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生平经历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13.85 MB
- 文档页数:29
杜甫生平经历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作多描绘社会万象,关注人民疾苦,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被后世称为“抒怀诗”的集大成者。
下面将为你详细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12年)的河南巩县,家境殷实,祖上是世袭官员。
他家境优渥,但杜甫从小心思敏捷,常观察天象,探究自然现象,不喜欢奢侈浪费的生活。
他聪明好学,熟读经典,受到良好的教育,并在20岁时考中进士,得到了官职。
然而,杜甫的政治梦想并未实现,相反,他的政治生涯遭遇了多次挫折。
他曾被任命为杂职官员,无法发挥自己的才华,因此辞去官职,选择放浪形骸的生活。
在他多次辗转各地,面对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苦难,深受触动。
他的诗作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他对朝政腐败和人民疾苦的关注。
他的诗作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怀,揭示了他对正义和公平的渴望。
在他的一生中,杜甫经历了多次命运的起伏和家族的变故。
他曾多次被流放至偏远地区,并屡遭贫困之苦。
然而,这些苦难并没有压垮杜甫,反而激发了他对民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愤怒。
他在流亡途中勇敢面对困境,积极寻求救济,并不断写作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指责。
杜甫的诗作大部分描绘了社会的丑恶和人民的疾苦,但他也不乏描写自然之美和个人情感的作品。
他的诗句雄浑有力,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他的诗作在当时的文坛备受推崇,他的朋友辛弃疾称赞他为“子美诗寄江东客、总角声名共凤翼”,杜工部也盛赞他的诗句:“宫词八骏状豪奇,肃肃白日悬青墀。
”这一切都显示出杜甫诗才的高度评价。
然而,杜甫的一生并不如意,在晚年时他更是遭遇了丧子之痛。
770年,他在四川成都逝世,享年58岁。
他的去世对当时的文坛和他的亲密友人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杜甫的诗作在他逝世后被称为“杜工部诗集”,广为流传。
他的诗歌风格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总的来说,杜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生平经历饱经沧桑,遭受严重的苦难,但他的诗作却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人的心灵。
杜甫的简介和生平经历杜甫被誉为唐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诗歌浪漫、真挚、豪放,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杜甫的简介和生平经历展开介绍。
一、杜甫的简介杜甫,字子美,号称“杜工部”,唐代伟大的诗人。
他生于贞元十八年(712年),卒于建中三年(770年),享年58岁。
杜甫是唐代末期著名的“诗人三杜”之一,他和杜牧、杜审言并称为“诗圣三杜”。
杜甫一生著书立说不少,他的代表性作品有《春夜喜雨》,《登高》,《范成大卿曹参陈情守岁》等。
这些诗句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也蕴含了杜甫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二、杜甫的生平经历1.早年生活杜甫生于河南巩县(今属河南省新乡市),父亲杜秀才是一位保持贫穷的读书人。
杜甫小时候聪明好学,十分喜欢读书。
在他幼年时期,中国正处于“贞元之治”时期,社会治安稳定,文化风尚盛行,这为杜甫未来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文学入门公元730年,杜甫赴郑州,在邵仙公的庇护下开始学习诗歌,并开始撰写自己的第一篇诗作《哀江头》、《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两年后,他移居洛阳,开始与王之涣等唐代文学巨匠交往,并广泛接触唐代各种艺术和文化。
3.遭遇生活困境公元744年, 唐朝进入安史之乱的动荡时期,杜甫偕妻子和儿女,逃难至荆州。
在这段时间里,他的家庭陷入了贫困和生活困境,他和家人多次流浪无依、无食可口。
这段经历让他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民生困难,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4.投身官场公元756年,杜甫被任命为河南府的尉(即士县令),开始正式投身官场;后他还在梓州和西川担任推官和司录参军等职务。
在这段时间里,他深深认识到文学与政治的互动关系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
因此,他更加全面地关注社会问题和国家发展,他的《新婚别》、《北征》、《兵车行》等作品,都写出了他对国家、民族、人民的深深关心。
5.为文化艺术事业奔走公元768年,杜甫得知当时的宰相杜佑奉命巡视江淮地区,于是写下了《襄阳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表达对其的感慨。
杜甫的生平阶段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生于712年2月12日,卒于770年。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家族出于京兆杜氏的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都多自称为杜陵人,所以杜甫晚号杜陵。
他与李白并称“李杜”,也常被称为“老杜”。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的人生经历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一生大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 漫游时期(712年-736年):这个时期杜甫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曾两次长期漫游,登山涉水,游历名胜古迹。
