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化论文: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弗兰肯斯坦》的悲剧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5
《弗兰肯斯坦》灵异色彩论文摘要:《弗兰肯斯坦》体现了反映了人性的阴暗与丑陋,恶和善的较量,还有道德探索。
因果报应的主题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这部小说中的灵异色彩通过怪物形象、人鬼矛盾等,有了细致的描写。
哥特小说流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一种恐怖和鬼怪小说,含有丰富的灵异色彩。
“哥特小说多以中世纪的城堡、修道院、废墟或荒野为背景,描写由于满足个人情欲或争夺财产而引起的迫害、谋杀等笼罩着神秘恐怖气氛、具有怪诞紧张情节的不寻常的故事”。
①通过阅读哥特小说,我们既能获得惊险情节带来的刺激,感受大量的灵异色彩,又能探寻那种痛苦、彷徨心理的描写。
一、人鬼相通的怪诞《弗兰肯斯坦》中的怪物来自创造者弗兰肯斯坦,这个怪物不同于其他魔鬼,它并非来自地狱,也无携带罪恶来到世界。
因为创造者的遗弃,它流浪在外,饱受鄙夷,内心苦闷,与人类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并开始报复人类。
“我的焦虑不安几乎达到顶点,我将制造生命的器具收拢过来,准备将生命的火花注入躺在我脚边的这具毫无生气的躯体之中。
当时已是凌晨一点,雨点啪嗒啪嗒地敲打在玻璃窗上,平添了几分凄凉之感。
我的蜡烛快要燃尽了,就在这时,借着摇曳飘忽、行将熄灭的烛光,我看到那具躯体睁开了一双暗黄色的眼睛,正大口喘着粗气;只见他身体一阵抽搐,手脚开始活动起来。
”②这是弗兰肯斯坦造物成功后的描写。
他本以为会创造出美丽的物种,然而,眼前的怪物让他“疲惫困倦,竭力想忘掉这一切。
”人鬼相通的复仇故事,便由此展开。
弗兰肯斯坦遗弃了这个怪物,但是怪物时不时在他的梦中出现,吞噬着他的安宁生活。
虽然怪物一开始没有怀着报复之心,但是在弗兰肯斯坦心里,早就视其为不祥之物和冤家,二者在心理上是相通的:弗兰肯斯坦盼望着自己造物成功,体会当“造物主”的乐趣,并且趁此机会验证自己的科学学说。
他盼望着这是一次成功的创造活动,却忘记了自己作为造物者的责任,即关爱与教育。
怪物被创造出来,外表虽然丑陋,但是内心仍是不谙世事。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弗兰肯斯坦》是英国作家玛丽·雪莱于1818年创作的一部经典恐怖小说。
该小说以科学家维克多·弗兰肯斯坦为主角,讲述了他通过研究和实验创造了一个人造生命体——怪物,并揭示了人类对于科学与道德的冲突。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受触动,产生了许多思考。
首先,小说中对于科学与道德的探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弗兰肯斯坦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了一个生命体,但却因为对于道德的忽视而带来了灾难。
他对于科学的追求和创造力是值得赞赏的,但他的无知和鲁莽导致了怪物的诞生,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悲剧。
这让我意识到,在追求科学进步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道德和伦理的约束,否则可能会带来无法预料的后果。
其次,小说中对于孤独和孤立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怪物作为一个被创造出来的生命体,却被主人抛弃,被社会所排斥。
他渴望与人类建立联系,但却遭到了无情的拒绝和迫害。
这让我反思了人类对于不同的、陌生的事物的态度。
我们应该更加宽容和理解,不应该因为外表或者其他的差异而排斥他人。
每个人都应该被给予平等的机会,被尊重和关爱。
另外,小说中对于人性的探讨也让我深思。
弗兰肯斯坦在创造怪物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我,变得冷酷和无情。
而怪物虽然外表可怕,但内心却渴望爱和关怀。
这让我思考了人性的本质。
人类的内心是复杂的,我们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
我们应该努力发掘和培养自己的善良和同情心,同时也要警惕自己的负面情绪和欲望,以免失去了人性的美好。
最后,小说中对于生命的尊重和珍惜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弗兰肯斯坦创造了怪物,却没有为其负起责任,导致怪物变得痛苦和复仇心重。
这让我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和脆弱。
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存在,不论是人类还是其他生物。
每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应该珍惜并保护它们。
总之,读完《弗兰肯斯坦》后,我对于科学、道德、孤独、人性和生命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这本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恐怖小说,更是对人类存在和价值的深刻探讨。
- 252 -校园英语 /文艺鉴赏论哥特式小说之《弗兰肯斯坦》西安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刘秀玲【摘要】《弗兰肯斯坦》是英国小说家玛丽·雪莱创作的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科幻题材的小说。
玛丽·雪莱因此被誉为“科幻小说之母”。
在《弗兰肯斯坦》中,作者用哥特式的文学创作方法,讲述了一个科学研究者和他所创造出的“怪物”之间既恐怖又悲伤的故事。
【关键词】哥特式《弗兰肯斯坦》复仇一、哥特式小说哥特式小说是起源于18世纪中后期的新的文学形式,是西方通俗文学中惊险神秘小说的一种。
以其神秘恐怖的气氛,迷人的异国风光、大胆神奇的想像和浪漫的东方情调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并对19世纪甚至20世纪的很多作家的文学作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哥特式小说可以说是恐怖电影的鼻祖,更重要的是,它使我们今天习惯地将哥特式与黑暗、恐怖联系在一起。
显著的哥特小说元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颓废等。
《弗兰肯斯坦》是哥特式小说的代表作。
二、堕落的天使变成了狠毒的魔鬼这是一个被遗弃的创造物报复其创造者的故事。
弗兰肯斯坦所创造的怪物是个复杂的艺术形象:他既是个被遗弃者,又是个复仇者,同时还是“恶”的化身。
这里,“恶”是复仇的极端表现,而复仇的原因就是他被人遗弃。
