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石记
- 格式:pdf
- 大小:352.65 KB
- 文档页数:1
寻石记迟子建①我们童年所做的游戏,稍微有点新意的,也不外乎让一个小伙伴扮成白军,我们一伙红军四处去抓他。
一抓总能抓得到,他不是藏在柴垛后面,就是躲在狗窝里。
每次白军垂头丧气地被捉住的时候,我都要想:白军真蠢啊,怪不得胜利的是红军呢!②这些游戏玩得腻了,有一天我们突发奇想,想砸家里的石头玩。
听说石头能砸出火花,火花在白天看时不明显,须等到夜里来砸,才能把那火花看得真切和灿烂。
③一般的人家都有一块大石头,是冬季用来腌酸菜的。
夏季时,这石头闲在院子里,人们就把它当成板凳来使了。
老人们坐在上面吸烟锅,女人坐在那里补衣裳。
有的时候鸡也会跳上去,在上面叽叽咯咯地叫着,好像那石头是它下的蛋似的。
④终于有一个傍晚父母去邻居家串门了。
我便与几个小伙伴砸家中的那块青石。
它方头方脑的,大约有二十斤重吧,我们每砸一下,都要跳起来为迸射出来的银白色火花欢呼一番,直到它被砸碎为止。
⑤次日清晨,我给母亲从被窝中揪出来。
她呵斥我:“你给我去找个一模一样的石头回来,要不我就剁掉你的贱手!”那石头我们家年复一年地用着,成了我们的老熟人了,它的破碎自然要让母亲大发雷霆的。
⑥我就不信我找不到一块石头,那样我不就跟白军一样愚蠢了么!我穿上衣服冲出家门,朝河岸走去,我印象中水里有大石头。
刚到河畔,就见邻村的打渔人在收网,他问我一个小孩子这么早出来干什么,我如实说了。
他就告诉我说,河里的石头动不得,石头底下藏着龙,我要是搬了石头,龙就会伸出尖爪子把我钩住。
⑦我想河里的石头动不得,山上峭壁旁的石头应该能让人动的。
我朝山上走去。
到了那里时,正碰上同村的赤脚医生在采药材。
他问我一个小女孩走这么远的路来这里干什么,我说要搬一块石头回家。
他就笑着对我说,峭壁旁的石头动不得,它们是山神胸脯上的一块块肌肉,你动一块,等于在山神身上割了一块肉。
⑧既然石头都有它们自己的来历和用场,我就空着手理直气壮地回家了。
⑨母亲根本就不相信她清晨时的一句气话竟然使我独自出去寻石头,更不相信我听到的这些传说。
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沙漠历险记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沙漠历险记篇1今年暑假,我们全家到内蒙古旅行。
这天早晨,妈妈提议我们一起去库布其沙漠游玩。
经过几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从鄂尔多斯来到了呼和浩特市,进入了神奇的库布其沙漠。
为了防止鞋子进沙,每位游客脚上都要穿上一双鞋套,才能进入沙漠游览区。
我们坐上了一辆电动越野车,车子像风一般在沙漠上飞奔。
我发现沙漠上还有好几顶帽子,一定是车速太快,游客的帽子都给吹掉了。
我们不得不牢牢地抓住自己的帽子。
经过一番跋涉,终于来到了沙漠中心的一个游乐场。
我们先去骑骆驼,骆驼虽然高大威武,但坐上去却很驯服,骑在它的驼峰之间,我可以随意地抚摸它。
骑完骆驼,我们一起去玩滑沙,一件既惊险又好笑的事情发生了。
我们坐在木板上从多米高的沙丘上滑下去,姐姐一马当先地拿起滑板就向山下滑去。
途中,她突然失去了平衡,从滑板上翻了下来,只见沙子四处飞扬,远远看去,像是一颗沙弹爆炸了。
我和妈妈赶紧跑过去,寻找沙堆里的姐姐。
当我们看到姐姐时都惊呆了,她脸上、身上全都是沙子,简直就是一个沙雕!虽然我们都为姐姐担心,但是妈妈和我还是情不自禁地笑了。
晚上,我们回到了呼市,品尝了当地的莜面和奶茶,特别是饭后的冰淇淋,更让我和姐姐把一天的疲劳都忘却了,只留下对沙漠之旅的美好记忆!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沙漠历险记篇2沙漠历险记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我在沙漠里历险的故事。
暑假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哥哥一起去摩洛哥旅游。
摩洛哥是非洲一个北边靠近地中海的国家,那里有着广阔的沙漠。
我们计划到撒哈拉沙漠去体验一下沙漠之旅。
到了撒哈拉沙漠,我们租了几匹骆驼,跟着领队和向导开始了我们的沙漠冒险之旅。
一开始,我好兴奋啊!骑在骆驼背上,看着四周一望无际的金黄色沙丘,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太阳很大,但是天气并不算太热,有微风吹拂,还是很舒服的。
可是,时间一长,我就觉得有点难熬了。
骆驼虽然骑着很有意思,但是一路上颠簸不停,坐在上面太久很容易酸痛。
柳宗元代表作品柳宗元(773—819),字子厚。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散文家,与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汉族。
代宗大历八年(773)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
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
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
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所以称柳柳州),政绩卓著。
