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联盟国家知识产权环境研究(精)
- 格式:doc
- 大小:92.50 KB
- 文档页数:61
中国与东南亚的专利合作策略研究摘要:文章介绍了东南亚地区重点国家的专利法律制度概况,我国与东南亚地区重点国家的合作现状,根据各重点国家的知识产权环境以及我国与其现有的知识产权合作方式,结合我国在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投入和专利申请量、知识产权保护需求,研究我局与东南亚地区重点国家的合作策略。
关键词:东南亚;知识产权;合作策略引言中国已经与东盟所有成员国建立外交关系,1991年中国东盟开始官方合作,并于1996年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中国东盟经济合作已经成功开展了近20年。
东盟十国均已加入WTO,知识产权制度上已达TRIPS协议要求,下面将以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1东南亚地区各重点国家专利法律制度概况1.1 新加坡新加坡专利法发布于1994年,在1995年新加坡专利法生效之前,新加坡专利法实质上隶属于英国的1977年专利法;2002年简化专利管理,强化专利法律体制;2005年全面修改知识产权法,延长专利保护期;2012年5月14日,新加坡专利法的修正案舍弃现有的授权其他国家专利局进行检索和审查的外包体制;2014年2月11日,新加坡专利法的修正案再次做出修改。
新加坡于1995年成为《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和《专利合作条约(PCT)》的成员国,目前新加坡加入了15个知识产权国际公约。
1.2 马来西亚在颁布实施本国的专利法以前,马来西亚沿袭英国法制。
马来西亚现行专利发是与1983年颁布并于1993年、2000年、2002年、2003年、2006年进行多次修订。
2011年2月,马来西亚修改并实施了新的“专利和商标条例”,将专利注册审查时限缩短至20个月,在此之前,专利注册审查要花费26个月时间。
马来西亚涉及知识产权保护和工业产权的法律法规包括:《专利法》、《商标法》、《工业设计法》、《版权法》、《集成电路设计布局法》,单立《工业设计法》。
目前马来西亚加入了8个知识产权国际公约。
东南亚联盟的作用与挑战区域合作与全球治理东南亚联盟的作用与挑战——区域合作与全球治理东南亚联盟(ASEAN)作为一个区域合作组织,自1967年成立以来,一直在促进地区和全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旨在通过区域合作来提升成员国的经济、安全和社会发展。
然而,东南亚联盟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东南亚联盟在区域合作和全球治理方面的作用以及面临的挑战。
一、东南亚联盟的作用1. 经济合作东南亚联盟致力于推动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
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和推动经济一体化,东盟成员国促进了区域内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
东盟还鼓励成员国之间的技术和人才交流,促进了经济合作的深化。
2. 安全合作东南亚联盟在维护地区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发起对话和合作机制,东盟成员国在涉及地区安全的问题上进行协商和合作。
东盟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安全合作框架,如东盟地区论坛和东盟共同防务安全合作等,以提高地区的稳定和安全水平。
3. 社会文化合作东南亚联盟致力于促进成员国之间的社会文化合作。
东盟成员国通过文化交流、旅游合作和教育交流等方式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
东盟还设立了文化遗产保护和合作机制,帮助保护和传承地区的文化遗产。
二、东南亚联盟面临的挑战1. 多样性和分歧东南亚联盟的成员国拥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多样性和分歧。
这些多样性和分歧可能影响东盟成员国在决策和合作上的一致性,给区域合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2. 治理能力东南亚联盟作为一个区域合作组织,需要具备有效的治理能力。
然而,东盟在决策制定和执行方面仍面临着挑战。
部分成员国的治理体系可能存在不足,这可能影响到东盟在区域合作和全球治理中发挥的作用。
3. 外部干扰和地缘政治竞争东南亚地区存在外部大国的干扰和地缘政治竞争,这对东盟的区域合作和全球治理构成了挑战。
外部干扰和地缘政治竞争可能干扰到东盟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和一致性,给东盟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带来一定的限制。
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关于2015年度软科学研究项目立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日期】2015.07.24•【文号】国知办函办字〔2015〕421号•【施行日期】2015.07.2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正文关于2015年度软科学研究项目立项的通知国知办函办字〔2015〕42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知识产权局;局机关各部门,专利局各部门,局直属各单位、各有关单位: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软科学研究工作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201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软科学研究项目立项工作已经结束,现将项目清单印发。
请按照管理办法,认真做好项目研究的组织实施工作。
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各承担单位须填写《国家知识产权局软科学研究项目合同书》,一式四份,均需原件,其中“项目名称”“承担单位”必须与项目清单的内容一致,不得变更。
承担单位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后,报送归口管理部门。
归口管理部门作为保证单位,对合同书进行审核无误后加盖公章。
各承担单位需在2015年8月18日前将合同书及首付款发票寄回(合同电子件需在2015年8月2日前发送至*****************.cn邮箱)。
合同书可登录国家知识产权局政府门户网站()下载。
二、完成课题开题报告。
各项目承担单位应于2015年8月31日前提交开题报告,并根据合同书要求,按期提交相关文档。
三、201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软科学立项项目研究期限为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
特此通知。
