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乡土志所见明初移民——兼论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
- 格式:pdf
- 大小:284.78 KB
- 文档页数:4
“洪洞寻根说”考论“洪洞寻根说”考论停车场设施山西洪洞寻根五白年来,有个民谣在齐鲁大地代代流传,妇孺皆知,影响广远。
那就是:“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从而,人们把“大槐树”和“老鹳窝”当作了惜别故乡的标志,把山西洪洞认作姓氏的祖地,即所谓"根”。
山西洪洞是山东移民后裔的故乡之说仿佛成了板上钉钉,不容置疑的定论。
洪洞县位于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北端。
据《洪洞县志》载:明朝时这里有座广济寺,寺院规模宏大,殿宇巍峨,廊舍宽敞,常驻驿官,办理四方来往的公差事宜。
寺旁有一株汉槐,树粗数用,荫遮数亩,古道山树荫下通过。
汾河滩的老鹳(即老鸦)在古树杈上构巢筑窝,天长日久,树上老鹳窝星罗棋布,冬季叶落,十分壮观。
明初大移民时,官府在这里设置分丁局,集中编队,由官兵押送,分赴各地。
明代的广济寺和老槐树,早已被汾河水冲毁,幸而在老槐树东侧同根滋生出了第二代、第三代。
为了保护分丁局遗迹,扩大影响,清末至民初,洪洞贾村人景大启等筹银重建成了碑亭、茶室和牌坊。
近年,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洪洞县借势而为,每年4月上旬举办“寻根祭祖节”,其地点就设在当年的大槐树处。
每至此日期,无数移民后裔纷纷远道赶来祭拜祖先。
殊不知,这些虔诚的寻根祭祖者并非全是“槐裔”,他们的始迁祖并非全都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即使来自洪洞大槐树的也并非全是洪洞人,洪洞大槐树下只是个移民聚散地、中转站而已。
他们中或许有很多人拜错了庙,寻错了根,祭错了祖〜Ill《明史》得知,山西移民主要流向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
史载,明朝开国后,曾经从山西南部的泽、潞二州大批移民屯星。
截至洪武二十八年,仅东昌府(今山东聊城)即有屯民58124户。
据《洪洞县志》载:''明洪武、永乐年间,屡移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保安等处,树下为荟萃之所。
”有史料载迁入山东的移民以东昌、济南、兖州、莱州、青州等五府为最多。
2007年第3期(第22卷)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 o.32007(Vo l.22)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乔新华参见田方主编:!中国移民史略∀,北京:知识出版社,1986年;林发棠主编:!中国人口迁移∀,北京:知识出版社,1986年;石方著:!中国人口迁移史稿∀,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葛剑雄主编,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等。
# 1932年谭其骧发表的!湖南人由来考∀是移民史中区域研究的力作。
谭其骧有关移民史的研究主要参见!长水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1994年。
其后涌现了大量的区域移民史研究成果。
代表性研究如安介生:!山西移民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张国雄:!明清时期两湖移民研究∀,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陆韧:!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贵州: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 前面提到的葛剑雄主编的六卷本!中国移民史∀研究的时段是从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至20世纪前期,是长时段研究的一个标志性成果。
% 代表性研究有:吴松弟:!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周振鹤:!唐代安史之乱与北方人民的南迁∀,!周振鹤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徐泓:!明洪武年间的人口移徙∀,!中华文史论丛∀1987年第2、3期合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明永乐年间的户口移徙∀,!第一届历史与中国社会变迁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研院,1982年。
基金项目: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505104)。
作者简介:乔新华,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太原030006)。
摘 要:20世纪有关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问题的研究代表了传统移民史研究的取向,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移民的原因、经过、路线、规模、影响等问题的探讨。
