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视角下解析网络词汇心理成因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语用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路静李照明(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1)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词语不断的流行并风靡网络。
这些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普遍心理等的综合反映。
网络流行语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自由性,网络语言的经济性和多产性等影响,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成为了一种时尚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存在。
关键词:语用视角;网络流行语;分类;特点;影响一、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分类网络流行语归纳起来主要有首字母缩略、谐音、符号语言、象形仿制、语码混合及语义迁移等。
其构成主要有谐音、形变、比喻、借代、仿拟、重叠、拆字、象形、引进、创造等手段,虽是从不同角度介绍的,实际是相互交叉的。
例如:单词首字母缩略和短语或句子首字母缩略。
如:“LZ”(楼主);BT(变态) ; “MM”( 美眉);“CU”(see you );“PK”(player kill);“DIY”(do it yourself);“How r u ”(How are you)等等。
网友们常常在网上运用谐音实现表达意义的任务和功能,既简捷又不失幽默。
886,88 (拜拜了,再见);杯具(悲剧);酱紫(这样子);鸭梨山大(压力非常大);+U(加油);奥特曼(out man)等。
符号语言以直观幽默的方式广泛地活跃在互联网上。
如:o(╯□╰)o表示郁闷;(-_-)zz 表示睡觉;♪(´ε`) 表示亲近、亲吻等等。
象形仿制是将已有的字词仿制新用。
如:“囧”本是古汉字,意思是光明、明亮,可是网友却将其按字形理解成一个哭丧的脸,于是它的网络意思变成了“郁闷、悲伤、无奈”;“被XX”本身是被动句的表达,然而,“被就业”、“被结婚”等等都成为了调侃。
语码混合是把不同的语言、方言杂糅在一起的现象。
“3Q”(thank you,谢谢你);“me2”(me too);“很high”(兴奋)等。
语义迁移是网络流行语的词义发生了转换,具有了语义的特指性。
从心理语言学视角透析网络语言本文主要从心理语言学的相关角度出发,重点阐述网络言语交际行为的心理基础和心理过程,把握和归纳网络语言产生、习得及广为运用的心理学依据,并交代对网络语言进行心理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标签:网络语言心理语言学现实意义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22次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08年7月,我国网民群体己达到2.53亿人。
这个庞大的数字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
网络的飞速发展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
心理语言学致力于从网络语言习得和使用的心理过程出发,深刻剖析网络语言产生并得以流行的心理根源。
一、网络言语交际所涉及的心理过程是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范畴理论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以研究语言的结构和功能为主要对象,而心理语言学作为一门只有几十年历史的边缘学科,综合运用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及实验方法来研究语言的习得、学习和使用的心理过程,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问题包括言语的知觉和理解,言语的产生,语言的获得,言语的神经生理机制,言语和思维以及言语和情绪、个性的关系等等。
随着语言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发展,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认识到研究语言习得和语言使用的心理过程的重要性。
本文从心理语言学出发,深入诠释网络言语行为的心理基础和心理过程并进一步透析网络语言得以繁荣发展的心理因素。
二、网络言语行为的心理基础言语行为包括听和说两个环节,这两大活动交织着复杂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
网络言语交际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其言语交际过程要想顺利进行,就必然要依赖一定的心理认知基础。
(一)网络言语行为顺利进行须理性知识(conceptualknowledge)的支撑。
理性知识和心理学有关,是指交际双方必须对他所生活和谈论的世界有所了解。
网络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空间,交际双方并非即时交际,他打破了传统语言交际“听”和“说”的过程,而是一种“读”和“写”的交流方式。
网络语言不同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语言,它是在现代汉语基础上加工再创造出来的,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其间充斥着大量的英文缩略语、数字代码和拼音简写等,因此,一个不具备网络语言理性知识的人基本上是无法在网络上进行交流的。
