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题库4复习过程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18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A. 个体心理过程B. 群体心理过程C. 社会影响下的个体心理过程D. 社会结构2. 下列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A. 实验法B. 调查法C. 观察法D. 演绎法3. 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现象是指:A. 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B. 个体在群体中保持独立思考C. 个体在群体中形成自己的意见D. 个体在群体中模仿他人行为4. 社会促进效应通常发生在:A. 个体单独完成任务时B. 个体在群体中完成任务时C. 群体成员相互竞争时D. 群体成员相互合作时5.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包括:A. 自我认知B. 自我评价C. 自我意识D. 所有以上选项6.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A. 个人特质B. 社会角色C. 社会群体成员身份D. 社会地位7. 下列哪项不是社会影响的结果?A. 服从B. 从众C. 群体思维D. 独立思考8. 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 提供物质帮助B. 提供情感支持C. 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D. 所有以上选项9.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学习行为的主要方式是:A. 观察学习B. 直接经验C. 推理学习D. 模仿学习10. 下列哪项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A. 研究方法的选择B. 研究结果的解释C. 研究对象的隐私保护D. 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答案:1. C2. D3. A4. B5. D6. C7. D8. D9. A 10. C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认知失调”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认知失调理论是由莱昂·费斯汀格提出的,主要内容包括当个体持有两个或多个相互矛盾的认知(信念、态度或行为)时,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感。
为了减少这种不适,个体会尝试改变其认知,使之一致,或者通过增加新的认知来解释原有的矛盾,以达到认知的平衡。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集一、选择题:1. ( )阶段,儿童开始形成最初的人格倾向,这一时期的儿童心理活动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抽象概括能力还比较差。
A.0岁一1岁半 B.1岁半一3岁 C.3岁一6岁 D.6岁一10岁2.移民国外所伴随来的个体社会化过程属于 ( )A.初级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3.态度的构成要素中,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倾向成分 D.价值成分4.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觉知指()A.发动并维持自我意识活动过程的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B.个体对自身状况所作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C.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影响自我意识的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D.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面产生的意向5.个体自我概念发展的核心机制是( )A.生理的成熟和发展 B.对有关自我词的掌握C.自我觉知 D.认知能力的提高和社会互动6.科学家研究发现,被动物抚养长大的人类诸如狼该、熊孩等没有自我意识,其根本原因在于( )A.他们存在生理缺陷 B.他们没有参与社会生活、与他人相互作用C.他们并没有出现物——我感觉分化 D.他们的生理发展不成熟7.以下不属于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的是( )A.大学合唱团 B.围在路边看热闹的人群C.英国曼联足球队 D.夫妻二人组成的两口之家8.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在一个北美人和一个阿拉伯人面对面的友好交往中,阿拉伯人步步紧逼,而北美人却连连后退,这种现象说明( ) A.比起北美人,阿拉伯人待人更热情B.和阿拉伯人比起来,北美人更喜欢独处C.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D.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受到性别差异的影响9.素不相识的两个个体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称为()A.首因效应 B.第一印象 C.印象形成 D.人际认知10. 有些人在总体印象的形成上并不是简单地把他人的诸特征的评价分值累加,而是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这是()A.加法模式 B.平均模式 C.加权模式 D.加权平均模式11.()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大纲与资料集》,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书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
第12章积极心理学
1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表12-1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2.积极心理学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表12-2 积极心理学澄清的问题
考点二: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1.积极的主观体验
表12-3 积极的主观体验
2.积极的个人特质
表12-4 积极的个人特质
3.积极的价值观
表12-5 积极的价值观
4.积极的人际与社会关系
表12-6 积极的人际与社会关系
考点三:积极心理学与人类幸福
1.幸福的含义及研究
表12-7 幸福的含义及研究
2.幸福与生活满意度
表12-8 幸福的测量。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 个体心理B. 群体心理C. 社会行为D. 社会影响2.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A. 自然科学B. 社会科学C. 人文科学D. 交叉科学3.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不包括()。
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个案研究法4. 社会心理学中,态度的三成分模型是由()提出的。
A. 奥尔波特B. 凯尔曼C. 特里普利特D. 谢里夫5. 在社会心理学中,归因理论的提出者是()。
A. 海德B. 凯利C. 阿施D. 费斯廷格6. 社会心理学中,群体极化现象是指()。