这一点,玛丽.雪莱在小说中是通过怪物的自述给予说明的。
那怪物对探险家沃尔顿说,从他诞生的一刻起,他就命中注定要遭到歧视和遗弃,然而他又和所有的人一样,不仅有知觉,还有思想和感情,所以他渴望像人一样生活,更渴望人们能认同他,理解他。
可是,他在平静的湖面上看到自己的倒影,看到自己的容貌竟然那么丑陋,那么狰狞,他又感到无比沮丧、屈辱和痛苦;于是他自问:“难道我是一个谁也要逃避、谁也不接纳的怪物,是大地上的一个污点吗?”他渴望亲朋好友,“可是,我的亲戚朋友又在哪里?我从小就没有父亲照看过我,也没有母亲用微笑和爱抚来祝福过我”。
怪物一方面看到了人类社会充满了贫穷、歧视、压迫、欺诈和杀戮,另一方面又相信人世间是有仁慈和美德的。
刍议《弗兰肯斯坦》的悲剧性作者:杨胡宏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3期摘 ;要:《弗兰肯斯坦》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写的一部哥特式梦幻小说,同时也是一个悲剧故事,弗兰肯斯坦与他制造的怪物双双死去,但是我们不能仅仅从结局中看到其悲剧味道,还应该从这个悲剧中感受到力量,得到启示,以引领前行的道路。
关键词: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悲剧作者简介:杨胡宏(1980-),女,汉族,籍贯:四川省冕宁县,现供职单位: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职称:讲师,学历:大学本科,学位: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3--01一、前言《弗兰肯斯坦》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写的一部哥特式梦幻小说,这部小说虽然写的是超自然的事件和幻想的题材,但是给读者带来一种强烈的真实感。
小说中隐含着一种深深的悲剧色彩,思想内容比较含蓄而复杂,需要细心品读方能体会。
二、《弗兰肯斯坦》概述在北极探险的沃尔顿船长救起了一个名叫弗兰肯斯坦的瑞士科学家,弗兰肯斯坦向船长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在年轻时期,弗兰肯斯坦对科学有着无比的狂热与痴迷,他认为自己可以借助科学的力量来战胜死亡,造福人类。
所以他用尸体创造了一个丑陋的人体,并用电击赋予了它生命力。
这个怪物很快有了人类的感觉、情感和智力,甚至学会了语言,他迫切希望与人类和睦相处,但是人类畏惧他丑陋的外表,一直逃避、仇视它。
怪物痛恨创造它又抛弃它的弗兰肯斯坦,希望弗兰肯斯坦给它创造一个伴侣,但是弗兰肯斯坦拒绝了它,并打算毁灭它,于是怪物杀害了弗兰肯斯坦的亲人,最后弗兰肯斯坦也死在了北极,而一直折磨他的怪物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虽然《弗兰肯斯坦》一直被认为是哥特式小说,但是它也体现了悲剧特征和悲剧意义,属于一部悲剧小说。
三、《弗兰肯斯坦》的悲剧性很多读者认为《弗兰肯斯坦》是一部悲剧,弗兰肯斯坦与他制造的怪物双双死去,但是我们不能仅仅从结局中看到其悲剧味道,还应该从这个悲剧中感受到力量,得到启示,以引领前行的道路。
《弗兰肯斯坦》中的悲剧探究——身份冲突下的悲剧作者:任惠敏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4期摘; 要:玛丽雪莱在《弗兰肯斯坦》中,描绘了一个人类与他的人造人的故事,突出了两者之间围绕着身份的冲突和随之而来的悲剧结局。
本文认为,若要探究小说的主人公维克多和怪物的悲剧来源,就不能忽视两者不可和解的身份冲突以及身份冲突所造成的人物矛盾和自我矛盾。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身份冲突;悲剧[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03引言:《弗兰肯斯坦》是玛丽雪莱的代表作,通过讲述人类造人的故事,使玛丽雪莱脱离了拜伦和珀西雪莱双子文学星的光芒,真正作为作家出现在众人的视线中(Rossetti,221)。
小说的主人公维克多·弗兰肯斯坦是一名疯狂科学家,他扮演了上帝的角色,创造了一个“人”——怪物。
然而怪物脱离了他的控制,甚至试图控制维克多。
在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过程中,怪物杀死了维克多的朋友亲人,最终导致了维克多和他自己的毁灭。
国外对这本小说关注的焦点在于“科技的滥用”,通过分析维克多·弗兰肯斯坦造人的情节设计,突出了这本小说“诠释人与技术关系的一个全面框架”的作用(Tumey,2)。
而国内对这篇小说的研究则集中于隐藏在维克多造人情节背后对科技无休止的探究和对荣耀的追寻,即极致的个人主义。
陈姝波(2005)将这种个人主义诠释为激情,并将弗兰肯斯坦中的悲剧解读为对激情的放纵所导致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下的行为对社会总体价值框架的冲击和破坏。
从文中的个人主义倾向延伸开来,一部分学者对维克多激情造人而形成的伦理困境展开了研究。
史育婷将《弗》中的悲剧解读为维克多不加节制的私欲制造出不受控制的子民,违背人类伦理和科学道德,最终形成了维克多个人的伦理困境和与怪物之间的道德对立。
还有学者认为小说的悲剧来自于维克多的男权立场,怪物则是维克多男权思想的具现(郭方云,2004)。
论哥特小说《弗兰肯斯坦》的怪诞美作者:徐艳婷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2期摘要:英国哥特小说给人最强烈深刻的印象就是其怪诞和恐怖的存在本身。
怪诞作为一个审美范畴,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把人和非人的东西怪异的结合”起来而呈现的状态。
英国哥特小说《弗兰肯斯坦》以寓幻于真和寓真于幻两种方式来表现怪诞美。
作者通过第一人称视角来强调故事的真实性,混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使读者在强烈的感性和理性错位认知之间不断反思科学发明与成果对人造成的异化以及科学创造与道德责任间的关系。
关键词:英国哥特小说;怪诞;寓幻于真;寓真于幻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089-02“哥特小说”原本是一个受到严格历史限定和地域限定的名词,它专指 1764 - 1820 年的英国哥特小说。
它“是历史传奇的一种独特形式,一种关于过去与异域文化的幻想形式,它通过种种文化的和政治的折射而对现代读者产生意义”。
①在这种小说里,“一切都被夸大到惊世骇俗的地步”,“容不得任何中间的、寻常、平凡的、一般的东西”,因此又被称为“黑色小说”。
②英国哥特小说给人最强烈、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其怪诞和恐怖的存在本身。
怪诞作为一个审美范畴内的对象,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把人和非人的东西怪异的结合”③起来而呈现的状态。