网络语言的成因及语用分析21世纪是信息时代,也是网络时代。
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走进人们的生活,它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源于自然语言,但与自然语言不同,又与民族语言有着密切关系。
一、网络语言成因分析网络语言的形成有很多原因,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种:(一)新事物的涌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应用的广泛普及,信息传播速度日益加快,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用户与日俱增,网络用语逐渐形成鲜明的特色。
同时,由于互联网源自美国,所以网络词汇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英文。
在讲究速度和效率的互联网上,有些英文不加翻译就原封不动地被照搬了过来,成为人们众所周知的专业术语。
如Internet:互联网;CPU:英文缩写,中文名称叫作“中央处理器”,或叫作微处理器,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是电脑的心脏,决定电脑档次的高低;E-mail:电子邮箱;QQ:就是OICQ腾讯即时聊天工具。
(二)求新、求简原则网民们普遍年轻化,不喜欢遵循传统,因此更富有创新性,表现在词汇上即追求新奇效果,使用很多谐音用法,这其中也不乏对方言的改造和使用。
例如:素:是表:不要额/ 偶:我稀饭:喜欢虾米:什么酱紫:这样子网络的迅捷性要求网民们一切向速度看齐,在语言上力求简洁明了,因此出现了很多缩略语及数字用法。
例如:CU:see you的谐音简写。
BTW:by the way 的简写。
DIY:Do It Yourself的缩写,自己动手做的意思。
(三)相似及相关联想这类词一般注重形态、性状的相似及比拟,由一个词语的某一点出发,展开联想,在旧义和新义之间衍生出相似点,形象表达出一个新的意义。
这类用法既新颖又形象,颇受年轻一代网民的喜欢。
例如:顶:本义指头或物体的最上部,现在非常普遍地被用来做帖子的回复语。
因为网络论坛上的帖子是以时间来排序的,新帖在前,旧帖在后。
一个帖子发出去后,如果没有人回复就会沉到最后面。
从网民心理看网络用语的分类与认知心理机制近年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每年都有很多新的网络用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一些社会事件也因网络的存在而传播、放大,受关注的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有伴随地震而被炒火的“范跑跑”,有因艳照门事件而被广泛使用的“打酱油”,还有因高校就业难现象而产生的“被就业”等等。
国内学者早在二十一世纪初就开始关注网络用语并进行研究,但是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的还很欠缺,分析网络用语产生的心理背景的文章非常少。
本文力求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着重分析依托社会事件而产生的网络用语,分析的依据是对本项目所得到的网络用语词条以及网络用语产生的心理背景数据库的研究成果。
本文讨论了如何通过网民的心理来对网络用语进行分类,同时又针对其中事件依托型的网络用语进行详细论述,以探寻其体现出的社会权利关系变化情况以及其认知心理机制。
一、网络用语的分类传统的观点认为网络用语是“被使用在网络上的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网络用语分为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局域网、防火墙、浏览器等;和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电子商务、网吧等。
更具有研究价值的是狭义的网络用语。
狭义的网络用语被分为图形符号类、数字符号类、字母符号缩略类、语符混用类、英汉语符谐音类、旧词翻新类、双语语码转换类、语言直译类等。
但纵观2006-2010五年中,出现了不少依托社会公共事件而产生的网络用语,如抱抱团、房奴、凤凰女、打酱油、被就业等等。
传统的分类方法显然无法对这类词语进行有效处理。
本文认为,网络用语首先从描述对象上分为两个大类:社会事件和新生事物、网络交流用语。
网民的心理背景主要有三种情况:平实反映、戏谑调侃讽刺、求新求异。
这里根据网络用语的两个大类和网民的三种心理,将网络用语分为四类(如下图):事件依托型、网络依托型、平实描述Ⅰ型、平实描述Ⅱ型。
具体来看(1)事件依托型网络用语,主要指因社会事件和新生事物产生,基于网民戏谑调侃讽刺等心理的用语。
语用学视角下的网络社交语言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律和原则。
网络社交语言作为语用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也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网络日益普及和社交平台的兴起,人们在网络上进行交流的方式和语言使用也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从语用学视角探讨网络社交语言的特点、规律以及其对语用学的意义。
一、网络社交语言的特点1. 多样性:网络社交语言是由多种语言和方言相互融合而成的,同时受到网络文化、地域文化、群体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2. 短小精悍:由于网络交流的快速性和碎片化特点,网络社交语言往往以简短、精炼的表达形式为特点,如表情符号、缩写、网络流行语等。