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
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
有《柳河东集》。
其代表作品:《溪居》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余为僇人,居是州。
恒惴栗。
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
《唐诗五首》同步习题一、过基础1.下列加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东皋(gāo)薄(báo)暮望,徙倚欲何依。
B.萧(xiāo)关逢候骑,都护在燕(yàn)然。
C.几处早莺(yīng)争暖树,谁家新燕啄(zhuō)春泥。
D.晴川(chuān)历历汉阳树,芳草萋(qī)萋鹦鹉洲。
答案:D解析:A项,“薄”应读“bó”。
B项,“燕”应读“yān”。
C项,“啄”应读“zhuó”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1)东皋薄暮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芳草萋萋鹦鹉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征蓬出汉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来从楚国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仍怜故乡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水面初平云脚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接近(2)草木茂盛的样子(3)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4)往(5)喜爱(6)刚刚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B.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C.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D.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答案:B解析:B项正确的朗读节奏为: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填空。
(1)《野望》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
“野望”的意思是_______。
(2)《黄鹤楼》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
黄鹤楼和_______、_______合称“江南三大名楼”。
(3)《使至塞上》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字_______,有“诗佛”之称,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_______合称“王孟”。
(4)《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_______,被后人誉为“_______”,与_______合称“李杜”。
戈壁寻龙记作者:张玉光来源:《大自然探索》2015年第05期如何寻找恐龙化石“你们在野外是怎样发现恐龙化石的?”这个问题曾有很多人给我提过。
但我一时还真无法言简意赅地回答,因为如果能在野外“巧遇”恐龙化石,那绝对是“天时、地利、人和”诸因素巧合的结果。
当然,“地利”总是第一重要的。
如果野外的地层里没有埋藏有恐龙化石,那么,即便你有十八般武艺也不可能把恐龙化石“变”出来。
因此,首要的是,在地质历史的演化过程中,这里的生态环境必须适宜恐龙生存,并有过恐龙生存,加之恐龙死亡后,这里又具备十分理想的埋藏环境,才会使恐龙的尸体得以保存为化石。
为此,你得有正确的判断。
“天时”同样不可或缺。
恐龙化石的发现很多时候是“天时”在给力。
比如一场大雨、一阵大风过后,历经多少年、多少人都未发现的化石,突然就摆在了你眼前!这是老天眷顾了有心人。
“人和”则是我们的主观努力。
并不是谁都能发现和识别出踩在自己脚下的石头就是恐龙化石。
首先你得有丰富的地质古生物学的知识积累,机会只会垂青有准备的人。
当“只欠东风时”,你正好经过这里,于是可能就发现了恐龙化石,这就是所谓的运气加能力。
当然,为了觅得这种良机,我们只能平日苦做功课,打好基础,制订出行之有效的野外考察发掘计划,认真对待每一次野外工作。
地质古生物学就注定了我们野外的工作是99%的艰辛和汗水加1%的运气,而正是这99%的艰辛和汗水使我们具有了火眼金睛的洞察力,因此得以碰上百年不遇的“机会”,否则,那1%的“运气”恐怕一辈子也不会眷顾你。
有的户外爱好者将我们的野外考察理想化地描述为:心无旁骛,云游于天地间,有如仙人般地超然世外。