附件:201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软科学研究立项项目清单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2015年7月24日联系人:办公室高晓彬沙开清电话:010—62083816 62085202传真:010—62083849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6号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邮编:100088邮箱:*****************.cn附件:201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软科学研究立项项目清单一、资助经费类项目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承担单位SS15-A-01 知识产权与创新驱动发展关系研究青岛大学青岛市知识产权局SS15-A-02 知识产权支撑创新驱动的机制、路径与对策研究金陵科技学院江苏省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中心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承担单位南京金科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SS15-A-03 专利制度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研究南京理工大学SS15-A-04 中西部地区知识产权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服务内包机制研究河南财经政法大学SS15-A-05 新疆兵团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完善研究石河子大学SS15-A-06 产业异质性诉求视角下区域知识产权管理的政策协同研究--区域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河海大学SS15-A-07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甘肃省人民政府研究室SS15-A-08 工业4.0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武汉科技大学武汉市知识产权局SS15-A-09 建立健全中国专利诉讼保险机制研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SS15-A-10 反垄断执法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厦门大学SS15-A-11 产业链协同创新知识产权工作机制研究重庆大学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承担单位SS15-A-12 审协中心在产业协同创新中定位和作用研究(以河南为例)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SS15-A-13 知识产权商业化运营模式的风险与控制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SS15-A-14 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合作研究云南省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SS15-A-15 高等学校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烟台大学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山东)基地SS15-A-16 高校复合型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南京理工大学SS15-A-17 专利申请质量视角下的专利代理人胜任力及提升策略研究大连理工大学SS-A-182015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国际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第三一〇研究所SS15-B-经济新常态下的知识产权改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承担单位01 革发展新思路展研究中心SS15-B-02 知识产权外交基本问题研究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家知识产权局国际合作司SS15-B-03 专利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SS15-B-04 中国特色专利行政执法保护制度完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SS15-B-05 科技革命视野下的专利制度演进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SS15-B-06 PCT条约、PPH机制共振发展趋势与我国参与国际协调及立法对策研究中国专利保护协会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初审及流程管理部SS15-B-07 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完善我国激励发明创造的知识产权政策研究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SS15-B-08 ICT产业标准专利滥用的反垄断执法规制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知识产权中心SS15-B-09 国内外专利运营发展研究暨适合中国国情的专利运营模式创新研究中国专利技术开公司SS15-B-10 专利运营模式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知识产权中心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承担单位会知识产权工作委员会SS15-B-11 中国知识产权国家智库建设研究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SS15-B-12 媒体传播对公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影响研究中国农业大学SS15-B-13知识产权人才职业能力研究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SS15-B-14知识产权人才培训标准研究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公司二、指导性项目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承担单位SS15-G-01 我国专利产业化法律与政策保障体系研究山东工商学院SS15-G-02 中小企业商业秘密保护问题研究山东工商学院SS15-G-03 专利许可中的滥用行为规制问题研究南京理工大学SS15-G-04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视野中的专利政策法制化研究南京理工大学SS15-G-05 中国特色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研究江南大学SS15-G-06 中原经济区文化产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河南理工大学SS15-G-07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中知识产权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SS15-G-08 中小企业专利资产评估方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SS15-G-09 知识产权人才职业能力研究广东华南理工大学。