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创作于19世纪初期的小说《弗兰肯斯坦》(又译为《现代普罗米修斯》、《科学怪人》等)一发表问世就引起当时社会舆论,特别是科学界的广泛争论,成为英国哥特小说影响最为深远的作品之一。
凡是读过这部作品的人几乎都相信真的有一个黑影就在不远处徘徊,这个怪物会给人类带来空前的灾难,更为可怕的是这种灾难一经出现就难以根除、防不胜防。
一部虚构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并成为文学界经久不衰的话题,笔者认为关键是在于玛丽·雪莱采用寓幻于真和寓真于幻的方式创造出一个怪诞世界。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弗兰肯斯坦》中的悲剧探究——身份冲突下的悲剧任惠敏 中国海洋大学摘 要:玛丽雪莱在《弗兰肯斯坦》中,描绘了一个人类与他的人造人的故事,突出了两者之间围绕着身份的冲突和随之而来的悲剧结局。
本文认为,若要探究小说的主人公维克多和怪物的悲剧来源,就不能忽视两者不可和解的身份冲突以及身份冲突所造成的人物矛盾和自我矛盾。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身份冲突;悲剧作者简介:任惠敏(1994-),女,汉族,山东人,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124-03引言:《弗兰肯斯坦》是玛丽雪莱的代表作,通过讲述人类造人的故事,使玛丽雪莱脱离了拜伦和珀西雪莱双子文学星的光芒,真正作为作家出现在众人的视线中(Rossetti,221)。
小说的主人公维克多•弗兰肯斯坦是一名疯狂科学家,他扮演了上帝的角色,创造了一个“人”——怪物。
然而怪物脱离了他的控制,甚至试图控制维克多。
在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过程中,怪物杀死了维克多的朋友亲人,最终导致了维克多和他自己的毁灭。
国外对这本小说关注的焦点在于“科技的滥用”,通过分析维克多•弗兰肯斯坦造人的情节设计,突出了这本小说“诠释人与技术关系的一个全面框架”的作用(Tumey,2)。
而国内对这篇小说的研究则集中于隐藏在维克多造人情节背后对科技无休止的探究和对荣耀的追寻,即极致的个人主义。
陈姝波(2005)将这种个人主义诠释为激情,并将弗兰肯斯坦中的悲剧解读为对激情的放纵所导致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下的行为对社会总体价值框架的冲击和破坏。
从文中的个人主义倾向延伸开来,一部分学者对维克多激情造人而形成的伦理困境展开了研究。
史育婷将《弗》中的悲剧解读为维克多不加节制的私欲制造出不受控制的子民,违背人类伦理和科学道德,最终形成了维克多个人的伦理困境和与怪物之间的道德对立。
从精神分析解读《弗兰肯斯坦》中的被抛弃心理作者:孙小沛来源:《文学教育》 2014年第23期内容摘要:《弗兰肯斯坦》(又名《科学怪人》)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玛丽·雪莱的成名作,被认为是世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也是一部以哥特式传统创作的感伤主义文学作品。
从怪物的诞生到毁灭,小说无处不弥漫着浓厚的恐惧气息。
本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的被抛弃心理进行解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潜意识被抛弃心理玛丽·雪莱是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妻子,《弗兰肯斯坦》是她在十九岁时创作的哥特式小说,开创了科幻小说的先潮,并让她名声大噪。
该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生命科学家用人工创造出一个生命并从此使自己的余生染上了强烈的恐惧色彩,甚至间接地使他的亲朋好友成为无辜的受害者。
精神分析法是由是奥地利医学家西格蒙·弗洛伊德开创的,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
虽是一套医学理论,但对整个心理科学和西方文学思潮均具有深远的影响。
精神分析和文学都在从事探索人类心灵」的工作,精神分析学家和文学家可以说是黑暗中的兄弟。
因而,精神分析的开辟为文学批评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并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批评之一。
本文试图从潜意识理论出发分析人物在孩童时代形成的被抛弃的恐惧心理及这种心理对日后生活造成的影响。
一.潜意识理论潜意识(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弗洛伊德说:“我们发现我们有两种潜意识:一种是潜伏的但能成为有意识的;另一种是被压抑的是不能成为有意识的。
这种对心理动力学的洞察也影响到了我们的术语和描述,我们称之为前意识,而把潜意识一词留给那种被压抑的动力学上的潜意识。
我们有了三个术语,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弗洛伊德,1987)意识是同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结构,服从现实原则。
潜意识系统是人的心理结构的深层,它是人的生物本能,欲望的储藏室,服从愉快原则。
前意识系统是意识系统和潜意识系统的边缘部分,包括良心和个人理想,起检查者的作用。
浅析《弗兰肯斯坦》的悲惨结局作者:刘汝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2期摘; 要: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被认为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说,许多学者倾向于将该书的悲惨结局归结于19世纪时人类对科技的滥用和以大自然“征服者”身份自居的普遍观念。
本文试图从列维纳斯的责任观来证明弗兰肯斯坦的悲惨结局的根源在于他的个人主义观念以及责任感的缺失。
关键词: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个人主义;列维纳斯;对他人负责作者简介:刘汝(1995-),女,汉族,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2--01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被认为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关于这部小说的解读方式也总是围绕着科学技术的滥用以及生态批评的角度展开。
许多学者倾向于将该书的悲惨结局归结于19世纪人类对科技的滥用和以大自然“征服者”的身份自居的普遍观念。
然而,该书流传至今,其价值并不只体现在预测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矛盾以及揭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理。