2. 困居长安时期(736年-746年):这个时期杜甫在长安城流浪,生活贫困,曾多次向权贵献诗以求得一官半职。
3. 乱世为官时期(746年-757年):这个时期杜甫被任命为检校工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等职位,但因直言进谏而多次被贬谪。
4. 漂泊西南时期(757年-770年):这个时期杜甫流亡西南,经历了安史之乱和吐蕃入侵等事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
杜甫的简介资料作品有哪些诗人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生于公元712年,死于公元770年,享年58岁。
他的诗歌作品广为流传,被誉为唐代“诗圣”。
他的诗歌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热情关注、对生命的深刻思索和对山水自然的感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本文将就杜甫的生平简介、代表诗歌作品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详细介绍。
一、生平简介杜甫出生在陇西(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出身于士族家庭。
他的祖父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杜甫的父亲也曾在政坛上做过一些事情,但因为得罪了宰相李林甫而被贬官。
这大大影响了杜甫的成长过程,他的家境一度十分贫困。
杜甫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他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母爱,对此一直心存感慨;他的父亲经常贫困潦倒,自杀身亡后,杜甫也开始了漂泊的生活。
杜甫年少时爱好读书写字,后来曾在崖州学道法,但因为家境贫困而放弃。
他曾拜访过许多著名的学者和文人,这些经历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杜甫从事过官府工作,但一直不得志,后来又因为贪污和谋害同僚罪名遭贬,一度逃亡到成都。
在成都这段时间里,杜甫研究佛教,写下了很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的诗歌。
不久,他又被迫离开成都,去了长安,这也是他最后一次辗转迁徙。
死前几年,因丧子之痛心神交瘁的杜甫避难蜀地,接受了当地官员的赈济。
他在此拾起笔端潇洒自如,留下了不少经典之作。
公元770年,杜甫因病去世,葬于成都南郊白塔山。
二、代表诗歌作品杜甫的诗作,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人性、自然等问题的深刻探讨。
在他的诗歌中,往往表现出强烈的矛盾和斗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歌作品有以下几首:1.《登高》:这首诗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写于公元770年。
诗中表现了杜甫对自然风光的卓越品位和视角。
他将描写自然风光的技巧与表现出来的思想深度相结合,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兵车行》:这首诗写于公元765年,描写了唐朝军队出征时的惨烈及其对老百姓的影响,上下相映,极富韵味和震撼力。
3.《赤壁》:这首诗歌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文学作品描绘出了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的场景和壮烈景象,成就了杜甫崇高的政治理想与理想人格的形象。
唐朝诗人杜甫的生平简介杜甫,字子美,是中国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与李白合称“大李杜”。
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风沉郁顿挫,诗词风格多样,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巨变,反应了社会矛盾与百姓疾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唐朝诗人杜甫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杜甫的生平简介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出生于河南,自号少陵野老与李白合称“李杜”,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被后世称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
杜甫的诗对后世诗歌的影响很大,现有大约1500首的诗歌留世。
杜甫出身北方大士族的京兆杜氏,从魏晋一直到唐朝都是显赫的杜氏家族。
杜甫小时候家庭条件比较优越所以过着少爷的生活,自小喜欢学习,七岁就能作诗,少年时期的杜甫一直在游历多地。
公元744年,杜甫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相约同游,在天宝四年,杜甫与李白结下深厚友谊,每日谈诗论文,切磋琢磨。
告别李白后,杜甫回到长安,开始应试但是科举之路并不顺畅,在长安10年,都没有考中。
755年,杜甫的《大礼赋》受到唐玄宗的赏识,让他待在集贤院。
11月安史之乱,唐肃宗即位。
杜甫投奔唐肃宗,被授予左拾遗,但杜甫后来救房琯,使得唐肃宗不再重用他,被贬到华州。
758年,杜甫对当朝时政失望透顶,最后决心离开官场,开始四处漂泊的生活,期间,杜甫的大量诗篇写成,770年杜甫一直在江中小舟上度过,想要回到家乡的杜甫遭遇江水暴涨,被困江边,得到耒阳县令的救助,一心想北上的杜甫后来在江中小舟上去世,年终59岁。
杜甫的三别杜甫最具代表的作品就是三吏三别,是杜甫对当时环境的体会和感受,三吏是《新安吏》、《石壕吏》和《潼关吏》,描述了战争前后人民的生活疾苦,三别是《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写出了人民感情的痛苦,战乱引发人们生活的改变。
三吏三别的创作年代是杜甫在759年3月唐朝60万大军战败,为了恢复兵力,国家开始无限制的招兵,新婚妻子送别丈夫,年迈老母送别儿子,有些老妇升职为此献出自己的性命。