跨境电商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困境与对策研究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跨境电商已成为国际贸易新的增长点,为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跨境电商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逐渐凸显,给企业和消费者带来了一系列的困扰。
本文将从跨境电商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困境入手,探讨其影响和对策研究。
1. 跨境侵权问题突出在跨境电商中,知识产权侵权问题日益突出。
许多企业在跨境电商平台上销售产品时,常常会遭遇知识产权侵权问题,例如知识产权被抄袭、仿冒等。
这种情况不仅损害了原产权人的利益,也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影响了整个市场的秩序。
2. 法律监管不足由于跨境电商的特殊性和全球化的复杂性,法律监管存在诸多不足。
跨境电商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而这些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着差异,导致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管和执法。
侵权行为常常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裁,给侵权者造成了纵容的错误印象。
3. 知识产权保护成本高昂跨境电商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和精力,成本非常高昂。
从维权成本到维权过程,企业需要面对律师费用、跨境合作费用等各种费用支出。
还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对企业的日常经营造成了一定的负担。
1. 完善法律法规针对跨境电商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各国应加强合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建立跨境电商知识产权保护的联合执法机制,共同维护知识产权的合法权益。
2. 增加技术手段引入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提升监管效率和水平。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跨境电商平台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及时发现和制止侵权行为,保护知识产权的合法权益。
3. 推动多边和双边协商积极推动跨境电商多边和双边协商,建立跨境知识产权保护的合作机制。
加强国际合作,深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合作,共同应对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4. 提高企业自律意识企业应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自律意识,建立和完善内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员工教育和管理,规范企业行为,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的合法权益。
东南亚研究实习总结在经过数个月的实习,我有幸参与了一项关于东南亚研究的项目,并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与收获。
通过这篇总结,我将与读者分享我在实习期间所学到的知识和见解。
首先,在这个项目中,我主要研究了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东南亚地区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庞大的人口。
通过研究这些国家的政治机构和历史文化,我对东南亚的社会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研究中,我发现东南亚国家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差异。
有些国家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角色,例如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而另一些国家则面临着经济发展的挑战,例如柬埔寨和老挝。
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国家发展阶段、政府政策和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所致。
东南亚地区也是一个充满文化多样性的地方。
各个国家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语言。
例如,泰国以其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而闻名,菲律宾则以其西班牙文化遗产而著名。
在这个项目中,我有机会深入了解了一些东南亚国家的传统风俗、节日和宗教习俗。
此外,在实习期间,我还有机会参观了一些东南亚国家的研究机构和大学。
通过参观这些机构和与研究人员进行交流,我深刻认识到东南亚国家在科学研究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这也进一步加强了我对该地区发展的兴趣和关注。
除了对东南亚国家的研究,我还参与了一些实地考察和调研活动。
例如,我们团队曾前往马来西亚进行一次田野调查,了解当地社会和环境问题。
这次调研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了我对东南亚研究的理解和洞察力。
通过这次实习,我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也提升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在未来,我希望能够继续研究东南亚地区的议题,并为促进该地区的发展和合作做出贡献。
我相信,随着东南亚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东南亚研究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
总结而言,这次东南亚研究实习是我成长和学习的宝贵机会。
通过深入了解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我更加意识到该地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我相信,这些知识和经验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知识产权边境措施比较研究知识产权边境措施是指国家或地区在边境对进出境的货物进行检查和监管,以保护本国知识产权不受侵害的一种政策措施。
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产权的保护成为各国政府的关注重点。
在全球贸易中,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合作的重要因素。
为了应对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各国纷纷采取了边境措施,以保护本国知识产权。
