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市养殖场消毒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
养殖场消毒制度
1、规模养殖场应严格按照消毒规程进行场地消毒。
2、生活区:办公室、食堂、宿舍及其周围环境,每月大消毒一次。
3、售猪周转区:周转宿舍、出猪台、磅秤及周围环境每售一批猪后大消毒一次。
4、生产区正门消毒池:每周至少更换池水、池药2次,保持有效浓度。
5、车辆:进入生产区的车辆必须彻底消毒,随车人员消毒方法同生产人员一样。
6、更衣室、工作服:更衣室每周末消毒一次,工作服清洗时消毒。
7、生产区环境:生产区道路及两侧5米范围、猪舍间空地每月至少消毒2次。
8、各栋猪舍门口消毒池与盆:每周更换池、盆水、药至少2 次,保持有效浓度。
9、猪舍、猪群:配种怀孕舍每周至少消毒一次,分娩保育舍每周至少消毒2次。
10、人员消毒:进入兔舍人员必须脚踏消毒池、手洗消毒盆消毒。
养殖场消毒管理规程一、养殖场区消毒通道的消毒场区消毒通道用用1:200-400的过氧乙酸喷雾消毒,消毒通道内的喷雾设备要经常检查并保证喷头畅通,达到雾化的消毒效果。
每周至少更换消毒液2次,保证消毒液的干净和浓度。
喷雾消毒设备的消毒液要减少添加量,增加添加次数,以确保消毒液的质量及浓度。
二、进入生产区更衣室的消毒更衣室安装紫外线,对更衣室空间及更换的工作服进行紫外线消毒。
三、养殖场区环境消毒养殖场区道路、道路两侧5米范围及猪舍间空地要及时清扫干净,每周彻底清洁一次,并用1:200-400的过氧乙酸喷雾消毒。
四、猪舍的消毒猪舍内环境每周用1:500戊二醛葵甲溴铵喷雾消毒2-3次,圈舍门口消毒池用2%-3%火碱进行脚踏消毒。
五、空舍的清洁消毒:先清粪及清理料槽、饮水器,然后经高压水枪冲洗干净;待干燥后进行喷雾消毒,消毒后密闭至少1h;用一定浓度的石灰乳涂刷猪舍墙壁、地板等(使用方法:100斤生石灰+300斤水+1%火碱或5%盐混匀后使之自然沉降,取上清液涂刷)。
六、售猪周转区消毒装猪台、磅称以及周围环境每进出一批猪后清扫一次,用1:200-400的过氧乙酸喷雾全面消毒一次。
七、运输车辆的消毒进入养殖场区的运输车辆及人员都要进行严格的消毒,用1:200-400的过氧乙酸喷雾消毒。
八、消毒物品的管理消毒剂及消毒用具由药房统一发放管理,消毒药物的选择应符合国家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对人和猪安全、没有残留性,对设备没有破坏,不会在猪体内产生有害积累的消毒药物。
九、消毒剂的配制配制消毒剂时应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根据消毒剂的使用说明及使用对象合理配制相应的消毒浓度,在使用过程中并保持有效的消毒浓度。
养殖场消毒防疫制度1、养殖场严格按照规定的畜(禽)免疫程序进行疫苗免疫。
2、使用的疫苗要分类保管,合理储存,保证疫苗的有效性。
3、疫苗使用前应仔细检查,发现破损或物理性状改变的严禁使用。
使用前,要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按照规定剂量和使用方法进行。
4、防疫器械使用前要严格消毒,更换针头,以免交叉感染,出现免疫反应时要及时救治。
5、每次免疫要做好登记工作,注明免疫日期、疫苗名称、生产厂家、批号、疫苗生产期、有效期、免疫剂量等。
消毒制度1、新进场羊只必须在隔离圈舍观察一周,并进行消毒和防疫,经检疫合格后入场;2、饲养人员应随时注意观察猪群饮食和健康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驻场兽医,立即现场检查、诊断、治疗和隔离;3、发现凝似传染病要立即封锁现场,禁止病畜出入,并及时报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4、按照国家和本场规定的免疫病种、免疫程序,按时免疫并做好免疫档案;5、兽医和饲养员在处理疫情后,要立即将污染的衣服、工具进行消毒等无害化处理;6、病死猪只必须在制定地解剖,其尸体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深埋或焚烧)。
一、消毒制度1、全场外围设围墙,防止外人或者外畜进入,场内外保持清洁,道路、坏境每月消毒两次,特殊情况下每周消毒一次;2、养殖区入口处设置参观者须知,凡进入者必须严格遵守;3、消毒池内的消毒液必须保持有效浓度,每周更换一次,并保持一定的水深;4、所有人员进入养殖区必须更换场内工作服、工作鞋,严格消毒;5、严禁饲养其他动物,做好灭蝇、灭蚊、灭鼠工作;6、运载工具进出要进行严格消毒7、应选择两种以上经国家gmp认证企业生产的消毒药,并按照规定交替使用。