杜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素有“诗圣”之称,一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在我国现实主义诗篇创作过程中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
下面是我整理的杜甫的生平简介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参考。
杜甫的生平简介1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
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
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
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
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
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
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
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
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
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
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
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
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
有《杜少陵集》。
杜甫的生平简介2杜甫资料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的简介和生平经历概括杜甫是唐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精美绝伦,表现出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
杜甫的生平经历丰富多彩,他的诗人身份也直接影响了他的一生。
接下来,本文将对杜甫的简介以及生平经历进行概括。
一、杜甫的简介杜甫是唐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之一,生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12年),卒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70年)。
他的诗歌作品被誉为“诗史之巨星”,其作品从风景名胜、政治军事到道德理念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关注和反映,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杜甫盛年时期,以“杜工部”自称,后被追赠为太师。
二、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的家庭生活非常贫困,他的父亲是居民官,年少时,由于家庭的贫穷和生活的不顺,他曾经离家外出过,游历云南和广西等地。
后来到了成都,受到荀清泰和王叔文等文学家的培养,加入了“蜀派”,成为了该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始唐乱后,杜甫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始写诗,但是在中唐时期树立起诗人的名望。
他的许多诗歌篇目都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尤其是安史之乱。
他曾历任承事郎、温州刺史、杭州刺史,后辞官南下成都,避难于安史之乱后的山区。
在安史之乱后,杜甫的生活变得更加不稳定,经常流离失所。
他与朱天子、李白等人为好友,渡过了许多难关。
杜甫的诗歌作品除了表现自己的生存之外,还表现了对国家、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他的代表作《登高》寥寥数语,却表达出对当时混乱的社会情感的哀怨和惋惜。
另外,他的《城南逢谢康》、《三吏》、《阿房宫赋》等作品,也对国家的政治风险和人民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详细而深刻的描写,使人们深刻地反思历史,思考当代社会的发展。
总体来说,杜甫是唐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之一,他的诗歌系中华民族美学的巅峰之作。
杜甫的成就是卓越的,不仅仅体现在其才华和作品的重要性上,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和创作原则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思想是固执,在其整个创作过程中,杜甫的思想、写作习惯,并没有受到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的影响。
杜甫的简介与作品有关的诗句是杜甫(712年-770年),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被称为“诗史之祖”、“诗圣”。
他创作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杜甫的生平和他的代表作,同时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诗句。
一、杜甫的生平杜甫是陕西西安人,自幼喜好文学,曾先后拜名师翰林博士鲍溶、杨巨源和左拾遗元结为师。
后来因为失去家族财产和官职,他辗转四方,游历大半个中国,又历经战乱和自然灾害,饱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经历了人生的苦难和挫折。
直到晚年才恢复一些安定,但仍深受疾病困扰。
他聚焦自己的经历,抒发了对人生苦难的深刻感悟,使得他的诗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生命力,也为后人留下了原汁原味的历史记录。
二、杜甫的代表作1.《赤壁》这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写的是当时著名的三国故事中赤壁之战。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深深反思,也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失落和人民的苦难之情:“战场原来如此乱,谁家天子未翻身。