A. 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保守B. 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冒险C. 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极端D. 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中庸7. 社会心理学中,从众行为的主要原因是()。
A. 信息性影响B. 规范性影响C. 社会认同D. 群体压力8. 社会心理学中,自我服务偏差是指个体倾向于()。
A. 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B. 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C. 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D. 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9. 在社会心理学中,社会认同理论是由()提出的。
A. 塔菲尔B. 特纳C. 凯利D. 费斯廷格10. 社会心理学中,旁观者效应是指()。
A.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比单独时更激进B.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比单独时更保守C.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比单独时更冷漠D.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比单独时更热情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A. 社会认知B. 社会影响C. 人际关系D. 群体行为12.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A. 实验法B. 调查法C. 观察法D. 案例研究法13. 社会心理学中,影响个体从众行为的因素包括()。
A. 群体规模B. 群体凝聚力C. 个体自我意识D. 个体的自我效能感14. 社会心理学中,影响个体态度改变的因素包括()。
社会心理学考研题库社会心理学考研题库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对于考研生来说,熟悉社会心理学的知识点,掌握相关的考点和解题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和社会关系三个方面,介绍一些常见的社会心理学考研题目。
一、社会认知1. 人们在社会认知中常常会出现的偏差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社会认知中常见的偏差有很多,比如确认偏差、归因偏差和可得性偏差等。
其中,可得性偏差是指人们在判断某个事件的概率或频率时,会受到信息的可得性影响。
例如,当我们在新闻中频繁接触到某种犯罪事件时,就会认为这种犯罪事件的发生率很高,而忽视了其他类型的犯罪。
2. 什么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有哪些因素影响?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比较、自我知觉和他人评价等。
社会比较是指个体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自我知觉是指个体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和内心体验,来认识和评价自己。
他人评价是指他人对个体的评价和反馈,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产生重要影响。
二、社会影响1. 请解释什么是群体决策偏差?并举例说明。
群体决策偏差是指群体在决策过程中,由于群体内部的相互影响和动态变化,导致决策结果偏离个体的理性判断。
例如,当一个群体中的成员都倾向于同意某个观点,其他成员可能会受到群体压力而改变自己的意见,最终导致整个群体做出错误的决策。
2. 请解释什么是社会规范?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有哪些?社会规范是指社会对个体行为的期望和要求。
社会规范可以分为明示规范和暗示规范。
明示规范是明确规定的行为准则,如法律和道德规范。
暗示规范是通过社会的习俗和期望传递给个体的行为准则。
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包括规范性影响和信息性影响。
规范性影响是指个体在社会规范的压力下,为了符合社会期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信息性影响是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获取关于正确行为的信息。
第10章健康心理学10.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与健康相关的概念1.健康、心理健康与健康心理学(1)健康定义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
(2)心理健康定义心理学家把心理健康定义为:个体能够积极地、正常地、平衡地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的良好心理状态,心理健康者不仅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还能够与社会相和谐。
(3)健康心理学定义健康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之一,它致力于研究人们怎样保持健康,研究内容包括人们患病的原因,人们生病后的反应以及健康预防等。
2.健康模式的变迁在医学领域,人们对健康的模式的观念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表10-1 健康模式的发展阶段3.心身疾病(1)什么是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属于躯体疾病,但其产生、发展、治疗与预防都和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对这些疾病的治疗也采取心理治疗的方法。
一般来讲,心身疾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①是由情绪和人格因素引发的疾病;②患者身上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③患者躯体变化与正常情绪反应时的生理变化相同,但更为持久和强烈;④心身疾病不是神经症和精神病,后两者没有器质上的异常。
(2)心身疾病及其致病因素分析心身疾病的种类很多,研究发现,心身疾病往往和个体的一些人格特征联系在一起。
心身疾病的产生是因为心理因素导致应激或情绪反应,并进而出现身体器质性病变的过程,总结心身疾病的致病原因,除了人格特征之外,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表10-2 心身疾病的致病原因考点二:压力1.生活事件(1)定义生活事件是指对个体生活可能产生影响的变化性事件,它表明了生活变化对个体健康的价值。
(2)生活事件与应激生活事件会给个体带来压力,个体应对这些压力的过程被称为应激,它是身体对威胁性事件所产生的一种生理性反应。
Holmes和Rahe发现,应激的产生取决于人们在应对外界事件时所做的转变及适应的程度:转变越多,应激就越强烈。
附录有《社会心理学(第四版)》习题集第四章社会化一、单项选择题(5个).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塔普(Tapp)提出的法律社会化,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其中习俗阶段的关键是()o-AJ艮从规则G区维持规则白£打破规则区4制造规则答案:B解析:参见“法律社会化发展的三阶段论社会化的内容”相关内容。