二、消毒制度1、大门口消毒池内每周更换一次消毒药物。
饲料和排泄物运输车辆进出必须走消毒池,外来车辆不得进入。
2、消毒更衣室内上____紫外线灯,下铺麻袋,麻袋用____%火碱液洒湿。
进场人员必须在消毒室内紫外线消毒____分钟并换上本场备用工作服和胶鞋。
3、搞好场区内环境卫生,及时清除杂草和生产垃圾,粪便、垫料等要堆放到指定地点堆积发酵。
养殖场环境消毒程序
1 .畜禽场场建立门口消毒池,可用 2% 烧碱或蓝光作为消毒液,每 3 天更换一次,保持消毒池内消毒药液的有效性。
2 .饲养人员、兽医进入畜禽场前必须在门卫室洗手,用消毒皂或消毒液(易克林)清洗。
进入猪场须穿专用胶鞋,器具在入场前需用蓝光喷洒消毒。
3 .畜禽舍内外、场区道路每周定期消毒次。
舍内带畜消毒,可用对人畜无害的消毒液,如蓝光、易克林等,可轮换使用。
运动场及场内道路可用 2% 烧碱水或蓝光消毒。
空舍应当按照冲洗、喷烧、喷洒、熏蒸四步消毒法进行消毒。
首先,将舍内用具搬到室外用消毒液刷洗、晾晒,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死病原微生物;其次,舍内在进行消毒前必须彻底清扫干净,减少有机物的存在,有条件的用喷灯喷烧墙壁、和部分固定用具。
碱水消毒后亦须彻底冲洗,除去消毒液,以免腐蚀皮肤和用具。
4 .种母猪在分娩前需对乳头、阴户用 0.1% 高锰酸钾水或 1 : 800 蓝光擦洗后送入消毒过的产房待产。
5 .从场外引进畜禽时必须用对人畜无害的高效消毒药蓝光,带畜消毒(体表)可用 1 :800 蓝光或 0.1% ~ 0.2% 过氧乙酸。
6 .来宾参观后,需对参观路径或全场进行喷雾消毒或洒水消毒。
养殖场消毒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确保养殖场的卫生环境和动物健康,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养殖场的消毒工作,包括消毒对象、消毒方法、消毒频率、消毒管理等内容。
第三条养殖场的所有员工必须严格遵守本规章制度的规定,确保消毒工作的有效实施。
第四条养殖场应设立专门的消毒工作人员,负责消毒工作的执行和管理。
第五条每年应对养殖场进行一次综合性的消毒工作,确保养殖场的消毒工作达到标准。
第二章消毒对象第六条养殖场的消毒对象包括养殖场的场地、设施、设备、饲料、水源、动物、产品等。
第七条消毒对象应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消毒方法,确保消毒效果。
第三章消毒方法第八条消毒方法包括物理消毒、化学消毒、生物消毒等。
第九条物理消毒主要包括热水消毒、高温消毒、紫外线消毒等。
第十条化学消毒主要包括接触消毒、喷雾消毒、洗涤消毒等。
第十一条生物消毒主要包括生物制剂消毒、微生物消毒等。
第四章消毒频率第十二条养殖场应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和环境特点,制定相应的消毒频率。
第十三条场地、设施、设备等硬件消毒一般每月进行一次。
第十四条饲料、水源、动物等软件消毒一般每周进行一次。
第五章消毒管理第十五条消毒工作应由专职消毒人员负责,确保消毒工作的有效实施。
第十六条消毒工作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不得随意更改。
第十七条消毒工作必须配备相应的消毒设备和消毒药剂,确保消毒效果。
第十八条消毒工作必须定期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消毒效果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第十九条消毒人员必须接受相关消毒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消毒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第六章处罚规定第二十条违反本规章制度的,责任人员按照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罚。
第二十一条违反本规章制度严重影响养殖场卫生环境和动物健康的,责任人员应终止职务。
第七章附则第二十二条本规章制度由养殖场管理机构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本规章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养殖场动物消毒管理制度范文是为了保障养殖场内动物的健康与安全,预防和控制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而制定的一系列管理措施。
