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统计指标分析及发展建议
- 格式:docx
- 大小:22.75 KB
- 文档页数:19
2010年北京老城区——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旅游综合收入及增长情况(2008年数据)在日常工作日进入什刹海景区的人流平均为每小时238人双休日:1643节假日: 2140北京什刹海地区中外游客抽样调查及分析(本次的调查期是从2005 年 4 月26 日到 5 月6 日, 其间适逢五一黄金周。
抽样调查的样本框即为这一时段内到访的各类游客)国内游客:游客构成情况:大专以上学历, 占总数的67.15 % ;拥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占被访者总数的92.18 %(文化程度普遍较高)职业:学生19.18 % ,IT文教技术人员( 16.14 %)企事业管理人员(15.11 %)服务销售商贸人员( 13.12 %)公务员( 11.14 %)农民的比例最低(职业分布较广)年龄:到访什刹海地区的国内游客以中青年人为主,近一半的被访者年龄在25 ~44 岁之间家庭收入情况:被访游客大部分来自中等收入家庭, 其中有64.1% 的被访者家庭月收入在1000 元到3999 元旅客所来地区:从被访者来自地区的分布情况看, 华北的游客20.15%,北京和华南( 14.16 %)华中( 14.14 %)华东(14.13 %) 。
来自上述五地区和城市的游客共占被访游客的78.13% 。
(不难看出北京周边地区是旅游的重要客源地)旅游目的:其中来过北京四次以上的占总被访者的31.18% 。
被访者中有83.7% 是来北京的次数在二次以上, 第一次来北京就到什刹海的游客只16.3于观光游览(30.17 %) 、探亲访友(23.13 %) 、休闲度假(16.11 %)游客的旅游动机消费:游客在什刹海景区的花费情况调查显示,游客在此地的消费偏低, 大部分游客的消费额在50~100 元之间(39.15%) , 有62 % 的游客在此地的消费不足100 元, 如果扣除门票、交通等刚性消费, 游客用于餐饮、购买纪念品上的弹性消费更是少得可怜, 这一点在对游客在此地购买纪念品的情况调查时得到了证实, 调查显示大部分游客(71.13 %) 在游览时不买任何纪念品。
关于什刹海统计指标分析及发展建议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关于什刹海统计指标分析及发展建议西城区旅游局一、关于什刹海现状的指标情况(一)经济指标经济指标主要分为三大分指标——对当地居民的经济影响,带动周边消费情况以及什刹海旅游总收入。
分指标一:对当地居民的经济影响(1)因房产升值以及出租房屋带来的收入抽样调查显示,%的商户租用了当地居民的房屋;75%的居民不愿迁出,如果政策要求迁出,%的居民要求政府为房产提供每平方米1万元以上的补助。
(2)参与经营所带来的经济收入抽样调查显示,在什刹海的商户中,35%的企业法人或者个体老板是西城区居民,其中有%为什刹海居民。
当地居民通过参与经营得到部分经济收益。
(3)作为胡同游景点所带来的收入抽样调查显示,只有%的当地居民一直对游客开放自家住宅;有%的居民没有开放过自家住宅;相关的居民参与程度较低,经济收益不理想。
(4)工资收入抽样调查得知,有%的什刹海商户,雇用了一定数量的西城区居民作为员工,旅游给居民带来的收入不理想。
(5)居民的年收入情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的家庭人均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人均年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只有%,情况不甚乐观。
分指标二:带动周边消费情况(1)什刹海地区2004年末企业情况表1什刹海地区企业数量及收入(略)(2)接待客人数量抽样调查得知,%的商户每天接待的客人数量在10人以下,%的商户每天接待量在50人以上,其中有%的商户每天能接待100人以上。
表明什刹海人气较旺。
(3)商户年收入(息税前收入)在接受调查的商户中,有30%的商户年收入1万以下,多为小型摊贩;50%的商户年收入在5万以上,其中有20%的商户在20万以上。
(4)酒吧经营状况结果显示,酒吧规模不一,小的可容纳20-50人,大的可达到200多人,人均消费水平在50-100元不等(除了少数酒吧的少数餐位有最低消费之外),在夜间上座率较高,但换座率偏低。
文物建筑群展示利用策划调研——什刹海文物建筑群吕律扬城规10a-2 10103040204文物建筑群展示利用策划调研——什刹海文物建筑群摘要:本调研将对北京二十五块历史文化保护区中的什刹海文物建筑群进行调研和分析,简析区域的地区概况、区域大况。