细读该书,从弗兰肯斯坦看似合理的独白中不难发现他的个人主义以及责任感的缺失,这也是该书悲惨结局的根本原因。
一、个人主义19世纪,英国文学进入了浪漫主义时期,个人主义盛行。
“弗兰肯斯坦是个人主义的典型代表”。
[1]弗兰肯斯坦不顾世俗,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秘密地在楼房顶层一间像是囚室一般的斗室里,从停尸间、解剖室和屠宰场里收集各种尸骨”,[2]进行着他的实验。
实验还未进行之前,弗兰肯斯坦就已沉迷于功成名利的幻想中。
“此后,我所创造的新的物种将奉我为造物之主,对我顶礼膜拜;许多幸福、完美的生命将因我应运而生,对我感恩戴德”。
[3]他不顾科学性原则私自扩大了人体各部分的比例,意图制造出一个身形巨大的生物,直接导致了创造物的丑陋面貌。
《弗兰肯斯坦》的悲剧意味摘要:《弗兰肯斯坦》作为哥特小说的代表,以怪物导演暴力凶杀的骇人听闻的事件为主线。
用人造人报复社会这一渎神题材为主要内容,震撼了一代代读者的心灵。
然而,深究作品的意味,却不难发现在血腥的外表下隐藏着作者悲天悯人的人性关怀。
以及因此带来的强烈悲剧意味。
本文通过分析作品中三位主要角色形象命运,以及诞生这种形象社会、文化、心理背景揭示《弗》中悲剧意味的形成原因。
怪物的命运性悲剧、弗兰肯斯坦的现代普罗米修斯悲剧、女性的性别悲剧作为本文主要论证的三大方面,也出现在众多文学作品中,成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悲剧。
关键词:悲剧命运普罗米修斯女性《弗兰肯斯坦》诞垂生于19世纪初,是年仅19岁的玛丽・雪莱创作的第三部作品,作为英国哥特小说滥觞时期的产物。
它以情节怪诞和视角独特而大获成功,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历被诸如科幻小说,恐怖小说等多种类型的文学奉为鼻祖或圭臬。
同时更成为小说改编电影的成功典范,诞生了无数衍生作品,成为欧美最深人人心的恐怖形象,在银幕上大放光彩。
小说以墓穴,实验室,陡崖,冰天雪地等异化环境为人物重要活动场所,极渲染恐怖阴森气氛之能事,融人了创造生命的科学实验的大胆奇幻情节,以怪物导演暴力凶杀的骇人听闻的事件为主线,用人造人报复社会这一渎神题材为主要内容,震撼了一代代读者的心灵。
然而,深究作品的意味,却不难发现在血腥的外表下隐藏着作者悲天悯人的人性关怀,以及因此带来的强烈悲剧意味。
怪物的命运性悲剧可回溯到怪物的身世,他无父无母,诞生于死尸拼接通电这种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方式,身体部件来源于墓地,生命原动力也非上帝赐予(这一点是整部小说渎神氛围的源头),而是被滥用的科学和人类自以为是狂妄,在基督教社会他是一件纯粹非法的产物,再加上恶心的外表:“他那黄皮肤勉强覆盖住皮下的肌肉和血管,一头软飘飘的黑发油亮发光,一口牙齿白如珍珠,这乌发皓齿尽管漂亮可配上他的眼睛,脸色嘴唇那可真吓人!那两只眼睛湿漉漉的,与它容身的眼窝颜色几乎一样,黄里泛白,他脸色枯黄,两片嘴唇直僵僵的,黑不溜秋。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弗兰肯斯坦》是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创作的一部经典悬疑恐怖小说。
故事讲述了瑞士科学家弗兰肯斯坦为了探索生命的奥秘,创造出了一个怪物,并且在怪物的行为中看到了自己的罪恶。
本书通过弗兰肯斯坦与怪物之间的斗争,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科学的边界。
读完《弗兰肯斯坦》,我深受触动。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内心世界、情感和行为都非常真实。
尤其是主人公弗兰肯斯坦,他的狂热和自负导致了他创造出了怪物,而随后他又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让我感到非常震撼和共鸣。
另外,怪物作为一个被创造出来的存在,他对人类的渴望和无法被接纳的痛苦也让我深感同情。
他的孤独和无助让我思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对于异类的态度。
此外,小说中的情节紧凑,扣人心弦。
从弗兰肯斯坦创造怪物的过程,到怪物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和与人类的冲突,再到最后的悲剧结局,每一个情节都引人入胜。
作者通过巧妙的叙事手法和紧张的情节安排,使得读者无法停下阅读的脚步,一直想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同时,小说中也融入了一些哲学和科学的思考,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生命的意义和科学的边界。
此外,小说中的描写细腻而恐怖。
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将怪物的丑陋和恐怖感传递给读者。
怪物的外貌和行为让人感到压抑和恐惧,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内心的黑暗面。
这种描写方式让我对人性产生了深思,人类的善良和邪恶是如此微妙而复杂。
总的来说,读完《弗兰肯斯坦》,我对人类的本性和科学的边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恐怖小说,更是一部探索人性和生命意义的作品。
通过弗兰肯斯坦和怪物的对比和斗争,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科学的局限性。
我被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思考所吸引,深入思考了人类的道德和科学的伦理。
《弗兰肯斯坦》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仅是一部恐怖小说,更是一部思考人性和生命意义的文学巨著。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弗兰肯斯坦》是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科学与道德的故事。
作为一部具有深刻思考和哲学探讨的文学作品,它引人深思,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这部小说给我留下了关于科学与技术的深刻思考。
故事中的主人公维克多·弗兰肯斯坦是一个年轻的科学家,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了一个怪物。
然而,他并没有预料到自己的创造物会带来如此大的灾难和痛苦。
这让我深思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科学的进步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好处,但也可能导致一些不可预料的后果。
