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付小兵再生医学成果转化的几个重要问题--付小兵院士1讲解17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2.39 MB
- 文档页数:17
中国工程院院士付小兵受聘我校教授)10月19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付小兵受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仪式在梨园医院举行。
副校长段献忠、梨园医院全体院领导出席授聘仪式。
梨园医院党委书记熊枝繁主持仪式。
梨园医院院长程龙献介绍了付小兵院士的个人经历和学术成就。
付小兵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全军烧伤研究所副所长兼基础部主任、全军创伤修复重点实验室主任、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是国内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医学的顶尖专家。
段献忠宣读了聘请付小兵院士担任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的决定,并为他颁发聘书。
段献忠代表学校对付小兵院士加盟我校表示热烈的欢迎,并感谢付小兵院士对我校学科建设、科研发展,尤其是创面修复学科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段献忠说,付小兵院士在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方面的成就显赫,他的加入必将极大促进我校相关学科建设,特别是梨园医院创面修复科的发展。
段献忠希望双方进一步搭建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创面修复领域的诊断、治疗以及科研水平。
付小兵院士表示非常荣幸能成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并指导和协助梨园医院在创面修复方面的临床、科研和教学。
他对梨园医院创面修复科在糖尿病足治疗及创面修复方面的成就给予极高的评价。
付小兵认为,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糖尿病患病人数的增多及各种创伤导致创面的增多,如何加速慢性难愈合创面(俗称溃疡)的修复与再生,成为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研究领域一个需要攻克的难题。
梨园医院创面修复科在难愈伤口的治疗,特别是糖尿病足的治疗方面已处于湖北省乃至全国比较领先的地位,他愿意帮助梨园医院在创面修复领域里取得更大的成就,为梨园医院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梨园医院创面修复科主任李炳辉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了活动。
相关链接:付小兵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学家,现任解放军总医院基础所所长、全军创伤修复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军烧伤研究所副所长兼基础部主任。
1960年8月生于四川资阳,1983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博士,长期从事创(烧、战)伤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工作。
医疗机构成果转化操作指南I. 背景介绍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医疗机构在临床科研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但是,这些成果如何实现转化和应用,对于医疗机构来说是一个重要而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制定医疗机构成果转化的操作指南对于推动临床科研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II. 成果转化的意义1.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通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医疗产品和技术,可以提升医疗服务的水平,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2. 促进医学科研的快速发展成果转化不仅可以将科研成果应用到临床实践中,还可以为科研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合作机会,从而促进医学科研的快速发展。
3. 促进医疗机构的经济效益成果转化可以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为医疗机构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
III. 成果转化的难点1. 技术转化难由于医学科研领域的专业性和复杂性,科研成果的转化通常面临着技术难题和市场应用难题。
2. 管理体系不完善当前医疗机构在成果转化方面的管理体系相对不完善,缺乏规范和有效的操作指南。
3. 缺乏合作机会医疗机构缺乏与企业、投资机构等合作的机会,使得科研成果的转化难以进行。
IV. 成果转化的操作指南1. 加强科研成果保护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保护科研成果的合法权益,包括专利申请、商业机密保护等。
2. 完善科研成果转化的管理机制医疗机构应建立科研成果转化的管理机制,包括成果评估、成果申报、成果孵化、成果转让等环节,形成科研成果转化的全流程管理。
3. 拓展合作资源医疗机构应积极拓展合作资源,与企业、投资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
4. 加强人才培养医疗机构应加强人才培养,培养具备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的专业人才,提高医疗机构的科研成果转化水平。
V. 成果转化的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已经成功实现成果转化的案例,探讨其成功的经验和可借鉴的做法,为其他医疗机构提供参考。
VI. 结语医疗机构成果转化对于推动医学科研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但也面临着很多挑战。
科研成果的转化方法、转化途径以及遇到的问题科研成果的转化是科技创新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将实验室里的发明创造转化为市场上的产品和服务,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科研人员和企业常常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将详细介绍科研成果的转化方法、转化途径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一、科研成果的转化方法1.技术许可:科研机构或高校将科研成果以技术许可的方式授权给企业使用,企业支付一定的许可费用。