从历史角度揭露什刹海的发展演变,阐述历史上的主导功能。
分析该地区主要的历史遗存。
以现阶段此城街区主要功能。
在旧功能的消失的同时也会有新功能的出现。
分析现阶段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案。
关键词:什刹海文物建筑群历史功能现状分析问题改善建议正文:1.1地区概况什刹海也写作“十刹海”,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有此称。
元代名海子,为一宽而长的水面,明初缩小,后逐渐形成西海﹑后海﹑前海,三海水道相通。
自清代起就成为游乐消夏之所。
三海碧波荡漾,岸边垂柳毵毵,远山秀色如黛,风光绮丽,为燕京胜景之一。
1.1.1区域位置什刹海位于北京内城西北隅,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又称积水潭)三个水域及临近地区,于“前三海”相呼应,俗称“后三海”。
规划总面积302公顷,水面33.6公顷。
依托六海水系,湖岸的垂柳、水中的荷花等成为什刹海颇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著名的《帝京景物略》中则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来赞美什刹海的神韵。
什刹海景区是指前海、后海和西海及其周边地区146.7公顷的范围,以什刹海命名,其大体是什刹海景区位于北京城区中轴线的西北部,东起地安门外大街北侧;南自地安门西大街向西至龙头井向西北接柳萌街、羊房胡同、新街口东街到新街口北大街,西自新街口北大街向北到新街口豁口;北自新街口豁口向东到德胜门,由德胜门沿鼓楼西大街到钟、鼓楼。
什刹海地区,位于北京西城,周边以低层居住区为主,且居住区的形式多为四合院,东邻南锣鼓巷,南靠北海公园,并且周围有北京四中、北京七中、北师大北校区,教育资源较分散,恭王府、醇亲王府、郭若沫故居等亦在该地区,另一方面,什刹海内的路网依然保持着明清时期的结构,文化价值较高。
(本文选取了2015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在什刹海区域发布的新浪微博共20000余条,经过数据清洗剩余5000余条有效微博。
对这些微博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去了什刹海,当然要去酒吧,但是整条街的酒吧,到底哪家强,对微博签到点进行整理发现,群众的眼睛确实是雪亮的,好的酒吧签到者甚多。
文章开篇就奉上最干货。
二、除了酒吧,什刹海还能玩什么?酒吧是一定要泡的,但是除了酒吧,元旦在什刹海就没有别的可玩的吗?我们对微博进行了以分析,得出语义结构图。
从上面的语义分析图中看出,“什刹海”、“南锣鼓巷”、“胡同”三个词围绕北京构成了最核心的关键词圈层。
与什刹海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酒吧”以及与酒吧有关的关键词群,这一词群也占据了整个关键词结构的近半壁江山,但绝不是全部。
“胡同”、“南锣古巷”等核心关键词除了与酒吧一词产生联系外,还与“恭王府”“鼓楼”“北海”“烟袋斜街”等什刹海周边景区的关键词紧密联系,这一部分属于北京特色历史文化部分。
同时,“好吃”“馋嘴”“味道”“餐厅”等涉及餐饮类的关键词群也是整个关键词结构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尝试抛开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即不与上面结构图为依据),单纯从词汇频次角度分析什刹海区域的“历史文化”和“美食”两个维度是否包含具体内容,是否具备和酒吧互补的吸引力。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排除某些重要高频词由于相对独立,与其他词联系较少而被忽略的隐患。
我们将前500个高频词中所有涉及北京特色文化和美食的词汇摘取出来,得到下图。
北京特色文化类高频词美食类高频词所以,在什刹海,酒吧是最核心吸引力,但绝不只是酒吧。
套用一个句式:除了酒吧,什刹海还有文化和美食。
元旦到什刹海玩,除了在酒吧听听歌品品酒、在胡同里感受老北平的冬天、在南锣鼓巷尝尝或正宗老北京或来自天南地北的美食之外,另外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邂逅。
虽然邂逅讲究缘分,但机会往往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就要了解哪儿人多。
如上图所示,什刹海区域游客最密集的是地方包括三处:南锣鼓巷、后海南沿/银锭桥附近(包括酒吧街和烟袋斜街)以及什刹海入口处。