进入21世纪,受后现代史学理论以及社会史研究方法的启发,有学者开始摆脱传统移民史研究的取向,尝试从一些新颖的角度、带着明确的问题意识对大槐树移民问题进行研究:从关注&人口迁移∋这个动态的客观过程到关注&移民∋这一主体生命本身及其背后的思想、文化过程。
山西洪洞大移民传说(三则)据《济宁州志》及《兖州府志》有关资料记载,初始于明朝洪武年间的山西洪洞大移民,约占金乡县人口总数的70%以上,因而金乡县民间广为流传着一首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同时,与洪洞大移民有关的民间传说也五花八门,多达20余种,笔者现仅对其中三则略加整理,与读者共赏。
传说之一:《御箭射雁》相传,元末时期,河南一带有一名叫胡大海的乞丐,此人身材长大,体壮如牛,经常披襟带片,蓬头垢面,相貌十分丑陋。
且平时不喜劳作,游手好闲,专以乞讨为生,舞拳弄脚为乐。
更甚者,乞讨不着便聚起众乞丐辱骂四乡,偷鸡摸狗。
因而,深为乡民们所不齿,其人甫一现身,人们避之如煞厉鬼,或关门闭户,或四散躲藏。
胡大海不以为耻,反以为乐,因而胡乞儿之名流传甚广,哪家孩子尚若夜间哭闹,家长便威吓道:莫哭,胡乞儿上门了,幼童闻之立即噤声。
一日,胡大海闲来无事,外出行乐至一户人家,见一守门老妪,便伸出毛茸茸的黑手讨要。
老妪新迁此地,不识胡大海为何人,因见其身高体壮,却以讨要为生,心说:“你这人如此强壮,干什么不能填饱肚子。
”就故意想羞辱他一番,便拿出一张油饼,为孩童揩腚抹屎后,扔给宅内一大黑犬,然后喝令家犬将饼叼出门外给胡大海。
胡大海平生首次遭此羞辱,大为惊诧,不怒反狂笑而去,笑声令大地颤抖,四方惊悚。
人们深恐大祸将至,相互转告,搬迁一空。
于是该村便从此灭绝消迹,留下大片荒芜土地。
邻村闻之亦惶惶不可终日,待了数十日,但却不见胡乞儿来寻仇,更奇怪的是往日成群结队的乞丐也不知所踪。
原来这胡大海吃那一羞知耻而后勇,竟率领众乞丐弃讨从伍,投至朱元璋麾下,组成一支乞丐军,后来又凭借臂力过人,武功高强,在疆场上冲锋陷阵,虎口拔牙,战功卓著,竟然平步青云,由一乞丐直线飙升成朱明王朝的开国元勋,一代名将。
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后,君临天下,犒赏功臣,问胡大海欲得何赏,久久不见回奏,朱元璋以为胡大海口羞,便令内侍捧出大宗金银丝锦,赐予豪华田宅,成群奴仆,但却被胡大海一一婉拒。
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移民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明代以来的数百年间;这首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到处流传。
无论是黄河南北,还是海峡两岸,几乎人人萦怀,妇孺皆知。
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叙述了明朝初年山西人民向各地迁移的情况’,也在华夏民族心目中留下了悲欢离合的血泪回忆,使人们扼腕叹息,感慨万千。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只有98年,“只识弯弓射大雕”。
到了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断,民不聊生,使河南、山东、河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朝残暴的统治。
仅至正元年(1341),山东、河北、湖广等地就发生了百余次人民反元起义。
元朝末年除兵乱之外,水、旱蝗、疫也接连不断。
黄、淮河又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
”据《元史》载,仅元朝末年的雨旱灾,山东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两淮地区8次。
当元末中原地区荒疫兵乱之时,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山西大部地区也没有发生大的水旱虫灾,风调雨连丰收,同邻省相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
从明洪武2年至永乐15年,近50年的时间里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
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祭祖园中祭祖堂里,安放着迁民姓氏牌位1230个。
据说,为防止移民半途逃跑,官兵将他们反绑,用一根长绳串联起来。
“押解”途中,移民大多习惯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而这种动作的名称就叫“被绑着手”。
另外,由于双手被绑,移民要小便都要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开手,我要小便。
”次数多了,只要说声“我解手”,官兵就会明白什么意思。
对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几点思考◎ 仝建平明初山西移民历史与文献记载明初洪武、永乐年间,基于开荒复垦、屯田积粮、打击豪强、加强北边防御、拱卫北京等原因,朝廷多次组织全国多地民众移徙他乡,掀起一次次移民浪潮,对发展生产、恢复国力、加强统治、巩固边防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明史·食货志》记载,“其人户避徭役者曰逃户,年饥或避兵他徙者曰流民,有故而出侨于外者曰附籍,朝廷所移民曰移徙。
