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2
- 格式:docx
- 大小:15.92 KB
- 文档页数:4
《曹刿论战》译文及赏析导读:【原文】(1)十年春,齐师伐我(2)。
公(3)将战。
曹刿(读音gu&igra 一ve;)请见(4)。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读音ji&agra 一ve;n)(5)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6)入见。
问:“何以战(7)?”公曰:“衣食所安(8),弗敢专也(9),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11),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读音bó),弗敢加也,必以信(12)。
”对曰:“小信未孚(读音fú)(13),神弗福也(14)。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5)。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16)。
公将鼓之(17)。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18)。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19);登轼(读音sh&igra一ve;,车前扶手的横木,全车最高处)而望之(20),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21),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22),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读音 zhé)乱,望其旗一靡一(读音mǐ)(23),故逐之。
”【注释】(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齐国的军队。
齐,在今山东省中部。
我,指鲁国。
鲁,在今山东西南部。
《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
(3)公:鲁庄公。
(4)曹刿(gu&igra一ve;):鲁国人。
(5)肉食者:吃肉的人。
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6)间(ji&agra一ve;n):参与。
(7)鄙 :鄙陋,指目光短浅(8)乃:于是,就。
(9)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
以:凭.(10)衣食所安: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
(11)专:个人专有。
(12)遍:遍及,普遍。
(13)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曹刿论战翻译及原文曹刿论战翻译及原文《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曹刿论战翻译及原文,欢迎阅读参考!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徧同: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曹刿论战原文曹刿论战原文被誉为古代中国最著名的辩论之一,是《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中一段关于是守城还是放城的辩论记录。
下面是第一篇:曹刿论战原文第一篇战国时期,齐国和楚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而双方战局胶着,毫无进展。
齐鲍国曹刿是一位睿智而富有智慧的人,他受到齐国主父的赏识,被派往楚国主父的营寨,与楚国军师主父列进行辩论。
曹刿到达楚军营寨后,见到了主父列。
他主动向主父列请教:“敢问主父何故不能取齐?”主父列傲慢地回答道:“曹刿啊,你以为战争是儿戏吗?齐国虽然弱小,但是他们总是能在最后关头逢凶化吉,不可小视。
”曹刿微笑着,继续询问:“既然齐国总能逢凶化吉,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在他们低落的时刻直接攻击?”主父列愤怒地回答:“可恶的曹刿,你以为你的建议是多么聪明吗?只有愚蠢的人才会冒险做出这种无谓的举动。
”曹刿微笑不语,一时间气氛变得凝重起来。
主父列冷冷地注视着曹刿,鄙夷地说道:“你以为你能够击败我吗?没有用的,你只是一个齐国小子而已。
”曹刿面色平静,却自信地说道:“主父列,你追求的是胜利,而我追求的是和平。
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场战争,也许你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主父列有些不屑地看着曹刿,但还是被他的自信所吸引,说道:“好吧,就让我来听听你的建议。
”曹刿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齐鲍国以分土地管理,土地肥沃,人口众多。
他们的实力雄厚,不容小觑。
我们如果直接攻击齐国,恐怕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主父列略微扬起眉毛,表示对此感兴趣。
曹刿继续讲道:“如果我们放弃攻击齐国,而是守住我们的城池,等待时机,齐国的人口和资源将逐渐减少。
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外交手段争取其他诸侯国的支持,形成一个联盟,共同对抗齐国,这样我们就能以弱胜强。
”主父列沉思了片刻,然后点了点头,认真地说道:“曹刿,你的建议确实有可取之处。
放弃攻击,守城待机,争取外交支持。
不错,我们可以试试。
”曹刿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他知道自己这场辩论取得了胜利。
曹刿论战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曹刿论战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导语:曹刿论战是我们在学生时期都常朗诵的文言文诗词。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欢迎借鉴!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释](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伐我: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
师,军队。
伐,兴兵攻打。
“伐”用于诸侯国之间,双方开战必须鸣钟鼓,以表示公开宣战,否则叫“袭”。
我,指鲁国,因《左传》的作者是鲁国史官,故文中称鲁国为“我”。
(3)公:指鲁庄公,姓姬名同。
《左传》称鲁国国君只用一个“公”字。
(4)曹刿(guì):鲁国一个没有权势的贵族。
《左传疏》说就是《史记·刺客列传》里的曹沫。
请见:请求谒见。
(5)乡人:同乡的人,指曹刿所在地的野的贵族。
乡,行政区域。
春秋时国都及其近郊设乡,不同于现在的“乡村”。
(6)肉食者:指作官的,即当权者。
春秋时公膳中位居大夫以上者才得食肉。
谋:谋画,考虑。
之:代词,指准备应战的事。
(7)又何间(jiàn)焉:(你)又何必参与呢?间,参与。
焉,语气助词,表疑问。
(8)鄙(bǐ):鄙陋。
指目光短浅,缺少见识。
(9)乃入见:于是就入朝谒见(庄公)。
乃,副词,于是,于是就。
曹刿论战(2)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肉食者鄙.:2.何以战...: 3.衣食所安.:4. 弗敢专.也:5. 小惠未徧.:6.牺牲..玉帛:7.弗敢加.也:8.必以信.:9. 小信未孚.:10. 虽不能察.:11.必以情.:12.忠.之属也:13.鼓.之:14.败.绩.:15.驰.之:16.遂.逐齐师:17.遂逐.齐师:18.下视其辙.:二、解释下列虚词的意思1.何以.战:2.必以.分人:3.必以.信:4.必以.情:5.忠之.属也:6.可以.一战:7.公与之.乘:8.战于.长勺:9. 鼓之.:10.驰之.:11.下视其.辙:三、翻译下列句子。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2、公将鼓之。
3、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4、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翻译曹刿论战是《战国策》中的一篇经典谋略篇章,被誉为是古代中国兵法的典范之一。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位谋士如何运筹帷幄、智勇双全地应对战争中的困难和敌人的策略。
下面将分两篇进行翻译。
第一篇(3000字):曹刿论战公元前200年,刘邦的军队与项羽的军队在鸿门之战中激战正酣。
刘邦因为兵少将寡,远远不能与项羽的大军抗衡。
曹刿担任刘邦的谋士,他深谙兵法,机智过人,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
在战场之上,曹刿要想帮助刘邦赢得这场看似不可能赢得的战斗,他必须要有一套独特的策略。