什刹海历史街区保护调查摘要:如何保护与发展地方传统文化是许多历史街区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什刹海是北京市历史街区的典型,拥有优越的区位条件、丰富的文化构成和珍贵的历史建筑。
目前其产业发展存在的定位不明确、居民参与度低等问题限制了什刹海街区的发展。
如今什刹海的传统文化特色正在削弱,且外来文化与地方文化之间存在隔离。
外来文化进入什刹海之后一般会产生适应新环境的进化现象。
就什刹海地方文化建议而言,要最大程度的保护传统物质空间,积极发展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业态,尽量维持原有社会网络和生活方式。
关键词:什刹海;历史街区;文化变迁;现状问题与保护]什刹海地区位于北京城区的西北部,包括前海、后海、西海及其临近区域。
融水面风光、王府、寺庙、民俗文化于一体,是北京城内一处人文与自然景观都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胜地。
在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什刹海街区的面积最大。
这里仍然保留着一些古都建筑的原始风貌,是老北京风貌最浓郁、人文意蕴最深厚的地区之一。
其中水域面积约34h㎡(约占总面积的23%),绿地面积11.5h㎡。
2005年,该地区被评选为“中国最美的五大城区”之一。
1.什刹海历史文化变迁1.1背景什刹海地区的典型特征之一是拥有大片保留完好、与城市沿革密切相关的河湖水系。
现今的什刹海水面面积33.6公顷,由前海、后海和西海(积水潭)三块水面相连组成。
早在元代为完整水系,作为元大都重要的水源地和京杭大运河的北方终点码头;至明朝水面缩小成为三个湖,成为城内风景名胜之地;到清朝时期被定为皇家苑囿,王府、花园逐渐增多。
1.2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展景区整治。
1983年,西城区政府开展拆除违章建筑、腾退绿地、破冰清淤、打通环海道路、亮出水面等工作。
1990年起,逐步开展西海北沿旧区改造、前海东沿旧区复兴、白米斜街改造、金丝套地区保护等整治工作。
1999年起,市区两级政府实施基础设施改造、整修道路、改善水质等工程。
对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区域进行分析阅读资料中提到:城市是由无数个不同的部分组成,各个部分也表现出无穷的多样化。
大城市的多样化是自然天成的。
作者指出:要想在城市的街道和地区产生丰富的多样性,四个条件不可缺少:主要用途混合之必要性,小街段之必要性,老建筑之必要性,密度之需要性。
下面我主要以什刹海为列,来分析该地区的多样性:1.主要用途混合之必要性地区以及其尽可能多的内部区域的主要功能必须要多于一个,最好是多于两个。
这些功能必须要确保人流存在,不管是按照不同的日程出门的人,还是因不同目的来到此地的人,他们都应该能够使用共同施舍。
什刹海是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周围有许多古代王府和花园,如保存最好的恭亲王府、醇亲王府等。
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也在什刹海旁边,什刹海边的柳荫街曾住过十大元帅中的三位。
什刹海周围有广化寺、火德真君庙、护国寺、保安寺、真武庙、白马关帝庙、佑圣寺、万宁寺、石湖寺、万严寺。
除此之外,什刹海围绕的还有酒吧一条街。
其中也有很多老北京小吃店,最著名的要数九门小吃。
另外,什刹海附近还有很多具有特色的小商店。
早上,什刹海有附件的居民早起晨练钓鱼,冬天还有游冬泳的人们;白天,有旅游团来参观景点,顺便逛一逛周围特色小店,吃北京小吃;夜晚,年轻人和老外在各式酒吧里聚会聊天休息,还可以坐在游船上听着琴声,附近的居民沿着河边遛弯,观赏夜景。
夏天,来这里可以划船,骑单车,观赏荷花;冬天可以滑冰,看雪景。
因此,什刹海不仅一天而是一年四季都是人来人往,吸引着不同背景,不同阶层,不同地方的人来光顾这里,所以什刹海在白天、晚上和周末各个时间段的用途都处于一种相当平衡的状态。
2.小街段之必要性大多数的街段必须要短,也就是说,在街道上能够很容易拐弯。
什刹海位于位于北京内城西北隅,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又称积水潭)三个水域及临近地区,于“前三海”相呼应,俗称“后三海”。
规划总面积302公顷,水面33.6公顷。
什刹海景区是指前海、后海和西海及其周边地区146.7公顷的范围,以什刹海命名,其四至范围大体是什刹海景区位于北京城区中轴线的西北部,东起地安门外大街北侧;南自地安门西大街向西至龙头井向西北接柳荫街、羊房胡同、新街口东街到新街口北大街,西自新街口北大街向北到新街口豁口;北自新街口豁口向东到德胜门,由德胜门沿鼓楼西大街到钟、鼓楼。