我们在追求科学进步的同时,也需要思考它对道德和伦理的挑战。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弗兰肯斯坦是一个聪明而才华横溢的科学家,但他的自负和过度自信却导致了他的失败。
他对自己的创造物失去了控制,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这让我深思人性的复杂性和我们在面对权力和成功时需要保持谦逊和理性。
另外,小说中的怪物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角色。
他虽然外貌丑陋,但内心却渴望被接纳和理解。
这让我反思人类对外貌和外表的偏见,以及我们对他人的包容和理解的重要性。
此外,小说中的描写和氛围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故事的世界。
她用独特的笔触描绘了弗兰肯斯坦的实验室和怪物的孤独之旅,让我感受到了其中的恐怖和孤寂。
这让我深思作家如何通过文字和情感的表达来创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情感共鸣。
总结起来,读完《弗兰肯斯坦》后,我被故事中的深刻思考和哲学探讨所震撼。
它让我反思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我们在面对权力和成功时需要保持谦逊和理性,以及对外貌和外表的偏见。
同时,小说中的描写和氛围也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感受和情感共鸣。
《弗兰肯斯坦》是一部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文学作品,它不仅是一部恐怖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存在和道德选择的哲学之作。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弗兰肯斯坦》是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
这部小说以科学与人性的冲突为主题,讲述了一个关于创造生命的故事。
读完《弗兰肯斯坦》,我深受触动,产生了许多思考。
首先,小说中弗兰肯斯坦创造生命的过程让我对科学的力量有了新的认识。
弗兰肯斯坦是一个年轻的科学家,他通过研究和实验,成功地创造出了一个人造生命——怪物。
然而,当他看到自己所创造的怪物时,却感到了巨大的恐惧和后悔。
这让我思考到,科学的力量虽然可以为人类带来进步和发展,但也需要谨慎使用。
我们应该对科学的边界有清晰的认识,避免过度追求科技的发展而忽视了人性的价值。
其次,小说中弗兰肯斯坦与怪物之间的关系让我思考到人类的责任与同情心。
弗兰肯斯坦在创造怪物后,却对他产生了恐惧和厌恶,将他抛弃在社会的边缘。
怪物因此感到孤独和无助,最终走上了复仇的道路。
这让我认识到,作为人类,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对他人给予关爱和同情。
否则,我们的冷漠和无情可能会导致更多的痛苦和悲剧。
此外,小说中的怪物也引发了我对美与丑、善与恶的思考。
怪物的外貌丑陋,但内心却渴望被接受和爱。
他向弗兰肯斯坦诉说自己的痛苦和孤独,希望能够得到同情和理解。
这让我意识到,美丑只是外在的表象,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善良和渴望被爱的心灵。
我们应该超越外貌的表象,给予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和尊重。
最后,小说中的描写和情节也让我对文学的力量有了更深的感悟。
玛丽·雪莱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紧凑的情节,将读者带入了弗兰肯斯坦与怪物的世界。
她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自己对科学与人性的思考和担忧。
这让我明白到,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和消遣,更是一种传递思想和情感的媒介。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拓宽视野,增加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
总之,读完《弗兰肯斯坦》让我受益匪浅。
这部小说深刻地探讨了科学、人性、责任、同情和美丑等主题,引发了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通过弗兰肯斯坦与怪物的故事,我认识到科学的力量需要谨慎使用,人类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给予他人关爱和同情。
吉 林 建 筑 工 程 学 院 学 报Vol .27 No .1 Feb .2010第27卷 第1期2010年2月Journal of Jilin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 Civil Engineering 《弗兰肯斯坦》的悲剧理论研究王 延 慧(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长春 130021)摘要:《弗兰肯斯坦》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写的一部哥特式的科幻小说,笔者运用文艺评论家的悲剧理论对该书进行分析,进一步挖掘《弗兰肯斯坦》的文学价值.关键词: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悲剧理论中图分类号:I 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0185(2010)01-0115-03Tragic Study on FrankensteinWANG Yan-hui(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Jilin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Changchun , China 130021)Abstract : Frankenstein is a gothic science fiction written by 19th century British woman writer Mary Shelly . In this article , the book will by analyzed from the tragic theory perspective in order to explore more artistic value of Frankenstein .Keywords : Mary Shelly ; Frankenstein ; tragic theory《弗兰肯斯坦》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写的一部小说,它不仅是英国最著名的哥特小说之一,而且被称为西方第一部著名的科学幻想作品,这部小说为人们讲述了在北极探险的船长沃尔顿从浮冰中救起了瑞士科学家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弗兰肯斯坦对沃尔顿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弗兰肯斯坦在青年时期对于科学具有狂热的求知欲,他以为自己可以凭借科学来战胜死亡,造福人类.