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历史学
- 格式:ppt
- 大小:3.56 MB
- 文档页数:66
第3课宋明理学考试说明学习要求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心学1. 掌握理学形成的背景,弄清宋代儒学的发展。
2、列举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等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影响。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3、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三教合一二、宋朝的程朱理学1、理学兴起的背景:①北宋时期,儒学家开展复兴儒学,抨击佛道;②魏晋以来三教合一,使儒学更为理性化,思辨化。
③北宋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调整统治思想。
2、理学特点: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3、代表: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4、主要思想:二程朱熹核心思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后物;理气论,“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后气;天理和伦理道德的关系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人伦道德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提出心性论,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认识论格物致知,贯通明理更认为物指天理人伦,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思考: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后物;②伦理道德,三纲五常就是天理,表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存天理,灭人欲。
④格物致知,贯通明理,从而达到明德之善的目的。
5、程朱理学的影响: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②朱熹是宋朝理学集大成者,他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③他的思想还远及日朝以及欧洲。
在日朝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1、陆九渊(南宋)思想主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万物都在心中。
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以得到天理。
(说明:考试说明中并无此内容,此属于新版教材新增内容。
)2、王阳明(明朝,心学的集大成者)(1)思想背景:明朝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史学概论是一门以研究历史学科的性质、方法、理论基础和学科发展动态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导论。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历史学的概况和基本概念的介绍,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历史学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史学概论的基本理论和学科范畴。
2. 理解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价值。
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学术写作和学术讨论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历史学的定义和性质- 历史学的定义- 历史学的发展历程- 历史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2. 历史学的研究对象- 人类社会历史- 历史事实与历史现象- 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3. 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史料的批判与评价- 选择、比较与分析方法4. 历史学的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实证主义- 历史比较研究法5. 历史学的发展动态- 历史学派的兴起与发展- 当代历史学的新趋势- 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四、教学方法1. 授课法:教师通过系统的讲述,对历史学的概要内容进行阐述,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动态。
2. 研讨法: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以促进对历史学概论的深层次思考和理解。
3. 培训法: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学实践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
4. 作业指导:布置相关阅读任务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和历史问题分析能力。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针对课程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进行笔面试。
3.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历史学相关主题进行研究,并撰写一篇3000字的学术论文。
六、教材和参考书目主教材:- 《史学概论》刘树藩、张琪编著参考书目:- 《中国史学史》黄钦椿- 《西方史学史》王亚非- 《史学基本问题》冯友兰七、教学进度安排第一讲历史学的定义和性质第二讲历史学的研究对象第三讲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第四讲历史学的理论基础第五讲历史学的发展动态八、教学资源支持1. 图书馆及电子资源:学生可自行查阅与历史学概论相关的书籍、期刊和电子资源。
1.1974年中国向联合国赠送了一幅长10米、宽5米的巨幅艺术壁毯,上织长城风光图案,现挂在联合国大会厅旁的主要代表休息厅里。
对其寓意的理解,最为恰当的是()A.中国的挂毯艺术享誉全球B.长城蕴涵着中华民族的精神C。
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 D.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答案B2.从下图得知这是哪一时期修筑的长城()A。
春秋战国 B.秦C.汉D。
明解析从长城的起止点山海关和嘉峪关即可判断。
答案D3.秦始皇陵出土的武士俑不仅神态逼真,而且装饰各异,有轻装步兵、有重装步兵、有车兵、骑兵及警卫严密的指挥部.这说明兵马俑是()A.大型军阵B。
只是陪葬的习惯器物C。
当时用活人陪葬的代用品 D.秦始皇陵的核心部分解析秦始皇陵兵马俑直观再现了强大的秦代军阵,故选A。
答案A4。
(2016年浙江名校协作体模拟)(加试)新安理学是中国思想史上曾起过重大影响的学派,其奠基人程颢、程颐及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均在新安江畔的古徽州.古徽州地区留下大量反映徽州文化的牌坊和民居上述图文反映历史信息有( )①强调理学忠孝节义的人伦物理②凸显徽州地区宗法理念③显现了理学家的价值追求④体现徽商“贾而好儒"的理念A。
①②③ B。
②③④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解析根据图片及上面文字,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特别是理学的影响,以及宗法观念的影响,因此D项正确。
答案D5。
(2016·嘉兴高二期末)古代中国建屋与造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观察下面两幅平面图,对两处建筑在整体布局上所蕴含的直接信息,下列表达最准确的一项是()A.前朝后寝格局孕育着国重于家的理念B。
贯通南北的中轴线突出了皇权至上C。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设计原则D.不同园林建筑形制的和谐统一解析前朝后寝,分工明确,不得随便逾越,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故A 项正确;明清故宫建于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坐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但是万寿山不符合,故B项错误;万寿山没有体现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设计原则,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不同园林建筑形制,故D项错误.答案A6。
寒假初一历史第三讲高频错题【课中测】1、小明对如图所示的工程和农具进行了研究。
以下认识和思考正确的是A.都江堰在秦朝时修建,筒车是唐朝时发明B.都江堰是防洪灌溉工程,筒车是耕种工具C.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D.它们都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班级正确率】2. 唐朝长安城是当时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下列关于这座城市的说法错误的是A. 长安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B. 长安城里可遇到身着各式服装的边疆人C. 可以在长安城的坊里选购唐三彩D. 长安街道宽敞整齐,大明宫气势宏伟【班级正确率】3. 下图为某地出土的中国唐代文物(部分货币),这些文物说明A.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B.国外古代金币、银币流通时间长,范围广C.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D.证明唐代日本、新罗与中国交往密切【班级正确率】4. 某同学搜集到下列图片,欲将它们归纳到一个主题中。
这个主题应是A. 唐朝较为发达的手工业B. 唐朝繁荣的文化艺术C. 唐朝较为发达的农业生产技术D. 唐朝比较开放的社会风气【班级正确率】5. 唐太宗说:“其 (夷狄) 情与中夏不殊…… 四海可使如一家。