《北京中轴线申遗背景下什刹海地铁站口袋公园空间改造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的深入推进,什刹海地铁站口袋公园的空间改造成为了城市规划与文化保护相结合的重要课题。
什刹海地区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址,其地铁口周边环境不仅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展示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窗口。
本文将通过对什刹海地铁站口袋公园的现状分析,探讨空间改造的策略和方法,以期为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保护历史文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什刹海地铁站口袋公园现状分析什刹海地铁站口袋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地带,周边交通繁忙,人流密集。
然而,当前公园空间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绿地面积有限,难以满足市民休闲需求;二是历史文化元素融入不足,缺乏对地区历史文化的有效展示;三是公园设施老旧,绿化植被单一,影响了市民的游玩体验。
三、空间改造策略(一)优化空间布局针对什刹海地铁站口袋公园空间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应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分配绿地、活动空间和交通流线。
增加绿地面积,提高公园的生态价值;设置多样化的活动空间,满足市民的不同需求。
同时,要充分考虑无障碍设计,为特殊人群提供便利。
(二)融入历史文化元素在空间改造中,应充分挖掘什刹海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公园设计中。
可以通过设置历史文化墙、展示文物复制品等方式,让市民在游玩中了解地区的历史文化。
此外,还可以结合地区传统文化活动,举办文化展览、民俗表演等,增强公园的文化氛围。
(三)更新设施与植被对老旧的公园设施进行更新换代,提高设施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同时,丰富植被种类,营造多样化的生态环境。
通过合理搭配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等,形成错落有致的绿化景观,提高公园的观赏价值。
(四)加强管理与维护建立健全的管理与维护机制,确保公园的整洁、美观和安全。
加强对公园设施、绿地的日常巡查和维护,及时处理设施损坏、绿化缺失等问题。
同时,建立完善的安保体系,确保市民在公园内的安全。
四、实施措施与建议(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为什刹海地铁站口袋公园的空间改造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让什刹海“静下来、慢下来”作者:西城区委什刹海街道工委来源:《北京支部生活》2018年第05期西城区委什刹海街道工委以破解街区治理难题为目标,从联合执法到综合执法、从小分队行动到建立执法中心、从探索完善机制到建成实体平台,推动执法部门资源整合、行政执法力量下沉、综合执法能力提升,初步探索形成了多部门综合执法的基层治理模式,让什刹海真正实现“静下来、慢下来”。
联动融合打造综合执法实体化平台为解决社区治理难题,在街道工委的带领下,成立了什刹海景区综合行政执法中心(以下简称“综合执法中心”),通过开展人员配强配实、责任落地落实、机制实在管用、运作高效务实的“四实”工作法,把执法力量拧成一股绳,在街道层面形成“三个统一”,初步实现了综合执法实体化。
精准组建综合执法中心,统一指挥调度。
按照“政府主导、属地管理、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原则,综合执法中心由主管副区长任总指挥、街道工委书记牵头,公安、环保、城管、工商、食药等23个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辖区科站队所参加,统一指挥调度、统筹协调各方面执法力量。
制定《什刹海景区及周边环境秩序整治方案》,梳理景区及周边地区存在的29类突出问题,分级分类建账造册。