甚至有不少人将我们原本枯燥单调的野外工作仰慕为“高大上”的职业,认为干这行是一边欣赏自然美景,一边锻炼身体,同时还能陶冶情操,是“公款免费旅游”……可有谁曾认真去解读和品味过“勘探队员之歌”真正的韵律和内涵呢?“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疲劳和寒冷,背起我们的行装,踏上层层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宝藏……”这里的恐龙很独特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野外古生物考察,专家们认定:中国的恐龙分布相对是比较广泛的,而且不同时代、不同种类的恐龙几乎都有出现。
哈密纪事哈密,连接西域与中原,素有“西域襟喉、中华拱卫”之称,至少自汉代起就被纳入大中华版图。
“丝绸之路”、“玉石之路”都从这里经过,250余处古文化遗迹铭刻了它的悠远历史。
区位独特,矿产丰富,瓜果甜美,风情浓郁――这一切构成了哈密绚丽的背景,烘托出它独一无二的珍奇――大漠奇石。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批地质工作者在哈密的戈壁滩里探矿,当他们准备捡拾遍地的“木材”烤火时,却发现这些“木头”格外沉重――哈密戈壁中树木特征鲜明、沧桑古朴的硅化木就这样被外界发现,哈密瑰丽的奇石篇章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石市十年间1998年9月,原本供职于哈密市供销社的封立军下岗了。
资金上捉襟见肘的他没法去做大生意,无奈之下选择了奇石。
那时,哈密的奇石市场经历十年的孕育,已开始迎来初现的曙光。
而此前十几年间,哈密人则经历了几乎所有产地都经历过的“懵懂”阶段。
哈密的硅化木被外地石商以最初几毛钱、最多几块钱每公斤的价钱整车整车的收购,如今他们还能清楚地记得上海知青雇五六十个当地人捡石、以拖拉机为单位买石的情景。
后来,北京、四川、广西等地的石商纷至沓来,运走了成吨成吨令哈密人现在想来都扼腕叹息的地表层的好石头。
而当时的哈密人只是用石头从外地石商那里换回一点不成比例的钞票,本地石友间的商业交流少之又少。
外地石商以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低价带走了哈密的好石头,却也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财产――对奇石价值的认知。
哈密人看到了石头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哈密奇石的发展期也就自然而迅猛地来临了。
1999年对哈密来说是个值得记忆的年份,哈密的第一家奇石馆、第一个奇石市场、第一次石展都出现在这一年。
哈密的奇石收藏热度骤升,各行各业的人纷纷投入其中,奇石爱好者人数激增,奇石交易也异常活跃起来。
封立军的无奈之举,却让他无意踏准了石市发展的节奏,并幸运地成为最早受益的一员。
当韩国石商拿着火山岩的样品,风尘仆仆来到哈密的时候,手上攒着十几吨火山岩的封立军把握住了机会。
韩国石商面对石头激动得浑身发抖的时候,封立军的收益自然也颇为可观。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扩大中国版图范围的十五次扩疆之战
导语:中国上下5000年,而中国的版图也在随朝代更替或者战争而不断的变化着。
在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扩疆之战一共有15次,我们来细数一下。
中国
中国上下5000年,而中国的版图也在随朝代更替或者战争而不断的变化着。
在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扩疆之战一共有15次,我们来细数一下。
中国的疆土范围一直都在不停的变动,最早是由秦朝所领的郡县,到西汉时曾控制新疆,唐朝时更一度扩张至中亚地区,但安史之乱后即失去。
宋朝南迁至越南、缅甸边境,元朝则是历史上最大的国家之一,占有东中亚大多数土地,明朝正式管理西藏与开发南海,清朝中叶再次重回新疆等地并取得台湾,俄国侵占了外东北和外西北的150多万平方公里,此后汉人进入东北一带确保边疆,使中国人固有活动范围概念在晚清大致确认成形。
十五次扩疆之战
1、前214年,前213年,秦始皇遣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北渡黄河河套,进攻纵深达到今天的阴山河套以北,戈壁以南,秦大胜匈奴后,置九原郡,治所在今天的包头。
从此,黄河河套地区,永归中国。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随后蒙恬在燕、赵、秦长城基础上,修筑了万里长城,成为了此后2000年中国农业文明地域的基本边界。
2、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汉车骑将军卫青发动了进攻匈奴的河套战役。
大破匈奴,收复了被匈奴占领的河套地区,汉武帝在河套建朔方郡,并建重镇朔方城。
再次确认了中国对于河套地区的统治。
3。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在河西走廊地区发动了两次河西战役,大破匈奴,一举占领匈奴最后的一块膏腴之地--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