散地兵甲各回家,仅余孤鸟臂相依。
”2.《登高》这一篇写的是杜甫在登高时的所思所感,展现了他对于人生高低起伏的看法,也表达了他对于作为文人的责任和使命的思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生活在川西时所作,描绘了他贫苦落魄的生活情景。
让读者看到了当时社会底层的人们所面对的生存挑战和思考:“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三、杜甫的代表诗歌句1.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2.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4.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4. “天下谁人不识君?风华正茂九州闻。
”5. “红颜弃置音尘外,白发垂珠岩下头。
”总结:杜甫的代表作品,大多源于他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
在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下,他以诗歌作为表达思想和记录历史的媒介,深入挖掘社会现实,同时又关注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使得他的诗歌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观赏性,是中华文化中值得孜孜追寻的珍贵遗产。
杜甫简介及其生平经历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
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社会写实著称。
生于中国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又被称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虽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
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
杜甫早年的生活情况记载很少,主要从的诗歌中得知。
杜甫生于712年2月12日,准确的出生地尚未知晓,但估计在巩县(今巩义市)。
他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一个有名的政治家和诗人,“(审言)“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为文章四友,世号‘崔、李、苏、杜’”,他的父亲杜闲,曾官至兖州(今属山东)司马、奉天(今陕西乾县)县令,“审言生闲,闲生甫”。
杜甫的母亲是清河东武城(今属山东)人,在杜甫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父亲杜闲续娶卢氏,杜甫并没有从卢氏身上得到多少母爱,反倒是他二姑担当了母亲的角色,把小杜甫抚育成人。
杜甫有一个哥哥,早夭,有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和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杜甫在诗中常提到他们,但杜甫从未在诗中提到他的继母。
杜甫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见杜甫是个早熟的孩子。
杜甫幼年很是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但这个早熟孩子超强的记忆力和出众的文学才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杜甫在青年时代曾数次漫游。
十九岁时,他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
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回故乡参加“乡贡”。
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他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杜甫遂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杜甫生平年岁表、年谱杜甫生平年岁表、年谱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有《杜工部集》传世。
因在唐肃宗时,官左拾遗(从八品小官)。
入蜀后曾在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远祖杜预为晋代功名显赫的名臣。
杜甫祖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地位很高。
杜甫父杜闲,曾任县令,家道已衰。
杜甫一生坎坷,终不得志,贫病而卒,流浪而终。
唐睿宗先天元年(712)甫生。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公年二十,游吴越。
开元二十三年(735)公自吴越归,赴京兆贡举,不第。
开元二十五年(737)公游齐赵。
开元二十九年(741)公年三十,在东都(洛阳)。
天宝五载(746)公归长安。
天宝十载(751)公年四十,在长安,进《三大礼赋》。
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天宝十四载(755)授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十一月,往奉先。
肃宗至德元载(756)五月,自奉先往白水依舅氏崔少府。
六月,又自白水往州。
闻肃宗即位,自羸服奔行在,遂陷贼中。
至德二载(757)四月,脱贼,谒上凤翔,拜左拾遗。
疏救房,上怒,诏三司推问。
宰相张镐救之,获免。
八月,墨制放还州省家。
十月,上还西京(长安),公扈从。
乾元元年(758)任左拾遗。
六月,出为华州司功。
冬晚,离官,间至东都。
乾元二年(759)春,自东都回华州。
七月,弃官西去,度陇,客秦州。
十月,往同谷。
十二月,入蜀,至成都。
上元元年(760)公在成都,卜居浣花溪。
代宗宝应元年(762)公居成都草堂。
七月,送严武还朝。
未几,西川兵马使徐知道反,因入梓州。
冬,复归成都,迎家至梓。
十二月,往射洪南之通泉,皆梓属邑。
广德元年(763)公在梓州。
是岁,召补京兆功曹,不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