依据各执法部门的职责权限,逐一明确主责单位、参与单位,包片分段、责任到人。
与成员单位、科站队所签订责任书,明确主管领导和具体负责人,层层压实责任、传导压力。
从“撒芝麻盐儿”到“抱团执法”,统一执法部署。
按照“街道吹哨、部门报到”“一家主责、多家配合”的工作思路,各成员单位根据部门职责,区分常驻和非常驻单位人员,抽调执法部门的精兵强将,进驻景区常态值守,解决职能范围内的各类问题。
常驻景区值守人员24人,非常驻人员保证随叫随到,执法人员和巡防保安等辅助力量相结合,确保一线力量配强配实。
什刹海景区以前不少酒吧每逢下午四五点钟就在店外摆桌,占道经营。
单靠城管一家根本“收不动”,往往是执法队员前脚走,后脚桌子又摆出来了。
关于什刹海统计指标分析及发展建议西城区旅游局一、关于什刹海现状的指标情况(一)经济指标经济指标主要分为三大分指标——对当地居民的经济影响,带动周边消费情况以及什刹海旅游总收入。
分指标一:对当地居民的经济影响(1)因房产升值以及出租房屋带来的收入抽样调查显示,%的商户租用了当地居民的房屋;75%的居民不愿迁出,如果政策要求迁出,%的居民要求政府为房产提供每平方米1万元以上的补助。
(2)参与经营所带来的经济收入抽样调查显示,在什刹海的商户中,35%的企业法人或者个体老板是西城区居民,其中有%为什刹海居民。
当地居民通过参与经营得到部分经济收益。
(3)作为胡同游景点所带来的收入抽样调查显示,只有%的当地居民一直对游客开放自家住宅;有%的居民没有开放过自家住宅;相关的居民参与程度较低,经济收益不理想。
(4)工资收入抽样调查得知,有%的什刹海商户,雇用了一定数量的西城区居民作为员工,旅游给居民带来的收入不理想。
(5)居民的年收入情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的家庭人均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人均年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只有%,情况不甚乐观。
分指标二:带动周边消费情况(1)什刹海地区2004年末企业情况表1什刹海地区企业数量及收入(略)(2)接待客人数量抽样调查得知,%的商户每天接待的客人数量在10人以下,%的商户每天接待量在50人以上,其中有%的商户每天能接待100人以上。
表明什刹海人气较旺。
(3)商户年收入(息税前收入)在接受调查的商户中,有30%的商户年收入1万以下,多为小型摊贩;50%的商户年收入在5万以上,其中有20%的商户在20万以上。
(4)酒吧经营状况结果显示,酒吧规模不一,小的可容纳20-50人,大的可达到200多人,人均消费水平在50-100元不等(除了少数酒吧的少数餐位有最低消费之外),在夜间上座率较高,但换座率偏低。
(5)游客消费额以及游客对物价的感觉游客消费额(在此都指单次的消费额)是旅游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的游客消费额在50元以下,%的游客消费额在200元以上,消费额普遍偏低。
另外,有高达59%的游客觉得什刹海的消费水平一般或较贵。
(6)游客停留时间除少数在酒吧休闲娱乐的游客外,大多数游客停留时间较短。
大多数为团队客人,在什刹海停留不到一个小时;在为数不多的散客中,%的游客停留不到3小时。
(7)游客的收入情况游客收入情况能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什刹海地区游客的构成。
%的游客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342%的游客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
分指标三:什刹海旅游的直观收入表2什刹海近三年收费景点门票收入(略)根据量化分析,我们得出结论一:什刹海旅游发展的经济类现状:游客构成及消费情况不理想,消费额偏低;游客停留时间较短;居民参与经营不多,接待规模不错;居民大多不愿迁出,要求的外迁补助较高,侧面反映房产的升值;单个商户收入较好,但总体的商业结构不合理;门票收入季节性强。
结论二:从目前来看,什刹海旅游给当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影响,但经济收益不充分,旅游发展呈现“有气无力”的现象。
(二)文化指标1、什刹海文化分类(1)商贾文化(2)皇家文化(3)宗教文化(4)水系文化(5)休憩文化(6)名人文化2、什刹海旅游发展对文化影响(1)文化延续力指标体系文化延续,指的是一个地区或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即保持自身特有的文化本质和基调,又适应于整个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使自身文化既可以保持独特性,又不会被淘汰或同化。