3. 夸张幽默:在网络社交语言中,夸张和幽默的表达形式常常被运用,以吸引他人注意或者表达自己的情感。
4. 引文化特征:网络社交语言常常引用网络文化、流行元素、名人名言等,增强交流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1. 语境依存性:网络社交语言的意义常常依赖于所在的语境和背景,需要特定的语境才能准确理解其含义。
2. 言外之意:网络社交语言往往含蓄、暗示,言外之意十分常见,需要读者根据上下文和语言风格来推测对方的真实意图。
3. 礼貌性原则:虽然网络社交语言常常简短、直接,但礼貌性原则仍然是其语用学规律之一,包括称呼敬语的使用、礼貌的语气和措辞等。
4. 互动性原则:网络社交语言的交流往往是基于互动性原则,即通过言语来建立和维系社交关系,实现信息共享和情感交流。
1. 增加语用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网络社交语言的出现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和范式,拓展了语用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丰富了语用学的理论体系。
2. 反映社会文化变迁:网络社交语言的使用不仅反映了语言随社会文化变迁而发展的规律,也推动了社会文化变革,对语言和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挖掘和分析。
3. 探索语言使用的心理机制:网络社交语言的表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到大量的情感表达和心理暗示,对语言使用的心理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推动了语用学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浅析网络新词的成因网络新词是一种新出现的语言现象,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客观条件的制约,二是主观心理使然。
一、客观因素(一)输入法的不完善而形成的网络新词网民早期使用汉字输入法中的全拼、智能拼音、五笔等打字时,最先出现的往往不是自己所需要的字词,而是同音字词。
如:网民想输入“版主”这个词时,词条中首先出现的却是“斑竹”这个词,网民出于省时省事的考虑,在对方领会大概意思的情况下就“将错就错”,把“版主”写成“斑竹”了。
时间久了,很多人就接受并运用了这种“错误”的词语,网络新词便逐渐形成了。
类似的词语还有:用“幽香”代替“邮箱”,用“青筋”代替“请进”,用“驴友”代替“旅友”,用“点心局”代替“电信局”,用“主页”代替“竹叶”等。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同音替代”现象。
当这种现象广泛传播时,就加快了网络新词的普及。
(二)网络沟通的时效性而形成的网络新词在早期的网络论坛(B BS)和用Q Q聊天时,如果文字输入太慢,就会跟不上别人交流的节奏,别人就没有耐心等待你。
为了提高文字输入速度,节约上网时间,主要是为了节约上网费用(网络最初在中国流行时,一小时的费用是几元甚至是十几元),网民们不得不用更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此时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形成了一批网络新词。
这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合音造字”。
如:酱紫(这样子)、酿紫(那样子)、孔(窟窿)等词语。
这很类似于古汉语中的兼词现象。
“网络兼词”由于两个字的快读而达到了省时省力的目的。
二是“单字独用”。
如汗、倒、晕等词,单独使用时表示尴尬、无奈、无语之意,简洁至极。
三是“缩略语”现象。
(l)缩写汉语拼音。
如:JJ (姐姐)、DD(弟弟)、PF-PF(佩服佩服)、L G(老公)、PL MM(漂亮美眉)、BXC M(冰雪聪明)、L P(老婆,有时也指个人的心爱之物)。
浅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浅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的怎么写,为你提供一篇范文参考,希望您喜欢!0 引言窗体底端所谓社会语言学,“它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之一,顾名思义,就是研究语言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
”①从一门语言诞生之日起,它就不再是孤立着的,而是同社会密切相关的,并随着社会的前进而不断变化发展。
而我国是一个拥有4.2亿网民的国家,由网络所构成的虚拟社会日渐庞大,在这个网络社会使用的网络流行语也自然而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仅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总结出其不同于现实语言的一些区别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形成的原因。
1 特征(1)从语言全民性的角度来看,有些网络流行语体现了汉语普通话里的谐音现象。
“语言作为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属于社会的所有成员。
语言既不是由社会的某些集团或个人创造的,也不由某些集团和个人所专用;语言对于社会的全体成员来说是共同的,是各种社会集团通用的交流沟通的工具。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语言的全民性。
”②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每个汉族人都有使用普通话的权利。
在网络社会同样如此,网络社会也是一个巨大的统一的语言社群。