一、知识产权边境措施的类型海关管理措施是指海关在进出境商品的检查中,对涉嫌侵犯知识产权的商品进行查验和扣留。
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是指通过知识产权注册和保护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侵权者进行追究和惩罚。
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指各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知识产权的国际化。
二、知识产权边境措施的比较1.美国的知识产权边境措施美国一直以来非常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其知识产权边境措施早已建立起健全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系。
美国海关对进出境的货物进行严格的知识产权检查,对侵权商品进行扣留和销毁。
此外,美国还加强了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通过起诉和罚款等手段来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
2.欧盟的知识产权边境措施欧盟各成员国也非常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采取了一系列的边境措施。
欧盟对进出境的货物进行严格的知识产权检查,对侵权商品进行扣留和销毁。
此外,欧盟还加强了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加大了对侵权者的打击力度,同时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标准和规则,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化。
3.中国的知识产权边境措施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加强了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和边境措施。
中国海关对进出境的货物进行知识产权检查,并对涉嫌侵权的商品进行查验和扣留。
此外,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程度。
三、知识产权边境措施的意义和挑战然而,知识产权边境措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知识产权边境措施需要国际合作,需要各国加强交流与合作,通过制定一致的标准和规则,共同推动知识产权的保护。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机制的完善作者:刘琼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11期摘 ; 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简称CAFTA)成立后,我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以下简称东盟)有关知识产权的经贸往来愈加频繁,相关知识产权纠纷和冲突亦不断增多,虽已初步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机制,但还需进一步完善。
从完善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机制、建立知识产权特别审查机制方面入手,是升级我国和东盟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机制的关键。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东南亚国家联盟;合作机制中图分类号:D923.4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3-0271-02知识产权保护与经贸合作休戚相关,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保障国际贸易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之一。
2009年,我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一东盟知识产权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这标志着各方在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的必要性方面达成一致,为合作机制的构建创造了基础性条件。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实践分析目前,我国与东盟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已构建了包括双边条约、多边条约在内的合作模式,但刚性的合作机制和制度性安排方面还比较欠缺。
已建立的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方式主要有两种类型,签订知识产权条约和采取各种合作与互动。
在签订知识产权条约方面,截至今日,区域内所有成员国签订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简称TRIPS)、《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简称WIPO公约),除缅甸以外所有成员国签订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除缅甸、柬埔寨外所有成员国签署了《专利合作条约》、《伯尼尔公约》。
这些条约的签订,体现了我国与东盟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
2011年,各方继续深入合作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
CAFTA签订的一系列条约,从《框架协议》中仅将知识产权列为投资的一种形式,到2009年将我国与东盟的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提高到战略合作层面,至2011年推出《框架协议》的争端解决机制,都为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表明我国和东盟在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方面不断深化的发展趋势。
各国(地区)知识产权环境概览智南针各国(地区)知识产权环境概览1. 概述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创造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权益。
各国(地区)的知识产权环境涵盖了法律法规、政策和实践等方面,对于保护和促进创新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各国(地区)的知识产权环境进行细致概览和分析。
2. 美国知识产权环境2.1 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美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非常健全,其中包括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
这些法律为创新者和者提供了强有力的保护机制。