2.技术转让:科研机构或高校将科研成果整体或部分转让给企业,企业负责后续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3.合作研发: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共同开展研发活动,共享研发成果,共同承担风险。
4.创业孵化:科研人员创办企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通过市场验证。
5.产学研合作: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共同参与,实现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
二、科研成果的转化途径1.政策支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科研成果转化,如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等。
2.服务平台: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为科研人员和企业提供信息、技术、人才等支持。
3.产业园区:打造产业园区,吸引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链,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4.创业投资: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为科研人员和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5.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水平。
三、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1.技术成熟度不足:科研成果在实验室阶段可能较为成熟,但距离产业化还有一定距离。
2.资金不足:科研成果转化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科研人员和企业往往难以承担。
3.人才缺乏:科研成果转化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市场经验的人才,但目前我国这方面的人才储备不足。
4.政策和法规限制:部分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受到政策和法规的限制,如环保、安全等方面。
5.市场风险: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不断变化,企业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
6.知识产权保护: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可能导致技术泄露或侵权行为。
项目名称:严重创伤重要组织器官修复再生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首席科学家:付小兵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起止年限:**依托部门:总后勤部卫生部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一)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根据严重创伤后损伤组织修复与再生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结合现代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是“严重创伤后全身与局部内环境改变对重要组织和器官修复与再生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图1):1、严重创伤全身性损害对局部组织修复与再生影响的细胞与分子机制。
主要从整体了解严重创伤缺血缺氧导致全身内环境改变与平衡失调对局部组织修复与再生影响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等;2、严重创伤局部微环境改变对重要组织器官损伤修复与再生的影响与调控机制。
主要阐明严重创伤后局部微环境改变的特征与相关机制,以及这种改变对组织修复细胞(多种成体干细胞)的诱导分化与重编程作用,明确这些作用对修复速度与质量的影响;3、几种代表性组织器官严重创伤后修复与再生关键的细胞与分子机制。
主要从严重创伤后全身与局部改变的共性机制影响个性机制入手,研究皮肤、肺、骨、软骨与外周神经等代表性组织器官修复与再生的“始动”与调控机制;4、重要组织器官完美修复与再生的关键性制约因素。
解决和突破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关键技术的瓶颈,为建立创新的治疗技术和方法打下基础。
(二)主要研究内容根据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图1):1、严重创伤缺血缺氧对组织修复与再生的影响与关键机制。
重点解决缺血缺氧的始动因素以及缺血缺氧导致机体内环境改变影响重要组织器官修复与再生的机制;2、严重创伤免疫紊乱和全身炎症对重要器官修复与再生的影响。
重点解决严重创伤免疫失调和全身炎症导致的内环境紊乱对重要器官修复与再生影响的机制;3、严重创伤局部微环境改变对成体干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其与组织器官修复和再生的关系。
重点研究创伤局部微环境改变对主要修复细胞分化的调控作用及其与不同修复结局的关系;4、严重创伤后肺损伤修复与再生机制。
强调基础医学与临床的融合作者:付小兵单位: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全军创伤修复重点实验室科学研究的目的总的来讲是发现自然现象、阐明科学规律以及通过理论向应用的转化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医学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部分.既服从于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也有其独特的地方,其特殊性在于它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的应用目标是人体。
因此,强调医学研究中基础与临床的密切结合.在于从源头抓起,通过创新的研究,最终解决临床的难题和服务于病人。
如何搞好基础与临床的紧密结合涉及到认识和方法学的问题,从我们自己的实践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处理好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脱节的问题,从临床的实践中发现需要基础研究解决的难题强调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的密切结合,其首要因素是发现临床需要解决的问题。
过去许多从事基础医学研究的人往往把自己与临床隔离开来,仅仅局限在实验室搞科研.完全不了解临床的需求。