下面是一个养殖场动物消毒管理制度的示范:1. 定期消毒:养殖场应制定消毒计划,定期对饲养设施、装备、工具及动物密集区域进行消毒。
消毒品的选择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确保消毒效果。
2. 消毒程序:消毒前,对目标区域或设施进行清洁和脱水处理,确保消毒剂有效渗透。
根据消毒目的和消毒剂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消毒方法,如喷洒、浸泡、烟雾熏蒸等。
3. 消毒剂使用:为了提高消毒效果,并减少对动物及环境的伤害,应选择有效的低毒、低刺激、广谱的消毒剂。
消毒剂的浓度和使用方法应按照厂商说明书或相关规定进行使用。
4. 消毒记录:养殖场应建立消毒记录,包括消毒日期、目标区域、使用的消毒剂及浓度、消毒方法等信息,用于监督消毒的合规性,并作为疫情防控的重要依据。
5. 周期性检测:应定期对消毒效果进行检测,确认消毒的有效性,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
可以使用菌落计数、核酸检测等方法进行定量检测。
6. 消毒员培训:应对消毒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使其了解消毒的重要性、正确的消毒方法和操作流程,提高消毒操作的规范性和效果。
7. 废弃物处理:废弃物应按照相关规定做好分类和处理,避免交叉感染和环境污染的发生。
如有需要,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专业处理。
8. 疫情防控措施:在发生动物传染病疫情时,应加强消毒措施,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并配合疫情防控工作的进行。
以上是养殖场动物消毒管理制度的示范,具体操作应根据养殖场的规模、动物种类和相关法规进行确定和落实。
同时,养殖场应密切关注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和要求,进行及时调整和完善。
养殖场动物消毒管理制度范文(二)一、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养殖场动物的健康与安全,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提高养殖效益,确保生产环节达到卫生标准和法律法规的要求。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养殖场的动物消毒管理工作。
养殖场消毒防疫制度一、前言养殖场是一个繁忙的生产环境,很容易成为疾病传播的场所。
为了保护养殖场的健康发展,确保动物的健康和安全,需要建立和执行严格的消毒防疫制度。
本文将介绍一个详细的养殖场消毒防疫制度,包括方案制定、消毒剂选择、消毒程序等内容。
二、方案制定1. 防疫计划:养殖场应制定全年的防疫计划,包括疫苗接种、消毒防治等项目,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订。
2. 防疫团队:指定专职或兼职的防疫负责人,并组建防疫团队,负责实施防疫计划。
3. 防疫档案:建立动物防疫档案,记录防疫计划的执行情况、接种记录、重要疫病的爆发情况等,以便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
三、消毒剂选择1.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根据不同的病原体和物体,选择具有广谱杀菌作用的消毒剂,如含氯化合物、过氧化氢等。
2. 消毒剂的质量:选择质量可靠的消毒剂,并确保其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
3. 消毒剂的稳定性:消毒剂应具有较长的有效期,并能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保持稳定。
四、消毒程序1. 员工教育:所有员工应接受消毒防疫知识的培训,并了解消毒程序。
2. 清洁消毒前的准备:清除杂物,包括积尘、粪便等,并对需要消毒的物体进行清洗。
3. 消毒剂稀释和配制:按照消毒剂的说明书,正确稀释和配制消毒液。
4. 消毒操作:使用喷雾器、喷洒器或刷子等进行消毒操作,确保消毒剂能彻底覆盖所有表面,包括地面、墙壁、设备、器具等。
5. 消毒时间和浓度:根据消毒剂的要求,控制消毒时间和浓度,确保消毒效果。
