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三一轮复习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0.26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梳理】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服饰的变化:⑴变化趋势:

⑵男性服饰的变化:断发易服、西装;辛亥革命后中山装。

⑶女性服饰变化:鸦片战争后,最受欢迎的服饰是旗袍。

2.饮食文化变化:⑴中国四大菜系是:鲁菜系、川菜系、粤菜系、淮扬菜系;⑵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

3.西式居室建筑的变化出现于何时何地.传统北方典型民居是什么?鸦片战争后的上海;四合院

4.变化的原因:

①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也涌入我国。

②一些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宣传文明、进步和民主,也积极主张吸收外国近代生活方式。

③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1.习俗风尚变革的原因:

①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

②改革开发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2.表现:⑴ 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衣着朴素(主要有中山装、列宁装、人民装等)食物简单,城市住房总体比较拥挤。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

⑵改革开放以后:服装五彩缤纷,款式多样;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三、交通工具的更新

1.铁路的发展:最早的铁路唐山—胥各庄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修建的铁路是京张铁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了宝成铁路、兰新铁路、京九铁路、青藏铁路。

2.公路的发展:20世纪初上海等大城市出现了汽车。外国的筑路技术传入中国,民国时期修建了一些公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四、通讯工具的变革:

1.邮电发展历程:①1866年清海关试办邮政,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②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③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

2.电报和电话的发展: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有线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五、大众传媒的发展

1.代表性的报刊有哪些?这些报刊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作用?

《昭文新报》、《时务报》、国闻报》、《民报》、新华日报》等

2.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第一部获奖电影《渔光曲》。

电视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发展:改革开发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普及。

3.互联网兴起有何影响?

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重难点阐释】

1.近代社会风俗变化: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受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但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沿袭下来。

2.参见《赢在高考》P169P173P176

【活动探究】

1.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中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材料三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一个地方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费孝通《生育制度》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7分)

(3)根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3分)

【课堂练习】

1.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2.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

3.“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B.清朝C.民国D.新中国

4.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右图是当时的婚礼照片。从这张照片当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有人穿西装礼服

②当时中国已经出现西化的“文明婚礼”

③中国社会已经彻底放弃传统婚礼

④当时中国的高官显贵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

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④

5.1957年上海23家影院同时进行1956年影片展览。该影片展览不可能涉及的时代内容有

A.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B.民族资本家申请公私合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