于是,他用尸块组成了一个丑陋的人体,并用电击使其活起来.这个“怪物”很快拥有了人类的感觉、智力及情感,并学会了运用语言和文字.他渴望融入人类社会,但由于外表丑陋可怕,无论到哪里都遭到别人的恐惧、仇视和攻击.他痛恨创造他又遗弃他的弗兰肯斯坦.他要求弗兰肯斯坦给他造一位女性伴侣,但弗兰肯斯坦对于创造这个怪物已经非常后悔,于是拒绝了他,决心将其毁灭.怪物杀死了弗兰肯斯坦的亲人.弗兰肯斯坦最终死在北极冰川上,而折磨着他的怪物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部书历经100多年,却始终深受读者和文学评论界的厚爱.然而,除了对生态学、伦理学以及哥特小说题材等研究以外,从悲剧理论角度分析,《弗兰肯斯坦》也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亚里士多德最早将悲剧定义为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或宣泄.虽然《弗兰肯斯坦》一般被视为哥特小说的经典和科幻小说的开山之作,与亚里士多德当时所总结的希腊悲剧不同,但《弗兰肯斯坦》中体现了悲剧的特征和悲剧的意义[1].1 现代的普罗米修斯《弗兰肯斯坦》又名《现代的普罗米修斯》.在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是提坦神之一.受宙斯的旨收稿日期:2009-07-30.作者简介:王延慧(1982~),女,吉林省长春市人,助教,硕士.吉 林 建 筑 工 程 学 院 学 报第27卷116意,他依照众神的形象,创造了人类,并赋予人以智慧.但宙斯不允许人类拥有火,人只能生活在寒冷黑暗之中.普罗米修斯怜悯人类的处境,在雅典娜的帮助下,从太阳神的金车上盗取火种,把人类从饥寒交迫中拯救出来[2].为此宙斯命令将他缚在高加索山上,永远受严寒酷暑和恶鹰啄噬内脏的折磨.而把这个神话故事写在古希腊著名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的,就是被称为“悲剧之父”的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埃斯库罗斯.而且,这部悲剧也是最能体现悲剧特征的著名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弗兰肯斯坦》就是对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的现代诠释.在这部小说中,弗兰肯斯坦既是造人者,又是盗火者,他盗的火,就是电——他利用电击法使其造物产生的生命,具有了人的智慧和感情.弗兰肯斯坦也认为自己是在造福人类.普罗米修斯受到的折磨,弗兰肯斯坦也在爱人、亲人和朋友被杀之后尝到了苦果.普罗米修斯所受的严寒酷暑,弗兰肯斯坦在逃亡生活中也有了深刻的体会.《弗兰肯斯坦》以悲剧为基调,用科幻故事的形式演绎了现代经典.但同时也暗示了:无论目的是什么,只要违背了自然规律,违背了所谓“天意”,必然造成普罗米修斯的悲剧,变成普罗米修斯一样的悲剧结局.2 悲剧人物继亚里士多德之后,意大利文艺理论家钦提奥通过对古希腊悲剧理论和悲剧作品的研究,又继而提出了新的悲剧理论.其中包括悲剧人物的选择和处理,直接影响到悲剧能否在观众心中激起怜悯和恐惧.悲剧主要的表现目标也就是剧中人物(尤指主人公)及其行动.要达到使观众怜悯和恐惧的目的,钦提奥认为,悲剧人物要是一个“善恶参半的人(处于善恶中间状态的),如果遭遇到可怕的灾难,便惹起我们莫大的怜悯.其原因在于观众觉得这个受难之人无论如何是值得受到一些惩罚的,但是不应受到如此严重的惩罚.这种正义感,加以惩罚的严重(惩罚过重),便引起悲剧不可缺少的恐惧和怜悯的效果[3].”《弗兰肯斯坦》中的人物,尤其是两位主要人物——弗兰肯斯坦和他所造的无名怪物,正是符合悲剧人物的这个准则.弗兰肯斯坦在青年时代,痴迷科学到了疯狂的地步.这在那个自然科学知识爆炸的时代,代表了当时西方很多人的一种生活状态.观众看后会发现感同身受.弗兰肯斯坦发现了自己有能力,便疯狂的追求成果,想通过造人而超越别人,甚至挑战西方人心中造物主的权威.怪物的产生正是他所犯的滔天大错,虽然弗兰肯斯坦的本来目的不是恶意的,然而,怪物的产生确实带给人恐惧,而且导致了一系列的死亡[4].但是,弗兰肯斯坦在造出怪物之后,就一直在忏悔,一直试图弥补自己的过错.虽然怪物威胁他,甚至杀死他最心爱的人,他仍然不畏强暴,拒绝答应给怪物制造异性同类的要求,以免怪物会产生后代,贻害人间.所以,读者对弗兰肯斯坦同时又恨又爱,他的遭遇也引起了读者的恐惧和怜悯.怪物本身是一个矛盾的个体,正如大家常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孩子是求父母把他生下来一样,怪物本身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他被弗兰肯斯坦强行带到世界上来,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相貌,甚至没有人类的名字,大家都当他是魔鬼.尽管他试图学会了人类的语言和一些技能,拥有人类的智力和一些情感,但却永远也无法融入人类社会.他真诚的心,就因为丑陋的面貌而遭到人们的误解和排斥.他最大的痛苦是孤独,整天在躲避人类的恐慌中.与其说他带给人类恐惧,不如说这种恐惧是相互的.他后来发现,自己永远无法融入人类社会,于是他承诺,如果有了同类异性伴侣,他愿意和她永远不出现在人类视线中.然而,他的愿望仍然被无情的驳回.他杀了几个人,但是他本人最后也只是孤独的死去.他们的遭遇,引起了一百多年来无数读者的极大同情和怜悯.他们两人都有一些“过错”,但他们所受的惩罚也是很重的.这两个悲剧人物的塑造,使《弗兰肯斯坦》成为一部较为成功的悲剧作品.3 悲剧的目的亚里士多德在其悲剧定义中指出悲剧的目的是“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情感得到净化”.读者阅读王延慧:《弗兰肯斯坦》的悲剧理论研究第1期117《弗兰肯斯坦》时,对弗兰肯斯坦和怪物的经历产生恐惧和怜悯的同时,在反思科学和人、自然和人的关系中得到了心灵的净化和压力的宣泄.然而,随着悲剧理论的发展,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戏剧理论家卡斯特尔维特洛就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悲剧的目的不是实用,而是快感.悲剧中的那种特有的快感“来自于一个由于过失、不善亦不恶的人由顺境转为逆境所引起的恐惧和怜悯”.当弗兰肯斯坦在苦心研究之后,终于突破了科学的奇迹,造出活的生命的时候,他所处的是一个看似顺利的前途.而后来他有的悔恨、及其所遭受的身心痛苦,正是这种顺境转为逆境的恐惧.怪物成功来到世上,拥有了智力、感情和语言能力.在人们以为他可以依靠美好心灵的力量,突破人们对外表的偏见,一直被善良的人们所接受的时候,却永远被排斥在人类社会之外,永远在人间和地狱间徘徊.这也是顺境转为逆境,带给读者一种落差的恐惧,引起了读者的恐惧和怜悯.从而引起我们对于悲剧审美的快感.