2.2 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美国以其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而闻名,包括专利审查和授权制度、商标注册和保护制度、版权登记和保护制度等。
这些机制为权利人提供了严格的保护,并对侵权行为进行制裁。
2.3 创新和技术发展美国以其强大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而备受瞩目。
其在科技领域的投入和支持政策,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广泛的创新和研发机会。
3. 中国知识产权环境3.1 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中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日益完善,其中包括《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
这些法律为权利人和者提供了广泛的保护和便利。
3.2 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显著发展。
针对侵权行为,中国政府加强了执法力度,并建立了多个知识产权保护机构,为权利人提供了有效的维权途径。
3.3 创新和技术发展中国在创新和技术发展领域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政府提出的《中国创造2025》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等战略,为创新和技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支持。
4. 欧洲知识产权环境4.1 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欧洲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相对较为复杂,因为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法律和制度。
然而,欧洲专利组织和欧洲联盟知识产权局等机构的存在,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协助和指导。
4.2 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欧洲各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合作和信息共享机制,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同时,欧洲联盟知识产权局和欧洲反假货币局等机构也积极开展执法行动,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
东南亚经济特区开发与环境保护研究近年来,东南亚地区经济特区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些特区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提供经济活力,并成为国际投资所追捧的热点区域。
然而,特区的快速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本文将探讨东南亚经济特区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首先,东南亚地区的经济特区在吸引外资、促进出口、增加税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中国的深圳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吸引了大量外资,并成为中国经济崛起的重要引擎。
类似地,越南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特区也吸引了大量外资,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然而,特区的快速发展往往以环境破坏为代价。
许多特区建设在原本自然环境优美的地区,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和城市化过程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愈发严重,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威胁。
此外,特区的建设还会导致森林砍伐、湿地消失等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问题。
这些环境问题不仅威胁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也会影响到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解决东南亚经济特区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应采取综合的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大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严格控制特区内企业的排污和水资源利用情况。
同时,政府还应制定合理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其次,特区的开发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特点。
应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确保特区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例如,可以建设环保型工业园区,将特区内企业集中在一个区域,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同时,还可以推动特区内企业实施生态建设,保护和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
除了政府的作用,企业和社会组织也应发挥重要作用。
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大环境投资,并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将环境保护纳入到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决策中。
同时,社会组织可以发挥监督和推动作用,呼吁社会各界关注特区开发与环境保护的问题,促使政府和企业采取更多的环保措施。
知识产权保护与维权的国内外法律环境分析在当今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时代,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 简称IP)的保护和维权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议题。
对于各国而言,保护和维护知识产权既关系到经济发展,也涉及到创新和技术进步。
本文将从国内外的法律环境出发,来分析知识产权保护与维权的情况。
一、国内法律环境中国作为一个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国家,其法律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和进步。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中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