6. 消毒后的处理:消毒后的物体应进行充分的晾干,或者进行清洗、漂洗等处理,以避免消毒剂残留。
7. 定期检查: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检查,确保消毒措施的有效性,并及时修复或更换损坏的设施和器具。
五、消毒记录1. 消毒记录表:制定消毒记录表,详细记录每次消毒的日期、时间、物体、消毒剂和浓度等信息。
2. 疫情记录:记录动物疫情信息和养殖场的发病情况,以便分析判断疫情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防控措施。
养殖场消毒方案养殖场消毒方案(精选5篇)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可以对一个行动明确一个大概的方向。
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养殖场消毒方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养殖场消毒方案1一、圈舍空气消毒1、工用时间:每天开机2次,每次1小时,早上5:00-6:00一次,晚上18:00-19:00一次,2、空气中浓度设定在4mg/m3,既能较好的杀菌,又不伤害养殖动物。
3、臭氧输送管离地面1.5-2m,每隔30cm打一个出气孔,孔径4mm,为防止远端浓度高于近端,布管时,近端用大管子,远端用小管,中间安装一定数量的球阀。
4、圈舍消毒的作用:1)杀空气及动物表皮上的细菌、病毒,2)除有害气体比如NH3,H2S等。
5、消毒时人不得在圈舍中,按国家相关标准,应等到臭氧浓度下降到0.2mg/m3时,人方可入内,停止通臭氧后15min-30min人方可入内,温度湿度越高需要等待的时间越短。
二、饮水管路消毒1、设置一取水箱,使用鑫乡科技臭氧-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对水箱的水进行循环,每次开机时间t=C*水箱中水的体积/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的流量(C=2)。
每次要用水时需要提前t/2个小时开机。
用水结束就关机。
2、饮水管路应做成循环模式,设备工作时,就应将最远端水管的水抽回循环箱。
目的是对饮水管路无死角的消毒。
3、饮水过程中浪费的水对地面进行消毒。
4、可用此饮水冲地面,可对粪便和地面进行消毒。
5、用此饮水冲洗动物,比如猪牛,可对猪牛进行表面消毒。
三、饲料库房消毒1、采用移动式或壁挂式臭氧发生器。
2、应将出气导管插入要投喂的饲料袋中,臭氧开机40min。
3、静置时间:t=15-30min,温度湿度越高需要静置的时间越短。
4、分出气支管对整个库房进行消毒,出气支管应高于饲料堆放高度。
合理布置出气孔,做到均匀出气。
四、消毒池消毒1、车道消毒池,使用臭氧-微纳米气泡水。
水源采用自来水,需要消毒前半小时启动设备。
畜禽养殖消毒方法一、饲养场1、饲养圈舍内:每周消毒一次,未圈动物的情况下可使用效果显著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2-4%火碱,带畜消毒时,选择碘类、氯制剂、过氧化物类等刺激性较小的药物,用量:每立方米80—120毫升,一般使用喷雾的方法,同时还应考虑影响药物和消毒效果的因素,在喷雾时要注意舍内各处的均匀。
2、场内大环境:每两周消毒一次,一般用喷洒消毒,选择药物为广谱消毒药,用量:每平方米80—100毫升。
也可用火焰消毒。
3、消毒池:每三天更换一次消毒液(发病期间每天一次),对车辆消毒要求车轮在药液中能够转两圈,有一定深度。
目前多用火碱消毒,也可用氯制剂,但不宜使用药效产生慢或药效维持时间短的药物,如复合酚酞和碘制剂。
4、场内动物的粪便及杂物应在与动物圈舍较远的地点堆积、泥封、发酵消毒。
夏季一个月时间,冬季两个月时间。
二、疫区、疫点疫区是疫情发生地点周围的一定区域,主要应在附近各类道路路口设立消毒站,对过往的运输工具及可能污染的场地进行消毒。
疫点是发生疫情的畜牧场、户、养殖小区、村庄等。
1、疫区消毒:消毒运输工具,要选择腐蚀性小的药物喷雾消毒,喷雾的雾滴一般为120微米,消毒用量每立方米大于120毫升。
2、疫点消毒:分为紧急防疫消毒和终末消毒两种。
(1)、紧急防疫消毒:是在疫情发生后至解除封锁前或在疫情稳定一段时间内采取的防疫消毒措施。
在发病的动物内一般采用喷雾的方法(舍内有动物),要选用刺激性小的药物,如碘类、过氧化物等,一周内每日两次,以后每日一次。
在无动物的舍内,可先用消毒液普遍喷洒一次,然后彻底把舍内各种污物清理干净,根据情况选择消毒药物进行喷雾、喷洒消毒。