我国著名美学家、文学评论家朱光潜指出,悲剧所唤起并不仅仅是怜悯与恐惧,而是一种“崇高感”,“悲剧通过让人面对困难的任务而唤醒人的价值感”,悲剧“往往伴随着洋溢的生命与紧张的活动而引起的快感.”读者看到他的英雄受苦而痛心,但又因他的英雄不向命运低头,勇于承担责任而感到愉快和欣慰.这种感受使读者有力量去完成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完成的艰巨任务,使读者不自觉与英雄等同起来,用崇高的力量去斗争,哪怕面对彻底的毁灭或可怕的死亡,也决不屈服[5].这样,通过认同和反射的过程,读者便获得了“净化”.虽然悲剧英雄最终遭受命运的惩罚,但读者却从中看到了人类存在的奥秘.弗兰肯斯坦没有向比自己强大很多的怪物屈服,坚持自己的信仰,奋力抗争直到牺牲.怪物也不委身于命运苟且偷生,而是努力争取自己的幸福.读者在同情和怜悯这两个人物、领悟到生活真谛的同时,会产生极大的心理愉悦.这就是《弗兰肯斯坦》带给人们的悲剧快感.4 结语《弗兰肯斯坦》给人们展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哥特式的科幻故事,而是一出发人深省的悲剧.玛丽·雪莱创作的这部作品,在悲剧审美角度有着相当的价值.人们在回味现代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体会悲剧人物过程中,产生了悲剧带给人们的同情、怜悯和恐惧.人们反思《弗兰肯斯坦》的意义,领悟到了人要不屈不挠同命运抗争的意义,从而得到悲剧快感.这也是《弗兰肯斯坦》100多年来一直深受全世界人民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悲剧审美价值还值得我们不断的深入挖掘,从而带给现代人更多的启示.参 考 文 献[1] 程孟辉.西方悲剧学说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9:21.[2] 王爱燕.《弗兰肯斯坦》中“火”的意象[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143-146.[3] 程孟辉.西方美学文艺学论稿[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7:154-166.[4] 陈秋伶.《弗兰肯斯坦》的恐惧心理解读[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5):138-141.[5]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72-91.。
人格的缺陷命运的悲剧——《弗兰肯斯坦》人物的精神分析
学解读
董文宇
【期刊名称】《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2(029)006
【摘要】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创作的小说《弗兰肯斯坦》中,主人公弗兰肯斯坦和怪物之间特殊的人物关系,扭曲的性格,怪异的行为,复杂的心理变化,以及作者讳莫如深的创作意图都为通过心理学研究来解读人物的人格和命运提供了可行的空间和必要性.本文应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分析《弗兰肯斯坦》中主要人物弗兰肯斯坦和怪物的人格结构,即本我、自我和超我,通过研究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人格结构与人物悲剧命运之间的关系,体现健全人格对于和谐人生的重要性.
【总页数】4页(P38-41)
【作者】董文宇
【作者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沈阳1101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0
【相关文献】
1.压抑地等待——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解读劳拉的悲剧命运 [J], 陈岳红
2.人格与命运: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人物悲剧的必然性 [J], 李冬青
3.人格的缺陷命运的悲剧——《弗兰肯斯坦》人物的精神分析学解读 [J], 董文宇;
4.从心理防御机制解读《弗兰肯斯坦》人物性格中的缺陷 [J], 朱思凡;
5.从三重人格理论解读《长日留痕》中斯蒂文斯的悲剧命运成因 [J], 罗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弗兰肯斯坦》是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出版于1818年。
这部小说以科学家维克多·弗兰肯斯坦为主角,讲述了他通过研究人体解剖学和化学合成生命的方法,创造了一个怪物的故事。
读完《弗兰肯斯坦》,我深受触动,对人类的自命不凡和科学的边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小说中的弗兰肯斯坦展示了人类的自命不凡和对权力的渴望。
他通过自己的科学实验,试图超越上帝的创造力,创造出一个拥有生命的怪物。
然而,当他看到自己创造的怪物后,却感到恐惧和厌恶,意识到自己的狂妄和无知。
弗兰肯斯坦的自命不凡和渴望权力的行为,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其次,小说中探讨了科学的边界和伦理道德问题。
弗兰肯斯坦的实验涉及到人体解剖学和化学合成生命,这引发了对科学的思考。
小说中的怪物被创造出来后,却被社会所排斥,遭受了无尽的痛苦和孤独。
这引发了对科学是否应该超越某些边界的讨论,以及科学家应该对自己的研究负责的问题。
此外,小说中的怪物也引发了对人类本质和外貌的思考。
怪物因为外貌丑陋而被社会所唾弃,这让他感到极度的孤独和无助。
他渴望得到人类的关爱和理解,但却被人类所拒绝。
这让人们思考外貌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对于外貌的偏见的影响。
通过阅读《弗兰肯斯坦》,我对人类的自命不凡和科学的边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弗兰肯斯坦的冒险和错误给我带来了深刻的警示,让我意识到人类应该谦逊面对自然和科学的力量。
同时,小说中的怪物也让我思考了人类对外貌的偏见和对他人的包容与理解的重要性。
总之,读完《弗兰肯斯坦》后,我深受触动。
这部小说通过讲述科学家弗兰肯斯坦创造怪物的故事,引发了我对自命不凡、科学边界、伦理道德和外貌偏见等问题的思考。
它提醒我们要谦逊面对科学的力量,关注伦理道德的问题,并且对他人保持包容和理解。
这是一部思想深刻、引人思考的经典之作。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弗兰肯斯坦》的悲剧
《弗兰肯斯坦》的作者玛丽•雪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
英国著名诗人波西•比希•雪莱的第二任妻子。
其作品以哥特小说《弗兰肯斯坦》(又译《科学怪人》)最为知名。
小说讲述了科学家维克多•弗兰肯斯坦热衷于生命起源的研究,他试图征服死亡,创造一种新的生命。
通过多年的研究,终于发现了创造生命的秘诀。