与此同时,有些从事临床工作的医生在面对治疗中出现的一些涉及需要利用基础手段来解决的难题时,往往又十分茫然,感到难度很大。
这种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隔阂的根本原因在于两者之间的脱节。
实际上从科学研究的流程来看,没有临床需求的研究往往是空想的研究,而没有基础研究的深人和对临床的支撑,便很难有临床治疗的创新和进一步发展。
从我们的实践来看,只有从临床发现问题来进行基础研究,才能找到科研的出路,才能在获得理论创新的同时又能够显著促进临床治疗进步。
比如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国际上有关生长因子的研究猛然兴起。
而与此同时,创烧伤创面治疗仍然停留在以传统的手术治疗为主的阶段,有些创面通过手术往往还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而迫切需要建立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
在这个时候我们敏锐地注意到,如果把生长因子生物学特性研究与它的临床应用结合起来,可能正是我们通过基础研究解决临床问题的途径和必由之路。
因此,我们抓住了这一机会,一方面把我们有关生长因子基础研究的成果与国内基因制药的高新生物技术企业结合起来,解决了他们在研发用于创伤治疗的生长因子基因工程药物中遇到的关键科学问题。
推进医学成果转化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推进医学成果的转化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面临着多种困难问题。
为了充分发挥医学成果的潜力,以下是一些解决这些困难的建议:1. 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医学成果的转化需要跨学科合作和各方之间的紧密配合。
然而,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是推进转化的一个主要障碍。
建立跨学科的合作团队,包括医生、科研人员、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可以促进知识共享和合作,加速医学成果的转化。
2. 资金短缺医学研究和技术转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少有机构或个人愿意投入大量资金来支持医学成果的转化。
政府和私人投资者应该增加对医学研究和技术转化的投资,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以促进医学成果的转化。
3.法律和道德问题医学成果的转化往往涉及法律和道德问题。
例如,知识产权保护、药品审批等问题可能会成为推进医学成果转化的障碍。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保护知识产权,明确医学成果的转化规范,能够为医学成果的转化提供合理的法律和道德保障。
4. 缺乏市场需求医学成果的转化需要市场需求的支持。
缺乏市场需求可能导致医学成果无法得到广泛应用。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市场调研,了解患者和医疗机构的需求,以便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医学成果。
5. 缺乏科研人员的实践能力科研人员在实践中缺乏相关的能力和经验也是医学成果转化的障碍之一。
加强科研人员的实践培训,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推进医学成果的转化。
以上是推进医学成果转化面临的一些困难问题及相应的建议。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医学成果的转化,为人们的健康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科研就像爬高山每一步都要扎实付小兵因“在组织修复和再生领域的重要发现以及这些发现对临床治疗的推动作用”研究中的成绩,2008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创伤愈合大会上,被国际创伤愈合联盟授予“国际创伤愈合研究杰出成就奖”(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截至目前,他是获得这一殊荣的唯一华人。
他说:“生活和科研都像爬山。
有人爬到了6 000米,有人爬到了8 000米,我希望自己坚持下去,爬到最高峰。
成为院士,当然是件高兴的事情,但并不意味着自己与他人有什么不一样,与获奖前或者当选院士之前有何差异。
我还是我,需要继续努力,与老一代科学家相比,还有很多差距,因此不会因为获得荣誉而癫狂。
这是人生的新起点。
”或许正是因为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付小兵每一步都扎扎实实。
付小兵1983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
作为军人,他始终以解决部队的需求为己任。
严重创伤的救治一直是军事医学的重要课题,也是和平时期百姓难免受到的重要损伤之一。
“这些年来,在老一代科学家的指导下,我经受了严格和系统的野战外科训练,并先后四次赴云南和广西前线参加战创伤调查。
通过参加边境自卫还击战伤救治的亲身实践,深切感受到创伤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对提高我军和我国战创伤救治水平的重要意义。
”付小兵说。
结合临床研究机理据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有关负责人介绍,针对严重创烧伤患者治愈后不能出汗的前沿性国际难题,付小兵率领的团队首先从细胞诱导分化领域开展了汗腺再生研究。
他2001年发现并在《柳叶刀》(Lancet)杂志做报告,在一定条件下成熟的表皮细胞可以通过去分化途径,转变为表皮干细胞的重要生物学现象。
最初,部分专家对这一生物学现象存在质疑,后经过他们的系列研究,确证其存在并搞清了发生机制,阐明了这一现象对皮肤及其汗腺再生的重要意义,并获国际重要同行肯定性评价。
最近几年,他的课题组对这一重要生物学现象的发现,被国际上相关的研究结果所佐证。
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成立付小兵院士当选首届主任
委员
佚名
【摘要】本刊讯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于2014年6月25日在北京成立,这是中华医学会下属第88个分会,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专家付小兵当选首届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是在王正国、卢世璧和付小兵等专家的积极倡议和不懈推动下,经民政部批准成立的。
经与会委员投票选举,付小兵当选首届主任委员,卢世璧、王正国当选首届名誉主任委员,盛志勇、吴祖泽、胡盛寿等为学会顾问。
【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35)008
【总页数】1页(P786-786)
【关键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主任委员;组织修复;付小兵;再生;解放军总
医院;医学专家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092