曹刿思来想去,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一种计策,来挑拨项羽的内部矛盾,让他们内斗,从而削弱对刘邦的威胁。
于是,他向刘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曹刿首先分析了项羽的军队的现状。
项羽手握重兵,军队强大,士气高昂,刘邦势单力薄,很难与之抗衡。
曹刿指出,项羽的军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各个地方的将领对他心怀不满,互相猜忌。
曹刿说:“项羽的将领们都很强大,但是他们之间的矛盾和不信任是我们可以利用的。
我们可以通过挑拨离间,让他们内斗,从而削弱他们的力量。
”刘邦认真倾听着曹刿的建议,他深知曹刿是一个机智的人,所以对他的话很是信任。
他说:“曹刿,你的策略很有道理。
如果我们能够利用项羽的弱点,让他们内部矛盾激化,那么我们就有机会反败为胜。
”于是,曹刿根据自己的计划,通过刺探消息,了解到项羽的将领中有一人叫韩信,他背叛了刘邦,投靠了项羽,成为了他的右膀左臂。
曹刿看到了这个机会,他决定利用韩信和项羽的关系对刘邦不利。
于是,曹刿提出了一个计策,即利用韩信和项羽的关系,让他们产生不信任和矛盾,最后导致韩信离开项羽。
这一策略得到了刘邦的认可。
刘邦和曹刿一起对韩信展开了一番策反工作,他们向韩信传递了假消息,说项羽已经开始怀疑韩信的忠诚度,准备动手处死他。
韩信对此非常震惊,他开始怀疑项羽的意图。
刘邦和曹刿又向韩信保证,只有他回到刘邦的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信任。
在刘邦和曹刿的精心策划之下,韩信最终选择背叛了项羽,回到了刘邦的军旗下。
课时作业(二十)[20曹刿论战]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玉帛.()又何间.焉()小信未孚.() 下视其辙.()彼竭我盈.() 望其旗靡.()2.请根据自己的积累,仿照示例,写出含有下列加点字的成语。
要求加点的字含义相同。
示例:齐人三鼓.——一鼓.作气望其旗靡.——所向披靡.(1)彼竭我盈.——()(2)小信未孚.——()(3)故克.之——()(4)下视其辙.——()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今义:(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古义:今义:(3)可以..一战古义:今义:(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今义: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战,勇气也”的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C.本文第二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本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这句话写出了曹刿心思缜密的特点。
6.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
赵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让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
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
(一)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问题。
[甲]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一、知识链接
1.《左传》简介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
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
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
记事起于鲁隐
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
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
《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
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2.“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即《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
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
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
《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
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
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
《春秋三传》都是编年体史书。
3.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
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
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
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
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
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
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
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
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4.伟人评价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一对长勺之战的评价:春秋时期,鲁与齐战。
当时的隋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山战,后米被曹刿制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创造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二、自主学习
(一)朗读课文:节奏合理,语速适中,声音响亮。
(二)对照书上注释、查阅工具书并结合相关资料,逐字逐句理解第一、
二段的文意,请你将认为应积累的词圈点起来。
不清楚的地方请打上“?”号,在小组内讨论。
(三)分析理解第一段
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
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3.“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
政治准备。
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对于这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
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四)分析理解第二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2.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二、1.自主学习
学习要点
1.理解文章三段;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一)对照书上注释、查阅工具书并结合相关资料,逐字逐句理解第三段的文意,请你将认为应积累的词圈点起来。
不清楚的地方请打上“?”号,在小组内讨论。
(二)分析第三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可以分为几层?
(三)分析人物形象
1. 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
2. 曹刿认为“肉食者鄙”在文中能找到根据吗?
3. 庄公除了见识鄙陋之外,就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吗?
(四)详略分析
1.若文中加入战场厮杀场面描写和追杀齐军场面描写好吗?
2.文中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2、合作学习,小组交流
3、展示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