只有使用普通话才不会引起交际障碍。
有些网络流行语甚至直接利用普通话中相谐音的词汇。
例如“豆你玩”“蒜你狠”等词,都是利用谐音的方式反映了菜价普遍上涨的客观事实,也反映了这种现象对老百姓正常生活的不良影响。
这种故意改变“能指”与“所指”对应关系的方式,既生动形象又不乏力度,最重要的是这种谐音所有人都听得懂,这也是它能够快速传播和流行的基本条件,反映了语言的全民性。
(2)从语言地域变体的角度来看,有些网络流行语直接受方言的影响。
所谓地域变体,简单说就是指不同地区的方言。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交流是通过有声语言,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方言中可能读音不同,但书面文字还是相同的,例如“鞋子”在有的方言中读成“孩子”,但书面语写出来都是“鞋子”这两个字。
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热词探析语言学中的社会语言学,能够将语言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探求出来。
由于网络流行语是基于社会发展背景条件所产生的,所以需要探求语言发展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探究在社会进步与发展中的变化形式。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虚拟网络社会范围逐渐拓宽。
正因如此近年来网络流行语已经越来越受到民众广泛关注,针对其语言特征与形成原因本文将展开归纳总结。
一、语言学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
(一)网络流行语受到外文影响。
从语言学中的语言接触层面上来讲,不同的民族与社群在社会生活中经过互相接触而产生的语言接触关系。
而纵观全球不同国家的语言,都是在互相影响、互相接触中所产生的语言形式,任何国家语言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从临近语言或临近文化层面上来看,具备语言优势的人经过社会交际就会形成语言接触。
我国的汉语在于外语接触之时,也会在深层次的语言结合粗之中在语言结构或语言功能方面产生相应的吧变化。
在网络社会中不同的民族文化不用面对面,也会产生基础。
所以在各个国家或民族文化融合的虚拟环境之中,网络流行语也会受到诸多外语影响而产生。
(二)网络流行语本身的全民性。
网络流行语中很多应用形式,有效仿我国古文中的“通假字”之意,由于网络流行语常见谐音出现,所以该语言深受全民爱戴并具备趣味性。
语言作为社交中必要的用具,其所属是全体社会成员,而并不是某种组织或社会团体的专用。
所以由此看来网络流行语有全民性的特征。
从网络社会层面上来看也是如此,网络社交中人们通过语言来建立一种社交群体,使用社会语言也就是普通话才不会引起过度的语言沟通障碍。
所以纵观现阶段的很多网络流行语的形式,利用普通话谐音直接创造新的词汇,如“鸭梨山大”“鸡冻”等词汇都是利用谐音将社会现状反应出来,这种可以直接表述但又具备趣味性的对应事物的表达形式,能够将网络语言的全民性展现出来。
(三)网络流行语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从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网络流行语的形式来看,很多网络流行语都是对社会热点现象的一种表述。
我是某某,偶尔有点宅,样子有点“囧”(jiǒng),偶尔出来“打酱油”,没事练练“叉腰肌”,做三个俯卧撑。
平时只用“山寨”货,看到“kappa女”,觉得“很黄很暴力”。
“你是不是被我“雷”到了呢?告诉你,除了“范跑跑”、“周老虎”和“猪坚强”之外,我就是2008年里最潮的人……刚才我的这段独白,相信大家听着都很熟悉,里面几乎囊括了2008年最热门的网络词汇。
2008年“井喷”出来的一批网络流行语。
与过去“偶”、“稀饭”、“94”等网友自娱自乐独创的网络热词不同,08的网络流行语已经逐步从虚拟网络世界向现实世界一渗透,成为一种社会热词。
2008年的网络热词大多背后有故事,连接着社会热点事件。
下面来看下08年的网络热词:俯卧撑:在瓮安事件发生后的第三天,贵州官方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事件真相。
通报描述事发当日的情景,当事人李树芬准备跳河寻死时,其好友刘某正在桥上做俯卧撑。
“当刘做到第三个俯卧撑的时候,听到李树芬大声说‘我走了’,便跳下河中”。
略带戏谑的“俯卧撑”折射出网民对现实公共事件真相的渴求。
09年又出现了类似的“躲猫猫”事件。
云南男子乔明在晋宁县公安局看守所里离奇受伤,送医院后不治身亡。
事后,警方称其是和狱友玩“躲猫猫”撞墙致死。
打酱油“很黄很暴力””与“打酱油“的流行均出自电视新闻。
很黄很暴力出自一则关于净化网络视听的新闻里。
13岁女孩张殊凡在接受采访时说:“上次我上网查资料,突然弹出来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赶紧把它给关了。
”广州一位市民在就艳照门事件接受某电视台采访时说:“关我X事,我是来打酱油的。
”“打酱油”成为一种幽默的托辞,以“打酱油”为托辞敷衍塞责,表面上无可奉告,其实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正是:“事不关己不开口,专心一意打酱油。
”下面我将从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社会群体三个方面来分析网络热词迅速传播的原因。
从个体心理方面:网络流行语兴起的个体心理动因主要包括娱乐心理以及求新求变两个方面。
语用学视角下解析网络词汇心理成因
作者:柯慧俐
来源:《科技经济市场》2015年第09期
摘要:近年来,随着语言学在国内迅速发展,新词语的研究得到各界广泛关注,而大多数研究是关于汉语新词的来源、产生原因以及构词方法等方面的。
很多新兴词语之所以得到人们的广泛使用,正是由于它合乎使用者的心理,满足使用者的心理要求,使用者才乐于用它并且使之得以广泛传播。