本刊讯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于2014年6月25日在北京成立,这是中华医学会下属第88个分会,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专家付小兵当选首届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是在王正国、卢世璧和付小兵等专家的积极倡议和不懈推动下,经民政部批准成立的。
经与会委
员投票选举,付小兵当选首届主任委员,卢世璧、王正国当选首届名誉主任委员,盛志勇、吴祖泽、胡盛寿等为学会顾问。
有关我国再生医学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应用的思考
付小兵
【期刊名称】《感染、炎症、修复》
【年(卷),期】2017(018)001
【摘要】加快再生医学基础研究和成果快速向临床转化应用是国家的重大需求.与再生医学基础研究的累累硕果相比,再生医学的临床转化进程可谓喜忧参半.一方面,在再生医学及其相关领域,特别是在干细胞相关研究领域,我国科学家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包括一批重要的临床数据.另一方面,我国在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以及产业化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总页数】3页(P3-5)
【作者】付小兵
【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北京10085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我国民口基础研究向国防领域转化应用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J], 邓启文;刘书雷;杨未强
2.主要国家推动民口基础研究成果向国防领域转化应用的经验 [J], 赵海洋;刘书雷;屈婷婷
3.加速农林科研单位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战略思考 [J], 张莉莉
4.民口基础研究成果向国防领域转化应用模式研究 [J], 邓启文;刘书雷;杨未强
5.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几点思考 [J], 谭云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战地铸丹心仁术济万民——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
院生命科学院院长付小兵
郑莉颖
【期刊名称】《中国科技奖励》
【年(卷),期】2018(0)10
【摘要】2009年,以49岁刷新解放军总医院的院士年龄纪录,人们习惯称他是“创伤修复领域‘冒’出的年轻院士”;脚跨军校、边陲一线、医院,如今止戈时期,他被誉为“和平年代的英雄”;52天,他的团队治愈困扰患者70多年的老溃疡,“抚平难愈合创面的魔术师”称呼由此得来……这是人们送给付小兵的赞誉,更是他履行军人天职、做好医生本分获得的无形勋章。
【总页数】6页(P46-51)
【作者】郑莉颖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组织再生材料:从基础研究创新到临床转化应用——访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生命科学院院长付小兵教授 [J], 潘锋;姜玉峰
2.十年一剑:筑就"细胞去分化"学术丰碑——访解放军总医院生命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付小兵教授 [J], 王光跃;杨小多
3.妙手丹心凝铸良医精神仁心仁术书写大爱无疆——记西平县政协委员、西平口腔医院院长于廷栋 [J], 徐勇
4.妙手回春施仁术大医精诚照丹心——记巴中青诚口腔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张青松 [J], 赵宇新;赵勇灵
5.战地铸丹心仁术济万民——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生命科学院院长付小兵 [J], 郑莉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付小兵院士入选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医学领域)佚名
【期刊名称】《感染.炎症.修复》
【年(卷),期】2015(16)2
【摘要】爱思唯尔专业医药信息网网站公布的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Most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共有社会科学、物理、化学、数学等38个学科的1651名中国学者登上榜单,其中医学领域有110人入选,意味着这些研究者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的被引总次数在本学科所有中国(大陆地区)的研究者中处于顶尖水平。
我刊常务副主编付小兵院士入选。
付小兵院士长期从事创伤和创伤后的组织修复与再生研究工作,主要领域涉及生长因子生物学、干细胞诱导分化与组织再生、严重创伤重要内脏缺血性损伤的主动修复与再生等。
【总页数】1页(P109-109)
【关键词】中国学者;医学领域;付小兵;院士;内脏缺血性损伤;组织再生;细胞诱导分化;组织修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92.13
【相关文献】
1.樊代明院士高居“中国高被引学者医学榜单”前列 [J],
2.我刊常务副主编付小兵院士再次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J],
3.樊代明院士连续三年荣登中国医学高被引学者榜单 [J],
4.付小兵院士连续第7次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J],
5.我刊常务副主编付小兵院士入选“2016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盛志勇院士和付小兵教授采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
培养汗腺:破解烧伤愈后排汗难题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年(卷),期】2009(013)037
【摘要】@@ 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救治成活后如何解决排汗问题,一直是世界烧伤医学界的一大难题.
【总页数】1页(P732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烈焰之后重塑生灵——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烧伤专家盛志勇教授 [J], 雷永升;
2.勇闯创烧伤禁区的开拓者——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创烧伤外科专家盛志勇教授 [J], 向刚尔; 毛会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