”在此期间,山西及民众也参与其中。
据《明实录》《明史》《续文献通考》等文献记载,山西平阳府、太原府、泽州、潞州、沁州、汾州、辽州、朔州所属民众被征发调遣,为明初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山西北部作为防御蒙古的边地,明政府也曾调遣山西及外省民众移居山西北部长城沿线,包括驻军携带的大批家属、复原为农的士兵及其家属。
在洪武、永乐年间的山西移民中,后代影响最大的当属晋南洪洞大槐树移民,以大槐树为集散地的晋南移民,是移向外地;还有晋北马邑移民,以马邑圪针沟为代表的晋北移民,是移出移入兼有。
故而有明初山西移民“南有大槐树,北有圪针沟”的说法。
关于明初山西移民,《明史》和《明实录》屡有记载。
《明史》卷77《食货志一》载“户部郎中刘九皋言:‘古狭乡之民听迁之宽乡,欲地无遗利,人无失业也。
’太祖采其议,迁山西泽、潞民于河北。
后屡徙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
……成祖核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
”《明太祖实录》卷110载“(洪武九年,1376)十一月戊子,迁山西及真定民无产业者于凤阳屯田,遣赍人冬衣给之。
” 《明太祖实录》卷197载“(洪武二十二年,1389)九月壬申,后军都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徙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
”《明太祖实录》卷223载“(洪武二十五年,1392)十二月,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李恪、徐礼还京。
先是命恪等往谕山西民愿徙居彰德者听,至是还报,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等七府民徒居者凡五百九十八户,计今年所收谷粟麦三百余万石,棉花千一百八十万三千余斤,见种麦苗万二千一百八十余顷。
洪洞大槐树陈氏移民真相!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陈',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陈氏立天下”,再点击“关注”,让我们携手同行,弘扬陈氏文化,传播陈氏力量!在整个河南,在山东,在河北,在安徽……乃至大半个中国,都有这一歌谣流传。
过去上年纪的人总爱对年轻人说:“咱是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的人。
”为了证实这种说法,老人们总是让孩子们看小脚趾甲,说凡是过去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迁来的,最小的那个脚趾甲都是两瓣的。
歌谣和传说标示着历史对发生在明代的一串惊天动地的“老鹳窝底下”事件的惨痛记忆。
这一切,还须从元末明初说开去。
自宋朝灭亡后,在一百多年的元朝统治中,统治者对农民的盘剥是异常残酷的。
到了元末,不堪忍受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农民终于举行起义。
官方镇压农民起义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当时中原地区又接连发生水、旱、蝗、疫四大灾害,天灾和人祸折磨得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地“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
为了求生,农民起义更是不断爆发。
元军出其精锐,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屠杀。
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结束了元末长年的兵灾,但水、旱、蝗、疫已使中原之地“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墟”。
山西与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相比,却是冰火两重天。
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那里大部分地区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
元人钟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记》中说:“当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黄河)南北噍类无遗,而河东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有所育。
”说明当时山西比较安定,再加上邻省难民流入山西,山西人口更加稠密。
明朝建立以后,由于中原地区人粮剧减,不得不把许多州、府降格,开封就由上府降为下府。
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属州县“户粮多不及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