对动物舍外的场区重点要消毒各种道路和可能污染的场地,可使用强碱类药物进行喷洒消毒。
每日1—2次,疫点内的动物粪便、污物、统一进行堆积、泥封、发酵处理。
(2)、终末消毒:在解除封锁前全场(户、小区)要进行一次彻底消毒,在消毒前要将动物舍、道路、场区各个地方的粪便、杂物及污物等全部清理出来堆积,然后进行2—3次的消毒。
养殖场安全消毒与卫生操作规范养殖场是养殖动物的生产基地,为保证动物的健康和提高产品质量,养殖场安全消毒与卫生操作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养殖场安全消毒与卫生操作规范,以保证养殖场的健康经营。
一、养殖场安全消毒规范1. 消毒物品选择:选择可靠的消毒剂,如含氯化合物、氢氧化钠等,要确保其有效杀菌作用。
2. 消毒场所:将消毒剂倒入消毒池,确保池内没有残留物,以免影响消毒效果。
3. 消毒间隔:根据养殖场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消毒间隔时间,以保证病菌的有效杀灭。
二、养殖场卫生操作规范1. 动物饲喂:合理饲喂动物,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度喂食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
2. 畜舍清洁:保持畜舍、圈舍的干净整洁,定期清理垃圾和粪便,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3. 饮水管理:保持饮水设施的清洁,定期更换水源,防止水源受到污染。
三、养殖场防疫措施规范1. 动物检疫:定期进行动物检疫,确保动物健康,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2. 病害监测:建立健全的病害监测系统,定期对动物进行检测并进行病害记录,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
3. 隔离措施:对新引进的动物进行隔离,并进行适当的检疫鉴定,确保新动物不会带入疾病。
四、养殖场环境保护规范1. 废物处理:合理处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包括畜禽粪便和剩余饲料等,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2. 水质控制:加强对排污口的管理,防止废水污染周围水源,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水资源。
3. 噪声控制:采取隔音措施,减少养殖设施产生的噪音对周围居民的影响。
五、养殖场人员卫生管理规范1. 个人卫生:养殖人员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清洁,勤洗手,防止传播疾病。
2. 穿着要求:规定养殖人员的穿着要求,如穿戴工装、戴口罩等,保证操作的清洁卫生。
3. 培训教育:定期进行养殖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其健康卫生意识和操作规范。
养殖场安全消毒与卫生操作规范的严格执行,将有助于降低养殖场内疾病的传播风险,提高养殖动物的健康水平和产品质量。
养殖场经营者应时刻关注养殖过程中的安全和卫生问题,加强管理力度,确保养殖场的良好运营。
养殖场消毒制度
1.根据生产实际,制定消毒计划和程序,确定消毒剂种类及其使用浓度、方法,明确消毒工作的管理者和执行人,落实消毒工作责任。
2.做好日常消毒,定期对圈舍、道路,环境进行消毒,必要时带畜(禽)消毒,定期向消毒池内投放消毒剂,保持有效浓度,做好临产前产房、产栏及临产畜的消毒,同时要严格诊疗器械的消毒工作。
3.强化随时消毒。
在出现个别畜(禽)发生一般性疫病或突然死亡时,应立即对所在圈舍进行局部强化消毒,包括对发病或死亡的畜(禽)的消毒及无害化处理。
4.加强终末消毒。
全进全出制生产方式,在畜(禽)出栏后,应对全场或对空舍的单元,饲养用具等进行全方位的彻底清洗和消毒。
或在周围地区发生国家规定的一、二类疫病流行初期,或在本场发生国家规定的一、二类疫病流行平息后,解除封锁前均应对全场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
5.严格消毒程序。
一般应按下列顺序进行:清扫、高压水冲洗、喷洒消毒剂、清洗、熏蒸消毒或干燥(或火焰)消毒、喷洒消毒剂、转入畜(禽)。
6.加强环境卫生整治,消灭老鼠,割除杂草、填干水坑,以防蚊、蝇孳生,消灭疫病传播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