在专利保护方面,中国加强了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
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大幅增加,专利审查机制也在逐步完善。
在商标保护方面,中国加大了对商标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提高了商标审查的效率。
在著作权保护方面,中国加大了对盗版和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并建立了相应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机制。
然而,尽管在法律和政策层面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打击盗版和侵权行为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互联网领域。
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和个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缺乏侵权意识,导致了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充分。
二、国际法律环境除了国内法律环境,国际法律环境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简称WIPO)和其他国际组织在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规范作用。
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知识产权保护公约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相关知识产权协议》(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简称TRIPS)。
这个协议要求各成员国为知识产权提供有效的保护,并规定了一些最低标准和规则。
东南亚联盟国家知识产权环境研究课题编号:GWHJ-005-200905承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课题负责人:李顺德审校人:文希凯、郭禾前言本项目首先介绍了东盟的概况,包括中国—东盟贸易概况(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和投资情况、中国和东盟自贸区情况、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结构、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情况、中国—东盟自贸区机电产品贸易现状分析、中国—东盟自贸区纺织品贸易现状分析等、贸易与投资地位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景、东盟知识产权环境概况(东盟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概况、东盟知识产权的发展现状、影响东盟国家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主要因素等。
在介绍东盟概况的基础上,分别对东盟的专利制度、商标制度、版权制度、植物新品种制度、地理标志制度进行了介绍、分析、研究。
对东盟的专利制度,介绍了东盟国家专利制度的发展概况,包括东盟国家专利制度的历史渊源、东盟国家加入有关专利国际公约的情况、东盟国家现行专利法的基本情况、东盟国家的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保护期限、东盟国家对专利制度灵活性的规范等,分析了东盟国家专利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可专利范围和可专利性标准、专利权的内容和限制、专利权保护、外观设计保护等。
对东盟的商标制度,介绍了东盟国家商标制度的发展概况,包括东盟国家商标制度的历史渊源、东盟国家加入有关商标国际公约的情况、东盟国家商标制度的发展现状等,分析了东盟国家商标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商标注册的主体条件、优先权制度、关于商标的法定要素、商标保护的种类、商标权的取得制度、注册商标的使用、商标权的保护期、东盟国家商标的注册程序等。
对东盟的版权制度,介绍了东盟国家版权制度的发展概况,包括东盟国家版权制度的历史渊源、东盟国家加入有关版权国际公约的情况等,分析了东盟国家版权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东盟国家现行版权法制定的时间、东盟国家版权法保护的客体、东盟国家现行版权法对版权人身权的规定、东盟国家版权法对版权财产权的规定、东盟国家版权的法律保护等。
对东盟的植物新品种制度,介绍了东盟植物新品种制度的发展概况,分析了东盟植物新品种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植物新品种的保护范围、植物新品种的保护期限、植物新品种的保护条件、植物新品种的审查程序、植物新品种的育种者权、植物新品种的农民权、植物新品种的强制许可等。
对东盟的地理标志制度,介绍了东盟地理标志制度的发展概况,分析了东盟地理标志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理标志的定义、地理标志的申请主体、地理标志的保护条件、地理标志的保护等。
目录第一章东盟概况 (7一、中国—东盟贸易概况 (7二、贸易与投资地位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景 (15三、东盟知识产权环境概况 (15第二章东盟的专利制度 (23一、东盟国家专利制度的发展概况 (23二、东盟国家专利制度的主要内容 (27第三章东盟的商标制度 (47一、东盟国家商标制度的发展概况 (47二、东盟国家商标制度的主要内容 (54第四章东盟的版权制度 (61一、东盟国家版权制度发展概况 (61二、东盟国家版权制度的主要内容 (63第五章东盟的植物新品种制度 (69一、东盟植物新品种制度的发展概况 (69二、东盟植物新品种制度的主要内容 (70第六章东盟的地理标志制度 (89一、东盟地理标志(GI制度的发展概况 (89二、东盟地理标志制度的主要内容 (94参考资料 (106第一章东盟概况第一章东盟概况东盟,即东南亚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简称ASEAN,1967年8月成立,有10个成员国: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其中,前6个国家加入东盟的时间比较早,是东盟的老成员,经济相对发达;后4个国家是东盟新成员。
东盟10国的总面积有45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 3亿(1998年统计数字。
秘书处设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
观察员国为巴布亚新几内亚。
东盟中除泰国外,其他九国都曾长期遭受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各国之间政治制度、宗教、民族、文化不同,发展水平差异很大。
自1991年中国东盟开始官方合作以来,双边贸易、投资、经济合作都取得了巨大进步。
2008年,作为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东盟与中国的双边贸易达到2300多亿美元。
截至2007年,东盟总计对华投资30963项,协议投资额1037亿美元,实际完成465.5亿美元,是我国前五位的直接投资来源。