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山东的92个县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山东的92个县元末明初,山东地区人口与山西地区人口不相上下,而土地面积却比山西大多了,由于元末战乱及灾荒,再加上朱元璋北伐,“靖难之役”的两次战争,靖难之役,山东军民抵抗燕军最为顽强,山东参政铁弦数败燕军于山东境内,民众也多自发抵抗燕军,南军李景隆在德州、济南地区与燕军反复拉锯作战,燕王胜后,对这些地区的民众进行了残酷的屠杀,造成山东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所以山东地区是移民的重点地区,往山东的移民洪武、永乐朝较多。
在《明史》、《明实录》记载的18次移民中,往山东地区的移民记载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五年十二月两次,永乐元年八月,永乐五年五月两次,共四次大批移民。
但大量的家谱、碑文及地方志记载永乐朝为多。
主要迁往东昌府、济南府、兖州府、菜州府、德州府的最多。
据叶涛《移民·山东人·山东民俗》调查,在鲁西南一带,大约半数以上的村庄是明代建立的。
《滕县县志资料》记载:滕县人民政府地名办公室于1980年对全县1801个自然村作了全面的普查和考证,1983年11月东部山区8个公社划出后,滕县今存的1223个自然村地名档案材料中,通过核计其立村年代为战国以前的34个,汉代18个,隋代4上,唐代27个,宋代45个,元代45个,明代687个,清代365个,民国10个,建国后26个,无考据的4个。
共1261条,其中明初立村较为集中,数量较历代为多。
以现存户藏的425份族谱和碑文中,115份记载为明初迁入滕籍,225份明确记载为明洪武、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也有记载为平阳、临汾的。
按:明初平阳府治临汾,辖洪洞,为同一地区)迁发来滕者,占明代迁滕立村的50%。
今全县22个乡镇,经核查均有山西洪洞移民后裔之村庄,最少的1村(党山乡),最多的25村(级索镇),一般乡镇约为10个村庄左右。
从今滕县自然村1223条档案中,有碑谱确证为山西洪洞籍的225条,滕县民间广传为“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追本溯源洪洞大槐树移民(3)有关段氏由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情况汇集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及笔记史料的记载,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段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
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分布在30个省市,2217个县市。
其中河南123个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42个县市,山东109个县市,山西104个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316个县市,陕西、甘肃、宁夏182个县市,黑龙江、吉林、辽宁171个县市,浙江、福建、江西227个县市,广东、广西、贵州248个县市,四川、内蒙古、青海274个县市,云南、西藏、新疆210个县市,海南、台湾111个县市。
另外,海外移民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100多个国家。
1、河南民权: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三年奉令由山西洪洞老鹳窝卢家村,昆弟叔侄,远近十几人,迁移冀、鲁、豫三省交疆之地;2、山东莒县: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居莒县其石山乡咸服村;3、山东聊城:一支始祖于明天启年间自山西洪洞县北关村迁聊城县小段庄村;4、河南民权: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民权曹县段庄(民权),迄今其后裔已发展约五千人;5、河南民权: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民权县段庄村;6、河南濮阳: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新成寨,后改为户部寨;7、河南濮阳: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八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梨园乡段寨村;8、河南濮阳: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子岸乡段河沟;9、河南洛宁: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洛宁县谷圭村;10、河北黄骅:一支始祖同李、杨三姓,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羊二庄镇西段庄、东段庄村;11、北京段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北京市门头沟潭柘寺;12、内蒙古兴: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河南,后随荒民逃难到兴和县段家村;13、河南济源: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济源市;14、河南偃师: