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围手术期162例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90.12 KB
- 文档页数:2
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规范应用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观察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规范性应用的疗效。
方法:对我院剖宫产产妇126例,根据不同给药方案随机分为ⅰ、ⅱ、ⅲ组,各42例,ⅰ组剖宫产术前30min给予五水头孢唑啉2g溶于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术后常规使用五水头孢唑啉2g溶于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每天2次,共2天;ⅱ组断脐后立即给药,给药方法同ⅰ组,术后用药方法同ⅰ组;ⅲ组用药方法同ⅱ组,时间为4天。
观察3组术后体温变化、退热时间、子宫内膜炎及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结果:3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抗生素总量为前两组的50%~60%。
结论:剖宫产围术期抗菌药物规范应用有利于促进合理用药,降低医疗费用,且断脐后用药足以达到预防效果。
【关键词】剖宫产;围手术期;抗生素;合理用药【中图分类号】r 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318- 01剖宫产属于ⅱ类切口手术,存在细菌感染的可能,故围术期预防性合理应用抗生素是不容忽视的,为严格执行卫办医政【2009】38号文件,我院探讨了剖宫产预防性合理应用抗生素的最佳时间、剂量和方法,笔者对同期剖宫产产妇按不同给药方法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8月—2011年12月我院择期剖宫产产妇126例,根据不同给药方案随机分为ⅰ、ⅱ、ⅲ组,各42例。
术前均无感染,无心、肝、肾疾病,不贫血,无肿瘤,无妊娠糖尿病和中、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无胎膜早破等易感因素,术前血常规无异常,术前3天体温正常,术中失血量少于500ml,无药物过敏史。
年龄20—39岁,3组产妇的年龄孕周、手术时间、易感因素、手术指征及术中失血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给药方法ⅰ组剖宫产术前30min给予五水头孢唑啉2g溶于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术后常规使用五水头孢唑啉2g溶于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每天2次,共2天;ⅱ组断脐后立即给药,给药方法同ⅰ组,术后用药方法同ⅰ组;ⅲ组用药方法同ⅱ组,时间为4天。
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分析剖宫产术是一种常见的产科手术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护母婴的生命安全,但手术后的伤口治愈和感染预防也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预防术后感染,常见的做法是在手术中使用抗菌药物。
关于剖宫产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的具体作用和效果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
本文将就此话题展开分析,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一、抗菌药物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1. 预防术后感染剖宫产手术是一种通过切开腹部,将胎儿从子宫内取出的手术方式。
由于手术过程需要切割皮肤和子宫等组织,故而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
为了预防术后感染,术中常常会应用抗生素,将其注入体内以杀灭可能的细菌,减少感染的风险。
2. 保护患者免受外界细菌侵袭手术后的患者常常需要在医院内观察和治疗一段时间,这个时候患者的身体免疫力相对较弱,抗菌药物的应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患者的身体免受外界细菌的侵袭,降低二次感染的风险。
1. 一些专家认为,在剖宫产手术中过早使用抗菌药物,容易引起耐药菌株的产生。
耐药菌株是指某些细菌在长期暴露于抗生素条件下产生了对抗生素的耐受能力,导致抗生素对其产生的杀菌作用减弱,从而对抗生素的治疗效果产生严重的影响。
在剖宫产手术中过早使用抗菌药物可能会导致细菌的耐药性增强,从而影响抗生素对感染的治疗效果。
2. 另一些专家认为,对于高危患者,在手术结束后立即使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是非常必要的。
高危患者包括: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史的产妇;分娩一直未能迅速进行或遭受了拖产几天的产妇;治疗过感染性疾病、有输液史的产妇。
这些高危患者在手术结束后,身体的免疫力相对较弱,特别需要及时应用抗菌药物来预防感染。
1. 抗生素合理使用能够降低术后感染率一项针对3871名接受剖宫产手术的患者进行的研究发现,在术后使用合理的抗生素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合适的情况下,使用抗菌药物还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
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分析1. 引言1.1 概述剖宫产是一种常见的产前手术,但围手术期感染是一种严重并发症,可能导致产妇及新生儿的并发症和死亡。
预防剖宫产围手术期感染是非常重要的。
抗菌药物在预防感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有效地降低感染的风险。
抗菌药物的使用也需要严格控制和遵循一定的原则,以减少药物滥用和耐药性的发生。
本文将系统地分析剖宫产围手术期感染的危害、影响因素,介绍抗菌药物在预防中的应用,列举常用的抗菌药物,并提出应用抗菌药物的注意事项。
通过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的探讨,可以为剖宫产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指导,保障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与安全。
2. 正文2.1 剖宫产围手术期感染的危害剖宫产围手术期感染是剖宫产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威胁着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
感染可以发生在剖宫产手术创口,导致创口感染;也可以发生在子宫腔内,引起宫腔内感染;还有可能在术后全身感染,危及产妇生命。
剖宫产围手术期感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延长住院时间:感染会导致产妇病情加重,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和观察,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
2. 增加并发症的风险:感染会造成全身免疫系统的紊乱,增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如休克、败血症等。
3. 影响产妇康复:感染会影响产妇的身体恢复,延缓伤口愈合,使产妇体力逐渐减弱,影响产后恢复和哺乳。
4. 对新生儿的危害:产妇感染易导致胎儿在子宫内感染,或通过母儿血液交换传染给新生儿,严重危及新生儿的生命。
剖宫产围手术期感染的危害不可忽视,防范感染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剖宫产围手术期感染的发生,保障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
2.2 影响因素影响剖宫产围手术期感染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手术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术中输血情况、手术部位的清洁程度、手术时长、手术室环境卫生以及术后引流等因素。
操作规范是影响感染发生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分析剖宫产是一种常见的分娩方式,它可以确保母婴的安全,减少分娩过程中的风险。
但是剖宫产手术后容易发生感染,因此预防感染非常重要。
应用抗菌药物是防止感染的常见方法之一。
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是指在剖宫产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内,给予患者一定的抗菌药物,以预防术后感染。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需要考虑患者的过敏史,如对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者应禁用这些药物。
还需要考虑患者的肾、肝功能情况,以及药物的代谢与排泄途径,选择药物剂量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在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中,常见的药物有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等。
头孢菌素类药物广谱抗菌活性强,对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都有很好的抗菌作用,常用的有头孢呋辛、头孢地耐和头孢噻肟。
氨基糖苷类药物主要用于对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预防,如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
大环内酯类药物用于对阳性球菌感染的预防,如阿奇霉素。
在选择药物时,还需要考虑药物的耐药情况。
通过对患者分离的细菌进行药敏试验,能够帮助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
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时间也需要注意。
通常,抗菌药物会在手术开始前30分钟内给予,并持续24小时。
如果在手术过程中出现感染的风险因素,如胎膜破裂时间超过6小时或过一整夜的手术时间,则可以延长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直至感染的风险降低。
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过度和错误使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耐药性的增加,给后期治疗带来困难。
在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并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