本文旨在结合新词产生的来源、特点等方面来探讨其在产生过程中的心理机制,便于更广泛的人群使用,从而提升言语交际的效率。
关键词:语用;网络词汇;心理成因
网络词汇是计算机技术迅速普及的产物,其以新颖、便捷、幽默的特点为人们广泛熟知。
它的产生,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汉语的生命活力和表现形式,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现象。
网络为该类词汇的发展带来的特殊的效果。
这就使得网络词汇的产生不同于一般词汇,它借助了不同形式产生出新的含义,当使用者离开特定语境或者在没有得到完整解释时,会对话者双方在理解上造成偏差。
陈原先生曾说过:"语言变化确实有些是来自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的。
"新词不仅是反映社会生活的镜子,也同时反映着人们社会心态。
经过对各种各样的新词进行分析与整理,笔者认为大致有以下几种心理状态影响着新词的产生。
1 发泄或调侃的心理
如今,都市人要承受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有时人们在交际中需要释放、发泄,于是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新词来满足人们的语用心理。
譬如"尼玛"、"坑爹"等词是人们用来抒发自己内心的不满与愤懑的,而"富二代""穷二代""白富美""高大上""逆袭""土豪""女汉子""学霸""学渣""草根"等这些词都是现在年轻人常用来调侃、讽刺他人的词语。
所以,因为人们的心理需求不同便会创造出各异的新词。
也许有的新词太过粗俗,但它却能很好地表达意思而且字面上不至于太难看,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这也算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一种表现。
2 避繁从简的语用心理
忙碌的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交谈简洁明了往往有"一切从简"的心理,于是大量缩略式新词便产生。
例如"高大上"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缩略式;"喜大普奔"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词的缩略式;"累觉不爱"用这四个字概括说明劳累、疲惫至极以致于感觉不会再爱了的意思,这类词还有"社保""房改""工行""超女""人大代表""课改"等。
现在流行于网络的数字语、拼音语也是基于人们崇尚简洁的心理,例如"1314(一生一世)""520(我爱你)""MM(美眉)"等,用简单的数字或拼音传达词义。
这些词其实都可以归类到缩略词,也
许从语法上或词语规范上来讲,它们并不合乎规矩,但是因为它们满足了使用者的心理语用,所以在网络交谈或日常交谈中逐渐流行起来。
3 喜新厌旧的心理
人们都喜欢新颖、新鲜感,喜欢与众不同,如果在日常交际中,人们长时间使用一些固定的词语,便会心生厌烦然后去寻找新的创意。
这些促使着人们不断地创新来达到所谓的标新立异。
例如"打酱油"不再是原来的意思,而多指事不关已的意思,等同于"路过";"断奶"原指婴儿成长到一定程度可以停止喂奶,现在多指被父母过于照顾以致于该独立时却仍离不开父母照顾的那些年轻人,有嘲讽之意;"土豪"原指乡里凭借财势横行霸道的坏人,这个词被人们熟知,与土改和革命时期的"打土豪、分土地"有关,现在多用来指有知识没文化、有财富没精神、有成功没追求、有排场没内容、有外表没灵魂的人。
4 模仿从众的心理
当人们听到自己觉得新颖,有个性又很形象的说法时,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便会激发人们模仿的心理,然后催生再创造的行为。
例如之前常说"富二代",然后便衍生出"官二代、红二代、穷二代、星二代、独二代、房二代、拆二代"等一系列词语;说八十年代的人叫"八零后",之后便有了"九零后、零零后"等;为强调投资风险小说"零风险",然后又衍生出"零首付、零投资"等说法;之前报纸或新闻上说"金融泡沫、房产泡沫",现在又出现了"人际泡沫"来形容表面上看起来身边有许多朋友,事实上真心相待抑或能救你于危难之中的朋友却寥寥无几。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到,人们模仿从众的心理会促使大量的新词缀产生,同时也会衍生出许多新词。
这些由模仿心理催生出来的新词大大地减轻人们记忆的负担。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定的心理基础对于新词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更是不可否认的。
从新词产生的原因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各式各样的新词出现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原因,而且还可以看出当今社会的人民大众所具有的普遍心理状态。
新词来源于社会,源于生活,是人民百姓创造力的体现,而且它的出现能彰显时代特点。
我们在面对层出不穷的新词时应留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汉语增添新血液,使汉语更具魅力!
参考文献:
[1]邓倩.语言学视角下的新词研究文献述评[J]. 海外英语,2012(9):235-238.
[2]陈明福,张鹏丽.社会发展与汉语新词[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29(1):80-84.
[3]王红璐.新时期新词语的来源与动态发展分析[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4]詹全旺.新闻词汇语用过程的关联论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