2002年11月,我国与东盟正式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在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2004年11月,双方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2005年7月开始相互实施全面降税。
2007年1月,双方签署了《服务贸易协议》,并于当年7月开始第一批服务贸易领域进行开放。
2009年8月,双方又签署了《投资协议》。
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成。
一、中国—东盟贸易概况(一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和投资情况自1991年中国东盟开始官方合作以来,中国东盟经济合作已经成功开东南亚联盟国家知识产权环境研究展了近20年。
在这一合作期间内,中国东盟双边无论是贸易、投资还是经济合作都取得了巨大进步。
2008年,作为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东盟与中国的双边贸易总额比1991年增加了26.5倍,达到2311亿美元,约占当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9%。
1双边贸易份额的增长反映了中国东盟贸易相互依赖程度的提高。
从表1给出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1991年以来,东盟无论是作为中国的出口市场,还是中国进口商品的来源地,对中国来说都变得更加重要。
这一结论也得到来自东盟方面统计资料的支持,根据东盟秘书处公布的数据,2000年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只占东盟对外贸易的3.5%左右,这一数值在2004年上升到7.5%,到2008年则进一步增加到9.7%。
进口方面的经历于此类似,2000年东盟自中国的进口占东盟进口总量的大约5.2%,2004年增加到9.7%,2008年增加到12.9%。
1.1991年,中国东盟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量的约6.2%,如果中国东盟贸易到2008年仍保持这一份额,也即假如中国东盟贸易仅随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的而水涨船高,那么2008年中国东盟贸易应该在1588亿美元左右。
因此,根据静态的估计,在2008年中国东盟的2311亿美元双边贸易中,约有1504亿美元是由中国外贸增长引起的,但另外722亿美元贸易增量则反映了中国东盟贸易联系的加强。
年份金额中国进口金额中国进口贸易总额贸易差额占中国总出口(%占中国总进口(%199144.6 6.239.4 6.284.0 5.2199246.7 5.544.1 5.590.8 2.6199353.4 5.863.06.1116.4-9.6199471.6 5.971.7 6.2143.3-0.11995104.77.099.07.5203.7 5.71996103.1 6.8108.57.8211.6-5.41997127.07.0124.68.8251.6 2.41998110.3 6.0120.79.0231.0-10.41999121.7 6.2148.79.0270.4-27.02000173.47.0221.810.0395.2-48.42001183.96.9232.39.5416.2-48.42002235.77.2312.010.6547.7-76.32003309.37.1473.311.5782.5-164.02004429.07.2629.811.21058.8-200.82005553.77.3750.911.41303.7-196.32006713.17.4895.311.31608.4-182.22007941.87.71083.711.32025.5-141.920081141.48.01169.710.32311.2-28.3资料来源:原始数据采自《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年鉴》及商务部网站。
表1:中国东盟双边贸易(1991-2008 单位:亿美元第一章东盟概况东盟国家自1995年以来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一直保持在每年30亿美元左右,其中新加坡一直是东盟对华投资的主力(见表2。
2007年,东盟对华协议投资1922项,投资额121亿美元,实际完成44亿美元。
截至2007年,东盟总计对华投资30963项,协议投资额1037亿美元,实际完成465.5亿美元,是我国前五位的直接投资来源。
虽然东盟多数国家的经济在2008年受到了次贷危机的影响,但2008年东盟对中国的投资仍保持很高的水平,仅新加坡等五国的对华投资额就达到51.2亿美元。
表2:东盟国家对华直接投资单位:亿美元200420052006200720082009(1-6月印尼 1.00.9 1.1 1.3 1.70.7马来西亚 3.9 3.6 4.5 4.0 2.5 2.3新加坡20.12224.631.844.419菲律宾 2.3 1.9 1.4 1.9 1.30.6泰国 1.80.9 1.50.9 1.30.1合计29.129.333.139.951.222.7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统计信息。
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经达到521亿美元(图1,中国对东盟国家的投资于是有了非常显著增加。
根据东盟秘书处的统计,仅2006-2008年三年时间内,中国对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累计就达到36.8亿美元。
其中,2008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14.4亿美元,占东盟当年602亿美元外资总额的大约2.4%,超过东盟长期以来的重要投资来源韩国列在东盟外部直接投资来源的第四位。
东南亚联盟国家知识产权环境研究100200300400500600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亿美元图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2000-2008资料来源:有关各年份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二中国和东盟自贸区情况在2000年的第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我国首次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设想,得到了东盟领导人的积极响应。
2002年11月,我国与东盟正式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在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2004年1月1日,自由贸易区的先期成果—“早期收获计划”顺利实施。
2004年11月,双方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并于2005年7月开始相互实施全面降税。
2007年1月,双方签署了《服务贸易协议》,并于当年7月开始第一批服务贸易领域进行开放。
2009年8月,双方又签署了《投资协议》。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作为我国签订的第一个、同时也是规模和影响程度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为我国顺利推进FTA战略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