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七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河南省偃师县段湾村,迄今已传二十四世;15、山西阳谷: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七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阳谷镇段庄村;16、山西阳谷:另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郭店屯乡段庄村;17、山西阳谷:另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西湖乡段桥村;18、河南内黄: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二十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河南内黄县东庄镇西台头村;19、山东曹县:一支始祖讳世隆于明洪武三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山东曹县城西十二里王吕集前,即现在的前后段庄;(待后续补充)……。
明朝山西大槐树移民真相今天的河南人主体仍是古代中原土著。
相传的山西移民流传广,但不符合史实,证据如下:1.一个所谓“洪洞移民”实为河南土著的例子“在河南济源南水屯村的张家祠堂,祠堂正中所供香案上的牌位上写着:“始祖威卿于明洪武三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济源南水屯,迄今已六百二十九年。
”西墙上悬挂的《张家祠简介》除了讲述同样的话外,接下去说:“长子思义是吏员,次子思徽于洪武丙子年举茂才,任湖广荆州府通判,承直九年考满,于永乐年间升户部员外郎。
洪熙元年为祭奠父母,撰文刻碑。
清乾隆四十二年重刻此碑,保存至今。
”我们也在祠堂院内见到了这块碑,由于刻写年代距离传说中的移民时间很近,应该比较可信。
该碑碑额为“户部员外郎张秉先考处士张公墓志”。
墓志往往刻写在方形墓盖之上,但我们所见到的,却是清乾隆年间将墓志移刻而成、立在那里的一块碑石。
我们先不去思考这也许反映了一个从墓祭到祠祭、以至墓志变成石碑的过程,仔细观察其中文字,曰:“公讳威卿,乃济源之世家也。
其所居县曰沁阳,里曰堽头,村曰南水屯,是其先祖之发庐。
□厥先祖其便,□以居焉。
”十分清楚的是,这块撰于洪熙元年(1425)二月、距离所述事件仅20多年的墓志,不仅没有提到这位始祖从山西洪洞移民的经历,反而写明他是这里的土著。
”2.我引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袁义达的观点“从姓氏分布上看,可以清晰地看出华北(山东、河北)大规模移民东北,姓氏分布非常相似,然而却很难看出山西、江淮、四川等地大规模移民华北的情况,袁义达、张诚根据几百年来中国姓氏的变化绘制出的明今人口迁移图与传说大相径庭。
袁义达、张诚还以升为单位分析了人口的群体遗传,结果,河北、河南、京津、山东、东三省亲缘关系最近,形成一个系统;山、陕、宁、甘亲缘较近,又形成一个小系统;长江中游的鄂、湘(北部)、川、云、贵又是一个亲缘系统,长江下游的江浙苏皖(南部)又是一个系统;广东、广西,福建则构成华南系统。
洪洞大槐树移民的考证关于明朝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大槐树的移民,在我国(记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三大史书体裁中仅有从山西省平阳府徙民的记载,但从明朝移民分布的18个省(市)(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山西及东三省)中民国以来纂修的大量省志、县志中均有明确的记载,特别是笔者收集的这些地区众多的家乘、祖碑中更有确切详细的记载,这些民间资料及与笔者联系的6000余件(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来函,充分确证了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这一毫无疑问的历史史实。
历史文献中对于明初移民的记载,从洪武元年(1368)开始,到永乐十五年(1417)结束,历三朝50年。
被移之民以晋南为多,其次为晋东南、晋中数县。
明代初年,山西省辖五府、三直隶州、十六散州、七十九县。
史书记载的明初移民主要有平阳府辖二十八县,潞安府辖八县,汾州府辖七县,泽州辖四县,沁州辖二县,辽州辖二县。
这些地区共有五十一县,而平阳府就辖二十八县。
就人口而言,据《山西通志》记载,列表如下:据孔尚任总纂的清康熙版《平阳府志·户口》记载:汉河东郡户二十三万六千八百九十六,口九十六万二千九百一十二。
唐平阳郡户六万四千八百三十六,口四十二万九千二百二十。
宋平阳府一十三万六千九百三十六。
口无记载。
明洪武年二十万八千二百一十一,口一百八十四万七千七百九十。
永乐年户一十九万八千二百一十一,口一百六十四万四千二百八十五。
弘治年户二十二万一千二百四十四,口一百九十八万七千四百四十九。
以上两组户口数字资料可以佐证,移民最多的是平阳府。
明朝政府移民垦荒的原则是把农民从窄乡移到宽县,从人多田少的地方迁移到地广人稀的地方。
曾有定制,对北方郡县荒芜田地,召乡民无田者移民垦辟,每户给十五亩,又给3亩菜地,皆免3年租税。
朱元璋还设置司农司于河南,专管移民垦田之事,在这以前已下今,凡州、县农民开荒及移民开荒,都归垦荒人所有,作为永业,还责成地方官散发耕牛种籽,使移民、流民能定居附籍,具备从事农业生产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