根据什刹海地区文化分类,我们从以下6点考察什刹海地区文化的延续力:①什刹海地区古迹现状按照随机原则,我们从什刹海地区现存古迹中抽出57处,对其使用状况进行调查,情况如下:图1什刹海地区古迹抽样情况图(略)从调研的结果看,什刹海地区现存古迹中,只有少部分为对外开放的景点,且多采用博物馆的形式。
绝大多数古迹被改为单位办公楼、家属宿舍或被当地居民使用。
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现存的没有对外开放的古迹中,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多被单位使用;保存较差,规模较小的多被当地居民使用。
②什刹海地区民居开放对什刹海当地居民的抽样调查结果如下:图2什刹海地区民居开放情况图(略)什刹海地区民居的开放程度并不理想,被访当地居民中,坚持对游客开放自家住宅的仅占4%;曾经开放过但最终放弃的占8%;表示从未开放过自家住宅的占38% ,其中,还有33%的当地居民明确反对对旅游者开放自家住宅。
从而我们可以判断什刹海地区民居开放情况不乐观。
③什刹海地区居民迁出情况关于什刹海当地居民外迁意向的抽样调查结果如下:图3什刹海居民迁出意向图(略)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虽然什刹海地区的住宅多为平房,居住环境不甚理想,但是没有迁出打算的当地居民仍然占据大多数。
我们对选择“没有迁出打算”的当地居民做进一步的问卷调查,发现:图4什刹海居民不愿迁出原因分析图(略)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居民不愿迁出什刹海的主要原因,还是对什刹海地区的留恋之情,占到了60%,其次才是经济上的原因。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当地居民对什刹海文化留恋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居民外迁意愿程度低。
④什刹海地区文化商品化力度我们对什刹海地区41家商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当被问及“向顾客提供何种商品”时,得到如下的结果:图5什刹海地区服务商品评价图(略)被调查的41家商户中,他们对自己提供产品的定性如下,有7家认为是历史文化知识;有19家认为是历史或文化的体验;有9家认为是有别于都市生活的环境的;有14家认为是休息场所或个性商品。
从调研结果可以发现,有近一半的商户认为自己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历史文化的体验,有16%的商户认为自己的商品和服务本身就是历史文化知识。
可以推断,什刹海文化在该地区旅游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文化商品化程度较高。
⑤什刹海地区文化趋同力度文化趋同指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所同化。
文化趋同对一个地区的文化延续有严重的阻碍作用,严重时甚至会终止一个文化的延续。
对什刹海烟袋斜街和荷花市场店铺实地调研,结果如下:表3什刹海商户文化相关度统计表(略)大体上说,什刹海地区商户的经营与什刹海地区文化还是存在密切的关系。
以酒吧为例,虽然酒吧的形式来自西方,但什刹海的酒吧在经营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借鉴了什刹海本地文化特征,富于什刹海文化因素。
⑥什刹海地区居民对旅游参与力度从被抽样问卷的41家商户的情况看,仅有2家经营商表示自家雇佣了什刹海当地居民员工。
从对36位随机抽样的三轮车夫问卷发现,竟没有一位是什刹海地区的原住民。
进一步访谈得知,什刹海地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主要方式是房屋出租。
(2)文化退化指标体系文化退化指的是一个地区道德的丧失,文明的退步,我们在这里用居民对当地治安环境的感受来衡量什刹海地区文化退化力度。
对什刹海地区居民的抽样调研,得出:图6什刹海地区居民对社区犯罪看法(略)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发展旅游后,绝大多数什刹海居民对社区治安情况持乐观态度。
只有13%的当地居民认为治安环境不如以前。
什刹海地区居民对当地的治安环境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整个地区文化退化现象不突出。