知识点:社会化的内容法律社会化发展的三阶段论难度级别:3. 一般来讲,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基本形式:一种是强制性,一种是()oA.有效性B.非强制性C.简单性D.习得性答案:B解析:参见“再社会化的基本形式社会化的历程”相关内容。
知识点:社会化的历程再社会化的基本形式难度级别:13.家庭教养方式包括宠爱型、放任型、专制型和()oA.沟通型B.强迫型C.冷漠型D.民主型答案:D解析:参见“家庭教养方式的基本形式社会化的因素”相关内容。
知识点:家庭教养方式的甚本形式社会化的因素难度级别:24.弗洛伊德关于社会化的理论离不开人格,他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三部分组成的整体。
A.超我B.无我C.后我D.未我答案:A解析:参见“弗洛伊德的观点社会化的理论”相关内容。
知识点:弗洛伊德的观点社会化理论难度级别:15.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中,前操作阶段的年龄是()oA.7~11 岁11~15 岁C.2〜7岁D. 0~2 岁答案:C解析:参见“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社会化的理论”相关内容。
知识点: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社会化理论难度级别:4二、名词解释(4个).社会化答案: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而将自己整合到社会中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解析:参见“社会化的基本概念概述”相关内容。
知识点:社会化的定义难度级别:1.再社会化答案:指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原有的社会化失效的情况下,为了适应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进行重大的调整甚至忘记,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
自考--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社会心理学1首因效应:人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往往根据最先接受到的某些信息形成印象。
这种最先的信息对人形成印象具有强烈影响的现象成为首因效应。
2近因效应:在某些时候,人们最后所接受的信息也能左右其形成的印象,这种最后接受的信息对人们形成印象具有重要作用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3中心品质:那些与刺激物的其他若干特征联系密切、对印象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品质称为中心品质。
4、刻板印象:就是类别化的产物,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中的人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5晕轮效应: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是~。
6印象管理: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就是~。
7登门槛效应: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更可能接受一项重大、不合意的要求,这叫做~,又称为得寸进尺效应。
8门面效应:如果对某人提出一个很大而又被拒绝接受的要求,接着向他提出一个小一点的要求,那么他接受这个小要求的可能性比直接向他提出小要求而被接受的可能性大的多,这种现象称为~。
9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10、睡眠者效应:由于信息源的低可信性的影响使人们不能恰当地估算信息内容,从而形成否定性的态度;随后由于这种影响的消失又能对信息作出正确的估计,使否定的态度变得肯定。
这个反效果被称作~。
11、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指外在压力试图破坏相恋两人的爱情关系,反而使两个人爱的更深的现象。
12、武器效应: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作~13、去个性化:指个人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
14、社会助长:也称为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15、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第四版)》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 .如何理解“作为一种学术思想或理论观点的社会心理学的存在,要比作为一门具体学科的社会心理学的出现在时间上早得多” ?答案:社会心理学从诞生至今仅历时百余年。
不过,它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罗马的先哲以及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家。
因此,作为一种学术思想或理论观点的社会心理学的存在,要比作为一门具体学科的社会心理学的出现在时间上早得多。
通常的观点是把1908 年视为社会心理学的诞生之年。
但是在1908年之前,社会心理学的思想已经历了从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以及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的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2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答案:社会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过去,但作为独立学科的历史并不长。
通常的观点是把1908 年视为社会心理学的诞生之年。
从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上半叶是社会心理学发展过程的第一阶段,可以称为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在这一阶段中论及社会心理学的思想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是以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为代表的社会决定论,二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自然决定论。
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属于社会心理学形成的第二阶段,可以称为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这一时期与社会心理相关的流派主要有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和美国的社会心理学。
从20世纪20年代起,伴随着实验手段的运用,社会心理学完成了在其整个历史上最具革命意义的转折,大踏步地走向科学。
这是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即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真正的实证科学的时期。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到现在,社会心理学经历了深刻的危机之后进入了扩展时期。
这是世界范围内社会心理学新格局出现的时期,这一阶段最重:要的特征表现为社会心理学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普及与发展,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的本土化运动正在改变着以西方为中心的格局。