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生命再创造之旅。
但是,在创造出怪物的之后,弗兰肯斯坦因无法容忍其丑陋的相貌,而将自己的创造物抛弃。
怪物在人世间备受凌辱,于是开始反抗,疯狂报复人类,在制造了一系列的悲剧后,终于同其造物主弗兰肯斯坦同归于尽。
精神分析法在20世纪文学研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它为文学著作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使文学研究在人类精神、心理这一视角上开拓出一片天地。
本文解读的是哥特名著《弗兰肯斯坦》。
小说是一部悲剧,“造物主”和“被创造者”最终都归于灭亡。
以往研究者对这部作品的阐释已经很多。
传记研究,女权主义分析,后殖民主义分析,生态主义批评,异化理论分析等等。
而弗洛伊德后期的“死亡本能”说,同样可以作为阐释这部小说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说
弗洛伊德提出了三重人格理论,即“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经常相互矛盾、斗争,特别是“超我”和“本我”经常处于不可调和的对抗状态。
而到了晚
年,弗洛伊德将“本我”修正为两类,“性本能”和“攻击本能”,也即“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
“生存本能”是最广义的性本能,与个体生存和种族绵延息息相关,追求自我满足,不顾社会和他人。
“死亡本能”以破坏为目的。
弗洛伊德说:“假定远在远古,生命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起源于无生物,那么据我们的假设,那时便已有一种本能要以毁灭生命而重复返于无机状态为目的。
有假定我们所称的自我破坏的冲突起源于这种本能,那么这个冲动便可被视为任何生命历程所不能缺少的一种死亡本能(death instinct)的表现。
”[1]因此,死亡本能“要将生命的物质重复返于无机的状态。
”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破坏和战争。
而转向生命体内部时,又表现为自责,甚至是自杀。
二、从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说看《弗兰肯斯坦》的悲剧
上文已经提到,《弗兰肯斯坦》是一部哥特小说,简单说,哥特小说就是一种恐怖和鬼怪小说。
《弗兰肯斯坦》虽不是最典型的哥特小说,但这部作品将科学幻想与哥特恐怖有机地融为一体,内容充斥着死亡、怪诞的叙述。
比如科学家弗兰肯斯坦的造人行为。
弗兰肯斯坦日夜赶造自己梦想的生命,但这个被创造的生命存在就其相貌而言,真的是一个不择不扣的怪物,正如文中所描述的“他那黄皮肤勉强覆盖住皮下的肌肉和血管,一头软飘飘的黑发油光发亮,一口牙齿白如珍珠。
这乌发皓齿尽管漂亮,可配上他的眼睛、脸色和嘴唇那可真吓人!那两只眼睛湿漉漉的,与它们容身的眼窝颜色几乎一样,黄里泛白;他脸色枯黄,两片嘴唇直僵僵的,黑不溜秋。
”
[2]这是一个外表酷似人类却形象极其恐怖的特殊生命存在,是人类难以接受的生命存在。
怪物在被创造出来,是怪物的悲哀,也是弗兰肯斯坦的悲哀。
小说对怪物的描写为全书的叙述奠定了基调,烘托出浓郁的死亡氛围。
而小说的死亡情节也是比比皆是。
这主要表现为怪物被创制后由于不被人类接受而带来的疯狂报复。
怪物先是将路边遇到的幼童,也是弗兰肯斯坦的弟弟残害致死,而后,弗兰肯斯坦家内的女佣贾斯婷、表弟克莱尔、最挚爱的妻子伊丽莎白都相继被怪物直接或间接的杀死。
那么怪物为何要进行疯狂的报复,致使作品最终成为一部悲剧?除了通常认为的是作者对现代科学过度发展而产生的忧虑外,我们也可以运用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冲动来解释。
怪物在起初也是试图接触人类,试图同化于人,但无论是在他的造物主眼里,在他认为善良美好的法国受难贵族家庭那里,还是在一个无知的儿童眼里,怪物都只是怪物,而不是其他,人们更难以接受将它纳入自己的世界。
怪物希望造物主为他制造一个同类的伴侣,但被遭到拒绝,怪物已经越来越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价值,当他的造物主丧身北极之后,他选择了死亡,在这里,怪人表现了强烈的死亡冲动而不能自拔,怪物在此时不是欲死而不能,从文本中我们可以发现怪物的生存能力是顽强的,怪物虽然不被接受,但可以继续存在下去,可是他不愿意如此。
怪物是一个比较原始的生命体,在他这里,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和生存本能会表现的更加明显,而他又恰恰是一个必然不被接受的“人”。
怪物的各种本能需求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怪物不会被这个文明的人
类世界所接受,他的出生就意味着他必然面对人的各种攻击和不解,死亡本能在这里将会因此而表现得更加带有攻击性。
死亡是怪物的终结,当死亡本能转向外部世界时,怪物将死亡本能投射向他的创造者以及造物者的家庭。
而当死亡本能投射到怪物自身时,怪物自责自怨,以致最终走向了自杀。
三、《弗兰肯斯坦》带给我们的启示
弗洛伊德的“本我”理论的提出是他对现代文明不满的表现之一,之所以会有不满,是因为他认为现代文明对人的限制会给人带来不快乐的结果,在现代文明社会里,不论是性或攻击的冲动,都会受到压制。
弗洛伊德的理论自然有他的合理之处,但也有失偏颇。
不过,他的理论确实为人类认识自己以及自己所创造的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就如《弗兰肯斯坦》所塑造的怪物,他的出现如一面镜子,让人们认识到自己社会的不公正一面。
弗洛伊德将人的生理欲望极度夸大,这是不恰当的,不过,人的原始冲动确实隐约出现,怪物的自杀以及他造成的悲剧让人们看到了生存者的艰难,人的本能冲动在重压下爆发,悲剧由此而生。
我们不禁会问在这个已经异化的世界,如何才能让我们在理性与感性的天平之间找到那个平衡点。
显然,伦理与法律是其中一条道路,但这条道路的实施是通过规范与限制人的行为得以实现的。
在这条道路以外,我们发现艺术也是解决问题的道路之一,在弗洛伊德看来,艺术创造就是人的本能欲望的无意识的化妆过程,而艺术的价值就是使人的欲望得到合理的宣泄,不至于危害到社会。
艺术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新的世界,为我们思考现实问题提供了新
的平台,在这个世界里,任何不合理的情况都不会造成现实的惨剧。
弗洛伊德的思考是具有很大价值的,但他思考的出发点是个人,其实,扩大到社会层面,也是如此。
艺术将现实世界以另一种方式展现出来,为我们解决我们现实世界里的棘手问题提供新的途径,而《弗兰肯斯坦》为我们提供的悲剧恰恰是我们在现实中应得以重视的,那便是通过塑造怪物这一艺术形象,通过其悲剧的命运,警示人何以更好的生存,提醒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84.
[2]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M].刘新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