(3)总体评价从以上现状描述看,旅游发展对什刹海文化总体上讲是起到了积极作用。
文化指标所反映的问题集中在居民和旅游业的关系上。
具体来说,就是民居开放程度和社区参与较低。
此外,还有一定的文化趋同的现象出现。
(三)环境指标我们这次选取了什刹海中与人类生存环境最密切的三种自然环境要素:水、空气、噪音进行了一个量化分析,并对相关社会环境比如犯罪率、垃圾处理状况进行了相关实地调研分析,对于什刹海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会有一个详细的了解评估。
1、自然环境分析(1)水指标我们主要选取了COD(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作为我们主要的评价指标。
①COD(化学需氧量)COD是测量水样氧化的量。
它反映了水中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
该指标也作为有机物相对含量的综合指标之一,是测量水体污染的核心指标之一。
在西城环保局我们拿到了近三年的COD指标:图7后海近三年COD指标图(略)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看,很明显可以看出,什刹海的化学含氧量指标仍然是处于一等质量水体状态。
②总氮指标总氮,是水中含有机氯、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氯的总量,简称总氮,主要反映水体受污染的程度。
图8后海近三年枯水期总氮指标图(略)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看,总氮处于四类水体向三类过渡状态,质量仍然高于风景区观赏水源。
③总磷指标图9后海近三年枯水期总磷指标图(略)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看,总磷指标处于三类水体状态。
也已经远远高于风景区的水体标准。
(2)噪音指标图10近三年噪音指标图(略)以上是西城区环境监督站对噪音监测的平均指标数据,总的来说,噪音仍然是处于比较低的状态。
我们再来看看居民对于噪音大小的反应调研图示:图11居民噪音感知图(略)总的来说,居民对酒吧和胡同游等旅游休项目是颇有微词,认为旅游发展对于正常生活带来了比较大的影响,而且夜里的歌声和吵闹声很晚才会平息。
项目组也分别在白天和夜间对什刹海地区噪音状况做了实地感知调研,白天什刹海附近还是相对于城区(什刹海以外的市区)安静许多的。
但是在夜晚,由于酒吧数量太多,而每个酒吧或多或少都会有歌舞表演,所以比白天喧闹许多。
但是由于大多数酒吧离居民区有一定的距离,所以还没有对居民的起居休息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3)空气质量指标由于什刹海地区没有工矿企业,我们选择了国际上通行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作为评价空气质量的主体核心指标,这也是国际上对空气质量进行评价的核心指标。
空气质量监测点分别是野鸭岛、小金丝胡同、大金丝胡同、毡子胡同。
基本涵盖什刹海地区的核心区域。
图12什刹海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示意图(略)根据国家对于室外空气的环境评价标准,什刹海区内空气的质量极高,属于一类空气质量状况,这和实际感知也非常相符。
居民对于什刹海地区的空气质量感知程度图:图13什刹海空气质量居民感知图(略)什刹海地区由于绿色植被比较多,而且有大片水域,另外没有工矿企业,给人感觉空气还是比较清新的,所以酒吧街、胡同游对于空气质量的改变不大。
什刹海地区的空气质量,完全符合一个历史文化风景旅游区的标准。
2、社会环境分析(1)卫生状况图14什刹海游客对垃圾处理状况态度示意图(略)总的来说,区内对于卫生还是比较重视,垃圾处理效率也比较高,所以直观看来,什刹海的卫生状况还是比较正常,甚至超出北京大部分区域,对于这样一个大量游客进入、居民生活、商业活动交叉型开放性的景区而言,更是非常难得。
(2)治安及犯罪状况什刹海地区的治安和犯罪状况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直接影响到当地居民对于旅游发展的接受程度。
我们在负责什刹海地区治安的地安门派出所,拿到了近三年的什刹海的治安统计资料:图15什刹海地区近三年治安状况图(略)三年内随着什刹海地区旅游休闲业的发展,商户、酒吧的进入并没有导致治安状况的较大变化,而大致稳定在—个/天左右的治安类案件的犯罪率,也在北京地区算正常,没有恶化的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