” 下列史实中,与唐太宗直接相关并体现上述观念的是A. 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B. 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C. 设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D. 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班级正确率】6. 据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有释迦佛像,360 卷经典,大量珍宝、金鞍玉辔、绸帛、种子,60 种营造与工技著作,100 多种医方、4 种医学论著等。
丰富的嫁妆种类折射出唐朝A. 对边疆统治加强B. 民族交融成为主流C. 经济文化的繁荣D. 开元盛世成就辉煌【班级正确率】7.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是杜甫的著名诗句。
他的诗语言精炼凝重,艺术技巧高超,反映了那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被后人称为A. 医圣B. 书圣C. 诗圣D. 诗史【班级正确率】8. 在 7 世纪的中国,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传播开来,广泛地流行于城市居民中,如男子头戴豹皮帽,妇女身穿波斯风格的窄袖紧身服,一些贵族甚至在城市里搭起了突厥人的帐篷。
历史高一第三课知识点总结第三课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
这一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鼎盛时期,大量的思想家涌现出来,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思想体系。
在这一时期,有许多不同的学派和思想,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纵横家等等。
这些学派和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的政治、哲学、文化都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
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主张礼乐教化,重视道德修养,提倡仁爱和敬老尊贤,强调人伦和家庭。
儒家思想对中国政治和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思想体系。
道家是儒家的主要对立面,其代表人物是老子。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另一种重要体系。
墨家则主张“兼爱”,认为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应该相互关爱,反对战争和压迫,提倡和平与公正。
在当时的战国时期,墨家的思想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法家的思想中,主张以法治国,强调严格的法律约束和统一的中央集权,主张“重农抑商”,强调农业和战争,强调法律的实效。
名家强调理性,主张逻辑和辩证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先驱。
兵家重视军事战略和战争技术,强调战争的规律和战略的重要性。
纵横家则主张机智和灵活,强调利用巧计和计谋,以应对复杂的社会和政治环境。
这些学派和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中国的政治、哲学、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的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文化中,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通过学习这些学派和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和文化,也对我们理解和研究当代中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个人总结在学习了第三课的内容之后,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古代的思想体系是非常丰富和多样的。
每个学派和思想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都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年级历史下第3课知识体系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与农业文明在七年级的历史课程中,第三课的内容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青铜文化和农业文明。
这一阶段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形态之一,其深远影响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也奠定了中国文明的基础。
一、青铜文化的璀璨篇章青铜,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金属冶炼技术之一,自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开始,经历了商、周两个辉煌时期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工艺水平。
青铜器不仅仅是一种实用工具,更是一种艺术载体,如鼎、簋、爵、戈等,它们的造型丰富多样,纹饰精美细腻,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审美。
青铜器上的铭文,更是历史的见证者,记载着重要的政治、军事和社会信息,为后人研究早期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例如,司母戊大方鼎的发现,展示了商朝青铜铸造技术的高度,同时也是对当时社会权力结构的象征。
二、农业文明的奠基基石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农业文明也在不断发展。
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到长江流域的大汶口文化,人们开始定居生活,种植五谷,驯养家畜,掌握了简单的农具和灌溉技术。
农业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从狩猎采集向定居生产转变,这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进步。
同时,这些早期农耕社区的社会组织形式,如氏族、部落,也为后来的国家形成打下了基础。
三、礼乐制度与早期社会秩序青铜器的使用与农业生产的发展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早期社会的礼仪制度形成。
比如,青铜礼器的规格和数量反映了贵族的身份地位,而祭祀活动则是维护社会秩序、强化宗法关系的重要手段。
《周礼》中的规定,体现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以及对社会等级制度的构建。
这些制度的实施,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为后世儒家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科技与文化交融这一时期,除了物质文明的发展,科技和文化也有显著的进步。
例如,陶器制作技术的提高,使得日常生活用品更加实用且美观;天文历法的初步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时间指导。
同时,文字的出现,如甲骨文和金文,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记录了历史,传播了知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太平天国运动》教学反思低着头谨慎走路,会让我们摸不清方向,抬着头傲视前方,则会让我们看不到可能出现的绊脚石,也看不到自身在荏苒岁月中留下的串串脚印。
所以,在历史教学的路上,要多回头追忆,多抬头看方向,不断地总结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和进步,进步了更要进一步反思。
下面我就从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两方面对我的公开课《太平天国运动》复习(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路径的探究)作一个总结反思。
一、主要成功点:1、本节课最突出的亮点就是运用多元史观复习与解读主干知识“太平天国运动”,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近几年高考命题形式已经不再拘泥于教材本身,而是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注重多元历史观的运用。
多元历史观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分析历史,对同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我们可以通过更多角度去全面分析,得出更为客观的评价。
身为一线教学的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渗透多元史观,并运用多元史观整合教材,解读重大历史事件和主干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主动应对高考,都有重要意义。
因为运用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事件,其本质就是进行历史解释,而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以此为核心解读重大历史事件,实际是在综合运用多种史观解决历史问题,从而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本节课是在结合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的,基本上达到了一些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和我的初衷是一致的。
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那么,我们就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
即:学生“应该怎样学”,我们就“应该怎样教”。
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教师设计的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周密地考虑到学生存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思想方法基础”的事实。
学生的这个基础与教材的编排顺序有关,但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与生活环境关系更大。
并根据这一特点来确定教法,力争达到教与学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