片。
现代的片剂与早期的片剂已有很大区别,已成为最常用的药物剂型之一,在世界各国的制剂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总之目前片剂已成为品种多、产量大、用途广、使用和贮运方便、质量稳定的剂型之一。
片剂在中国一级其他许多国家的药典所收载的制剂中,均占1/3 以上,可见其应用之广。
1.2 临床应用概况(1)口服片剂:只有裂横片和分散片可分开使用,其他片剂均不适合直分劈服用,尤其是包衣片,控释片。
(2)口腔用片剂:①含片系指含于口腔中缓慢融化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的片剂。
②舌下片系指置于设下能迅速融化,药物经舌下粘膜吸收发挥全身作用的片剂。
③口腔贴片系指黏贴于口腔,经粘膜吸收后起局部或全身作用的片剂。
④咀嚼片系指于口腔中咀嚼后吞服的片剂。
⑤分散片系指在水中能迅速崩解并均匀分散的片剂。
⑥可溶片系指临床上能溶解于水的非包衣片剂。
⑦泡腾片系指碳酸氢钠和有机酸,遇水可产生气体而成泡腾状的片剂。
⑧缓释片系指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缓慢的非恒速的释放药物的片剂。
阿司匹林片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通过阿司匹林片的制备,熟悉片剂制备的基本工艺过程。
2.了解压片机的基本结构、使用和保养。
3.了解片剂薄膜衣的目的及优点。
4.熟悉薄膜衣料的组成。
5.掌握薄膜包衣的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1.颗粒形成的原理粉末间通过黏附和内聚作用而成颗粒。
湿法制粒而成的干燥颗粒由固体桥使粉体连接成颗粒状。
干法制备的颗粒主要是由分子间作用力和静电引力使粉体连接而成。
2.片剂压缩成型的原理借助压力把颗粒或细粉间距离缩小至产生足够的内聚力而紧密结合的过程。
3.滚转包衣的原理使物料作滚转运动,包衣材料一层层均匀黏附于片剂的表面。
三、实验步骤1.阿司匹林片的制备处方:乙酰水杨酸30g 淀粉3g 酒石酸0.2g 滑石粉1.5g 10%淀粉浆适量将0.2g酒石酸溶于蒸馏水供制10%淀粉浆。
取乙酰水杨酸细粉和淀粉混合,加适量淀粉浆制成软材,过16目筛制粒,颗粒于40~60℃干燥后,再经16目筛整粒,将此颗粒和滑石粉混匀后压片。
2.阿司匹林片的包衣(1)配制包衣溶液5%Ⅱ号丙烯酸树脂乙醇溶液 200ml 邻苯二甲酸二乙酯 2ml 蓖麻油6ml 吐温80 2 ml 二甲基硅油 2ml 柠檬黄适量二氧化钛(120目) 6g滑石粉(120目)(2)制法将实验制得的阿司匹林片置包衣锅内,开动电机使包衣锅旋转,通过包衣锅电热丝加热或电热风加热使片子维持温度约40~50℃。
将配置好的包衣溶液用喷枪连续喷雾于转动的片子表面,开始时喷速可快些,使片面尽量形成一层薄膜,避免片面磨损。
随时根据片子表面干湿情况,调控片子温度和喷雾速度,控制包衣溶液的喷雾速度和溶媒挥发速度相平衡,即以片面不太干也不太潮湿为度。
一旦发现片子较湿,即停止喷雾以防粘连,待片子干燥后再继续喷雾,直至包衣达到规定要求为止。
包好的薄膜衣片,置30~40℃干燥过夜。
四、.思考题1.片剂的制备有哪些方法?2.分析处方中各种辅料的作用?3.制备软材时,加入粘合剂的量应如何控制?4.压片时若出现粘冲、片重差异过大、崩解不合要求、顶裂等,其原因可能会是什么?应怎样解决?5.片剂包衣有什么意义?6.为什么有些药物的片剂(或胶囊剂)需测定溶出度?7.求出的溶解速率参数有何意义?。
阿司匹林片剂的制备实验报告阿司匹林片剂的制备实验报告一、引言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广泛应用于退热、镇痛和抗炎等方面。
本实验旨在通过合成阿司匹林的过程,了解其制备原理及实验操作。
二、实验原理阿司匹林的制备原理是通过乙酸与水合肼反应生成乙酸肼,再与水合肼反应生成阿司匹林。
乙酸肼与水合肼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CH3COOH + NH2CONH2 → CH3COONHCONH2 + H2O三、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烧杯、三角瓶、漏斗、磁力搅拌器、温度计等。
2. 将乙酸肼和水合肼按一定比例加入烧杯中。
3. 在三角瓶中加入适量的硫酸,作为催化剂。
4. 将烧杯放置在热水槽中,控制温度在适宜范围内。
5. 开启磁力搅拌器,使反应物均匀混合,并保持温度稳定。
6. 反应一段时间后,将烧杯取出,冷却至室温。
7. 将反应产物加入适量的酸性水中,使其分解。
8. 用酸性溶液中和反应液中的碱性物质,使其沉淀。
9. 将沉淀物用水洗涤,过滤并干燥。
10. 将干燥的产物加入适量的填料中,制备成片剂。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经过实验操作,成功合成了阿司匹林。
实验结果表明,制备阿司匹林的过程中,乙酸肼与水合肼的反应是关键步骤。
催化剂的添加可以加速反应速度,提高产物的收率。
此外,温度的控制也对反应结果有一定影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可能影响反应的进行。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反应过程中需要控制温度,避免温度过高导致产物分解或挥发。
其次,反应液中的酸性物质需要适量加入,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影响产物的纯度。
最后,制备片剂时需要注意填料的选择和加工工艺,以保证片剂的质量和稳定性。
五、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合成阿司匹林的过程,验证了制备阿司匹林的原理。
实验结果表明,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高效地合成阿司匹林。
同时,实验中还发现了一些操作上的注意事项,这些都对进一步提高阿司匹林的制备效率和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阿司匹林的制备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阿司匹林片剂的制备方法
阿司匹林片剂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原料准备:准备阿司匹林的药物原料,包括阿司匹林、辅料以及溶剂。
2. 预处理:将原料进行预处理,如研磨、筛选、干燥等。
这些操作可以提高原料的流动性和均匀混合性。
3. 配料混合:按照配方要求,将阿司匹林与辅料进行混合。
混合通常采用干混法,即将原料放入混合机中进行搅拌和翻转,以确保药物分布均匀。
4. 制粒和造型:将混合物进行制粒处理,即将粉状物料压制成颗粒状,或者采用颗粒法,将混合物制成颗粒粒径适当的颗粒。
然后,使用造型机将颗粒进行造型,将其制成所需的片剂形状。
5. 包衣:根据需要,可以进行药物片剂的包衣处理,主要是为了改善药物的稳定性、掩masking 难闻的味道或口感,或者使药物可以进行延时释放。
6. 包装:将制备好的阿司匹林片剂进行包装,通常使用泡罩膜、铝塑复合膜等进行包装,以保护药物的质量和稳定性。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一般的制备方法,具体的步骤和工艺可能会因生产厂家和药物形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实际的制剂工艺应当根据具体药物的特性和药物监管部门的要求进行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